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证严法师:人间菩萨 内在心思的涵养


   日期:2024/8/22 19:3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人间菩萨 
证严法师
 
 
  内在心思的涵养
 
  在人与人之间,除了没有荣辱之分别外,不管什么时刻都觉得很平常,这样才是真正的修养。
 
  (中华民国76年11月30日)
 
  过去有位祖师曾说:「衲子虽有见道之资,若不深蓄厚养,发用必峻暴,非特无补教门,将恐有招祸辱。」这是修行学佛的重要法门。
 
  修行学佛没有什么奇特之处,是日常生活中很平常的事,但是却不能欠缺修养;外在的人事环境,我们都要好好应对,一离开人与事就没有修行的环境了。所谓「修」就是磨练、修练的意思,人若与人事隔离,根本谈不上修行磨练。
 
  苦难可以磨练自己
 
  宝石在未琢磨之前,只是一块粗石;若想去除表面的粗糙,成为精细的宝石,必定要用一块更粗更硬的石头来琢磨。之后,才能将粗糙的表面磨掉,展现出光亮晶莹的部分;藏在粗糙矿石中的宝石,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修行与此道理相同,我们想发现自己原来的本性,修得与佛同等的智慧、同等的本质,必定要借着人世间一切的苦难与艰难,以及比我们更倔强、更顽劣的人来磨练自己。所以,「修」就是:能禁得起外境的磨练、禁得起别人对我们的羞辱,并且以宽大的心胸、庄敬自强的定力来接受人与事的磨练;此即是「修」,这是指我们对外在环境的修行。
 
  我们若只面对外境来修行,仍嫌不足,还要在内心产生深刻的感受,所以,「忍」不是最高境界,如果能够「忍而无忍」,就会觉得一切逆境都是很自然的事;这就称做内在涵养,这样才是真正看开的人生。
 
  在人与人之间,除了没有荣辱之分别外(无光荣感或受耻辱的感觉),不管在什么时刻都觉得很平常,这样才是真正的修养;修行,修得心如止水,不受境转,这才是真工夫啊!
 
  许多人都自以为学问有多高、多聪明,却只不过是「道之资」——只是看得懂文字、听得懂佛法;虽然能了解道理,但也仅止于皮毛上的了解。如果不能深刻体会佛陀的教法,善加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就称为「不深蓄厚养」,「蓄」是积蓄的意思。
 
  一般人听法都会有所漏失,很少人听法之后能拳拳服膺。《佛遗教经》中有段文句:「譬如惜水之家,善治堤塘。」试问,我们会不会珍惜水呢?人不能离开水,但是我们平时却不知珍惜;等到干旱时,想求一点水都很难得。
 
  我们的智慧水也是一样,都漏失掉了;既然过去已漏失,现在就应该好好珍惜。佛陀的教法如甘露,我们要一点一滴地积存起来;如果听法时边听边漏,就无法蓄存任何法理了。平常我们辛勤耕耘、努力工作,知道在春天要积存食粮,以备将来食用;而社会上设有银行储蓄部门,就是因为人们工作赚钱及生活开支的余款都会储蓄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同样的道理,我们接受佛陀教法,运用于日常生活中,必须在平时好好积蓄起来,才能应用自如,所以我们要「深蓄厚养」,好好将佛法留藏住,好好培养德性。
 
  一朝闻道,终身受用
 
  学佛最重要的就是要深思;接受佛法之后,必须深深地体会、细细地思惟、好好地修养,假如不能做到这些,日常生活的行为举止就不能合乎道了。有时候在静谧的环境中,听到外面关门的声音很大、走路的脚步很重,我就会感叹大家平时听法都听到哪里去了!举手投足无一不是表现我们学佛的形态,今天听到教法说「动作要轻柔」,那么,从这个时刻开始,做任何事、拿任何东西,都应该轻提轻放。
 
  再听到「走路要行如风,不可有脚步声」,我们就应该自我警惕,走路不可太重。若听到「开门、关门时,心要放在手上、放在行动中,不可发出太大的声音。」我们的动作就应该非常轻柔。
 
  以上这些不过是举手投足而已,但是,在在都表示着:我们听法之后是否能学以致用?「一朝闻道,终身受用」,才是真正的修而用之,否则,听再多的法,仍毫无所用。
 
  佛陀为病比丘说法
 
  佛陀僧团中有一位生病的比丘,他平时身体还健康时,听了很多佛法,也常常随着佛陀到处弘法,但是他在日常生活中却与人群隔离。别人生病时,他认为与自己毫不相干;即使举手之劳便能利益他人,他也不肯去做;他认为自求解脱才是修行最重要的目标。
 
  但是,人与人之间是互相的。当他生病时,因为平时不肯付出,所以没有人愿意照顾他。他病得躺在床上,连大小便溺都无人为他清理,而饮食汤药,更造成许多困扰。
 
  佛陀知道此事之后,马上请随行的比丘为他清洗打扫,又亲自将他的身体清洗擦拭得清清爽爽,然后换个地方让他躺下来。接着,佛陀就慈言爱语地为他说法,并且问这位生病的比丘说:「我平时所讲的四谛法,不知你是否还记得?」
 
