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王雷泉教授:《唯识抉择谈》提要


   日期:2024/9/21 10:1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唯识抉择谈》提要

王雷泉

    《唯识抉择谈》,一篇。近代欧阳渐著。本文有二个版本:一、欧阳渐自撰的原稿,现收于金陵刻经处木刻印行的《欧阳竟无内外学》;二、由聂耦庚笔记、吕澂校订的纪录稿。有支那内学院蜀院民国三十年刻本行世。现二个版本皆收入蓝吉富主编的《欧阳渐选集》(《现代佛学大系》第五十一册,台湾弥勒出版社,一九八四年版)。

    欧阳渐(一八七O——一九四三),字竟无,江西宜黄人。早年治程朱理学,中日甲午战争后,痛感国事日非,乃改治陆王心学,欲以补救时弊。欧阳渐本庶出,早年丧父,自幼孤苦,三十六岁时,因母丧,哀恸逾常,从此绝意仕进,断荤离欲,皈心于佛法。受友人桂伯华之导,开始读《大乘起信论》、《楞严经》,次年到南京从杨文会学习佛学。曾奉杨文会命东游日本,学习密宗要旨,寻访佛教遗籍。一九一一年,杨文会逝世,乃继承杨遗志,经营金陵刻经处。一九一二年,与李证刚、桂柏华等人创立中国佛教会,主张政教分离,推行佛教改革,未获实现。一九二二年,和学生吕澂等人创办支那内学院,抗战期间迁至四川江津,仍是讲学和刻经并重。办内院以培养人材,编《藏要》以刊定经籍,为一生两大业绩。治学重点是《瑜伽》、《唯识》,旁通《般若》、《涅槃》,并能融贯空有。其治学不在一字一句的研讨,而是善于归纳,扼其大意,故其著作多以叙说为名。主要著作有《内院院训释》、《瑜伽师地论叙》、《法相诸论叙》,《藏要论叙》、《唯识研究次第》等,现存有晚年手订《竟无内外学》二十六种,由内学院蜀院辑为三十余卷印行,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一九七六年集为《欧阳大师遗集》四大册。事迹见吕澂《亲教师欧阳先生事略》,周邦道、章斗航《欧阳大师传》。

    欧阳渐一九二二年在南京支那内学院开学时,在开讲《成唯识论》之前,先于九月二日至九月二十二日分十次讲此论。演讲之初,先列举当时中国佛学有五蔽:一、盲修禅宗者作囗头禅、野狐参而废弃经教;二、思想方法笼侗而凭私见妄事创作;三、天台、贤首等宗畛域自封、得少为足,而使佛法之光日晦;四、学人于经典著述不知简择最精当之唐人之书,所以义解常错;五、学人全无研究方法而妄执难易、世出世法门。针对“时俗废疾”的空疏之病,在体用、真俗等关系上,强调即用显体、即俗修真,并辨别法相、唯识实有二系。认为唯有法相、唯识之学能对治上述五蔽,“学者于此研求,既能洞明义理,又可药思想笼侗之弊,不为不尽之说所惑;且读唐人译述,既有了义之可依,又得如理之可思,前之五蔽不期自除;今所以亟提倡法相唯识也。”全文分作十节,此据记录稿而作解说:

    第一、抉择体用谈用义。凡有为、生灭、因果转变等法皆即是用,而无为、非生灭、常一、一真法界等皆是体。“凡法皆即用以显体”,故虽从体而言,心、佛、众生三者本性相同;但从用而言,则修行的因果次第历然。“是故须知有为不可歇,生灭不可灭,而拨无因果之罪大。”要学诸佛菩萨,在有为生灭法中恒修无漏功德,尽未来际。

    第二、抉择四涅槃谈无住。四涅槃为自性涅槃、有余涅槃、无余涅槃、无住涅槃。无余涅槃为佛教唯一不二之教,然非小乘人所误解之灰身灭智,故唯识家侧重言无住涅槃。“无住涅槃者,就大用方面以诠,诸佛如来不住涅槃,不住生死,而住菩提;菩提者即因涅槃体而显之用,非可离涅槃而言之也。体则无为,如如不动;用则生灭,备诸功德。”

