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证严法师:人间菩萨 少欲能安身


   日期:2024/8/23 23:3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人间菩萨 
证严法师
 
 
  少欲能安身
 
  现在的人,除了高楼大厦之外,穿衣服更是讲究名牌,即使再昂贵也想买,这就是现代人的虚荣心;为了满足虚荣心,造成多少苦恼啊!
 
  (中华民国76年12月3日)
 
  释迦牟尼佛为教育众生而示现人间;他以最平常的生活、以身作则来教育我们,他不只是在家弟子的模范,更是出家弟子的导师。
 
  他决不显异惑众,他的生活与平常人一模一样,也是要穿衣、吃饭,生病时一样要吃药,一切生活与我们毫无差别。既然如此,那他也和我们一样,有此身躯就必须有住处,所以,现在我们要来谈谈佛陀僧团生活四事的第四项——居处。
 
  我们常在经文中看到:「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每日吃一餐的规定我们已经解说过,而他们住在何处呢?当然是远离人群、比较静谧的地方。
 
  第一个创建的精舍
 
  就像现在的静思精舍,也是处于偏远的郊区。但是现在交通非常发达,搭车只要一、二十分钟就能到达市内,精舍与市区距离大约十二公里,当初佛陀的住处与聚落之间的路程也差不多这样,只是那时候交通不便,行走需要花相当多的时间。
 
  现在的人常有一种错觉,认为修行一定要到深山去。事实上,佛在世时,并不是在深山修行。大家想想看,他每天都要出外托钵,与人群有所接触,而来回差不多要花两、三个钟头,可见一趟路约一个多钟头。
 
  去年慈济医院举办健行活动,院长亲自率领医院同仁健行至精舍,大约行走了一个多钟头。可见佛在世时所居住的地方,距离聚落与现在精舍到市区的路程是差不多的。
 
  他们出外托钵回来之后,就在树下休息。当初佛陀在树下成道,后来说法讲经也在树下,因为印度非常酷热,比较凉快的地方就是树下,所以他选择在树荫底下说法,而树下也成了他们晚上休息的地方,这就是「树下一宿」的生活。
 
  佛陀初转*轮时,僧团人数并不多,所以「树下一宿」在印度是合情合理的。有一次韩国的妙喜法师来台湾,他带了两卷录影带来,画面中有许多印度人在热闹的街道旁随便一躺就睡着了;不管是车站或市中心,他们的生活就是这么简单,随便一个山洞都可以当成住家,在里面生活。
 
  现在是如此,我想,两千多年前的印度人更是过着原始生活,所以,印度人的民俗习惯——露天而宿,对他们来说是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但是中国人就很保守了,叫我们在来来往往的人群里随便坐下、躺下就睡,是很奇怪的,根本不合乎中国的民情风俗,所以印度「日中一食、树下一宿」的生活方式,傅到中国就不适用了。
 
  当初佛陀修行成道时,跟随他的弟子还不很多,他带领少数弟子到处弘法,行脚至何处就在那里露宿。后来出家僧众慢慢地增加,就形成了僧团;既然成一个团体,就要有一个修行聚会的地方,于是第一个精舍便在印度建立,即是「祇园精舍」。
 
  祇园精舍又称祇树给孤独园,身为佛教徒都会常常诵念《阿弥陀经》,在《阿弥陀经》一开始就提到祇树给孤独园,因为佛是在此处讲经的,这是印度最早创设的精舍,为僧团第一处正式修行居住的地方。
 
  寸土寸金,铺满祇园
 
  为何称做祇树给孤独园呢?佛世时代,有一位给孤独长者,他是舍卫国的大臣,他想和邻国联婚结为亲家,所以就让自己的儿子和邻国大臣的女儿结婚。有一天,他到亲家家里拜访,看到亲家的家中张灯结彩、喜气洋洋,他以为是亲家为了欢迎他的光临,特意制造这么热闹的气氛。
 
  结果亲家很坦白地说:「你来我家,我可以简单地招待,但是有一位出世圣人——人间稀有的世尊要来这里,所以我要人事铺张,表示虔诚欢迎。」给孤独长者心想:亲家为了一个人的到来而如此殷勤恳切、虔诚地欢迎,可见此人一定非常了不起。他不禁生起好奇的心态,迫切地想知道这个人究竟是谁?
 
