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惟觉法师:禅与生活


   日期:2024/10/2 19:4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禅与生活
 
 
  佛经云:「禅者,佛之心也;教者,佛之口也;律者,佛之身也。」禅就是佛的心法,依着佛的心法,净化及提升自己,圆满佛的境界。所以,「禅」是佛法中最高的真理,也是最高的心境。
 
  佛性本具,每个人都有这念心。一般人不了解众生皆有佛性的道理,这念心迷失了,只知道贪求名利的心境,或是贪色、沉溺于男女欲爱的心境,这些心境都只是烦恼,而不是禅;因为心中没有正确的知见、观念,看什么都是障碍,念念攀缘、计较分别,心中充满妄想,找不到人生的方向,所以始终觉得空虚、无法平静;现在熏修佛法、运用佛法,将这些不平静、烦恼的心念转化过来,心中安乐寂静就是禅。
 
  人类生活可分为两大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一般人都希望物质生活达到最高的品质,满足最好的享受,所以积极地追求物质生活。但是即使物质生活达到最圆满,不知净化心灵,还是会有烦恼。全世界的人类都希望世界和平、国家富强、社会安定、家庭和谐,自己的身心健康、事业有成就,但要想达到这个理想的世界、理想的目的,并非单从物质生活就可以求得到,还要注重精神生活,从净化心灵着手,提升、净化精神层次,使心能够安定,如此个人及家庭才能拥有幸福、快乐的生活,而社会也才能得到安定,世界也能和平。所以禅对个人、社会及全世界,确实是息息相关。
 
  佛经云:「心净国土净,心平世界平」,佛法最终的目的,就是教导我们如何净心、定心,心平静了,才能有清净的智慧,对任何境界都能明达无惑;心定了,没有贪、瞋、痴等妄念逼恼,身体就会安定。有了清净的智慧,善于观察一切因缘,这一生当中,就不会走错路、走远路,愈走愈光明。身安定了,身体一定很健康,所以要达到心静、心定,身心安然自在的境界,就必须要修习禅定。
 
  总结来说,禅就是定慧圆融本具的心境。定慧具足,是每个人所要达成的精神目标;慧就是智慧,定,就是使我们的心如如不动,心到达不动的境界,对于任何事情都会看得很清楚,不随境动摇,所以禅对于我们的生活是相当重要的。无论是研究学问、发展事业或成就道业,都必须要有定慧的心境,面对种种境界能够观察透彻、判断准确,才会获得很大的成就。禅法就是教导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都要具足定力与智慧,如此,生活才会得到真正的幸福、快乐与安定。
 
 
--------------------------------------------------------------------------------
 
930104(二)
 
  人活在这世界上,不仅是为了生活,还要了解生存的意义,有的人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名利,也有人认为生存就是为了享受种种的快乐,不过,如果这一生只为了吃喝玩乐而活,就好比是动物一般,失去了生而为人的价值。所以除了追求安定的生活外,更进一步还要认定自我生存的价值,发挥对社会、对人类的最大贡献。
 
  儒家认为,一个人要作到立德、立功、立言这三不朽,才是实践了人生的价值。就佛法的角度而言,要行菩萨道,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波罗蜜,做一切利益众生的事,从这些方向去努力,人生的价值就是无穷尽的。
 
  不过虽然有了安定的生活、又累积了种种功德,可是人再长寿,顶多活到一百余岁还是要死,不论是男女老幼、士农工商、贫穷、富贵,只要有生,就必定有死,到最后通通都归于黄土一坏,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人实在是很渺小。而且这一生为了三餐而辛勤奔波,造了种种的恶业,起了种种的烦恼,不仅过得十分辛苦,生命走到尽头,所得到的富贵终究也带不走。仔细想想,这样的人生实在是毫无意义。如果能够懂得禅的道理,能够认识自己,见到自己的本心本性,达到「见性成佛」的境界,生命就是无穷尽的。
 
  许多人都追求无穷尽的生命,例如历史上汉武帝、秦始皇都希望成仙,因为成了仙、长生不死,才能作永久的皇帝,享受永远的富贵,可是到现在秦始皇、汉武帝都不存在了,所以古人有诗云:「千里来书为堵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一个人无论今生贫穷或富贵,到最后还是不免一死。佛法告诉我们,人生是无常的,而且不但是人命无常,将来整个世界都会毁灭,届时住在世界上的动物、植物,也将跟着一起毁灭。唯有开悟,真正悟到自己的这一念心,才能达到无量寿、无量光,使生命永远存在的境界。
 
  听法的这念心就是菩提心、就是道,这念心才是真正的自己,明白了这一念心,就属于「见道」,不过,悟了这一念心以后,还要经常保持这念心的存在,作到「人在那里,心在那里」,这就称为「修道」。到最后能够时时刻刻安住在这一念心上,才能超越生死,真正达到无穷尽的生命。
 
