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惟觉法师:佛门大道


   日期:2024/9/24 2:2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门大道 
 
 
(一)950402
 
 
  佛门,简单的说是佛教界的大门;进一步的说法:「佛者,觉也」,佛门就是觉悟的门。所谓「自觉、觉他、觉满」,这是如来的境界,不但自己觉悟,希望大众也能觉悟,而且觉悟到至善至美的境界,达到「觉满」。如果以古人所说的「先知先觉、后知后觉、不知不觉」而言,「先知先觉」是指开悟的圣者;「后知后觉」是听闻佛法后,知道开始修行学佛的人;「不知不觉」则是没有因缘听闻正法,成天吃喝玩乐、沉迷于声色犬马当中而醉生梦死的人。
 
  「佛门大道」是觉悟的大道、是菩提大道。「门」是一个譬喻,一般人做事也讲究「门道」,而契入佛法,就是觉悟的门道。「门」也指每一个人的六根门头,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这是「六根门头」,修行要在六根门头上修,这就是佛门大道。更进一步来说,「门」是每一个人的心门,开悟了,心门就打开了,此时自然会明白里面有无量的宝藏,所以,这扇佛门、这扇心门很值得每一个人来开启。心门就在每个人的自心当中,迷惑时,心门就会关闭;一旦觉悟,心门自能打开。从我们的六根门头来检视,眼睛喜欢看五光十色,这是眼门未开;耳根喜欢听赞叹的话,这是耳门未开;鼻根追求喜欢的味道,这是鼻根门头没开;舌根贪着酸甜苦辣,是舌根门头没有开;身根喜欢温暖、喜欢享受,讨厌炎热、寒冷,希望穿得好、吃得好、住得好、用得好,这是身门不清净,身门未开;意根患得患失、心猿意马、精打细算,总是在评量他人而不懂得检讨自己,是意门未开。六根迷惑了,心门就无法打开。
 
  相反地,诸佛菩萨是「禅悦为食,法喜充满」,六根不住着于外境的生灭相上。眼不攀缘五光十色,所见尽是庄严的道场、清净的佛像,这是眼门清净,眼门开了;耳根不听闻是非,喜欢听经闻法,这是耳门开了;鼻根喜欢亲近戒香、定香,这是鼻根的门开了;舌根喜欢谈佛法、宣扬善法,舌根的门就开了;身体在行、住、坐、卧当中具足四威仪,身一动就是善法,不造作恶业,身门就开了;经常检讨、反省,知过改过,使意根清净,这是意门开了。所以,自己要打开自己的六门,因为这「六根门」是自己以前将它封闭的,过去到现在都被尘劳所封锁。所以解铃还须系铃人,现在要靠自己磨垢刮光,把这六根门净化了,六门自然而然就开了。六根门是外面的门,外面的门打开了,心门自然就开;心门打开了、佛门打开了,道就自然现前。道不在心外,若认为道在外面,则是心外求法,在自心之外追求而不知道回光返照自心,即为「外道」。
 
 
 
--------------------------------------------------------------------------------
 
(二)950409
 
 
 
  我们修行学佛、听经闻法,要在六根门头、在心门当中信受奉行,由心门登堂入室,必能找到一条佛门大道,佛门大道就是「正道」。受持五戒,使人格完整,这属于「正道」;然而五戒只是做人的根本之道,属于人道的范围,还不是真正的大道。继续用功,进一步修十善,十善属于天道,一般人都喜欢生到天上,很多宗教都提到生天堂,佛教也有生天的法门,但这都不是究竟的佛门大道。虽然天上比人间快乐,但是天福享尽仍要轮回,所以生天只是一种福报,也有寿命终了的一天。
 
  既然是修道,总要找一个究竟的道。「声闻道」属于究竟的道,声闻修「四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修成了就能证得罗汉果,证得罗汉果就可以出三界、了生死。虽然这是学佛修行所追求的一种圣道,但这还不是今天所说的「大道」。除了声闻道,还有缘觉道,缘觉道以上还有菩萨道,菩萨道修圆满了才能成就佛道。成佛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所谓「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有的人听到要这么长的时间才能成佛,就望洋兴叹,认为实在是佛道日遥,便失去信心。今天所讲的「佛门大道」,不需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这个大道就是禅宗所说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顿悟自心,直了成佛」,这是超越时间、超越空间的法门。现在这个时代,每件事都讲求时效,例如:为了赶时间,吃饭要迅速;无论是工业、商业,程序都要求简化,要一贯作业、要机械化,这也是为了求快。而佛法中的「顿悟自心,直了成佛」就是一条最快的大道。
 
  「明心见性,见性成佛;顿悟自心,直了成佛」,是无上菩提、是无上道。这个道要如何契入呢?首先要彻悟,如禅宗祖师说:「只贵汝知见,不贵汝行履。」这个「知见」就是要契悟不生不灭、不去不来的当下这念清净心──「离念真心」,离念就是无杂念、无妄念,又称为「无念」,必须要契悟这念心。因缘成熟了,很容易就能契悟这念心;因缘没有成熟,就像在太阳当中找影子,骑牛找牛,始终没有办法悟道。但是,悟了以后要起修,「修」也要有功夫,要经历一段时间,这个阶段称为「保养圣胎」。保养成功了自然可以走在这条大道上,而且步步都是光明,好比打开心当中的宝山,可以尽情享用。
 
