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惟觉法师:正信的佛法


   日期:2024/9/4 14:0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正信的佛法(一)

于自由时报91.05.21(二)刊载

「信」字分开来看,包含「人」与「言」二个部份,代表语言由人而生,所以说「人言为信」,我们做人做事都要有信用。在佛法里特别说明了「信」的道理,佛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儒家说:「民无信不立」,同样都在强调信的重要。如果有了信心,就能产生出力量。

正信有别于邪信,「邪」,是邪知邪见;「正」为正知正见。我们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正正当当,符合法律与道德良知。社会上有许多行业,五花八门,如果没有以正念选择正业,就会为自己带来无穷尽的烦恼,也无法找到一条人生的光明大道。

无论信仰任何一个宗教,都必须要有正信。若只有信,没有正信,南辕北辙,结果不但走远路,而且还会走错路。举例来说,社会上有很多人膜拜大圣爷--齐天大圣孙悟空。其实,《西游记》只不过是一部小说、一个寓言,孙悟空是比喻人的第六意识,心猿意马。一般人不了解,认为孙悟空神通广大,一个斤斗可以翻转十万八千里,因此为他修寺庙,杀猪、杀鸡来祭拜,不仅寺庙成了屠宰场,出钱出力的人,也成了帮凶,如此不但没有功德,还遭种种罪过。所以,我们信仰宗教,必须要有智慧,一定要明辨正邪、是非,不能盲目地信仰。

 

正信的佛法(二)

于自由时报91.05.23(四)刊载

一般人不了解宗教,人云亦云,不知其所以然,行旁门左道,往往误入歧途,原本希望能升天,却堕入地狱;想要成佛,反而成魔,这就属于「邪信」。

「正信」的佛法经得起时间、科学的考验,因为佛法是最究竟的智慧,经、律、论三藏是佛法智慧的宝库。目前许多哲学家、科学家,乃至文学家、医学家……等,皆于研究佛典之后,才发现原来佛法蕴含着无量的真理。

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是觉悟的圣者,所以佛法就是一种觉悟的教育。世间上的教育,不外乎使我们完成人格,对社会有一番贡献,将来成为社会的精英、国家的栋梁。而佛法的教育,除了这些以外,还告诉我们,如何使恶人变好人、好人变贤人、贤人变圣人,最后还要了生脱死、超凡入圣,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所以佛法是教育当中的教育。

正信的佛法(三)

于自由时报91.05.25(六)刊载

佛法的道理有深有浅,如同学校的教育,依学生的程度不同而施教,分为小学、中学、高中、大学,乃至于博士班。举例来说,对于不同的对象解释「天」字,就有不同层次的意义。若对小学生就无法讲得太多、太深,所以浅说「天」就是今天、明天、后天,与天空的天。若对高中、大学生,就必须进一步地解释,「天」还有天文、先天、后天的意涵。而对于博士班的学生,又要更深一层说明,有性天、理天、第一义天,意义就更深远了。如果对修行人,就需要再分析,有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最后要了解学佛的目的不在升天,而是要超越轮回,作自己生命真正的主人。

在佛经里提到修行有四个过程:「信、解、行、证」,我们信仰宗教,首先要了解其道理;假使不了解,就成了盲目的信仰。进一步,要将了解的道理在生活当中去实行;如果解而不行,只是空泛的道理,就等于画饼充饥、入海算沙,毫无用处。相反的,若能依着了解的道理去努力,不但来世能得善果,在今生也能得到佛法的利益;好比读书一样,经过多年的努力,最后得到毕业证书,而毕业就是证,所以佛法是非常科学的,落实佛法的道理,就能得到真实的受用与体证。

正信的佛法(四)

于自由时报91.05.28(二)刊载

「初信」是刚刚学佛、信佛的第一步。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常八九,日常生活中,总有不如意的事情,例如身体不健康、家庭不和谐、学业不顺利,或者事业失败、情感出问题。一般人在找不到适当的解决方法时,便会去寺庙求佛、求菩萨来庇佑。譬如一般民间信仰常祈求恩主公、土地公、妈祖,希望增福增寿,未来再来还愿,给神明塑金身、增修道场等,因为有所求而来信仰、祝祷,这些都是属于初信。

