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王雷泉教授:从《心经》看佛教环境哲学的理论基础(上)


   日期:2024/9/10 2:0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从《心经》看佛教环境哲学的理论基础(上)

王雷泉

(2008年8月13日讲于黄梅四祖寺禅文化夏令营)   

各位法师,各位营员:

几天前就询问崇谛法师,这次夏令营主题是“学《心经》用《心经》”,那么我讲什么呢?最好是命题作文。他说随便。世界上最怕的就是随便,那是一个很高的境界,恐怕我做不到。昨天普茶之后,我根据现场互动情况,把以前准备过的内容重新组织,尽可能与这次夏令营的主题贴近。在今天上午的两个多小时里,给大家讲五个方面的问题:一、环保是佛教化世导俗的最好契入点;二、从缘起论和业力论推出的两组基本原理;三、以《心经》的智慧观照生命与环境实相;四、从“心物一元”到“从心开始”;五、结论。

一、环保是当前佛教化世导俗的最好契入点
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演示图片,是我昨天下载的奥运会开幕式一个画面,张艺谋的创意不错,但糟糕的是CCTV的编导,把老谋子的心血给毁了。这个开幕式要远看,体现只有一个地球这个主旨。从地球的眼光来看我们中国,就像以佛学的法界眼光来看我们的人生和世界。刘欢与一位外国女歌星站在地球之巅上唱歌,突显了一种环保的理念: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而且还是一个破碎的地球!要如何珍惜我们的环境,如何来保护它?我的主题是从心开始,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开始。

昨天普茶时,我很感慨地说:去年演讲的主题是佛教教育,全世界有几十所佛教大学,为什么中国大陆现在还没有呢?很多年前就有一个理想,希望在中国大陆有一个零的突破。三四年前,与我的博士生觉冠法师订了一个关于佛教大学的博士论文课题。现在她都毕业了,但看来中国的佛教大学还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千呼万唤未出来。当然,该来的总是会来的,只是现在因缘还没有到。所以,我们不能洁身自保,首先要介入社会,要关怀社会,真正在社会中发挥自己的使命。

什么是最好的佛教课题?我们当下就能做的,而且完全符合我们国家利益,我觉得环保是一个佛教化世导俗最好的契入点。因为包括佛教徒在内的地球有六十五亿人口,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面临着严重的危机。环境日益恶化,资源日益匮乏。我们看到汽油高达140美金一桶的时候就知道,好日子确实已经到头了。原来以掠夺地球的资源、能源为代价的所谓现代化生活,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反思。

有佛法就会有办法,有思路才能有出路
人类面临这么一个严峻问题,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佛教要拿得出解决的办法。刚才崇谛法师引言时,提到我去年引述过的圣严法师一段话。圣严法师做小和尚读佛学院时,他感慨地说:“佛法这么好,为什么理解的人这么少,而误解的人又这么多?”那怎么办呢?所以他要办教育。现在我再转述一位大德的话:“有佛法就会有办法。”我狗尾续貂再加一句:“有思路才能有出路。”就像美国大片《侏罗纪公园》有句台词所说的:生命会给自己寻找出路。

今天给大家谈这个课题,就是要提出这么一个思想:佛教不仅仅是坐而论道式的玄谈,光是那些风花雪月、品茶吟诗,跟人间事务了不相关。建立在缘起论和业力论基础上的佛教思想,能够为化解环境问题提供强大的思想资源,而且能够形成巨大的实践力量。因为环境污染问题、资源缺乏问题,人类的前景并不美妙,但是我们相信,人类以自己的智慧,特别以佛法的智慧,一定能够化解这个危机。环境问题不是天灾,是人祸。根据佛教哲学“境由心造”的原理,人类所面对的依报世界是由人类的共业所造成的,要改变我们的生存环境也必须从改变每个人的内心开始。“心净国土净”,如何对治为当今社会消费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所迷失的当代人心,提升我们每个人的心灵境界,增强佛教的社会责任感,世界佛教徒和佛教学者责无旁贷。

当今世界是发展和对话的时代。所谓对话,就意味着在各种世俗思想和宗教之间,在求同存异的前提下互相尊重并取长补短。所谓发展,用现在胡温新政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也就是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摒弃以前那种竭泽而渔的、穷凶极恶的、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用更长久更长远的眼光,这就是意味着用悲天悯人的宗教情操和高瞻远瞩的人文关怀,谋求功在子孙万代的可持续性发展,而不是我走了以后哪怕它洪水滔天。

