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惟觉法师:三期传佛眼 真佛住中台


   日期:2024/8/31 15:4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三期传佛眼 真佛住中台
 
老和尚开示于八十六年暑期大专禅七  
 
 
  禅七很快地过了二天,大众都很用功精进,除了精进用功,也要明白道理,心和理相应了,心就容易安定,心定了,就和圣者的境界相近,称之为入理圣人。如果只了解「事」,而不了解「理」,属于凡夫位,尚未入圣位。
 
  什么是事?什么是理?譬如以布施为例,知道布施可以修功德、修福报,于是努力的布施,无论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都尽力去做,可是心里却执着布施的功德,这就是属于「事」。如果不执着能布施的人(施空)、所布施的对象(受空)及布施的财物(物空),就能摧破执着之相,入到空性,这称为「三轮体空」,这就是属于「理」。前者执着布施,是假有;后者明白三轮体空,是真空;最后空也不执着,离开「空」、「有」两边,也就是禅宗祖师所说:「有佛处不得住,无佛处急走过」;不住假有,不住真空,顿悟自心、直了成佛,这是绝对的境界、超越的境界,就是中道、就是实相。
 
  什么是中道?什么是实相?师父说法、诸位听法的这念心,不想过去、不想现在、不想未来,亦不攀缘内外境界,亦不被其染着,这念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处处作主,就是《金刚经》所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就是不分别、不执着:分别、执着是相对的境界,就不是中道了。从假有到真空,从真空到契悟无上菩提、如来的境界,这就是顿悟自心、直了成佛,就是实相。
 
  修行,一个是事、一个是理,要事理圆融无碍,如果只在事上修证,属于渐修法门;若在理上契悟,属于顿悟法门。因为渐修的范围非常广泛,所以今天只讲顿悟法门:「顿悟自心、直了成佛」。
 
 
 
顿悟自心 直了成佛
 
  顿悟法门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称为「灵山单传」。所谓灵山单传,传法的对象只限于出家僧众(比丘),不传在家众;一个传一个,同时传法又传衣,这是单传的特色。什么是传法、传衣?释迦牟尼佛拈花,迦叶微笑,这就是传法,所传之法为离开语言文字,是顿悟自心的法门。
 
  灵山会上,大梵天王以金色的优波罗花献给释迦牟尼佛,世尊轻轻地把花拈起来给大众看一看。佛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有他的道理,不是无意而为、随随便便;儒家说:「一言而为天下法,一行而为天下则。」佛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在说法,一方面是言教,一方面是身教;一种是有形的教化,一种是无形的教化。灵山拈花是无言无说,以见花、拈起花的动作来显示佛法的第一义谛,就是我们能起作用的这一念心。释迦牟尼佛拈花晓示大众,下面听法的八万四千人天,不明白释迦牟尼佛拈花究竟含藏了什么用意?只有迦叶尊者会意微笑。释迦牟尼佛与迦叶尊者心灵相通,于是当下就讲:「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付嘱摩诃迦叶。」于是将法传给迦叶尊者。传什么法?传不立文字的心法。
 
  什么是心法?世尊拈花是心在作用,迦叶尊者微笑也是心在作用;微笑的心与拈花的心,彼此平等,无二无别,都是心的作用。因此当迦叶尊者微笑,世尊就藉此以印证,传法给迦叶尊者。
 
  一般人不明了心法的意义,却也说是在传心法,譬如:某些教派认为传口诀、手印,就是传法;它传的口诀是「南无太佛弥勒尊佛」。佛法常称念南无弥勒尊佛,他们改为南无太佛弥勒尊佛,说弥勒尊佛是最高的。点传师在人的两眉中间点一点,说:「老师一点道,阎王老子吓一跳;地狱除名,天堂挂号。」就说是:「已传法给你了。」世间有很多人,乃至于其他宗教,都说自己在传心法,但是心法何在?讲法不同。事实上,心是无法可传,只能印证而已。
 
