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惟觉法师:学佛与人生


   日期:2024/10/5 15:5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学佛与人生
  ──上惟下觉大和尚开示于崇右企专(90/03/28)  
 
 
 
  我们都希望生活要充实、愉快,也希望生存有价值、有意义;除了生活、生存外,我们还有自己的生命。人的生命是无穷尽的,社会上少数人不了解生命的可贵,所以自我放弃、自我陶醉、自我消遣,乃至于寻欢作乐。
 
  所谓的人生,包含三个意义:一个是生活、一个是生存、一个是生命。每一个人都应该要关心自己,能够关心自己、尊重自己,一定也能够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的生活、生存和生命。
 
  佛法告诉我们,人有过去、现在和未来。如果我们相信人有过去、现在和未来,我们的生存空间,就是无穷尽地广大;我们的生命,就是无穷尽地长远。佛经中提到,过去是因、现在是果;现在是因、未来是果。但人们并不相信这些道理,为什么呢?一般人认为,未来的事看不见,过去的事也不知道,所以不相信过去,也不相信未来。既然不相信过去,也不相信未来,那是不是也不相信现在呢?如果连现在也不相信,人生不就失去方向了吗!
 
  关于过去,至少我们知道父母的父母,知道曾祖父母,也知道曾祖父母的父母……,再追溯上去,历代祖先可能就不知道了。但是,不知道并不能说没有。因此,我们应该了解,过去是一定存在的。古今中外,有些人一生下来,就知道前世的事情。例如,中国历史上有一个知名的文人白居易,一生下来就认识「之、无」二字。
 
  前一阵子,报纸记载台南有一个人,喝醉酒躺在公园里面,经路人报警送到警察局。等他清醒了,正要问他发生了什么事情?他却突然心脏病发而死。警察依程序处理并通知家人领回,也请法院开了死亡证明。他的儿子将他领回去后,他晚上就托梦给儿子,说:「我不是因为喝酒心脏麻痹醉死的,而是被六、七个人打死的,赶快替父亲申冤啊!」他的儿子到了警察局,重新报案申冤。结果经过调查、验尸,证明他确实是被打死的。
 
  佛教的历史上,这类事情也记载得很多,证明每一个人都有他的生命,都会起念头。这一念心,在晚上睡觉时会作梦。为什么人会作梦呢?在梦中进入另外一个天地、另外一个世界,有苦也有乐,等到梦一醒,乐也不可得、苦也了不可得。每个人应该多多少少都有过这种经验,有时候梦中的事情,还会有一些感应。因为我们这一念心是无远弗届的,这念心灵的感受,无论远近,都是存在的。例如,自己的亲人、子女到国外念书,每天都在挂念他的生活、学业、身体健康。某个晚上做了一个梦,梦到所想念的人生病;第二天长途电话一打,确实生病了!这是什么道理呢?这就是心灵的作用。相信一般人都听过第六识的感应,人除了物质生活外,还有心灵的世界。所以,佛法告诉我们,人有三世因果,从这个角度来看,确实有其根据。
 
  如果人只重视物质生活,为了追求物质、功名利禄,不停地忙忙碌碌。为了自己的享受、事业、名利,不择手段、巧取豪夺,或许自认为很有成就,其实却造了很多业,也给社会带来很多动乱,乃至造成大众的伤害,最后终究空过一生,这就是物质生活泛滥所造成的影响。
 
  然而人除了物质生活,还有心灵世界;如果只是盲目地追求物质,心灵便无法得到安定,空虚、烦恼也常常伴随而生。一般人追求物质,就算追求到了,心中也无法得到满足与充实,因为物质生活有限,而人的欲望却无有穷尽。例如:对拥有钱财而言,一般人有了十万想一百万,有了一百万想一千万;就算是拥有了全世界,还想要征服太空。所以始终在追求当中、在烦恼当中。
 
  在欲望的驱使下,所追求的得到了,只是暂时得到一种满足与快乐。这种快乐并非真正的快乐,而是物质刺激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等感官,短暂的快乐。等到这种快乐的感受慢慢消失了,又感到空虚烦恼,又去追求第二种快乐,这便是一种周而复始的恶性循环。过去一般人以打牌、跳舞作为刺激感官获得短暂快乐的方式。现在的人不但打牌、跳舞,还要吃摇头丸,用各种方法来麻痹自己,使自己忘了自己是谁。然而,如此一来,却也让自己愈来愈卑微。
 