  禅宗祖师说:「未开悟前,如丧考妣。」还没有开悟前,不知道心在哪里、佛在哪里、道在哪里,所以很伤心,好象失去了自己的父母一样悲哀。但是开悟以后,找到这条菩提大道,又「如丧考妣」,为什么找到路、开悟了,还是如丧考妣呢?因为虽知道一切都是现成,可是自己的这念心当中却有很多杂念、妄念、昏沉。举例而言,一般人在上班的时候,由于忙于工作,所以不会感觉有妄想、无聊,也不会打瞌睡;但等到打坐时,妄想、昏沉、无聊、无记这些毛病又全都出现了。因为觉得要达到清净心实在太困难,想除去妄想实在太困难,所以又「如丧考妣」。
 
  一般人结束了一天工作,下班以后做什么呢?如果是修行学佛的人,知道看经、打坐,知道持咒、做早晚课诵。但是,没有发道心、没有修行学佛的人,下班后心里总是无所依靠:打开冰箱看看有什么好吃的东西,发现冰箱里还是那几样东西,没有兴趣;看看报纸、杂志,新闻都差不多,没有什么刺激的,还是觉得很无聊……打电话给朋友,听到有牌局,赶紧开车去参加,刚一离开家不远就出了车祸。为什么这时想去开车、想去打牌?因为心始终在攀缘,心静不下来,外面的境界就容易与自己过去生的业障相应。佛经讲:「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过去自己曾经伤害别人的性命,也许是无心之过,也许是有心之过,这一生遇到前世的冤家,业障就相应了。
 
  自己所造的业,如果没有能力化解,如前世伤害某人的种子存在八识田中,一旦与对方相遇就会受报。什么是「因缘会遇」?举例而言,假使彼此都在美国,不但在美国而且都在旧金山,这就是因缘会遇;如果一方在纽约,另一方在大陆、台湾,彼此不相遇就不会受报。因为念头就像是一个频道,频道强就能很快感应到,假使双方都来到旧金山,冤家路窄、狭路相逢,又正好都开车来到同一条路上,经过的时候,彼此八识田中的种子互相产生感应,结果车子就撞上了,这就是冤家路窄,业果相遇。相反地,下班回到家,正好在家休息、静坐,沉淀自己的念头;最后达到无念、一念不生的境界,即使外面有业缘经过,自己的电波也不会与他人的频道相感应。所以,一念不生,业障消除。
 
 
 
--------------------------------------------------------------------------------
 
(三)950416
 
 
 
  我们从前面所说的角度来了解佛法,修行就会很认真,因为修行是自己的事,藉由打坐而达到无念的境界,这就是一条大道。有念是众生,无念就是佛,《六祖坛经》云:「有念念成邪,无念念即正;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虽知道要达到无念,但如果又执着「无」,「无」则又变成「有」,这就是心有执着,有我执、法执。例如我们今天在讲堂里听经闻法,电灯一开就充满光明,电灯一关就是黑暗;如果执着这个地方是光明的,那就错了,因为电灯关掉后这个地方是黑暗的,要将电灯打开才会有光明,认为讲堂是黑暗或是光明,这些都是执着。有执着,就不易与道相应,所以修行的过程就是要破我执、破法执。
 
  「无上大道」是要达到无念的境界,但如果不清楚什么是无念,就很难真正达到无念的境界。一般人刚打坐时,常有的毛病是妄想、昏沉、无聊、无记,懂得用功的人,知道要对治这些毛病。如果还没有真正的大彻大悟,反倒认为昏沉来了睡一睡无所谓;甚至坐到睡着了还会作梦,自己迷迷糊糊,以为刚才可能是入定了,不知道自己是在昏沉当中。悟道的人知道这念心不能打妄想,不能昏沉、无聊、无记,因为这些毛病现前,心门就关闭了。
 
  人有很多的「我执」,大家都习惯讲「我」,「我」在修行,「我」在听经闻法,「我」在做事,哪一个是「我」?「我」的四肢五官、「我」的身体、「我」的心,如果认为身体是「我」,把假的当成真的,就把真的迷失了。假设身体是「我」,读小学的时候是个小学生,认为这就是「我」;小学毕了业,小学时的身形改变了,成了中学时候的身形,这与小学时候不同,那中学的身体是「我」吗?到了高中的阶段,这时的身体是「我」吗?接着,读大学、硕士、博士,哪一个身形才是自己呢?一般人总是执着自己的形貌,执着这个假合之身为自己。又比如说,取得学位之后,「我」找到工作了,「我」又成为经理、董事长、教授、校长……这也是「我」;回到家,与太太相处,「我」就变成先生,面对孩子时,「我」就变成爸爸。一个人有这么多的「我」,哪一个「我」才是真正的「我」?大家选择看看,都不是的。最后,年纪大了,认为自己七老八十了,又把这个老的形体当做「我」,这都是因为没有明白自己的这念心,执着身体、形貌,执着一个「假我」,迷失了真我。所谓「人老心不老」,只要明白这个道理,虽然相貌会变老,这念心始终是年轻的。
 
