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王雷泉教授:“烦恼即菩提”辨析——以《六祖坛经》为中心(下)


   日期:2024/9/9 18:0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烦恼即菩提”辨析
——以《六祖坛经》为中心(下)
王雷泉

(复旦大学宗教学系)

三、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
我们把禅宗的基本精神做了一个简单的概括。下面,我们就进入理上,看“凡夫即佛,烦恼即佛”这个观念在《坛经》里面是如何表述的。

(一)心安必须定位在理得
“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善知识,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不行小道。”(〈般若品〉)

二祖慧可去见初祖达摩时,曾在达摩洞外跪了三天,大雪及膝。后来达摩就问:你来找我干什么呢?慧可说我心未安,乞师帮助我安心。达摩讲了一句非常有禅意的话:“那你把心拿来,我给你安。”这是教慧可截断原来的思量,把他思维中最后一个盲区点破了。心无处不在,心包太虚,量周法界,你到哪里去找?你再去找安心,等于骑驴找驴。所以慧可一下子豁然贯通,悟道后说“觅心了不可得”,说明我们的心量并不局限于任何一个局部,它就安住在法界之中。

从上引经文可以看出,心安在于理得。凡夫的日常之心,虽然充满贪嗔痴慢疑,但我们人人内心都本来具足觉悟的本性,也就是《坛经》所说的“自性”。自性,在佛经里大致有三种含义。第一种,是中观所要破的那种实体性的东西。我们说缘起性空。空什么呢?缘起故无自性,无自性故空。中观所要否定的这个“自性”,也就是“我”,是一个绝对的、永恒的、不为他物所决定,并且能够主宰事物的那么一种实体。第二种,是唯识学的三自性说,即世界的三种存在(遍计所执自性、依他起自性、圆成实自性)。这三种存在与我们的意识是紧密相关的。当我们意识处于偏见时,这个依他起的现象世界就被我们的主观偏见所扭曲,成为虚假的世界,即遍计所执自性。通过转识成智的修行,以智慧观照真实的世界,即圆成实自性。第三种,即《坛经》所讲的自性,是指我们人人本具的觉悟之性。

对“自性”这个名相,我们不要把中观所破的“自性”、唯识所辨析的“自性”,与《坛经》的“自性”混淆起来。禅宗所说的“自性”,这是我们人心的本质,也是我们能够达到最高价值的能力——成佛的依据、成佛的可能性。

所谓“心量广大,遍周法界”,就是心中觉悟的自性向法界完全敞开。在法界中,万事万物各有其特殊性质,同时又处在统一的整体之中。这就是《坛经》所说的“一切即一,一即一切”。我们要在一切差别现象中,显出那个统一的法性,所以“色即是空,无我无人无世界”,现象界的万事万物都可以归结为终极的空性。反过来,空并不是具体事物之外的一个孤零零的本体,所以“空即是色,有山有水有楼台”,终极的空性就体现在一切千差万别的事物之中,又从终极的空性展开一切现象。

这样一种圆融无碍的法界,可以容纳一切现象,容纳任何事物。好比说一匙盐放入一杯水中,水咸得不得了;如果把这一匙盐放在江河之中,盐还是那些盐,但是水变淡了。心同此理,我们的心量一旦放开,置于法界大海中,平时那些鸡毛蒜皮、鸡零狗碎乃至鸡鸣狗盗之事又算得了什么呢?今年是阿波罗登月四十周年。当阿波罗飞船指令长阿姆斯特朗站在月亮上对人类讲话时,人类开始有了“地球村”的观念。站在月亮上看地球,与像青蛙一样坐在枯井里观天,是完全不一样的视角,思想得到了一个飞跃。心包太虚,量周法界,到这个法界的境界,我们才能真正做到“来去自由,心体无滞”,从此没有障碍。同时法界中一切事物又各有其质的规定性,又是个个的不相混乱。到这个境界,我们所经历的任何现象,所从事的任何事业,都不会妨碍法界之理,从而得到心灵的大自在,自在无碍地去开展出一切现象。

六祖告诉我们:“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一切般若智慧都从本源性的自性中产生,这个自性人人具足,而非从外灌输进来。所谓“心量大事,不行小道”,超越凡夫意识中人为分别的两极对立,使人人本具的自性充分展开,与佛所观的法界等量齐观。到这个时候,在般若智慧妙用下,达到“一真一切真”的“真性自用”。这也就是《维摩经》所说的“无以大海,内于牛迹”,大海岂能为小小的牛脚印所能容纳?心量也是如此。当放入法界大海之中,才没有任何的障碍。

