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王雷泉教授:《欧阳竟无先生内外学》提要


   日期:2024/9/19 18:1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欧阳竟无先生内外学》提要 

王雷泉

    《欧阳竟无先生内外学》三十册,近代欧阳渐著。收录作者晚年手订二十六种著作,支那内学院蜀院于一九四二年印行。通行本有金陵刻经处木刻本。

    欧阳渐在《谈内学研究》中,规定内学(即佛学)有三义:一、无漏为内,有漏为外;二、现证为内,推度为外;三、究竟为内,不究竟为外。外学,此指儒学。欧阳渐于深通程朱陆王之学后研究佛学,然后以佛摄儒,阐孔佛之同归,本内外之两明,故将一生著述编定为“内外学”。然儒佛两家学说虽有相似处,但就实践是否趋向人生究竟而论:孔行而无果,佛则是行即是果。对自己生平治学,主张:一、不可以以凡夫思想为基础,而必以等流无漏为基;二、不可主观而必客观;三、不可宥于世间见,而必超于不思议;四、不可以以结论处置怀疑,而必以学问思辨解决怀疑(《孔佛概论之概论》)。

欧阳渐备尝人世凄苦而栖心佛学,故将学问与生命体验和医民救国结为一体,“悲而后有学,愤而后有学。”(《内学杂著·内学序》)书中充溢著“生死事大,无常迅速”的悲凉之感,而又从字里行间洋溢着不媚时俗、穷未来际的豪迈情怀。全书分装三函。

甲函收九册:

    册一为《内院院训释》。一九二六年,欧阳渐为支那内学院作为居士道场而立“师、悲、教、戒”四字院训,“师、悲”着重对于人群社会的责任,“教、戒”强调学佛的理论与实践。自次年始,陆续为院训作《释师》、《释悲》、《释教》,规划办学理念和治学方向。认为佛法为一切教育之极,教育首在于确立师道,“师体曰慧,所谓知见;师道曰悲,所谓为人之学,充人之量。”在《释师·辟谬五》中,列举经证,驳斥唯许声闻为僧、居士非僧类、居士全俗、居士非福田、在家无师范、白衣不当说法、在家不可阅戒、比丘不可就居士学、比丘绝对不礼拜、比丘不可与居士叙次等十条为谬,而倡居士堪以住持正法之说。《释教》作于蜀院时期,形成成熟的佛学思想和教学体系,提出“证智无戏论,佛境菩萨行”,以顿境渐行之论,期由言教史实之真,以求观行实践之真。并确立毗昙、戒律、瑜伽、唯智(般若)、涅槃五科院学大纲,后由弟子吕澂发展为五科三周教学体系。

    册二为《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叙》三卷。本书原文四卷三万余言作于一九二八年,以四门概述《大般若经》:一、五周以叙事,取篇幅适中之《大品般若经》,分舍利弗、须菩提、信解、实相、方便等五类般若概述(以上为卷一至卷三);二、十义以抉择;三、诸经之所系;四、诸家之所明。卷首论《般若经》曰:“般若者智也,智也者用也,用也者以空为具,非以空为事也。是故空有二义:非义、不义、无义之空,空亦应空;如义、实义、涅槃义之空,空则非空。般若之相无住涅槃,般若之行瑜伽巧便,般若之至无上菩提。”一九四一年欧阳渐重订时,删削二、三、四门,收入集中的为〈五周以叙事第一〉和〈绪言第五〉,并重写了其中《方便般若》部分。