 
--------------------------------------------------------------------------------
 
930118(三)
 
  佛法就是心法,主要目的是要使我们契悟心性,认识真正的自己。其他的宗教都认为外界有一位主宰,希望这位主宰来保护自己,赐与平安,所以崇拜、信仰主宰的目的,是使自己能够得到安定、增长福德或寿命。而佛法告诉我们,想要增长福德与智慧,使寿命达到无穷尽,惟有体悟师父说法、诸位听法的这一念心,悟到听法的这念心,经由静中养成、动中磨炼,能够时时刻刻安住在这一念心上,生命才真正是无穷尽的。所以,禅与我们的生活、生存、生命,实在是息息相关。
 
  可是现今世界上的人们,几乎都拚命向外去追求,要吃得好,住得好,穿得好,这些都是物质生活。所有的物质到最后都会瓦解、败坏,在这当中,要想掌握自己的生活、生存、生命,不是靠神明,也不是靠佛、菩萨,而要靠自己。儒家也讲「天作孽犹可为,自作孽不可活」,遇到外界的种种变化,还可以想尽办法解决,但自己造了恶业所带来的种种问题,就必须要面对现实,靠自己去承担,在佛法来讲,就是「解铃还须系铃人」。明白了这些,就知道佛法是真实的道理,做一分得一分,做十分得十分。
 
  一般不了解佛法的人,认为佛法就是诵经、敲木鱼等种种宗教仪式,以为佛法好象与我们日常生活格格不入,但这只是从表面上来看。其实,这些仪式只是佛法当中的一部份,而禅的体现就在日常生活中,包含定力与智慧,有定力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心能够定得下来,做任何事情不仅不会感觉疲劳,还能感到很欢喜、很愉快,这就是禅定的利益。其次是智慧,有了禅的智慧,就能马上化除日常生活当中所起的烦恼,甚至于不起烦恼。人世间有很多烦恼,所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佛法中提到人生本是苦海,如果没有转化烦恼的智慧,烦恼就会愈积愈多。唯有透过禅的智慧,才能把苦海变成净土、把地狱变成天堂,才能转烦恼成菩提。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了智慧与定力,原本认为的苦事也都能成乐事。
 
 
--------------------------------------------------------------------------------
 
930213(四)
 
  凡事退后一步想就是禅的智慧;这个世界,任何一件事情都是相对的,而非绝对,从好的方面来看,就会很愉快、觉得很有福报,反之,从负面来看,本来是很好的一件事,也许又会想成坏事。以扫地、打扫厕所为例,一般人认为扫地、打扫厕所是下贱的工作,做了这件事情,好象就会失去身份,若被别人看到了,会觉得自己没有面子,所以认为扫地、打扫厕所是一件苦事情。不过从佛法的角度来看,扫地不是一件苦事,反而是最有福报的事,佛经上讲,扫地有很多功德,第一种:扫地是扫心地,我们心当中的烦恼就好比垃圾,藉扫地的工作,把烦恼扫除,使心当中充满光明,这就是功德。
 
  「扫地扫地扫心地」,从扫外面的地,慢慢由事到理,我们心当中也没有烦恼了。一般人觉得内心和外境是两回事,其实在佛法看来内外是一体的;如果我们心情很安定、快乐,即便看到刮风、下雨,也会觉得世界很美好,如果心当中充满烦恼,遇到刮风下雨,就好象天崩地裂。同样是一件事情,由于心境不一样,外面产生的结果也不一样,所以儒家说:「心静自然凉」,佛法也讲:「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要想达到心定,就要靠智慧来突破。明白上述的道理,就会知道扫地,其实是藉扫外面的地,除掉我们心当中的烦恼,这是扫地的第一种功德。
 
  透过扫地,将周围环境扫得干干净净,如此我们的心也清净了。别人到这里来,发现这个地方这么清净,马上就赞叹、心生欢喜。所以扫地能令自心清净,也使他人心清净,这是扫地的第二种功德。此外,每个人都有我慢心,总认为自己很优越、很高明,始终不承认自己的过失,认为自己要高人一筹,就算是自己做错了事,仍会原谅自己,这些都是我慢!人有了我慢心,学业不易成就,人家也不敢亲近,无论做人做事都不易有所成就。所以佛法就告诉我们,要除去我慢心。不过平时不容易发现自己的我慢心,要想除去我慢,就是用扫地的方法,用一般人认为卑微的工作来磨炼自己,所以扫地能调伏习气、除去慢心,这就是一件最大的功德。还有,扫地能使我们增长善根;我们每一个人要有慧根和善根,善根就是福报,慧根是藉听经闻法,契悟自己这一念心,慧根与善根具足,则无论世间、出世间都能有所成就。
 
