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三编《佛典研究》《维摩诘所说经》叙


   日期:2024/8/10 15:0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维摩诘所说经》叙
  佛国品第一 方便品第二
  弟子品第三 菩萨品第四
  问疾品第五 不思议品第六
  观众生品第七  佛道品第八
  入不二法门品第九 香积佛品第十
  菩萨行品第十一 见阿閦佛品第十二
  法供养品第十三 嘱累品第十四
 
   《维摩诘经》者,乃正法之常轨,大道之通途,世所称常识是也。于此能娴,可以共学,此犹不达,凡小盲魔,终古无见天日之期,亦大可哀也已。读是经者,应先判文,次后抉义。
  最初序分为〈佛国品第一〉,最后流通为〈法供养品第十三〉、〈嘱累品第十四〉,是三易明,今且勿论,论正宗分。
  正宗十一品,境居其九,行果各一。境居其九者、菩萨以自他利为境,而先利他,其能利者,方便是也。密谈方便而总叙,为〈方便品第二〉。密谈方便而别叙,叙其昔之化小,为〈弟子品第三〉;叙其昔之化大,为〈菩萨品第四〉;叙其今之普化,为〈问疾品第五〉。显示方便,俾得亲证而易趣入,为〈不思议品第六〉。其所利者,众生是也,为〈观众生品第七〉。菩萨利他,亦以自利,以俗谛事自利,为〈佛道品第八〉;以真谛理自利,为〈入不二法门品第九〉。别利叙已,继以总谈,为〈香积佛品第十〉。行果各一者、行为〈菩萨行品第十一〉,果为〈见阿閦佛品第十二〉。
  其文如是,其事则文殊问疾,维摩显通;须弥得座,演不思议法门;香国得食,作无文字佛事;大士闻尽无尽法以去,维摩取妙喜世界以来;自始至终,无非现通;是故《维摩诘经》又名《不可思议解脱法门经》也。夫游于方之内者,数十寒暑,数十品类,千年历史,万里区宇,展转相律,不出其域,维彼觉人,超量过量,出乎其方,是故世、出世间,一切离异,不可以世规出世,不可求出世于世,是则欲知法义、先求常识者,舍《维摩诘经》何由哉?
  《维摩经》义,姑以十谈:一者、神通义。本自无封,乌得有通?惟世间有封之实,斯菩萨有通之名,盖惟示以本然之义,救其不自然之封而已。封者,小不可容大,而维摩丈室容三万二千师子座,谓之为通。封者,坚不可入坚,而妙喜国土接入娑婆世界,谓之为通。封者,男不可女,女不可男,而舍利弗作天女形,天女象易舍利弗身,谓之为通。封者,天枢地维不可移易,而解脱人断取佛刹如陶家轮,谓之为通。虽今时地球星球之说但自绕动,且非赤手断取,而犹以为诞也。故夫封者,不可以理喻,徵之以通,然后乃信。然无通也,一切有为,梦幻泡影。梦本无稽,幻原不碍,泡唯是假,影自重重。世界虚妄,但有名言,都无实事。知其无实事,云何有封?又焉往而不通哉?是故学佛,应知宇宙人生,无非幻化,法无定相,无不皆通。
  二者、究竟义。经言方便为究竟,《法华·方便品》: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为一切智智;此经〈方便品〉:厌离色身,求乐法身,从无量功德而生。无量功德即一切智智,以三身言,应是报、化,而言法身从功德生,何耶?法身是体,报、化是用,即用以显体,就能显而谈所显故也。诸佛得果,曰二转依,从无漏种起一切有为,而生四智,曰菩提所生得。清净法界,一切功德所依,佛、众共有而寂灭无为,要须菩提然后乃显,曰涅槃所显得。合能显所显,言四涅槃:自性涅槃是体所显,其三涅槃是用能显;有余、无余曰彼果断,以解脱用而显体也,《般若》所诠: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是也;无住涅槃曰彼果智,以功德用而显体也,《瑜伽》所诠:转依成满,入大涅槃,是也。