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惟觉法师:成佛──九十六年僧众禅七导师开示


   日期:2024/9/19 10:1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成佛──九十六年僧众禅七导师开示
 
 
(一)971207
  过去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成正觉,未来弥勒菩萨在龙华树下三会成佛。无论修哪一个宗派,目的都是想要成佛,但如果弄不清楚「佛」的意义,修行就会没有方向,糊里糊涂,空过一生。
 
  在事上来讲,佛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是事上的成佛。成佛就是成道,有罗汉道、缘觉道、菩萨道、佛道,所以成道也有层次上的差别。
 
  理上来说,佛,就是指这一念心,菩提心、涅槃性。菩提和涅槃没有形相,是无相,就是指我们当下这念心,这就是修行共同的目的。无论是声闻、缘觉、菩萨,最终都要证到菩提、涅槃的境界。净土宗说「花开见佛」,禅宗讲「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密宗讲「即身成佛」,所见的「佛」、所成的「佛」,都是指菩提、涅槃。
 
  因此,要成佛就要见性。佛性就是觉性、灵性。修行学佛必须知道佛性在哪里;如果不知道,修行就没有方向和目标。佛所说的八万四千法门,最后通通归于自性菩提和自性涅槃。人人都有自性,所以人人都能成佛。
 
  净土宗说:「花开见佛悟无生」,「花开见佛」是什么意思?「悟无生」又是什么意思?这个佛是指我们内心的佛,不是外面的佛。一般人认为,见佛就能得解脱,假使如此,那么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善星比丘为何仍堕入恶道?就证明见佛是见自性佛。「花」,就是莲花。莲花是一个譬喻,莲就是心莲,我们这一念心就像莲花一样,依心清净的程度分为铁莲花、白莲花、银莲花、金莲花,铁莲花是譬喻众生的心就像生了锈的铁一样。
 
  所谓「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比喻凡夫心像淤泥一样,里面又脏又臭,但在听闻佛法之后,藉由检讨反省、禅修静坐,沉淀这念心,回光返照,观空破执,这念心不染着六尘境界,慢慢就成为白莲花。然后继续用功,最后到达「金刚道后异熟空」,就变为金莲花。
 
  何谓不染着六尘境界?譬如,脏的水倒到莲花上,莲花也不嫌臭;用香水喷到莲花上,莲花也不觉得香。换句话说,遇到不好的境界,心不嫌弃、不排斥;遇到好的境界,心也不生贪着。如《金刚经》所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心无染着,无住生心。
 
  从铁莲花到白莲花,从白莲花到银莲花,从银莲花到金莲花,是代表修行过程中心清净的层次。心的境界很多,有烦恼心、善心、恶心、染污心、菩提心、无住心、大慈悲心。如果心中充满愚痴、邪见、恶业,这就是恶心,里面一片黑暗,不但黑暗,还有铁锈,称之为铁莲花。这个锈慢慢地把铁腐蚀掉,最后就是堕落,无法证到菩提。
 
  一般人以为往生净土,就能从莲花里面生出来;事实上,莲花是指我们这念心,如果这念心清净了,现在就坐在莲花台上。明白这个道理,信受奉行,这一生绝对能生净土。
 
 
--------------------------------------------------------------------------------
 
(二)971214
  修念佛法门,乃至听经闻法,忽然契悟念佛的是谁、能闻的是谁,就是见到了我们本具的佛性。「花开见佛悟无生」,见到本具佛性,就悟到无生。无生,即是没有念头。有念就是有生──起恶念生到恶道;起五戒十善的念头,生到人道和天道;证到四谛寂灭境界,生到声闻道;证到十二因缘,是缘觉的果位;修六波罗蜜,就生到菩萨的世界去。静坐时一念不生,不但恶念不生,连善念都不生,这就称为「悟无生」。
 
  假使想到过去,就住在过去。过去已经过去了,就像一个梦境,还想它作什么?所以,不想过去,也不住在过去的心境当中。也不想未来,一般人常常想:未来要到哪里去,未来要做什么事情……未来还没到,想再多也是空想一场。所以,未来也不想,就不会生到未来的梦境当中。此外,也不要想现在,现在一起心、一动念,就属于生灭,就不是无生。所以,过去也不想,未来也不想,现在也不要想,这就是无生。为什么要无生?无生就没有生灭,一真法界、菩提、涅槃,这就是真正的佛法。
 
  禅宗有个公案:庞蕴居士是个大彻大悟的人,全家四口都悟了道。有一天,庞居士想去度有缘的人,经过一个讲堂,里面有位法师正在讲《金刚经》,庞居士也进去听。听法师讲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庞居士就问:「请问座主,既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四相都没有,那么是谁在讲经?谁在听经呢?」这位讲经的座主被问得哑口无言:「对啊!我讲了这么多次《金刚经》,这个问题,我还没有发现,谁在这里讲经?谁在这里听经?」这位座主感到很惭愧,于是对庞居士说:「谢谢大德的光临指导,这个问题我实在答不出来,请大德指点一下。」庞居士就说了几句偈,说了以后,这位座主一下就开悟了。
 