例如有很多人拜妈祖,如果过度执着就会认为妈祖最灵,其他的都不灵,这就偏到一边去了。所谓「人有诚心,佛有感应」,心诚则灵,心不诚,到什么地方去求神拜佛都是不灵。拜妈祖真正的意义,是由于她孝顺的精神值得我们崇敬、学习,这样子就称之为正信,而不只是初信。

「初信」是只知道「事」,而不知「理」;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信心经不起考验。假使只有「初信」,不进一步了解当中的道理,就容易产生种烦恼,甚至退失道心。所以有了初信,还要有正信,透过信仰进一步学习佛菩萨的慈悲及智慧,让我们的品德提升,如此透过信仰才能改善人生。

正信的佛法(五)

于自由时报91.05.30(四)刊载

从初信到正信,从信仰到学习;就如同念书的学生一样,从最初崇敬一位教授的智慧、格调,崇拜了以后,进一步向他学习,希望能成就教授的智慧。从信仰观世音菩萨、妈祖,到学习如何成为观音、妈祖;为了要成就佛菩萨的果德,便开始研究如何成菩萨、成佛的道理。

「佛」是「觉悟」的意思。佛能自觉又能觉他,最后成就觉行圆满的佛果。所谓「先知先觉,后知后觉,不知不觉」,佛祖就是先知先觉,什么事情都能了解,觉悟了,无所不通。明白了这个道理,便开始在日常生活上运用这个道理,检讨反省,肯定每个人都有佛性,都能够成佛,知道人生有三世因果,有过去、现在、未来,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将来一定受恶报,人人都有佛性,这个就是深信。不但能透达事、通达理,而且还悟这个道理,体悟到心性便能开悟,便能成就觉行圆满的佛果,像禅宗所说:「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正信的佛法(六)

于自由时报91.06.01(六)刊载

从尊敬、崇拜菩萨的果德,进一步学习其慈悲及智慧,这便是「正信」的佛法。如同拜佛,一方面向佛菩萨学习,一方面是藉此忏悔反省。心中有贪、瞋、痴、慢、疑,贪着财、色、名、食、睡,种种不良的习性,借着思惟菩萨的智慧、慈悲;忏悔、反省改正自己的过失,就会变得清净、平静、愉快。

例如学生天天都在学习,了解很多的学问、技能,但这是一种知识。而佛法除了知识以外,还有智慧。

老子《道德经》云:「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修行和作学问,有两个方向,一是增加;一是减损。作学问、习技能,要日日增加,不进则退;修道则要时时将贪、瞋、痴等无明烦恼减损。心中的烦恼心结,必需经过不断检讨反省,才能化除,把心结化掉了,就是佛。我们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检讨反省、化掉心中的烦恼,就是菩萨。

正信的佛法(七)

于自由时报91.06.04(二)刊载

佛菩萨并非在遥远的西方或天上,每个人自性的慈悲与智慧就如同一尊菩萨、一尊佛,所以人人都能行菩萨道。

在佛经中提到,念佛念自性,藉由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等佛号,来启发心当中的自性佛,此即念佛的真义。我们心当中也有一卷无字真经,藉由诵《金刚经》、《普门品》、《六祖坛经》……等经典,进而启发自性的经典,如此亲得自家珍宝,对佛法达到真正的「深信」,不再有任何疑惑。

佛经中提到,要成就佛菩萨的果德,必须修学六度法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正在修学当中,就是菩萨;学习圆满了,就是佛。所以,佛是智慧圆满、福德圆满、慈悲圆满、禅定圆满,所有功德圆满,一切烦恼漏尽的圣者。佛法是实际的、科学的,透过正信的认知与实践,相信每个人都能达到圣人圆满的智慧与果德。

正信的佛法(八)

