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王雷泉教授:敢为天下先


   日期:2024/9/8 14:0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敢为天下先

——一个佛学研究者的手记(2)

王雷泉

在中国佛教史上,曹魏时代的朱士行,史传他为“受戒之始”、“讲经之始”、“沙门西行之始”。此三始,标志着佛教开始作为中国的一种社会实体,正式登上中国文化的历史舞台。

佛教何时传入中国,众说纷纭,撇去三代以前等明显臆测的说法,像秦始皇时西域沙门室利防等十八人持佛经来华;汉武帝时张骞闻身毒有浮屠之教,霍去病讨匈奴获金人;刘向校书天禄阁,作《列仙传》,已见佛经等说,虽史证不足,未尝没有可能。但纵然确有其事,佛教亦不过是通过个别的传教者、佛像、佛经,与中国的个别人发生联系,并没有在中国形成一个有较广群众基础的运动,故在历史意识极为强烈的中国,并没有留下确凿的记载。所以,《魏书·释老志》在提到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二年),博士弟子秦景宪(《魏略》作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这一史实时,指出“中土闻之,未之了信也。”至于为佛教界所公认的东汉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五年)明帝遣使访求佛道说,随白马驮经东来的摄摩腾、竺法兰,是中国皇帝请来的外国僧侣。

据东晋十六国时后赵著作郎王度对石虎所奏,“汉明感梦,初传其道,唯听西域人得立寺都邑,以奉其神,其汉人皆不得出家。魏承汉制,亦循前轨。”(《高僧传·佛图澄传》)可见,东汉、三国到晋初,佛教在中国的活动,主要是高僧、居士以个人魅力优游于社会上层的帝王贵族之中,而作为体制型组织的佛教教团,基本上是在西域侨民中发展的。

朱士行,颍川(今河南许昌市)人。他“少怀远悟,脱落尘俗”,但这时出家为僧,与当时的汉僧一样,只不过以剃发来区别僧俗,宗教活动中的佛事斋忏,仍依附于华夏的传统信仰,同道教的祠祀没有太大的区别。与当时活动在中国的西域僧人相比,“汉僧”还谈不上是严格意义上的僧人。朱士行作为中土汉僧第一人,是与昙柯迦罗传戒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印度律学沙门昙柯迦罗于曹魏嘉平年间(公元249-254年)来到魏都洛阳。面对当时不按佛教规章制度行事的汉地佛教现状,为了纠正时弊,必须从制度的源头上正本清源。昙柯迦罗把从天竺带来的律典,删繁取要节译出一本《僧祗戒心》,并在白马寺建立戒坛,首创戒度僧制度。昙柯迦罗同西域来华受过戒的僧人一起担任戒师,为出家僧人授戒。第一个授戒的魏国僧人就是朱士行,成为汉土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出家沙门。

朱士行出家受戒以后,在洛阳钻研、讲解《道行般若》,以弘扬佛法为自己的终生事业。佛教在最初的两种文化交流中,初期传译的经典,都由西域间接传来,译经诸师既不通汉语,笔述者也未必精通教义,故难免有错误或未能尽善的缺憾。《道行般若》这部经典由天竺竺佛朔于汉灵帝光和二年(179年)诵出梵文,月氏支谶译成汉文,再由洛阳孟福和张蓬笔记。受制于当时译者的理解水平,无法准确地传达经文的意义,且往往把领会不透的内容删略了事,故讲解起来词意不明,前后文意又不联贯。赞宁论述初期译经的情形是:“初则梵客华僧听言揣意,方圆共凿,金石难和,婉配世间,摆名三昧,咫尺千里,觌面难通。”(《宋高僧传·译经篇论》)由此可见讲解经文之重要性!

在长达五百年、求法高僧多达一百八十人的西行求法运动中,最早西行求法的汉地高僧,也是第一位出家受具足戒、第一个公开讲解佛经的朱士行。朱士行在洛阳讲《道行经》的过程中,“觉文章隐质,诸未尽善。每叹曰:‘此经大乘之要,而译理不尽。’誓志捐身,远求大本。”他听说西域有完备的《大品经》,就决心远行去寻找原本,以传真经。他在曹魏甘露五年(260),亦即出家后的第三年,从雍州(今长安县西北)出发,越过流沙到于阗国(今新疆和田一带),果然得到《大品经》梵本。他就在那里抄写,共抄写九十章,六十多万字。在晋太康三年(282),朱士行派弟子弗如檀等,把抄写的经本送回洛阳,自己仍留在于阗,后来在那里去世,享年八十岁。在元康元年(291),由无罗叉、竺叔兰等人合力译成汉本,取名为《放光般若经》。

老庄哲学的“不为天下先”,确是洞察人间炎凉,历尽世事沧桑的智者之言。依此而行,固然可以(有时也未必)全身远祸,却把自己放在生活的旁观者位置上了。而一部人类文化史,倒往往是靠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勇猛精进者所创立的。人的一生,若能行一“为天下先”之事,就已非常了不起,若能集一身而成三件“为天下先”之善事,此人不为圣贤,便是豪杰。

(作于2010年1月29日)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王雷泉教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王雷泉教授)  

 王雷泉教授:走进精神公园——访王雷泉副教授 

 王雷泉教授:中国佛教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王雷泉) 

 王雷泉教授:禅定要略——从一念三千说看生存困境之解决 

 王雷泉教授:超克自卑与我慢——六即成佛的实践意义(王雷泉 

 王雷泉教授:高高山顶立 深深海底行——南怀瑾先生文化史观 

 王雷泉教授:神圣化与世俗化(王雷泉) 

 王雷泉教授:禅的基本目标 

 王雷泉教授:心净则国土净——佛教哲学与环境生态 

 王雷泉教授:赵州吃茶记 

 王雷泉教授:加强教团建设提高自身素质——复旦大学哲学系王 

 王雷泉教授:《金刚经》是怎样一部经典 

 王雷泉教授:崇尚真实 呼唤真实——怀念正果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