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惟觉法师:追求光明的生命


   日期:2024/9/26 14:2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追求光明的生命
  ──九十二年十二月五日开示于淡江大学
 
 
  「追求光明的生命」,追求的意思是要积极而不是消极;要主动而不是被动,如果每一个人都有这种积极的精神,相信生命一定很充实。追求光明的人生,希望自己这一生能够顺利、美满,能够幸福、光明,这是大众共同的愿望。
 
   生命包含生活、生存、生命;在生活上,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幸福、快乐、适意,这是大家共同追求的愿景。在生存上,人人都希望生存的空间要广大、开阔,在工作岗位上能有一番顶天立地的作为,出人头地,也希望生存有安全的保障。在生命上,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能身体健康而且长命百岁,才华与智慧俱佳;不但如此,还希望子子孙孙绵延不断,薪火相传。
 
  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是个相对的世界,什么是相对?大家都希望自己的一生光明、平顺,可是难免会遇到负面与黑暗,挫折与考验。光明与黑暗,平顺与坎坷,这些都是相对的。因为一切事情都是相对的,所以就能感受到这个世界的不完美。佛经言:「有佛就有魔,有善就有恶,有功德天就有黑暗天。」什么是生活上的相对境界?举例而言,大众现在所在的这个活动中心,讲堂是内,讲堂外的庭园是外;但是若站在外面的庭园来看,庭园又是内,庭园外的街道又成为外;然而街道之外还有城镇,城镇之外还有县市……,究竟那个是内、那个是外?
 
  比如在这个活动中心,如果把电灯关上,马上就是一片黑暗;再打开电灯,这个地方又是光明,所以,这个活动中心究竟是光明还是黑暗?此外,在这个世界,白天的时候,人们可以看得很清楚,因此,觉得白天是明;可是有些众生白天却什么都看不见,但是到了晚上却看得很清楚,对它们而言,白天是暗,晚上才是明。因此,究竟这个世界是明、是暗?以此类推,这种相对的境界比比皆是。所以,光明是相对于黑暗而有,如果没有黑暗,光明也不能成立;善相对于恶,美相对于丑,正相对于邪……,这些都是种种的相对境界。
 
  既然有光明、黑暗,正、邪……,在这个相对的世界中,要如何突破相对,从中找出一条通往光明的大道?拥有光明的生活、生存、生命,及人生;这是每一个人都要积极追求的目标。
 
  有些人因为不了解佛法,所以认为佛法是消极的,事实上佛法是最积极的;因为佛法讲因缘果报,现在种什么因,未来一定得什么果,佛经云:「有此则有彼,无此则无彼;此生则彼生,此灭则彼灭。」在这个人世间,一定要从因上去努力,不可以坐享其成,或是坐以待毙。佛法又说:「没有天生的释迦,自然的弥勒」,社会上一般人也讲:「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儒家亦言:「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这些就是说明凡事要在因上努力。
 
  因果的道理既积极且实际,譬如,做为一个学生想要名列前茅,未来有美好的前途,平时就必须要努力。平时不努力,等到考试近了才熬夜读书,乃至考试时作弊,就算通过考试,但是自己的技能、知识却没有增长。长期养成了这种苟且偷安的习惯,一旦毕业,进入了社会,很容易就被时代所淘汰。所以,平时的努力学习,认真研究学问,这就是「因」;有这些因,考试的成绩一定很好,将来一定有所成就,这就是「果」。
 
  佛法言:「众生畏果,菩萨畏因」,众生不知道人生应该从那一个方向去努力,所以不敢面对现实乃至于逃避现实,或是存着等待的心理,只想着怎么样才会有奇遇?如何能够一夕致富?总是在果上祈求;菩萨知道现在种什么因,未来一定得什么果,所以菩萨是在因上去努力。从这个角度来看,就知佛法是最积极、进取的。
 
 
 
--------------------------------------------------------------------------------
 
(二)930718
 
 
  世间的一切都是因缘果报、都是缘起法,明白这个道理,人生就找到了方向。否则,不在因上努力,存着侥幸的心理,只知道等待机会,如此就会随波逐流,乃至被社会所淘汰。无论是家庭、学校、机关……社会上所有一切,都是在相对法中。如果不解此理,就会怨天尤人,感觉什么都是压力──在学校,老师有教学的压力,学生有读书、课程的压力;在家庭有亲子、经济、事业种种的压力。殊不知压力也是相对法,没有压力就不能成就;虽然压力大,只要禁得起考验、磨炼就能成功。所以,压力能成就自己的学业、智慧及事业,乃至种种的善法功德。明白这些道理,在这个相对的世界中,不但能够生活、生存,更能无限扩展自己的生命价值,等于儒家所说:「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人生有了目标以及愿景、希望,就能产生种种的力量。
 
  事实上,人一定要活在有希望的社会群体中,活在有希望的生活空间。在这个社会,有很多人感觉自己好象被群体遗忘了;也有些人因身患疾病,贫病交加,亲友实在也爱莫能助,所以感觉亲戚朋友之间,好象只是一种利害关系;乃至因生活、贷款的压力,或失去事业、爱情、家庭,就觉得人生在世,无任何意义,只有压力、烦恼,因而走上了自杀之途。或有些人认为,人生就算是功成名就,权倾一时,最后也免不了老、病、死苦!拥有再多的家产、亲眷也帮不上忙,一旦往生了,一文钱也带不走,人生实在是「来时是空,去时也空」,这么一想,就感觉人生空虚、乏味,干脆结束自己的生命,以求了脱。这些负面的思想,都是由于只想到生命中黑暗的一面,而未看到生命中的光明。佛法言:「人有过去、现在、未来,生命是无穷尽的。」所以,任何事情不要从负面去思考,若只从负面想,愈想心量愈小,愈钻牛角尖,最后就走进了死胡同;要积极地从正面思考,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错」,以别人为借镜来检讨、策励自己,规画自己。
 
