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惟觉法师:佛法与世间法


   日期:2024/10/3 7:4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法与世间法
 
 
  每个人对于佛法、世间法的体悟都有所不同;有些人认为佛法是佛法,世间法是世间法,两者是不相关的;有些人认为佛法不离世间法;有些人认为世间法即是佛法。这种种不同的看法,来自于认知上的差异。
 
  为什么有这种种不同的差异呢?因为佛法有小乘、中乘、大乘、无上乘。也许有人认为佛法就是佛法,为什么又讲小乘、中乘、大乘、无上乘呢?「乘」就是指我们这念心;每个人向内看看自己,这念心对人生真理领悟到什么程度?对人生的真理领悟得浅显,就称之为小乘,进一步是中乘,再进一步是大乘;领悟到最高的境界,佛法就称之为无上乘。这些区别是为了方便大众了解,了解以后,对佛法的道理没有疑问了,才能圆融贯通。
 
  我们对事情的认识或了解的程度,都有深浅的差异;即使是对字的认识也都有深、有浅。我们以「天」这个字为例来说明小乘、中乘、大乘、无上乘深浅的差异。
 
  对不同的人讲述「天」就要有不同的说明,使其真正明了。对小学生讲,天是今天、明天、天空的天,小学生很容易就懂了,再讲深一点可能就不明白,这就好比小乘的境界;如果对小乘根机的人讲大乘、无上乘,一方面他听不懂,另一方面他会因为听不懂、模糊其义而退失道心。所以,佛说法四十九年,是有道理的。
 
  如果是对中学生、大学生,就不讲今天、明天、天空,因为他已经明白了。要进一步解释,天有先天、后天;先天属于过去,后天属于现在;再进一层,天就是「理」,所谓天理、人情、国法,天就是「道理」,这个解释就更有深度了。
 
  对修道人来说,天的意义更不同;佛教讲生天,基督教和其他的宗教也讲生天。佛教讲天有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也就是三界。一般宗教所生的天,多半属于欲界天,欲界天离我们最近的这一层是四王天,再上面是忉利天,再向上是夜摩天,再向上是兜率天,兜率天之上是化乐天,再上是他化自在天,每一层天都有它的福德因缘,都有它的道理。想生到欲界天,就要修十善;要想生到色界天,色界天没有男女相,是禅定的境界,必须要修四禅八定,这就不是一般宗教可以达到的。如何修呢?要「上欣净妙离,下厌苦粗障」。如果要生无色界天,就要修空定。对想要生天的人这么解释,他就能了解、接受。
 
  对菩萨而言,天是第一义谛,第一义谛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是指我们这一念心;心清净就是天,心不清净就是地狱。所以,单单解释天就有很多很多层次;当我们解释天是「性天」,是「自性」,这就好比是无上乘的解释了。
 
 
 
 
--------------------------------------------------------------------------------
 
920803(二)
 
  在释迦牟尼佛的时代,修行人是完全舍离俗家以安住心念;小乘根机的行者认为世间上的一切都是烦恼、都是罣碍,要把世间的事舍得干干净净,一心只想证到空性,求一个真空涅槃。然而,这并非指小乘不好,小乘与大乘的差异,只在于对人生、对佛法道理的领悟有深浅差别,而非有好坏之分。
 
  为什么要证到空性?因为小乘行者认为世间一切有形有象之物,将来都会坏灭,唯有空性不灭,所以小乘行者努力要契入空性,这念心入到真空,自己就得解脱了。小乘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证到四果阿罗汉,这念心入到真空,就超出三界。释迦牟尼佛初转*轮,在鹿野苑开始度众生就是用小乘的四谛法门──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证到小乘境界,就是证到偏空涅槃。后来等到因缘成熟了,释迦牟尼佛才讲大乘、讲无上乘。因为初初时发心出家,心念安住在想修行、成道,但时节因缘没有成熟时,既使佛讲大乘佛法,听了也无法契入。
 
  而大乘菩萨的目的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菩萨慈心广大,冤亲平等、物我平等;因为众生有苦、有烦恼,所以必须要引导一切众生全证到菩提、证到涅槃,最后自己才证菩提、才证涅槃。菩萨的心量广大,看的很长远;小乘根机的人急求解脱自己的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出离心很强,等不得长远的时间,所以积极求涅槃、自我解脱,因此缺乏度众生的大慈悲心。
 