  很多人不了解,因为晚上作了一个好梦,梦到佛祖摩顶、观音菩萨传法…等,诸如此类,就说自己开悟了;或是打坐时看到一些好境界,看到出家众、看到佛像,乃至于看到山水、光明……,就说开悟了,这些都不正确,它只是一种境界而已。
 
  境界有很多种,《楞严经》讲,打坐有五十种境界,这五十种境界你可以说是烦恼即菩提、波就是水,也可以说是五十种阴魔。很多人听到阴魔就不敢打坐了。什么是阴魔?魔是指障碍;色、受、想、行、识,称为五阴。因为精进用功,五阴就会产生种种变化、种种境界,如果把这些境界当作是实在的,就落入「有能」、「有所」——有能执着的心,有所执着的境界,念念不忘,产生取舍,因而迷失了本心。你执着五阴境界,就会障碍自己这念心,使心不能开朗,而产生种种错误的知见,没有办法契悟菩提心、涅槃性,就称之为「魔」。知道这个道理以后,打坐的时候就不要执着这五十种境界。
 
  师父说法、诸位听法的这念心,都是心在作用,与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的心之作用是相同的。这念心时时刻刻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人在那里,心在那里;能够自己作主,处处作主,心念不随环境、情绪起变化,始终安住、如如不动,这就是道、就是佛、就是真佛住世。契悟了这念心,就是悟道;没有契悟这念心,佛来摩顶也无法开悟。但是,因缘成熟,摩顶也可以开悟:不是因为佛的摩顶而能大彻大悟,而是在摩顶的当下,悟到了自己能知能觉的这念心是本具的,不是佛、不是神、不是外界所赐,不是从外所得的。释迦牟尼佛夜睹明星,当下悟到看到明星的这一念心是本具的,有能看、有所看,能看的这一念心人人都有,释迦牟尼佛悟到这个道理而开悟。悟到了这念心在作用,悟到了能作用的这念心能由自己作主,时时刻刻,随处都能作主,这又更进一步了。能分别善恶,作善、作恶,都是这念心在作用;别人唆使去作恶事,明知是恶,还去做,那就是自己作不了主。
 
  不作用的这念心,是心之「体」,起作用的这念心,是心之「用」。现在有一些人也悟到了这一点,于是写了不少文章,提出自己的一番道理;表面上,好象是开悟了,其实只悟到这念心的作用。能作用的这念心,人人都有;诵经是心在作用;念佛、听法也是心在作用;修善也是心的作用;行、住、坐、卧,眼、耳、鼻、舌、身、意的动作都是心在作用。心的作用有善、有恶,有净、有不净,只悟到作用的心,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就容易偏执一方。怎么说呢?悟到这念心在作用是基本,重要的是起何种作用?强盗小偷的心也在作用,但杀、盗、YIN是心在起坏的作用。作用在利益大众就是光明,作用在坏的方面就是黑暗。既然能作用的这念心就是自己,那么能作用的这念心就可以成道、可以成佛。
 
  心要起好的作用,不能起坏的作用,这就要起观照了,不仅要观照,还要能作主,处处作主,时时刻刻都起善念,起了善念善念也不执着,知道这是心的作用;心作用以后又归于无能、无所。不作用的这念心,完全到达一个绝对境界了,就是《楞严经》所讲的「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这念心不动,不动当中又具足定力、智慧。悟到这些道理,就是悟到这念心有用、有体;再更进一层,体不碍用,用不离体;体可以作用,作用后又归于本体。假使只悟到体,认为「用」不是道,这就落入偏空,偏到一边了;如果悟到心之用,而没有悟到心之体,用后不能销归自性、归于本体,则成了有生、有灭的境界,虽然发慧,属于狂慧,这是层次上的差别,功夫的深浅不同。观照有粗、有细,一般人常说的粗心、细心;定慧也有功夫上的差异。例如宋朝文人苏东坡,有次写了一首诗,托人送给方外友人佛印禅师,以印证自己的悟境。
 