凡此断智二用,皆为显现自性清净之体而发也。无用谈体,是为凌驾自欺;无体谈用,不堕于焦芽败类,即堕于苍莽无归也。《大涅槃经》: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要藉修习,然后乃见,是故众生虽有法身,要藉有为发生四智,然后乃显;是故经言法身从无量功德所生也,即能显而谈所显故也。是故学佛,应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六度万行,成等正觉,而得涅槃。
  三者、平等义。佛为增上慢人,说离YIN怒痴为解脱耳;若无增上慢者,佛说YIN怒痴即是解脱,此以不增谈平等也。菩萨观法,不见有法非菩提因,烦恼幻化,无处隐藏,无有聚集,法无二性,如烦恼性即菩提性,此以不二谈平等也。又复诸法但有名字,无决定性,有二比丘犯律疑悔,阿闍世王大逆恐怖,为说真相都已拔除,此以不定谈平等也。物性平等,法尔本然,对治但遏流,平等乃清源也。得是平等,纵横自在,入不思议法门。不知平等,我见须弥,长夜沦迷,无有出期。尘沙翳目,玉屑障视,等无有异。是故学佛,应知诸法差别,本无所有,遍一切一味。
  四者、圆满义。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般若真实义,瑜伽方便道,如车具两轮,所谓因缘法,即空即假名,分别中有空,空中有分别,是则契中道也。此经三十二通达佛道以说俗,而如来种为污下所生;三十一不二法门以说真,而无表无示遂尔默然。此经演一切法,先破后陈:先破以诠真,后陈以诠俗。先破来相见相,而后陈其问疾辨论。先破床座,而后陈其须弥灯王八万四千由旬师子之座。先破杂食,而后陈其香积法食。先破没生,而后陈其妙喜之没、堪忍之生。此经演尽无尽法,不住无为契世俗谛,不尽有为契第一义谛,此其所谓圆满中道义也。是故学佛,应以龙树、无着并为一谈,争相争空,为不解事。
  五者、大悲为人义。菩萨观于众生,如幻如化,如空中鸟迹,而众生自不谓然,执是实有,菩萨因此而起大悲。大悲切至,譬如一子,子病母病;如是众生有病,菩萨亦病。作大医王,多方疗治,于是有为人之学,建立以为大乘。生心动念,举足下足,皆是众生;六度三学,四梵五明,皆为众生;毫发善根,回向实际,回向菩提,而皆回向众生。众生有苦,我代其受;众生有亏,我给其求。为众生故,十王大业,入生死海;为众生故,示行烦恼,长劫阐提;为众生故,游于十方,随机度化。若问菩提,久稽一切智智;若谈解脱,发趣大般涅槃;此岂悲心微薄,但自清净之所乐为者哉?大悲所激奋者然也,故曰大悲为根本也。然佛世尊是菩萨成,非声闻得。是故学佛,须观沧海,莫贪牛迹;应图烈日,勿务萤光。
  六者、破执义:对破,坏破,双徵破,实事破。何谓对破?在家发心,即是出家;观罪性空,即是奉律;道法而现凡夫事,即是宴坐;离缘舍见,即是智慧。又复阴无所起,即是苦;究竟无有,即是空;于我无我不二,即是无我;本无所灭,即是寂灭。何谓坏破?以五逆相解脱,堕六师所堕,同惑离净,谤毁三宝,不到彼岸,终不灭度。何谓双徵破?受记为过去耶、未来耶、现在耶?为如生耶、为如灭耶?天眼所见,为作相耶、无作相耶?何谓实事破?华著比丘身,移比丘以女身,施比丘以魔女。惟执之者凭空胶固,遂破之者险诞离奇,纯任精神,羌无迹象。若能不惊、不怖、不畏,而执破矣!世有众生,然后有佛;众生有执,然后有法;岸到筏销,执破法舍,直下本来,有何事哉!是故学佛,须知有八万四千烦恼,乃有八万四千法门,释迦四十九年,何尝说于一字?
