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惟觉法师:九十八年僧众精进禅七导师开示


   日期:2024/9/16 14:1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九十八年僧众精进禅七导师开示
 
 
(一)981227
  时间过得很快,明天就要解七了,没有坐到好香也不要灰心,继续静坐,要有信心、要有耐心、要有恒心、还要有长远心,打坐就是如此,先苦后甜。其次,打坐是出家众的本份。为什么要出家?就是要修戒定慧三无漏学。这念心分开来讲,有戒、有定、有慧。打坐达到一心不乱了,戒定慧都在这念心当中,除了这念心之外,没有一法可得,一切法都是方便。静坐是一个胜方便,目的就是要明心。明什么心?菩提心、涅槃性,八识心王全部归于菩提和涅槃。
 
  佛所说最究竟的法门就是心性。古人说:「修行不发菩提心,犹如耕田不下种。」「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证明这念心是非常重要的。这念心迷失了,六神无主,就随业流转。过去造了业,临终时业果现前,就要去受报。因此,要在平时就对自己有个交代,这念心要「惺惺寂寂是,惺惺妄想非;寂寂惺惺是,寂寂无记非」,安住在菩提和涅槃。
 
  菩提和涅槃,又称为「中道实相」。所谓「实相」,「实」就是实实在在的心境。我们的心是很虚妄的,佛经里记载,每个人每一天有八亿四千万个念头,早上起床是一个念头;起床之后穿衣服,又是一个念头;穿了衣服之后穿袜子,又是一个念头;袜子穿好了,穿鞋子又是一个念头;接着,漱口、洗脸……念念相续不断。人的一生就活在这些念头当中,每天都是一个念头、一个念头、一个念头地过去,并且在当中起了执着,如:想要把学科考得很好,就要去记,记就是一种执着。古德云:「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作学问是一个加号,修道则是一个减号,如老子云:「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益」是一个加号,作学问就是要加,天天加、天天加,才能得到好处;「为道日损」,修行悟道就是要天天检讨反省,把坏的东西、一切垃圾统统扔掉,这就是「损」,就像剥芭蕉皮一样,一层一层地剥、一层一层地剥……。「剥」,就是检讨、反省、放下,放到最后,没有可放的,「道」就现前了,就是这么简单。
 
  从前,有一位梵志拿了一束花来供养释迦牟尼佛,佛问他:「你拿花来供佛的目的在哪里?你求的是什么?」梵志说:「世尊!我出家是要修行、成道,其他什么都不求。」佛说:「你说你是来求道,其他什么都不求?」「是。」佛看他很虔诚、很恭敬,拿了一束花恭恭敬敬地来供佛,佛就说:「放下。」梵志说:「我没有什么东西了,要放下什么呢?」「你拿的这束花要放下。」梵志放下花以后,双手合掌恭恭敬敬地准备聆听佛陀的开示,希望佛跟他说无上妙法。佛就说:「还要放下。」「世尊!我什么都没有了,花也放下,还要放下什么?已经没有东西可放了。」「你合掌的双手也要放下。」「喔!奇怪!我的恭敬也要放下吗?」放下了以后,梵志等待着,心里想:「佛一定要跟我说微妙之法,说开悟的法。」梵志心中正期待时,佛又说:「还要放下。」梵志觉得很奇怪:「世尊!我现在什么都没有了,我还要放下什么?花也放下了,合掌的手也放下了,还要放下什么?」「你期待佛对你开示的那个心也要放下。」梵志通身放下,就开悟了,不但开悟,而且大彻大悟。
 
  这个公案说明了什么?一个是尘,一个是根,一个是识,三者都要放下。供花,是属于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境界,放下花束代表不要攀缘六尘境界。其次,合掌的手要放下,眼、耳、鼻、舌、身、意代表六根,六根也要放下。六根放下了,六识也要放下,这念心要达到绝对的空性,所谓「万法皆空明佛性,一尘不染证禅心」,就是这个道理。
 