在世界上、特别是在西方的基督教背景下发展出一种环境哲学,首先对基督教思想进行了反省。在这种反思当中,国际上把眼光转向了东方思想,提出了绿色东方主义,尝试重新解读亚洲宗教的传统,从东方宗教特别是从佛教中来寻求思想资源。在这个大背景底下,环保这一个关系到我们全人类共同面对的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就成为佛教化世导俗最好的契入点。既契理又契机。

人间佛教的三个层面:适应、关怀、批判
在人间佛教的大框架下,环保问题属于哪一个层面呢?按照我的思路,人间佛教有三个层面,最底层是社会适应,就像现在常说的要积极引导宗教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与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这个口号不错,但是有人把它念歪了,把它念成“宗教搭台,经济唱戏”。如果让佛教与唯利是图相适应,这就把佛教引向了歧途。所以光讲适应不够,要上升到第二个层面,那就是社会关怀。

所谓社会关怀,就是佛教发挥自己的作用,真正能够在社会中获得自己的话语权。慈善、环保、文化、教育(教育就包括佛教大学),乃至办刊物、电台、电视台等等,都属于社会关怀这个层次。由此可见,我们目前要关注的环保问题,还只是社会关怀的初级阶段。

人间佛教的第三个层面,那就是社会批判,现在我们暂且不谈。我们只能做口气和力气相适应的事情,眼下的环保问题,中国大陆佛教界既有口气也有力气去做,做不到的事情我们等待机缘。

为什么说从环保契入,既契理又契机?先讲契理。因为佛教的超越性格和批判精神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力量,拥有深厚的思想资源。

所谓超越性格,就是宗教的主体性和神圣性。宗教与经济、政治相比,是更高层面的东西,所以具有超越性与出世性。在佛教的教义总纲苦集灭道四谛中,苦谛是认识佛教的前提。佛教讲要知苦、断集、慕灭、修道,前提首先是知苦。所谓知苦,就是用一种批判而又冷静的眼光来观察这个世界,来审视我们社会的种种缺陷,并且探索这种缺陷和苦难背后的原因,那就是来自我们人类内心中的烦恼。

所谓批判精神,佛陀的创教就是建立在对社会的批判基础上。比如,针对各种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像印度的四种姓制度,佛教提出了众生平等,这就是社会批判。在思想上,针对婆罗门教的神创论,和各种沙门思想当中的宿命论、怀疑论和庸俗唯物主义等错误的思想谬见,佛教提出了缘起论,这就是思想批判。然后,佛教把一切社会批判和思想批判统统引向对人性的批判,找到人性当中最阴暗最顽固的三大根本烦恼贪嗔痴。所以,一定要在一个根本的理上,奠定佛教解决环保问题的思想基础。

所谓契机,机就是时节因缘。禅宗讲“随缘消旧业,任运着衣裳”,这里面有一种非常深沉的历史智慧和历史责任感。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群体的共业之中,业报如此,许多事情我们只能随缘随份地承受并消除,这叫随缘消业。然后“任运着衣裳”,必须要契合时机,时机没到就去做是智慧不够,时机到了不去做那就是慈悲不够。比如说要办佛教电台和电视台,机缘没到,现在去做除了白花钱不说,恐怕还有种种麻烦。这就像农民养公鸡是为了报晓,半夜三点钟就叫,叫得太早没用;如果到了七点以后才叫,要它何用?正在拂晓的时候,雄鸡一唱天下白,这就恰到好处。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人间佛教的理论与实践,已经从社会适应发展到了社会关怀层面。既然如此,佛教关注环保问题就不仅仅只是呼吁,还要落实到行动上。佛教在当今中国,要成为一个改造世界的实践的和物质的力量,正当其机。

如何处理人间佛教三个层面之间的关系?需要佛教的二谛论智慧,需要真谛与俗谛之间相依不二的中道智慧。佛教在解决社会矛盾的时候,要求做到既要入世又要出世。出世是超越,入世就是关怀。这也就是佛教所说的出淤泥而不染,这就是佛教的中道智慧,此所谓契理契机。佛教要在社会发出自己的声音,我觉得环保问题是我们可以放开喉咙说的。

二、从缘起论和业力论推出的两组基本原理
我看过佛教界很多关于环保的文章,五六年前佛教界也在普陀山为此举行过青年佛教徒的演讲比赛,我也被请去当过评委,表明中国佛教界开始关注这个问题。佛法是一味的,对一切问题都应该提供一个最深层的理论支持。所以我们还是从佛教的基本原理入手,而不是从什么无情有性等等,东找一点论据,西找一点经文片段,这是无济于事的。