  时下一般人很少会回顾过去,以过去的经验作为对未来的参考与借镜。古人说:「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人为镜,可明得失。」古时是以铜制品为镜,检视自己的衣冠是否端正、整齐;以历史为镜,能知道世代交替,国家兴衰的缘故。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历史资产,值得大众研究,有了过去历史的经验与见证,就能时刻警惕自己。「以人为镜,可明得失」,了解他人为什么会失败?又是怎么成功的?由此勉励自己,人生就有无限光明的未来,但是未来要靠现在的努力。佛经言:「不论是做人、做事,乃至成佛、成道,都要靠现在的努力,绝对不可以只是等待。」若只是坐在这里等待诸佛菩萨来摩顶授记,就可成道,那是不可能的事。
 
  释迦牟尼佛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证,历经种种勤苦,方得成道,出世法如此,世间法也是如此;以佛法而言,吃苦就能了苦,了苦就能有福报。中国有句俗话:「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现代的人在「吃苦」这一关很难突破,有一点点苦就逃避、推诿,只想寻求一夕致富的捷径──买股票、赌六合彩、赌博,这种不良的行径,害了自己,对社会也造成不良的影响。所以凡事要从因上去努力,去除投机取巧的心态,以正正当当的方法,做学问、做事业,才是最实在的。
 
 
 
--------------------------------------------------------------------------------
 
(三)930725
 
 
  生活离不开精神与物质,离不开家庭、事业。在事业上要如何才能成就?就是要从事正业、净业。正业是正正当当的事业,不违背法律、伦理道德;净业就更进一步,不但不违背法律、伦理道德,更不违反佛法因果的道理。举例而言,如从事捕鱼、养鸡、养猪业,这是法令所许可的,可是养猪、养鸡的副作用很多,一是污染环境卫生,二是杀生害命。尤其是杀生害命,将来要受杀生的苦报;中国有句话:「钱财可以欠,命债不能欠。」世间上发生的事都有其因果,绝对不是偶然发生。所以在事业的选择上,一定要从事净业、清净的事业,不违背各类众生生存活命的天理,也不可违背清净的道德行为。
 
  佛法就如同法律一样,「法律」规定那些事可以做,那些不可以做;佛法则告诉大众那些是应该做,那些是不应该做;该做的事,就要积极地追求,全力以赴,不要等待;不该做的事,一定不做,要择善固执,如此就是为自己找到通往光明的大路。
 
  中国有句名言:「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意思是说,一个人经常修善法,虽然没有得到很大的回馈、福报,但是最低限度大祸已经远离;相反地,一个不仁不义、丧尽天良,做尽了种种坏事的人,表面上看来似乎是平步青云,但不要羡慕他,因为福报早已远离了他,只是现前还没有受到恶报。儒家有句话:「为善必昌,为善不昌,必有余殃,殃尽必昌;为恶必灭,为恶不灭,必有余德,德尽必灭。」说明一个人做了善事,现在却是事事不顺利,苦苦恼恼一生;某某人虽做坏事,不但不受报,而且还有权有势、呼风唤雨;这与佛经上所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好象不一致,难道没有因果?
 
  假使一个人在过去生没有修善法、福报,今生就会因余福不足而易遭遇种种障碍;如果这一生知道行善、修福报,重新开始,等到福德、善法修圆满,恶运消除了,很快就能平步青云。同样地,今生做了种种违背良心道德的事,却还能够呼风唤雨,不受恶报,这是因为过去的余德尚在,现在所享用的是过去生累积而来的福报,是不值得羡慕的,因为今生不知道继续行善、累积福德,只是在享用,乃至糟蹋,终究是坐吃山空,等到余德用完,恶报一定会现前,这是绝对百分之百的定则与真理。
 
  「为善不昌,必有余殃,殃尽必昌。」为善却不昌达,是前世、过去生中的业报,等到业报受完,现在的善报一定会现前,所以「殃尽必昌」。另一方面,做了坏事却没有受报,是前世有德,「德尽必灭」,福报享完就会受报,这是儒家的思想,但与佛法的道理却是不谋而合。
 
 
 
--------------------------------------------------------------------------------
 
(四)930801
 
 
  在相对的世界当中,对于任何事情,每一个人的看法大多不同。唐朝有一位宰相魏征,智慧高、学问渊博,对国家忠心耿耿,为人正直清廉。由于魏征常常为了国家的前途、百姓的福祉而向皇帝直言进谏,因此很多小人看不惯魏征,认为魏征挡了自己的财路和前途,于是上呈很多奏折给皇帝,诬陷魏征。唐太宗是位英明的君主,明白谁才是真正的忠臣,谁又是自私自利的奸臣。
 
  一日,唐太宗召魏征入宫,说道:「朕知道你是个忠心耿耿,有才能、又贤德的好臣子。但为什么朝廷里有些大臣,却上了许多奏折,陈说你的种种不是,这是什么道理呢?」魏征回答:「春雨如膏,农夫喜之,而行人恶其淋漓;秋月如镜,佳人喜之,而盗贼恶其光辉。」春天的雨水如膏露一般;对农夫而言,春天是播种的季节,亟需雨水润泽,春雨就像甘露一样令人欢喜,所以「农夫喜之」;可是路上的行人却讨厌下雨,因为过去和现在不同,现在是水泥或柏油路,处处都有车辆代步,过去没有这些方便,常常是靠步行,一旦下雨,道路就一片泥泞,寸步难行,所以「行人恶其淋漓」。「秋月如镜」,秋天的月亮,光明如镜子一般,在秋高气爽的夜色当中,明月高挂,好一幅美景画境,文人才子正好对月吟诗作赋,所以才子喜之;但是,在黑暗中做坏事的强盗小偷,却因月亮太光明反而不方便行动,故而恶其光辉。同样的雨,同样的月亮,却有人喜、有人恶,因为人心分别而有相对,所以在这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有一体两面的结果。
 