    册三为《瑜伽师地论叙》二卷,以四门概述《瑜伽师地论》:一、五分以叙事,以〈本地分〉为本论,其余〈抉择分〉、〈释分〉、〈异门分〉、〈事分〉等四分为释论而概述全书;二、十要以提纲,说唯识、法相、平等殊胜、相应、依、用、渐、无种姓、异门、依经等十大要义;三、十支以畅义,凡本论不及处,资于《百法明门论》、《五蕴论》、《摄大乘论》、《杂集论》、《分别瑜伽论》、《辨中边论》、《二十唯识论》、《成唯识论》、《庄严论》、《显扬圣教论》而详阐之;四、十系以广学,叙述唯识学源流传承,标举弥勒、无著、世亲、陈那、安慧、护法、戒贤、真谛、玄奘、窥基等十个代表人物。在本文中,明确提出唯识与法相是两种学派的思想,以十义区别唯识、法相二宗:(一)对治外小心外有境义,建立唯识义;对治初大恶取空义,建立法相义。(二)缘起义建立唯识义;由缘生义建立法相义。(三)约观心门建立唯识义;约教相门建立法相义。(四)八识能变,是唯识义;三性所变,是法相义。(五)约有为无为一切法归于一识,是唯识义;约一识心开为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二根、四谛等万法,是法相义。(六)就识所生法因果相属、宛若为一,开为唯识义;就万法各称其位,约为法相义。(七)了别义,是唯识义;如如义,是法相义。(八)理义,是唯识义;事义,是法相义。(九)流转真如、实相真如、唯识真如义,是唯识义;安立真如、邪行真如、清净真如、正行真如义,是法相义。(十)今论言境独标五识、身地、意地,是唯识义;古《阿毗达磨》言境多标三法,是法相义。

    册四为《大涅槃经叙》,认为“诸佛常住无有变易、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大涅槃经》是秘密藏”等三句话摄尽全经大意,并以法句、法行句、法义句、法用句四句判读全经二十五品。自第三〈哀叹品〉至第十七〈一切大众所问品〉,为法句所摄;法句者,指在十五品中以三十四问答反覆讨论“常住、佛性、秘密”三句主旨。自第十八〈现病品〉至第二二〈高贵德王品〉,为法行句所摄;法行者,指五行(病行、圣行、梵行、天行、婴儿行)及所得之效利十德。第二三〈师子吼菩萨品〉,为法义句所摄;法义者,指对佛性、涅槃等意义的讨论。最后〈迦叶品〉〈憍陈如品〉二品,为法用句所摄;法用者,指“如来大力无边,大雄无畏,大智无前。无规可范,无则可循,无险可言,恣肆纵横,奇哉不可思议,是之谓涅槃用也。”晚年自述治佛学自《瑜伽》而《般若》,至六十岁上完成本叙,知无余涅槃为佛法唯一宗趣,从此确立一生学问之重心。

    册五为《阿毗达磨俱舍论记叙》二卷,以九品叙事、阿毗达磨、五天时学、俱舍称学不称宗、舍有部义取经部义、舍经部义取俱舍义、舍余部义取俱舍义、舍俱舍义取大乘义、称赞世亲、略说其余等十事,概述《俱舍论》界、根、世、业、随眠、贤圣、智、定、无我等九品大意,在学术思想上疏理出通过小乘经部通向大乘唯识学的各要点。

    册六为《藏要·经叙》。自一九二七年起,欧阳渐即组织人力,用新的研究方法在全部藏经中选择要典,校勘文字,编辑一套精要的佛经丛书《藏要》。原计划将菩萨藏、声闻藏中之经律论、西土此方著述,抉其要分为六辑,然后以此为基础彻底整理全藏,刻成比较可靠的定本。实际上编成三辑,其中,一辑收经十一种,律三种,论十一种;二辑收经八种,律六种,论十三种;三辑收经十种,律二种,论十种。本册收录欧阳渐为三辑《藏要》所作经叙为:《大般若经第二分》及《第五分》、《解深密经》、《大方广佛华严经》(以上一辑)、《华严经·十回向品》、《大涅槃经·师子吼品》、《无尽意菩萨经》、《维摩诘所说经》(以上二辑)、《大般若经第十六分》、《合部金光明经》、《大涅槃经·师子吼品》、《大乘密严经》(以上三辑)。《大乘密严经叙》为晚年所作,将一代时教系属于境行果三,“果之为《大涅槃经》,行之为《大般若经》、《华严经》,而境之为《大乘密严经》。”