  在佛陀时代,有一位名叫波斯匿的国王,波斯匿王是佛陀的弟子,由于长期生活在王宫中,环境优渥,以致体型肥胖。有一天,波斯匿王请问释迦牟尼佛:「世尊,我已经胖得连拜佛都拜不下去了,请世尊慈悲,告诉我减肥的方法。」这时,佛陀对波斯匿王说了四句话:「人当自系念,每食知节量;是则诸受薄,安消而保寿。」「人当自系念」,时时刻刻要管得住自己的这念心,这念心要专注,只起善念、不起恶念,要把心系念在佛号、诵经上,系念在「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死、念天」。做事情,心就在工作上,人在哪里,心就在哪里,这都是系念。「系」就是专注,专注也是止观,懂得系念,心慢慢就能安定下来。饮食时,心就在饮食上,要能适量。其实减肥很简单,不外乎少吃,不要吃油腻的食物,吃东西要知道节制,饮食只吃八分饱,不能吃得太撑,这是「每食知节量」。「是则诸受薄」,「诸受」就是感受酸甜苦辣种种味道,「薄」是减少,意思是说不要贪着酸甜苦辣这些味道,减少贪吃的念头,这样自然而然就能减肥,而且能使身体健康又长寿。这四句话就是减肥的最好方法。
 
 
 
--------------------------------------------------------------------------------
 
(四)950423
 
 
 
  波斯匿王经常随佛听经闻法,有一次听到释迦牟尼佛说:「世间除了生灭法,还有一个不生不灭法。」于是,波斯匿王请问释迦牟尼佛:「世尊,生灭法我们都知道,但是不生不灭法是什么意思?我始终听不懂。」希望大众也能从这个公案中,找到一条佛门大道。首先,要知道世间上的所有一切,都属于生灭。佛法所说的「生灭」,分为大期生灭、短期生灭、四相生灭、剎那生灭。
 
  第一、大期生灭:宇宙万象有成、住、坏、空,整个世界的外在环境都有成、住、坏、空,宇宙当中有无量的世界,一般人只知道太阳系、银河系是一个世界,其实宇宙当中有无量无边的太阳系、无量无边的银河系。整个宇宙世界,经常都在生灭变异当中,有的世界呈现成长的状态,有的则在毁坏的阶段,这都是无常、生灭,属于「大期生灭」。我们所住的这个世界一样会有成、住、坏、空,地球将来也会毁坏。什么时候坏呢?要等到我们这个世界的第一千尊佛出现以后,而现在是第四尊佛出世,还不是世界末日的时候,所以我们正好把握因缘用功修行。
 
  第二、短期生灭:短期生灭是人在地球上的生、老、病、死等现象。地球上的人谁没有生、老、病、死?从母亲肚子里生出来,这是「生」;有生就一定有死,想要「长生不老」,是不可能的事。即使是生到天上,天人也是有生、有灭,只是寿命长短不同而已。唯有契悟到不生不灭的这念心,才真正可以不死。地球上的任何生物,无论是海里的、空中的,都有生、老、病、死,除此之外,人为的战争、杀生等灾难,都会使生物死亡。从这里去观察,整个世界的万事万物都在成、住、坏、空与生、老、病、死当中不断地循环。所以,世界是动态的,并非只是一般人所知道的静止状态,事实上,世间万事万物都在剎那不停的循环,这属于短期生灭。
 
  第三、四相生灭:四相是指「生、住、异、灭」。如人的起心动念中就有四相生灭,以喝茶来讲,口渴了想喝茶,这是想喝茶的念头生起,属于「生相」。决定要喝茶,拿起杯子将茶水送到口里,这是第二个念头「住相」,这时第一个「生相」的念头已经灭掉了。接着开始喝茶,喝第一口觉得很可口、很清凉,感觉很舒适,再喝第二口、第三口,口已经不渴了,这时感觉不如喝第一口这么好;再喝,渐渐觉得茶水没有味道,念头不断地改变,这是念头的「异相」,异就是变异、变化。不想喝茶了,放下杯子,喝茶的念头灭掉了,这是「灭相」。从不同的事情来观察自己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起心动念,都有生相、住相、异相、灭相,这是「四相生灭」。
 
  第四、剎那生灭:我们的念头时时刻刻都在生灭、生灭、生灭……佛经里记载,从早到晚,人的念头有八亿四千万个生灭。一般人于白天时,心念在生灭自己都不知道,所以更难觉察晚上睡觉时这念心也还在生灭当中。
 
  波斯匿王问:「世尊,我已经知道生灭法了,但是您讲到我们心当中还有一个不生不灭法,哪个是不生不灭?」佛问波斯匿王:「大王,你今年几岁?」「我今年六十二岁。」佛问:「大王,你最初在几岁时见过恒河呢?」波斯匿王回忆一会儿,说:「大概在三岁的时候。」佛又说:「你从三岁时的童颜,到现在六十二岁的白发苍苍,相貌是完全不同,三岁到现在,身体时时刻刻都在变化,这就是『生灭法』。然而,你三岁时看恒河的这念心和六十二岁看恒河的这念心,能见的这念心是一个还是两个?」波斯匿王回答:「当然是一个。」不可能过去有一个能看、能知的心,现在还有另一个能看、能知的心;如果过去和现在不是同一个心,那么现在的心怎能记得过去的事呢?所以能看的这念心,有着不生不灭与永恒不变的性质,这才是真实的自己。
 
 
 
--------------------------------------------------------------------------------
 
(五)950430
 
 
 