  在这个相对的世界当中,要找出一处安身立命之所,让生活真正达到幸福、快乐,使生存空间更广大、开阔,就要本着佛法因缘果报的道理,在因中脚踏实地的努力,才能达到这些目标。本着因果的道理,在生活上去努力,这个意义大众容易了解,但生存空间上如何去开拓,就不容易真正的认识。譬如有的人觉得台湾不安定,地方狭小,做什么事情都不顺利,就想赶快移民,另外找一个好的环境,所以移民到纽西兰、加拿大等国家,想让生存的空间更广大、有保障。这不能说是坏事,然而就佛法来说,希望生存的空间更广大、有保障,不一定要移民,因为东方移到西方、西方移到东方,移民只是事相上的改变,未必能真正改善内心的感受。
 
  过去认为这个世界广大无边,现在由于资讯发达、交通便捷,虽处天涯犹如比邻而居,在短时间内就能从地球的这端到达那端,真正是天涯若比邻。只要世界任何一个偏远地区发生了大灾难,身在台湾的我们,在行、住、坐、卧也都会不安,甚至直接、间接的受影响;以前认为广大无边的世界,现在倒觉得世界实在是很窄小。例如之前发生的911恐怖事件、SARS疫情,台湾及全世界的安全与经济都直接、间接的受到影响,全世界都处在惊慌、焦虑中。所以,这世界的空间算是广大吗?实在是愈来愈小。国与国之间,宛如一个地球村,没有东西南北、没有远近之分,全世界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处在这种空间中,要如何保护自己、拥有安全的保障?关键都在自己这念心。若是心量广大,不用移民东方、西方,当下就能住在无量宽阔的世界中。反之,心量狭窄,住在任何地方都不能顺心;即使移民到国外,也会遇上怨怼,因为心量小,世界就小。
 
  所谓「冤亲平等」,这个世界上,一切众生都曾经是我们的亲眷、朋友。所以,应该要广结善缘、人缘及法缘,并且开阔自己的心灵世界,以智慧心来生活。想真正走出狭小的生存空间,光从台湾移民到美国乃至于全世界,是很难改变的。只有将心量放大,能做到像儒家所说的「有教无类」,及本着佛法所言「一切众生都有佛性」的心胸来尊重他人,才真正会拥有广大的空间。
 
 
 
--------------------------------------------------------------------------------
 
(五)930808
 
 
  心量广大,这个世界就是净土,所谓「心净佛土净」,不用另外求生西方、求生天堂,因为净土、天堂就在自心当中。这念心保持平静、愉快,现在就住在天堂、生在净土中。《六祖坛经》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佛经亦云:「众生欢喜,诸佛欢喜」,能以慈悲心、平等心、容忍心对待大众,大众一定欢喜;大众欢喜,诸佛一定欢喜;自然就能受到诸佛菩萨的加持,所以,要放开心量。心量广大的人,虽然是住在尘世,心里也感觉犹如住在七宝宫殿一样喜悦,在理上而言,当下就是住在七宝宫殿。相反地,心有烦 恼、心不清净、患得患失,即使住在华厦豪宅,也如同住在地狱一样的痛苦。
 
  陶渊明有一首诗,说明了心境的影响,「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结庐在人境」,修行一定要在深山之中,远离人间吗?其实不是的。我就在人间生活,就在车水马龙的地方打坐、修行;「而无车马喧」,虽然外面车水马龙,非常热闹、喧嚣,但是我这念心不住在外境上,六根不去攀缘,这念心又何来的尘嚣与喧扰?车水马龙与我毫无关系,这就是「心远地自偏」。这念心不执着,不贪恋世间的繁华,心自然就远离了尘嚣。所以,远离尘嚣不在身体的远离,而是这念心要不执着、不住在尘境上;这念心清净、不染着,自然就离开了尘嚣。若能如此,即使身在尘嚣,这个尘嚣之处,因为心的感受不同马上也变成了净土,所以禅宗祖师说:「十字街头好打坐」,《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明白了这些道理,在相对、繁忙的世界中,自己就找到一个安身立命的空间;这个空间每个人都有,就是自己清净无染的心。所以,要把自己的这念心净化;如果这念心不清净,即使身处净土,净土也会变成秽土。
 
  处在这个染污的世界中,如何才能不被尘劳所染?「无住生心」。「无住」就是六根对六尘,看到好的事物,知道是好,但心不生贪爱,该取就取,该舍就舍,这念心始终保持宁静,这就是自己清净的世界;如果这念心失去正念,心生染着,心不清净,也就失去了智慧心、慈悲心及平等心;这念心安不下来,即使到处去求神拜佛,也很难达到自己的愿望。
 