  七者、苦切义。有苦切之言,有苦切之事。云何苦切之言?猿猴跳梁,种种制御,然后驯习,象马[忄*龍]悷,楚毒彻骨,然后调伏;刚强难化众生,苦切之言,然后入律。是故教言是三涂八难,是十恶六蔽,是碍无碍、罪无罪、漏无漏,如是种种等。云何苦切之事?难行苦行,须过量精神,然此精神,非安平有,而逼迫有。不可思议解脱菩萨,或作雪山夜叉,为说半偈,须食热血,逼而出之,令行坚固;或作乞者,从乞头目髓脑、妻子城邑,逼而出之,令行坚固。盖四摄之爱语、同事,先以欲钩牵也,此经之苦切语、苦切事者,后置之于道也。是故学佛,须知是大丈夫事,非爱人以姑息,不谓菩萨行非人情。
  八者、佛事无定义。此方教体,文字语言;他方佛刹,则不尽然。或以光明;或以化人;或以菩提树;或以佛衣服卧具、园林台观、及以佛身相好、虚空而作佛事;又或以梦幻影响、镜像水月而作佛事;又或以净土寂净,无说无示、无作无为而作佛事。而于此方教外别传,亦复拈华竖指,瞬目扬眉,顾鉴而咦,正不独维摩香饭为非常可怪事、惟一仅有之佛事也。诸佛威仪,无非佛事,即八万四千烦恼,佛亦以此而作佛事。是故学佛,须是直探龙骊,触处皆能悟入。
  九者、游诸佛刹义。维摩从妙喜没而来生此,文殊游于无量阿僧祗国,盖是大士事佛,意生化身,来往自如,与轮回异。若夫维摩入定,令所化人自识宿命,殖众德本,即时豁然,还得本心,则是分段生死,丧其忆力,入轮回趣。夫命终蜕脱,依一微尘,为中有身,缘至入胎,独入不迷,是生天趣;入住不迷,声闻生世;惟夫大乘,入住出三,毕竟朗然;惟夫凡夫,入住出三,毕竟迷闷。昧其实历之本事,而凭臆妄之推测,拨无三世充塞仁义,至可哀已!夫业取习气,异熟相续,理至切也,习气所嗜,各从其类,势至顺也。吉乘人天,凶入三涂,残忍自虎,盗窃化鼠,乖气所兆,人死为羊,和气发生,羊死为人,皆其自嗜,又何怪哉?是故学佛,不可有常见,不可有断见,充人之量,穷天地,亘万古,未有其极,而以数十寒暑自拘哉?
  十者、居士说法义。诸佛立法,视机深浅,初无一定。有以菩萨为僧,有以声闻为僧,有以菩萨、声闻杂而为僧。释迦于此土以声闻为僧,文殊、弥勒入声闻僧中次第而坐。而于一灯明国,但有菩萨僧,无声闻僧。若夫说法,则夜叉、罗刹,且得敷坐,授一四句偈。末世无知,乃倡[衛/言]言:居士非僧类,无师范,不可说法,遂使大道唯属声闻,佛广流通而故缩塞,岂不悲哉!《维摩诘所说经》,与佛说某经某经,名称一致,但理不诬,世尊佛弟子等,四众等,有何别哉?是故学佛,要会其通,不可僻执,局于形迹。
  上来十义,略谈常识,昧兹常识,或为无慧,诓罔迷盲,倾倒神秘,不通一隙;或为邪慧,宇宙人生,世见陷阱,正见不生。长夜漫漫,何时旦欤?若能熟读此经,常识自足,而后深入诸门,读《大般若经》入般若门,读《华严经》入普贤门,读《楞伽》、《深密》诸经入瑜伽门,读《大涅槃经》入涅槃门,然后融会贯通,知释迦一代大乘之教。
  (选自民国1935年10月支那内学院校刊《藏要》第二辑第五种,参校《欧阳竟无先生内外学》第六册《藏要经叙》本)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欧阳竟无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欧阳竟无居士)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附:亲教师欧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八编《人物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八编《人物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七编《论儒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七编《论儒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七编《论儒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七编《论儒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六编《儒典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六编《儒典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六编《儒典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六编《儒典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六编《儒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