  佛法告诉我们扫地有这么多的功德,扫地的确是一个大福报。所以道场当中无论是厨房、厕所或其他地方都很清洁,护法居士一到道场里,也都希望来扫地。同样一件事情,由于看法不一样,所产生出的苦与乐也不一样。要想转化烦恼就是要靠智慧,这种智慧就是佛经里讲的般若智慧。扫地,是藉由事相上的实践,慢慢契悟到佛法的道理,忽然一下将自心当中的烦恼彻底扫除,当下即能契悟这念清净的智慧心,所以扫地也是禅。因此,只要懂得运用般若智慧观照自心,则日常生活中的一切,无不是禅。
 
 
--------------------------------------------------------------------------------
 
930229(五)
 
  同样一件事情,观念不同,有人看来是苦,有人却认为是乐;明白了禅的道理,苦的事情会变成乐,不明白这些道理,乐的事情会变成苦事。
 
  不仅是佛法这么讲,儒家也有同样的思想。在战国时代,有一位隐士名叫颜斶,他看破世间上的名利,不想当官,所以隐居修行。当时的齐宣王想招揽一位贤士来当他的宰相,听说颜斶是一位有贤德的隐士,便亲自去拜访他,请他出来当官。齐宣王一到颜斶的住处,发现颜斶很贫穷,就对他说:「如果你肯出来当我的宰相,就可以享受荣华富贵,有车坐又有酒肉吃。」颜斶回答:「大王,我并不贫穷,我现在已经很富贵了。」齐宣王觉得很诧异,便问:「你住也住不好,吃也吃不好,穿的衣服也是破破烂烂的,怎么还说自己是富贵呢?」
 
  颜斶笑着说:「启禀大王,我的人生观是: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所谓「无罪以当贵」,心当中没有过失、没有烦恼,就是最大的一种享受。一般人以为在社会上谋取一官半职算是贵,其实古今中外「今日座上客,明日阶下囚」的例子非常多,万法皆会无常、坏灭的;颜斶因为懂得这些道理,所以心安于清贫,而为最贵。
 
  「安步以当车」,安详、自在地走路,就等于坐车。这句话实在是有其哲理,例如现代社会交通壅塞,明明目的地就在对面那条街,但由于塞车的缘故,坐车可能绕了半个钟头、一个钟头,还到达不了目的地。假使很勉强通过这个十字路口,难保不发生意外,实在是很不安全,倒不如平平稳稳地以步行通过。现代人因为交通工具的发达,走路的机会愈来愈少,运动量也跟着减少了;古时候的人,几乎都是以走路作为交通工具,虽然在时间上耗费得多,但是因为运动量足够,所以身体反而比较健康。
 
  「晚食以当肉」,也不一定要喝酒、吃肉,才是享受,吃饭的时候,慢慢吃、慢慢嚼,即便是菜根都有很香的滋味。另一方面来看,不饿的时候,再好的美食也吃不下,勉强吃下去了,还会引发肠胃道的问题,所以「晚食」,等到肚子饿了再吃,吃任何食物都是很好吃。现代人有很多吃零食的机会,零食吃多了,到吃正餐的时候,即便佳肴满桌也都不想吃。而真正肚子饿的时候,即使是吃一碗白饭,都会觉得又香又甜。如果我们能够看破世间上的名利财色,时时刻刻安住在自己这一念心上,心就能够安定下来。所以,禅和人生实在是息息相关。
 
 
--------------------------------------------------------------------------------
 
930307(六)
 
  即便不能如颜斶这般看破名利,最低限度要如儒家所说:知足常乐。古德云:「人贫不是贫,心贫实是贫,人贫能养道,是为贫道人,心贫无智慧,堕入饿鬼身。」所以一个人的苦与乐、贫与富,不纯粹是在高官厚禄、物质生活,而是在于精神生活,精神生活就是指我们当下这一念心,如果明白这一念心,时时刻刻安住这一念心,心当中就有无穷尽的快乐,就能体验到「禅悦为食,法喜充满」的感受。
 
  每一个人都有这一念心,但一般人由于这一念心跑到外面去了,追求外面的声色境界,这一念心始终没办法安定,因为安定不下来,就感觉空虚、烦恼,觉得自己很贫穷,于是又拼命向外面去追逐,成了恶性循环。如果把这一念心收回来,作到「两眼内视,两耳内听」,心安住在定慧上,我们的生理、心理马上会感觉很平静、很愉快。
 
  中台山每年固定于春夏二季举办禅七,透过禅修,将人们的生活从物质层次提升到最高的精神层次,身心都能达到清净的转化。在七天当中持续保持心的平静,七天以后,就感觉到身心充满着法喜清凉。虽然初初进禅堂打坐,腿又酸又痛又麻,心烦意乱,经过三、四天后,身心都调和过来了,身心很宁静了,感觉到很平定、很安乐,而且能找到自己的真生命。
 
