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其它:佛学之我见(胡晓光)


   日期:2024/10/16 12:0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学之我见
胡晓光
闽南佛学

  本文从哲学维度概括了作者的佛学观,以十个小题目陈述了佛学理论的性质,认为佛这是以真如为终极本体的,而本体是依因之理,不是实体主义化的本体;真如只是自在之理,依理而有智照的能力,是中道,中道就是彻底的辩证法;佛学中道辩证法是无自性之辩证法,不同于世间哲学实体主义无反顾的辩证法;中道之观照是证体之能相,这能相就是内证心性本真之功用;心性即宇宙之本体,本体即是不可思议的是了上境界(感悟之态),就是道;道无所不在,故对于现观之人而言,道就在现实之中;由于佛不是内证心性之学理。故其所讲之理是内在因果原则,这与物性科学的外在因果不同;同在心性的取向是道德价值世界。依道德修为则可以转变心智而成圣智,宇宙的所以然即可知晓;原始要典佛学之理就是归体的方法,而这方法正是人生哲学的道德实践原则。
  佛学是博大精深的哲学,是生命最高层次的智能产物,它把宇宙万有的本性彻底地显明出来了。学佛就是要对宇宙万有大和彻大悟。我参学佛法近二十年,从法相学入手,旁及各家之说,最终形成了我现在的佛学观。今把佛学的基本特质归纳为十义略陈如下,以求教于方家。


  一、真如是万法的本体真者
  真实无妄之称;如者,不变不改之谓。所谓真如者,真实无妄不变不改之性,万法之本体是也。
  何者可言为真如?考其体用、事理诸范畴,唯理可为真如与万法之关系时常用体用范畴来理解,由于体与用是内在相关性,所以中国佛教给真如一词下了两个方面的定义:一是不变义,二是随缘义。不变者,体也;随缘者,用也。体用不离,是为二者一如也。印度佛教讲真如与方法关系时常用事理是外在相关性,所以印度佛教给真如一词下了一个定义,那就是真如凝然而不用诸法。真如只是理,不是事。中国佛学与印度佛教立论维度不同,思想差异较大。中国佛教讲性觉,印度佛教讲性寂;中国佛教讲无为缘起论,印度佛教讲有为缘起论。这是思想史上的事实,我们应该认真对待。体用实足沿用中国传统哲学之理念而来的,有真常意味,故体用真如观在逻辑上无法自圆其说。然.理事则在逻辑上是自洽的,是万法之规律(规律有客观性、普遍性、必然性、不变性的特点),理足事物存在的本质规定性,不是实体,因而理是真实不改的万法之真如。真如即本体,即事物的本质体性。真如不可实体化,因为实体不变性是建立不起来的,一切物都是缘起有,是运动性存在,无固定不变的自体,佛教的真如之理就是破实体主义哲学的。体用之范畴有实体主义倾向,因而中观学和唯识学都反对用体用方法来阐释真如与万法的关系。“真如”之名与“理”之实足相符的,名实一味,名正言顺,逻辑有效。我笃信唯识教理,以为对其真如观也应以事理方法来解为上。
  真如本体是理体不是实体,因此,佛学的本体论是哲学认识的本体论,不是宇宙发生论的实体本体论。认识是以实证为前提的,真如本体是诸法实相,是可证之事实,并不尽玄学的超验始因。诸法实相就是缘起性空,大乘佛教称其为实相印。
  本体真如是万法依因,不是生因,若明本体之理性;即掌握了万有之规律。凡事都是依理造事,事待理成,明成佛之理,方能有成佛之事。万法皆依理而有,并不是由理而有,不过事理的关系必得成佛方能全知,唯佛乃能究竟诸法实相。
  万法之本体真如是一性(即缘起性空),万法皆由心识变现,万法真如本体也就是心识之本性,故唯识宗讲万法唯识。《成唯识论》日:“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是唯识实性。”唯识性就是万法的本体性,唯识理就是万法真如本体。