  我们也可以问问自己,从小到大,能见的这念心是一个还是两个?以我们对于食物的味觉来说,三岁的孩子知道盐是咸的、糖是甜的,现在活到这个年纪,也知道盐是咸的、糖是甜的,三岁时的这个「知」和现在这个「知」,是一个还是两个?我们从小到大,小学是一个生灭,中学是一个生灭,乃至高中、大学、博士、结婚、生子的过程,都是一个生灭接着一个生灭,属于生灭法。为什么是生灭呢?譬如「爸爸」这个名称,因为有孩子才有「爸爸」的名相;如果没有孩子,爸爸这个名相就无法成立。又如董事长这个名称,有公司的存在才有董事长;假使公司解散了,董事长的名称也就用不上了,这都属于生灭法。整个世间都不断地在生灭变异,是因缘会聚、缘起性空,我们要将这个道理想透。
 
  每个人都有不生不灭的觉性,正如同波斯匿王过去见到恒河的这念心,和六十二岁的这念心没有差别。从这个地方去用功,一定能契悟自己本具不生不灭的「觉性」;契悟了这念觉性,才真正是契悟了无上大道、佛门大道。契悟了,这念心就能盖天盖地,当这个世界毁坏的时候,不生不灭的这念心仍然存在。因为时间、空间都是虚妄之相,不管时间、空间怎么转变,只有不生不灭的这念心能涵盖十方三世。过去、现在、未来都在这念心当中,十方的空间也都在这念心当中。如来成佛就是证到不生不灭的这念心,所以如来对过去、现在、未来的任何事情都很清楚;现在科学、医学都很发达,但是如果论及「知」,和如来相比起来,实在还差很远。
 
  一般人能够清楚知道过去的事情吗?今生的几十年当中,有时候自己的事都弄不清楚,甚至于两三天前的事还迷迷糊糊,更遑论是过去世的事。因为一般人的心念就像一潭充满杂质的浑水,而悟到这念心的人,就好比觉察到这些现象,知道要把浑水沉淀一番,并且去除里面的杂质,所以悟了以后还有很多事要去努力。禅宗祖师为什么在开悟以后仍是「如丧考妣」?因为发现心当中有很多的习气、妄念,所以要藉由渐修的过程来磨炼自己。《楞严经》云:「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顿悟了自己这念心,和十方如来的这念心没有两样,所谓「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成了佛,这念心不增加一丝一毫;而凡夫虽然还没有成佛,但是这念心也不会减少一丝一毫。
 
  佛性人人本具,明白这个道理,就了解人活在世界上很有意义、很有价值,生命并非只有这一段,生命是无穷尽的,我们有无穷尽的希望。如果不了解佛法,就只看到这一生,计较这一生中的贫贱、富贵。贫穷的人对于富贵人家非常羡慕,觉得自己贫苦、卑微;然而富贵人家也有烦恼的时候。通常人是日食三餐,再怎么吃也是有限,就算住在高楼大厦里面,所睡也不过是一张床,钱财太多了,反而又生出种种患得患失的想法:「这么多的钱要怎么用才能保值?现在绑票、勒索这么猖獗,怎么办呢?死了以后,这么庞大的财产交给谁呢?或是捐给国家、捐给慈善机关?以后会不会有问题……」这么一想,晚上就失眠了,即使是睡在高楼华厦的豪华卧床上,也是睡不着。财富虽然多,不快乐又有什么用?有些人干脆吃喝玩乐、花天酒地,尽量地享受物质生活,这么一来却又造作恶业了。
 
  有些没钱的人羡慕豪贵生活,也想得到富贵人家的享受,但是认为要赚这么多钱不容易,最快的方式就是偷、抢,于是绑票、勒索、贩毒,做出种种触犯法律的事情,最后锒铛入狱,更是痛苦!这就是没有找到人生的道路,没有找到不生不灭的佛门大道。如果找到了这条人生大道,有钱人的人生就会更光明,因为知道如何善用钱财来救人济世;没有钱的人知道种善因、得善果,人生就会有好的转变,一切命运都操之在己,只要肯努力就有希望。
 
  所以,佛法能带给大众希望,使贫苦人家从黑暗步向光明,使富贵人家从光明到达更光明的人生。因为知道人的生命无穷尽,知道透过佛门大道、菩提大道,就能确实掌握自己无穷尽的生命与希望。波斯匿王就是悟到这个道理,是「智慧型的开悟」,只要大家因缘成熟了,一听这个道理就可以明白自己生灭身中有一个不生不灭性,就能找到这一条佛门大道。
 
 
 
--------------------------------------------------------------------------------
 
(六)950507
 
 
 
  悟道之后,才真正是修道的开始,「修」就是在日用当中保任这念心、磨除烦恼习气,不管面对任何境界,都要有恒心、有信心,最后通过种种障碍,一定能有所成就。过去,有一位很有道心的高峰妙祖师,为了要开悟,闭「立关」三年。三年站着不动,对一般人来说是很难做到的。可是,在历经三年的苦修之后,高峰妙祖师却没有开悟。大家要了解,「苦行」只是帮助修行的助道方法,苦行并不是「道」。释迦牟尼佛在成道之前,曾修六年的苦行而未明悟大道,后来体会到苦行并非究竟之道,必须善调身心,有适当的体力与精神才能持续地用功。
 