  诗上写: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佛印看了以后,写了「屁」这个字交给来人带回去。苏东坡见到这个字,立刻怒气冲冲的乘船来见佛印,佛印禅师早已写了一偈,「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请人在寺庙山门等候。
 
  八风是指利、衰、毁、誉、称、讥、苦、乐,这八种境界能煽动人心,故以「风」为喻。所以,定而无慧称痴定,譬如盲人骑瞎马,有陷坑落崖之险;慧而无定如风中之烛,遇风即熄,又成了痴暗。所以,悟有深浅,古人常说:「小悟几千次,大悟几千次」,就是如此。
 
 
 
灵山单传 一枝独秀
 
  灵山拈花,迦叶尊者完全了解释迦牟尼佛拈花的这念心是心在作用,于是微微一笑,以这个因缘,释迦牟尼佛传法给迦叶,迦叶传给阿难尊者,从阿难一直传到达摩祖师,二十八传都是僧众。后来达摩祖师到中国,续传给二祖、三祖、四祖、五祖、六祖,这段期间都是单传,既传法又传衣。
 
  衣有二种,第一种是金缕衣,从过去佛一直传到释迦牟尼佛,再从释迦牟尼佛传弥勒佛,佛佛相传;第二种衣是佛祖穿的袈裟,是表法之用。为了佛法的征信、佛法的流传,释迦牟尼佛将袈裟传给迦叶,迦叶再传给阿难,一直传到达摩,然后达摩带到中国来,经过二祖、三祖、四祖、五祖到六祖大师,衣不再传,就只传法而不传衣。
 
  灵山单传,只传给出家众,没有传在家居士,一个传一个,同时传法又传衣,所以称为「一枝独秀」。所传的僧众是具足戒定慧,真正契悟了本心,才能把佛法传承下来,称之为灯灯相传、光光相照。灯是指心灯,光光相照,这念心照亮下一念心,下一念心再照亮下一念心;这一代照亮下一代,下一代再照亮下一代,从过去照到现在,现在照到未来,普遍十方,照横又照纵,都是传佛所彻悟的这一念心。这是第一个时期,称为「灵山单传,一枝独秀」。
 
 
 
曹溪普传 兰桂腾芳
 
  第二个时期,是从六祖大师到虚云老和尚,这段期间「一花开五叶」,又称为祖庭法门。
 
  灵山单传至六祖大师以后,繁衍了临济、曹洞、法眼、沩仰、云门五个宗派,称为一花开五叶。这五宗传遍天下,尤其以临济宗所传人众最多、层面最广、繁衍最兴盛,所以大陆丛林流行这么一句话:「临济儿孙满天下」,是说临济法门传得非常广泛,这个法门就是「顿悟自心,直了成佛」。人人都有佛性,悟了这念心,又能作主,人人都能成佛。
 
  曹溪普传,曹溪位于广东省曲江县东南,在梁朝天监元年(西元五○二年),三藏智药法师在此处建宝林寺。智药法师到了曹溪,饮了曹溪水并且预言,一百七十年后,将有一位肉身菩萨于此开演无上法门,得道者如林。到了唐朝仪凤二年(西元六七七年)春,六祖从五祖得法后,从印宗剃发,受具足戒之后回到曹溪宝林寺,弘传顿悟法门;因为六祖大师的道场在曹溪,所以,后人比喻悟到这念心,契悟到这个理,能清楚、明白、作主,就如同喝到曹溪水。饮了曹溪水就能长生不死,什么道理呢?我们的法身确实是没有生灭的,这念心没有生灭就没有生死。凡夫的真如佛性,淹没在知见、六识海中,念头始终是生灭不止,所以沉沦生死,不得解脱。
 