  禅的好处就是让我们能够返照自心、认识真正的自己。什么是真正的自己?一般人认为身体是自己,其实我们每个阶段、不同的年纪,身形都不一样;小学的时候,认为自己是这个相貌,到了中学又变了,大学时又有所不同,等到大学毕业,工作几年之后,为人父母,或是当了老师,或是当了董事长,身形又变了,将来再经过几年,皮肤也皱了,头发也白了,整个身形都变了,到底那一个身形是自己?都不是的。
  
  假使不明白这个道理,就会觉得人生很悲哀,到了年老时,时时刻刻惊慌恐怖,担心无常的到来,这就是因为把假的当作真的。什么是假的?我们这个身体是一个假象,随着外面的时间、空间而变化,不过我们的这一念心,是不会变的。举例来讲,我们小时候,吃糖知道是甜的,吃盐知道是咸的。到了年老的时候,吃盐也知道是咸的,吃糖也知道是甜的,能知这一念心,没有中学生的相、没有小学生的相、没有大学生的相、没有当董事长的相、没有当爸爸、妈妈的相、没有皮皱发白的相……,一个相都找不出来。明白了这些,就会知道这一念心真实、永恒、不变,才是真正的自己。
 
  这念心真正是很微妙的,佛法当中称这念心为「如意宝珠」、「法身慧命」,也称作「本心本性」,悟了这念心才是自己,如此真生命即现前了。开悟的人就是悟到此理,人生就是无量寿、无量光,我们的生命就是无穷尽的。
 
 
 
--------------------------------------------------------------------------------
 
930328(七)
 
  了解禅的道理,对于生活中任何事都能看得彻底、周全。而且任何事情能够退一步想,原本烦恼的事情,马上就能够化掉。假使不知道这些道理,就会把相对的事情、假的事情,当作是真的,其实世间万法都会生灭变异,没有一件是真实存在的,如果把假的当作真的,真的当作假的,人生就颠倒了。
 
  有的人不了解,听到佛法说人生虚妄不实,就觉得这是消极、悲观的想法。其实,虚妄不实,是指这个世间的万法是一个假相,在假相当中,要把假有的境界处理得很好,就必须要有清净心、要有定力,既不执爱,亦不厌离,始终是如如不动。这就要靠禅的智慧,要修定、要打坐、要观照己心、要检讨反省,才能够发现这个社会当中很多真实的道理与意义。
 
  我们所生存的这个社会,一切都是相对的,虽不要执着这些相对,但是也不能够离开这个相对的境界,因为一离开了以后,修行也修不成。我们在相对的当中,不仅要能够运用得很好,而且要找出一个绝对的心境。所谓绝对的心境,是指师父说法、诸位听法这一念心,不想过去、现在、未来;不昏沉、不糊涂,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能够作主,达到这个境界就是活在当下,就是菩萨;这念心保养成功了,就是如来佛。
 
  如来,是指我们这一念心,如如不动,了了常知,如如不动就是定,了了常知就是慧。当下这一念心,具足定慧,生命就是无穷尽的,这是人生最大的富贵。这念心是最尊最贵的,假使不了解这个道理,拼命向外面去追求,自己不仅每天烦烦恼恼,还造种种恶业。
 
  有的人认为人生活在世间上,不外乎是名利财色,如果什么都不要了,那生活在世间上不就毫无意义了吗?其实,佛法的道理,是告诉我们不贪、不瞋、不痴,而不是说什么都不要;我们该要的东西,属于本份的当然可以要,这样子就是不贪。如果不了解这些道理,会觉得佛法好象与这个世界、生活脱节了。佛法是真理,能够掌握住这些真理,将一切事物认识清楚,就是佛法。世间法做得很好,就是功德、就是福报,不执着功德、福报,当下这念心就是清凉、自在,就是解脱、就是出世、就是净土。所以了解佛法以后,会发现佛法就在我们生活中,能使我们富足、充实、快乐、幸福。
 
 
--------------------------------------------------------------------------------
 
930404(八)
 
   世间上,一切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苦,也没有绝对的乐。譬如在台湾,过去有很多人喜欢吃清淡的食物,认为清淡的味道很好,可是现在的台湾人口味可能又改变了。广东的人最喜欢吃有点酸、有点甜,又稍微有一点咸味的食物,认为这个味道最好吃。在湖南、湖北、四川一带的人,喜欢吃咸的、辣的,如果桌上的菜不辣也不咸,他们就会认为这道菜不好吃。
 
