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王雷泉教授:佛教以改变人心而改变世道


   日期:2024/9/6 2:0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教以改变人心而改变世道
文∕王雷泉

一、中国社会的症结在精神萎缩
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到现在,据说已经到了“不差钱”的地步,这话出自赵本山的小品,虽是戏言,却也反映了弥漫在社会生活中虚夸浮躁、骄奢YIN佚的众生相。既然在物质层面“不差钱”,那么还缺什么呢?缺德。有鉴于此,温家宝总理这些年不断呼吁国人的血管中要流淌着道德的血液,要抬头仰望星空。

大脑萎缩、胸膛干瘪、下腹膨胀,这是当今社会价值失范、缺德少信的形象写照。大脑萎缩,指思想空虚,丧魂落魄,精神找不到安身立命之处;胸膛干瘪,指缺乏政治担当和社会责任感;下腹膨胀,指物欲横流,功利主义盛行。

我曾经收到一个企业家学员在英国马克思墓前发来的短信,非常有意思:“我们以前为了追求思丢掉了马克,最近三十年为了马克又丢掉了思。”在复旦大学禅学会举行的“企业家与社会责任”禅茶会上,这位学员在主题发言中呼吁:“面对社会上责任的缺失和资本的扩张,需要用佛眼去看穿本质,用佛法的智慧来提升自己,培养社会责任感。”(陆峰:《责任与资本》,刊于《佛教观察》总第四期,2009年5月)

21世纪的中国,无疑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然而君子爱财,必须取之有道。道的第一个层次,属于世俗社会的法律和道德;道更深层的本原,是超越凡俗的宗教精神。一个人可以没有宗教信仰,但一定要有宗教情操。这种超越性表现在个人身上,就是超凡脱俗的气质。表现在社会上,就是要考虑长远、全面、整体的利益。大道理不排斥小道理,但小道理一定要服从大道理。

在南传佛教的《巴陀伽摩经》,佛陀把人类最基本的渴望分为四种:1、愿我的财富通过正当的途径一天天的增加。换而言之,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富有。财富是人们最渴望得到的东西。2、当一个人富有后,他所渴望的是美名远扬。他如此祝愿:愿我的美名传遍四方,特别是要在我的亲朋好友、师长中流传。3、当一个人既富有,又有好名声,他祈求健康长寿。他如此祝愿:愿我健康长寿。4、当一个人富有、美名远扬又健康长寿,他自然希望死后幸福。他如此祝愿:愿我死后生天享福。

从大乘菩萨道的中道智慧来看,众生所处的欲界与佛菩萨所处的法界是相即不离的。佛世时代,印度社会对人生的目标定位有四层:欲、利、法、道。欲是生命的第一层需求,就是人的七情六欲、饮食男女。为了满足欲望,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所以对利益的追求也就成为人生的第二层目标。在追求利益的活动中,遂有人生的第三层目标——法,用法律制度和道德规范,来约束、规范人们对利益的追逐。在欲、利、法之上,则有人生的第四层目标——道,这就是哲学和宗教。即便是想在欲界过上好日子,来世不堕入三恶道,在遂欲、求利之上,还有法和道的上位目标,规范和提升着我们的生活品质和生命境界。如果不遵守最上层的道,法将无法施展,利将无法获得,欲将无法满足。

按照佛教的说法,一切众生,皆以食为依。有四种维持我们生命的质料:段食,维持我们色身的基本饮食;触食,能引起我们快乐的感觉与情感;思食,推动生命活动的愿欲与意志;识食,是维持生命延续,帮助身心发展的力量。我们的生命,不能停留在动物层面对物质的追求,奉行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而是要上升到更高的精神生活。

三聚氰胺和瘦肉精算得上是高科技产物,一旦与唯利是图的大企业结合,就会产生毒害人民的产品,引发巨大的社会灾难和信任危机。可见,知识与经济,若没有善的价值提升,就会演变为恶知识经济。

当今中国需要什么呢?在经济、政治、精神三大层面,我们需要的是财富、社会正义和天理良心。在中国走向强盛的现代化道路中,在对天理良心的呼唤中,佛教的作用日益凸现,已经成为朝野有识之士的共识。佛法不是坐而论道的玄学,它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践的力量。佛法的社会作用主要体现在精神方面,也就是说,佛教是以改变人心而改变世道的。