  当年,张行昌行刺六祖时,六祖泰然于座位上,伸着脖子让张行昌砍了三刀,六祖却安然无恙。因此,张行昌弃刀出家修行。又如,达摩祖师从南印度来到中国,弘扬顿悟法门,那个时候中国不能接受这种顿超法门;有些我执较重、瞋心较重的,几次下毒想害死祖师。后来达摩祖师传法给慧可大师以后,祖师说:「九年当中,我被毒害五次,命若悬丝;如今传法有人,大事已了,可以去了。」
 
  永嘉玄觉大师证道后也说:「自从认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关。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纵遇锋刀常坦坦,假饶毒药也闲闲。」 悟道的祖师是生死自在,要生就生,要死就死,凡事都能由自心来作主。众生的心是一直在生灭当中,无休无止,不能作主,所以才生死轮迥。
 
  当时,六祖大师在五祖座下开悟,就是悟了这一念心。悟到能处处作主,清楚明白的这念心;悟到四大非有,五蕴本空,法身常在的道理。契悟到这个道理,就是悟到了这念佛心,这念心盖天盖地、无始无终;悟到师父说法、诸位听法的这念心,就是悟到曹溪法门。
 
  这段期间只传法不传衣,什么原因呢?因为衣传到六祖大师就起了争端。大众看过《六祖坛经》,就知道衣为什么会起争端,由于这念心慢慢不纯正了,掺杂有名闻利养,认为修行学佛、上承佛道,必须得到佛祖的衣钵为肯定。只要继承如来的衣钵,大众就会来皈依、听法,乃至于供养,自己就可以得到最高的恭敬、最大的成就;这就是名、就是利,有这种心就不是真正开悟的人。祖师固然没有名利心,可是下面的徒弟、护法,为了巩固师父的地位,就利用种种方法希望取得佛陀的衣钵,使大众更加肯定自己的师父,所以传衣就起了争端。
 
  六祖大师继承了五祖弘忍的法脉时,衣就传给了六祖,当时六祖大师还是在家居士,没有受过大戒,但这只是形式上的问题。六祖是真正契悟了佛法、契悟了这念心,所以五祖弘忍大师就把衣和法传给六祖,并且告诉六祖:
 
  「现在你弘法的因缘还没有成熟,还需要等待,如果现在贸然弘扬佛法,可能给自己带来很多麻烦,还会有生命的危险。衣传到这里为止,以后不要再传衣了,以免争端不断。」
 
  当时五祖门下,有一位上座名叫神秀,神秀大师能说善道,通达很多道理,但没有契悟到无上菩提,是属于渐修法门,所以五祖没有把衣传给神秀,而传给惠能大师。护持神秀的师兄弟认为五祖传法不公平,为什么传给一个没有地位、也没什么智慧的居士?连一个大字都不识的人,怎么能传给他呢?心中愤愤不平。这是凡夫的看法,从这时候起,衣就起了争端。
 
  其中一位叫惠明的行者,认为应该由神秀大师来继承祖位,不应该传给一个不识字的南方偏僻蛮子,实在是心有不平,于是想把衣夺回来。结果找到了惠能,惠能知道后面有人追来,恐怕惹起争端,就把衣放在石头上,自己隐入树林。惠明追到树林,一看,衣在石头上,准备把衣拿起来,没想到却提也提不动,这时候惠明才知道错了,衣不是争来、夺来的,要真正契悟道,有德、有贤、有能、有道,才可以得衣,不是凭意气用事争夺来的。惠明立刻发了个惭愧心,马上讲:
 
  「卢行者,我是来求法的,不是来夺衣的。」于是惠能就从树林里出来。惠明讲:
 
  「虽然我在五祖大师门下已经很久,但都在修福报而没有修智慧,同时自己很愚痴,不了解佛在那里?心在那里?也没有悟到道在那里?请卢行者慈悲开示。」
 
  六祖大师说:「从现在开始起,不思善、不思恶,当下就是你的本来面目。」听了这几句话,惠明一下就开悟了。
 
  本来面目就是道,是本自具足的这一念心性。师父说法、诸位听法的这念心不是菩萨给的,不是父母给的,不是上帝给的,也不是阎王小鬼给的,是本来就有的,如果是他人所给,他就可以随时收回去。因为这念心是本自具足,所以悟道就是悟这一念心,要自己来契悟。这念心体是寂静的,但可以动静无碍,遍用自如!
 