于自由时报91.06.06( 四)刊载

生活中种种的外境,往往使凡夫随境生心,如水被风激起的波浪动荡不定。而修行学佛的目的,就是要使我们的心禁得起风浪,更进一步要让这念心达到像一潭止水、一片镜子般地清明与定静。

宋朝的苏东坡,对文学、佛法都有很深入的研究。他曾经作了一首名诗:「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所谓的「八风」,便是境界之风。这八种境界之风:称、讥、毁、誉、利、衰、苦、乐,常令凡夫心生动摇,甚至产生许多无谓的烦恼与痛苦,要突破这些烦恼,便要了解这些境界,进而修习禅定。

「称」,是称赞之义。譬如,有人称赞我们非常发心,出钱又出力,真是乘愿再来的菩萨!听了便心生欢喜,甚至产生我慢心、贡高心,这风就把我们吹动了。又如念书的学生,当人家称赞你品学兼优,真正是个模范学生!就感到很高兴,甚至骄傲自大,目空一切,心中不平静、不宁静了,这就是为境界风所动。

一个人若缺乏定力与智慧,随境界而动的烦恼,常令人看不清事情的真相。所以必须修习禅定,有了禅定,便能时时作主,知进、退、取、舍,就是智慧。由于定慧具足,处事清楚、明达,不仅学业、事业及道业能成就,更能随种种因缘行菩萨道,成就菩萨的志业。

正信的佛法(九)

于自由时报91.06.08( 六)刊载

佛法的行门分为「渐修」与「顿悟」。渐修就是修菩萨行,广行六度;顿悟就是契悟本具心性,也就是禅宗所谓的「顿悟自心,直了成佛」。

自性就是觉性,也就是灵知灵觉。能见闻觉知的这念心性,这念心的作用在耳根称为闻;在眼睛称为见;在鼻根称为嗅;在舌根就知道酸、甜、苦、辣;在身体就有触觉;在意念上,想过去、现在、未来,就称之为意识。所以修行要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门头上修,六根清净,心就清净。

若尚未契悟本心本性,可以修前方便,加功用行。佛说八万四千法门,皆是方便引导学人明心见性,以臻至究竟。什么是方便法门?譬如认为念佛可以消灾延寿,使身体健康、业障消除,以有所得的心来念佛,就是方便。若是用无所得的心以佛号来返照自心,「念念从心起,念念不离心,念念归自性」,用这句佛号显出我们本具的性德,就是以名昭德,以事显理,这就是究竟法门。

从释迦牟尼佛到现在三千多年以来,不论科学如何进步、时空如何变化,佛法的道理都还是很实用。如果每一个人都明白佛法的道理,就能够在物质生活之外,找到精神生活,进而达到「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的最高境界。

正信的佛法(十)

于自由时报91.06.11( 二)刊载

每个人都有良知良能,能够明辨是非、善恶、忠奸、正邪,这念良知良能就是我们的觉性、佛性。既然每个人都有佛性,为什么还不能成道?因为我们这念觉性没有办法时时刻刻现前。譬如做错事情,事后知道惭愧、忏悔,但是过了不久惭愧心又没有了,甚至再犯同样的错误。我们这念心从早到晚善恶念夹杂,有时昏沉、迷糊,这个佛性就起不了作用。因此,时时刻刻都要保持觉性,不断返照自心,只要发现过失、烦恼,当下立刻觉察改过,修行才会有所进步。

《六祖坛经》云:「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佛道不假外求,当下这念心即是道。所谓「悟」就是悟这念心,这念觉悟心、平静心、智慧心、慈悲心、不动心。未开悟之前,我们所修习的善法,如诵经、持咒、拜忏、检讨反省、惭愧忏悔……等,都是属于加行。以这些善法加功用行,慢慢使心得到宁静,一旦因缘成熟,就能契悟心性。然而,悟道之后要继续修行,假使不修,还是无法成就。悟后起修方为真修,时时刻刻都要使觉性现前、佛性现前,这时就入了「修道位」。

正信的佛法(十一)