  佛陀形容这种人虽然趣往佛处,却没有达到圆满的境界;佛的果位如同宝所,小乘的行者,就如同走向宝所,只走了三分之一,还有三分之二的路没走。因为他的气力在到达这里时就走不下去了,需要在真空涅槃当中休息一下。菩萨就不是如此,佛经讲:「众生欢喜,诸佛欢喜」,要想度众生,就要跟众生结善缘、结法缘、结人缘,使每个人都很欢喜;因为欢喜,我们才能进一步把佛法的真理教授给他;因为欢喜,他才会接受。所以,大乘是将众生放在前面,小乘是真空、涅槃放在前面。
 
 
 
--------------------------------------------------------------------------------
 
920810(三)
 
  在佛法中大乘、小乘对于苦、乐的认知有所差距;小乘认为苦就是苦,乐就是乐,认为世间都是苦,唯涅槃是乐,所以要离苦趣入涅槃境界。大乘认为苦、乐不是绝对的境界,而是相对的境界;就如同世间有好坏、美丑、高低……等种种相对境界,甲认为苦的境界,乙却认为是乐。例如
 
  有一次,世尊与弟子在路边田埂上,看到有一袋金条。阿难就说:
 
  「世尊﹗这么多金条,我们可以带回去修道场、盖精舍。」
 
  世尊回答:「这个不要碰它。」
 
  「为什么?为什么不能拿回去?」
 
  「这金条是毒蛇,把金条带回去等于把毒蛇带回去,会被这毒蛇咬伤、中毒、死亡。 」
 
  弟子虽然都没有拿,但大家想不通,明明是金条,为什么说有毒?说是毒蛇?
 
  佛与弟子走过后,有一位农夫路过这里,看到这一袋的金条就把它扛回去,农夫从此成为暴发户,买田地、盖房子。他的亲友觉得很奇怪,这个人以前家徒四壁,怎么现在这么有钱,钱从何而来呢?亲友都来借钱,农夫很小器,一毛不拔,因此得罪了这些人。他们就去报官,官兵到农夫家搜查,果真发现有很多金条,问农夫金条从那来的?是不是偷窃来的?农夫说:「不是偷的,是从田埂边捡来的。」官府不相信,看到金条上盖有皇宫的官印,再进一步查看,发现这正是被强盗偷窃的官银。于是,农夫被当做强盗抓起来处死,金条和财产都被没收了。所以从这个故事来看,金子是一般人所喜欢的,但是也可能是导至痛苦的根源,因此用分别的心念来看万法,一切法都是相对,而非绝对。
 
  佛经讲小乘、中乘、大乘、无上乘,都是指这念心对法的体悟境界不同。无上乘是「顿悟自心,直了成佛」,也就是《六祖坛经》所说「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契悟了这念本具的清净心,当下就能成佛;小乘认为没有办法直了成佛,必须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修六波罗蜜圆满,最后成就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才能成佛。从这个角度看大乘、小乘,在「理」上似乎是不同,然而二者并无矛盾。大乘,是以这念心为主;佛,即是指这念觉悟的心、清净心、智慧心、平等心、不动心、真空心,这念心每个人都有。小乘,则是以法相为主;成佛要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所以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修六波罗蜜圆满,得相好,最后一世要出家修行现比丘身,最后在菩提树下成道证果。
 
  以前有位女众居士,听到某位法师讲女众不能成佛,就问师父:「这位法师所讲的道理是否正确?女众发心护持佛法,精进用功,若果真不能成佛,女众又何须修行?」其实这位法师并没有讲错,只是没有交待清楚,这是以小乘的观念来论成佛,所以认为女众不能成佛。若以最上乘对成佛的观念而言,就非如此。
 
  小乘的成佛,要现男相,没有女相,修六波罗蜜,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大乘的成佛是指契悟这念心──诸位听法这念心。这念心没有形象,没有在家相、出家相,没有男相、女相,这念心觉悟就是菩萨,达究竟觉悟就是佛;所以大乘所说的成佛是成法身佛,也就是指我们这念心。
 
 
--------------------------------------------------------------------------------
 
920817(四)
 
  禅宗讲无上乘,也就是人人本具的这念心性,此法门与现代讲究民主人权的时代最能契合。因为佛性是平等的,没有男相、女相,也没有在家相、出家相,心性平等,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小乘修行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大乘则无时间、空间的相对限制,「顿悟自心」就能「直了成佛」。
 
  小乘,舍俗求真,修四念处观断烦恼、证涅槃。大乘,即俗即真,烦恼即菩提,所以不需要断烦恼,当体即是,动念乖真;诸位听法这念心,当体即是,直下承担就是。烦恼就是我,我就是烦恼,从现在开始不起烦恼,这念心时时保持清楚明白、能作主,当下即是菩提,修行成佛就如此实在,而非遥不可及的事。
 