  这位比丘回答:「平时佛陀讲法,我都非常认真听。」佛陀说:「你若还记得,现在就为我说说四谛法。」这位弟子便恭恭敬敬地撑起上身,斜躺在床上开始说四谛法(四谛法即是苦、集、灭、道);而佛陀就坐在他的身边,低着头、非常认真地聆听。
 
  佛陀真是一位大导师啊!他除了自己开示教法,还能启示病中的比丘说法。由此可知,佛陀时时身体力行、以身作则,虽然是他说过的教法,从病中的比丘再重复述说出来,他仍然不厌其烦,恭敬地聆听。
 
  他叫这位比丘说法的用意有二种:一是要警惕病中的比丘,让他看开生死,知道人生在世就是苦的。人有身体就有苦,因为有身体就有生老病死,所以佛陀要他「观身不净」——身体本来就是不净物,本来就会败坏无常;应该体悟这些道理。
 
  所以光听教法还是不够的;只有用耳朵听法,内心没有深厚的修养与工夫,一旦病痛来临时,必定会非常惶恐不安。所以佛陀再次警惕他:「听了法以后,你有没有受用呢?」平时我们也要自我警惕,真正看得开、有受用,这才是真正的涵养。
 
  另一种用意是表示佛陀以身作则,教导弟子重视教法。虽然是他自己说过的话,但是经由别人的口再重述,他还是一样虔诚恭敬、集中精神听法,绝对不会有散漫心。只要是真理、只要是教法,即使是出自弟子的口中,他都一样敬重,认真地听。
 
  普通人都有轻慢心,会「轻法慢教」,听过的教法一而再、再而三的听,自然就不会生尊重之心;心想:「既然是听过的教法,这都已经知道了。所以一坐下去,精神便无法集中,就开始打瞌睡了;这样如何能受用呢?只是摆个坐着的姿势而已,这就是轻法慢教。
 
  尽管佛陀的教法如同甘露法水,足以滋润人们的心田,但是,如果我们像一个覆盖的桶子一样,即使有再多的甘露法水倒下去,也无法倒进桶子里,点点滴滴都会从桶子底部流散到四周。
 
  每天都是一张白纸
 
  佛陀不只是由宇宙万物中体悟真理,他更希望从一个平凡人的日常生活中,体会平凡人生的心态。我常常说:「每天都像是一张白纸,每一个人与事就是我们的一篇文章,若能用心好好去听、去看,那么即使是三、五岁的小孩童,也会带给我们很深的启示。」
 
  孔子也曾经求教于一个七岁孩童。有一次子路牵着马,孔子就坐在这匹马上,途中遇到一个小孩正在地上堆土城。子路要他让路,这位孩童却说:「是城让路给马过,还是马要绕城而行?」孔子一听,立刻下马。本来就应该是马避城,而不是城避马呀!所以他就恭敬地拱手作礼、称他为师。这就是求教者的心态;佛陀的心态也是如此,所以他能认真听法、认真求教。
 
  而且佛陀本身是一个说法者,他若能具备这些条件——认真听、认真看,就有丰富的资料作为说法的内容。学佛的人一定要具备这些条件;平时我也很少用经律来为大家说法,而是以日常生活中的人事作为谈话的内容。我会说我今天遇到某某人,说了什么话;这些人与事也是一篇教法,所以我们要对外界的人、事认真观察,对自己内在的心态则要深思、细思;这就是涵养。
 
  佛陀之所以能称作三界的导师,因为他已具备内外的条件,内就是要深蓄厚养,外就是要修行;也就是说内心要抱持深思的涵养,再借外在的人事来修行。我们要时时刻刻受教而应用,今天听了法,今天就要马上应用,如此才能称为真正的佛弟子。
 
  连如上人的故事
 
  佛陀为世人付出,作为人们的模范,他对待众生一律平等、一视同仁。不只佛陀这样,日本有一位大师也是如此。这位连如上人平时非常精进用功,除了接受佛法、能够体解大道之外,还会著述;他能深入了解佛陀的教法,并且阐发真理、写下心得,每天都用功不息。
 
  有一天他生病了,但是仍然每天研究佛法,不敢稍微懈怠。尽管卧病在床,还是对弟子说:「你把佛经拿来我身边,念给我听。」弟子就每天把佛陀的教法和他的著作,一而再、再而三地念给他听,辗转复习、不断地诵读,让他在病中仍可以听闻佛法。
 
  他每次听佛陀的教法和他自己的著作,总是恭恭敬敬地接受,他说:「这虽然是我手中写出的文句,再由弟子的口宣读出来,但是我仍然像面对佛陀受教一样。」
 
  这与佛陀在世时,叫弟子重达四谛法的意思一样。试想:佛世时如此,过去的人也如此,而现在的人应该抱持何种心态来接受佛法呢?总而言之,佛法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加以应用,不可只是听听而已。如果在别人生病时,会叫人家看开一切,等到自己生病时,却忧郁烦闷;除了身病又加上心病,那就不对了。
 
  所以我们一定要外修内养,看开一切。对外面的人与事,我们时时刻刻都要好好去接受、对待;而内在心思的涵养,就要时时自我警惕,举手投足无不是学而受用的表现。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