  佛法告诉我们,对物质生活要看淡、看破、放下;精神生活则须提升,如此才能有安乐的生活。
 
  精神生活就是我们当下这一念心,这念心不想过去、不想现在、不想未来,感觉很平静、很宁静,这就是最富足的精神生活。例如,白天在上学、上班或做任何事业,到了下午或晚上,感觉身心很疲倦,这时候,只要把眼睛闭上静坐一段时间,让烦杂的思绪、心念沉淀,心中没有妄想,清明的智慧现前,马上就感觉精神充沛,我们的心灵也因此获得净化提升。明白这个道理了,就要有信心,要在这一念心安顿自己、提升自己、净化自己。
 
  物质生活和我们的精神世界是同时发展的。所谓物质生活,在佛经里面来讲就是福德资粮。如果我们明白这些道理,从这个方向去努力,人生就会愈来愈光明、过得愈有意义。
 
  所谓修福德就是修善法。如果没有福报,做什么事情都会不顺利,都会产生障碍。例如学生念书,虽然立志要大学毕业,或者想要得到博士学位,但是如果没有福报,经济环境不允许,家里面连三餐都没有着落,衣食住行都有障碍,这时候,只能半工半读。白天打工,缴学费、维持家庭,晚上还要去读书。由于一个人的体力、心力是有限的,因此,在这种因缘条件下,想要学业有所成就,实在是非常不容易。相反地,如果经济环境很好,一切衣、食、住、行都是现成的,能够专心用功读书,学业一定会有所成就。在社会上做任何事情都是如此,出家修行也是一样,所以,佛法告诉我们要修福报。而福报从何而来?就是要修一切善法。
 
  中国历史上的宋太祖,曾拜张果老为师。张果老就是陈抟仙人。当时,宋太祖的手下大将名叫曹彬,专门为宋太祖打天下,是一个大功臣。陈抟仙人一看到曹彬,就说:「大元帅,我看您的脸相有点不对喔!到了晚年的时候,性命难保,您现在应该多修善法,绝对可以改变您的命运,增加您的福报啊!」曹彬知道他是个仙人,绝对不会骗人,所以始终把这个问题放在心里。有一次,宋太祖派曹彬领军收复四川瀛邠县。收复后,部将们建议曹彬放火烧城,以永绝后患。曹彬当时记起了陈抟仙人的话,于是下达命令,所有的人都不准伤害这里的人民和一草一木。不仅如此,曹彬还发放生活费给投降的俘虏,或者发放他们还乡。后来曹彬离开此地,瀛邠县的人就为曹彬修了一个庙,称为曹公庙。曹彬领了部队回到京城后,遇到陈抟仙人,陈抟仙人一看:「大元帅啊!您做了什么大善事?我看您面有金光,相貌都变了!您现在不但不会害病,将来一定是大富大贵啊!」后来,曹彬生了九个儿子,都是将相之才;他自己活了九十多岁,富贵长寿。这就是修福报、修善法的果报。
 
  佛经云:「不可以小善而不为,不可以小恶为之。」佛陀经常对弟子开示,告诉大众要修福报。例如有一位比丘,受居士供养了一件新衣服。佛陀就藉这个机会,问他的弟子:「现在有居士供养你一件新衣,你这件旧的衣服,要怎么处理啊?」这位弟子回答:「世尊,我现在得到了新衣服,旧的衣服还是要保存,等到旧衣服穿烂了,才开始穿新衣服。」佛陀又说:「啊!等你把旧衣服穿烂了,又做何处理呢?」这位比丘就讲:「这衣服穿烂了,就把它剪成一块一块的,当成擦桌子的抹布。」佛陀接着又问:「如果擦桌子的抹布已经擦烂了,要怎么处理呢?」比丘便回答:「世尊,这抹布烂了,我就把它埋在树下做肥料。」
 
  借着佛陀与弟子的问答,我们便能深刻了解惜福、修福的观念。惜就是爱惜,修就是积极的修善断恶。一个是开源,一个是节流。开源就是积极的成就功德、善法;节流就是要爱惜我们的福德资粮。尤其我们现在物质生活,都很丰裕、充足,更要懂得去珍惜。佛经云:「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被毛带角还。」就是说这批菜、这粒米,任何事物我们都要爱惜,爱之不遗,这就是惜福。如果一个人,在人生当中知道这些道理,无论是衣、食、住、行,都本着惜福、修福的观念,福报便会愈来愈增长。
 
