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惟觉法师:九十八年住持精进禅修导师开示


   日期:2024/9/16 22:1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九十八年住持精进禅修导师开示
 
 
(一)981011
  一年一度的住持禅七,是非常难得的一个机会。在禅堂里静坐,万缘放下,才能得到禅七的真实利益。禅堂是「选佛场」,怎么选呢?古人有一首偈:「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心当中要一尘不染,万缘放下,能所俱空,这就是标准。
 
  《金刚经》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不是以有为法而有差别,是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如果以有为法而有差别,大众就不能成佛、成道了。有为法,是有相的福报、功德,例如,建一所大的道场,是一件大功德、大福报,这不是每个人都做得到的。假使是以无为法,那么,每个人都能成正觉,佛法是平等的。只要能在七天当中坚住觉性、坚住正念、坚住空性,也就是《金刚经》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什么是「无所住」?住,不是身体的安住,而是指念头的活动。念头停在哪个地方,就是住在那里。例如,「觉得自己过去很用功,现在好象没有了。」你的心就住在过去。心里想到未来、憧憬未来:「我将来要建大道场,要普度众生。」你的心就住在未来。假使想到:「我现在要精进、要用功、要把握机会。」就是住在现在。
 
  其实,过去、现在、未来三心了不可得,所谓「过去心不可得」,所以我们不住过去;过去的一切,不论是好、是坏,过去就过去了,不要回忆。过去做了后悔的事,都已经过去了,还想那么多做什么?不要再去管它了。所以,过去心不可得,那都是念头,对境生心,一切都是虚妄不实的。「未来心不可得」,在禅堂静坐的目的就是要放下,如果想到未来,就是妄想;何况未来的事情还没有到,想那么多有什么用?「现在心不可得」,为什么现在心也不可得?起心动念就是属于生灭。整个地球有成、住、坏、空,这是大期的生灭;人有生、老、病、死,这个世界上的一切动物、植物,所有的众生都逃不了生、老、病、死,这是属于中期的生灭。这个世界上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生灭,要作这种观察,要有这种警觉。
 
  每个人的念头都有四相迁流:生相、住相、异相、灭相。假使没有悟到无为法,无为法没有现前,都是属于生灭,都是属于有为法。念头一动,就是「生」。例如,「我现在想喝一杯水。」这就是一个念头,这是生相。「口渴得很,要赶快找一杯开水来喝,刚好拿到一杯水了。」这是第二个念头,第二个层次,「住」相。「啊,这水太好喝了,又香又甜。」觉得很可口,喝得很惬意,前面的生相、住相都过去了,这是第三个层次,「异」相。水喝得差不多了,不想喝了,喝水的念头就「灭」掉了,这是第四个层次。
 
  生、住、异、灭,就是念头的四相迁流,每个人都是如此的,人生就是糊里糊涂就这么过去。经中说,人一日一夜有八亿四千万个念头,生生灭灭,离不开这些念头就是众生,就会随业流转。生、住、异、灭,是一个念头的四个过程,一个念头则有九十个剎那,一剎那就有九百个生灭。一般人无法发现,证果的圣人就看得很清楚。
 
  所谓「禅者,佛之心;教者,佛之口;律者,佛之身。」假使在禅修当中无为法不现前,没有坐到一支好香,就对不起自己,空过一生。
 
 
--------------------------------------------------------------------------------
(二)981018
  每个人都想成正觉、都想了生死,什么是正觉?不是等到未来才能成正觉,也不是到哪里去成正觉。到某个地方成正觉,是自己骗自己、自己麻醉自己,为什么?「有此则有彼,无此则无彼,此生则彼生,此灭则彼灭」,现在这念心没有安住在正觉上面,就是属于五阴世界,未来怎么成正觉呢?未来必须要靠现在,假使现在都没有沾上边,不知道门在哪里,还想等待到什么净土里去成正觉呢?现在心不能安住,还在业障当中,要到哪里去呢?只有随业流转罢了。
 
