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惟觉法师:十牛图颂


   日期:2024/9/5 18:0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十牛图颂(一)
十牛图颂的意义
于自由时报89.12.28(四)刊载
 
「牛」,是譬喻这念心,凡夫的这念心,
犹如一头牛般,有牛脾气,很难调伏。
 
  「十牛」,是一种譬喻;「图」,就是图说;「颂」,就是用偈颂的方式,说明十牛图的含义及其中的道理。
 
  「牛」,是譬喻这念心,凡夫的这念心,犹如一头牛般,有牛脾气,很难调伏。想调伏心中这头牛,必须要有相当的耐力及智慧。
 
  降伏是有层次的,从开始的「寻牛」,到「见迹」、「见牛」、「得牛」、「牧牛」、「骑牛归家」、「忘牛存人」、「人牛俱忘」、「返本还源」,到最后的「入廛垂手」,共有十个过程、十种境界。也就是说,在修行的过程中,从开始寻找道在哪里,到见道、修道、养道,最后证得究竟的菩提道,要经历十种心的境界,每个境界就用不同的「图」及「偈颂」来表示。所以「十牛图颂」,就是说明修行的十种心路历程。
 
 
 
十牛图颂(二)
寻牛1
于自由时报89.12.30(六)刊载
 
茫茫拨草去追寻,水阔山遥路更深。
力尽神疲无处觅,但闻枫树晚蝉吟。
 
           ~廓庵禅师
 
  一开始修行,发愿「上求佛道」,首先要知道「佛」及「道」究竟在哪里,即是要「寻牛」。以禅宗而言,南参北学,参访善知识,为的就是要找到这头牛,以明悟心性。此偈颂的内涵,就是在说明禅宗「寻牛」的心境。
 
  禅宗「寻牛」的法门是什么?参「谁在念佛」、「谁在喝茶」,找到是「谁」在念佛、是「谁」在喝茶,就找到这头牛了。但是刚开始修行,并不知道是「谁」在念佛、是「谁」在喝茶,不知道什么是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因为不明白,所以有疑问:念佛的是谁?喝茶的是谁?随着这个「疑」,绵绵密密地参究──念佛、喝茶的这念心到底在哪里──这就是禅宗的「参话头」。
 
 
 
 
十牛图颂(三)
寻牛2
于自由时报90.01.04(四)刊载
 
茫茫拨草去追寻
 
  这念心可开展为六根、六尘、六识、十二入、十八界;人从早到晚,起了无数的心念,这么多的心念,如茫茫大海一般,究竟哪一个心才是自己的心?所以就必须「拨草去追寻」。
 
  「草」,就是妄想、烦恼、无明。因为修行还不知心在哪里、佛在哪里、道在哪里,因此,要努力参究、追寻,这就是「拨草」。「拨草去追寻」,就是要在妄想、烦恼、无明当中,在地水火风四大当中,去追逐寻找这念心,不断追根究底的问:究竟是谁在念佛?究竟是谁在喝茶?
 
  所以,「茫茫拨草去追寻」,就是要起疑情──是谁?究竟这念心在哪里?不管行住坐卧,始终绵绵密密地在话头处参究、起疑情。
 
 
 
 
十牛图颂(四)
寻牛3
于自由时报90.01.06(六)刊载
 
水阔山遥路更深
 
   经过不断地参究,回光返照,终于找到了话头。可是仔细一看,发现「水阔山遥路更深」。
 
  「山遥」,指灵山路遥,心水无有边际;「路更深」,是发现这条心路愈来愈深远。为什么?因为这念心超越时间、空间,无边无际,找不到它的深度、广度,这一条路愈走是愈深远,没有一个着落点。《解深密经》云:「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无始劫来,八识田中蕴藏的种子无量无边,所以愈参话头,愈觉得这念心的深广。因此,未悟者,时时刻刻都在这个地方追寻。
 
 
 
 
十牛图颂(五)
寻牛4
于自由时报90.01.09(二)刊载
 
力尽神疲无处觅
 
  在参话头时,聚精会神,单提一念,用尽全身气力,弄到精疲力竭,还是不知道「念佛是谁」。所以古人参禅时,往往不知左右邻单姓啥名谁,行住坐卧只有这一念心,东西南北都不知道了。
 
  经过一番参究,虽然还未找到这念真心,但是参到整个身心世界都变成了一个疑团,此时完全没有妄想、没有昏沉,整个世界都不存在了,没有过去、现在、未来,处在一个定境中,只有能闻、能参这念心还存在。
 