  在北方一带的人又不一样了,北方人喜欢吃馒头,把大蒜和辣椒酱包在馒头里一起吃,这个味道是最好。江浙一带的人喜欢吃臭的,愈臭他认为愈香,认为愈好吃,等于现在的人喜欢吃臭豆腐一样。在巴西一带的人,即便桌上的菜再好,要是没有酸的食物,他就认为不好吃。在中国,有很多人喜欢吃苦瓜,假使这一桌菜没有苦瓜,他就很不高兴,现在也有很多人喜欢吃苦的,他们认为这个苦吃得很有味道。
 
  仔细想一想,酸、甜、苦、辣,那一个好吃?那一个不好吃?如果说是辣的、咸的是好吃,那应该每一个人都认为是好吃,才是统一的标准,可是事实上只有部分的人喜欢吃辣的、咸的,其他的人却吃不下去。对喜欢吃臭的味道的人来说,吃这类食物是一件很享受的事,但不喜欢吃臭的味道的人,一闻到臭的食物的味道,头都会发昏。由于地方习惯不一样,有人认为好吃的食物,其他人认为不好吃;有些人不喜欢吃的食物,对某些人来说却是天下美味。从这些事例可以看出,酸、甜、苦、辣不是绝对的,假使是绝对的,应该任何人的感受都是一样的。
 
  再举个例来讲,有些人抽了烟以后马上精神抖擞,但有些人一闻到烟味,就觉得不舒服。又譬如学佛了之后开始吃素,吃了十几、二十年以后,吃素已成了习惯,粗茶淡饭、青菜萝卜,吃到嘴里感觉又香又甜,反而闻到荤食的味道觉得是臭的。在没有养成吃素的习惯以前,觉得大鱼大肉实在好吃,没有大鱼大肉不能吃饭,而现在相反地,过去觉得好吃的,现在认为不好吃;过去认为不好吃的,现在变成好吃。
 
  所以世间上的一切都是相对的境界,古德云:「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一切境界本无绝对的好或坏,一切都是因缘和合,因着我们的分别心、执着与习惯,所以才有苦、乐感受的不同。假使透过修行学佛,明白这些道理,破除了分别心,把执着转过来,养成了好的习惯,就会明白酸、甜、苦、辣都是虚妄不实的。能够不造口业,舌根清净了,任何食物都好吃。
 
 
--------------------------------------------------------------------------------
 
930411(九)
 
  养成了禅定的功夫,心时时安住在定慧上,面对日常生活,困难的事情就不会觉得困难,再苦的事情也不觉得苦。从早到晚,即便事情很多、很忙碌,依然能以智慧心圆融处理每件事情,且即做即了,做完了就放下,心当中不会患得患失,有任何的挂碍。佛经中提到,当心达到定慧具足的境界,这念心就像一潭止水、一片镜子。所谓「宝镜蒙尘」,凡夫的心镜上沾染了很多灰尘,修行学佛就好比是将镜子上的灰尘擦掉;灰尘指种种恶念、烦恼和执着。透过返照、检讨改进,除去心当中贪、瞋、痴、慢、疑等尘垢,当下这一念心就像一片镜子,不但大放光明,而且里面是真空、妙有;平常无事时,心当中一念不生,此即「真空」;一旦事情发生时,心当中能起全体大用,此即「妙有」。
 
  古德形容我们这一念心如明镜当台,「汉来汉现,胡来胡现」,相来则现,相去则不留痕迹;这一片镜子里面是光光明明,一法不立、一尘不染,什么来就现什么形相,一朵花就是现一朵花的相;走过一个人,里面就是一个人的相;世间上的形形色色,这个镜子一照,里面森罗万象;但境界过了以后,里面没有一点点东西。这念无染着的心就是禅。能够做到就是菩萨,乃至于达到最高的境界,就是佛。所以菩萨也好、佛也好,都不离开我们这一念心。无论行住坐卧、动静闲忙,这一念心都要能够作主,才能达到最高的境界。
 
  了解这些道理,会发现这一念心非常微妙,只要在这一念心上用功,每个人都能得到禅的利益。例如现代人工作繁忙,一天下来感到十分疲倦,只要把心静下来,反照自性,马上精神就恢复了。又或者学生看书看累了,马上闭起眼睛,什么都不要想,如此保持三分钟,三分钟过了以后,就会感觉精神充沛。这些都是心定的关系,心定就是禅。
 
  有了禅的心境,什么事情都能看得很清楚。佛的心是细中之细,菩萨的心是粗中之细,众生之心是粗中之粗,粗中之粗当然是看不清楚,而佛的心是细中之细,所以能明察秋毫,什么都能够了解。因此,禅法适用于任何人、任何行业。研究学问的人实践禅的精神,能够独成一家之言,不落窠臼;企业家如果懂得禅的道理,澄清这一念心,就能增长智慧,清楚观察商场上的动静,取舍得失;从政的人,心定下来了,就能判断忠、奸;修行的人经常保持这一念心的存在,时时反照自性、断除烦恼,就能超凡入圣,这些都是禅的利益。明白了禅的道理,将此道理落实在生活中,心时时安住在定慧上,则动静闲忙都能够得自在;无论学业、事业或道业,都能有所成就。
 
