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惟觉法师:发菩提心 成无上道


   日期:2024/9/20 22:1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发菩提心 成无上道
 
 
(一)961209
 
 
  佛法中经藏、律藏、论藏所讲的道理,都离不开我们当下这一念心,什么心?菩提心、涅槃心。修行学佛、护持佛法,平时出钱出力,护法护教,这些都是修福德、修慈悲,我们现在打坐,就是要修当下这一念心,这才是最究竟的。
 
   佛经里讲:「菩提觉法乐,涅槃寂静乐。」十方诸佛所修所证都不离菩提心、涅槃心,在禅宗而言,即所谓「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净土宗所说的「常寂光净土」,还是我们当下的菩提心、涅槃心;密宗讲「即身成佛」,即身,也是指我们当下这一念心。认识了这一念心,在这一念心来用功,菩提、涅槃就会现前,除此之外,其他的法门都是方便。修行不但要知道方便法,更要知道究竟的法门;否则,执着于方便法门,离无上菩提道就非常遥远。
 
   有些人听到「心即是佛」,就以为可以不用修了,这是不了解「心即是佛」是从最高的境界来讲。万丈高楼从地起,尚未达到这个境界,心中还有烦恼、妄想,就要修方便法,修了方便还要不执着所修之法,最后才能契悟究竟。因此世尊教导弟子:「修而无修,言而无言,行而无行」,就是要大众修了以后不执着福报、功德,将一切功德回向净土,回因向果,回事向理,所以最后还是归于菩提、涅槃。
 
   古德说:「修行不发菩提心,犹如耕田不下种」,这一念清净的菩提心是很重要的。有了清净心,还要修寂静涅槃,达到这个境界,就能超越时间、空间,心中没有妄想、颠倒、愚痴,这一念心就由相对的心变成绝对的心,由染污的心变成清净的心。
 
   一般人看到外面的六尘境界,心容易攀缘,要想达到无住心,必须要触物起照。看到外面的境界时,知道是好、是坏,心不随境转,如范仲淹所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如报纸报导社会上的人为了买个环保袋,或为了一个歌星,挤得头破血流,为了追求外境,迷失了自我,就是颠倒。因此,不因外面有好的境界,就随波逐流,拚命地去追求;也不要认为自己很渺小,因为人人都有佛性,具足无量的智慧和功德,所以我们自己就有一座宝山!所谓「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定心静坐,回光返照,灵山就会现前。
 
 
 
--------------------------------------------------------------------------------
(二)961216
 
  灵山,就是指我们的觉性、佛性。《大学》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就是契悟本具的佛性。不但自己要明明德,而且「在亲民」,把这些道理传播给大众,使所有的人都认识自己,不迷失本心。除此之外,还要「止于至善」,自己烦恼漏尽,菩提、涅槃现前,也要引导一切众生认识自己,契入菩提、涅槃。所以,儒家的思想和我们所说的菩提、涅槃是殊途同归,只不过有深浅之别,这条道路就是菩提心。
 
  《中庸》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这几句话大众都知道,可是要做到却不简单。「天命之谓性」,性,就是我们的本性,人人本自具足。虽然每个人都有佛性,如果不去照顾、关心,本具的佛性就会被无明、烦恼所覆盖,因此要修道。「率性之谓道」,率性,就是经上所说的「随顺觉性」,行住坐卧念念分明,使自己本具的佛性、本具的心性时时存在,这就是率性。「修道之谓教」,要达到完全没有疑惑,必须学习教理,进一步了解道理。儒家的这些典籍很有意义,除了讲伦理道德、为人处世的道理,还包含心性之理,亦即所谓的「内圣外王」之道。
 
  内圣,指这一念心要清净、明白,不能有渣滓,不能有烦恼存在,心就像一潭止水、就如一面明镜,时时刻刻都要安住在觉性上面,这就是「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要保任这个觉性,就要去研究这当中的道理,增长信根。信心十足,道业才会成就;如果没有信心,则谈不上修行,出了禅堂就把这些道理忘得干干净净。
 