  古德云:「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究竟哪一个在念佛?始终找不到。为什么?因为「起心即错,动念乖真。」只要还有能、有所,就无法找到这念心,如同骑牛找牛,是找不到牛的。虽然如此,还是必须去找。否则,修行这念心就无法落实下来。
 
 
 
 
十牛图颂(六)
寻牛5
于自由时报90.01.11(四)刊载
 
但闻枫树晚蝉吟
 
  其实,这念能见、能闻的心是本具的,由于尚在迷惑中,所以不知原来这一切都是现成的,因此必须经历一番的参究,才能了悟。
 
  努力的参究后,「但闻枫树晚蝉吟」,看到眼前的枫树、听到蝉的鸣叫声,忽然对本具这念能见、能闻的心性有点体悟。「但闻」,就是对于心性的体悟,有一点点消息,好象有点契入到这念觉性,可是自己还是没有信心,不敢确信。所以,初初开始修行学佛的人,可能都有这种境界──虽然没开悟,可是却有点体会;若说悟了,却又不知这个道究竟在哪里,始终似是而非。这就是第一阶段寻牛「但闻枫树晚蝉吟」的境界。
 
 
 
 
十牛图颂(七)
见迹1
于自由时报90.01.13(六)刊载
 
水边林下迹偏多,芳草离披见也么?
纵是深山更深处,辽天鼻孔怎藏他?
 
  水边林下迹偏多,芳草离披见也么?
 
  第二个境界是见迹,「迹」就是有一点点相应的境界,表示参禅有一点功夫了,产生一些瑞相,乃至于有一些契悟。但是,还没有见到牛,只是见到牛的脚迹而已。
 
  「水边林下迹偏多」,指在水边林下参禅、悟道,这念心有点清净,六根对六尘有一些相应的境界了。这时候觉得好象根、尘、识都是「道」,但是还不敢确定,所以说「迹偏多」。
 
  「芳草离披见也么?」「离披」是分散零落的样子。循着前面的脚迹,仔细再寻,只见草丛尽是牛踩过后零落的痕迹,却不知牛往哪里去了。行者此时用参禅的法门,提起话头,这一提念,就把心中的烦恼、无明转了过来,这念心产生相应的境界,杂草即成了芳草。虽然能参的这念心,与道有一点相似了,但不可执着,必须再努力去找牛。
 
 
 
 
十牛图颂(八)
见迹2
于自由时报90.01.16(二)刊载
 
纵是深山更深处,辽天鼻孔怎藏他?
 
  「纵是深山更深处」,参禅时,经过不断地提念、照念、参,这念心愈参究,愈觉得它的微细与幽深。参到八识田中,看到里面山重重、水重重,一层又一层……,始终没完没了。因为这念心自无始以来,含藏了无量无边的种子,执持根身、器界,整个山河大地都在这念心当中。 「辽天鼻孔」是形容牛的鼻孔很大,用来比喻我们这念心的广大。
 
  「怎藏他?」是说这念心,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嗅香,举手投足处处都是,时时刻刻都存在,是藏不住的。这念心也如同人的鼻子一样,是天然、现成的,每个人都有,所以任你怎么藏也藏不住。
 
  见迹,就是对这念心有点契悟了,此时无论参禅、看经、听法,只要直下承担,处处都是这念心的作用。
 
 
 
 
十牛图颂(九)
见牛1
于自由时报90.01.18(四)刊载
 
黄鹂枝上一声声,日暖风和岸柳青。
只此更无回避处,森森头角画难成。
 
  黄鹂枝上一声声,日暖风和岸柳青。 
 
  第三个境界是「见牛」,指真正契悟了这念心,也就是开悟了。
 
  「黄鹂枝上一声声」,听到黄鹂鸟在枝上一声声的啼叫,能见黄鹂鸟、能听到声声啼叫的这念心,即是本性当中的觉性,悟到了能见、能闻的这念心,就是「见牛」了。
 
  「日暖风和岸柳青」,契悟了这念心,明白山河大地皆是这念心的展现,苏东坡说:「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也是指契悟了,则了知溪声、山色无不是心的妙用。此时,这念心如沐春风,充满了无限的愉快与喜悦,如同河岸上一枝枝青翠的杨柳,有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十牛图颂(十)
见牛2
于自由时报90.01.20(六)刊载
 