  如果因缘成熟,在座诸位听了这几句偈也会开悟;假使因缘没到,说了也没用,不但说了没有用,就算说十次、二十次也听不进去。为什么?心太粗,法太细,所以不相应。众生的妄想心始终停不下来,所以对这个法门就不相应。自己没办法开悟,不能怪因缘没有成熟,因缘是自己创造出来的!就是自己要努力、要有信心──要在因地上努力,要相信正法住世,要知惭知愧,要修善断恶。假使有了这些心,一听,马上就懂。
 
  庞居士说:「无我复无人,作么有疏亲;劝君休历座,不似直求真;金刚般若性,外绝一纤尘;我闻并信受,总是假名陈。」「无我复无人」,即是《金刚经》所说的无我相、无人相。既然无人相、无我相,心当中就没有念头,也没有人我是非,是一片空寂,是无生境界。
 
  念佛念到「花开见佛悟无生」,就是悟到我们当下这一念心,没有东方、西方、南方、北方、上方、下方,没有任何方所,达到一个绝对的境界。佛不在西方,也不在东方,无生就是佛。我们这念觉性,没有生、没有灭。悟到这个道理,就知道念佛要念到能所俱空、能所双亡──无念佛之人、无念佛之心、无所念之境、无所念之佛,能所俱空,一念不生,悟到无生,马上就花开见佛,心就明了。
 
  「无我复无人,作么有疏亲」,人相、我相都没有了,何来有疏亲?这念心是绝对的空寂、寂灭,只有当下这一个灵知灵觉,这念心每个人都有。
 
  「劝君休历座,不似直求真」,现在保持当下这念心,不要离开讲经这念心,不要另外去寻师访道、找大善知识、求佛求法,这一念心「当下即是,动念乖真」,要直下承担。佛是不可求的,有求就是妄想,要不作佛求、不作法求、不作僧求、不作众生求,也就是达磨祖师所说的「无所求行」。真心本来清净,要想东求西找,就错误了。一念不生,万法无咎。要求一个真心、求一个真如,都是妄想,只要不求,这念心自然现前。
 
  「我闻并信受,总是假名陈」,诸位听到这些道理,并且信受奉行,觉得这个法实在是无上大法,这一生就不会白费。如果没有悟到这念心,听到这些道理感觉无关痛痒,就没有意义了。
 
 
--------------------------------------------------------------------------------
 
(三)971221
  《金刚经》说无住生心,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个心究竟是哪一个心呢?禅宗是传佛心印,不是故弄玄虚,希望大众要有信心。悟了,一定有信心;没有悟的话,就要培养信心。如何培养?要发大愿,发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菩萨都是发四弘誓愿,所以我们也要发这个愿。
 
  众生的心处处执着,不能无住生心,因此,发其他的愿,容易产生执着、妄想。举例来说,发愿往生西方,于是,天天都想到西方去,对这个世界的人事物都产生厌恶,做人做事都成了障碍,与这个社会不相应。一般人认为生到净土就能享受种种快乐,黄金为地,琉璃为池,微风吹动,快乐得不得了。要知道什么是苦、什么是乐?佛经里讲得很清楚:「菩提觉法乐,涅槃寂静乐。」契悟了这念清净心,是最大的快乐;心达到寂静无为,才是最大的快乐,这就是诸佛菩萨所享受的快乐。假使只希望享受黄金为地、琉璃为池、微风吹动,想吃什么就有什么,那就是属于众生境界了,不是真正的佛法。我们出家修行是为了什么?不是去净土享受一番,而是为了求无上道,要证到菩提、涅槃,要成就佛的智慧、福德、愿力、禅定,乃至于神通妙用、说法无碍,目的是在这里。既然如此,就要悟到佛的心才行,佛的心就是菩提、涅槃,没有悟到佛的心境,不可能有净土现前。
 
  经上说,众生眼以色为食、耳以声为食、鼻以香为食、身体以触尘为食、意根以法尘为食;佛菩萨是以禅悦为食,法喜充满。什么是法喜?听闻到微妙法门,心中欢喜得不得了,这就是法喜充满。什么是禅悦?我们每天上供,供养香花、水果,诸佛菩萨不是吃这些东西,如果佛菩萨吃这些东西,那就变成了众生、鬼神。菩萨是以禅悦为食,这念心不打妄想、不落昏沉,超越时间、空间,这就是禅悦。诸位坐在这里,只有听法的这念心,不想过去、现在、未来,不落昏沉,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这念心达到宁静,是绝对的境界,坐在这里一个钟头一剎那就过去了,就是坐到一支好香。假使这念心还在相对的境界当中,都属于众生,不是菩萨。明白这些道理,就找到了一条路,修行就有了方向;假使连路都没有找到,就会禁不起五欲、邪见的引诱。
 