 
--------------------------------------------------------------------------------
(二)990103
  假使我们能够把这一念心调和得很好,就能成道,就有无量的功德和福报;假使调和得不好,没有办法降伏自己的心,这念心就会造恶业,起心动念、打妄想,就要造罪过。造了罪过就是业,有了业就要受报。禅宗祖师说:「有一些些,还有一些些。」就是指我们心当中有一点点东西,都还要来受报。所以,心当中什么都要扔得干干净净的,一尘不染。所谓「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佛事门中不舍一法」,「实际理地」就是指诸位听法的这念心,不可以在心当中打妄想,什么都不可以放在心当中,为什么?道是本具的。
 
  释迦牟尼佛上半夜思惟苦、集、灭、道,证罗汉果,这是思惟修。三十七助道品、八正道、四念处也是思惟修。四念处是用四种方法来对治自己的执着:身念处,观身不净;受念处,观受是苦;法念处,观法无我;心念处,观心无常。中半夜用十二因缘来回光返照,也是用思惟的方法: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即眼、耳、鼻、舌、身、意),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老病死灭,这是还灭的法门,依此观心返照,就证到缘觉果。下半夜,目睹明星大彻大悟,悟到什么?抬头一望天上的明星,悟到能看的这个心就是人人本具的佛性、就是觉性。
 
  佛经里讲:「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观灵觉,即菩提。」我们能看明星的这念心是本具的;师父说法,诸位听法,能听的这念心也是本具的。所以,只要安住本具的这念心来用功就好了,其他什么都不要管。释迦牟尼佛悟道后,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证得。」一切众生都具有觉性,如来的觉性是清净的觉性、超越的觉性、解脱的觉性、平等的觉性、不动的觉性、真空妙有的觉性。「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每个人都有觉性,没有哪个人没有,能听的心就是觉性。心性既是本具,为什么见不到、证不到、悟不到?「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证得」,坐在这里想东想西、患得患失,想过去、想现在、想未来,这念心始终没办法安住,这就是妄想。什么是执着?看到任何东西,都把它认作实实在在的境界,所以《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
( 三 )990110
  打坐时间久了,会出现一些光影镜头,不要理它。这些光影镜头是从哪里来的?是我们的执着,心意识造作、转化而来的。看看自己平时哪一类的心意识很强烈,晚上就会作梦,例如,从过去到现在,男贪女爱的这念心非常猛烈,看到某个人很可爱,无时无刻地想念,一天、两天,甚至一个月、两个月……自己还不知道自己在打妄想。由于这些妄想,晚上就会作梦,梦到自己所贪爱的那一个人,乃至产生亲密的言语和动作。《大乘起信论》说,「一念不觉生三细」,一念不觉,就生出三个细的烦恼。开悟的人就了解这个道理,悟到一切法都是自心所起的作用,心外没有一法可得,见怪不怪,没有什么,保持觉性就好了,了解一切境界都是妄想心、攀缘心、执着心、贪爱心所生出来的,是一个梦境。
 
  假使晚上作了梦,白天还在回想,就是梦上加梦。梦,就是妄想,白天再回忆梦境,又是一重妄想。古德云:「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封锁」,每个人都有一颗明珠,明珠是一个譬喻;「久被尘劳封锁」,六根攀缘六尘,把我们的心变成了妄想、变成了无明,所以这个心糊里糊涂的,没有智慧、神通。想要有智慧、神通,就是要检讨反省。修行不是为了得智慧、得神通,而是要返本归源。所谓「但得本,莫愁末」,根本得到了,其他的一切都是自心的作用,不要执着。
 
  假使不了解这些道理,修行是绝对修不成功的。不知道道在哪里,不知道佛在哪里。明白这个道理了,知道清净心即是佛、觉悟心即是佛、无住心即是佛、真空心即是佛、妙有心即是佛、大慈悲心即是佛、平等心即是佛、不动心即是佛。要从因上来保任,有因才有果;假使没有因,只在果上祈求,哪里找得到?南辕北辙,等于骑牛找牛,在太阳下面找影子,空过一生。
 