只此更无回避处,森森头角画难成。
 
  「只此更无回避处」,悟了才知道本具的这念心,是无法回避的,直下承担便是。因为能见、能闻的这念心,本来就是自己本具的心性,不要也不行。傅大士说:「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行住坐卧,穿衣吃饭,这念心始终是跟着自己,避不掉、挥不去,所以只能直下承担。
 
  「森森头角画难成」,这念心,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闻香、在手捉执、在足奔运,时时刻刻都在展现其无限的妙用,故说是「森森头角」。虽然,这念心处处可见,要用就有,一切都是现成的。可是却「画难成」,这念心的形相,非笔墨所能画出。人有男相、女相,乃至从幼年、少年、壮年……皆可画出其不同的容貌。但是这一念心的形相,却了不可得。虽然了不可得,可是它却明明白白的表现在六根上,能说、能见、能闻……,所以这念心是真空,也是妙有,若能悟到这个道理,就是真正的「见牛」。
 
 
 
 
十牛图颂(十一)
得牛1
于自由时报90.01.30(二)刊载
 
竭尽神通获得渠,心强力壮卒难除。
有时纔到高原上,又入烟云深处居。
 
  竭尽神通获得渠  
 
  第四境界是「得牛」,此时不但是悟了这念心,而且已深信不疑,但还不太能完全掌握住这念心。
 
  「渠」是指能见、能闻的这念真心。「神通」,指这念心的作用。所以不必将神通想得很高远、很玄妙,它不一定专指阿罗汉的六种神通,或是佛所具有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的神通。因为日常中的扬眉、瞬目这些心的作用,也属于神通。所以古德云:悟了这念心,挑柴运米都是神通妙用。「竭尽神通获得渠」,指专注、竭尽精神心力,不断的提念、照念、参,最后终于悟到了这念真心。悟了这念心,就能产生感通。此时,随便起个心、动个念,就是神通妙用。
 
 
 
 
十牛图颂(十二)
得牛2
于自由时报90.02.01(四)刊载
 
竭尽神通获得渠,心强力壮卒难除。
有时纔到高原上,又入烟云深处居。
 
  心强力壮卒难除  
 
  「从来真是妄,今日妄皆真」,悟了这念心,才明白难调难除的妄想心原来就是真心;把牛找到了,讲话的这个就是、听法的这个就是,一切都是现成的。
 
  了解一切都是现成的,这念心就如同牛一般壮硕,从朝至暮,不论穿衣吃饭、挑柴运米,始终是如如不动,任你怎么用力,也挥之不去,所以说「心强力壮」。「卒」,是终究之义。「卒难除」则是指这念心非天地、非父母所给予,本自具足,所以用尽任何办法,终究是除不去的。
 
  古德云:「断除烦恼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未悟时,费尽心机想除去烦恼,反而烦恼愈增,愈除愈除不了,犹如蛮牛愈打愈狂;一心一意想离开烦恼去找个真心、真如,反而离真如愈远。契悟了之后,才明白原来烦恼即菩提,这念心始终存在,寂照如如,不送不迎,除也除不去,求也求不来。
 
 
 
 
十牛图颂(十三)
得牛3
于自由时报90.02.03(六)刊载
 
竭尽神通获得渠,心强力壮卒难除。
有时纔到高原上,又入烟云深处居。
 
  有时纔到高原上,又入烟云深处居。  
 
  虽然已得到了这头牛,但是牛未经放牧、驯伏的过程,所以还是会乱跑,有时跑到高原上,有时又纵入烟云深处,始终是不稳定。
 
  「有时纔到高原上」,形容悟了的这念心,犹如打坐坐了一支好香,这念心清清朗朗、明明白白,一片寂静,亦如站在平坦的高原上,一眼望去,晴空万里。「又入烟云深处居」,指虽然悟了,但这念心还不能站得久、站得长,有时好境界才现前,一剎那间又不免为烦恼所覆,心又沉下去了,迷迷糊糊的,如同烟云密布,顿时一片朦胧,什么也看不清楚。
 
  这念心,时而清楚明白,时而迷糊不清,还不是很稳定,这就是「得牛」的境界。所以还要进一步「牧牛」,使这念心慢慢安住、平稳下来。
 
 
 