  「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信十分重要。佛法所讲的信是正信、是智慧的信,落实这些道理,做任何事情都会很欢喜、很有力量。信什么?信佛法经、律、论三藏的言教,信菩提、信涅槃,信人人本具的佛性,相信诸佛、菩萨、祖师大德都是依据这个道理来修行,乃至证到贤位、成道证果、达到不退转,我们现在依照这个方法来修道,一样可以达到不退转。
 
  其次,要信菩提、涅槃。大家要了解,不是死了以后才入涅槃,如果这个清净心现在没办法现前,死了以后也不可能现前。无论是往生西方、东方或生兜率天,都是如此。要想往生真正的净土,首先要净化这念心、沉淀这念心,否则,修十年、一百年、一千年、一万年都只是在皮毛上熏修,无法登堂入室。
 
  菩提,就是我们的觉性,是智慧佛,每个人都有能思能想的这个觉性。一般人所想的多是名利财色、功名富贵,求不到就起烦恼;想久了,头脑就变得昏昏沉沉、迷迷糊糊。我们静坐思惟善法,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是回光返照,觉察、觉照,检讨六根是否清净。想要让菩提心、清净心现前,就要从现在开始努力;想达到涅槃、寂然不动,就要修习禅坐。
 
  佛法最究竟的就是菩提、涅槃。如果做不到,最低限度要建立信心,至少明白有这一条路的存在,有一点点相应,就种下了清净种子、般若种子,即使今生未能成无上道,有了这个清净的因,将来一定可以成就。
 
 
 
--------------------------------------------------------------------------------
(三)961230
 
  佛法中的八万四千法门都是方便,最究竟的就是菩提和涅槃。诸佛菩萨以禅悦为食,我们打坐时心清净了,由相对的境界达到绝对,自然禅堂不存在了,身体也不存在,只有这一念心了了分明、寂然不动,这就是佛法的究竟处。
 
  朝着这个方向去做,一定可以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契入菩提、涅槃。涅槃就是寂静无为,菩提就是觉性时时存在。修行要定慧等持,假使有定无慧,定散掉之后烦恼、业障仍会现前。有定无慧就如石头压草,定修成功了,只是暂时将烦恼降伏,等到石头碎了,杂草又会长出来。所以除了修定,还要修智慧,以智慧照破烦恼,杂草才能连根拔除。智慧从何而来?就是要时时观照自心,直下承担,反省检讨自己的烦恼,有了贪心、瞋心、痴心……就要对治,把心中的烦恼根拔掉,使这念心达到绝对的寂静无为、绝对的清净。同样都是这只手,翻过来是手掌,翻过去是手背,所以,一切都在这念心。
 
  古人说:「明明白白一条路,千千万万不肯修」,听法的这念心每个人都有,如果不能反省检讨、直下承担,不承认自己的过失,始终认为:「我现在穷困潦倒,是父母没有留钱给我,是整个社会制度不好。」把一切归咎于他人或外在环境,如此一来,所走的就是众生的红尘道;若要将红尘道转过来,就必须反省检讨,将功德归三宝、好事给大众,坏事自己来承担,这就是菩萨行。
 
  对于菩提和涅槃有正确的认识,信心达到百分之百,这念心马上就清净了。菩提、涅槃不在未来,菩提是我们检讨反省的这个觉性,如果现在这念心无法寂静,不能沉淀下来,死了以后就随业流转,哪里还有菩提、涅槃?不管未来往生到哪里去,有生就必定有灭,真正证到菩提心和涅槃心,才能超越生死。如果往生到净土,还是得继续用功,将来还是要证涅槃,所以要把握现在,不要走远路。
 
  心净佛土净,当下这念心清净,心就是净土,不需要另外去求净土。现在心清净了,晚上会作好梦;心当中起烦恼、生愚痴,就会作恶梦。从这个观念来看,真正是「心净佛土净」、「心平世界平」,佛所说的一切法都归于心地,称之为心地法门。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现在要朝菩提和涅槃的方向来努力,就是修福德、修智慧。
 