真理是简单的,需要的是返朴归真
佛教最基本的教义基础就是七佛通诫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佛佛相承的就这最简单的四句话,因为真理永远是简单的。简单的真理为什么搞得复杂化了呢?是我们人心复杂、人心迷失,所以才需要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横说竖说,正说反说,或言或默。所以我们要返朴归真,把复杂的东西回归到最简单的真理。

我曾经在十年前,与一位来自青海的活佛讨论过如何看待汉地佛教的衰落。针对他要用藏传佛教来复兴整个中国佛教的看法,我说思想问题只能是求同存异。他问我同在哪里?我说同在一二三四。异又在哪里?异在五六七八。

什么叫一二三四呢?一个中心:以成佛作祖为中心。两个基本点:缘起论与业力论。缘起论是佛法不共于世间任何哲学和宗教的哲学基础,业力论是人生观和社会道德的支柱。三项基本原则:三法印,区分真假佛法的三个根本标准。四条教义总纲:苦集灭道四圣谛。不管是南传北传、显教密教、圣道门净土门,大乘还是小乘,宗门还是教下,对这一二三四的共同点,不会有什么分歧。那我们就求这个同。

什么是异在五六七八呢?首先是我们生命的存在——五蕴。众生都是由色受想行识五蕴构成,因为我们五蕴里面智愚贤不肖染净善恶等等的比例不同,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对佛法的把握是不一样的。同一个事物,不同的众生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因生命本身的异化,对佛法产生了分歧。六,指学佛的道路六度。条条大路通罗马,六度万行都是解脱的方法,就看我们选择哪一条?七,指我们学佛的成就有深浅高低的不同,故佛教有判教的设置。我们读过《法华经·药草喻品》,你活佛是一棵参天大树,我只是一棵不知名的小草。不管是小草、中草、大草,还是小树、大树,虽蒙润程度有高下,但我们都受着法雨的滋润。八,光中国汉传佛教大乘就有八大宗派,凭你青海来的活佛统一得了吗?所以要求同存异。

我们只能随缘随分,做自己能做的事。就我本人而言,我的主要教学对象就是在校大学生和社会上的政商人士。上海市委组织部举办了好几期面向局级干部的传统思想高级研习班,每期五天,我承担的课程是用一天时间讲解一部佛经。我引述鲁迅的话讲过,中国人如果不读三部或者四部佛经,那就面目可憎、语言乏味。他们说哪三部呢?《金刚经》、《维摩经》、《法华经》。加上《六祖坛经》,一共四部。我已经讲过《金刚经》和《六祖坛经》,明年还要讲另外两部。所以,不仅佛教徒要读这四部佛经,社会各界人士、党政领导干部也要读!否则,那简直就是面目可憎,语言乏味!这话是鲁迅先生说的。(掌声)

用心贯通智慧与慈悲两轮
那么在同的基础上,我们要关注佛教的两个基本点。佛教之所以会产生这么多教义上的分歧,分化出这么多的派别,就是在这两个基本点上各有侧重。

缘起论是佛法的基础,业力论是佛陀创教时吸收了印度当时思想界因果报应的理论,但建立在缘起论基础上。缘起论和业力论是相辅相成的,但这两个基本点各有侧重,最根本的是缘起论。我在讲课时问底下的干部们:邓小平讲的两个基本点你们能背吗?绝对能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但是这两个基本点要把握好的话,一定要具有打桥牌的智慧,现实中往往是一统就死,一放就乱。能把两个基本点把握得住的人少之又少,要么僵化,要么就成为贪官。

在佛法中,这两个基本点归结为空有两轮。缘起论指向空,业力论指向有,要把握住空有两轮,就需要中道的智慧。我们现在就是要从缘起论和业力论里面,抽出和环境保护有关系的两对基本原则。从缘起论抽取“普遍联系”和“性空无我”两项基本原理,归结到智慧;从业力论可以抽出“依正不二”和“自他同体”两项基本原理,归结为慈悲。

智慧与慈悲的两轮,需要用一根车轴连结起来。这根车轴是什么呢?心。用心把悲智两轮贯通起来。这个心,就是我们每个众生之心,既有黑暗也有光明,既有善也有恶。现在我们很多人经常会引用《华严经》中说法:“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讲起《心经》,就是“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这其实就是强调了不二的层面。