  时间、空间是虚妄的,所有一切相对的境界都是虚妄不实的。那么,什么才是实在的?菩提心、寂灭心,就是实实在在的,这念心达到无为、无住,觉性现前,这个禅堂就是人间净土。净土不是在外面,心净佛土净,心清净了,外面所有的山河大地、日月星辰,通通变成净土。这是百分之百的真理,这就是真正的佛法。假使不了解这个道理,不知道检讨反省、改过向善,只拚命想着:「佛菩萨啊!我要生到东方、南方、西方净土。」这都只是妄想。心清净,佛土才清净;心不清净,坐在净土当中,净土也会变成秽土。所以,一切法不离自心。明白这些道理,行住坐卧都是道,搬柴运水都是神通妙用。念佛也是如此,念念不离心,念念归自心,通通要销归自性,安住在觉性、菩提和涅槃。
 
 
--------------------------------------------------------------------------------
 
 
(四)971228
  古印度琉璃王想把释迦族赶尽杀绝,神通第一的目连尊者为了要救释迦族,把五百童男、童女装在钵里,送到天上去避难。等到战争结束以后,目连尊者到天上一看,五百童男、童女全都化成了血水,这是在劫难逃、业果难逃。因为人道有人道的业,天道有天道的善业,人间是善、恶业夹杂。持守五戒的程度分为九个层次,上上品五戒,就生到北俱卢洲,其余都是生在人间。修十善,未来的果报才是在天上。
 
  俗话说:「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佛法也讲:「没有天生的释迦、自然的弥勒」,无论世间法、出世间法,一切都要在因地上努力。每一尊佛都是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勤苦修行,不是简单的。佛为了广度各种根机,因此设有种种法门,有渐修、有顿悟,还有五乘佛教,让每个人自己去选择。无论是哪一种法门,每一帖法药都是甘露法雨,要亲自去吃,病才会好,业障才会消除,才会悟到本心,才知道什么是三惑漏尽、二死双亡。
 
  禅七就是净心、定心、明心。悟到这念心,动静闲忙、二六时中要保养这念觉性。如何保养?佛经上说:「不起凡夫染污心,即是无上菩提道。」什么叫不染污?一起心动念,就是无明、烦恼、妄想,这就是染污。眼睛一看到外面的花花世界,见到好的就欢喜,见到不好的就起烦恼。无论是财、色、名、食、睡,喜欢的就想要占有;占有不到,就用种种方法巧取豪夺,就造恶业了,这些都是众生境界。佛菩萨见到好的,心里不取着、不生贪爱,了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看到坏的境界,心里不生排斥、不起烦恼。
 
  众生就是有众多的生灭,无论是好的生灭、坏的生灭,都是一个梦。善业是好梦;恶业是恶梦。作梦就属于众生境界,佛菩萨是不作梦。所以,塑一尊菩萨像,称作菩萨,就落入境界了。什么是文殊菩萨?智慧才是文殊。什么智慧?空的智慧,就是《金刚经》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有这念无住心,就见到如来,就是文殊菩萨。修一切善,无善不修;断一切恶,无恶不断,当下就是普贤菩萨。起大慈悲心,戒杀放生,能所俱空,愿代众生受苦,好事给他人,坏事自己承担,惭愧忏悔,现在就是观音菩萨。人家不愿意做的事,自己承担起来,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不舍一众生,就是地藏菩萨。社会上的邪见很多,有些人自称是如来转世、菩萨转世、济公转世……,告诉你三世因果,说你前世是什么人,若被这些说法迷得团团转,就堕落了。
 
  佛法是人生的真理。听到这个法,自己要吃这个药,要舍除过去的邪见、执着,否则左耳进右耳出,跟自己毫无关系。大众平时都很忙碌,自利利他,「修一切善,无善不修;断一切恶,无恶不断;度一切众生,无众生不度」,这是自己的菩萨愿行。在禅堂里,无众生可度、无佛道可求、无法门可修,能所俱空。为什么?有求皆苦,无求乃乐。佛经云:「修无修修,念无念念」,因此,求而无求。但是,我们还是要修行,假使不修,心当中的烦恼没有办法转过来,所以一定要修。修了以后,执着善法、功德,又落入妄想、法执,所以要修无修修──修了以后,没有能修、所修,最后归于当下不生不灭这念心。不生不灭这念心就是道、就是佛,所以说无佛道可成。明白这个道理,就是悟道。悟到这个道理,安住在这个地方,在动静闲忙中保养,就称为修道。修道圆满了,就是成佛。修,只是把妄想、无明、昏沉修掉,不是有什么可得,因为有得就有失,有生就有灭。完全没有妄想、昏沉,完全能够作主,达到寂灭,一切都是现成的。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惟觉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惟觉法师)  

 惟觉法师:惟觉老和尚佛法禅法问答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结劝流通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八觉知 普济众生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七觉悟 五欲过患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六觉知 布施平等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五觉悟 多闻智慧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四觉知 常行精进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三觉知 心无厌足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二觉知 多欲为苦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一觉悟 无常无我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释人名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释经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