  开悟的人悟到什么?悟心本具,不要向外祈求。这念心本自具足,什么都不要。一切境界都是自心所起的作用,这念心就是要空,空也不能执着;假使执空,就是恶取空。把心当中的烦恼、执着统统扔掉,就是空,自心本来就是空。「空而常用非无,用而常空非有」,我们这念心天天都在作用,虽然是空,但又能起作用,并非什么都没有。所以,悟无所得,悟心本具。悟到一切境界都是自心起用,都是虚妄的,这念心安住实相。
 
 
--------------------------------------------------------------------------------
( 四 )990117
  什么叫作实相?定慧等持就是实实在在的相。定就是不想过去、不想现在、不想未来,定就是不动;慧就是要清楚、要明白,知道一切境界都是虚妄不实的,觉性现前就是慧。定慧不二这念心就是道。假使迷失了这念心,是找不到道的!禅坐,就要在这里用功,静中养成,动中磨炼。起初腿酸、腿痛、腿麻,到最后心静了、心定了,甚至出现一些境界,都不要理它,它来让它来,它去让它去,这些都是光影镜头,不要欢喜,也不要厌恶,这就是佛经里说的五阴境界──色、受、想、行、识。五阴各有十种境界。
 
  我们这念心从凡夫境界开始静坐,这念心都是妄想、无明,慢慢沉淀下来了,自然就有一些境界。这是这念心从粗到细、由染到净、从有到空的转化过程,这当中就会产生种种境界,这些都是虚妄不实的,不管是好、是坏,都不要理它,坚住正念,随顺觉性。有了境界,不要欢喜,了解这是虚妄的,照它一下:「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平时就要多诵《金刚经》、要多静坐,打坐就是在平时。
 
  古人说,禅堂是选佛场。所谓「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无为就是这念心不起心、不动念,即觉即照、即照即觉,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寂惺惺、惺惺寂寂,就是保持这念心,寂灭心、菩提心,就是安住在这里,此即自性佛。能够保持二十分钟或三十分钟,再延长到一个钟头,就是功夫,这时候就知道佛法不是骗我们的,这是真功夫,这就是佛经里所说的「禅悦为食,法喜充满」。假使没有这个功夫,就只是口头禅,是没有用的。
 
  延长到一个钟头,还要不断地继续静坐。假使坐到好香,一支香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引磬一敲,心想:「时间怎么这么快就过去了?」下座行香的时候,感觉身体很轻安,心清净、身欢喜,这就是「禅悦为食」。然而,这只是一个开始,假使一整天都是在这个境界上,那就是「法喜充满」。但是不要得少为足,要继续用功,为什么?因为白天用得上功,自以为很不得了,但是晚上还是会作梦,不是作恶梦,就是作好梦,晚上只得到一、二分的受用。无论恶梦、好梦,都不要执着。功夫愈来愈深,等到晚上不作梦,就不简单了。最后,这个定境、实相境界白天存在、晚上也存在,就是用功到醒梦一如了。但是,我们不能故意不睡,拼命跟睡眠对抗;如果功夫用上了,睡眠自然就减少,到最后就不需要睡眠了。菩提、涅槃现前,本心现前,有了禅定,睡眠等不好的习惯,自然而然就薄弱了。
 
  每个人都有生老病死,不是用功就没有病。很多人不了解,认为出家就不会生病,所谓「金刚道后异熟空」,要到什么时候才没有病?要达到金刚定,我们八识田中异熟的种子、未来成熟的种子、受报的种子,统统转识成智、化掉了,那个时候才能真正达到没有生老病死,这就要靠自己努力。
 
 
--------------------------------------------------------------------------------
( 五 )990124
  什么是金刚定?我们这念心像香炉的烟一样,香烟上升,没有一点空歇;假使有一点空歇,就不是无间定。到达这个程度,没有妄想、没有昏沉,绵绵密密,不夹杂、不间断。白天如此,晚上也是如此,时时刻刻都是如此,这个时候才能脱离病苦。在病当中,就用得上一分、二分的功夫,所以要继续用功。
 