  心能生万法,佛经言:「心生则法生,法生则心生。」「心」、「法」是彼此相应的。当眼睛看到外面种种的境界,耳朵听到种种音声,口里尝到种种的酸甜苦辣,身根感受外面的冷暖涩滑;如果这念心没有坚住正念,心随着色声香味触等尘境而去,心就失去控制,人也会随着失控,这一生就会追悔莫及。一个人从小学、中学、高中、大学……乃至于从事任何事业,都离不开这念清净心、智慧心;一旦离开这念清净心、智慧心,人就无所适从。所谓「水能载舟,水能覆舟」,如船行于水上,船里所载的是我们的生命、财产,如果水面风平浪静,就能平安的从此岸到达彼岸,这是「水能载舟」;如果水面起了波浪,波涛汹涌,使舟船翻覆,所有的生命、财产就葬于水中,这是「水能覆舟」。「水」就是指我们的心水,这一生能否走在光明康庄的大道上,要靠这念心的正确抉择;这念心有正念、智慧、慈悲、平等,知因识果,则处处都是光明,一定能圆满达成光明的愿景,这是「水能载舟」。相反地,若知见错误,这念心只知道名、利、财、色,醉生梦死,起贪瞋痴、造杀盗YIN,这一生就是一败涂地,乃至丧生失命,这是「水能覆舟」。所以佛经言:「三界唯心」,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轮回三界都是由这念心所使然,乃至成佛是这念心,成魔也是这念心。
 
  佛经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迷即众生,觉即菩提。什么是觉?什么是迷?佛与众生的差别在那里?这念心有执着、烦恼、无明,就是迷,就是众生境界。将这念心的无明、烦恼、执着化除,这念心达到平等;知道要化除烦恼的这念心就是觉,觉悟了就是菩萨;这念心达到究竟的觉悟就是佛。所以佛不是在天上、也不是在西方,是在每一个人的心当中──觉悟了,人人都能成佛、成菩萨。如此,自己就有一个真实的愿景,可以实现的愿景,所以佛法是最民主、平等且实际的观念。
 
 
 
--------------------------------------------------------------------------------
 
(六)930815
 
 
  一般人只知道释迦牟尼佛是位宗教家,事实上,释迦牟尼佛不但是位宗教家,还是一位科学家、天文学家、大教育家;更重要的是他开创了民主的先河。一般人只知道「民主」是从西方传过来,却不知道佛法才是真正的民主,佛法主张「男女平等、佛性平等」,不论贫穷贵贱、男女老幼,都能成道、证果,都能为圣、为贤。
 
  过去在印度,有所谓的「四姓阶级」,彼此在生活与社会地位差别非常大。「婆罗门」姓,是最高尚的,专门掌管祭祀;第二是「剎帝利」姓,掌管政治、军事,他们是世袭制度,子子孙孙为王、为相;第三是「吠舍」姓,是平民阶级,从事农业、工业、商业的人,世世代代永远做同样的行业;第四是「首陀罗」姓,是奴隶以及从事杀生工作的人。在印度,最下贱阶层的就称之为「专门刽子手」,杀猪、杀羊、乃至于做刑犯的刽子手,这些人脚上都挂有名字及铜铃,当他们走动时铜铃声响,其他人就知道社会地位最卑下、鄙贱的人来了,大家纷纷走避,以免沾上这种人的晦气。所以过去在印度的阶级差别很大,「四姓阶级」的区分牢不可破。当时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后,教化大众「四姓平等」的观念;不只王亲贵族可以出家修行,即使是最卑下的人一样可以出家修行、成道,这何尝不是一种最大的民主改革?释迦牟尼佛不用一兵一卒就达到平等的境界,这是开民主的先河。
 
  「道」不分男女老幼,每个人都有佛性。「迷即众生,觉即菩提」,这念心迷惑、不觉时,就是众生;一旦这念心觉悟了就是「菩萨」,究竟觉悟就是「佛」。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不会自我看轻、觉得自己很卑贱,认为佛是高高在上,自己只是一个众生;经云:「众生是在迷的佛,佛是不迷的众生。」所以,这念心如果觉悟了,现在就是「菩萨」,就入了菩萨位。
 
  佛法就是「心法」,心法就是指这念心的境界,一切法都离不开这念心的作用;假使这念心起了一念清净、慈悲心,当下就是菩萨;相反地,这念心起了邪见,就成了魔。现在社会上的人,虽然多半是沉溺在功利及物质生活的享受,受财、色、名、食、睡种种的迷惑与影响;然而一旦这念心觉悟了,不贪、不瞋、不痴,不再受外境的影响,真正觉悟了,现在起就是菩萨。所以,成为「菩萨」并非是遥不可及。中国有深厚的伦理道德,儒家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明德」就是明白自己光明的性德,明白自己的这念心性;所以,佛法、儒家所讲的都是这念心。
 
  孔子的弟子颜回,家境贫穷,但是他安贫乐道,行事光明磊落,不但最有学问,而且在修养心性上有很大的成就,所谓「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见到颜回穷困的生活,孔子很想帮助颜回改善生活,使他的家人能够生活安定。但孔子知道颜回的为人,是不会接受他人的赠予。孔子心想,既是如此,不如假托是天之所赐,于是用纸包住一锭金子,放在他时常经过的路上,上面写着「天赐颜回一锭金」。一天,颜回经过此路,看到地上有包东西,打开一看,原是一锭金子,上面还写着:「天赐颜回一锭金」。可是颜回的心很定,经得起考验;自言:「这一锭金子也不能使我发财。」于是就把金子包好,而且也在上面写了一句话:「锭金不富命穷人」,然后归还原处。由此证明颜回不但学问高,而且很有道德修养;这也是做人的原则,自己先要养成端正的人格;就如任何一个行业、团体,都有它的原则。假使违背了这些做人做事的原则,就会走错路、走远路。
 