  净土是什么?清净心就是净土,染污心就是秽土;善心就是天堂,恶心就是地狱。要从这里来会通,建立一个绝对的知见。一切都在当下这一念心当中,不是在外面。
 
  平时大众弘扬佛法是大慈悲心,开方便来随顺众生。佛所说的八万四千个法门都是方便法门。什么是究竟?无为法才是究竟;菩提、涅槃,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就是究竟。所以《金刚经》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并不是以有为法而有差别。因此,佛法是平等的,不是做了很大的功德才能成道;做了一件大福报、修了大道场,仍属有为法。无为法就是平等的了,师父说法、大众听法的觉心,每个人都有!凡夫众生都是「心猿意马」,这念心就像野马一样难以驯服,就像猴子一样东跳西跳。所以,佛经中将我们这念心比喻成一条水牯牛。为什么?水牯牛东张西望,看到草就吃,犯人苗稼;看到人就斗,不认人的。比喻我们一看到外面的五光十色、听到外面的声音,就生心动念:「这是什么东西?我要去欣赏、欣赏一下。」心跑掉了,这个露地白牛就落草了。什么是露地白牛?地,就是心地。白牛,是指这念觉性一尘不染。假使没有经过一番用功,心当中无明烦恼一大堆,就是水牯牛。
 
  每个人都有一条水牯牛,时时刻刻返照、观照,不准它跑掉、不准它吃草,就是修行。慢慢地,这头牛不吃草了,就变成露地白牛。露地白牛,就是无为法。一坐下来,这念心一尘不染,超越时空,这就是贤、就是圣。假使从现在开始,七天当中都保持露地白牛这个境界,这个禅七就对得起自己;不但对得起自己,一切债务都还完了,不欠任何人一毛钱,就得到解脱。
 
  心无挂碍、无颠倒、无梦想,就是佛经所说的:「离欲寂静,是最为胜」。所谓「离欲」,其中,男女之欲是亟需去除的,检讨自己放不放得下?放不下,就要静坐、就要检讨,就用四念处中的身念处(不净观)来对治,这是对治法门。有所修,就落入有为,因此,修完了之后,不执着能修、所修,又达到无为。
 
  四念处──身念处,观身不净;受念处,观受是苦;法念处,观法无我;心念处,观心无常,以四念处对治自己的烦恼、无明。对治以后,心要安住在觉性上面,觉性才是佛。
 
  「佛者,觉也。」我们这念觉性能够保持多久?顺境、逆境、白天、晚上,都存在吗?自己检讨一下就知道。《六祖坛经》所说的「菩提自性」,即是觉性。师父在这里说法、诸位听法的这念心,就是菩提自性,不要另外去找,也不要等待。
 
 
--------------------------------------------------------------------------------
(三)981025
  修行要走大路,不要走小路;要走直路,不要走远路;要走开悟的大路,不要走错路。悟什么?悟此本心,心外无法,性外无佛。一切万法都是自性起用,不论是善法、恶法、世间法、出世法、有为法、无为法,都是自己的本性所起的作用。
 
  既然是自性起用,要用而无用,用不作用想,这就不简单了。诵经,是心的作用,诵了以后,能所俱空,归于觉性,就能得解脱,就属于无为法。「用而常空故非有,空而常用故非无」,每个人都有心的作用,用了以后归于空;虽然是空,但每个人的心都能作用,所以不能说是无,而是真空妙有。大众要彻底在这念心上来体悟、来净化、来认识自己,才不会虚度一生。
 
  弘扬佛法是开方便,是大慈悲心,在利他当中完成自利,在利他当中,藉这些善因善缘来利益自己。诸位在精舍里当住持、当教授法师,上课的时候,是心的作用,是好的作用、大慈悲的作用。上了课以后、用了以后,不作用想,能所俱空,就像释迦牟尼佛所云,说了无量无边的法,没有说一句法,能所俱空。假使认为自己说了很多佛法,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四相皆有,就没有证到空性,没有证到觉性,就属于众生境界,还没有证到贤位,更不可能证到圣位。
 
  空性、觉性是超越的,是绝对的,不是相对的。我们这个世界都是属于相对的,例如,把电灯打开,属于明;把电灯关掉,就属于暗,这就是相对。同一个空间,把电灯打开就是明,把电灯关了就是暗,到底是明还是暗?因此,明、暗两种境界都是虚妄不实的,因为是相对的。由此可知,打坐时看到光明,不要执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见到黑暗,也不要恐怖,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只要坚住正念、随顺觉性,不落入明、暗两边,明与暗都是虚妄的境界。
 