    册七为《藏要·论叙》,收录欧阳渐为《藏要》第一辑所收十一种论典作的内容简介或提要:《中论》、《辨中边论》、《大智度论》、《瑜伽师地论》、《集论》、《摄大乘论》、《二十唯识论》、《成唯识论》、《因明正理门论》、《品类足论》、《异部宗轮论》。卷首为《藏要》第一辑总叙,认为本辑所收十一经三律十一论,为经律论三藏中“要中之要”。并叙述所收论典的要义:“摩诃衍义,创始于龙树,充量于无著。合之则相圆,分之则义窒,岂空有之或异,实偏依之各详。《中论》谈遍计空,《中边论》谈依他有,中之义备也。《大智度论》,释经论中详一切法,而详于对小;《瑜伽师地论》,宗经论中详一切法,而详于自大。龙树毗昙为《智论》,无著毗昙为《集论》,是则乘之事备也。唯识为入道之体,《摄论》创始于其先,《二十唯识》、《成唯识论》昌于其后。因明为拣外之用,而《理门论》者,又基本之作也。毗昙多种,六足为精,《集论》为大乘毗昙之终,《品类足论》为小乘毗昙之始,龙树无著皆所宗矣。其余部执,则《异部宗轮论》亦足知概。”

    册八为《法相诸论合刊》,收录《百法五蕴论叙》、《瑜伽·真实品叙》、《摄大乘论释叙》、《杂集论述记叙》、《佛地经论叙》、《成实论叙》。据吕澂《亲教师欧阳先生事略》,欧阳渐在其女欧阳兰病卒后,哀伤悱愤,治唯识学常达旦不休,稿久乃晓然法相与唯识两宗本末各殊,并叙刻上述法相诸论,反覆阐明。此观点唯国学耆宿沈曾植深赞之,故每《叙》成,必赴上海谒沈畅究其义而返。

    册九收录《五分般若读》和《心经读》二种,皆作于晚年。《心经读》发挥“妄真一味”之旨,吕澂称为“最后精至之作。”

    册十收录《唯识抉择谈》(另文解说)、《唯识研究次第》。

    乙函收十一册:

    册十一、十二为《内学杂著》,收录《〈内学〉序》、《影印宋〈碛砂版大藏经〉序》、《〈瑜伽法相辞典〉序》、《内学院经版图书展览缘起》、《精刻大藏经缘起》、《得南藏初刻记》附考、《辨方便与僧制》、《辨虚妄分别》、《辨二谛三性》、《辨唯识法相》、《与章行严书》、《覆陈伯严书》、《覆魏斯逸书》、《答熊子真书》、《覆欧阳浚明书》、《与李正刚书》、《答陈真如书》二则、《覆梅撷芸书》七则、《杨仁山居士传》等佛学文章与书信。《与章行严书》中,向当时教育总长章士钊备述支那内学院办学特点及研究成果,并以“教育不以兴国为的,而以民能充其所以为人之量为的”,视为“教育神髓”。认为自唐韩愈以来诸儒,乃至门下熊十力背弃师说,皆在于误认寂灭为断灭,以清谈废事为禅而恶之,故在《答陈真如书》、《覆梅撷芸书》等晚年书信中,反覆讨论涅槃、佛性、法界、法身等佛教的终极命题,为一生佛学思想之总结。

    册十三为《中庸传》。作于一九四○年,认为孔学有系统谈之概论,止是《中庸》一书。沿明代憨山德清之说,以寂灭般若为自本体,以法相唯识释性天情欲,谓舍染取净即是教。性无顿渐,教有等差。离位育参赞,是个人事,亦天下人事。故中庸之道,实为大乘菩萨道。值此抗战时期,尤应提倡“狂狷中庸”,慨叹“中国自孟子后数千年来,曾无豪杰,继文而兴,盖误于乡愿中庸也。”在《跋〈中庸传〉寄诸友》中,认为孔佛相通,通于此册,此非积七十年之学不能说此,将《中庸传》与《心经读》同视作晚年定论之作。