  一个人这一生,或是活到七十岁、或者是一百岁,不论寿命长短,都一定要吃、要住、要穿。佛经中提到,我们过去所修的善法、福报,积聚成今生的福德资粮。今生的福报,如果是一千万元,就要在这一生,七、八十年甚至百年使用这一千万元,所以这一千万要知道爱惜。如果不知道爱惜,吃喝嫖睹,很快这一千万就掏空殆尽,钱没有、衣物没有了,我们的生命、生活便会直接受到影响。就算是重新努力、奋发,剩下的这几十年还是会受苦。古云:「福禄寿,三星拱照」、「未睹生,先睹死。」这句中国的俗话,就佛法来讲,就是一个因果。过去的因,现在的果;现在的因,未来的果,丝毫不假。
 
  有的人说,未来的事情何必理会那么多?未来又看不到。其实未来,并不一定是来世,十年也是未来、三年、五年也是未来、三天、五天也是未来、甚至于下一个钟头也是未来。倘若我们了解这些道理,「未来」实在不是一个迷信。如果修善积极、用功积极,不必等到来世,现世便能感得善果。
 
  有的人看到社会上有很多人没有做善事,却都富贵、平步青云。相反的有很多人都在修善,乃至于在吃素,这一生中却是苦苦恼恼,没有发迹。便认为佛法中的所说的因果,只不过是劝我们做好事罢了,根本没有所谓的因果。
 
  以佛法而言,这种观念是错误的。佛法所谈的因果通三世,过去、现在、未来,是非常公平、必然的轨则。过去信了佛,做了善事,今生便具足福德可以来运用。今生做了坏事,虽然逃过了法律,但是恶业的果报在未来必定会呈现,所谓「三世因果,丝毫不假」。
 
  儒家有句名言非常有意义。「做恶不灭,必有宿得;为善不昌,必有宿殃,殃尽必昌。」做恶的人,你看他现在好象是步步春风,一切都在富贵当中,这其实是他过去生中修来的福报。今生他若不知道再修福报,只是在享受,等他把福报用光了,马上就会穷途潦倒,如何还能这样春风、富贵。「必有宿得」,前世修的福报用尽了,业果现前,马上就要受报。观察社会中种种状况,便可了解此言不虚。「为善不昌,必有宿殃」,做好事的人,现在没有善果,是因为他前世做了恶业。恶业果报现前,今生就一定要去受报。了解因果的道理,不管什么业报现前都要忍耐,现在积极努力的修善断恶,等到恶报的业果消除了,善业现前,一定会受善报。
 
  由儒家的这句名言:「做恶不灭,必有宿得;为善不昌,必有宿殃,殃尽入昌」可以了解佛法和儒家的思想,是不谋而合的。明白此理,未来便有无穷尽的希望。佛经有云:「富贵人家修行学佛,从光明再到光明,贫贱人家学佛,从黑暗到光明。」了解这个真理,朝这个方向去努力,这一生中一定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
 
  中台山有中台四箴行,落实这四个道理,福德智慧便能增长成就。
 
 
对上以敬
 
  对于父母、师长和主管,都要有恭敬心。每个人心中都有慢心,认为自己很优越、很高尚。无论是家庭、学业或事业,每个人都有自尊。如果自尊偏差了,就是一种慢心。自己有了慢心,并不容易察觉,所以要有恭敬心,藉恭敬心来改变自己的慢心。对上以敬,子女对父母、学生对师长、属下对主管都要有恭敬心。儒家所说,「主诚互敬」,有诚、有敬,自然能成就善法、功德。佛法云:「有一分恭敬心,就消一分业障;消除一分业障,便能增长一分福德智慧;有十分恭敬心,就能消除十分业障;消除十分业障,便能增加十分福德智慧。」所以对上要养成恭敬心,只要有恭敬心,自然就有福德。
 
对下以慈
 
  在上位的人,对于下属要有慈悲心;例如父母对于子女要有慈悲心,关心子女的身体健康、学业及生活,这些都是慈悲心的展现。身为主管,对部属要有慈悲心,关心的部属的身体、升迁。受了长官的关心,部属一定很忠诚。如果不去关心,在下位的人,自然就对上位的人产生隔阖,所以要以慈悲心对待下属。佛法云:「诸佛菩萨以慈悲心为根本,因慈悲心生菩提心;因菩提心而成等正觉」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菩萨以慈悲心为根本,是趣入正觉的要道。
 