   这念心是绝对的、本具的、现成的。菩提自性本来就是清净的。虽然是本来清净,但自己糊涂,染污自己、作贱自己,起恶念、造恶业,始终都是在妄想当中,不是自己害自己吗?起贪瞋痴、造杀盗YIN,不是在毁灭自己吗?只有心清净、超越,才能得解脱。明白这些道理,修行都来不及了。现在是末法时代,全世界都在瘫痪当中、都在愚痴当中、都在邪见当中、都在杀盗YIN当中、都在斗争当中、都在尔虞我诈当中。要想脱离这些,不是逃到太空就脱离了,一切都是自己的业障,在业障里要怎么逃?只有返照自心,才能脱离世间上的混乱。
 
  祖师大德们给了一个解脱的灵丹妙药,能够起死回生。我们过去都是活死人,现在要回生,就要自己找一条生路,找一条新生的道路,这条路就是「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这念心念兹在兹,念念分明、念念作主、觉察、觉照,不落入两边。从现在开始,动静闲忙都是如此,一定有办法达到解脱,这条路就称为菩提道路。
 
  《六祖坛经》云:「菩提自性本来清净」,这念本具的觉性本来清净,所以,修行不是另外修一个道出来,而是要澄清当下这一念,返照自心,化除烦恼,漏尽烦恼。这个功夫如果自己不做,任谁也帮不上忙,「解铃还须系铃人」,因为这些业障是自己造的,就要自己承担,不要逃避。所以,从现在开始,「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这是第一步。「随」着现前的这些善「缘」、净「缘」,「消旧业」,消除过去的业障。「不造新殃」,有觉、有照,时时刻刻坚住正念,随顺觉性。坚住正念,又称为定慧等持。我们这念心要定慧等持,定慧等持就是坚住正念,就是随顺觉性。佛法不能有丝毫的迷惑,有一点点迷惑,就堕入无明烦恼当中。
 
 
--------------------------------------------------------------------------------
(四)981101
  一年一度的住持禅七,因缘非常难得。所谓「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从现在开始,就是使当下这念心觉察觉照、定慧等持、不迷本心,行住坐卧不离当念,就是这样修行,这就是道。儒家云:「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我们不能有一剎那的时间离开正念、离开觉性;一离开,就想过去、想现在、想未来,所想的都是名利财色,就堕落了,就黑暗了,这念心就变成五阴世界、五阴世间。
 
  这个世界一个是正觉世间,一个是器世间,一个是五阴世间,三世间都在我们这念心当中,无法在外面逃避,必须在心当中来转,也就是所谓「转识成智」、「转染成净」。「转」,就是转化。现在才知道自己过去是个坏蛋,有些人因此就想自杀。自杀是有罪过的,得不偿失!其实好比我们的手,翻过来是手掌,翻过去是手背,过去所作所为都是坏的,现在翻转过来,重新做人,所说的都是好话,起的念头都是善念,身所做的都是善事,就把过去那个坏蛋化掉了。
 
  修行就是要直下承担,把过去不好的化掉。有些人修了几年,无明烦恼忽然一下爆发出来,转化不了,就堕落了。什么原因呢?因为没有觉悟心,没有觉察、觉照的心,也不知道要转识成智。假使念头很多,像长江、黄河的水一样滔滔不绝,挡都挡不住,实在没有办法了,就念佛、持咒、诵经,用这些方法来对治,把念头转一转。所以,念佛、持咒、诵经,都是转念的法门。念佛时,就朝着起心动念那里念;念了以后,所起的念头没有了,就安住实相、安住无为法。
 
  什么是有为?什么是无为?听法这念心不想过去、不想现在、不想未来,就是定的境界。这还不算无为,只是一个定,仍是一个有为的境界。不但不想过去、不想现在、不想未来,当下这念菩提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是这样子沉淀下去,这就是无为法。在这里多用功,就会坐到一支好香。
 
  自己要在这条路上磨炼,假使不磨炼,谁也帮不上忙,就算是十方诸佛现前,也帮不了你,一切都要靠自己。如果诸佛菩萨帮得了,众生早就成道了。所以,这就是众生的业,在劫难逃,造了恶业,就必须面对。我们现在不但要面对,还要转,要自己承担。有了过失,要照破,这念觉悟的心要存在;假使觉悟的心不存在,就堕落了。
 
  所以,「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禅宗祖师云:「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大乘起信论》所说的一念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就是指当下这一念没有觉悟,离开了本位。本位,就是本具的觉性。大众要坚住在本位上,就要靠自己去练习。
 
