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证严法师:人间菩萨 中元节的故事


   日期:2024/8/21 15:3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人间菩萨 
证严法师
 
 
  中元节的故事
 
  普度是不是超度?超度之后,亡魂是否能解脱呢?
 
  (中华民国76年9月7日)
 
  今天是农历的中元节(七月十五日),在民间家家户户都办「普度」。很多人问我:「普度和超度是否一样?超度之后的亡魂是否能解脱呢?」其实两项答案都是肯定的,但是必须视其功德而定,有功德,灵魂才能得到解脱。
 
  所谓「功德」,是由学佛修行而来。我们学佛之后,才能够了解将来与过去的业因、果报;造如是因,必得如是果。任何人都无法替我们转业,即使是佛陀也有「三不能」:
 
  一、不能度无缘众生。
 
  二、不能转众生业报。
 
  三、不能度尽所有的众生。
 
  连佛陀的威德都无法转众生业了,那么还有什么人的功德可以超度众生呢?其实,并非完全不能超度解脱,但必须靠自己的「福慧」来转自己的「业」;有多大的业就要有多大的福慧去转化,才能够得到解脱。
 
  七月十五日是「佛欢喜日」
 
  为何有中元普度的节日呢?从佛教的公案中,我们可以找到其根源;流传至中国就成为「普度节」,也就是民间所谓的「拜好兄弟」、「拜普度公」,这是传入中国后的一些俗称。
 
  印度地方的夏季时节,气候多变,雨水量多,有时候会突然下一场西北雨;那里气候本来就很燠热,尤其夏天更是酷热难当。印度地区地广人稀,而佛陀居住的地方,当然是远离人群聚落,他们每天得出来沿门托钵以维持生活。
 
  从遥远偏僻的住处到人群聚集的地方,其间难免要穿越树林、走过车坡。一到夏天,地上的蚊虫特别多,尤其是蛇出现的机会更频繁。佛陀为了保护弟子的安危及地上的动物,所以利用夏季的三个月,画定固定区域,让弟子们聚集而居,每个人认真地听佛说法、静坐参禅。此即称为「结夏安居」。
 
  在此期间,由当地的国王、大臣或长者等经济富裕的人,供给他们生活的食粮,他们就不用出外托钵了,可节省半天以上的时间精进用功。这三个月,他们就一直不断地专心听佛的教法,然后静静地思惟体会,这称为「闻」、「思」;之后若再进一步身体力行,那就是「闻、思、修」三项具足。
 
  因为专心修行,具足了「闻、思、修」,所以,在这三个月的期间,许多人修得了「戒、定、慧」,于是从迷茫的凡夫僧,转为体悟佛法的圣贤僧;这就是七月十五日定为「佛陀欢喜日」的由来。
 
  目犍连救母
 
  在佛教中,有关「普度」的第一个公案来自佛陀的弟子——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他的修行已经达到来、去无碍的境界。有一次,他在结夏安居静修时,想到自己何其幸福——人身难得而得人身,佛法难闻而闻佛法,又能与佛同世,真是无比庆幸!然而,心念一转,他又马上想到此身之来处,便开始思念自己的母亲,因为身体是母亲所生养的,如今自己已证得圣僧的果位,而母亲往生之后,到底往何处去呢?
 
  心中生起这个念头后,忽然间,他的精神就转入饿鬼道的境界中,结果看到母亲鼓腹针喉——喉咙像针一样细小,而肚子却有如大鼓一般,在饿鬼道中受尽折磨。
 
  过去,有一段时间我常提起伊索匹亚,那个地区缺乏粮食,年年闹旱灾,农作物无法生长,所以许多人饥饿而死。那时,世界各国媒体的采访镜头全部转向遍地饿殍的伊索匹亚,在荧幕上,我们可以看到那些饥饿悲惨的画面:大人和小孩都饿得奄奄一息,气息微弱。看他们的形态:脖子又细又长,肚子又圆又大,手脚瘦得剩下皮包骨,饿鬼道的境界不就是这样吗?
 
  所以,当目犍连尊者看见母亲这种令人不忍卒睹的形象时,他感到非常痛心,于是运用神通,端了一碗饭到母亲面前,希望能为母亲止饥。他母亲见到这碗饭非常高兴,急忙伸手接过来,但是当她一张开嘴想要吃时,口中竟吐出一道热烟,把整碗饭烧成黑炭。
 
  大家有没有听过「饥肠中烧」这句话?当一个人饿到极点时,会有严重的缺水现象,体内腹部会发高热、口干舌燥,无比痛苦;目犍连的母亲即是饿得腹胀肠热,所以当她张口吃饭时,腹中的热气就吐出来,将整碗饭烧成黑炭,无法再食用。当时发生这种情形,施与受者都感到悲哀痛苦、无可奈何……
 