    第三、抉择二智谈后得。二智为根本智与后得智,根本智进入不变种种相状相分而泯诸分别之见道位,此时戏论既除,思议不及,故无言说可以利他;后得智为真见道后次第起心,有能观所观二重十六心差别,且大乘修道断理事二种惑,亦用后得智,故功用极大。因此为菩萨度众故,当强调后得智,“菩萨于何求?当于五明求。一切智智,五明是资,闻思所成,修慧引生。”

    第四、抉择二谛谈俗谛。二谛为胜义谛与俗谛,胜义谛非言语所能安立,故须通过俗谛而言诠。性相二宗俱谈空义,但性宗之谈系以遮为表,相宗之谈系即用显体。以遮为表故一切诸法自性皆无,即用显体故依他因缘宛然而有。在真俗二谛关系上,空宗是俗有真无,而相宗则是俗无真有。“俗无真有者,于世俗谛瓶盆遍计一切皆无,于胜义谛一真法界圆成而实。……俗则如幻,真则不空,是诠是表,非是其遮。”认为空宗所说的真无与相宗所说的真有,虽同指涉一真法界,但相宗能“不可名而可名,不可言而可言”,则尤胜于空宗。

    第五、抉择三量谈圣言。在认识上的现量、比量、圣言量三者中,虽然取舍从违,皆依现量(直觉的认识)为准,但真现量唯见道的圣者乃能,非有漏众生所能见。故为众生计,唯依圣言量为最初方便。

    第六、抉择三性谈依他。在相宗说明存在的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三自性中,依他起性说明了因缘幻有的现象,在三自性说中占据枢纽地位,故净分染分皆摄于依他起性。“有漏缘生曰染依他,无漏缘生为净依他,执为实有曰遍计所执,空其所执曰圆成实。”此亦从即用显体的理路而来,故“拨因缘无,黜依他有,彼恶取空流,诸佛说为不可救药者。”

    第七、抉择五法谈正智。五法为《楞伽经》所立相、名、分别、正智、真如,前四法为依他起,后一法为圆成实,在正智与真如的关系上,“真如是所缘,正智是能缘。能是其用,所是其体。诠法宗用,故主正智。”正智为破除妄分名、相之分别心,契合真如之体的智慧,故即用显体,以正智表真如净用。真如超绝言思本不可名,是在“遮”(否定)的意义上强名之曰真如,“真简有漏虚妄,又简遍计所执;如简无漏变异,又简依他生灭”,并非有一可以正面表述(表)的真如存在。欧阳慨叹古人多昧此解,直视真如二字为表,故有真如受熏缘起万法之说。在此用三次演讲的时间批判《大乘起信论》等真如缘起论的思想。首先、《起信论》作者马呜原为小乘,此论系其首宏大乘的过渡时期作品,故立说粗疏远逊后世;其次、马呜受小乘分别论者(大众部、一说部、说出世部、鸡胤部)影响,不立染净种子,而言熏习起用,其熏习义亦不成;第三、《起信论》不立正智无漏种子,使真如自能离染成净,乃合正智真如为一,于理失用义,于教违《楞伽经》;《起信论》竖说八识,三细八粗次第而起,几似一类意识,于理失八识之差别,于教违《解深密经》。

    第八、抉择二无我谈法无。因烦恼障而执人我,因所知障而执法我。佛教大要无非破执二字,大乘将性空无我贯彻到人法二空,以法空无我而为究竟。

    第九、抉择八识谈第八。在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识八识中,重在第八阿赖耶识,有五层理由:

    (一)五教十理及于八证而立此识。五教,指《阿毗达磨经》二颂、《解深密经》和《入楞伽经》各一颂、以及《摄大乘论》所载小乘各派诸密意经说,为成立阿赖耶识的教证。唯识十理,对应《瑜伽》、《显扬》、《对法》之八证,表列如下:

        唯识十理:                        《瑜伽》《显扬》《对法》八证:

        一、持种心。————————————-四、有种子心。

        二、异熟心。————————————-六、身受差别。

        三、趣生体。

        四、能执受。————————————-一、依止执受。

        五、持寿暖。

        六、生死心。————————————-八、命终不离。

        七、二法缘。

        八、依识食。

        九、识不离。————————————-七、二定不离。

        十、染净心。

                                              二、并不初起。

                                              三、并则明了。

                                              五、业用差别。

    (二)唯识以识摄蕴而立此识。指此第八识已包含了原来五蕴(色、受、想、行、识)中之识的潜在含义。

    (三)深细不可知之识是此识。在无想定、灭受想定、无想天、睡眠、闷绝五位中,第六意识不现,而在第七第八识中仍现。

    (四)不为声闻而立此识。谓阿赖耶识深细难测,恐凡愚执著为我,故不说。

    (五)因为大悲而立此识。智由悲起,悲为大用之源。观众生无常之苦而起大悲,转变众苦根源在于识别种子差别,必究阿赖耶识而后能尽。

    第十、抉择法相谈唯识。提出法相、唯识是两种学的主张,“法相赅广,五姓齐被;唯识精玄,唯彼后二。”认为法相摄《阿毗达磨》全经,唯识摄《摄大乘论》一品;法相摄十二部经全部,唯识摄方广一部。早在一九一七年撰就的《瑜伽师地论叙》中,欧阳以十义区别唯识、法相二宗(参见《欧阳竟无先生内外学》条)。在一九二一年撰就的《瑜伽师地论·真实品叙》中,又补充六义:(一)譬如被机,唯识被二,不定及大;法相齐被二乘、无姓。(二)譬如正智,唯识虽净,唯是相应,而非即智;法相家言,依他具二,一妄分别是心心所,一即正智。    (三)譬如论议,唯识有五不判;法相即无不谈。(四)譬如三世,唯识谈种,即一现在托过未种变似三时,而实一现;法相谈相,果相所对,便谈过去,因相所对,便说未来,三法展转而实现在。(五)譬如六根,唯识缕分,最后判言,若入果位,六根互用;法相家言,法相不可乱。(六)譬如涅槃,唯识无住,但对般若自性涅槃,而俱简小;法相普被有余、无余,以为其果。

    欧阳渐提出“法相、唯识非一”的理论,当时曾得到沈曾植(乙庵)的赞同,后来章太炎亦赞其说其识“足以独步千祀”(《内学院缘起》)。此论出后,与欧阳同出杨仁山之门的太虚法师,陆续撰《佛法总抉择谈》、《竟无居士学说质疑》、《论法相必宗唯识》、《再论法相必宗唯识》等文驳斥,由此开启太虚与支那内学院之间的法义之诤。

——陈士强、王雷泉等主编:《中国学术名著提要·宗教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王雷泉教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王雷泉教授)  

 王雷泉教授:走进精神公园——访王雷泉副教授 

 王雷泉教授:中国佛教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王雷泉) 

 王雷泉教授:禅定要略——从一念三千说看生存困境之解决 

 王雷泉教授:超克自卑与我慢——六即成佛的实践意义(王雷泉 

 王雷泉教授:高高山顶立 深深海底行——南怀瑾先生文化史观 

 王雷泉教授:神圣化与世俗化(王雷泉) 

 王雷泉教授:禅的基本目标 

 王雷泉教授:心净则国土净——佛教哲学与环境生态 

 王雷泉教授:赵州吃茶记 

 王雷泉教授:加强教团建设提高自身素质——复旦大学哲学系王 

 王雷泉教授:《金刚经》是怎样一部经典 

 王雷泉教授:崇尚真实 呼唤真实——怀念正果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