 

二、佛教以改变人心而改变世道
佛教最基本的教义基础,就是佛佛相同的七佛通戒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生命的痛苦或快乐,世间的污秽或清净,都取决于生命主体道德价值上的善或者恶。如此简单连三岁孩童都说得的真理,为什么到八十老翁都行不得呢?原因在于世道的险恶,人心的复杂。

我们凡夫的日常之心,是真妄和合的动态统一体:一半是光明,一半是黑暗;可以上升做天使,也可以下堕当魔鬼。大乘唯识学分析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的五位百法,光是讲心理状态和心理活动的就有五十一种,而在五十一个心所法中,烦恼心所即占二十六个。由此可见,七佛通戒偈四句话中,最根本的是第三句“自净其意”。主体精神的道德净化,成为佛教个人修行和社会变革的实践枢纽。

在佛教的教义总纲苦集灭道四圣谛中,苦谛是认识佛教的前提。所谓知苦,就是用一种批判而又冷静的眼光来观察世界,审视我们社会的种种缺陷,并探索这种缺陷和苦难的原因,来自我们内心中的烦恼。烦恼的根源在于不了解宇宙和生命的实相,扭曲了自我与世界的真实联系。烦恼障来自感性的欲望,所知障来自知识的局限,人们就是被这两种障碍遮蔽了对真理的认识。

由于不了解如虚如幻的生命流转,将个体欲望无限放大,产生种种妄念;而扭曲的思维把生动、流变的世界僵化,用停滞、孤立的观点审视世界,产生种种颠倒知见。由内在精神的烦恼污染,造成错误的行为,并带来相应的后果,这就造成现在痛苦的生命状态及所依存的环境。一言以蔽之,佛教所揭示的这个痛苦世界的规律,就是起惑、造业、受苦。

首届世界佛教论坛主题是“和谐世界,从心开始”,并从三个维度阐释佛教改变世道人心的路径:“心净国土净,心安众生安,心平天下平。”这个口号,具有划时代的哲学革命的意义,恰能对治当前人欲横流、物质主义盛行的时代病,也最具佛教进入主流社会传播的可操作性。

对佛教来说,仰望星空即以成佛作为提升生命境界的终极目标。生命境界是凡俗还是神圣,与眼界的高下及心量的广狭相关。心是建构和谐世界的出发点,涉及心与国土、众生、天下的关系,可从四个层面得以理解:1、在认识论和心理学层面探讨身心及主客观关系问题,由此得出境由心造、心能转物的原理。2、在伦理学层面探讨心的染与净、善与恶的趋向,勾勒流转缘起和还灭缘起这两种生命的轨迹,从而为修行解脱提供了实践依据。3、在社会学层面横向探讨正报与依报、共业与别业的辩证关系,得出依正不二、自他同体的原理,奠定菩萨精神和人间佛教的理论基础。4、在宗教哲学层面纵向探讨心与佛、心与法界的关系,亦即心与终极存在的关系,从而为佛教正确处理出世与入世关系,提供了方法论上的理论依据。

佛教哲学的两大支柱为“缘起论”和“业力论”,两者都是对宇宙人生真相及发展运动的解释。缘起论是对业力轮转的哲学慧解,而业力论的三世轮回、因果报应这一套人生观准则,又建立在缘起性空的哲学基础之上。换言之,这两者在理论上是“空有不二”,在实践上是“悲智双运”,而在方法上则生发出佛教的中道智慧。

智慧与慈悲的两轮,需要用一根车轴连结起来,这就是我们每个众生之心。这个心的座标,向上纵轴的最高点是佛,这是我们生命的高度;横轴则连着我们与众生和环境,这是我们生命的广度。因此学佛的过程就展开为上求菩提、下化众生的生命实践。在上求下化的过程中,提升个体的生命境界,净化我们的社会,改善我们生存的环境。

佛家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使人在做事时要三思而后行,有所顾忌,以体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因果报应必须与“缘起性空”一起思考,否则就会沦为鬼神之说。而缘起性空若脱离了业力因果,就变成纯粹的清谈。佛教不是宿命论,业报原理昭示众生必须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因果报应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除了个体的别业,还有群体形成的共业,形成重重无尽的因果网络。所谓“佛不能销定业”,首先指众生的共业不是短期内可以消除,其次是说佛不是主宰者,不可能代众生消除业报。