  一般人总是不停的想东想西、患得患失,这念心始终无法停止。有根机、有智慧的人,能够作主,要不想就不想,不想过去、不想现在、不想未来。所以当时卢行者告诉惠明,要想契悟佛心,就是不思善、不思恶,当下清楚明白的那念心,就是你的本来面目。这一说,惠明就开悟了,悟到这念心性,这就是顿悟法门。
 
  六祖大师后来在猎人队当中,经过十五年保养圣胎,因缘成熟后,就在曹溪宝林寺建设道场,弘扬「顿悟自心、直了成佛」的心法,称为曹溪法门、曹溪普传。普传就是既传出家众、也传在家众。
 
  从六祖之后一花开五叶,分为五个宗派,这五个宗派各有各的因缘,各有各的地缘,一直传到虚云老和尚,这段期间称为「曹溪普传,兰桂腾芳」。
 
  什么叫做兰桂腾芳?兰花清香、幽雅、高贵,代表女众;古时候男众封侯、拜相,头上的帽子就是桂冠,用桂花来点缀成一种装饰,表示封侯拜相真是富贵,称为桂冠高挂;以桂冠代表男众杰出的象征。兰桂腾芳是指大户人家子孙发达,世代富贵,有官宦之家,也有书香门第,都是杰出的人才,生生世世、子子孙孙,瓜瓞绵绵,都是又富又贵。在佛法当中有四众弟子:出家二众有比丘(沙弥)、比丘尼(沙弥尼),在家二众有男众居士(优婆塞)、女众居士(优婆夷),称为四众弟子。曹溪普传这段时期,无论出家二众或在家二众,在佛法的领悟上都很有成就,学法的人多,得法的人也多,所以用「兰桂腾芳」形容当时的佛法兴盛是恰到好处。
 
  在佛法上,开悟了,才真正是又富又贵。此时心中时时刻刻有善法、有功德、有定慧,为三界所尊;这念心当中具足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功德,乃至于神通妙用,实在是真富贵。从六祖一花开五叶,一直普传到现在,灯灯相传、光光相照,就好象大家庭的繁荣。
 
  佛法所说的富贵,人人都可以得到,无论是比丘、比丘尼,无论是优婆塞、优婆夷,都能够得到这种富贵、尊荣,都能够超凡入圣、成佛作祖,所以称为「曹溪普传,兰桂腾芳」。
 
 
 
中台广传 落地生根
 
  从灵山到曹溪,曹溪到现在,由于时节因缘不一样,社会型态改变了,为了适合现在的需要,为了佛法的弘扬,我们现在属于中台法门。
 
  中台法门是什么呢?中台法门就是禅。古德说「禅者,佛之心」;禅就是佛心,佛心就是觉心,觉者之心。什么是觉者的心呢?这一念心有定力、有智慧,达到定慧不二、定慧等持,契入中道实相,这就是觉者的心。禅就是悟到这念佛心,禅就是最高的智慧,最实在的定力,你真正契悟到这念心,这时候,心中充满了光明,对人生充满了希望,了解生命是无穷尽的。所以目前最适合的法就是「中台广传」法门,使出家众及在家居士都能够普遍得到利益。
 
  现在的社会,人心趋向于追求物质享受,追求名利,并且不择手段;无论是个人、家庭、团体,衍生了种种困扰,法律的约束也遏止不住各种问题发生。人心失去了自我,始终觉得空虚、烦恼,心不能定下来。这个时候,唯有佛法的教化与熏修,可以改变人的行为。
 