    册十四为《孔学杂著》,收录《孔佛》、《孔佛概论之概论》、《夏声说》以及收于丙函内之《四书读》、《论孟课》、《毛诗课》的《叙》,《论学书》为致陶闿士、蒙文通、熊子真、张溥泉、万君默、王化中、李贞白、冯超如等人讨论儒学的书信。认为一切学问,都是在求安身立命、安邦定国的道体,其差异不过在求道的深浅、广狭而已,即“佛学渊而广,孔学简而晦”。然根据真俗、体用不二的关系,儒学若无超世出世之精神,则不能排除意、必、固、我之封执;佛学若无入世治世之方便,则流入顽空守寂的小乘境界。因此,“知孔道之为行者说生生,生生,行也,非流转于有漏,奔于习染也。知佛法之为果者说无生,无生,果也,非熏歇、烬灭、光沉、响绝之无也。淆孔于佛,坏无生义;淆佛于孔,坏生生义。”(《孔佛》)

    册十五、十六分别为《竟无诗文》和《小品》。收录《词品甲叙》、《词品乙叙》、《心史序》等,以及自作诗、文、小品。标举孔佛两家标语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认为“孔子救世于明德,非救世于饱食暖衣逸居;佛度生于涅槃,非度生于有涯之福。”(《小品》)

    册十七、十八为刻于一九二五年的《楞伽疏决》六卷,以为“读《楞伽》有四难六利四最,难者疏而通之,利者最者抉而出之,名之曰《楞伽疏决》。”全书分作百八品(卷一)、知法义、辨中边(卷二)、解深密(卷三)、超一切量(卷四)、五法三自性(卷五)、八识二无我、陀罗尼(卷六)等八品。

    册十九为刻于一九二四年的《解节经真谛义》二卷,从唐代圆测《解深密经疏》中辑出真谛所著《解节经记》、《翻译目录》、《般若记》、《七事记》、《金刚般若疏》、《金光明记》、《九识章》、《无上依经释》、《部执论记》、《梁摄论疏》等十部佚书,系于《解深密经》的相关经文下。

    册二十、二一为《在家必学内典》,应戴季陶之请,连附属共收录十五部在家佛教徒必读经典:《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大方便佛报恩经·教养品》、《佛说孛经》、《佛说演道俗业经》、《中阿含经·大品善生经》、《十善业道经》、《优婆塞戒经·受戒品》(以上男子必读)、《佛说鹿母经》、《银色女经》、《玉耶女经》、《佛说长者法志妻经》、《佛说七女经》、《佛说月上女经》、《优婆夷净行法门经》(以上女子必读),附《四十二章经抄》。

    丙函收九册:

    册二二至二三为《经论断章读》,为初学者从经论中选出十五章片断,加以断句,并略作提示。本书为十分精要的佛典选读,所选经论皆为权威的大乘典籍,且依境行果构成一个严密的体系,所选篇章及标准为:舍生死身而取法身,犹儒者义利之辨,入德之门,如是读《维摩经·方便品》和《密严经·胎藏生品》;以解空法方能舍生死身,如是读《大智度论·十喻》;与空相应应先观无常、数息以定心、不净以入境,如是读《大般若经·念住品》;修定应先有念佛、法、僧、戒、舍、天、出入息、死等基础,如是读《大智度论·八念》;三学之慧,般若真谛,瑜伽俗谛,如是读《大般若经·空性品》、《大智度论·般若波罗蜜》、《瑜伽师地论·胜义伽他》;佛之知见,方便为究竟,如是读《法华经·方便品》;一乘绝唱,在不舍离一切众生,明地前菩萨行愿,如是读《华严经·净行品》及《梵行品》;地上菩萨自在无碍行,如是读《华严经·十忍品》;佛前佛后,皆本一行,如是读《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学佛在决定死心,如是读《金光明经·舍身遍虎故事》;学佛所忌在决定死法,如是读《涅槃经·阿阇世王故事》。

