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七编《论儒学书》与陶闿士书(四则)


   日期:2024/8/25 7:3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与陶闿士书(四则)
  与陶闿士书一
  乡愿何以为德之贼?孔孟何以必取狂狷?盖相似法流与义利之辨之所以必讲也。
  孔子开口曰:君子谋道不谋食;孟子开口曰:舍生取义。必如是充类至义之尽,而义利之界始明,乡愿、圣人之分始晰。是则存一毫生望以为学,便是小人喻于利;有一毫苟且,淆袭神明不快足,便非君子喻于义。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子虽微,发生乃大,不辨于初,必堕于终,人禽之分一成不易,可畏哉!阳明有言:不抉其根日滋灌培,但培其恶,可惧哉!是则不欲为人则已,如欲为人,则必学圣。不欲学圣则已,如欲学圣,必辨义利以端其趣也。
  乡愿不然,谋食不谋道,舍义而取生,既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而凡人又乐易于习俗而难有出类拔萃之志,如是辗转相承,无非乡愿。以两可为中庸,以淆袭为道义,亦复谁能觉察哉?
  孟子直指斥其立足曰“奄然媚世”,销青年向上之芽;又直斥其毒害曰“为德之贼”。明白若是,尚可诬哉?有恒产而有恒心者,为一般平民言也;无恒产而有恒心者,唯士为能也;又直断之曰:士何事?仁义而已矣!一箪食,一瓢饮,贤哉,回也!贤哉,回也!捉襟见肘,歌声若出金石,吾党之士则然也。呜呼!士既困于特立独行之无资,而又困于贤父兄之不得,销沮英雄,往往若是,千百万群有一于此不受困缚,而又缚于不愿人为圣贤,侪落于氓之蚩蚩,何其不幸哉!有平民之教,有豪杰之教。若不轻乎群众,孟子则曰人皆可以为尧舜而已矣。
  嗟乎!闿士,立教不当如是哉?救今天下,应以舍生取义之教。世无圣人,大乱不止,政变必不能善,虽强如列强,可以已哉?政变之变,变岂有极哉?
  (1938年4月6日)
  与陶闿士书二
  昨发长函,辨明立教之邪正,大柢生灭立脚为邪,无生立足为正,孔孟与释迦不异。若不先事辨明,息息直追,他日何能见危授命?夫见危授命,已是今之成人,并此而推翻之,曲顺世求,此其所以多汉奸也!如某某者,学问文章、政治科学,擅绝一时,前后都以汉奸为藏身之所,盖无以植基,声誉日隆,浸假而入于岐途而不觉也。舍生取义,今日植基;见危授命,他日将事;不可错也。寡尤寡悔,禄在其中;学也,禄在其中;忠信笃敬,蛮貊亦行,奈何惧政变饿死而改其趣!故既辨明立教之本,而复咏歌其事,得偈凡六。吾子不俗,当可谈欤!
  艺堪盟主千生造,文到惊人万死来,解放且寻吾故我,黄昏杜宇一声哀。
  八十行年十二耳,古来七十且稀奇,莫将文字来求我,六念先应死念追。
  求生的是利边存,肯死方为义入门,琐尾流离必有事,金刚威力自然尊。
  孔子毗昙弥勒天,向来水火不同年,中庸无臭涅槃寂,菩萨原来倚佛边。
  涅槃非一复非二,横固蹈非纵亦非,一语三玄玄三要,个中消息莫相违。
  须知初步研唯识,二步还应唯智研,三步涅槃探果果,我常净乐秘经传。
  (1938年4月7日)
  与陶闿士书三
  两函谈义利之辨,认明生之为利谋生而徇俗,是乡愿之根株,此为入德最初法门。于此方针决定,无一毫夹杂,他日必圣贤。于此方针不定,谋食、谋道,纷然杂出,善斯可矣,何为踽踽?今日乡愿,他日焉得而不汉奸?故不得不反覆丁宁也。世之所以一说圣人,即奔走骇汗而不愿闻者,为其舍生也,为其舍生则于数事不可解也,饿死之教不可普及,仰事俯蓄不可不理,科学致用不可不悉,三事是也。
  兹为解之:孟子“无恒产而有恒心”,明明为士言也。其为民言,明明说“有恒产而有恒心”也。士者,民之中坚,国之所基,而教之所寄,乌可以齐民恕哉?然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而必究乎民之所以为民,则去兵乃至去食,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孟子:养生送死无憾,王道之始;而至谈人之所以为人,则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政可宜也,教不可移也。齐民可随也,士不可恕也。樗栎梗楠视其种,江汉泽淖视其趣,决定革命不惑保皇,决定抗虏国不可亡,近事取徵,矧谈大道,而立大教。“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孟子此言为齐民言也;士于事蓄乃无不足,衣敝缊袍而负米百里,歌声金石而藜霍晨昏,但见古人过量精神,未闻饿死豪杰父母。习胶贵族而梦绕玉堂,便不可织屦辟[系*卢],便不可泥涂胼胝。寄生之路塞,不得不趣高官厚禄一途,纵饫鸡豚,而岂其养志?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岂犬马之养已哉?大同之政不兴,学供终归无术,若但恒年粗粝,岂必稚子凄其?