  高峰妙祖师闭立关三年没有开悟,接着就到外地去参访善知识。参访途中,由于身体不适,所以到客栈住了一阵子。有一天晚上,高峰妙祖师起来找水喝,在一片漆黑中,摸到了一盆水,舀起水就喝,喝了之后觉得水很甘甜。隔日一觉醒来,他再到厨房找到昨晚那盆又甘甜、又清凉的水,正准备要舀来喝的时候,一看──水面上浮着一层白沫,而且闻起来还有一股臭味,原来那是洗脚水!当高峰妙祖师知道昨晚喝了一肚子臭水时,当下楞住了,而就在这个时候,竟也开悟了。开悟时说了四句话:「饮之甚甘,闻之甚臭;非关外物,净秽由心。」昨天晚上喝这盆水时,感觉又香又甜,可是今天闻到了臭味,知道这是洗脚水,马上就不想喝了,为什么呢?「非关外物,净秽由心」,想喝与不想喝跟这盆水没有关系,完全是自己这念心的分别所致。昨天晚上喝的时候,不知道是洗脚水,这念心没有分别取舍;而今天知道这是洗脚水时,直觉得难以下咽,这是因为自己的分别心,认定这水是脏的,所以不敢再喝。有了分别心,外在的世界就成了相对的境界,一切都是自心的作用,高峰妙祖师就是悟到这个道理。
 
  本具的觉性,本来就没有分别、没有取舍。但是,开悟了以后还要继续保任这念不分别、无取舍的心,当下唯有这一念清清楚楚的觉性。悟到这念心之后起修,才算是修道的开始。过去未悟之前还不算真正的修道,只是修「加行」,加功用行。契悟了这念心以后,要「静中养成,动中磨炼」来保养这念心。所以每天都须将这念心静下来,打坐时,要觉察自己的妄想;昏沉来了,可以动一动身体,振作精神,如果身体太疲累,就先睡一觉再静坐;假使落入无聊、无记,就要提念,譬如想到布施、持戒、忍辱……想六波罗蜜,或是念一句佛号,帮助自己提起正念。
 
 
 
--------------------------------------------------------------------------------
 
(七)950514
 
 
 
  在静坐当中,昏沉、无聊比妄想还好对治,因为妄想有很多种层次,容易使人错认消息。依《禅宗永嘉集》所述,吾人静坐的时候,可分五种念头:
 
  第一、故起念:初初打坐时,感觉腰酸背痛、腿酸、腿麻、腿痛,如坐针毡,所以心定不下来,为了要转移这种痛苦,就故意起念头,想一些事情让自心有所依靠,转移打坐时的酸麻痛,这称为「故起念」。例如,故意想自己的事业该如何发展,办公室该怎么样规画人事?哪些员工有能力、有智慧、有担当,将来可以重用……这是故意起个念头,在转念的同时,因为心有所依靠,就不觉得腿酸痛难耐了。打坐本该万缘放下,「故起念」只是一种对治的方法。
 
  第二、串习念:由于积久养成的心念已成了习性,现在知道要无念、不想过去的种种;但是,念头却像波浪一样,不管好坏全都一波波的现前,打妄想既已成了习惯,过去的种种自然而然会不断地涌现。
 
  第三、接续念:串习忽起,或故意起念,念头始终是一个接着一个,就像波浪一样,一波接一波停不下来。虽知道心在向外驰散,却无法制止,仍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这是「接续念」。
 
  第四、别生念:就是在静坐当中特别又生起了另一种念头。例如:知道打坐是好事,想到自己这一生如果再懈怠下去,终将无法脱离三涂的苦报,愈想愈懊悔。别生懊悔的念头一起,又继续不断地起悔心,这就是「别生念」。
 
  第五、即静念:在这段过程中,自己继续不断地发大心,有愿心、有恒心、有信心,慢慢地故起念、串习念、接续念、别生念这四种妄念都没有了,觉得心很宁静、很自在,这是「即静念」。但这并非是真正的「无念」,若未深入究理,则易停顿在这个阶段而错认消息,以为即静念是很好的境界,误认自己功夫到家,可能已达到佛经里所讲的「无念」境界,事实上这是着静了。
 
  一旦着静,则易心生烦恼。例如:打坐的时候感觉心很清净,只要听到一点声音,就觉得很烦恼,听到监香法师走路的声音,引磬、木鱼及外面的种种声音,都感觉好象刺一样,这就是「着静」了。或者在心念不够清楚的状态下,监香法师以香板来提醒时,自己却认为:「我现在正在入定,怎么打我的闲岔?」其实这是「着静」,执着静境。我们要了解,着静是不好的,贪着静境,菩提心、佛门大道就容易不现前,所以着静是一种障碍。
 
  修行的过程有动、有静,一般人处于动中一段时间后,通常会觉得疲劳,很想静下来,平时如果身体感到疲劳,可以将眼睛闭起来,心当中不想任何事情,静默两分钟、三分钟后,就会感觉比较有精神,这是静心的好处。佛法就是要应用在日常生活中,上下班、工作劳累时,让心静一静,保持一念不生,就能达到休息的效果。
 
  有些人认为佛经讲「有念、有想是众生,无念、无想是诸佛」,所以一念不生就是要达到「无想」,其实佛经所讲的无念、无想当中还有「正念」。如果只懂得修无念、无想,最后得「无想定」,生到「无想天」,天寿尽了还是无法出离三界轮回之苦。以前印度修定的方法很多,有的修行者认为自己的烦恼和业障都是从思想所产生,如果把妄想停止,什么业障都会消掉,于是就告诉自己保持不想,最后得「无想定」,这种方式与佛门大道是不相应的。
 
 
 
--------------------------------------------------------------------------------
 
(八)950521
 
 
 
