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王雷泉教授:素王的精神永存——就厦门禅修活动谈印顺导师对我的影响


   日期:2024/9/25 10:2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素王的精神永存
——就厦门禅修活动谈印顺导师对我的影响

王雷泉

  当六月初得知印顺导师圆寂的消息,我在复旦大学文科平台基础课《佛教哲学》的网路教室中,上传印公晚年代表作《契理契机的人间佛教》,和本人2000年为庆贺印公九秩晋五寿诞而作的《批判与适应——试论“人间佛教”的三个层面》一文。在课程讨论区中,同学们纷纷发帖,怀念这位当代义学高僧。也有同学给我写信,说《契理契机的人间佛教》一文,早就在课程第一章的阅读资料中就上传了。而我回复道,此时此地,缅怀这位引导中国佛教走向现代的佛门“素王”,最好是重读再读这篇代表作。

  二十世纪中国佛教最重大的事件,莫过于在新的宗教生态中,佛教知识份子对中国传统佛教的反省和批评。印顺法师阐扬的“人间佛教”思想,为佛教从信仰层圈出发,契入社会、文化层圈,完成佛教的现代转向奠下了理论基础。至于目前存在于佛教界的世俗化运动和庸俗化现象,毋宁说是对人间佛教思想的误解或是一种歧出。印顺法师的“人间佛教”思想自始至终贯穿着批判与适应这一主线,为此《批判与适应》一文从三个方面略作解析:一、在批判中求适应,印顺法师是在一系列思想批判中,建构起人间佛教理论体系的。二、人间佛教的神圣性根源,印顺法师肯定佛法源于佛陀的正觉,在理性上强调回归纯正的佛法,在情感上依仰对佛陀的信仰。三、在学术研究中行菩萨道,印顺法师把清理反省中国佛教的思想批判工作,视为任重致远、尽未来际的菩萨行。本文的结论是:人间佛教是本于内证的佛法在世间流布的表现形式,它具有社会适应、社会关怀、社会批判三个层面,而失去批判精神的所谓“人间佛教”,只能导致佛教的世俗化。

  佛教具有信仰、社会、文化三大层圈,由此形成宗教、政治、学术三极相互制衡的互动关系。当前中国佛教存在的种种问题,说明这三者之间存在着窒碍。人间佛教的主旨,是让佛法的智慧提升生命,净化社会。要让有能力者更有智慧,有智慧者更有能力。三月初,我曾应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要求,为总裁高级研讨班的七十名学员组织了在厦门南普陀寺的参学活动。这次参学虽然只有半天多时间,却对那些社会精英产生震撼性的影响。时隔不久,管理学院与我商量,准备把到寺院举办禅修研习,作为培训政府官员和企业高管的教学模组之一。经与闽南佛学院商量,本着推行印公导师所倡导的人间佛教理念,我们决定以闽南佛学院、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和宗教研究所三家的力量,共同办好在五月举行的禅修研习班。

  在全球化时代和中国社会变革中,宗教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呈现。我曾在《从因特网到因陀罗网,从知识经济到善知识经济》一文中,分析中国佛教在新世纪触底反弹的重要指征有三:第一、因特网为中国佛教的复兴和传播提速;第二、佛教知识份子拓展了全球化时代的佛教虚拟社区;第三、本土民营企业对佛教事业的护持比重日益上升。因特网、佛教知识份子和善知识经济三者的结合,形成中国佛教复兴进程中“千灯互照、光光交彻”的因陀罗网境界。印公早在半个世纪之前就指出,佛教不仅仅是出家人的,新时代的佛教应重视在家的佛教、青年的佛教、女性的佛教。用佛法无尽缘起的智慧,消除一切人为的窒碍,让僧人与社会精英对话,让精英们走进佛门,是我们举办这次活动的初衷。

  在课程设计上,我们以禅学为主题,由禅修核心向寺院制度和社会、文化外延伸展,使学员在参与式学习过程中,对佛教的性质、社会作用和文化意义,有身临其境的体验和受用。三天的研修中,学员们在禅堂打坐参禅,在五观堂内随僧众过堂吃斋,在讲堂听法师和教授讲论佛学,在行脚参访中与新一代的比丘和比丘尼畅谈佛学与人生问题。从教学效果来看,应该说是相当成功的。

  在厦门的活动中,除了资深法师和教授,我们还请青年法师、佛学院研究生,以及复旦的一位佛学博士生,一起与学员讨论,这是相当好的教学方式。他们在承担助教工作的同时,也加深了对社会的了解。现在,复旦哲学系的成人研究生课程班的学员,也在上海举行了类似的寺院参学,我们也派出二名青年教师参与互动讨论。筹办中的三天禅修活动,我们会让更多的在校学生与社会精英们一起,到寺院参学,体验禅境,共同进入“千灯互照、光光交彻”的因陀罗网境界。

  当代社会缺乏对神圣的敬畏感,多的是对权力和金钱的膜拜。面对“和尚怕官府、官府怕老板”的吊诡现状,我们所做的,无非是想引导到“老板怕和尚”。使误解转成理解,使窒碍变成畅通。“怕”者,敬畏、崇敬、仰信也!

  印顺法师曾是闽南佛学院的教师,他在闽院写的《佛法概论》,现在也成为复旦大学《佛教哲学》课程的重要参考书。百岁老人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留下的精神财富,永远指引着我们的人生道路。尽分尽力,任重致远,把解脱的目标,定在人菩萨行的点点滴滴努力之中。

——《弘誓》双月刊第75期,2005年7月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王雷泉教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王雷泉教授)  

 王雷泉教授:走进精神公园——访王雷泉副教授 

 王雷泉教授:中国佛教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王雷泉) 

 王雷泉教授:禅定要略——从一念三千说看生存困境之解决 

 王雷泉教授:超克自卑与我慢——六即成佛的实践意义(王雷泉 

 王雷泉教授:高高山顶立 深深海底行——南怀瑾先生文化史观 

 王雷泉教授:神圣化与世俗化(王雷泉) 

 王雷泉教授:禅的基本目标 

 王雷泉教授:心净则国土净——佛教哲学与环境生态 

 王雷泉教授:赵州吃茶记 

 王雷泉教授:加强教团建设提高自身素质——复旦大学哲学系王 

 王雷泉教授:《金刚经》是怎样一部经典 

 王雷泉教授:崇尚真实 呼唤真实——怀念正果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