于自由时报91.06.13(四)刊载

佛性就是觉性,是人人本具的。初生的婴儿,没有人教就知道笑、哭,这个就是佛性。虽然佛性本具,若没有觉悟,这个心起了烦恼,佛性就成了众生性;如果起了邪见,就变成魔;如果造杀、盗、YIN,就堕落为畜牲。相反地,若能觉悟改过,就能成菩萨、成佛。

举例来说,眼前看见有一枝镶金的钢笔,非常名贵。心中起了贪念,想顺手牵羊,把这枝笔占为己有。正要去拿的时候,忽然觉悟到偷窃是不荣誉且犯法的事情;以佛法来看,不但不能偷,还要布施、供养、救济,所以当下发起一个惭愧心,就把心念转了过来。知道拿人家的东西是不对的,这就是「觉性」。

再举个例子来说,老师很关心学生的品德和学业,基于慈爱而呵责学生,学生当下起了无明。但转念一想:其实老师也是一番苦心,为了我们的课业、品性着想。于是就将心中的不满忍下,并且惭愧忏悔,这也是觉性。能时时刻刻保持觉性,返照自心、检讨反省,就是「觉察」。

只要我们这念心有了过失、烦恼,马上觉察;觉察之后,马上就转。在日常生活当中,无论是行住坐卧或待人接物,都要用这个功夫,使我们的觉性时时刻刻现前,不断地去除习气烦恼,就能获得心地的光明。

正信的佛法(十二)

于自由时报91.06.15(六)刊载

一般人看到佛教三藏经典浩瀚无涯,就望洋兴叹:究竟在这么多法门中,我们该怎么样修行?怎么样实践佛法?中台山将佛法的道理,浓缩、简化成四个方向──对上以敬、对下以慈、对人以和、对事以真,如果以这四个原则为人处事,就是把佛法落实在生活上的开始,依据这个方向去努力,不论是学业、事业,或者是道业,一定都会有所成就。

所谓「对上以敬」,就是对于佛、法、僧三宝,以及父母、师长……等,我们都能养成恭敬之心,去除我慢骄傲。无论世间法、出世间法,恭敬心都十分重要,有一分恭敬,就能消除一分业障,增长一分福德和智慧。所谓「对下以慈」,即是对于子女、部属等晚辈,乃至三涂恶道的众生,都能慈悲为怀,去除瞋恚伤害之心。「对人以和」,就是为人要和善,与人相处要和睦,如此人与人之间就能和谐,做起事来就容易成功。所谓「对事以真」,真诚心可以去除虚伪,对于自己份内的事,都要认真尽职,不投机取巧、推诿敷衍。无论世间法、出世间法,做到,乃至于修行也是一样。

无论是世间法,或是出世间法,只有秉持着「中台四箴行」的原则,作为日常生活之圭臬,时时刻刻不断地努力。口说好话,身行善行,心当中愈来愈清净,渐渐远离贪、瞋、痴等过失,最后功德圆满,就能成道、证果。

正信的佛法(十三)

于自由时报91.06.18(二)刊载

所谓「深信」,便是相信佛法为确实可实践的真理,在任何环境中,都不退失信仰、退失菩提心。

我们可以检视自己的信心,是否经得起考验:在面对他人种种讥讽的言语,是否皆能甘之如饴,不退失菩提心?例如有人说:「学佛是迷信,根本无佛!佛法仅是圣人设教,告诉我们须行善法。」听闻后,心中不为所动,处之泰然,相信安住在这念觉悟的心性就是菩萨,修行功德圆满就是佛。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一切诸佛皆如此修行成就,心不受外境影响,就是「深信」。

具足正知正见,信心生根了,进而要由解起行,藉由静坐熏习禅定。将贪财、贪色、贪吃、贪名、贪睡等烦恼漏尽,将心镜擦拭得干干净净,不沾染一点尘埃。

有人认为,活在世间假使不贪名利,人生便毫无意义。其实,不贪并非不要,儒家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本份以内的东西,「实至名归」,便不属于贪。佛法讲因果,现在种善因,将来必得善果,相反的,在非份以外过份妄求便是贪,种了恶因,无穷尽的痛苦烦恼也多由此而生。