 
十牛图颂(十四)
牧牛1
于自由时报90.02.06(二)刊载
 
鞭索时时不离身,恐伊纵步入埃尘。
相将牧得纯和也,羁锁无抑自逐人。
 
   第五境界「牧牛」,就是时时刻刻回光返照,有能观、所观,等于《心经》所说的观照般若;要保持这念觉照、觉察、觉悟的心,看住这头牛,不要让它跑了。
 
  前面的「得牛」属于见道位,此处「牧牛」则属于「修道」的阶段。「修道」要在静中养成、动中磨炼,无论白天、晚上,动静之间,都要护念这念心,使其臻至纯熟。
 
  三十七助道品中的「四正勤」──「已生善念令增长,未生善念令速生;已生恶念令灭除,未生恶念令不生。」是属于「牧牛」的前方便法门,因为「四正勤」还是落入善、恶两边,尚未契入中道实相,还没找到这念心。而「牧牛」则是已找到这念心,并用觉照的方法,直截了当从这念心上来用功,不假任何方便。虽然「四正勤」是方便法门,但也不妨碍使用它,只要不执着,最后功夫纯熟了,还是可以真正达到「牧牛」的目的与境界。
 
 
 
 
十牛图颂(十五)
牧牛2
于自由时报90.02.08(四)刊载
 
鞭索时时不离身,恐伊纵步入埃尘。
相将牧得纯和也,羁锁无抑自逐人。
 
  鞭索时时不离身(1)
 
  「鞭」,指能观之智,也就是这念能觉察、觉照的智慧心。「索」,指返照,如懈怠时,知道发一个惭愧心、精进心,这就是返照。「身」,指本具的这念心性。所谓「法身」,即以心性为身。这念心牧纯熟了,达到清楚明白、如如不动、处处作主,法身就现前了。
 
  菩萨即是以「法身」为身,修一切善而不执着一切善,随缘自在,处处作主,所以称为「法身菩萨」。凡夫则以四大和合之色身为「身」,因此产生我执,而有「我」、「我所」等妄想分别。「我」,即认五蕴假合之身就是自己;「我所」,指我之所有、我之所属,认为自身以外之物皆为自己所有,例如,这是我的亲人、房子、车子……。有了我、我所,真心就被遮蔽,不能现前。所以修行,最重要的是须了解这念心才是自己的「真身」,也就是要以「法身」为身。
 
  「不离身」,就是不离开这念心。牧牛,就是时时刻刻把牛看住,不要让它跑了;若牛跑了,就要用鞭子、绳索将它拉回来。「拉回来」就是发觉这念心跑掉了,立刻发惭愧心、精进心,用觉察、觉照的工夫,把心安住下来,这样子就称为「鞭索时时不离身」。
 
 
 
 
十牛图颂(十六)
牧牛3
于自由时报90.02.10(六)刊载
 
鞭索时时不离身,恐伊纵步入埃尘。
相将牧得纯和也,羁锁无抑自逐人。
 
  鞭索时时不离身(2)
 
  这念心存在,法身慧命就存在;若是这念心跑掉了,则徒有色身,只会起惑造业。所以古德云:「智者调心不调身,愚者调身不调心。」并非要舍弃色身,而是讲色身之健康与否,主要的症结在于这念心。《晋书.乐广传》记载:一日,乐广宴请朋友,其中一人饮酒时,误将墙上反射在杯中的弓影认为是蛇,喝完酒后,即一病不起。后来明白蛇原来只是弓影罢了,病即痊愈。所以,「心」才是根本,色身只是一个附属品,如同灯泡要发光,必须有电源,假若没有电源,只有灯泡,也产生不了作用。
 
  悟了这个道理,而且具有百分之百的信心,就能掌握住这念心,时时安住在正念、正定;时间一久,自然能消除业障,心安身也安、心净身也净。
 
  所以,牧牛就是要「鞭索时时不离身」,即觉照的这念心始终要存在,这个功夫就如同禅宗祖师说参话头,要如猫捕鼠、如鸡孵卵,始终不离开这念心。
 
 
 
 
十牛图颂(十七)
牧牛4
于自由时报90.02.13(二)刊载
 
鞭索时时不离身,恐伊纵步入埃尘。
相将牧得纯和也,羁锁无抑自逐人。
 
  恐伊纵步入埃尘
 
  「伊」指的就是当下这念心,禅宗又称之为「渠」、「这个」。「埃尘」指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境界,及产生的执着、妄想、邪见等。「恐」就是戒慎恐惧。因为这念心非常的微细,以致一般人平时贪名、贪利、贪色、贪吃、贪睡,心中打了许多妄想,起了烦恼、执着,乃至产生种种邪见,自己也不知道;所以修行人要时时心怀戒慎。「纵步」指脚步向前跃出,形容这念心向外攀缘。「恐伊纵步入埃尘」,就是唯恐一不注意,这念心立刻攀缘尘境,清净心立即如镜子染上了尘埃,失去了光明。
 