  目犍连尊者虽然神通第一,仍然无法让母亲止饥,他只好出定到佛陀的面前,哀求佛陀解救他的母亲。佛陀说:「不是你一个人的功德就可以转业,你母亲的重业,必须有大福德与大因缘才能够转化。」佛陀指示他:「你一定要成就圣贤僧的大功德力,如果能使每个人起欢喜心,虔诚地为你的母亲祝福,她就能够解脱。总之,必须靠无数人的大功德力才能帮助她。七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好是大家功德圆满之日,你可以在这一天设斋供僧,为你母亲祈福。」
 
  目犍连尊者为了救自己的母亲,便设斋供僧,所有的同修被他虔诚的心念所感动,因此,大家都为他的母亲祝福、超度;结果这个大功德集中于饿鬼道中,使同一天在里面受苦的众生全部获得解脱。因此,我们现在所谓的「盂兰盆会」,是为了解除饿鬼饥寒的痛苦,也可以说是「救倒悬」。
 
  所谓「倒悬」即是指,三恶道中(地狱、饿鬼、畜生道)的痛苦,就像人被倒挂一样的难受;想解决其痛苦,就必须将他放下来,使他自在。饥饿是最不自在、最痛苦的事,有如人被倒挂一样;欲解其倒悬之苦,就必须拿食物给那些饿鬼充饥。佛陀与圣僧们,除了以大慈悲力的心念功德为他们超度解脱之外,还用佛法洗炼他们贪恋的心念。
 
  人为何会堕入饿鬼道中?就是因为在人间多贪念啊!人贪而不舍,什么东西都要争夺、占为已有,不肯施舍,将来所得到的果报就是饿鬼道。佛陀为他们说法,可以使其得到心灵上的解脱,并脱离饿鬼道的境界,所以要用佛法与僧伽的力量为他们超度。
 
  反观现在民间七月十五日的中元普度方式,是不是也能够超度那些饿鬼呢?事实上,这距离目标还相当远呢!这种普度方式,与佛陀在世时,目犍连设斋供僧的意义完全不同。
 
  普度公的公案
 
  接着,我们来谈世间所谓的「普度公」。什么是普度公?这是佛教中的另一个公案:
 
  佛在世时,有一位弟子叫阿难,他长得非常庄严。佛陀有三十二相,而阿难有三十相,在佛的弟子中,可以说是一位既年轻、形貌又庄严的弟子。有一次,他在结夏安居时,听佛讲法,静坐思惟。当他入定之时,忽然看到一个青面獠牙、面目狰狞、腹大如鼓、颈子又细又长的怪物,阿难看了非常害怕,就开口问道:「你是从哪里来的,怎么会如此丑陋可怕?为何出现在我面前?」
 
  这个人就咧嘴对阿难笑说:「你不必怕,也不要厌恶,三日之后你将和我一样,在这个道中与我同类!」看到他恐怖的笑容,听了他阴阳怪气的声音后,阿难吓得惊醒过来,便赶紧跑到佛陀的面前求救。
 
  佛陀劝说:「阿难,人生无常,人的生命在呼吸间,不必等到三天后,我们要随时准备任何时刻都可能堕落于三恶道中。」阿难说:「我不愿意堕入饿鬼道中,让自己变得狰狞恐怖,我实在很害怕!」佛陀回答:「这是业啊!三天之后,是大家修行圆满的日子,除了靠你自己自救外,还必须借重僧伽的功德力,让大家为你虔诚祝福,你才能够解脱。」
 
  阿难尊者便遵照佛陀的教化与指示,设一个「面燃大士」的牌位,设斋供僧来祈福。因此现在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寺院道场普度时,都会写个「面燃大士」的牌子,这就是民间所说的「普度公」。
 
  时时结善缘
 
  我们既是学佛者,就一定要了解:有时候我们连自己都无法自救了,当然佛陀也无法救我们,唯有靠众人的大福德来为我们祝福。所以,我们要时时广结善缘、彼此祝福;如果能时时与人结善缘,就如同每天供僧一样,让每一个人对我们起欢喜心,那他们每天都会为我们祝福。
 
  阿难陀尊者若不是有这分善缘,使大家都愿意为他祝福,三日之后他就会堕落饿鬼道了。
 
  总而言之,我们必须有正思、正见、正念,还要有正命,每天都要好好修行,不可等到七月十五日才修行,也不要等到这一天才供僧。佛陀在世时,因为环境的关系,不得不出外托钵;现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不同,可以在常住互相共修、一同听法,也可以在动中取静,思惟今天所听到的教法,我们若能够在人群中和睦相处、互相供养、恭敬尊重,即可成就功德,圆满我们的修行。
 
  事实上,我们今日的修行环境,比佛陀在世时的环境还适合修行,也更有机会成就功德。例如「救倒悬」,慈济功德会哪一天不在解救倒悬呢?哪一天不在解除饥饿众生的困苦呢?功德会每天为六、七千位饥饿的众生解决生活问题,这是不是每天在「救倒悬」呢?这就是在修福啊!我们每天使贫苦的众生吃得饱、穿得暖,可说是天天在普度众生。
 
  我们在人间修行,要能够尽人事,才是真正的修行。「佛」成于人间,我们一定要修好「人」的德行,然后才能完成「佛」德。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