(二)当用大智慧,打破烦恼尘劳
要真正做到心量广大,需要用大智慧去打破烦恼尘劳。在〈般若品〉里,关于烦恼与菩提的关系,谈得非常透彻。六祖说:

“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如此修行,定成佛道。变三毒为戒定慧。”

六祖在此明确提出“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的主张,但“即”不是泯灭是非的“等于”,我们不能将之理解为凡夫就是佛、佛就是凡夫。刚才讲过,佛与凡夫的差别,就在于迷悟之间。迷与悟的区别,就在于是不是执着于境。

这段经文的前面谈“烦恼即菩提”,这是从体上来谈。凡夫与佛都本具佛性,但这不等于成佛的现实性。要从可能性发展到现实性,凡夫成佛的关键是要“转”。怎么转呢?通过修行实践,打破五蕴烦恼,“变三毒为戒定慧”。这个“变”,是从用上来谈。所以,体上的“即”,与用上的“变”,两者不能偏废。烦恼即菩提这个“即”,要与修行实践的“变”结合起来理解。

既然我们处在世间的凡夫位上,同时又内在地具有佛的清净本质。那么,我们当下的此心就是烦恼与菩提、迷与悟、邪与正、妄与真、染与净的辩证统一体。从凡圣同具的自性中,产生“摩诃般若波罗蜜”,就是通达世间与出世间所有学问,同时又圆融无碍的大智慧。三世诸佛都是从这般若而出。而凡夫之所以为凡夫,就在于迷失了自性,执着于自己造就的扭曲、虚妄之境。

宋代有位柴陵郁禅师,他悟道之后作了一首偈:“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封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无论是凡夫还是佛,人人都有一颗明珠,这就是佛性。但是,凡夫的佛性被烦恼的尘埃所遮蔽。因此,要从凡夫升进到佛的高度,关键在于主体心念的转变。“转”就是运用般若智慧反观此心,在此真妄相即、真妄不二的动态统一体中,藉妄修真。偈语中的“尘”是妄,“光”是真,两者相即不二,此“即”是从体上说。从用上来说,偈语中的“尽”,就是消除烦恼尘劳,也就是刚才《坛经》所说的“变三毒为戒定慧”。通过修行的转变,“尘尽光生”,也就是显发、展现我们人人本具的佛性。

由上述可知,我们要从体与用的关系,去理解即烦恼而成菩提、即生死而成涅槃、即世间而出世间。

四、二道相因,生中道义
禅宗把出世间的终极解脱,落实在世间的凡人俗事上。如何使众生在处理世出世间法时不走向偏差,这就需要中道的方法论:二道相因,生中道义。

我是昨天上午到的四祖寺,下午就到老祖寺参访。老祖寺对面的山水很漂亮,但路上有很多牛粪。如果说牛粪是烦恼,鲜花是菩提,那么牛粪只有成为滋养鲜花的养料时,才具有意义。烦恼本来是菩提所要对治的对象,同时又成为增长菩提之力量的质料。《大智度论》对这个问题有个比喻,说烦恼是柴薪,而菩提智慧则是火焰。所以烦恼越多,转变为学佛的力量时,就像柴薪越多火焰就越旺。所以佛经上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比如说阿育王,在他是一个邪恶的国主时破坏力很大,而当他放下屠刀学佛时,原来所有恶的力量都转化为对佛法护持的力量。

我们用牛粪与鲜花,来理解烦恼与菩提的关系,转烦恼而成菩提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谈的。即烦恼而成菩提之“即”,是从体上而言;而“打破五蕴烦恼尘劳”,是从用上而言。所以它需要“转”的实践。只有在转变的实践中,“即”才是有价值的。如何处理这“即”(体)与“转”(用)的关系,需要中道的方法。我们引述《坛经》中比较长的两段对话,从中可见禅宗是如何以中道智慧,全面地把握即烦恼而成菩提的体用关系。

(一)无二之性,即是实性
师云:“道无明暗,明暗是代谢之义。明明无尽,亦是有尽。相待立名,故《净名经》云:‘法无有比,无相待故。’”

简曰:“明喻智慧,暗喻烦恼。修道之人,倘不以智慧照破烦恼,无始生死,凭何出离?”

师曰:“烦恼即是菩提,无二无别。若以智慧照破烦恼者,此是二乘见解。羊鹿等机,上智大根,悉不如是。”

简曰:“如何是大乘见解?”