    册二四至二六为《四书读》:《论语十一篇读》,类聚《论语》原文,重新编排为劝学、君子小人、为学、仁、礼、性天、达道、为政、圣德、群弟子、古今人等十一篇。《中庸读》,对《中庸》句读解释并分段提示,以“诚”之一字概括《中庸》全书,叹“千有余年中庸不明,人不务诚,失其本心,大义不行,浩然之气不存。”《大学读》,先录王守仁《大学古本旁注》,然后阐明《大学》十义:一、大人之学,二、天下之欲,三、孔子之志,四、忠恕之道,五、得国之宝,六、格物之功,七、孔颜之乐,八、真实之知,九、《学》《庸》之事,十、《学》《庸》之序。《孟子十篇读》,类聚《孟子》原文,重新编排为气、士、民、义利王霸、仁政(上)(下)、孝弟、君臣朋友、学、非彼、自宗等十篇。

    册二七到三十,分别为《论孟课》、《毛诗课》、《词品》(甲)(乙),为自编内学院诗文课本。欧阳渐精于文学,晚年因国难而倡忠义救国之心之气,选《毛诗课》叙曰:“绸缪在作新,作新在作气,作气在观感而愤悱。”认为中国数千年神圣之教可归结为“忠恕”,忠于己曰自由,以之抗敌,恕于人曰平等,以之建国,二者又相辅相成。“抗敌以不受尔汝之忠,气不愤悱不能忠,《词品甲》语悲歌慷慨。建国以不受尔汝之恕,气不和顺不能恕,《词品乙》语清净幽闲。非相违也,而相从也。不娴斯意,不能读是词也。”

    欧阳渐在杨仁山之后,尽毕生精力主持金陵刻经处和支那内学院,一生校刻佛典千余卷,尤以刻完杨仁山未竟的《瑜伽师地论》并作长叙,使自明代以来久已晦塞的唯识宗学说,得以重新昌明,当时梁启超、吕澂、王恩洋、黄忏华、汤用彤、梁漱溟、熊十力等,皆受学于欧阳渐门下。奉行“讲学以刻经”方针,平生所学主要体现在对佛典的选编校订及叙论中。尤在晚年感到来日无多,故将自己的学术观点体现在讲学和书信中,以《内学杂著》和《孔学杂著》最为精要。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于一九七六年出版《欧阳大师遗集》四大册,中华书局一九九一年出版的《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三卷第四册,亦收录欧阳渐部分论文,主要选自《内学杂著》,另有上海远东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出版王雷泉选编的《悲愤而后有学——欧阳渐文选》。

——陈士强、王雷泉等主编:《中国学术名著提要·宗教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王雷泉教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王雷泉教授)  

 王雷泉教授:走进精神公园——访王雷泉副教授 

 王雷泉教授:中国佛教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王雷泉) 

 王雷泉教授:禅定要略——从一念三千说看生存困境之解决 

 王雷泉教授:超克自卑与我慢——六即成佛的实践意义(王雷泉 

 王雷泉教授:高高山顶立 深深海底行——南怀瑾先生文化史观 

 王雷泉教授:神圣化与世俗化(王雷泉) 

 王雷泉教授:禅的基本目标 

 王雷泉教授:心净则国土净——佛教哲学与环境生态 

 王雷泉教授:赵州吃茶记 

 王雷泉教授:加强教团建设提高自身素质——复旦大学哲学系王 

 王雷泉教授:《金刚经》是怎样一部经典 

 王雷泉教授:崇尚真实 呼唤真实——怀念正果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