  现在社会上的人都觉得生活压力很重、社会秩序很乱,在这种情况之下,怎么样才能在世界上安然自在?要有积极进取的观念。生命有过去、现在、未来,好好地把握现在,积极努力,未来就有无穷尽的希望。如果只沉浸在现实生活,不知积极地努力,生活的圈子就会变得很狭小;譬如想当总统或院长,但总统只有一个,五院院长也只有五个,乃至大学的校长也还是只有一个,想达成这些目标,当中就必须经过重重的关卡。所以要提升自己,要有积极追求的精神,不要等待,要把心量放大,吃苦才能了苦。
 
 
 
--------------------------------------------------------------------------------
 
(七)930829
 
 
  世间上大多数的人,都重视物质生活,但是过度的追求、沉迷于物质上的享受,心反而得不到安定。例如有些人用唱歌、跳舞来麻醉自己,甚至于觉得唱歌、跳舞已经不过瘾,还要吃摇头丸,摇头摆动麻痹自己。这些都是因为知见、观念不正确,心灵上不安定,这念心找不到一个安身立命的地方。
 
  现在的社会乱象,不只是在台湾,乃至全世界都存在,如外国有很多高中生、大学生用枪疯狂扫射,滥杀无辜。所以,无论移民到那里,到任何一个地方,都很难找到一个没有忧恼的世界。住在台湾的人,无法免于老、病、死;移民到其他国家,也逃脱不了老、病、死的威胁。「心净国土净」,这念心清净了,就是最安定的地方。这念心要清净、宁静;心中没有贪心、瞋心、痴心;口不犯四过──不恶口、两舌、绮语、妄语;身不做杀、盗、YIN等恶事。这些都能做到,当下所居的处所就是七宝宫殿,就是人间净土,这就是真实不虚的道理。
 
  打坐时,坐到一支好香,这念心清净了、安定了,一个钟头一剎那就过去;这就是由于这念心,从相对达到绝对,由烦恼的心达到清净的心。祖师大德言:「山中无甲子,人间几千年。」「山」,就是指灵山,也就是人人本具的这念心性;「无甲子」,这念心当中没有时间、没有空间,到达绝对的境界就是无甲子。每一个人都能有这种境界,只要这念心觉悟了,清净心现前,就能达到这种境地。
 
  平时,心当中有很多的是非、烦恼,患得患失;在静坐的时候,就要转化这些烦恼,保持宁静、清净,保持正念,没有昏沉。能达到五分钟的清净心,就是成五分钟的佛;十分钟的清净心,就成十分钟的佛。这念心达到绝对的清净,就能心想事成。即同儒家所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所以,佛法不是迷信,而是人生最高的真理。
 
  如果每个人都明白,生活中除了物质生活,还有精神生活,如此就不会汲汲营营于外在名利、权势的追求,人生就能找到一个正确的方向。外面的世界不是自己所能掌握的,它时时都在变化;譬如突然发生了战争,一个原子弹落下,或是地震、灾变……,这些都不是自己所能掌控的。可是这念心是可以自己掌控,不受任何外界的干扰。因此,自己的心灵世界要能自己掌握,念念分明、处处作主,只起善念不起恶念、只讲好话不讲坏话、只做善事不做坏事;这念心能作主,就可以保护自己;但是,只知道自己保护自己,就显得短视、狭隘;所以,进一步还要把这些道理推广到社会,使更多人了解,获得利益。
 
  全世界皆有风灾、水灾、地震……等灾害发生,外界的灾难来自于每个人心中的烦恼、邪见。所以,要避免风灾、水灾、火灾、地震、海啸等种种灾难,必须从自己这念心上去避免;心地上没有灾难──心当中没有烦恼、恶念,这念心清净了,自然不会招感外在的灾难。
 
  心中的灾难是什么?起了贪心,就有水灾;起了瞋心,就有火灾;起了痴心,就有风灾、地震,这些都是真实的道理。例如肚子饿了,看到眼前一盘热腾腾的点心,香味四溢,心里实在很想吃;贪吃的念头一起,这时口里马上就流口水;又瞋心属火,发脾气的时候,瞋火上升,脸孔马上就变得面红耳赤。所以「三界唯心」,外面的境界都是从自心所变现,心地上随起一个念头,就感得一个境界、一个果报。
 
  六祖大师开悟以后,五祖告诉他:「因缘还未成熟,你现在不能弘法,要等待时节因缘。」于是六祖大师便隐藏在猎人队中十五年,等待因缘成熟。一日,忽然发生大火,整个山林都烧了起来,人兽惊慌奔逃,这时,六祖大师立刻坐下来,一念不生,保持一个绝对的心;在无念当中起用,说道:「火不自火,火从心生;我心中无火,火不自火。」说了这几句话,大火很快就熄了。这念心不想过去、现在、未来,达到绝对时,心清清楚楚,像一盏明灯、一轮明月一样。这时候,这念绝对的心和外面的世界是一体的,合而为一。佛法提到:「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说明吾人这个身心和外面整个宇宙是一体的,身体的内四大──地、水、火、风,与外面的外四大──地、水、火、风成为一体。这是个很深的宇宙哲理,但也是我们所要追求的「真生命」──也就是诸位听法的这念心,这念无穷无尽的心,才是真生命。
 
 
 