  到了「金刚道后异熟空」,这个时候就了生死了;其实,也没有生死可了。怎么说呢?菩提心本自清净,寂灭心也是本自清净,超越时间、空间,哪里有什么生死?这些都要自己努力,谁也帮不上忙。现在是因,未来是果;没有因,就没有果。
 
  永明延寿大师作《宗镜录》,讲了四句话很有意义。别人问他:「你着《宗镜录》的意义在哪?你修行得到什么?见到什么?」永明大师讲了四句话:「化人问幻士,谷响答泉声,欲达吾宗旨,泥牛水上行。」「化人问幻士」,他说,我这一生都在作梦,所讲的都是梦中的事情,你不要相信,「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现在所见到的都是一种尘影,经云,「宴坐水月道场,大作梦中佛事」,什么是「水月」?像水中的月影一样,了不可得;假使把它当作实在的,就错误了。世间的一切万法都是虚妄的,没有一个是实在的。
 
  「谷响答泉声」,到山中深谷里时,我们拍拍手,谷里也有拍手的声音;我们叫几声,这谷也嗡嗡地跟着我们叫。所以,那些声音都不是实在的,就是《金刚经》所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诸位这念心不要迷失掉,才是最重要的。
 
  着《宗镜录》的宗旨究竟在哪里?「泥牛水上行」,把泥巴做的牛放到水里,它能走路吗?泥牛碰到水就化掉了,所以是能所俱空。我们打坐就是能所俱空,空也不要执着。为什么?执着这个空,就入空定了。「空」还是一个境界,仍是迷失本心。
 
  这念心是超越的、绝对的、无住的,无愿、无住、无为,就如《金刚经》所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知真本有,达妄本空」──我们的觉性是本具的,不要另外去找;一切听到的、看到的,都是虚妄不实的。经云:「诸法不自生」,一切万法都不是自己生出来的。例如,我们这个道场是自己生出来的吗?不可能!是由于每个人的努力,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因缘和合才成就的,是属于缘起法。所以,「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万法不是自然生出来的,也不是从他方生出来的。例如,树不是直接生树,需要经过插枝或播种,还要有养份、阳光……要具足这些善缘,它才会生长,不是自生的。等于儒家所说:「孤阴则不生,独阳则不长」,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世间法也是仗因托缘,修行也要仗因托缘,假使不仗因、不托缘,也修不成功。
 
  「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是我们的目的,但是必须假借许多前方便,要有这个因缘,有人开示,有禅堂可以静坐,还要有人护持,还要有睡眠,还要坐香、行香、跑香……这些都是因缘。要具足这些因缘,到最后「一念净心成正觉」。妄想薄弱了,清净心现前,就成正觉,这是本具的。「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烦恼、妄想太多了,就把这四句偈想一想,这些都是一种巧妙的方法。
 
 
 
 
--------------------------------------------------------------------------------
( 六 )990131
  所有一切法都是这念心的作用,所以,开悟就是悟无所得,悟心本具。一切法都是自心起用,不要再去追求,真正开悟的人就完全了解这个道理。有些人不了解,打坐看到一点点光明,就认为自己开悟了,其实,所看到的只是一个境界。打坐的境界很多,《楞严经》中提到五阴,共有五十种境界,这些境界都不要执着才能过关;一执着了就过不了关。例如,晚上梦到如来、菩萨为你说法,梦到如来给你摩顶,这些都是虚妄的,是梦境,不能执着。有些人梦到自己在念佛、诵经,心里沾沾自喜,这些都是好梦,好梦也不能执着,能所俱空,所以说「至人无梦」。大家要了解这些道理,不要糊里糊涂,梦到菩萨来摩顶、传法,就自以为开悟了。释迦牟尼佛传法迦叶尊者时,说了一段偈语:「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传法只是一种方便,你契悟到这念心,就告诉你心有体、有相、有用;告诉你心念作用的时候在哪里,不作用的时候心又在哪里,传法是交代这些道理。所谓「明明白白一条路」,就是悟每个人本具的这念心。悟了以后,「乘悟并销」,悟无所得,凡夫心不染污,就是无上菩提心。
 