 
 
--------------------------------------------------------------------------------
 
(四)970106
 
  《六祖坛经》讲:「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虽然「菩提自性,本来清净」,可是为什么众生的心不清净?这是由于过去身口意三业不净,颠倒、妄想、造诸恶业,所以心如同一潭浑水;打坐就是要沉淀这念心,把心中的渣滓通通去掉。「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在日常生活中要时时观照、保养这念心。菩提本具,不是修出来的,因为有成必有坏、有生必有死,例如我们修建的道场,经过几百年、几千年以后就会坏掉,人也是难免生老病死,有生就一定有死。然而诸位听法的这念心是本具的,不是母亲怀胎所生,也不是佛、上帝给我们的,诸位听法的这个觉性是本具的,如佛经所说「法尔如是」。
  
  无生,即是生。心达到一念不生的境界,就属于无为法,与菩提、涅槃相应。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益」就是增加,「损」就是去掉。世间人作学问,从小学到博士都是一个加号,天天都要学习,多读、多看、多写、多记,增长自己的知识;我们修道则是要天天检讨反省,使心当中没有过失,把心当中的垃圾化得干干净净。用什么方法化除这些烦恼?检讨反省、禅修,坚住正念,随顺觉性,使这念清净心时时存在,所谓「金刚道后异熟空」,菩萨修行,一直到金刚喻定现前,永断世间烦恼、所知二障,异熟识种已弃舍,无复生起,亦名无间道,此时向前跨一步,便入解脱道,成无上正等正觉。
 
  一般人的心都是想过去、想现在、想未来,念念都在生灭当中,这是有间断的,念头一再地生、灭、生、灭……始终无法连贯;打坐到达最高的禅定,这念心就像供佛的香一样,烟袅袅上升,没有空隙、没有间断,无始以来的烦恼才会化得干干净净。每一个人都有烦恼,我们不要怕烦恼,因为转烦恼才能成菩提;不把烦恼转过来,就找不到清净的菩提心。有烦恼的心就好比一桶浑水,如何将它变成清水?第一个不要动它,就像我们打坐时也是不动;第二个要沉淀,放一些明矾,慢慢地沙石就会沉下去,清净的水就现前了。打坐也是在沉淀这念心,渣滓沉淀了,浑水净化了,烦恼全部沉底了,这时候,身心就感觉很清楚、很明白,智慧愈来愈灵光,这是第一步。第二步要继续禅修、返照,最后把桶里的渣滓全部化掉,成就无上菩提,究竟成佛,这就成功了。
 
 
 
--------------------------------------------------------------------------------
(五)970113
 
  如何发菩提心?首先要发愿,希望自己悟到菩提心、证到菩提心,这是「发心菩提」。由这个愿心,在行住坐卧当中时时刻刻反省检讨、觉察、觉照,渐渐地就能使心中的无明、烦恼减少。念佛、诵经、持咒……这些都是伏心的方法。贪心、瞋心、痴心减少了,恶念降伏了,心变得更宁静,身心康泰,人就感到很轻松、很落实、很自在,这个阶段称为「伏心菩提」。现今社会很多人谈论情绪管理,《中庸》也提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能掌控自己的心念,不被喜怒哀乐的情绪牵制,这就是伏心菩提。
 
  继续发心,不断地努力,悟到了「烦恼即菩提」,明白诸法实相,每个人都有这一念心,即是「明心菩提」。悟到这个道理,就感觉一身轻松。明心,是见到自己的本心,属于见道位。道是本具的,悟道并不是得到什么、看到什么,而是悟无所得;悟了道,就明白一切都是现成的,人人本自具足。如果执着自己的所见所闻,还是一种妄见。明心菩提就是明白每个人都有觉性,知道一切众生都有佛性,所以不但能尊重每一个人,也懂得尊重自己。悟到了本具的佛性,就等于是发现了自己最珍贵的宝藏。
 