--------------------------------------------------------------------------------
 
(八)930905
 
 
  要追求「真生命」,就要认识自己这念心,认识这念心以后,才能净化自己、提升自己。佛法的道理是人生的真理,这一生想成就富贵、功名、利禄,就要从佛法的因果上去努力,要从正当、清净的事业去努力,如此就可以达到这些目标。但是,即使达到了目标,这还是属于物质世界;人生到了最后,一口气不来,将要到那里去?其他的宗教讲人往生后有地狱、天堂;佛法则讲「六道轮回」,内容更清楚、更详细,除了地狱、天上,还包含了人道、阿修罗、畜生道及饿鬼道。除此之外,佛法还讲「真生命」、「法身不灭」,皆是指人人本具的这念心;这念心是不灭的,生命是无穷尽的。所以现世就要充实自己的生命,提升自己生命的价值。
 
  这念心有「体、相、用」三大。这念心不变、不动,清楚、明白,这就是「体」大。我们做功德、做善事,心当中有功德之相,将来就感无量无边的功德果报;这一生做坏事,八识田中种了恶业的种子,未来就感地狱、饿鬼、畜生之「相」,这些就是「相」大。至于「用」大,这念心的作用「无远弗届」;譬如自己的亲人、朋友,到国外求学、经商,如果自己天天想念、关心对方的身体是不是健康?工作是否顺利?由于天天专注地想念,这念心就会有所感应。如晚上作梦,梦到所想念的人生病了,打电话一问,果真是生病了,这就是心的作用。这念心的作用没有边际,不受山、海的阻隔,无论远近,这念心的微妙作用都存在,所以说「无远弗届」。再举例来说,晚上睡觉时作梦,无论是好梦、恶梦,梦醒之前自己并不知道是梦,虽然是睡在一个小小的榻榻米上,梦里面却有无量无边的世界;甚至在梦境中所到之处,是自己这一生未曾去过之地,但却历历在目。梦里的世界在那里?是这念心中所变现的境界。所以,这念心不受山河、大地,时间、空间的障碍,真正是无远弗届。
 
  人的一生,从小学、中学、高中、大学……,乃至于从事种种事业,其间读了这么多的书,学了这么多的知识学问、技能,及无数的经验,都放在那里?有的人说存放在脑细胞里,可是脑细胞有新陈代谢,时时刻刻细胞都在生灭,难道过去的种种记忆也随着脑细胞的代谢而被新陈代谢了吗?事实不然,否则为什么还能记得小时候的事!也有人说存放在心脏里,现在科技发达,医学进步,甲的心脏可以换到乙的身体内,如果心当中有记忆,甲的心换给了乙,乙就应该知道甲以前所经历的一切事情,可是实际上乙却毫无所知!所以,既不是存放在脑子里,也不是存放在肉团心里,而是存在无形无相的这念心里。
 
  社会上有些人对于佛教所说天宫、龙宫等道理,心中存疑,因为现在卫星都已经到了月球,既没有看到月球上有人、也没有看到宫殿,而且在海底照相,也没有看到所谓的龙宫。就佛法而言,由于每一道众生的业力不同,故六根也不同,所看到的世界也就不同;譬如云,人看到的是云,而天上的天人看到的云却是他的宫殿;又如水,人看到的是水,龙看到水就是它的宫殿。所以,同样一个世界,由于众生的心念善、恶不同,所造的善业、恶业也不同,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就不同,所感受的、所看到的也就完全不一样。
 
  有的人从来未曾谋面,但一见面就非常投缘、喜悦,所谓「一见如故」。这就是由于前世所结下的善因缘,所以佛法三世因果的道理,丝毫不假。明白这些道理,人与人相处就应该要和谐、互相尊重。人与人之间是互相依存的,例如如果没有学生,教授怎么能当教授;同样地,学生如果没有教授的指导,也无法成就学业。由此可知,每一个人都是互相依存;这些道理明白了,每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能互相尊重,没有猜忌、排斥、斗争,生活、生存就很有意义,所以了解正确的人生观,是很重要的。
 
 
 
--------------------------------------------------------------------------------
 
(九)930912
 
 
  佛法讲「八正道」,依此理而行,即能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八正道:一、「正见」,要有正知正见。二、「正思惟」,思想、观念要正。如在学术界具有正见、正思惟,所做的学术研究就能有独到之处,不会人云亦云。三、「正语」,有了正见、正思惟,讲话就会有原则,不犯口过,就是「正语」。四、「正业」,日常生活中,所作所为皆是正当、清净,乃至梵行清净,不染三毒。五、「正命」,这一生中从事正业、净业,赖以生活,使自己的生命能够延长;现在一般人说:「笑贫不笑娼」,这就是没有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及正命。六、「正精进」,修善、做学问、办公,凡事都要精进,「正精进」是精进当中的精进。为什么要「正精进」?社会上有很多的精进都是属于邪精进──如强盗、小偷也非常精进,处处精进地算计他人;打麻将打了三天三夜不下桌,也很精进,但这些都不是「正精进」,因为都是走向错路。七、「正念」,只起善念不起恶念,乃至善念也不执着,由有念归于无念。八、「正定」,打坐时,有时会出现很多境界,所以打坐要保持正念;譬如有些人打坐,是为了「求神通」,这就不是正念;有正念才会有正定。如果只是枯坐在那里,心失去觉察、觉照,就像一块石头、一块木头,这种定是没有益处的。
 