  理上的悟,有「大悟」及「小悟」,古人说,大悟几百次,小悟几千次。此外,还有「彻悟」。事、理统统了悟了,还要继续修,最后还有「证悟」。譬如现在要到台北,知道是哪个方向,知道走哪一条路,知道有几个站,一切都了然于心,这就是悟。虽然悟了,假使不去走,有什么用呢?所以,悟了以后,就要保任圣胎,如古人说「如龙养珠,如鸡孵卵」,就是保养这念心。儒家云:「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保养成功才能成道,这念心才有作用;假使保养不成功,看到好的东西还是贪爱,遇到不好的境界还是发脾气,就表示这念心继续在染污,禁不起磨炼,禁不起考验。
 
  悟了以后,就如佛经所说的:「见境不生贪爱,于理不生分别;不于理中生分别,是故其中最吉祥。」悟了之后,经常安住觉性,看到好的境界,不贪爱、不占取;看到坏的境界,不厌恶、不舍弃,就是「见境不生贪爱」。什么是「于理不生分别」?打坐时,这念心清清楚楚、了了分明,不分别的这念心时时刻刻现前,念念分明。「是故其中最吉祥」,这个地方就是净土,是最吉祥的地方,什么人都找不到你。
 
  什么是净土?有的人不了解心法,拼命向外祈求三宝加被,希望往生净土。这样所求的净土都是有为法,落入境界、落入执着、落入妄想,不是真净土。真正的净土就是我们的清净心,清净心就是净土,不要另外去找。《六祖坛经》云:「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世间、出世间,都在我们当下这念心。只要时时刻刻坚住正念,随顺觉性,就是入理圣人。假使违背这个道理修行,就是南辕北辙,即使费了很多力气、很多工夫,所得到的也只是一点点,甚至于连一点点都得不到,得不偿失。
 
  明白这个道理,就知道一切都是现成的,才算知道佛法的真实意义。虽然是一切现成,但假使这念心还是善恶业夹杂,禁不起考验,就要「生处转熟,熟处转生」。〈开经偈〉云:「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什么是「无上甚深微妙法」?当下这一念心才是无上,没有一法能够超越才是无上;在这里用功,就是「无上甚深微妙法」,否则只是念一念偈子而已,只有随喜赞叹的功德而已。
 
  希望每个人都要有信心、有耐心、有恒心、有长远心,这样才能修得成功,否则是修不成功的。平时要多静坐,这念心时时刻刻不离开当念、不离开觉性,觉性才是道。《大学》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清明,在止于至善。」「明明德」就是明白自己心中有一个自性光明的德行,那就是我们的本心。除了自性以外,哪里还有一个「明德」?觉悟自性,才能「明明德」。
 
 
 
 
--------------------------------------------------------------------------------
( 七 )990207
  修行就是觉察、觉照、觉悟三个过程,始终是在这念心上来用功,不离当念。古人有诗云:「学道犹如守禁城,昼防六贼夜惺惺,中军主将能行令,不动干戈致太平。」紫禁城里面都是宝,所以要派驻卫兵。我们心当中也有财宝,要「昼防六贼夜惺惺」,如果让强盗、土匪跑进去,那你就失败了。修行不是防外面的贼人,而是防自己的六根,六根就是六贼。叫自己不要打妄想,偏偏要打妄想,那就是「一念不觉生三细」,自性功德就被偷走了;打了瞌睡,心就不清明,就糊涂了,不是跟贼人偷走宝藏一样吗?这六个贼人时时刻刻都准备要偷自己的财宝、偷自己的法宝,所以这念心必须要惺惺寂寂,就是祖师所传打坐的口诀──「惺惺寂寂、寂寂惺惺」,不妄想、不昏沉、要作主、不落入无记。所谓「师父引进门,修行在个人」,解铃还须系铃人,假使自己不修,就算十方诸佛现前也帮不了你。为什么呢?不是佛不慈悲,而是因为你有妄想、有昏沉、有业障,要自己去消业;自己不打妄想、不落昏沉,清净心才会现前。
 