  每个人心中都有三把无明火,第一是瞋火、第二是欲火、第三是饥火。这三把火时时都在焚烧我们的心。如果具有慈悲心,无形当中就能化除心中的瞋火、欲火及饥火。欲火,指的是男女之欲,男孩子看到女孩子,产生了欲爱,心当中就有火,心念一动,身体就会发烧。起心动念时没有觉察,还继续打妄想,慢慢想下去,无明火便愈来愈深,到了极限,这把火把理智都烧掉了,就称之为色胆包天,便会做出种种不轨的事情。相反的如果常常保持慈悲心,无明火便无从烧起,所以平时要有慈心,方能灭除心中的烦恼火,清明的智慧便会时时现前。
 
对人以和
 
  对任何人都要和气。一般人都知道「家和万事兴,和气能生财」,心当中常存与人和合相处的心,我们的生命、身体才会健康。如果不合,喜欢发脾气、起瞋心,无形中就会损伤身体的健康,人与人之间也不容易产生一种和睦、合作的互动。例如佛教为维持僧团和合而制定六和敬,依这六个共同遵守的理念,来维持僧团的和谐。了解人与人之间要和气、和合的道理,并能身体力行去实践。这个社会一定安详,家庭一定和气,整个世界一定太平,所以与人和合相处,是很重要的事情。
 
对事以真
 
  做什么事情都要认真负责,不居功不诿过,就是真。无论做任何事情,在学校读书、做学问要认真负责,平时要复习,从来不缺课,考试不做弊。就算凭着作弊通过考试而拿到文凭,因为平时不认真学业,便有书到用时方恨少之憾。等到要用时,自己的才智、技能,都不如人,事业、前途一定没有办法辉煌腾达。所以在学校,要认真负责,用功学习。以研究学问而言,自己要有逻辑,要找到思惟道理的方式,不能东抄西抄,人云:「千古文章,一大抄」,那是错误的说法。现在和过去不一样,抄袭他人的作品,就会受到各方的指责,乃至于学业、事业,都会受影响。
 
  所以对什么事情都要真,在家庭、在社会、在任何岗位,都要认真负责。例如打坐也一样要真,不能敷衍了事,静坐并非只是坐着而已。打坐时不打妄想、不打昏沉,要保持这念心清楚明白,才能与道相应。否则身坐在这里,心在打妄想,就等于没有静坐,浪费时间。
 
  中台四箴行是增长福慧的方向,把这四个方向的道理做到了,一定能增长福德,不论在何处,都能自在作主,诸事顺遂。
 
  人必须要有福报,没有福报做任何事都是障碍,修善积福的道理便在此。然而有福德还必须有智慧,如果有了福德与钱财,不知道如何应用,甚至于滥用,吃喝玩乐、花天酒地,反而运用福报造恶业,造了恶业就要堕落。
 
  佛法告诉我们,除了钱财、福报以外,还要修智慧。一般人可能会误解,以为佛法提到的智慧,是指拿到博士、硕士等学历,乃至于学习种种技艺就是智慧。其实,这只是一种知识而非智慧。
 
  佛法的智慧和知识是有分别的,知识是学习而来的,而能学的这念心,才是智慧。所以智慧是本具的,知识属于后天学习而来的。无论是科学、哲学、医学,都是学习而得的知识。我们这念心,保持平静、宁静,经常检讨反省,使这念心安住正念才是智慧。
 
  古德云:「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所不为」。对于所学习的,天天都要增加、要进步,所谓:「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学习种种知识就是在增加。而道就是我们这念清净心,「为道」,就是要修行成道,使我们这念心光光明明,一法不立。把心当中的贪心、瞋心、痴心、慢心、疑心,去的干干净净就是「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就是不生不灭、无穷尽的生命。在人生当中,除了修福德以外,还要体悟自己的本心本性,才是真实不虚的真生命。禅宗里面讲:「本心本性」,也就是一般人常说的,「要活在当下」。
 