佛陀是真理的发现者,他为众生指出了改变命运的道路。当我们明白缘起性空的道理,就消除了冥冥中有主宰的定见。那么业报轮回由谁来执行呢?依然是众生共业形成的合力,体现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公平性。因果报应涉及众生个体与群体的相互关系,这里所讲众生的力量,也包括了服膺佛法的护法神。就人类社会来讲,业力因果表现为法律、道德及公众舆论共同形成的合力。总而言之,只有当越来越多的众生走上智慧之路,惩恶扬善的业报审判才能越来越明显,社会才能越来越祥和。

三、佛教必须获得主流社会的话语权
佛学大要,传统的说法分境行果三。若用现代语言,可用三句话作简单的概括:

一、缘起性空的哲学基础。这是境的内容,探讨生命与世界的真实。释迦牟尼悟道的境界,他毕生宣讲的思想,即缘起性空。这是佛学与任何哲学体系和宗教不一样的哲学基础,缘起论是佛教的不共法。

二、悲智双运的实践品格。这是行的内容,包括戒定慧修行及菩萨度众的社会实践。佛教不仅要说明这个世界,还要改造这个世界,转变我们的命运。怎么来改变我们的命运和世界?通过智慧和慈悲的实践。

三、超凡脱俗的人生境界。这是果的内容,佛教的宗教理想,解脱成佛的果位。并以佛教独特的方法论,把遥远的目标落实在当下的实践过程中,提升我们的生命境界,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在身心上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

正如《坛经》指出的:“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佛是根据众生的需要而讲说众多法门,特别强调“对机说法”,而有“四悉檀”之设置。悉檀,意指成就众生的方法。若众生希望过人间好生活这些世俗需求,佛所说的是随顺众生欲乐的“世界悉檀”。先行世间之善,然后层层向上,而有各各为人悉檀、对治悉檀,最后达到最高真理——第一义悉檀。

在物质主义盛行的当代中国,佛教思想有着巨大的对治作用。佛教包摄信仰、社会、文化三层环圈,要真正落实人间佛教的宗旨,就必须进入主流社会,获得自己的话语权,以提升社会对佛教智慧的认知,发挥佛教思想化世导俗的社会功能。从当前社会和文化各界对佛教的需求来看,人间佛教的弘化使命和目标,就是面对广大平信徒、佛学爱好者和非佛教信徒,培养造就能转变世道人心的“佛教文化人”。

“从因特网到因陀罗网,从知识经济到善知识经济。”这是我对佛教在新世纪融入主流社会发展的概括。因特网的发展,不仅拓展了佛教传播的影响范围,亦改变着佛教自身的发展形态。知识与经济,这两种巨大的力量,只有在佛教精神的指引下,才能极大地推动人间净土的实现。总而言之,佛教是以改变人心而改变世道的。要让有力量者更有智慧,有智慧者更有力量。这就需要有更多的社会人群掌握佛教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宣扬真正如理的佛法,从而形成改变世界的物质力量。

(作者附识:本文部分内容以《佛教精神对当代人的滋养》为题,刊于《佛教文化》2011年第1期。现应《安徽佛教》之约,重新修改补充,提交发表。——2011年佛诞日)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王雷泉教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王雷泉教授)  

 王雷泉教授:走进精神公园——访王雷泉副教授 

 王雷泉教授:中国佛教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王雷泉) 

 王雷泉教授:禅定要略——从一念三千说看生存困境之解决 

 王雷泉教授:超克自卑与我慢——六即成佛的实践意义(王雷泉 

 王雷泉教授:高高山顶立 深深海底行——南怀瑾先生文化史观 

 王雷泉教授:神圣化与世俗化(王雷泉) 

 王雷泉教授:禅的基本目标 

 王雷泉教授:心净则国土净——佛教哲学与环境生态 

 王雷泉教授:赵州吃茶记 

 王雷泉教授:加强教团建设提高自身素质——复旦大学哲学系王 

 王雷泉教授:《金刚经》是怎样一部经典 

 王雷泉教授:崇尚真实 呼唤真实——怀念正果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