  《中庸》云:「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即指这念心时时都要念念分明,清明在躬。假使观照功夫不得力,这念心没有惺惺寂寂、寂寂惺惺,不能安住在话头上、正念上、实相上,这念心就「纵步入埃尘」去了。所以要「鞭索时时不离身」,也就是要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一发觉牛跑掉了,立刻就要用鞭索将它拉回来,觉察、觉照的这念心始终要存在。
 
 
 
 
十牛图颂(十八)
牧牛5
于自由时报90.02.15(四)刊载
 
鞭索时时不离身,恐伊纵步入埃尘。
相将牧得纯和也,羁锁无抑自逐人。
 
  相将牧得纯和也
 
  「相将」为相与或相共之意。「纯」即精纯、不杂,「和」是平和、安详。「相将牧得纯和也」,表示牧牛者执鞭索,牢牢的看住牛,不许它犯人苗稼。此时已将这头牛调伏,它不会再偷吃草,也不再有牛脾气了。也就是已调伏了贪瞋痴的习气,眼不再东张西望、耳不再东听西听地向外攀缘,六根慢慢地不染六尘。即使看到外面的境界,听到外面的声音,这念心始终是风平浪静,这念心有定有慧,已经能够作主了。
 
  到底这念心是不是能作主?就要看自己能不能回光返照,随时检讨反省;如果不能作主,就要赶快修种种观行法门,在这念心上用功。例如念佛,要念到不夹杂、不间断,念到这念心像铜墙铁壁一样,风吹不入、雨打不进;学密,也是用身、口、意三密相应的方法,来降伏种种贪瞋痴的烦恼;修般若,则这念心也要念念分明,能观的这念觉性要时时现前。假使不了解这些道理,就会执着「念佛」是求生西方、「持咒」在得感应、拜佛是消业障、诵经是要求福报,反而成了法执,甚至执己为胜、毁谤他法。若明白这个道理,则知法法平等,都是牧牛的法门,都是要调伏这念心。
 
 
 
 
十牛图颂(十九)
牧牛6
于自由时报90.02.17(六)刊载
 
鞭索时时不离身,恐伊纵步入埃尘。
相将牧得纯和也,羁锁无抑自逐人。
 
  羁锁无抑自逐人
 
  「羁」为系绑、拘束。「锁」当名词为链条、锁链。「抑」是抑制、压制。「逐」即跟随。得牛后,虽然已契悟这念心,但是还不能完全作主,所以还是要时时刻刻提起觉性,不断觉察、觉照,勤于牧牛,使这念心不要向外攀缘。由于不断地起观照,日久功深,这念心牧纯熟,已经能作主了;此时即不用再费尽心力的时时看住它,这念心已经可以处处作主、任心自在了。好比牛的牛脾气尚未调伏之前,总是要想尽办法时刻看住它,乃至用绳索将它绑好,不听话时甚至用鞭子打一下,不让它乱犯别人的苗稼。当牧牛的工夫纯熟,牛已完全被驯伏了,此时不必再用绳索绑着牛,也不必刻意拘束它,牛都能温顺的跟随主人,不会自己乱跑,所以说是「羁锁无抑自逐人」。
 
  古德云:「迷时人逐法,解时法逐人。」未悟时,或工夫不够,这念心随着外面的万境而转,是「人逐法」;开悟后,工夫纯熟,这念心能够作主了,不再为外境所转,就成了「法逐人」。
 
 
 
 
十牛图颂(二十)
骑牛归家1
于自由时报90.02.20(二)刊载
 
骑牛迤逦欲还家,羌笛声声送晚霞。
一拍一歌无限意,知音何必鼓唇牙。
 
  骑牛迤逦欲还家,羌笛声声送晚霞。
 
  「若是这念心已经保养纯熟了,心中这头牛已调伏了,就可安心的骑上牛背归家。
 
  「迤逦」,为曲折连绵的样子,比喻从「寻牛」到「牧牛」这条漫长的心路。「家」,指的就是菩提、涅槃;不生不灭、寂照一如的清净法身,才是究竟的家。「骑牛迤逦欲还家」,从一开始的「寻牛」到「牧牛」,费尽心力,通过种种身、心的考验,终于可以不假任何鞭索功用,轻松自在地「骑牛归家」了;这念心已调伏,能任心自在了,进一步就要回归到当下这个清净的自性之家。
 