  如果真正了解佛法的精神所在,了解这念心的去向,悟到这念心可以有定力、有智慧,心性是平等不二,心就能安住。那么,个人、家庭、团体、社会上的问题自然就减少了。
 
  工商社会的脚步是紧张与忙碌,在家居士很难有机会常常来到中台山,正因为紧张、忙碌造成的压力,反而更需要清凉的上上心药以解除心中的压力。所以,在台湾的各县市,只要有因缘,我们就设立精舍,方便居士们就近聆听佛法,参加禅修课程,沉淀心中的烦恼;使这个心能定、能静、能安。这些精舍是由于山上的居士听到中台法门、因为禅修、乃至于打禅七、听经闻法有所契悟,有很好的感受,他们发了大心与大愿所布施的,希望更多的人从佛法中得到安定。这些护法居士们不但自利还发心利他,也是在成就菩萨行。
 
  现在的社会,每个人都需要安定,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心能定、能净、能安,可是偏偏心不能净、不能定、不能安,所以中台法门就是要使大众都能契悟这念心;契悟了这念心就能得到定、得到净、得到安,不但觉得人生很有意义,不虚度这一生,而且觉得生命是无穷尽的。
 
  这个法门要推广到各地,不但是在台湾,还要推广到全世界,使有缘的人都能够了悟自心、契悟中台法门,这就称为「中台广传」。不但是传给出家众,也传在家居士,而且在家、出家同时并重。
 
  虽然是出家、在家同时并重,可是在家居士有他的事业、家庭、有他的期望,要全身投入来修证、契悟,是不容易的事,但是可以参加精舍的共修活动,利用工作的年假或休假配合禅七活动。禅七的第一天传授八关斋戒,这是从「事」上入,往后六天渐次由「事」入「理」。什么是「理」?就是师父说法、诸位听法这念心,大众契悟到这念无为心、清净心、绝对的心、真空妙有的心,就是无上菩提、清净法身,是净土宗所说的常寂光净土,密宗所说的大日如来,教下所指的菩提、涅槃,禅宗所悟的本来面目。契悟了这念心,就觉得人生很有意义、生活很有意义,生命是无穷尽的;一落心地,永为道种,所以「中台法门」要使有缘的人都能够契悟。大众只要朝这个方向努力,这一生一定可以达到不退位的境界。
 
  「中台广传,落地生根」,就是将中台法门落实,使其生活化、普遍化,所谓「佛法生活化,生活佛法化;佛法现代化,现代佛法化;佛法文化化,文化佛法化;佛法艺术化,艺术佛法化。」从这个角度来弘传真正的禅法、人生的真理,使每一个人都能认识自己。这个法门是直截根源,不浪费时间,更不致于走错方向。
 
  无论是仕、农、工、商、学、兵,各种行业,都离不开这念心去作用;这念心要有定力,要有智慧,才能稳重待人,处事泰然,这是很重要的。除非不愿意尝试,否则一旦接触这个法门,相信每个人都会有所契悟,有所感受。这个心法是随着时代的需要来推广、来弘扬。大众从中台法门来契入,很快就能成就,不会走远路,更不会走错路,所以称为中台广传,落地生根。
 
  落地生根是一种植物,也是一种药草,它的生命力很强,只要一片或是半片,乃至于三分之一片叶子落在地上,经过几天就生根了。「地」代表我们这念心地,这个法门一落人耳根,落入意识,落到心地当中,立刻就生根发芽,所谓「一入耳根,永为道种」;菩提种子发芽了,很快就会成长、开花、结果,开菩提花,结菩提果,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缘觉果、菩萨果,乃至于无上佛果。这个法门很殊胜,又能普遍弘传,所以称之为「中台广传,落地生根」,在大众的心地生根。
 
  三期传佛眼,第一期是「灵山单传」;第二期是「曹溪普传」;第三期是「中台广传」。从释迦牟尼佛一直传到现在,灯灯相传、光光相照。
 
  悟了这个道理,还要修行、还要保任,才是真功夫。修行,要向内看自己,看自己的习惯、毛病,贪、瞋、痴、傲慢、嫉妒,这都是心在作用,要把心转过来,用智慧照破;还要作主,时时刻刻作主;能觉能照的心也要归于本体,清净、无为、绝对的无上菩提即现前,这就是净土,就是佛心。
 