  过去,唐朝玄奘大师西行取经,一日走到绝无人烟的重山峻岭中,每个山头都是皑皑白雪,白茫茫的一片,唯独一座山头没有雪,玄奘大师觉得很奇怪,心想:此山一定有大修行人。玄奘大师于是上山寻找,在一处山洞里,看见一位打坐入定的比丘,用手轻微的一摸,比丘身上的衣服立刻化为灰烬。于是玄奘大师用引罄在他耳际轻轻一敲,引他出定。玄奘大师问比丘:「这位法师您在这里打坐想必已经很久了,不知您是何时开始在这里打坐?」比丘说:「我是迦叶佛的弟子,因为迦叶佛已经入灭,所以我在此打坐入定,等待释迦牟尼佛出世,再听释迦牟尼佛说法。」迦叶佛是释迦牟尼佛的前一尊佛,所以那已经是好几千万年前的事了。玄奘大师听完,说道:「释迦牟尼佛已经涅槃了。」「哦!既然如此,那我只好再入定,等弥勒佛出世,再听弥勒佛讲法。」玄奘大师对他说:「你从迦叶佛入灭后,打坐入定到现在,其间释迦牟尼佛出世及入涅槃,你都不知;现在若再入定,即使弥勒佛出现于世,你还是不知道。虽然释迦牟尼佛已入涅槃,但是所说的教法还存在,所以你可以研究佛陀的教法,弘扬佛法,进一步为自己找到安身立命的地方。」
 
  所以,打坐,并不是只有身体在打坐,还要知道这念心要安住在那里?这念心要时时存在;不仅存在,还要保持正念。社会上到处都提倡打坐,认为枯坐、练气功也是佛法的大乘禅,事实上都不是。佛法的「打坐」是要净心、定心、明心,使这念心静如一潭止水,不要有一点波浪;使这念心像一片镜子,没有一点尘垢;这念心达到彻底的清净,就是如来住世。古德言:「佛是不迷的众生,众生是在迷的佛。」就是在劝勉大众,透过禅修静坐的净心、定心、明心,则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佛。
 
  于是,玄奘大师建议道:「你可以到长安的皇室去转世,将来做皇太子,到时再以皇太子的身份出家,弘扬佛法,这对大众是最有帮助的。」比丘问:「长安的皇宫是个什么样子?」「长安的皇宫富丽堂皇,在长安城你找金碧辉煌的那一栋,去投胎转世准没有错。」这位比丘马上就坐脱立亡,前去投胎转世了。
 
  玄奘大师从印度回到长安以后,就到皇宫里找人。但是,玄奘大师在印度的这段期间,皇宫里并没有皇子出生。玄奘大师随即又想,能与皇宫相比的就是鄂国公尉迟敬德的住处,由于尉迟敬德曾追随皇帝征伐各地,建立了很大的功勋,所以皇帝特别为他修了一座宫殿。后来询问之下,果然尉迟敬德的儿子是在玄奘大师于印度的这段期间出生的。尉迟敬德的公子聪明绝世,与玄奘大师对答如流,智慧超乎常人。玄奘大师要他出家,尉迟敬德的公子讲:「要我跟您出家修行,您必须答应我三个条件。第一,我要带一车心爱的女眷与我同行;第二,我要带一车的佳肴;第三,我要带一车的仆人。这些条件您都答应了,我就随您出家。」玄奘大师知道他是转世的过来人,就说:「没问题,你把三车都带来。」结果尉迟敬德的公子到了寺院,听闻了佛法,三车都自动退回不要了;这位公子就是玄奘大师的弟子窥基法师,历史上称之为「三车法师」。
 
  什么是真生命?如儒家所说的「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古圣先哲,他们的精神、思想、著述,至今仍然流传于世,这是属于世间法的功德。以佛法而言,人人本具的这念心性就是自己,认识了这念心,才知道心当中有很多毛病、情绪、烦恼及执着,这些都要靠自己来改变,能够转化、提升这念心,才能找到自己真正的生命。
 
  想消灾解难,将生活、生存、生命的空间放大,追求光明的生命,都取决于自己的这念心;心中的烦恼、执着没有了,心中的灾难便没有了;心里的灾难消除,外面的灾难也就随之消失。一般人只知道逃避外面的灾难,而不知道外面的灾难,其实是每个人心当中的灾难所招感而来的。佛经讲「心境」,心里有一个念头,外面就有一个境界,能将这念心从外面的境界回归到自心,这念心就是我们的真生命。
 
 
 
--------------------------------------------------------------------------------
 
(十)930919
 
 
  生命包含物质与精神生活,想要有所突破、达到一定的水准,至少要给自己订定一个原则。所谓:「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要达到最高的境界,也必须从日常生活中做起。中台山有所谓的「四箴行」──「对上以敬、对下以慈、对人以和、对事以真」。在日常生活中若能实践「中台四箴行」,则不论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都能达到光明的一面。
 
  「对上以敬」,家庭里的父母、长上,学校里的师长,乃至于社会贤达、事业机构的主管,这都是「上」;对上要有恭敬心,要尊师重道。佛法也讲「敬」,对三宝要恭敬,对父母、师长及社会贤达也要恭敬。这些是中国的伦理道德──家庭伦理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社会伦理是敬老尊贤;学校伦理是尊师重道;政治伦理就是尽忠、爱国。有一分恭敬心,就能消除一分业障;消除一分业障,就能增长一分福德、智慧。现在社会大多数的人,缺乏恭敬心,不但缺乏恭敬心,而且还在背后说他人的闲话、是非,认为「他有什么了不起,和我差不多,我只是机会不好而已。」这就是因为有我慢心、骄傲,自以为是;因此,要以「恭敬心」对治「我慢」的习气。
 
  「对下以慈」,老师对学生要慈悲,长官对部属也要慈悲,师父对弟子也要慈悲,「慈悲心」能化除自己的瞋恚之火。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三把火:饥火、无明火、YIN欲火。所谓「饥寒起盗心」,没有吃的,「饥火」一来,就不管什么伦理道德,不顾一切地去偷盗、抢劫,乃至绑票、勒索,无恶不作,以致造成种种对自己以及对他人的伤害;若有慈悲心,就能用慈悲心来观照自己的身口意三业,化除心里的饥火。等于儒家所说:「富贵不能YIN、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有了这种观念就可以化掉饥火,而且也能化除瞋恚及YIN欲心。佛法讲「不杀生」,也就是要「慈心广大」,长养慈悲心,不但不杀生,进一步还救生、放生。现在东西方社会都在提倡这种「慈悲心」,儒家称之为「恻隐之心」。
 