  在动静闲忙当中持续用功,修一切善而不执着,将万法销归自性,就能「烦恼分分断,菩提分分现」,乃至出离三界、了脱生死,可以在三界当中来来往往,普度众生,真正得大自在,即是「出到菩提」的阶段。过去傅大士悟道之后说:「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这是指我们的觉性、清净心,觉性时时都与自己同在,不论睡觉、走路、说话都是如此,所以是「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到了这个程度,就没有妄想、颠倒,任何事情都看得清清楚楚,能知因识果,以清净的智慧圆融一切事理。
 
  菩提是我们本具的清净心。觉悟了以后,再继续修,这一念清净心就会慢慢现前。禅宗祖师说「保养圣胎」,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悟了以后还要保任,心时时刻刻安住于正念,就像古人所说「如龙养珠」、「如鸡孵卵」。养,就是保持清净心,龙如果把自己的珠子养成了,就能呼风唤雨,可以现大神通。我们这念心就像龙珠一样珍贵,养成功了,就能得自在、得解脱。「如鸡孵卵」,好象母鸡孵蛋一样,经过数天,在各种因缘和合下,小鸡就孵出来了。如果母鸡不专心孵蛋,而是乱蹦乱跳,无法安住,这些蛋便容易受凉,孵不出小鸡。打坐也是如此,心跑掉了要赶快拉回来,心能专注、不打妄想,持续七天下来一定可以坐到好香。所以这念心要能时时刻刻不动,就如《中庸》所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要念念分明、处处作主,一剎那都不可以离开;一离开,这念真心就跑掉了。
 
  《金刚经》讲:「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无为法即是菩提心、涅槃心。修行到最后,心中所有的贪、瞋、痴、慢、疑、邪见烦恼都漏尽,功德圆满了、成佛了,就永远不受轮回,生命就是无量无边、无始无终,达到究竟涅槃,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即是「无上菩提」。这是修行学佛的正知正见,修行就是在这一念觉性来用功,对于这个观念一定要有信心。
 
  佛的福德与智慧都修圆满了,所以是「福慧两足尊」。智慧就如同我们的双眼,能辨识前方的路况,知道所走的路是否正确;除了要有智慧认清道路,还要靠双脚一步一步地往前走,一步一脚印,最后才能达到目的。
 
 
--------------------------------------------------------------------------------
(六)970120
 
  修行的法门分为渐修和顿悟。渐修就是渐次修证,平时在精舍听经闻法,修戒、修定、修慧、修六波罗蜜、受持八关斋戒,这都属于渐修。修行不但要修善断恶,修了善法以后还要「能所俱空」,不执着能修的这念心和所修的一切法门,否则会障蔽自性的光明。一般人容易有法执,所以就教他修习「回向」的法门,把功德回向给法界众生,心当中保持一片空灵。经中说「先以善摄恶,后以舍摄善」,要多做善事,多修福报,用种种善法除去心中的恶法,这是第一步;经过一段时间的熏修,身口意三业清净,第一步就成功了,就达到贤位。进一步,不执着善法,三轮体空,就入了圣位。
 
  顿悟是指悟到当下这念心,不需要走这么多的远路。时时刻刻随顺觉性,坚住正念,使我们这一念心不颠倒、不起邪见,行住坐卧都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人在哪里,心在哪里,没有丝毫迷惑颠倒,就入菩萨位了。所以不但是恶念不起,连善念都不起,要达到无念、无住、无为、无相,才能契入佛的境界。虽然现在做不到,但是知道了这个道理,就不会走错路、走远路。「顿悟自心,直了成佛」,是悟到我们本具的佛性,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成了佛,这念心不增加一丝一毫;未达到如来的境界,这念心也不减少一丝一毫,和佛的心是一样的。做与不做,在于自己,开悟了,知道一切都是现成的,凡夫心就是佛心,凡夫心不起染污,就是真修行。明白了这个道理,就知道生命是很有意义、很有价值的。
 