  「羌笛声声送晚霞」,「羌笛」即是胡人吹的笛子,笛声曼妙悦耳。「羌笛声声送晚霞」,表示契悟了这念心性,沿途的本地风光就像羌笛的乐音、晚霞的美景,令人赏心悦目。这时候,人、牛、羌笛、晚霞和合一色,齐趣一处;心与境和谐无碍,同归自性不二之家。修行至此,这念心充满着法喜,充满无量的光明、无限的愉悦,实在是值得在这个地方庆贺一番。
 
 
 
 
十牛图颂(二十一)
骑牛归家2
于自由时报90.02.22(四)刊载
 
骑牛迤逦欲还家,羌笛声声送晚霞。
一拍一歌无限意,知音何必鼓唇牙。
 
  一拍一歌无限意
 
  明白了这念心,这念心性就是无限意,等于古德所说的「百草头上祖师意」。契悟了以后,当下这个能知能觉的「意」就是菩提心,所以一拍一歌都是禅机,乃至举手投足都是神通妙用。假使不明白这念心,「意」就成了心猿意马;分别执着的意识心到处攀缘,如猿猴爬树、野马狂奔,没有一刻歇息 。
 
  悟了这念心,就明白「意识心」与「菩提心」原是一个,没有二个。譬如以前是贼人,现在觉悟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从此好好做人。从前做贼人,作用的是这念心;现在做好人,作用的还是这念心;这念知觉的心性并没有差别,不同的是当下这念分别舍取的心意──要做贼人或是做好人。如同手掌,张开来是手掌,反过来是手背,无论手掌、手背,同样都是这只手。
 
  「一拍一歌无限意」,悟了这念菩提心,当下一拍一歌就是无限的禅机妙用;如果未悟,则一拍一歌都是意识心的攀缘作用,就成了无限的生灭与怅惘。
 
 
 
 
十牛图颂(二十二)
骑牛归家3
于自由时报90.02.24(六)刊载
 
骑牛迤逦欲还家,羌笛声声送晚霞。
一拍一歌无限意,知音何必鼓唇牙。
 
  知音何必鼓唇牙
 
  「知音」,即了解这念心意,表示契悟了这念菩提心。「鼓唇牙」表示有所言说。「知音何必鼓唇牙」,真正、究竟的知音,是不必假藉言说,即所谓的「无声胜有声」。前面的「一拍一歌」虽然蕴藏了无限的禅机妙用,终究是心的作用,有生即有灭。所以古德云:「高山流水一曲琴,伯牙子期是知音,有声弹到无声处,便见幽然太古心。」由有声归到无声,由有生有灭归到不生不灭,方能横亘古今,通彻十方,与三世贤圣同知自性菩提之音。昔日灵山会上,世尊拈花,迦叶微笑,即是不假言说。所以契悟了大众听法、师父说法的这念心,就是真正的知音。
 
  此时,随拈一法皆是佛法,无声是道,有声也是道,但最后还是要归于无言无说。因为无言无说是「体」,一拍一歌是「用」;「用」虽然也是道,可是,最后「用」必须归于「体」才是究竟。悟了这个道理,就知体不碍用,用不离体;说是道,不说也是道;有声是闻,无声也是闻。如此体会道,就很自在、活泼,否则执着一边,修行就会产生许多烦恼。
 
 
 
 
十牛图颂(二十三)
忘牛存人
于自由时报90.02.27(二)刊载
 
骑牛已得到家山,牛也空兮人也闲。
红日三竿犹作梦,鞭绳空顿草堂间。
 
   前面虽然已经「骑牛归家」,但是还有能骑之人、所骑之牛,也就是有能证之心、所证之境。有能有所,仍属于有出有入、有修有证的相对境界,还是落入「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的无明妄境中,所以进一步要「忘牛存人」。
 
  「骑牛已得到家山」,指已经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回到自性灵山、菩提涅槃的家。此时,已明白原来牛也是自己,心外无别牛,牛即是当下这念心。这念心是本具的,根本无牛可牧、无牛可得,不必再藉相对的境界来用功,连牧牛的这念心也要放下,只要做个闲道人就好了,所以说是「牛也空兮人也闲」。
 
  既然已经骑牛归回自性之家,更契悟到连牛也是不可得的,当然就不再需要牧牛的鞭绳,可以把它们通通都扔掉。这时,就可以悠闲地一觉睡到日升三竿,所以说「红日三竿犹作梦,鞭绳空顿草堂间」。此时,无论穿衣吃饭、行住坐卧都是道。但是,这必须经过一番努力,有了工夫才做得到;否则,一觉到天明,就全是颠倒梦想。
 