  一个人若具足慈悲,慈心广大,即使众生也都能感受得到这种慈悲的法界。有一次,佛的弟子舍利弗跟随释迦牟尼佛在路上经行。此时,天空中一只老鹰正在追逐一只鸽子,鸽子被老鹰追得走投无路,惊慌失措,突然看到释迦牟尼佛正在经行,于是一下子就飞到佛影之下,顿时恐惧俱消,安详自在。佛即见机为舍利弗说法,佛告诉舍利弗:「舍利弗,你看这只鸽子停在佛陀的影子下,就很自在。如果这只鸽子停在你的影子下,就会感觉惊慌恐怖。」舍利弗觉得很奇怪,心想:「我已经证到了阿罗汉果,心里的烦恼已经漏尽,鸽子停到我的影子下怎么还会惊慌恐怖?」佛知道舍利弗心里的疑惑,于是又接着说:「舍利弗,如果你不相信,可以马上试一试。」佛陀于是移开身影,让舍利弗把自己的影子照在鸽子身上,鸽子即开始颤抖。舍利弗就问:「这是什么道理?」佛陀回答:「因为如来三惑漏尽,心中完全没有瞋心的烦恼与习气,这种慈悲远超过声闻、缘觉。」所以这只鸽子看到如来佛就感到很安详、自在。
 
  佛经讲:「佛的慈悲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罗汉虽然已经漏尽了见思惑,断绝了杀心,可是还有无明惑,过去生的杀业种子还存在八识田中,还有习气。」这就证明了如来的「慈心广大」,所以任何人、任何动物看到如来佛都很欢喜,感觉有了保障。我们也要养成慈悲心,慈心要广大,如此就能对治瞋恚,瞋恚消除,身体自然会健康。
 
 
 
--------------------------------------------------------------------------------
 
(十一)930926
 
 
  「对人以和」,对人要和气,有一句俗话:「来者是客礼相待,买卖不成仁义在」,对任何人都应该和睦相待。佛法有所谓的「六和敬」,也就是六种和合共处之法,如果道场做不到六和敬,僧团会就容易解散、败坏。同样的道理,国家要和合,社团要和合,学校也要和合,所有一切都要和合,所谓「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
 
  和合能够对治粗暴,因为一个人脾气来了就容易粗暴、粗鲁、粗脚粗手,所以在平时养成和气、和睦、和悦的习惯,就能降服暴戾之气。什么是粗脚粗手?譬如来了一位客人,很恭敬地为客人倒了一杯茶,但由于自己的粗心,倒茶时,忽然袖子一拂,茶杯打翻了,弄得客人一身都是水,这就是粗脚粗手。众生的心是粗中又粗,菩萨的心是粗中带细,如来的心则是细中又细。所以养成和气、和睦、和悦的习惯,这念心就能渐渐微细、平和。
 
  「对事以真」,无论是做学问,或是在公司单位做事,乃至于修行,都要认真、负责。「真」能够对治我们的虚伪,每一个人多多少少都有一些虚伪心,都有一些爱面子。譬如看到有一个职位空缺,想一想自己能力不够,争取不上,就拜托人:「给我一个面子,麻烦你帮忙。」如果做任何事都要「给我一个面子」,那就不妥当了。在团体里「少数服从多数」,是一个原则,是尊重大众的一种行为,但是也不能流于虚伪。多数人都喜好面子,爱面子虽不是件坏事,但是过度的爱面子附带而来的就是虚伪。
 
  修行要破除「我执」,对治我执的方法就是「对事以真」,做任何事,无论大事、小事都要认真、负责,将事情做好就是福报、就是功德。做事时,同样地付出时间、心力,如果都能很认真、负责,所得的果报就是大福报。因此,做任何事,都要真。如:打坐时要认真,不能打妄想、打瞌睡;如果坐在那里打妄想、打瞌睡就是不真。诵经,要老老实实的诵,人在那里、心在那里;不可以口诵、心不诵,「有口无心」就是不真。做学问也要认真,不可东抄西抄,自己要有自己的思路、看法与见解,每一字、每一句都要斟酌,不能错用一字、一句,这就是真。做任何事都要认真、兢兢业业,如此一定能将事情做得很好,受到单位主管的器重,在自己的工作领域里出类拔萃。
 
  「中台四箴行」若能落实,就有福报,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上就能得到最高的水准;能做到「四箴行」,任何人都会喜欢自己,在任何地方都能有善缘相助。假使一个人做事不认真、不负责,专门投机取巧,便不受大众的喜爱,「福报」与这一类人更是渐行渐远。所以,在家庭里做好「四箴行」,家庭就会幸福;个人做到「四箴行」,个人的事业就有成就;团队做到了「四箴行」,团队就能和谐、合作无间,整个团队都能够更上一层楼。这些道理,要靠大众共同去实践、努力,做到了就能为自己开创出「光明的生命」。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惟觉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惟觉法师)  

 惟觉法师:惟觉老和尚佛法禅法问答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结劝流通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八觉知 普济众生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七觉悟 五欲过患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六觉知 布施平等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五觉悟 多闻智慧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四觉知 常行精进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三觉知 心无厌足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二觉知 多欲为苦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一觉悟 无常无我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释人名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释经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