 
--------------------------------------------------------------------------------
 
930418(十)
 
  禅和我们的生存息息相关。例如释迦牟尼佛在未证佛果之前,曾历经六年的苦行生涯,每天吃一麻一米,骨瘦如柴,依然可以生存,因为他的心始终是在定当中。人心定了,心当中自然就有一股力量,且心定了以后,身上的热量就能够增加;如打禅七时,身体会有暖气产生,这就是修禅定会产生的一种境界。所以禅定确实能够支持我们的身体所需,支持我们的生命。
 
  将心持续专注在一个定点上不动,能培养定力;然而定当中还有慧,才是真正的禅。能够将禅法运用到日常生活当中,即便遇种种不如意,或是物质生活不佳,都能够由精神生活得到安定,保持身心愉快。心具足定慧,在最困难的境界当中,都能够突破,使生存更坚强。
 
  更进一步,悟了这一念心,生命就是真正无穷尽了。人的身体会老化,但我们的这一念心始终是亘古而常新。人经过了几十年的风霜寒暑,身衰、发白、面皱,最后视力不清楚、听力也变差了,到了这个时候,觉得自己老了,即将死亡,感到很悲哀,假使这时,生命还能再增加一倍,就会觉得七、八十岁还不算老,两百岁才算老,这是在生命现象上来讲。但我们这一念心,并没有这些层次上的差别,无论是十岁或八十岁,都还是这一念心。所以佛法讲,悟了这一念心,就是悟道了。这一念心,始终没有衰老之相,始终没有时间、空间之相对境界;活在这一念心当中,就很自在、很愉快。
 
  经常安住这一念心,保持一分钟、二分钟,乃至一个钟头、一天一晚,这念心都存在,马上大定就现前了,这一念心就超越时间、空间。虚云老和尚以前住茅棚的时候,一次入了定,一位法师去探视他时,轻敲引磬,虚云老和尚听到引罄的声音,就出定了。法师问他「吃饭没有?」虚云老和尚回答:「我刚刚把芋头煮下去,不知道熟了没有?」法师把锅盖掀开一看,里面的芋头已经长出六、七层的霉,算算已经过了十八天。虚云老和尚感觉是刚刚把芋头放下去煮,其实已经过了十八天,这就是心专注、得定的境界。
 
  再举个例来说,譬如在学校里,老师在上课,学生在听课;老师上课上得很好,学生听课也听得津津有味,一个钟头一下就过去了,下课钟声一响,无论是老师或学生都会觉得讶异,怎么今天这一节课,这么快就过去了。相反的,如果老师上课照本宣科,讲也讲不清楚,学生在下面听课,听也听不懂,这个时候心生烦恼,想东想西,感觉这一个钟头仿佛十分漫长。同样在一个教室,同样是一个钟头,为什么前一个境界感觉时间很短,后一个境界感觉时间漫长,这是因为后者的这一念心,起了妄想、分别,心不专注。由此可明白禅修的重要性,心具足定慧,即能超越时间、空间,由相对达到绝对,当下即是解脱自在。
 
 
--------------------------------------------------------------------------------
 
930425(十一)
 
  禅修能提升我们的心境,由相对达到绝对,所谓「山中无甲子,人间几千年」,在深山里打坐的修行人,入了禅定,这一念心超越了时间、空间,感觉在山上只有几分钟,但人间已经过了好几千年。这对一般人来说好象是神话,其实懂得心理学的道理就能明白;如当心专注时,会感觉时间过得很快,一个钟头一剎那就过去了;反之,当觉得无聊、心念散乱的时候,同样是一个钟头却会有度日如年的感受,所以禅的境界的确是可修证的,并非遥不可及。
 
  「禅者佛之心」,修习禅法,首先要认识自己这一念心。认识了这一念心后,还要去保养这一念心,保养成功了,就能展现这念心的全体大用,显发本具的智慧、定力、慈悲,乃至于神通。世间上的一般人,只想向外求,而不知道从因上努力,佛法告诉我们,有因才有果,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做任何一件事情,要从因上去努力。修习禅法也是如此的,时时刻刻第一步就是要反省检讨自己,心当中有没有过失?如果心当中有了过失,就要改正,否则修禅无法有所成就。
 
  佛法是以人为根本,要想成佛先要把人做好。第一个,要守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不妄语、不饮酒,作到这五戒,人格完整了,进一步再来静坐、观心返照,很快就能够契悟不生不灭的这一念心,与清净心相应。这念绝对的心,人人都有,所以在佛经里讲,人人都可以成菩萨,人人都可以成佛,因为人人皆有心,凡有心者皆当成菩萨、皆当成佛。
 