  《六祖坛经》讲:「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这念心本来就清净,如果向外想再求一个「清净心」,犹如头上安头,即使向外求得一切,有成必有坏,终不免成、住、坏、空的无常侵损。即使是小乘声闻圣者证到偏空涅槃,在真空中住两万大劫以后,还是要出涅槃,再到人间修菩萨道,圆成佛的智慧。小乘认为空性才是不灭,所以要灭色归空,契入真空;大乘即俗即真,不需另外再找一个空性,当体即空。
 
  社会上有许多人误解佛法所说「空」的道理,认为人死了就是空,身体灭掉了即是归空,这都不是佛法所讲的空性;如果人死了就是空,那么岂不是人人死后都能成佛,都能得解脱,如此就无须修行,只要靠等待就可得解脱。所以这些都是错误的知见。
 
  佛法所说的「空性」,是用能观的智慧心,以析空观的方法,慢慢地分析、思惟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缘起性空,如此不断地反复思惟,重虑缘真,分析思惟到最后,能观的心与所观的空性之理相应,一下子这念心就入了空定,身体与外面的世界都不存在,只有这念清楚明白、如如不动的心始终存在,契悟这种境界,才是佛法所说「空」的意义。
 
 
 
--------------------------------------------------------------------------------
 
920824(五)
 
  如何体入空性之理,譬如当身体生病,感觉不舒服时,可以反问自己,仔细思惟身体的那一部分是真正的我?身体属于地大、水大、风大、火大,四大假合而成。头发、皮肤、指甲、骨头,是固体,属于地大,地大就归到外在自然界的地大,与自己没有相关。身上的口水、眼泪、尿液、血液,是液体,属于水大,水大最后都归到自然界的水大。身上的体温、热量属于火大,火大就归到自然界的火大。身上的出息、入息,及身体的一切动作,是风大的运作,就归到外面自然界的风大。如此一一地经过分析,知道身体是由地水火风四大组合而成,所以地大归地、水大归水、火大归火、风大归风,身体根本就不存在。
 
  不但人的身体是空,乃至外面的花草树木,山河大地也是假合之相,也是空。例如树的叶子、皮、根、花、果,是固体,属于地大。树的根、枝、叶、花、果,一定含有水分,若没水分树就不能存活,会枯死,所以树里面也有水大,水大归于自然界的水。树也有热能,属火大;如历史记载,古人钻木取火,因为摩擦使热能达到燃点而起火,而且自然界也常常因为干树枝的摩擦而引发森林大火,所以树的火大就归火;树也有风大,如气体的循环作用──早上吐氧气,晚上吐二氧化碳。如此分析,知树也是因缘和合而成,是假相、假名、假有。假,就是暂时存在,终究会变灭毁坏。
 
  身体由固体、液体、热能、气体所构成,也就是地水火风和合而成,此即所谓的内四大。外在的一切植物、动物、乃至于矿物,也是地水火风所组成,称外四大。不论是内四大,外四大,再经不断地分析,最后内四大是空,外四大也是空。依据这些道理,不断地专注思惟,这念心因为专注,能想的这念心与所观的境——内四大是空、外四大空也是空,忽然一念与空性相应,就入到空定,证到阿罗汉果。这就是用析空观的方法,证到佛法空性的真理,此属于小乘的境界。
 
 
--------------------------------------------------------------------------------
 
920831(六)
 
  大乘较小乘更进一步,知诸法当体即空。身体本身就是空性;《心经》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当体即空。
 
  人是由心和身体组成,心是空性,空性无相;身体虽然有相状,属于物质,但是分析到最后也是空性。譬如水,水遇到高温就蒸发成水蒸气,水成了气体,水相就不存在。但气体也不是真的,因为气体上升,遇到低温,慢慢就变成云,遇到更低温则变成冰或雪;不论是冰、是雪,降到地上,在地上遇到暖气又化成水。水遇到因缘转变,就随着因缘变化;身体也是如此,随着四大的改变而改变。这念心的变化,也如同水一样,遇到不同的外缘,心也会随缘转化。遇到好因缘,心就转善;遇到坏因缘,心就转恶;遇出世因缘,心就出世;遇世间缘,心就是世间;遇顿悟自心法门,这个心就是菩提,就成如来佛。所以,佛法观一切现象界,都是虚妄不实,都会随因缘变化而改变,并非实际的存在,都是空性。悟到这个道理,就知身心当体即空,而不须另外去求一个空,这就是大乘菩萨的境界。
 