  君子喻义,已立初关,以此成材,自须博学。譬之艺木,播种植根,其始也;枝叶扶苏,其继也。立志办道,其体也;多才多艺,其用也。岂惟科学致用应亟学也,文章渊雅岂废学哉?然君子科学意在致用,小人科学乃以谋生,趣各不同,国家收获,亦凭判丰歉。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智,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体用赅备,乃称全人,然亦之云者,犹有最上一层在也。今之成人,体用难并,姑先其体,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此言亦者,但具人格,异非人而己。体之为物,人禽之路,邦家之基,祸福之胎,而可忽哉?
  先不言体,遽谈无体之用,且以致用之用作谋生之用,盗明堂之器,咽卖饧之箫,何教不摧,何法可益?为之斗斛权衡以信之,则并此斗斛权衡而窃之,亦穷于术哉!呜呼!世之败坏,至是极矣。观国是者,莫不归过于贪污之官吏,豪劣之士绅,苟且偷堕之社会,此固然矣。然亦知病本之由来乎?二千余年,孔子之道废,乡愿之教行。孔子谋道不谋食,乡愿则同流而合污;孟子舍生而取义,乡愿则曲学以阿世。既有令名,复求寿考,腰缠十万,骑鹤扬州,以视枯稿独行,动辄骇俗,其于世间心理,孰得孰失?其于尧舜之道,孰入孰出?当判然矣。
  天下之理,不上即下,岂有中流杂染无误?岂有安乐忍性动心?亦习偷者之姑息自欺而已矣!夫人岂甘下流哉?无主于中,饥寒迫外,众习所徇,牵率依违,不能自拔,随风堕溷,渐染渐安而不自觉。缘起于不能舍生,依据于乡愿以立足也。今日者,流血百万,安全之地乃偃仰栖迟,曾不能掀床露柱,刺激淋漓,而门+塌阅委蛇,衣食奔走,若不阐明孔子真精神,何以建国?何以全爱?何以慰惨?夫孔子固温良恭俭让,吾非斯人之徒欤,而谁与也?但得其似,则中庸者,曲学阿世之媒;无可无不可者,包藏祸心之逋逃薮也。千秋万岁遂至于今,孔子哀之,特于和平雍穆中,表而出之曰:乡愿,德之贼也!此则孔子之真精神也。
  再言乡愿,亦止是义利之界不明,杂食于道,两岐之立足而已。孙中山先生革命是一条鞭,不可杂保皇党开明专制。今日抗战到底是一条鞭,不可收容主和败类。孔子谋道不谋食,孟子舍生而取义,踽踽独行,不可夹杂乡愿、两边立足之相似教。
  (1938年4月22日)
  附:示陶道恕
  君子先志而后事,孝慈之志不立,建国救亡之公忠不植,而遽言科学,科学利用急需之要,以图其植私谋食之媒,以学以教。此神奸巨蠹埋葬英材而不用畚锸也。百万忠勇流血于前,而曾不动不移于毫末,有良心哉!深锢如是,尚有国哉!人不为国谋,国可存哉?国之不存,身将安傅哉?孔子大声疾呼曰:乡愿,德之贼也!君子谋道不谋食也,舍生而取义者也。七十二子,谁不身通六艺?而必先立乎其大者,先其道而后其食,国与身俱强;先其食而后其道,身与国俱亡。供家小教习固非,识字田舍翁尤非。世兄亟须办志,然后谈事。
  (1938年4月26日)
 
   与陶门+岂士书四
  昔有参道者,左参遭斥,右参遭斥,万道俱塞,百思无术。最后愤极,乃得一决定法,索性不参,遂豁然爆发。又有一参者,坐攀树上,祖师教放下,乃下一足,再放下两足,手犹攀枝;祖师大声:放放!乃放一手,最后一手抵死不放;祖师呵棒不已,并其一手亦放,遂尔顿坠;然未至地,忽然爆发。
  渐参死字,不下十余年,今国破家亡,人生处处危险,无一毫安全可望,乃于儒门舍生取义,忽然开朗,快乐万分,有把握无恐惧又千百万分,证之佛说,乃无不合。遂欲与人共同享受,以诸函之来,正相触动,因此喋喋多言,乃无一毫苛责人意,非背东门不得入西门,非置生死度外不得直趋涅槃。谋食以谋道,无此杂种,杂种不生稻而生莠,断然之理也。此又非高谈性命,乃生死呼吸脚踏实地也。
  来书谓今日走高径,他日反因以坠失者,此是苦节不可贞其道穷也之意。须知此种人,皆始念之志不真,继念之学不笃,未得障堤而洪涛即至,是以随流下驶也。若志真学笃,神明之地有无表色(小乘名词)生,能为闲阑。劣种日销,强种日炽,毫厘纤悉与心无欺,精积力久兢兢业业,但循其道消息盈虚,他日见危授命,可息息自验矣。舍此则节节放松,泄泄沓沓,圣人无安坐以致之理,又况其植种之不同哉?本为解说,并无他意,乃不觉言之又长也,请止。
  (1938年5月20日)
  (选自《孔学杂著》,载《欧阳竟无先生内外学》第十四册)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欧阳竟无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欧阳竟无居士)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附:亲教师欧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八编《人物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八编《人物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七编《论儒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七编《论儒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七编《论儒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六编《儒典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六编《儒典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六编《儒典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六编《儒典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六编《儒典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六编《儒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