  那天晚上,他满脑子都是疑问。第二天,天还未亮,他就起床走到户外,想等待这位伟大人物——世间稀有的圣人。在灰茫茫的天色中,忽然看到西方天边有特别闪耀的亮光,他不由得向西边走去,当他走近那个地方时已将黎明。他看见树下有一位非常庄严的修行者,便忍不住走到修行者的面前,但不知如何表示对他的恭敬;正在犹豫不决时,许多天人从天而降,围绕于圣人的身旁,五体投地礼拜,仪态庄严地问讯作礼。
 
  给孤独长者看了,心中非常欢喜,也随着天人五体投地、问讯作礼。从此人间就有这种礼佛的仪式。
 
  他礼佛之后,就到佛陀面前,请佛为他开示。佛陀为他开示优婆塞(在家男众)的教法,教他三皈依,然后为他讲五戒。给孤独听佛开示之后,深深觉得:一个国家、社会或家庭,若想和睦太平,唯有佛陀的教育才能办得到。
 
  为了使国家强盛、人民和睦、天下太平,给孤独长者便请佛陀到舍卫国,并希望能为佛建一所精舍,以供养佛陀。佛陀也认为因缘成熟,出家僧众应该有一个固定的居处,所以就答应他的请求。
 
  给孤独长者一点也不迟疑滞留,马上回到自己的国家。但是,找来找去,都没有适当之处,希望有一个安静又接近城区的地方,并非易事。最后,他终于看中一个地点,那是祇陀太子平时休闲游玩之处,他与太子协商,拜托太子把土地卖给他。
 
  祇陀太子很舍不得卖土地,但给孤独是全国人民最尊敬的长者,他之所以名为「给孤独」,是因为他时时布施给贫困孤老无依者;所以这位乐善好施的大长者,深受全国百姓的敬爱。当时,祇陀太子不敢得罪他,便提出一个难题,说:「既然你喜欢,我怎敢说不,但是价钱很高!」给孤独长者说:「不论多贵,只要我能取得这块土地兴建精舍、供养佛陀,我都不会吝惜。」
 
  祇陀太子就说:「那么,你就用金子铺地吧!你要多少土地,就用多少金子铺满,能铺多少就给你多少土地。」给孤独长者毫不吝惜,非常慷慨地答应他的条件,于是马上开启金库,将里面所有的宝藏一车车地载到花园,用金子铺地。现在我们说的「寸土寸金」,就是当时流传下来的。
 
  给孤独长者这种慷慨、虔诚的行动,深深地感动了祇陀太子,眼看他就要把土地铺满了,祇陀太子赶紧说:「停下来、停下来!我已经被你感动了,是否这个功德由我们共同来做?看你如此虔诚、慷慨,可见你要供养的圣人——佛陀,不只是值得你来供养与敬爱;我想,他也值得我敬爱与供养。所以,是否能让我们两人共同做此功德?」
 
  给孤独长者说:「不行,我已经发心单独来做,为了表示我的虔诚、恭敬,所以我一定要把这块土地铺满!」他坚持不断地铺下去,太子在一旁非常懊恼,他觉得自己再富有也没有用,这分功德若不做,实在很遗憾!他灵机一动,想出一个办法。
 
  他跟长者说:「你可以铺满土地,但是却不能把金子贴在树上,我这块园地最漂亮的就是这些树,我要把这些树都砍掉!」给孤独长者一听,非常着急,他想:如果把这些树木砍掉,一块光溜溜的土地有什么美感呢?
 
  这时换成给孤独长者来请求他了,他说:「拜托!拜托!千万不要砍树,如果你要做功德,那很简单啊,这些树就算是你的布施,我们共同来完成这项功德。」给孤独长者的智慧如此高,布施之心量如此大,祇陀太子非常高兴,反正只要有他的名字,这个布施功德有他的分就好了,这也表示自己虔诚、恭敬的供养心。
 
  所以,这个新建的道场就称为「祇树给孤独园」,也就是祇陀太子布施的树,加上给孤独长者捐赠的土地,简称为「给孤独园」或「祇园精舍」。总之,祇园精舍就是给孤独长者为佛陀僧团建立的第一所精舍,也是佛教在印度的第一座精舍。
 
  这表示佛陀的人间化,尽管当初印度人在树下、山洞、户外等地睡觉是很自然的生活,但是为了表示人不能离开居处卧具,也为了便于弘法,所以佛陀接受这所精舍的捐赠。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