  如果真正活在当下,生命就是无穷尽的,因为心念是不生灭的、是真实不虚的,不随妄想执着与颠倒,这一生会过的很愉快、很幸福,因为我们找到真正的自己了。
 
  一般人常把自己称为「我」,究竟那一个是我?举例来说,小学的时候,认为小学是自己,可是小学很快就过去了。小学读完了,就读中学,读中学的时候,认为中学这段生活是自己。可是中学读过了,又读高中,你认为高中这一段生活是自己。一旦高中毕业了,高中这一段生活也不存在了。我们的身体、生活或习气,无时无刻都在改变;每一个时段、阶段,都不一样。高中毕业了,读了大学,又觉得读大学好象没有成就。等大学毕业了,又想拿一个博士,或者在社会上创造一番事业。等到当了公司的董事长,过去大学的生活已不复存在。
 
  不论董事长、老师、教授,每一个因缘都是人生另一个开始。甚至于生了孩子,孩子又结了婚,抱了孙子……想一想,那一段生活是「我」?如果小学时的自己是「我」;那么到了大学时,小学时的「我」又去那里了?依此类推实在是找不到自己啊!
 
  一般人所认知的「我」都只是外面的一些假相。年轻的时候,年轻貌美、身强力壮,认为这是自己,可是很快就会过去。到老的时候,老迈愚钝,还认为这个是自己。人生就像一个梦境,每一个阶段都对梦境中的「我」产生了执着,因为认为有个「我」,便会因为在乎这个假相的「我」而产生执着与痛苦。如果我们不产生执着,确确实实就能掌握自己的真生命。一般人常说,「人老心不老」这句话显发着人生的真理,真正悟到这句话便能了解确实是「人老心不老」。
 
  举例而言,在小孩子的时候有见闻觉知,能见、能闻、能觉、能知这念心。活到七老八十,还是有见闻觉知这念心。小孩子时,吃盐巴知道是咸的,等到七老八十了,吃到盐巴还是咸的。小孩子吃糖知道是甜的,活到七老八十,还是知道吃糖是甜的。外相的假我会改变,而能知的心始终都存在,体悟到能知的这念心就是我们的真生命。
 
  每个人都有灵知灵觉的这念心,「知」就是我们的觉性,能够把「知」掌握住,白天、晚上都能作主;进一步达到绝对的知,不仅不作恶梦,连好梦都不作,甚至达到无梦的境界。所谓「圣人无梦」,即使在睡梦中也是清楚明白,这念心始终不迷惑、不颠倒。
圣人即是觉者,每一个人都有灵知灵觉的这念心、都有佛性,都可成佛、成菩萨,都能达到圣人的境界。所以佛、菩萨,不离当下这念心。心中起一个善念,这个善念使我们心生欢喜、心开意解,一念清净当下即是净土。心当中时时保持正念,就能超凡入圣;心当中有邪念、杂念、恶念、有贪、瞋、痴,就是在地狱、畜牲、饿鬼中受苦。佛经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念心性人人本具,要作迷惑颠倒的众生、超凡入圣的圣人、随境堕落的三途都操之在己。
 
  古人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水能载舟」,用水譬喻我们这一念心;这念心起了善念、正念、净念,就能载舟,载我们到光明的地方去。相反地,心当中起了恶念,邪见、杂念,就是黑暗、就要堕落受苦,这就是「水能覆舟」。如果明白这些道理了,只要当下这一念心能够作主,人生一切都是掌握在自己手中。佛经中提到,每一个人都有灵知灵觉的这念心,这念心不生不灭;只要时时回光返照,使心平静、明净、作主、安祥、自在,就是掌握了我们的真生命。
 
  中台禅寺,每年皆定期举办禅七,在禅七当中用功体悟心性,就是在体验自己的真生命。举例而言,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初初开始打坐觉得腿酸、腿痛、腿麻,觉得不是在坐禅,像是在坐牢那么痛苦。等过了第四天、第五天、第六天,身体调过来了,这念心就像一潭止水、一片镜子这么宁静、平静,一个钟头一剎那就过去了。此时便能真正体会到这念心,体会佛法的真,体会到自己的真生命。
 
  除了体悟以外,还要有智慧,智慧就是认识自己当下这念心。我们的智慧不足皆来自妄想,执着太多,把这一念清净心蒙蔽了,使我们无法认清万法的真实相状。这念心,像天上的太阳一样,时时刻刻都是在光明当中,可是云雾一来,太阳的光明被乌云覆盖起来了,好似光明不见了。但是乌云一过去,自然云开日现,光明重现。所谓蒙蔽,并非指失去,而是清明的智慧心被无明烦恼障碍了。
 