师曰:“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护法品〉)

以上这一大段对话,是六祖谢绝武则天的礼请,而对内侍薛简开示佛法的主要部分。神秀在宫中为武则天说法时,推荐了自己的师弟惠能。他对武则天说,惠能是得到师父衣钵真传的,应该请他到皇宫来说法。武则天就派内侍薛简到广东请六祖出山,但六祖不愿去。所以薛简请六祖说南宗法门中最精要的部分,这样可以带回去交差。

薛简对佛法的理解,显然是受到了神秀渐修法门的影响,比如说学佛一定要坐禅习定,修道之人要用智慧照破无明。针对这个说法,六祖大师说“道无明暗”。明与暗只是现象上的代谢,从体的终极层面上讲,并没有明暗的分别。光明与黑暗是相待而言的,所以《维摩经》说“法无有比”,在终极层面上法是不能相比较的。

薛简马上就反问:明比喻智慧,暗比喻烦恼。修道之人如果不以智慧照破烦恼,无始以来的生死洪流凭什么出离呢?按照传统佛法的说法,当然要以般若智慧去照破无明黑暗,我们才能超越生死洪流,获得涅槃解脱。

针对薛简这个说法,六祖说:烦恼即是菩提,无二无别。若讲以智慧照破烦恼,这种说法是小乘声闻缘觉的见解,只是羊车和鹿车之根机。《法华经》讲羊车、鹿车和大白牛车,比喻声闻、缘觉和菩萨乘,最终统统要归入一佛乘,即大白牛车的根机。要以唯一的佛乘,整合前面的大小乘思想。如是,则上智大根的大白牛车,即一佛乘思想,已经超越了前面有分别的思想。

薛简又问:“如何是大乘见解呢?”

六祖说:明与无明,在凡夫的见地,分别成两个对立面。惠能是从“体”的终极层面上,论述智慧与烦恼相即不二的关系,其中论述明与暗的关系非常精到。明与暗是相对待的概念,而法界则超越所有相对待的概念,进入到绝对无待的境界。当我们心量广大,周遍法界时,即成为真正的智者。智者的心量拓展到终极的法界,超越了相待意义上的名相,明了烦恼与智慧无二无别。烦恼与智慧的分别,被终极的智慧所超越。这里的“实性”,就是此前惠能所说的人人本具的“菩提自性”,是众生与佛无二无别的佛性。

这段对话,对我们了解什么叫烦恼即菩提,是一个很好的证据。

(二)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离两边
第二段话是在〈付嘱品〉:

师一日唤门人法海、志诚、法达、神会、智常、智通、志彻、志道、法珍、法如等,曰:“汝等不同余人,吾灭度后,各为一方师。吾今教汝说法,不失本宗。先须举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离两边,说一切法莫离自性。忽有人问汝法,出语尽双,皆取对法,来去相因。究竟二法尽除,更无去处。” (〈付嘱品〉)

六祖临终前对弟子们最后说法,告诉他们以后应怎样说法才不离开南宗的宗旨。我们学《坛经》用《坛经》,就要从这上面去学。六祖临终时都在谆谆教诲他的弟子们,你们以后都要弘化一方,随缘度化广大众生,那么就要灵活掌握说法的方式。

从终极的“体”上来说无二无别,在终极的根元上,把一切名相的对待统统泯除了。但进入到入世度众的“用”上,则要运用中道的方法,随缘应用一切名言概念,故六祖首先举三科法门为例。佛教描述世间的基本概念由三科构成,即五蕴、十二入、十八界。三科中最基本的是五蕴,如《心经》开头即述:“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论述五蕴与空的关系,即以第一个色蕴说事,所以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然后底下“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接下来就谈十二入、十八界。佛教描述世界的基本概念,都是由三科所发展出来,故说法无非是根据这三科法门。

在三科法门的基础上,六祖列举了三十六对概念,如天与地对、有与无对、长与短对、善与恶对、生与死对等等。所有这些概念都是相对性的,而任何概念都有它的对立面。语言是我们沟通思想的桥梁,但也往往成为我们的障碍,如果揪住语言不放的话,就会在语言上走入岔道。比如领导说:小伙子干得不错,好好干!结果有些人胡思乱想:难道我以前干得不好吗?这就是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若从思想根源去探究,这是在语言上发生了分歧。任何名相概念,当我们谈“长”的时候,“长”与“短”是联系起来考虑的;当我们谈“美”的时候,“美”是和“丑”联系在一起的。六祖为了杜绝后人在语言上打闲岔,就告诉他的弟子们,谈任何一个观念,都必须考虑到这个观念所可能引起的歧义,不要死于句下,不要在语言上打闲岔,被名相概念所牵缚。