  《楞严经》里有提到「动静二尘」,色、声、香、味、触属于动境当中的尘境;打坐时着静,静也是一种尘劳,有些人因为不了解,把静境当做开悟、当做不生不灭的境界,如此则会障蔽本心。所以想要通过静境这一关,先须不执着静境,当下的「离念真心」才会现前。「离念真心」就是《金刚经》所说的「无住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有人说「生心」就是妄想,其实这么讲是不对的;生心是心的作用,这念心有体、相、用三大,这念心想到过去就住在过去,想到现在,心就住在现在,想到未来,心就住在未来,这都是心有所住、心有所依靠,不管依靠什么都是有所住。修行法门上所谓的「依靠」是一个前方便,修止、修观是一个依靠、是一个前方便;念佛也是一个依靠,这念心靠在佛号上,最后连佛号也不执着才是最高的念佛;诵经、持咒都是前方便,因为心定不下来,所以把心依靠在经咒上;修善法,把心靠在善法,这都是依靠。依靠是初步,最后,连依靠也不需要了,是「孤月独明」,这念无住心就现前了。
 
  所以,故起念、串习念、接续念、别生念、即静念,这五种念头都过关了,最后这念清净心、无住心、菩提心、寂灭心、不生不灭心就会现前。
 
  《楞严经》讲:「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有的修行人也以这种方法灭除自己的见闻觉知,为免心生分别而造作诸业,就用能观之智把见闻觉知灭掉,修「灭尽定」;我们须了解,纵使灭除一切见闻觉知,也只是定境,并不是佛门大道。因此「纵灭一切见闻觉知」,不见、不闻、不听、不觉,在定当中「内守幽闲」,这并非佛门大道,什么原因呢?因为要契悟这个「知」,「知」要存在,把「知」都灭了,道在哪里?所以这种修法并不属于大道。
 
  《楞严经》又讲:「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知」就是吾人的觉知,时时刻刻都要保持这个「知」,保持这念清净心。举例来说,我们看到茶杯,怎么知道这是茶杯?因为有「知」的存在,这是「知觉」。《楞严经》所说的「知见无见」,是指不起第二念,起了第二念就是攀缘、分别,并不是「知」,而是「意」,有意则有识。「心、意、识」如何生起?如:分别这个茶杯是不锈钢的质料、是某种品牌的,此即第二念、第三念,在知见上再立知见;觉得这茶杯不错,看看附近没有人,就来个顺手牵羊,把东西放到自己的包包里面,这就是我执所产生的心、意、识作用。「知」是第一阶段,当第一念生起时,了知是善、是恶,只保持这个「知」的存在,从这当中觉照自心,方能悟到经文所说的道理。
 
 
 
--------------------------------------------------------------------------------
 
(九)950528
 
 
 
  修行悟了以后,继续在这念心上用功,就是「修道」。觉察妄想而达到「即静念」,最后还要破除即静念,真正达到「无念」。无念是个什么境界?这在佛经里有很多的说明,无念就是「真如法界」,又称为「平等法界」。所谓「真如界内,绝生佛之假名」,众生不可得、佛也不可得,这是「真如界内」;「平等慧中,无自他之形相」,自己不存在,所面对的人事物也不存在,只有这一念菩提妙明真心,这个就是「真我」。释迦牟尼佛在无忧树下诞生时言:「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个「我」是指不生不灭的这念心,不生不灭的这个「真我」是最尊、最贵,所以是唯「我」独尊。
 
  悟到这念心才真正是悟了道,悟了道还要修道,「修道」必须下功夫。古人说「修道」如龙养珠,也就是保养圣胎。有的人把「圣胎」解释错误,认为「圣胎」就是「本尊」的形容词,而在修观的过程中观想自己是文殊菩萨或是普贤菩萨的样子,以为这是「本尊」;事实上所观想的本尊并非圣胎,因为这是自己想出来的。其实「本尊」就是自己的觉性,本自具足、本来尊贵,也就是不生不灭的这念心。觉性虽然没有形相,但是又能产生无量的智慧,所以并不是没有,而是「妙有」;虽是「妙有」,却又无从找到产生智慧的处所,因为它是「真空」。所以,觉性是「真空妙有」,具足无量的智慧与功德;觉性人人皆有,是每个人本具的,就是自己的本心本性。
 
  释迦牟尼佛成道的时候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证得。」这念具足无量智慧、无量功德的心,不只世尊有,每个人都有。但是在哪里呢?诸位听法的这念心就是!这不是每个人都有吗?能看、能闻的这念心就是!古人说:「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当下即是,动念乖真,离开这念心另外去寻道,是绝对找不到的。《六祖坛经》讲:「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离开这念心另外去找道,就像在日正当中找自己的影子,是找不到的;又如骑牛找牛,已经骑在牛背上,却还要去找那条牛,怎么找得到?自己能找、能寻的这念心就是道;在心外去求道、寻道,始终是找不到的。如佛经所说:「不起凡夫染污心,即是无上菩提道。」道就是「狂心顿歇,歇即菩提」,当下即是、动念乖真。道是现成的,只要这念心不染污就是了,但是,「这念心不染污」要下一番功夫,因为过去都是在染污当中,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贪味,都是在取舍当中。想要「不染污」就得回光返照、静坐观心,要通过刚才所提到的五种念,这五个关口破除了,也还是不离开这念心。古人说:「万里途程,不离初步。」走了一万里的路程后,开始起步的那一念心和抵达终点时的那一念心,是一个心还是两个心?当然还是一个,始终不离当初那一念心。
 