  觉性要时时存在,昏沉来了,就赶快动一动,不要迷迷糊糊,这就是「主将能行令」。自己反省看看,打坐时是不是能「行令」?如果打坐时迷迷糊糊,这个将军不行令,就毫无用处了。打妄想的时候,忽然发现:「唉呀!我正在打坐,不但坏事不能想,连好事都不能想,赶快放下。」这就是「主将能行令」,马上发起知惭知愧的心,「好!不打妄想。」这也就是孔子所说:「克念则圣,罔念则狂。」能克制念头就能超凡入圣,其他人都帮不上忙,这是实际的功夫。继续不断地用功,就能「不动干戈致太平」。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花」代表我们这念心,每个人都有一个莲花世界,想想看,你这个莲花开了没有?莲开,就是心开。
 
  佛法一个是「事」、一个是「理」,七天静坐就是「事」。「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七天坐完了,心空了没有?有没有放下?心空就是合格,就是状元及第了,否则就要继续用功。由于平时功夫用得很好,在禅堂里就有加分的作用;假使平时没有用功,到禅堂里面一静坐,腰酸背痛,腿痛、腿酸、腿麻,妄想、昏沉一大堆,坐也不是、站也不是。平时用了功,腿不酸、不麻、不痛了,只是在心地上还有一点点疑惑,这时临门一脚,师父一开示,立刻就能心开意解。心开意解不是就了了,还要继续静坐,这就是功夫了。
 
  明天就要解七了,现在正好用功,还没坐到好香的要赶快用功,要有信心,不要起烦恼。为什么?因为前面几天的功夫不是白费的,由于有了那些功夫、那些磨炼、那些经验,到最后清净心就现前了。就像挖煤矿、挖宝一样,我们这个灵山有宝,一处一处地挖,挖了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现在还是要继续挖。你以为还差得远,以为还要费很多时间,其实离宝藏只剩几厘米了,到了最后一挖、一锄,宝藏就现前了。打坐就是如此,「有前前,才有后后」;因为有前面的经验、前面的努力,所以最后能够悟道、成道。打坐又好比吃饭,吃了菜、吃了饭,到最后吃饱了,也是从一开始就慢慢累积的,不是吃最后一口饭、一口菜而吃饱的。
 
  明白了这个道理,一分一秒都不要放过,在这一分一秒中就能见真章。这念心契悟了,烦恼就尘埃落定了,清净心就现前了,所以说「一念净心成正觉」。打坐是前方便,到最后这念清净心现前,才能成正觉。这念清净心什么时候会现前呢?就要看我们平时的功夫。平时没有功夫,到哪里找清净心?我们这念心无始以来都在染污,像一桶浑水一样,里面有很多泥沙,要靠自己来化解、来转化,什么人都帮不上忙。平时大众修善法、修福德、修慈悲,现在在禅堂里沉淀这一念心,就称为福慧双修。
 
  打坐没有别的,还是一个「歇」字。希望大众多用功,绵绵密密,不夹杂、不间断;什么功夫都不要用,什么法门都要放下,就是听法这念心,除此以外,没有第二个。悟到这个道理了,就在这里用功。狂心顿歇,歇即菩提!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惟觉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惟觉法师)  

 惟觉法师:惟觉老和尚佛法禅法问答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结劝流通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八觉知 普济众生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七觉悟 五欲过患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六觉知 布施平等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五觉悟 多闻智慧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四觉知 常行精进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三觉知 心无厌足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二觉知 多欲为苦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一觉悟 无常无我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释人名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释经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