这个心的座标,向上这根轴最高点是佛,我们仰望佛,仰之弥高,钻之弥深。在理上我们与佛是平等的,在事上我们相差十万八千里。横向的这根轴,连着我们与众生。《金刚经》里面讲,不管是卵生、胎生、湿生、化生,不管有色、无色、有想、无想的众生,统统要度他们到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有这么多无量无边无数的众生是我们所关怀的对象。再往旁边就是境,就是我们的环境。我们的心是上求菩提下化众生,就在上求下化的过程中,改善我们生命的依报环境。这个心挑起了空有两轮(悲智两轮)。所以我们在讨论环境保护的理论基础时,就紧扣心与悲智两轮来展开我们的论述。

刚才讲过,七佛通诫偈是佛教根本的教义基础,这里面最重要的是“自净其意”,也就是从心开始的个人修行和社会变革。佛教哲学的两大支柱为“缘起论”和“业力论”,这两者都是对宇宙人生真相及发展运动的解释。缘起论是佛教的哲学基础,业力论是佛教的道德支柱。缘起论是对业力轮转的哲学慧解,而业力论的三世轮回、因果报应这一套人生观准则,又建立在缘起性空的哲学基础之上。换言之,这两者在理论上是“空有不二”,在实践上是“悲智双运”,而在方法上则生发出佛教的中道智慧。

从缘起论推出的两个基本原理:普遍联系和性空无我
从缘起论推出的基本原理之一是“普遍联系”,我们可以举当年马胜比丘向舍利弗说法为例。

我今年二月份又去了印度,在鹿野苑的菩提树下,向围坐在草地上的复旦人文智慧课堂的学员们讲《初转*轮经》。佛陀在菩提伽耶悟道以后,最想度化的人就是当年的五个大内高手。他在苦行林修道,他父王派以憍陈如为首的五个大内侍卫暗中保护他。六年苦行之后,他接受了一位牧羊女的乳糜供养,憍陈如认为他道心不坚定,于是离开他而自己修行去了。佛陀悟道后,就先去度化这五人,感谢他们六年中对他的默默支持和关怀。前往鹿野苑途中,佛陀还度化了两位商人,成为佛教最早的居士。我问过印度导游,从菩提伽耶到鹿野苑有280里。佛陀向憍陈如等初转*轮,讲的就是苦集灭道四谛。他们接受佛陀悟到的教义,归依了佛陀并成为比丘。于是,人类历史上诞生了三宝具足的创建性宗教团体:佛宝,释迦牟尼悟道成佛了;法宝,佛陀所转的苦集灭道四谛*轮;僧宝,憍陈如等五比丘。鹿野苑遂成为世界佛教徒的“一大会址”。

有一天,“一大代表”中的马胜比丘,在路上遇到婆罗门教的大智者舍利弗。这位舍利弗,就是我们正在学习的《心经》主角之一舍利子。舍利弗在当时是一位很有名的辩才无碍的婆罗门思想家,与目犍连共同拥有250个弟子。舍利弗在路上拦住马胜比丘问:“听说释迦牟尼佛讲课非常红火,请问他讲的什么?”马胜比丘说:“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比丘,常作如是说。”

我们刚才讲过,真理永远是简单的。之所以复杂,是因为人心的愚钝,人心的复杂。舍利弗非常聪明,响鼓不用重锤敲。他苦苦思惟的宇宙人生终极问题,被这四句话一下子点破了。诸法因缘而生,诸法因缘而灭。所有人生的苦难、社会的不公,所有的问题都可以从缘起论得到理解。婆罗门教的思想是神创论,既然世界是由神创造的,那么世界上这么多的不公是谁给予的?如果神不能改变的话,这个神是无能的;神如果是有意为之的话,这个神是邪恶的。他这个苦苦思索得不到结论的问题,被缘起论一下子就化解了。于是舍利弗与目犍连一起,率领250个弟子集体归依了释迦牟尼佛。后来舍利弗成为佛陀门下十大弟子之一,号称智慧第一。这个偈后来被称为“法身舍利偈”,这是佛教所有舍利里面最伟大、最根本、最高的舍利,不是什么手指头啊什么头发,那些只是肉身舍利。佛教最根本的舍利,就是这四句话,这是缘起论最经典的表述。