所谓“出没即离两边,说一切法莫离自性。”就是在说法问答时,要根据对象和环境,以圆融灵动的中道智慧,采取最适当的切入点,最忌执著于语言的陷阱,反而成为理障。所以对待空与有、善与恶等相对性的概念,我们千万要注意,不要执取任何一边,也不能搞平均主义,折其两端而取其中值。禅宗的教学方法是活泼泼的,既要能跳进去,又要能跳出来,出出入入能够运用自如。做到这样,我们才能对病下药。中道是超越了两端,同时把两端包含在内,又不受两端的局限。如果用图像比喻的话,犹如三角形,构成圆融法界内在的纲架。中不是执其两端取其平均值的中,中是整体的把握,是最恰如其分的对真实的把握。

既然不能执著于名相的任何一边,那么到底应该如何说法呢?六祖说:“若有人问汝义。问有,将无对;问无,将有对。问圣,将凡对;问凡,将圣对。”有人问“有”的时候,你就用“无”来回答他;有人问“无”的时候,你就用“有”来回答他;问“圣”你就用“凡”回答他;反过来问“凡”时,你就和他讲“圣”的道理。

那这样讲起来不是文不对题、答非所问吗?非也。因为我们凡夫的认识总是有片面性,总是执其一端,陷入边见。所以圣贤教化凡夫的方法,就是要把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所有可能发生的问题统统告诉我们。所以当谈“有”的时候,我们就多谈“无”。就像我们在得意忘形的时候,要多想到失败的可能性;当我们失败的时候,要想到失败乃成功之母。所以凡圣、善恶、有无等等,要把它们作为一个统一体内的对立两极来思考,而不要光执着于其中任何一端。这就明白地告诉我们,只要对方一落名相,执其一端,我们就要对症下药,正言反说,以解其“边见”之病。所以佛经里经常用“盲人摸象”的比喻,指出人们认识中的偏执与局限,要避免执其名相而陷入僵死停滞的状态。

六祖付嘱的方法,后来发展为禅门机锋、公案乃至棒喝的方法,甚至连话都不讲,用拳打脚踢等各种超越语言的作略,以此打破语言和思维的盲点,防止人们走入边见。

(三)说一切法莫离自性
这“动用三十六对法”的说法方式,与《金刚经》是一脉相承的。如《金刚经》讲:“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这些说法都是教导我们尽量跳出语言的局限性,以“即非亦”的三句义说法方式,尽可能完整地把握这个世界。

现在回到《坛经》一开始所揭示的“自性成佛”的宗旨,一切法门都是从自性由体起用。禅宗所谓的不立文字、离言绝相,乃是扣紧自性上说;而同时又要借助文字,说无法可说之法。所以六祖告诉他的弟子们,要用中道的方法灵活运用三十六对法,由此做到离开二边的执着。这种“出没即离两边”的方法,无非是为了帮助我们做到“说一切法莫离自性”。

五、转:佛教解脱论的实践特色
大乘佛教为救济一切众生,以不共小乘的般若智慧观照世、出世间一切法,从而无穷尽地开展菩萨的悲愿。正如《金刚经》所说,菩萨发心定位在一切胎生、湿生、卵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等无量众生,要使他们统统灭度到“无余涅槃”的终极果位。在这个无穷尽的菩萨道实践过程中,心不存任何分别计较,实无一众生得灭度之。这样一种高超的理想境界,其实是佛的果地境界,把一切有情非情统统收摄于法界之中。在这么一个果地境界上,大乘经典才出现了与小乘完全不一样的“即烦恼而成菩提”、“烦恼即菩提”、“世间即涅槃”、“生死即法身”等命题。

法界、法性、实相、真如等等,都是佛教哲学从人格或非人格角度,对终极存在的描述。如法界具有人格化的意义,是众生成佛的原因和依据,则被理解为是佛与菩萨所处的世界,同时又涵盖融摄了一切众生。而法性、实相、真如,则是非人格性的最普遍最终极的概念。在终极的层面上,消除了一切相待意义上的名相区别。所以《坛经》谈得最多的是无相,就是消除一切对法相的执着。《坛经》讲如何学佛修行的,有两个“无相颂”。第一个“无相颂”开宗明义就提到:

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

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

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般若品〉)

如果从教理行果四方面来讲,这里说的就是无相之教。到底应该怎么说教?佛是为众生而存在的,佛以一音演说法,但众生随类各得解。佛说法如普降法雨,但众生有“三草二木”之区别。不管我们是草还是木,我们都受到了法雨的滋润。法是一味的,法在世间的流布则是五花八门的。这样,佛法在世间就分成了教门与宗门。“宗”这个字,指的是根源性、神圣性的本原,“教”则是用明白易懂的语言将“宗”传播出去。“说通”,也称“教通”,禅宗指称为教门,即藉助语言文字和经典,把释迦牟尼佛所悟到的法在人间传播。禅宗把藉助经典的派别统统称为“教下”,而认为自己是“宗门”。“心通”就是宗门,超越了语言文字,直接契合释迦牟尼佛的悟境,故称“教外别传,不立文字”。

说,是要靠语言文字,从闻慧思慧入手。宗,是以心印心,顿超直入。但不管是心通还是说通,传的都是见性之法,为了开发人人本具的自性。禅宗并没有否定教下,不要把教下与宗门对立起来。无论是宗门还是教下,两者皆是“如日处虚空”,如慧日一般照亮众生的迷暗,帮助众生开发智慧,消除迷茫。当我们在终极层面上确立了烦恼即菩提、一切众生皆本具自性的思想,我们就不必自卑,也不必绝望,我们就在这个污秽的现实世界看到未来成佛的理想,在痛苦的生命流转中看到未来解脱的希望。

我在回答那位新浪网友时,引用了《新兵突击》里的两句台词。一句叫“不放弃”,不放弃我们最初的发心,不放弃我们最初的理想,所以要“慎其初心”;一句叫“不抛弃”,不要抛弃娑婆世界中的苦难众生。我们毕竟还处在凡夫的位置,所以“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我们现在还是一条小河,虽然在理上已经认同法界大海,但在事上还是要汇入大江,奔流东去而汇入海洋。

在奔向大海的途中,需要“转”的实践过程,这就是惠能大师所说的“变三毒为戒定慧”。体上相即不二,事上是需要转变的。怎么转?把烦恼转成菩提,把恶的转变成善的。六祖大师的第二个无相颂也非常重要。它告诉我们佛教徒如何在家修行。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疑问品〉)

这里所说的在家修行法门,建立在世俗社会的法律和伦理基础上。首先把人做好,然后修佛道。这就像太虚大师所说的:“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我们今天还处在淤泥之中,生命有如一堆牛粪,这个牛粪不插上鲜花的话,我们这一生就白活了。要把菩提的鲜花插在烦恼的淤泥之中,使淤泥成为滋养鲜花的养料。

禅宗的顿教法门,把生命最高价值的实现(家舍),落实在现实生命的实践(途中)之中。我们在理上和体上,领悟到“烦恼即菩提”;我们在事上和用上,则展开“转烦恼而成菩提”的实践。由此,我援引大乘菩萨的四弘誓愿,为本次演讲作一个小结:

以佛教的批判精神(出离心),正视人心之恶及社会之恶——烦恼无尽誓愿断;

以佛教的慈悲精神(菩提心),把一己解脱与全社会乃至法界众生联系在一起——众生无边誓愿度;

以内心人人本具的佛性为终极付托——佛道无上誓愿成;

以佛法的中道智慧处理世出世法的关系——法门无量誓愿学。

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2009年8月10日讲于黄梅四祖寺“禅文化夏令营”,

林涛记录整理;王雷泉修改定稿于2010年6月19日)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王雷泉教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王雷泉教授)  

 王雷泉教授:走进精神公园——访王雷泉副教授 

 王雷泉教授:中国佛教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王雷泉) 

 王雷泉教授:禅定要略——从一念三千说看生存困境之解决 

 王雷泉教授:超克自卑与我慢——六即成佛的实践意义(王雷泉 

 王雷泉教授:高高山顶立 深深海底行——南怀瑾先生文化史观 

 王雷泉教授:神圣化与世俗化(王雷泉) 

 王雷泉教授:禅的基本目标 

 王雷泉教授:心净则国土净——佛教哲学与环境生态 

 王雷泉教授:赵州吃茶记 

 王雷泉教授:加强教团建设提高自身素质——复旦大学哲学系王 

 王雷泉教授:《金刚经》是怎样一部经典 

 王雷泉教授:崇尚真实 呼唤真实——怀念正果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