  空性是绝对的真理,了达此理就是一种智慧。现在的科学分析宇宙一切物质,分析到最后,不外乎是个能量的境界而已。譬如打坐,达到定的境界,身上也会发光、发热,这也是属于能量境界,尚未到达究竟真实的境界。修行人若把这种境界当成真实,修行就会在这此停顿,无法更上一层。能量是从真空中而来,从这个角度而言,物、我本是一体;都是实相,也就是大乘佛法所说的实相──不可思、不可议的境界。到达实相境界,世间法就是佛法,佛法不离世间法,二者是一体的两面,如同水能载舟、水能覆舟的道理。
 
 
 
--------------------------------------------------------------------------------
 
920907(七)
 
  以小乘的观念看世间及出世间法,则世间是世间,出世间是出世间;杀盗YIN是杀盗YIN,戒定慧是戒定慧,二者互不相融;今生造了杀盗YIN,以后一定要受苦;若修戒定慧,将来就能得解脱,这是就小乘境界来说。以大乘佛法而言,杀盗YIN和戒定慧,都是我们能知能觉的这念心所产生的作用,所以佛法的道理有深有浅,当中最高的境界是很有意义的。以前梁启超先生曾说:佛法就是人生的真理,佛法所说的因果,所讲的因缘果报,是事实也是真理,一般人不得不相信。
 
  佛法最高的真理是心性,也就是诸位听法这念心。心性也离不开因缘果报,如在社会上,能在事业、学术等方面有所成就,这是世间法,每一样世间法都做得很好、尽善尽美,就是无量的福报。更进一步,了知当体即空的道理,不执着这些福报,而且连空也不执着,最后只有当下这念心,这就是解脱,也是最高的境界。
 
  大乘、小乘,从表面上看有冲突,但是以佛法最究竟的观点来看是没有冲突的。这念心在未达到最究竟时,还是要以小乘为根本,再融合大乘思想,如此在日常生活上才能有所依据。所以,不论对大乘、小乘;世间法、出世法,都应该有正确的认知,如此在人生的道路上才不会迷惑。
 
  道理认识清楚了,就知道一切法皆是佛法,就如家庭照顾得很好、尊卑有序,有家庭伦理,这就是福报,进一步不执着福报,就是解脱。在学校也是一样,学生对于学业能全力以赴、老师在教学岗位上克尽职责,如此就是福报,也就是慈悲、功德。
 
  知道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当体即空;对于一切法都不执着,心无挂碍,心就能得解脱;心到达这种境界,虽处红尘,世间法即是出世法。所以,世间法和出世法是一体的两面。
 
 
 
--------------------------------------------------------------------------------
 
920914(八)
 
  《六祖坛经》里记载卧轮禅师的一首诗,从诗句当中可以看出小乘与大乘对世间法、出世法见解之不同。卧轮禅师说:「卧轮有技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这是属于小乘境界。卧轮禅师说他有断百思想的方法,其认为人有思想就有烦恼;人们从早到晚想过去、想现在、想未来,患得患失,始终念念相续,没有停止的时候,想太多,晚上还会失眠。在印度,有外道修行人修习无想,因为他们觉得人们苦恼的原因,是由于有思想;如果到达无想境界就没有烦恼,所以经常控制自己的思想,渐渐达到什么都不想的境界,好比木头、石头一般,一个念头都没有,此即为无想定。
 
  无想定修成功了,将来就生到无想天,无想天天寿是五百大劫,这是一段很长的时间,但是经过如此长的时间后,就又会从色界天堕入欲界,烦恼依旧存在,心还是没有办法作主,无法契入菩提心。修无想定就像石头压草一样,只是暂时压抑烦恼,并没有将心当中的烦恼化除。卧轮禅师这境界也与无想定有点相似,「卧轮有技俩,能断百思想」,认为把思想、念头断得干干净净就能断除烦恼,这种「打得念头死,方许法身活」的观念是有定无慧,不是真正的菩提,不是真正的道。「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卧轮禅师以为菩提心是指无想的心,其实这个观念是错误的,所以六祖大师讲:「惠能没技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六祖大师讲,不用去断心念,大众能听法的这念心保持平静、宁静、轻松、自在,当体即是,动念乖真;这念心就是道,就是菩提心,是佛法最高的境界。
 
  释迦牟尼佛夜睹明星,就是悟到这念心,人人都有这念心。悟到这念心以后,行、住、坐、卧都是道,随拈一法都是佛法。没有契悟到这念心,世间法就是世间法,出世法就是出世法,所以才必须要舍离世间法,追求出世法。然而想要舍掉烦恼,另外找一个清净心,是不可能的事,因为「菩提自性,本来清净」,我们这念心性本来就是清净的,只是被外面的尘劳所染污,所以心才混浊了,迷失本来面目。
 