我们通过这四句话可以知道:法不孤起,待缘而生。就像因陀罗网中的珠子,千灯互照,光光交彻。记得1999年我们发起中国佛教信息网会议时,曾在北京医院跟赵朴老谈过这个问题。我去看他时,破天荒地花50块钱在医院门口买了3支玫瑰花。我进去一看,房间里全被水果、礼品盒和鲜花所包围。这么高龄的老人,放这么多的鲜花干什么,把氧气全给吸跑了。所以我就说,干脆把这些花都统统搬走吧!放我这三支玫瑰花就可以了。(众笑)我跟他谈因特网对中国佛教复兴的作用。他说什么叫因特网?不懂。哎哟朴老啊,因特网就是佛教里面所说的因陀罗网。哦!赵朴老抚掌大笑,当即说出这个典故:“千灯互照,光光交彻。”

这个典故怎么来的呢?华严宗的法藏大师对武则天讲《华严经》,为了描述华严无尽缘起的思想,以十玄门解说万事万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有一个比方就是“因陀罗网境界门”。说的是帝释天网幢上的串串珠子,每一个珠子互相影射无数的珠子,于是重重无尽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法藏怕武则天听不懂,就利用了当时的“多媒体教育”。在大殿中放十面镜子,点起一千盏灯,一千盏灯通过四面八方镜子的反光,互相交涉就像满天繁星。佛光山根据这个典故,也做了一个具像的因陀网境界,我们在里边漫步,就像处在一个浩瀚的宇宙之中。所以林清玄写的星云传记,就叫《浩瀚星云》。

按照无尽缘起的原理,世界上每一件事情都不是孤独的。我们在江河源头上所作的种种污染,对地球所作的种种榨取掠夺,经过大自然的循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总有一天果报会回到自己身上。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普遍联系的,这里面的因果环环相扣。南美洲热带雨林的消失,跟我们中华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非洲的饥饿与我们未来的和平也是息息相关。千万不要以为其他地方发生的事情与我们没有关系。一个地球村的观念之下,再一次证明了佛教万法缘起的普遍性。

普遍联系的观念,要使我们更加如实地观照世界,要对天命对自然充满敬畏感。其实,我们人类的智慧是永远赶不上天的,人算不如天算。可惜,我们现在被庸俗唯物主义彻底物化了。1958年有一首民歌牛气冲天:“天上没有玉皇,地上没有龙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我来干什么?我战天斗地来了,结果搞成个穷山恶水加刁民!我们纵然为了自己的安宁,我们也得关心天下大事。因为天下事与我们息息相关,我们是命运与共啊!

从缘起论必然推出第二个基本原理:“性空无我”。无我,就是否定有独立的精神主宰“我”,这个“我”又叫做自性。在佛教看来,当今我们人类所有的问题,都是由于以自我为中心所导致。这世界本来是如实的存在,是环环相扣,由无尽的因缘而构成的世界,我们只是网络中的一个环节。如果以自我为中心而自我膨胀,就扭曲了这个网络,无数人的我执,就会导致这个网络的破裂,结果就是鱼死网破。我们必须去掉我执,才能真正回归到世界如实的状态。在本来相互缘起的世界中,我们偏偏每个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以我的疆土为中心,以民族我、国家我为中心,结果就造成了种种冲突、痛苦、苦难。只有“性空无我”论才能破除人类的自我中心主义,以如实的心态来对待自我、对待世界。

从业力论推出的两个基本原理:依正不二和自他同体
业力论以缘起论作为哲学基础,而注进了道德价值的因素。业力论比较偏重于谈生命主体的升进和精神生活的升华,由此构成佛教人生观和道德自律的基础。西方有人讲过,如果没有上帝,什么事情都可以发生。意思是说,因为没有上帝这个主宰来惩罚恶人,人就什么坏事都敢做。那么我们东方呢?如果没有三世果报的话,我看也是什么坏事都可以干。这个世界从不缺少奸商和贪官,但现在的奸商贪官是古今中外从来没有的,特别具有“初级阶段的中国特色”。(掌声)原因何在?我们的哲学出了问题。我们把唯物主义庸俗化为唯利欲主义、唯功利主义,于是什么坏事都敢干。

我们给业下一个简单的定义。业是有意识、有意志的行为,这种行为会带来相应的后果。也就是说,众生善的恶的、清净的污染的行为,根据因果律产生相应的果报,这就是业。从这个定义我们得出两对范畴:正报与依报,共业与别业。