  二  中道是彻底的辩证法
  佛学以中道为宗,中道就是对两边之见的超越。唯识宗讲中道,以唯识为中道,《辩中边论》就是专讲中道的唯识宗力作。中观宗讲中道,是以法性为中道,《中观论》就是专讲法性中道的中观宗之力作。要了知空、有二宗的中道义,必须要深谙这两部论。    ,
  法性中道者,就是但观一切法之性体,离诸两边,直显法性本然之理,诸法缘起而有,自性真空,真空妙有,妙有真空,空不顽空,有不实有,有空不二,超越两边,即是中道。中观宗只讲缘起性空的理念,不言诸法由何所变现,所以中观宗的法性中道观是一种认识论的本体论。
  唯识中道是佛教中道理论最完整的体系,它不但把本体论之理阐释得极为详尽,而且也把认识对象的产生根源给阐释了出来。唯识中道就是以唯识为中道。“唯”遮境有(遍计有),“识”简心空(遍计无)。不有不空,唯识中道是也。外境认识对象不离识而有,是识变.现之有,识体是依他起性,足缘生之体。所谓相由想生,就是讲对象是由识想所变之似外境,是内识之所缘缘。在唯识中道论中包含着两大问题:一是法的性质问题,二是法的认识关系问题。
  中道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所谓一而一,就是把一真法界划分为二谛之理来观照;所谓二而一,’就是把权实二智圆融于一心,入不二法门。中道是对立统一的,是圆融无碍的。
  中道是彻底的辩证法。辩证法就是不片面、不孤立、不僵化、不静止化,是全面的、相关的、运动的、灵活的。辩证法的本性是革命
  的、批判的,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由于世间哲学没有放弃实体主义观念,因而它们的辩证法都是有自性的辩证法,或者说,是有执的辩证法。若其理论中存有实体自性观念,那么其理论内容势必要存在自相矛盾。辩证法的本性是否定实体的,如果辩证法与实体主义联姻,那么辩证法非但是不彻底的,而且也是无效的。唯佛教辩证法是彻底的辩证法,它把中道理念贯彻始终,于一切法都作无自性观——正因为有了无自性,才有了一切法;正因为有了一切法,才有了无自性。无自性就是变,是辩证法本然,因为有变故,实体不存。辩证法就是变的哲学,一切事皆在变中,然而变之理则不变,这个不变之理就是实相中道。


  三  内证是唯一的超越途径
  所谓内证,就是向内实证。内为心,外为物。求得生命的升华解脱,唯有向内实证,令心识转变,方能实现。世间法的超越途径大多是向外求,自然科学就是物性的科学,就是一种向外求法。向外求是无效的,为什么呢?因为有两点不能成办:一是外界无限性不可穷尽,二是一期生命的能力有局限。只有向内求才是有效的,因为能求与所求是一体的。
  内证是转识成智,是内在心性的超越。识是凡夫之人的心性状态,智是圣者的心性状态。转识心变成智心,智心是无漏智。所谓无漏智,就是全息圆满之智能。识心是有漏心识,于一切法生我法二执,成遍计所执自性。转识就是破除我法二执,成智就是证我法二空。二空之理所显,即是圆成实自性之真如。真如非是外在,而是心性本体。《成唯识论》言“真如是心真实性故”,我法二执是识心的普遍观念。所谓二执,就是执精神实体有我性,执物质实体有我性。“我”有常一、主宰、固定不变、自在之义。于智观一切法,实无此我性在,故佛教最高命题就是无我。转识成智的关键就在于对无我的体悟,明了无我理,方能明心见性。内明则外也明,内外不二,合二为这就是内在心性之超越。
  内证是理性与直觉相统一的工夫。理性智慧就是俗智,直觉智慧就是真智。俗智可证知缘起相,真智可证知性空相。然世间哲学则把理性与直觉分开运用,结果不能如实体证本体真如;唯佛学将理性与直觉统一了起采,认为一切法都是对立统一的存在。所谓对立,就是缘起之义;所谓统一,就是性空之义。缘起性空是一体的两方面,缘起是其有,性空是其无,有与无是不一不异的。不一者,因其对立(相对相关性);不异者,因其性空一如(统一同一)。理性是缘起智慧,在理性范畴中,因果必然性是其理则;直觉是性空智慧,在直觉范畴中,一切平等、超诸法相是其境界。理性的本性是直觉,而直觉也可称为体智,理性则可为相智。体相(用)合一,理之必然。从修为工夫上讲,理性是文字般若,可破理障;直觉是观照般若,可破事障。,成佛之事不染,修证之功不无,诸佛圣果皆有为无漏功德圆满故。理性与直觉的合一在认识论和实践论中的意义极大——理性是慧学,直觉是定学,慧定一体,故佛学讲止观双运。