  有些人心里充满了烦恼,想自杀,其实自杀并不能得到解脱,因为虽然没有了这一世的报身,但是心中依然充满烦恼,自杀者往生后这些烦恼依旧存在,乃至带到下一世,造成更大的痛苦。《楞严经》讲:「狂心顿歇,歇即菩提。」要想找清净心,这个心不起烦恼就是!生活中要保持平常心;「平」者不动,「常」者不变,平常心即是道。在动静闲忙当中,培养定力,慢慢沉淀混浊的心水,当心中的烦恼渣滓沉淀下来,再运用佛法的智慧将烦恼予以化除,清澈的心水自然现前,这就是清净心,也称为菩提心,而菩提心人人本具,每个人都有。
 
  明白这些道理后,对于世间法努力以赴,尽量去做,做了不执着,始终不离当下这一念心,人在那里、心在那里,念念分明、处处作主,如此一来,世间法也就是出世法。拥有这种正确的人生观,就会觉得生活充满意义,人生也会愈走愈光明。
 
  道理认识清楚了,就知道一切法皆是佛法,就如家庭照顾得很好、尊卑有序,有家庭伦理,这就是福报,进一步不执着福报,就是解脱。在学校也是一样,学生对于学业能全力以赴、老师在教学岗位上克尽职责,如此就是福报,也就是慈悲、功德。
 
  知道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当体即空;对于一切法都不执着,心无挂碍,心就能得解脱;心到达这种境界,虽处红尘,世间法即是出世法。所以,世间法和出世法是一体的两面。
 
 
 
--------------------------------------------------------------------------------
 
920921(九)
 
  大众听法这念心是真空、也是妙有,这念心是本具的。孔子也了解这个道理,他说:「一般人都认为我很有学问,其实『吾有知乎哉?无知也。』」这个「无知也」最重要,人因为「知」,而想过去、想现在、想未来。这个「知」能作主,就是道;如果不能作主,这个「知」就带来很多无明、烦恼。这念心无知,什么都不知道,因为这念心不去攀缘,一攀缘心就乱了;却又什么都知道,因为这念灵知心是本具的,具足恒沙功德妙用。
 
  打坐的时候要保持「无知也」、什么念头都没有、空空如也;这念心知见立知,起了分别,心就会攀缘,一攀缘,心就乱了。所以要保持这念心没有贪心、瞋心、慢心、痴心、疑心,心当中空空的、什么都没有。这念心不但「无知也」,还要时时刻刻保持觉性,清明的智慧就会现前。孔子又说:「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意思是假使有人问我问题,我心空空,保持无念,但是从事情的始末、正反两端,即能分辨其来龙去脉,这就是心的运用。
 
  所以,要认识自己的这念心,明白了这念心,就能安住在这念心上;能安住在这念心,心当中才有智慧、定力。定不是修出来的,没有妄想就是定;智慧也不是修出来,是本具的。一般人所说的智慧,不是真正的智慧,而是知识,是后天学来的。本具的智慧是什么?能学习的这念心,就是本具的智慧。我们学了很多学问,记了很多东西,能记的这念心是本具的。能记、能学的这念心,保持平静,时时刻刻检讨、反省,使这念心能作主,这念心不要有是非;没有是非的这念心,才是自己的真生命,也就是自己的生存之处。明白了这个道理,生存的空间就无量无边的广大。
 
  禅宗祖师言:「思无思思」,一般人都是尽量地用脑去思、去想,患得患失、思前思后、精打细算,思完、想完后,能思的这念心不知道要依靠在那里。学佛的人,要「思无思思,思尽还原」,事情想完了就要放下,这念心要归还原点。归还原点,就是保持宁静,保持一念不生──这种境界就是无思、无想;但是要思的时候就能思,要想时就能想。这个没有思、没有想、一念不生的原点,就是自己的真生命。所谓「以思无思之妙,返思灵妙之无穷,思尽还源」,(心之源头,就是原点),返照自己这念心,就明白无量无边的世界、无量无边的天地都尽在其中。以佛法而言,静、动、体、用,世间法、出世间法都在这念心当中。要在这念心上切实去体悟,要能作主;念念分明、处处作主,这是最重要的;对世间的种种事情,能不拒、不求、不迎、不送,世间法也就是出世法。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惟觉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惟觉法师)  

 惟觉法师:惟觉老和尚佛法禅法问答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结劝流通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八觉知 普济众生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七觉悟 五欲过患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六觉知 布施平等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五觉悟 多闻智慧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四觉知 常行精进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三觉知 心无厌足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二觉知 多欲为苦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一觉悟 无常无我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释人名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释经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