  对于这些道理要很清楚,理路明白了,懂得作主,修行就有了正确的方向。例如打坐的过程中,会产生种种境界,具足慈悲心,就有慈悲的境界;心中有贪瞋痴,贪瞋痴的境界就会现前。这些境界并非来自于心外,而是自己「意识」的作用。又如天天想佛,可能晚上会梦到佛来摩顶,或梦到菩萨传咒给自己,这时不须欢喜,因为那是一场梦境,不是真的,梦中的事绝不去回忆,要让这念心时时作主,远离颠倒梦想。
 
  在平时,心若起念就只起善念不起恶念,口只讲好话不讲坏话,身只做好事不做坏事;在打坐时就应超越善念,达到不起心不动念。为什么要超越?因为起善念、说好话、做善事都属于行善的功德,将来可以生天堂、生净土;但是生天堂、生净土还不是修行最究竟的目标,我们要到真正的净土而不是方便净土,所以要超越一切善法、恶法,超越天堂、地狱、畜生、饿鬼,超越六道轮回,要契悟到不生不灭的这念心,这才是最真实、最究竟的,这就是「顿悟自心,直了成佛」,也即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究竟法门。
 
 
 
--------------------------------------------------------------------------------
 
(十)950604
 
 
 
  每个人都希望达到究竟解脱,不管这一生做不做得到,至少要在八识田中种下「菩提大道」、「无上法门」的种子,只要继续不断地朝这个方向努力,一定可以达到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的境界,因为这是我们本具的,不是向外面求来的。外面求来的则成之在人,自己作不了主;自己本具的,才是操之在己。所以,首先要有「信心」,没有信心就无法成就。信什么呢?信凡夫心就是佛性,信人人都有佛性,自己要「直下承担」本具的佛性,要用功、要修行。
 
  有些人读了禅宗公案以后,看似开悟了,其实只悟到一点皮毛,说出来的不过是「口头禅」。问他「佛在哪里」,他说不出个道理,只会说:「这就是佛」。问他「道在哪里」,他眨一眨眼睛,看起来好象真的悟了,因为祖师也是这么瞬目、扬眉。举手投足都是佛性的作用、心的作用,然而这念心有作用的时候也有不作用的时候,心在作用的时候自己知道,心不作用的时候又是什么境界?一般人可能是无记、昏沉、无聊,这都不是所谓的道,因为心境还没有达到真正的清楚明白,还未真正契悟。
 
  各个宗派的人多半认为自己所修的道是最正确的,事实上,有可能只对了一部分。譬如「盲人摸象」的公案中,每一位所认知的都不是大象的全貌,只是大象的某个部分而已。苏东坡的咏庐山诗也有类似的说法:「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藉庐山来形容这念心。一座山,我们从侧边看、正面看都有不同的形状,远看、近看也都不一样,由于自己所站的位置不同,感受与心态就不同,因为有主观意识存在。
 
  什么是「道」?五戒是道、十善是道,声闻是道、缘觉是道,菩萨、如来佛所修所证皆是道。而我们所说的「心法」,是如来心中心,是菩提妙明真心,是无上菩提大道。要达到这个境界,第一要契悟,第二要保养圣胎。在保养圣胎当中会经历种种境界,但所有一切境界都不能执着,即使是如来现前说法也不能执着,因为自心就是如来,能见、所见都是自心当中的意识作用。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心的作用非常大,如果想念自己的亲人,晚上就会梦到亲人,而心念清净就会有清净的好梦,相反的,如果是染污心,就会有不好的梦境,这都是「心、意、识」的作用。「心、意、识」有好的作用、也有坏的作用,平日我们不要熏习坏的作用,要成就好的作用,但是就算是好的作用也不要执着。
 
  以前,关公也明白「心、意、识」作用的道理。有一次,关公中了毒箭,找华佗为他医治,华佗一看就说:「关将军,你手臂上的箭毒已经穿肉入骨,为了保全性命,避免箭毒扩大,必须锯掉这只中毒的手臂。」关公说:「我是武将,没有了手臂就等于没有了生命,活在世间还有什么意义?有没有其他办法可以治疗我的毒伤,而又能保留我的这只手臂呢?」华佗回答:「是有,但恐怕很困难。」「说来听听看。」「第一步、要把你中毒的肉通通挖除,你能忍得下这种痛楚吗?第二步、毒肉挖除以后,还得刮掉侵入骨头的毒,你禁得起这种痛吗?如果可以,我就马上为你医治。」过去那个时代没有麻醉剂,如果在现代就很简单,全身麻醉就容易处理了。关公听了之后,毫不犹豫的回答:「没有问题。」华佗便为他治疗手臂的伤口。
 
  关公很有智慧,找来一位棋士和自己下棋,在动手术的当下就一手下着棋,一手交给华佗治疗,将心念专注于下棋,这是用「转念头」的方法,将心念依靠在棋局之中。修行的人面对境界时,有几种对治的方式,一种是转念、一种是化念,还有一种是破念,也就是破除所有的念头,什么念头都不要,大众可以从日常生活上去体悟这个道理。
 
 
 
--------------------------------------------------------------------------------
 
(十一)9506011
 
 
 