  这念心可从三个方面来讲──心之体、心之相、心之用。心之体,就是法身佛;心之相,就是报身佛;心之用,就是化身佛。三身佛都是自己,不要另外到外面去求法身佛、报身佛、化身佛。法身佛能所俱空,不是求出来的。这一念本心本空,就是法身佛,这就是体,就是「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的道理。
 
  我们这念心做了种种功德,就有功德之相。我们这念心有种种作用,千差万别,就是千百亿化身。所以,三身原来是一身,不是另外还有三身。说有三身,仍是方便,其实就是一念心。这一念心分成三方面来讲,使我们更容易了解。
 
  无为法、定慧等持,这就是法身。能观之智,照所观之理,智慧圆满,就是报身;起大慈悲心,修种种善法,以种种方便普度众生,就成为千百亿化身。三身本来就是一身,不要另外去找三身;假使另外去找,就迷失本心。
 
 
--------------------------------------------------------------------------------
(五)981108
  一切法都是我们心当中的作用,心的作用非常广大,所以要时时刻刻观照这念心,用不作用想。在日常生活中起心动念,修种种善法,修了以后,能所俱空,最后安住实相。实相,就是本心。经云:「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每天念佛、诵经,是方便。不要执着方便为究竟,要能所俱空。禅宗祖师说:「思无思思」,「思」就是用头脑来分别、计画、规画事情,这是心的作用。作用以后,要「思无思思」、「返思灵焰之无穷,思尽还源」,事情做完了以后,要返照能思能想的这念心,回归自性,回归无为法,回归到心体当中,这念心里面有无穷尽的智慧、无穷尽的功德。本心无始无终,所以是无穷尽的;假使向外去追求,就颠倒了。
 
  所谓「思尽还源」,每一件事情都要做好,做完了以后,要「还源」,销归自性,不要思了以后还在那里打妄想──或是沾沾自喜,或是忧愁烦恼──这都是不对的。要「思尽还源」,做好了之后,把能思、能想、能做的这念心归于自性。
 
  禅七要如何用功?不是双腿盘起来坐在这里就是用功,而是要用心地法门。打坐是最殊胜的一个法门,走路容易散乱,躺着则容易昏沉、睡着,都不容易相应,所以藉由静坐的姿势和方法,在禅堂里用功。这些条件具足了,就能增进道业。
 
  《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每一宗、每一派最后都要销归自性,归于无为法、归于菩提、归于涅槃、归于觉性,否则就变成了外道,或是落入五阴境界,将来就会堕落。
 
  今天开宗明义揭示心地法门,让大众直截了当在这上面用功。功夫是用出来的,假使不用,这个功夫始终是潜藏在觉性当中,无法显现。我们现在是随着善缘、随着净缘、随着禅七的因缘,以名昭德,利用这些因缘把自己的性德召唤出来。就如同念佛一般,「念念从心起,念念不离心,念念归自心」,念佛也是以名昭德,每个念头都是从心起,「念念从心起,念念不离心」,念了之后又回归自心,「念念归自心」。所以,是不是万法归宗?
 
  我们现在不念佛,而是直截了当保持无念、无相、无为、无我。《六祖坛经》云:「有念念成邪,无念念即正」,随便起一个心、动一个念,就落入思惟境界,就落入生灭;无念,才是正。
 
  佛经里提到一个「老实念佛」的法门。世尊告诉舍利弗:「我有一个老实念佛的法门。这念心随起一念就是邪,无念、无住、无为就是老实念佛,佛才会现前。」「佛」,就是指觉性。希望每一位要在这里用功,假使能在这里用功,有了一点点相应,就了解佛法所说的不是譬喻、不是形而上的东西,绝对不会退转。
 
  大众平时都很发心,修福报、修精进、修慈悲,护法护教,现在参加住持禅七,是更上一层楼。现在在禅堂用功,就用一个「歇」字,「狂心顿歇,歇即菩提」,保持觉性。有了烦恼,就要对治,就要返照,把烦恼破掉。假使不破掉,无明烦恼的根始终潜伏在八识田中。要相信佛法,用智慧和定力,自己改变自己,要有这种信心。狂心顿歇,歇即菩提!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惟觉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惟觉法师)  

 惟觉法师:惟觉老和尚佛法禅法问答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结劝流通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八觉知 普济众生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七觉悟 五欲过患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六觉知 布施平等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五觉悟 多闻智慧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四觉知 常行精进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三觉知 心无厌足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二觉知 多欲为苦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一觉悟 无常无我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释人名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释经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