明白什么是烦恼,如何漏尽烦恼,在日常生活中努力实践,人生便能找到一条光明的大道。

正信的佛法(十四)

于自由时报91.06.20(四)刊载

由初信、正信、深信,经过不断的努力,最后达到「证信」。「证」分有为法与无为法二种。「有为法」是指日常生活上的所作所为,包括一切善法、功德。「无为法」就是大众听法这念心,清楚明白、如如不动,不想过去、现在、未来,「活在当下」,就是真正的自己。

活在当下并不容易,因为我们这念心,从早到晚,时时刻刻都在生灭流转之中。一动念头就是生,第二念生起,前念又灭掉了。譬如每天的生活中,早上起床是一个念头。起床之后穿衣服,穿衣服的时候,起床的念头就灭掉了。衣服穿好了,又要穿袜子、鞋子,还要漱口、洗脸,接着去看书……等。一天当中,心念不断地生灭变化,究竟何者才是真正的自己?能找出答案就是开悟了,而没有开悟的人就很难肯定真正的自己。

一般人无法离开生灭的念头,在善念、恶念都不起时,又觉得无聊,不知该把心安住在何处;随着众多心念生灭而迁流便是众生境界!修行要达到这念心能够作主,离开生灭、离开众生境界,才是人生究竟的归属和安身立命之处。

正信的佛法(十五)

于自由时报91.06.22(六)刊载

一般人在追求身体与环境的安适时,却往往忽略了心灵的安住。如果内心不能平静、安定,无论住在高楼大厦或是七宝宫殿,终究仍会起烦恼。譬如,住在城市里动久生厌,就喜欢去清幽的地方;然而,真正到别墅住了,经过一段时间,又想再回都市走动。我们的心就是始终不停地生灭活动,无法随处自在,这就是众生心。

修行就是要用禅定的方法,将有念归于无念,使这念心像一潭止水、一片明镜,超越时间、空间。当我们心境清凉、自在,没有时间、空间的感觉,这念心就慢慢趋于宁静,从相对提升至绝对,超越时空,了生脱死、超凡入圣。

这念心就是最高的禅定、最高的智慧,能够化除无明;假使我们能如是修行,就能够净化心灵,人格就能更完整。人格完整是最大的福报;心灵净化就是最高的智慧,然后依据福德、智慧来为人处事,无论是事业、学业、道业、功德,必然都会有所成就。

正信的佛法(十六)

于自由时报91.06.25(二)刊载

由初信、正信、深信,达到证信,「证」就是成道证果。如果能依此四个层次来做人处事,便不会虚度此生。

一个人活得再长久,终将化为尘土一坏。由此观察,人实在十分渺小、卑微,就算家财万贯、名盛于世、事业如日中天,临命终时,一切都无法带走,就连至亲的亲眷也爱莫能助。然而,如果明白佛法的意义,体悟到这念心性,就能领略生命无穷尽的意义与价值。

佛法所说的这念心在哪里?举例来说,敲木鱼时,能听见木鱼声;不敲木鱼时,也能知道没有发出声音。无论有声、无声,能听的这念心始终存在,不随着境界而生灭,这就是我们的真生命。《楞严经》耳根圆通章,教导学人依耳根来修行,返闻闻自性。如果能听的这念觉性常存,功夫日益加深,心逐渐安定、宁静,身心便能得到的喜悦与自在。

世人拼命追逐声色名利,认为这些是真正的幸福。但是,以佛法的角度而言,除了这些声色尘境,我们自心还有一个宝藏,是始终存在,只是自己迷惑不识。这念心能内照,保持平静、清凉与自在,便是最高的富贵与宝藏。明白此理,人生便找到一条真正光明的大道。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惟觉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惟觉法师)  

 惟觉法师:惟觉老和尚佛法禅法问答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结劝流通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八觉知 普济众生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七觉悟 五欲过患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六觉知 布施平等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五觉悟 多闻智慧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四觉知 常行精进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三觉知 心无厌足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二觉知 多欲为苦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一觉悟 无常无我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释人名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释经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