  佛经当中提到,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所以佛陀广说八万四千个法门来对治烦恼。如果把烦恼再归纳,便成一百零八个烦恼,有一百零八个法门来对治;如同念珠的数目常是一百零八个念珠,念破、照破我们一百零八个烦恼。烦恼化除了,心就得到清凉与解脱、就能超凡入圣。再把一百零八个烦恼,浓缩归纳成六个烦恼,贪、瞋、痴、慢、疑、邪见。这个六个烦恼,障碍我们内心,如同六弊。用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来对治心当中的六个烦恼;烦恼对治了,心念便得到提升与解脱。
 
  所谓解脱不是一般人所说的死亡,也不是到西方才是解脱。而是指我们心当中的烦恼没有了,从烦恼的执着束缚中解脱。烦恼是自己的妄想累积出来的,现在不打妄想,马上烦恼就没有了。佛法中提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过去种种譬如昨日死」,这念心,过去所起的心念,已经过去了,再也不要去想它,一切从现在开始。「未来种种譬如今生」,现在知道修福德,把握当下,我们人生的生活、生存和生命,一定是很愉快、很幸福。
 
  要圆满我们的人生,第一个要有福报,第二个要有智慧。如果福德、智慧圆满,就能成佛作主。遵循佛法而行,能令我们达到智慧与福报圆满。佛经中提到「福慧两足尊」,这样的境界,人人都可以做到,没有哪一个做不到。福报每个人只要落实、用心尽力,都能做到;智慧的涵养,便要透过检讨反省,如果知道检讨反省,并且确实落实,智慧增长,人人都能成佛作主。
 
  每一个人都有这念心,福德与智慧的增长,能帮助我们不打妄想、昏沉,念念分明、处处作主。作主的心保持三分钟、清净三分钟,就得到三分钟的解脱,做三分钟的佛。能保持十分钟,得到十分钟的解脱,就成了十分钟的佛;我们保持半个钟头,半个钟头得到清凉、自在、解脱,就成了半个钟头的佛。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确确实实翻过来是手掌、翻过来是手背,一切都操之在己,只是做与不做的问题。
 
  宋代理学家朱熹曾作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打坐也有境界和层次之分,所谓「半亩」,是指我们这念心就像池塘的清水一样。这一潭清水,怎么样去找?便要回光返照。「一鉴开」,只要能够返照就能觉察到我们自性的光明,看到本心本性。平时,两眼都是往外攀缘,现在把它收回来往内照。往内照马上就会发现,这一念心里面有种种的妄想、有种种的境界。
 
  这念心无量无边的广大,念念迁流,像作梦一样,都是虚妄不实的境界。不能作主,打坐时也容易如此,很多人不了解打坐,研究打坐,结果反而走火入魔。因为把心中的幻境当作真实的境界,一旦当作真的,我们这念心就产生了分别执着,心收不回来,就乱说乱讲,行为举止异常。所以心中有种种的妄想、执着、欲爱,在打坐时,这一些念头、境界现前时,就是要作主,不要理它。
 
  「天光云影共徘徊」,虽然妄想的心念不断迁流,但清净的心是本具的,从不因为妄想而失去。静坐时只要不理妄想,不追随妄想,妄想自然会慢慢减少,便有一点清凉的境界了,这时候就会觉察到自己的本心本性。感觉一个钟头一剎那就过去了,身心都很平静、很安然自在。
 
  「问渠那得清如许」,怎么有这么好的境界啊?「为有源头活水来」,其实每一个人都有本具的心性,我们自己迷失了方向,不知道往内照,拼命往外面攀缘追求,执着妄想为真。能向内观,体会到这念宝贵的本心本性,就会觉得生命是无穷尽的。
 
  所以无论是佛法或是儒家,都告诉大众有个真正的生命,真正的生命就在诸位听法这念心,只要自己直下承当,当下即是。人生除了物质生活以外,还有精神生活,明白了心性的道理,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便很充实、很富有、很愉快、很实在。
 
  生命除了家庭、事业以外,还必须从福报与智慧这两方向去努力,才不枉费自己这一生,在种种动荡不安的外境中,找一个真正安身立命的地方,找到自己的真生命。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惟觉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惟觉法师)  

 惟觉法师:惟觉老和尚佛法禅法问答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结劝流通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八觉知 普济众生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七觉悟 五欲过患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六觉知 布施平等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五觉悟 多闻智慧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四觉知 常行精进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三觉知 心无厌足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二觉知 多欲为苦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一觉悟 无常无我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释人名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释经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