  所谓「三期传佛眼,真佛住中台」,这是中台山弘法利生的宗旨、目标。真正的佛在那里?不是在西方、不是在东方、也不是在南方、也不是在弥勒净土,也不是在西方净土,不是在任何一个方所,在那里?真佛住中台。
 
 
 
真佛住中台 
 
  佛法入门,有从事入,有从理入。所谓中台,有事、有理。从理上来讲,中台在那里?中台就是中道实相、灵明不昧的这一念心,称之为灵明妙觉;儒家称之为灵台,也就是指我们的心灵世界,能知、能觉的这一念心。用实际的例子来解释,师父说法、诸位听法的这念心,不着有、不着无,不偏左、不偏右,离空、离有,不取、不舍、离一切相,这一念心当下即是、动念乖真,这就是中台,中道的灵台。时时刻刻保持这念心的存在,时时刻刻不想过去、不想现在、不想未来,能定、能静、能安,这一念心清楚、明白又能作主,这念心就是觉者之心,就是佛心,当下就是「真佛住中台」了。
 
  从事相上来讲,中台就是中台禅寺,由事可以悟到理。师父经常跟大众讲:全世界的佛法在中国;中国的佛法在台湾;台湾的佛法在中台;中台山的佛法在那里?就是在大众这一念心。每个人能发如是心、如是愿、如是修行,时时刻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如不动、了了常知,真正就是真佛住中台,这是从事到理。事做到了,理就现前,理悟到了以后,藉事炼心,最后到达事理圆融、事理无碍、事理不二。无论在修行上、在生活上,都能达到静也好、动也好,读书、做事、乃至于忙碌,但自己那念心始终安详、如如不动,这就是真佛住在中台!中台在那里?师父说法、诸位听法这念心,这就是中台。
    
  我们中台山办了种种的活动、法会,建立道场,目的是在传佛心法,以达到「三期传佛眼,真佛住中台」的愿心。禅七当中希望每一个人时时刻刻都能安住这一念心,不打妄想,不想过去、不想现在、不想未来,这就是定;有定,但是这念心不知道安住在那里也不对。有些人说,不想过去、不想现在、不想未来,这念心达到无想,这不是木头吗?或者认为和无想定差不多。这不是无想定,师父说法、诸位听法这念心,不但是要无想、无念,而且还要清楚、明白,这就是智慧佛;这念心不动,就是如如佛;智慧佛和如如佛同时存在,时时刻刻不动、时时刻刻清楚明白、时时刻刻能够作主;能够保持三分钟,真佛就住在中台三分钟;保持五分钟,真佛就住在中台五分钟;保持十分钟,真佛就在自己的中台住了十分钟;保持半小时,就成了半小时的佛;保持一小时,就成了一小时的佛;这就是保养圣胎,这是不容易的,并非一般人所误认的悟了就了了。
 
  悟后起修才是真修,悟后还有很多的事情,所以古人说:「未悟之前犹自可,悟了之后事更多。」没有开悟的时候,表面上看,觉得自己修行还不错,持戒、打坐、礼佛、诵经、修六波罗蜜、修菩萨行、又自利又利他,仿佛自己真正是一位大菩萨。可是悟了以后,才知道我们的所作所为都属于事,从事还要入理,理就是归于自心,归于这一念「无为心」。所谓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无为法就是师父说法、诸位听法的这念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如不动。
 
  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将这念心安住在实相、安住在定慧上面,处处作主,这样就是真正达到「真佛住中台」。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惟觉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惟觉法师)  

 惟觉法师:惟觉老和尚佛法禅法问答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结劝流通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八觉知 普济众生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七觉悟 五欲过患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六觉知 布施平等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五觉悟 多闻智慧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四觉知 常行精进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三觉知 心无厌足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二觉知 多欲为苦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一觉悟 无常无我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释人名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释经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