第一对范畴:正报与依报。

从天堂到地狱的六道众生,都是因为造了一定的业而形成相应的生命主体,这就是正报。我们在座各位的果报还是很不错的,今生今世能成为人,而且能在四祖寺参加夏令营,果报相当殊胜。我曾经与某位教授论论过,我在印度、尼泊尔看他们的街道很肮脏,生活非常贫困,但人们的精神看来还相当充实,眼神像蓝天一样的纯净、祥和、平静。他说估计那里很多人都是从天堂掉下来的,前辈子在天堂,今生下来做人。我说我们有些中国人的眼神,要不就是目光呆滞,要不就是贼溜溜乱转。见了面问:你吃了没有?中国的公款吃喝全球第一,什么党纪国法也管不住官员的五脏庙。估计前世都是饿鬼道来的,前世没吃够,今世拼命捞。现在很多坏人坏事,贪官奸商的所作所为,都带有某种地狱道、饿鬼道、畜牲道的特点。(掌声)

个体的生命主体叫正报,某一群体的正报必定会形成相应的生存环境,这就是依报。依报是由正报所决定的,有什么样的正报就会有什么样的依报。中国人在公共场所,尤其在酒馆茶楼,都是扯开喉咙讲话。欧洲有些公共场合会贴一张纸条,用简体字写着:“请勿大声喧哗!”“方便之后请冲水!”请注意,是用简体字写的!我想全世界用简体字的只有两个国家:一个是新加坡,一个是中国大陆。但愿警告的只是新加坡人!(众笑)脏乱差的地方,这个地方生存的主体一定是非常糟糕的。一个非常清净的环境,这个主体一定是高度文明的。环境是由生命主体所决定的,有什么样的生命主体就会有相应的生存环境。

第二对范畴:共业与别业。

生命主体的行为是与果报结合起来的。每个人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叫别业。共业,就是社会群体共同所造的业。我们不仅受个体别业的制约,还在更大范围内受到共业的制约。所以,佛教的社会责任感,就从共业与别业的辩证关系里推导出来。一个企业、一个学校、一个城市、一个国家、一个地球,都是我们人类的共业所成,层层放大,层层递进。

从上述两对范畴,可以推导出两项基本原理,那就是“依正不二”和“自他同体”。这是从缘起论、从缘起性空的终极层面推导出来的。这种最根本的层面,就是《心经》所说的“色空不二”,也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就是“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这是从终极层面来讲,我们可以推出自他不二,依正不二。

但是,学佛的关键是自净其意。终极层面讲不二,到了实践层面,强调的是自净其意。业有身口意三业,身业、口业是以意业为根本。意以思为体。这个思心所就是意志,也就是色受想行识五蕴里面的行。业是以意志作为根本的。也就是说,在环境和生命主体的依正关系上,佛教强调的是心的主观能动性。有什么样的意欲就会造成什么样的行为,从而形成相应的正报和依报。

佛教在生命个体与群体的自他关系上,大乘的菩萨行是以他为自。我记得1987年4月23日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成立,当时请了很多政要参加,中央统战部部长、国家宗教局局长都到会了。他们讲什么我都忘了,只有一个人讲的我没忘。谁呢?梁漱溟。他老人家讲话真是石破天惊。他开口就讲:“我从十几岁就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他说佛教归根结底只有两句话。第一就是强调三世因果:“人的一生在今生以前有前生,在今生之后有来生。”第二就是强调菩萨以他为自的精神:“要弘扬佛法,就要有一种救世的精神,心里头没有自己,只有众生,只有这样才是一个佛教徒。”他最后强调:“我一点不含糊地说,我是一个佛教徒。”据说他在会场还讲过他的前生是一个禅宗和尚,结果当作迷信给删掉了。他的讲话发表在《法音》(学术版)上,我当时看了以后心中就有一丝不祥的预兆:梁漱溟先生行将不久于人世乎?因为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他终于在离开人世前,亮出佛教徒的真相了。他死后,赵朴初非常后悔:为什么当时不问一问他前世是哪个道场的和尚呢?说不定是四祖寺的呢?(众笑,掌声)所以大乘菩萨是以他为自,就形成了“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慈悲思想和行为。

通过上面的推论,我们可以看到:就个体来讲,心的污染或者清净这两种趋向,决定了我们行为的善或恶,从而产生了相应的或苦或乐的后果。从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来讲,个人的别业和众生的共业休戚相关。就众生和世界的关系来讲,主体的正报与环境的依报也是息息相关的。业力论解释了人生痛苦的根本原因,也为佛教的解脱论提供了意志自由的依据。正报与依报、共业与别业的辩证关系,则为佛教改造世界、改造社会提供了哲学基础。

