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惟觉法师:布施的利益


   日期:2024/10/12 11:5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自在步红尘 第十三集
[ 88.07.30华视播出 ]
这一念心经常保持清净、不动,时时安住在觉性上,
这就是佛法所说的解脱和超凡入圣,这才能真正到达富贵的境界。
 
 
【生活小故事】:鞋子的故事
【 惟觉谈禅 】:布施的利益
 
问题一
布施对于世道人心有极大的益处。请教老和尚:布施是否也是一种修行的法门?
 
 
老和尚开示:
  能布施的人,才是有福报的人。一般人所谓「福禄寿三星拱照」,要想得到福报,或想要有福禄寿星的加持,必须要会布施。在佛法中,菩萨修行六波罗蜜法门,六波罗蜜之首就是布施。
 
  人一定要学习布施。一般人也知道「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布施就是舍,没有舍就没有得。佛经里也说「舍一得万」,现在布施一块钱,将来会感得一万块钱的果报,这就证明布施功德之殊胜。
 
  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位木匠,他生性吝啬。有一次,释迦牟尼佛在静坐时,观察到这位木匠七天之后劫难将至。佛陀慈悲,希望木匠能发起布施供养的心,以化解他的厄运。
 
  慈悲的佛陀亲自到木匠家里去化缘,想化除他的灾难。木匠看到佛陀来了,心里却想:「我现在不能布施,我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于是就对佛陀说:「世尊,你赶快回去吧,我现在不能布施,因为我要帮儿子修建房子。房子修好,讨了媳妇,我的心愿才能满足。到时候我才能修善,才能布施供养。」
 
  过了二天,佛陀看到木匠死期将至,于心不忍,又再去化缘。木匠看到佛陀再度来访,就对世尊说:「我的房子还没修建完成,即使房子修建好了,我还要帮儿子媳妇们盖一间避暑的凉房。世尊,您赶快回去吧,我的事情还没做完,现在是不可能修善、布施、供养的。」佛陀听了之后,就回去了。
 
  愚痴的木匠虽然固执悭吝,但是佛陀慈悲,想再给他一次机会。这次,木匠又对世尊说:「您回去吧,我的心愿未了。我得再为儿子、媳妇修建一间避寒的暖房,等到孙子出生后,一切心愿皆了,我才要修布施供养。」
 
  木匠不愿意布施,平白丧失了修善、积福以消灾免厄的机会。到了第七天,木匠在修建房子时,顺手将斧头放在屋梁上,当他从屋梁下来时,不小心震动了梁柱,斧头从梁上掉下来,正打中他头顶的天灵盖,木匠当场毙命。
 
  释迦牟尼佛听到木匠毙命的消息,告诉大众:「一定要把握时节因缘积极修善。时节因缘一过,要想再成就一件善法功德就不容易了。」由此可知,有因一定有果,人人都要积极开创修善的因缘,而不是消极地等待未来的因缘。
 
 
 
问题二
有许多人认为宗教不外乎是劝人向善,所以只要做善事,不做危害别人的事,人生就算是圆满的人生。请教老和尚,这种理念正确吗?
 
老和尚开示:
  佛法讲布施,六波罗蜜以布施为首。除了布施外,还有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要具足六波罗蜜,才是真正的菩萨行。
 
  一般人认为宗教不外乎劝人为善,所以信仰任何宗教都可以。宗教虽然是劝人为善,但是,善有层次上的差别;就佛法而言,善可分为三个层次:假观善、真空善、中道实相善。一般人的布施,属于假观善,因为世间的财富有限,用完就没有了,无论布施多少钱财,福报还是有限的。所以除了修布施之外,进一步,更重要的是提升心灵。   
 
  一个人的贫穷,是由于过去所种的因,今生才会感得这种果报。要想真正除去贫穷,除了修布施以外,还要广结善缘、广为宣传积善断恶的因果观念。凡事都要从因上来努力。一般助人,只能救急不能救贫。譬如有人三餐不继,别人可以暂时提供他一些食物,但是如果要救济他一生,令他餐餐得美味,那是不可能的。
 
  美国有很好的社会福利制度,失业的人可以领到失业救济金,这个制度也引起很多负面的效果,例如醉鬼街的出现。有些人不做事,就等着政府来救济,他们拿救济金去买酒,喝得醺醺大醉,之后就倒在街上睡觉。这种人不少,到了晚上还可能去偷鸡摸狗。所以说布施、救济等善行,有其正面的效果,但是也可能造成负面的影响。
 
  除了布施修善以外,还要有智慧,要深信因果。因果有世间因果和出世间因果,一般人从事布施、救济等慈善事业这是世间因果。如果想获致永久的富贵,永远离开贫穷与苦难,就要从心灵着手,提升精神生活。除了物质生活和名闻利养以外,更重要的是心要清净、要有定力,还要有正知正见。当下这一念心清净了,才能达到真正的富贵,所谓「知足常乐」,再进一步还要超凡入圣。
 
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有灵性,从物质生活的改善到精神领域的升华,才能真正远离贫穷。这个观念才是佛法的正知正见,依此而行,人人都能成为真正富贵的人。   
 
  佛法和一般宗教不同,除了修善以外,还强调心灵层次的提升。这念心经常保持清净、不动,时时安住在觉性上,这就是佛法所说的解脱和超凡入圣,这才能真正到达富贵的境界。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惟觉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惟觉法师)  

 惟觉法师:惟觉老和尚佛法禅法问答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结劝流通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八觉知 普济众生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七觉悟 五欲过患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六觉知 布施平等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五觉悟 多闻智慧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四觉知 常行精进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三觉知 心无厌足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二觉知 多欲为苦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一觉悟 无常无我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释人名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释经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