  要达到无念的境界,必须经过有念的阶段。「有念」就是专注,只起善念不起恶念,渐渐地,从有念达到无念。静坐时,如果有种种的境界现前,都不能执着。以前有一位老和尚在打坐用功,正当入定的时候,他看见眼前有一件很大的袈裟,而且袈裟的四个角还现出四朵像车轮那么大的莲花。虽然莲花是一种瑞相,但是这位老和尚心想:「我是参禅求明心见性,平日也没想过要往生净土,这当中的莲花到底是真、是假?」于是他将引磬放在莲花上,当引磬一放到莲花上,景象立刻变了──袈裟变成一张牛皮,四朵莲花变成牛的四个蹄。这位老和尚有所领悟地说:「一件袈裟一张皮,四朵莲花四个蹄;若非老僧有主意,差点堕入丑头畜。」隔天,山下一户人家所养的母牛生产了,奇怪的是牛胎里并没有牛,打开胎衣一看,里头竟然是一支引磬。这是什么道理呢?如果这位老和尚没有定力,就会因此堕入畜生道了。所以,打坐时的境界千万不能执着,不但对于以上所说的五种念头要清楚,更要明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提供这些道理,是希望各位打坐时,遇到任何境界都不要害怕,不论是修禅、修净、修密,在精进用功的过程中,产生的种种境界都只是自己心意识的作用,只要不执着,一切障碍就会过去。
 
  有一些对禅修不了解的人说:「不能打坐,打坐会走火入魔。」这个观念是错误的。什么是走火?什么是入魔?所谓「走火」,是因为修安炉炼丹的方法引起,就是心念专注在肚脐以下一寸三分的地方,称为守丹田。心念专注在丹田处,使得丹田发烧、发热,犹如火种,称之为「火」,然后再以意识导引此火,转小周天、大周天。如果心过于急躁,或方法拿捏不稳,就会因气血逆流导致微细神经受损,甚至半身不遂、全身瘫痪,严重者还可能丧失生命,这就是「走火」。禅宗打坐不修这种方法,所以绝不会产生走火的问题。「入魔」是属于心理所引起的问题,当一切境界现前的时候,自己完全不执着,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样绝对不会入魔。
 
  禅宗祖师提示学人要「佛来佛斩,魔来魔斩」。在境界当中见到「佛」现前,不趋附、不欢喜,看到「魔」也不厌恶、不畏惧,如此又怎么会着魔呢?这当中所说的佛,不仅是指外在所见的佛,也代表好的境界,魔则是指不好的境界。「佛来佛斩,魔来魔斩」是要我们在日常生活的行、住、坐、卧中,好的不贪爱、不执着,坏的也不排斥。遇到坏的境界,内心不生仇恨恶念,这就是「魔来魔斩」;听到别人赞叹自己很发心、很有修行时,无须欢喜,因为心生欢喜,就失去了正念,这时就要「佛来佛斩」。所以,好的、坏的都不要执着。对方给予的赞叹是在鼓励我们,保持微笑、点点头就好,心当中不要执着任何好的境界;当别人给我们批评指教的时候,可以想一想:「道吾恶者是吾师,道吾好者是吾贼。」他是在指点我们,是我们的老师,因为指出了缺点,自己才会再进步。这念心要安住于「中道实相」,不落两边,如苏东坡所说的「八风吹不动」,八风是「称、讥、毁、誉、利、衰、苦、乐」,面对这八种境界时,自己始终要能不为所动,保持平常心。打坐的时候只管静坐,任何境界现前都不理会,这念心始终是安然自在,又怎么会入魔呢?所以,只要依照正确的观念与方法打坐,不仅不会走火入魔,进一步还能启发本具的智慧,契入佛门大道。
 
  学佛,就要学习佛的慈悲与智慧,懂得以恭敬心、精进心、平常心行一切善,由事到理,由外在事相的修为进而发菩提心,契悟真正的不生不灭心。对佛像的恭敬、礼拜,并不是执着佛像,而是要向佛学习,学习佛陀修六度万行,并且希望像佛一样悟到这一念清净自性。凡是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都是这么学,不论是禅、净、密、律都是如此,只是说法各有不同。
 
  净土宗讲「花开见佛」,「花」是一种譬喻,是指我们这念心像莲花一样出污泥而不染。「花开」是指我们这念心已经心开意解、心门已开,并不是莲花开了之后去见佛。六根清净的人就好比坐在白莲台上,若能再继续用功,达到八风吹不动,悟到了佛心,就是坐在金莲台上了。坐在金莲台上也是譬喻,而如果是坐在铁莲台上,就譬喻这念心像铁一样生了锈,没有莲花般的芬芳与清净;但是也不要因生锈而妄自菲薄,只要把锈铁炼掉,炼得干干净净,就会成白莲、成金莲。
 
  净土宗以「九品莲花」来代表心境的层次,这念心经过九种次第到达上上品,就是见道、见佛了,「佛」是指这念不生不灭心,指常寂光净土。禅宗提到三关,《禅宗永嘉集》叙述修行要经过五种念头,教下讲要经过五十二个菩萨位阶,虽然各宗说法不同,道理却是一样的,每一种法门都是为了对治自心当中的烦恼、昏沉、妄想,所以万法归宗,一切法都要归于自心。修任何法门都要实实在在去用功,明白这个道理就能了解「法法平等」,相信这个道理,则法法都是「佛门大道」,希望各位都能进入佛门大道。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惟觉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惟觉法师)  

 惟觉法师:惟觉老和尚佛法禅法问答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结劝流通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八觉知 普济众生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七觉悟 五欲过患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六觉知 布施平等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五觉悟 多闻智慧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四觉知 常行精进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三觉知 心无厌足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二觉知 多欲为苦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一觉悟 无常无我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释人名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释经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