三、以《心经》的智慧观照生命与环境实相
我们先从理证(佛教原理)推出了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四条基本原理,现在我们进入经证。我们以《心经》智慧来观照生命与环境的实相,同时也引证一下《阿含经》和《维摩经》,看看佛经是如何处理这些问题的。

《心经》只有260字,字句简略,而甚得般若甚深广大之心要。虽然只有两百多字,却是六百卷《大般若经》的精髓。欧阳竟无先生最得意的作为晚年定论的两部书,一部是《心经读》,一部是《中庸传》。他认为《中庸》是儒家哲学的核心,而《心经读》是他对佛学的晚年定论。他在《心经读》中讲到:“故不读六百卷,不足以读寥寥几句;而不读寥寥几句,又不足以读六百卷也。”就指的是《心经》在《大般若经》里的核心地位。当然,《心经》的“心”,与我们刚才讲的从心开始的“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心经》的“心”,是枢要、中心思想的意思,也就是般若学最精要的教义所在。

讲话要有依据,我们老老实实地读几段《心经》的经文,这里我选了三段。

第一段,悲智双运的实践准则
我们刚才讲到用“心”来担起佛教的空有两轮和悲智两轮。《心经》第一段,就谈到佛教的悲智两轮: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观自在”,就是观世音菩萨。译者玄奘大师是一位有高度政治智慧的和尚,他当时因偷渡出境受到政府通缉,当他载誉而归时,先在长安郊外写信“投案自首”,说当年求法心切,现在回来听候处理。很给政府面子。所以唐太宗带领上百万长安市民从城门涌出,像对待英雄一样把他迎接回来。唐太宗与他长谈三次,劝他还俗,要他做宰相来帮助处理国家大事。《大唐西域记》是玄奘对中华民放所作的贡献,为唐政府经略西域,从思想、政治、经济到风土人情,提供了第一手的情报资料。这是他对国家所作的重大贡献。“观世音”里面有一个“世”字,为了避李世民之讳,简称为观音,玄奘法师干脆把它翻译成观自在。

“行”,修行的是甚深的观照般若。般若有实相般若、观照般若、文字般若,这里是指观照般若,在甚深禅定状态下开发出来的深层智慧,方能观照到宇宙人生的实相。

“照见五蕴皆空”,这一句在藏译本里翻译成“照见五蕴皆自性空”,更为准确。意思就是说,构成生命的种种现象,都待因缘而起,都无自性,无自性故空。

“度一切苦厄”这一句,从现在的梵文去看是没有的。可能是玄奘法师根据般若的宗教精神增补上去的,来对应下文的“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这一段讲的是能观之智,能观照宇宙人生生命实相的智慧。《心经》所阐发的智慧,是观音菩萨在观照般若状态下而照察宇宙人生实相的最高智慧,表明这种智慧是在甚深的禅定状态下的实践活动。根据《法华经·普门品》所说:“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观音菩萨离烦恼障、所知障,自得自在,这是指智慧。而这里特别强调的是观音菩萨的慈悲,他从悲心中观照众生的痛苦,从而普门示现救度众生。应以帝王身来示现,就现政治家身份,谈国家大事;应以婆罗门身来示现,就现宗教师和专家学者身份,谈信仰和思想理论;应以吠舍身来示现,就以工商业者和长者居士的身份示现,谈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上至国王大臣,下至贩夫走卒,观音菩萨都能自在地遍现种种身相,广开无量法门,根据众生不同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契理契机地救度众生。这部经的主角就是观音与舍利子(弗),由舍利子对般若的精神提出疑问,而由观音菩萨回答。这一段彰显了佛教悲智双运的实践准则。

观音菩萨所照见的宇宙人生的实相,在经文里以五蕴为代表而作重点阐发。我刚才讲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为什么佛教内部会产生分歧,原因在哪?就是因为我们的生命是由五蕴构成的。五蕴是原始佛教时期就建立起来的一组概念,用以解释生命的存在,后来又扩大到宇宙万物,是构成宇宙一切法的物质与精神现象的五种要素。解释我们个人身与心方面的是五蕴,解释我们个人之外物质与精神一切法的也是五蕴。

蕴就是积聚、类别的意思。这里的色蕴指我们的肉体,也泛指宇宙间一切物质现象。受蕴,指人的苦、乐等感觉作用。想蕴,这些感觉经验可以保持下来而成为记忆,而且记忆的感觉可以重新拼装,因此形成种种的想象。行蕴,是决定行为的意志、意念等心的作用,刚才讲的“业以思为体”的思心所、三法印“诸行无常”中的“行”、十二支缘起“无明缘行,行缘识”中的“行”,和五蕴中的“行”,基本上是同一类概念。识蕴,指对境了别认识事物的心体,就是我们的思维主体。除了物质性的色蕴之外,受想行识四蕴都是指精神性的要素。五蕴所强调的主要是精神层面。