 
 
 
十牛图颂(二十四)
人牛俱忘1
于自由时报90.03.01(四)刊载
 
鞭索人牛尽属空,碧天辽阔信难通。
红炉焰上争容雪,到此方能合祖宗。
 
  鞭索人牛尽属空,碧天辽阔信难通。
 
  前面「忘牛存人」的境界,已了达无牛可牧、无牛可得,能牧的这念智慧心,也随之放下。现在则「人牛俱忘」,更进一步明白,原来这念智慧心也是本性本空;牛不可得,人也不可得,心境俱空、人法双亡,达到一个绝对的境界,所以是「鞭索人牛尽属空」。
 
  「碧天辽阔」形容这念心,无边无际、无始无终。虽然这念心广大无边际,但是在这个绝对的境界中是绝一切音信的,即所谓的「妙高峰顶,从来不许商量」,因此说「碧天辽阔信难通」。能通音讯,表示这念心还有一点点消息、念头,例如想到「圣」是一个念头,想到「凡」也是一个念头,无论是凡、是圣,都还是音信,还是落入有能有所的相对境界。所以在「碧天辽阔信难通」的境界中,这念心不作佛想、不作魔想,如同禅宗祖师所说的:「佛不可得,魔也不可得。」达到一念不生,就是真正的佛。
 
 
 
 
十牛图颂(二十五)
人牛俱忘2
于自由时报90.03.03(六)刊载
 
鞭索人牛尽属空,碧天辽阔信难通。
红炉焰上争容雪,到此方能合祖宗。
 
  红炉焰上争容雪,到此方能合祖宗。
 
  「红炉焰上争容雪」,就是形容这念心无有一切美丑、善恶等对待差异,达到能所一如的境界,有如火炉上炽热的火焰,怎容得下片丝雪花!在这个绝对的境界中,无有一物可得,正如《心经》所言:「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此即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境界。
 
  「合祖宗」,即契合祖师意,也就是契合十方诸佛所传的心印。修行至此,无言无说,无能无所,契入心境俱空、人法双亡的绝对境界,当下即与诸佛的心印相契合。
 
  八万四千法门,最后都是要回归于这念绝对的智慧心地,此处离一切对待,并且绝一切言说,这是心之体,也是吾人的本来面目。
 
 
 
 
十牛图颂(二十六)
返本还源1
于自由时报90.03.06(二)刊载
 
返本还源已费功,争如直下若盲聋。
庵中不见庵前物,水自茫茫花自红。
 
   「返本还源已费功,争如直下若盲聋。」就是说:从「寻牛」开始,历经种种的磨炼及熏修,费尽心力,方契合诸佛之心印,而得返回心之本源。到了此刻,才知道连「返本还源」也是多余;因为一切都是本具的,本无生灭,本无去来,法尔如是。此时,再说「返本还源」,也是浪费唇舌;倒不如当下这念心见而无见、闻而不闻,任他外境千变万化,都如盲若聋,始终安住在心之本源,始终安住在这个绝对的境界上。
 
  身在庵中,却不见庵前之物,是形容这念心已经超越相对,达到绝对的境界;因为若有所见,即落入有能见、所见的相对境界。超越能所的这念心,正如同江水的苍苍茫茫及花红柳绿,不假丝毫造作,本自天然,一切都是现成的,所以是「庵中不见庵前物,水自茫茫花自红。」
 
  到「返本还源」时,一切万法都归回心之本源,这念心达到能所一如的绝对境界,整个世界既是真空,又是妙有,也是实相;一切时间、空间都在这念心当中,当下这念心就是法王。
 
 
 
 
十牛图颂(二十七)
入廛垂手1
于自由时报90.03.08(四)刊载
 
露胸跣足入廛来,抹土涂灰笑满腮。
不用神仙真秘诀,直教枯木放花开。
 
  露胸跣足入廛来,抹土涂灰笑满腮。
 
  前面「返本还源」,在这念心之体上站得住又站得长,这是自受用的绝对境界,唯属自利之行。此处「入廛垂手」,则更进一步,以大悲心倒驾慈航,不畏劳顿秽垢,涉足众生烦恼住处,广行利他之菩萨行。
 