  不过虽然每个人都有这念心,但因为这一念心乱掉了,里面都是浑水,所以还不是菩萨、不是佛。现在知道要修行了,首先要作到心不要散乱颠倒,第二个,要去除昏沉,作到了,这一念清净心现前了,就是禅。佛经里说,「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千江有水千江月」,意指每一个人都有一湖心水,可是这水浑浊了,看不见水中的月亮。如果将心水沉淀,月亮──即我们清净光明的自心,就会现前,就能照天照地,这就是我们真正的生命、真正的人生。到达这个境界,才知道佛法的真实性,才知道我们的真生命。
 
  所以修禅,要先契悟这一念心,契悟到了以后还要保养这一念心。一般人只是保养身体,希望身体健康,而不知道保养这一念心,佛法告诉我们,身体健康与否,是由于过去或现在所造的一切善恶业,今生所显现出来的果报,要想身体健康,首先就要修善断恶。因为做善事,心能够安定、清净、光明,身体自然就会健康。而一切善恶业,都是从心当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再进一步,就是安住不思善、不思恶的这一念心;真正悟到了这一念心,就离开了世间的相对境界,一下就超越时间、空间,当下就是净土、当下就是解脱,这就是最高的境界。
 
 
 
--------------------------------------------------------------------------------
 
930502(十二)
 
  修行学佛想达到最高的境界,先要以五戒为根本。所谓「万丈高楼从地起」,在佛法中,不管学禅、学净、学密、学律,都是以「人」为根本。所以想要做好人,先要将五戒持守清净,这五戒就如同儒家所说的五常:仁、义、礼、智、信。能把五戒都做到,就有大福报,即使不求福报,福报也自然会现前。为什么?佛经讲因果通三世,有因一定有果,没有因绝对没有果。过去的因感现在的果,现在的因感得未来的果。
 
  若能更进一步契悟禅心,三世因果也不离当下这一念心。就是了了分明,如如不动,寂照一如的这个心。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这念心就能得大自在,就是无量光、无量寿,就是清净法身佛,这是人人本具的。但是要达到这个境界,仍然要靠自己去实践、去努力,做一分就得一分,做十分就得十分。
 
  所以我们这念心,能够超越时间、超越空间。例如大众听师父开示,一心专注,觉得时间一下子就过去了,开示很快就功德圆满。相反地,心当中有很多事情放不下,想东想西,患得患失,一个半钟头就会感觉非常长。为什么同样在讲堂中、同样的时间里,却有不同的感受?这就在于心定与不定,心静与不静。如果心定、心专注,两个钟头一剎那就过去了。甚至两天、两个月、两年,也一剎那就过去了,诚如古德所讲:「山中无甲子,人间几千年。」有许多佛菩萨入定,是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乃至于几大劫,所以我们这一念心实在很微妙。又如晚上睡觉时,梦当中有苦有乐,是一个很宽广的天地。结果梦一醒,这个天地消失了,苦乐也不可得。为什么同在一个床铺上,每个人作的梦都不一样,各有各的世界,各有各的天地?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这就是每个人心的作用。
 
  每个人都有这一念心,一念心就是一个世界。一个念头就是一个变化,一个变化就是一个境界。据佛经记载,人的念头变化很多,从早到晚共有八亿四千万个念头。例如一大早起床,「起床」这一念心生起,就是一个念头。起床后马上穿衣服时,「起床」这个念头便已经灭掉。当穿衣服时,「穿衣服」这一念心还存在,等到把衣服穿好,接着又穿鞋子、袜子,「穿衣服」的这个心念又灭掉了。等到穿好鞋子、袜子,又要漱口、洗脸;穿鞋子、穿袜子的这个心又不存在了。所以到底是我在穿鞋子、穿袜子、漱口、洗脸吗?每一件事情中,到底那一个是自己?因此人从早上到晚上,一日一夜中,共有八亿四千万个念头,心念时时刻刻都在生生灭灭当中,从来没有停止。即使晚上睡觉作梦,这一念心也在剎那剎那生灭 。
 
 
 
--------------------------------------------------------------------------------
 
930509(十三)
 
  念头生生灭灭,虚妄不实,所以人生真的就像一个梦境。一般人只知道晚上作梦,菩萨则知道不但晚上是梦,白天也是梦。晚上的梦,是从白天产生;白天的梦,则是六根对外面的善恶境界所产生。只有佛能达到不作梦的境界。佛不作梦,佛的心境像一潭止水、一片镜子一样风平浪静。所以修行学佛的目的、最高的境界,就是告诉自己不要作梦,成为不作梦的人。
 