  《楞严经》讲:「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凡夫与佛一样都有这一念心,只是凡夫有烦恼、有执着,得不到清净心、真实心的受用而已。悟了这个道理以后,要将凡夫心中所有的垃圾、渣滓化掉,沉淀浑水,这个功夫还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并不是悟了马上就得解脱,所以要乘悟并销,不要自以为是,执着不前。因此,明白了理,还要在事上来用功,「事」需次第渐除,不断地检讨反省,才能慢慢将心中的烦恼、尘、垢、结全部尽除。我们心中的尘垢、烦恼结必须靠自己去除,解铃还须系铃人,业是自己所造,所以要自己面对现实,看破、放下,最终才能消除一切烦恼和业障,断除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所以,悟了之后,要在日常生活上保持这一念心,做到「见境不生贪爱,于理不生分别」,见到外面再好的人事物都不要贪爱。「不于理中生分别,是故其中最吉祥」,当下一念不生,即是不分别,这个就是菩提之理、涅槃之理。达到一念不生,心清净、寂灭,这才是最吉祥的净土,所以要安住此理,不用向外寻求、妄生分别。
 
 
--------------------------------------------------------------------------------
(六)970127
  六祖惠能大师与神秀大师同是五祖门下的高徒,六祖大师传授的是顿悟法门,神秀大师则是以渐修法门教导学人。虽然教法不同,最终还是殊途同归。有一天,神秀大师密遣弟子志诚到六祖大师的道场听取顿教大法。志诚奉命到曹溪去,跟随大众一起向六祖参礼请益,但并未说明自己的来历。那时,六祖就告诉大众:「今天有暗中盗法的人潜伏在这个法会之中。」志诚一听,连忙出来向六祖顶礼,说明自己来求法的因由。六祖问:「你的师父怎样开示大众呢?」志诚说:「家师经常教导大众要住心一处,要常习静坐而不倒卧。」六祖说:「住心观静,是一种病,而不是禅。长久静坐,徒然拘缚自身,对领悟佛法有何益处?」志诚听后,再向六祖顶礼,说:「弟子在神秀大师那里学道九年,未能契悟佛法,今天听和尚这一席话,已经有所了悟。望和尚慈悲,再为我教诲指示。」
 
  六祖问:「我听说你的师父是用戒定慧来教导学人,你能说说看其中的说法吗?」志诚回答:「诸恶莫作是戒,众善奉行是慧,自净其意是定。」六祖说:「你的师父所说的戒定慧是接引大乘人,我讲的戒定慧是接引最上乘人。我所说的法,不离自性,如果离开自性而说法,就是着相说法。要知道,一切万法都是从自性而起作用,这才是真正的戒定慧法。如果念念都能以智慧来观照自心,离一切形相及执着,就能自由自在,无所滞碍。」六祖接着对志诚说:「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不增不减自金刚,身去身来本三昧。」志诚听了就开悟了,悟到心地法门。
 
  「心地无非自性戒」,就是指我们这念心没有恶念,心当中不生是非,这个就是自性戒。「心地无乱自性定」,心不迷失颠倒,不打妄想,保持这一念觉性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就是自性定。保持这念觉性存在,不愚痴、不颠倒,人在哪里,心在哪里,「心地无痴」,就是「自性慧」。
 
  因此,无论渐修或顿悟,都要回归这一念心。今天大众在禅堂用功,要相信自己可以「顿悟自心,直了成佛」,不要看不起自己,认为自己的根机不好。能够听到这个法门,就是最大的福报,了解这个道理,就是顿根人,就是上上根机的人。即使至今未坐到一支好香,也不要灰心,还是要有信心,禅宗祖师说:「有前前才有后后」,经过几天的打坐,慢慢调伏我们的身心,身心调伏了,最后必能「一念相应成正觉」!从现在起,不要打妄想,也不要等待,狂心顿歇,歇即菩提。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惟觉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惟觉法师)  

 惟觉法师:惟觉老和尚佛法禅法问答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结劝流通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八觉知 普济众生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七觉悟 五欲过患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六觉知 布施平等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五觉悟 多闻智慧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四觉知 常行精进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三觉知 心无厌足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二觉知 多欲为苦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一觉悟 无常无我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释人名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释经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