  「露胸跣足」,即坦胸赤足,形容这念心从体起用,不假丝毫造作,举手投足皆是慈悲喜舍的自然流露。「廛」,是指居住的宅地,用来比喻三界火宅。「露胸跣足入廛来」,指菩萨修行已得身心自在,了达「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不住着涅槃寂静之乐,以大慈悲心,化身千百亿,视众生火宅如乐邦,在三界中行六度万行,利乐有情。
 
  「抹土涂灰笑满腮」,形容菩萨与众生「和其光同其尘」,内所证得之清净圆妙境界,与喧嚣杂染之尘俗融合无碍,即使逢苦亦不忧,能忍人所不能忍,亦无有忍相。此时,菩萨已能善开无量方便门,即使灰头土脸,乃至一哭一笑,皆为了度化众生,引领有情脱离烦恼的缠缚,步向解脱自在之路。明朝的布袋和尚,常着粗衣,身肩布袋,游化人间,无论遭遇顺逆境,皆笑口常开,这就是菩萨「抹土涂灰笑满腮」,度化有情的示现。
 
 
 
 
十牛图颂(二十八)
入廛垂手2
于自由时报90.03.10(六)刊载
 
露胸跣足入廛来,抹土涂灰笑满腮。
不用神仙真秘诀,直教枯木放花开。
 
  不用神仙真秘诀,直教枯木放花开。
 
  「花」,代表人人本具的心性;「花开」指开悟,即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众生在迷,不识自己本具的妙明真心,所以这念心腐朽如枯木;今遇菩萨以大悲慈心来此三界,用法雨甘露滋润众生,令其开悟,如同枯木逢春而绽放花朵。这念心花开绽,就是禅宗说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也就是净土宗所说的「花开见佛悟无生」。
 
  真纯不二的这念心,本自具足慈悲、禅定及智慧。悟了这念心,这念心性就是神仙,涵摄一切灵妙要诀,不用再向外他求神仙秘诀。契悟了这念心,即能从体起无量的妙用,随缘度众,令有情均能明悟心性。所以说是「不用神仙真秘诀,直教枯木放花开」。
 
  因此,菩萨不仅能「返本还源」,自得佛法受用;更能「入廛垂手」,以大慈悲广度有情,令众生得到佛法受用。
 
 
 
 
 
十牛图颂(二十九)
结语
于自由时报90.03.13(二)刊载
 
露地白牛,在禅宗则用以形容契悟本具的妙明真心,
而且经过一番保任,这念心已达到真纯不二、
净无瑕秽、了无牵绊、自在无碍的境界。
 
   「十牛图颂」,是以牛譬喻这念心,说明修行心路历程的十个层次。修行人对于每一颂都要了达其中的义理,以契悟这念心性,也藉此反省检讨,了解自己现在修行境界的层次,进而明白「更上一层楼」的用功之道。如此,修行就不会走远路,也不会以凡滥圣或是心生卑微。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头牛,若不牧牛,这头牛始终是一头到处吃草的野牛,将来就会被人宰杀,苦不堪言;也就是说,若是这念心追逐声色名利等尘缘,起贪瞋痴等烦恼,继而造恶业,就得受苦报。若想超凡入圣,就必须时时刻刻鞭索不离身,勤于牧牛,当驯伏了牛脾气,野牛就成了「露地白牛」。露地,为门外的空地,喻出离三界火宅,到达平安稳当的地方;白牛,为清净无染的牛,喻最究竟的一乘教法。露地白牛,在禅宗则用以形容契悟本具的妙明真心,而且经过一番保任,这念心已达到真纯不二、净无瑕秽、了无牵绊、自在无碍的境界。
 
  牛是现成的,人人都可以骑牛归家,但要有功夫,才骑得上去。骑牛归家以后,还须心境双忘;当返回心地之本源,更得发大慈悲心,「入廛垂手」化导众生,令皆能明悟心性。
 
  所以,依着「十牛图」﹙寻牛、见迹、见牛、得牛、牧牛、骑牛归家、忘牛存人、人牛俱忘、返本还源、入廛垂手﹚的次第用功,如是「降伏其心」、如是「护念其心」,就能够圆满自利利他的菩萨行。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惟觉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惟觉法师)  

 惟觉法师:惟觉老和尚佛法禅法问答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结劝流通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八觉知 普济众生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七觉悟 五欲过患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六觉知 布施平等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五觉悟 多闻智慧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四觉知 常行精进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三觉知 心无厌足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二觉知 多欲为苦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一觉悟 无常无我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释人名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释经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