  修行首先不要作恶梦,要作好梦;也就是持守好根本五戒,落实仁、义、礼、智、信五种美德,对上起恭敬心,对下起慈悲心,对同事起谦卑心,对父母起孝顺心,对兄弟姊妹起友爱心……这一些都是好梦。好梦犹如善法应该多作,作完了心不执着,达到像一潭止水、一片镜子一样风平浪静,这念心就是不作梦的如来境界。
 
  假如悟了这个道理,就是在理上开悟了。修行就是依据这个道理去用功、实践。不论动静闲忙,不离当下这一念心,处处作主,这念心就是禅;在生活中能保持处处存在,这念心就是无穷尽的生命。
 
  人的身体属于物质,精神属于心;人生下来,没有人教就知道哭、知道笑,哭和笑都是佛性的作用,这是本具的。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位白居易先生,一出生就知道「之」、「无」二字,令一般人觉得很奇怪。佛法有三世因果,过去、现在、未来,由此角度来看,这一点都不奇怪;然而纵使能知道过去种种,过去种种也只是一个梦。知道是一个梦境,就能舍离执着。
 
  禅修的目的就是告诉我们,不要作梦。悟到这个道理,就是开悟了。依据这个道理去修,就是属于修道。道,不离这一念心。所以,首先要认识这一念心,保养、运用这一念心。禅,就是认识、净化、提升自己的心性;在日常生活上大机大用,知进知退,定慧等持。
 
  禅能够使我们的生活安定,得到幸福快乐。有了禅定和智慧,生活会更实在。如此不但自己受益,假如心量广大,把智慧、慈悲,布施给大众,那就是真功德、真正的生命。所以,悟到这一念心,对生命而言很重要。
 
  这一念心在那里?师父说法,诸位听法的这一念心,时时刻刻能够作主就是。什么叫做「作主」?例如静坐的时候,无论看到什么事情、什么境界,听到什么声音,都不要理他,始终是不离当念,这个就是作主。动的时候,只起善念,不起恶念,这就是作主。
 
  可是,众生时常没有办法作主。一般人很容易作不了主;一旦作不了主,就造了恶业,心就散乱、颠倒了。只要起了恶念时,能够马上反照、改进、知过改过,就是作主。明白了这个道理,人生就会愈走愈光明,生命就是无穷尽的。
 
 
--------------------------------------------------------------------------------
 
930516(十四)
 
  现代人总觉得生命很短暂,所谓「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忧。」成为吃喝玩乐的功利主义。相反的,如果有了禅定,生命就无有穷尽。
 
  禅就是保持当下这一念心,契悟师父说法、诸位听法的这一念心,不想过去、现在、未来,能够作主。保持一分钟,就是一分钟入了禅定;保持三分钟,就是三分钟入了禅定;保持十分钟,就是十分钟入了禅定。证悟到禅定的境界,没有时间、空间的存在,马上就能够超越时空。
 
  在禅定当中,当下就是净土;不需要等到未来往生之后,才在他方佛土化生。《六祖坛经》云:「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所谓「正见」就是禅,也就是师父说法、诸位听法的这念心,清楚、明白、作主。儒家说:「清明在躬。」就是指这一念心时时刻刻都存在。可见儒学和禅学道理是相通的。
 
  宋朝的理学家朱熹曾说过很有意义的四句偈:「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源头活水」就是指我们这一念心。不论是儒家所讲的理学,或是佛家所讲的禅,同样要靠下功夫才能契悟。
 
  禅和生活、生存、生命三者息息相关。明白这个道理,我们人生就会愈走愈光明。假如违背这个原则,就会落入纯粹的功利主义,只知追求物质生活,不知充实精神生活。而禅正是精神生活当中,最高的境界。
 
  东晋时代的陶渊明(陶潜),其诗作:「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正是修行心境的展现。读这首诗,若能契悟其中蕴含禅定的道理,马上就能得到受用。
 
  认真听法的当下,对于外面的车水马龙不知不觉,就是「心远地自偏」。如果明白这个道理,虽然身在台北市最热闹的地方,依然可以自在地看书、听课,不受车水马龙、灯红酒绿所影响。看破外境,本来就与我无关;这念心收回来,安住在实相上,这就是禅。
 
  在这一念真心上有所体悟,生命就是无穷尽的。人人本着这个方向去努力,就是最美好、快乐的人生。只要明白自心当中的世界才是真实的,心境就会很开朗,生活也会很愉快;社会十分祥和,现前的世界就是一片净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惟觉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惟觉法师)  

 惟觉法师:惟觉老和尚佛法禅法问答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结劝流通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八觉知 普济众生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七觉悟 五欲过患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六觉知 布施平等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五觉悟 多闻智慧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四觉知 常行精进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三觉知 心无厌足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二觉知 多欲为苦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一觉悟 无常无我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释人名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释经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