“照见五蕴皆空”,表示人生宇宙实相的空的境界,不是我们普通的经验对象,不是于品酒饮茶、谈空说妙之中所能领略的,那只是“说在空中,行在有中”。这个空,只有在禅观行的甚深体验中才可能达到。一般人在日常经验中,只能看到肉体和精神活动的种种表象,并把这种表象误认为是实体性的存在。但是,如果在甚深般若智慧的观照之下,我们可以深层次地观照到这些现象其实都处在一切皆空的状态。空是一种体验性的活动,在这种体验中所观照到的空才是最深层最真实的空。

《大般若经》中对一切皆空的境界,有更详细的描述。在同样为玄奘翻译的《大般若经》第510卷中,佛陀对号称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善现),解说了佛所悟到的世间五蕴实相:

“善现当知,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能示世间诸法实相者,谓能示世间五蕴实相。一切如来应正等觉,亦说世间五蕴实相。”

具寿善现复白佛言:“云何如来应正等觉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说示世间五蕴实相?”

佛告善现:“一切如来应正等觉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俱不说示色等五蕴有成有坏、有生有灭、有染有净、有增有减、有入有出、有过去有未来有现在、有善有不善有无记、有欲界系有色界系有无色界系。所以者何?非空无相无愿之法,有成有坏、有生有灭等;非无造作、无生无灭无性之法,有成、有坏、有生灭等。一切如来应正等觉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如是说示五蕴实相。此五蕴相即是世间,是故世间亦无成坏生灭等相。”

五蕴实相涵盖了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一切有成有坏、有生有灭、有染有净、有增有减、有入有出、有过去有未来有现在、有善有不善有无记等等之法,这就是世间实相。请注意,《大般若经》所谈的这一切,正是《心经》所高度概括的“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并且说:佛陀已经证知无量无数无边有情的心行差别,然后在真如实相的境界当中,又超越以上种种的名相分别,即所谓的成坏、生灭、染净、增减、入出等等。

“复次善现,一切如来应正等觉皆依般若波罗蜜多,能普证知无量无数无边有情心行差别。然此般若波罗蜜多甚深义中,都无有情及无有情施设可得,都无诸色亦无诸色施设可得,都无受想行识亦无受想行识施设可得,广说乃至都无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亦无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施设可得。一切如来应正等觉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如是说示世间之相。”

《大般若经》谈到,五蕴是一切宇宙现象的五种基本要素,这五种基本要素与世界的终极存在真如,是相依不二的。佛就在五蕴的生灭现象上,体悟到诸法真如的不虚妄性,不变异性。由此可见,空并不是虚无,空是包涵了一切缘生法同时又超越了一切缘生法的最真实的存在。空是什么?它超越一切现象的分别。在空的观照之下,解构了对所有一切个别现象作独立性、作实体性的偏见。将般若智慧的观照活动实行到极深的层次,身心世界的空的本性,就自然朗朗显现出来,历历在目。任何修行者如果能证到这样的空性境界,就能够脱离生死轮回的苦海。

我们在这里把《心经》与《大般若经》进行了相互印证,在《大般若经》的以上文字中,对“照见五蕴皆空”有更详细的表述。正如欧阳渐先生所说的,不读六百卷般若,不足以读寥寥几句《心经》;而不读这寥寥数语,又不足以读六百卷的《大般若经》。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王雷泉教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王雷泉教授)  

 王雷泉教授:走进精神公园——访王雷泉副教授 

 王雷泉教授:中国佛教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王雷泉) 

 王雷泉教授:禅定要略——从一念三千说看生存困境之解决 

 王雷泉教授:超克自卑与我慢——六即成佛的实践意义(王雷泉 

 王雷泉教授:高高山顶立 深深海底行——南怀瑾先生文化史观 

 王雷泉教授:神圣化与世俗化(王雷泉) 

 王雷泉教授:禅的基本目标 

 王雷泉教授:心净则国土净——佛教哲学与环境生态 

 王雷泉教授:赵州吃茶记 

 王雷泉教授:加强教团建设提高自身素质——复旦大学哲学系王 

 王雷泉教授:《金刚经》是怎样一部经典 

 王雷泉教授:崇尚真实 呼唤真实——怀念正果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