  四  不可思议是最上境界
  一切法真如性是不可思议境界,凡夫之人的思议境界都是遍计所执自性,情有理无。凡夫之情有自私性与执实性,于一切法生四句见,而一切法的本性真如非四句可摄,它是超言离思、妙悟所证之如如法界,是心行处灭、言语道断的。
  真如有二:一是离言真如,足实证真如法界;二是依言真如,是借用言语来指显示真如法界之理。离言真如可由观照般若体悟,依言真如可由文字般若贯通。真如之体离言离思,真如之用亦言亦思。无上境界,圆融无膊,相即相入,故以思议为入门、以下思议为证得。
  不可思议对治凡夫的我法二执。凡夫以理性为至上,在认知中,一切以思议逻辑为尺度,由手主体心中有执实心理,于一切法生自性见,故遮盖了真如本性。思议没有错,执实思议为至上则是错误。中道化的思议只是俗谛智,离言离思是真谛智。诸法之性是即逻辑又超逻辑的,若执实一边,都是凡夫境界,只有妙契中道,方为至上。


  五    道在现实中
  道是万法的所以.然,是一切事物的真实之相,无古今,无处所,是普遍性和必然性的宇宙规律。
  道,就是真如,就是法界,就是心性,就是法身。修行成佛,就是证得法身之道。
  一切法以道为体,而道则无体无相,是一切法的共相之理。道不远人,对于主体人而言,修道是一个现实问题,道就在现实中,不过不断我法二执则无法见道。道的妙悟契机是无处不有的,只要有心参悟,现前一念离念,即与道合。   
  道不是物质,但物质因道而成,所以道又非不是物质;道不是精神,但精神也由道而成,所以道也非不是精神。道是物质与精神共同的本体,是涅槃,离道则无一切法。
  我们生存在道中,确由于无明之故,遗失本有之道,只要破无明,道自然呈现,立处即真,触类是道。


  六  佛学之因果是内在因果
  佛学与科学不同,科学是面向自然界的物质实体,在某种意义上,是关于空间存在的质量研究,是外在因果之学理;然而佛学则是面向自我的心性,在某‘种意义上,是关于心念相续因果关系的研究,是内在因果之学理。
  内在因果与外在因果不同。内在因果是心识的种子与现行的关系,即前念与后念的关系,是相续因果(或者称为时间线性因果)。佛学是转识成智的观心之学,是心地法门,它唯一的对象就是自我的心性,故云“万法唯心”。外在因果是物质运动的因果,是四维时空连续区的因果,是人的遍计所执性区域。佛法不谈这尸性质问题(因为有两点:一是外界的无限性,二是出发点不对),佛学认为,法界本来无内无外,内外一体,这是唯入正智者所知;在凡夫位,内外有别,但无自性,只要先向内观照,转变内识成智性,内道才能与外道合一。
  内在因果足有效因果论,而外在因果论则难建立。为什么呢?所谓内在因果,就是心理意识活动的柑续关系,足反思自明的存在。只有彻底地认识了自我,才能认识一切,而认识自我的本来面目不能滞留于遍计思维上,一定要转遍计之识成圆满之正智。转变心识就必须明了心识活动的因果关系,彻因赅果,以无漏为正因,成就无漏之正果。内在因果是前后时间线性因果,是一个必然性因果,是业(思)的相续,“已作不失,未作不得”,故内在因果在反思理和在必然性原理上是有效的自足因果论。然而外在因果论则是以遍计识为尺度,恒计物相彼此前后相关性为因果。由于物种繁多,变化、复杂,时空差别极大,难用概念概括讲外在因果论,要普适性就不精确,要精确性就不普适,故外在因果论充满了矛盾,正如量子科学所面临的物质现象与直观的物质因果原理相悖一样。外在因果论是心外之境,佛学是心地法门,不涉外境。外境都是遍计所执而有,若悟唯识无境,即能内外合一,宇宙实在性才被如实体证。宇宙本身并无内外之别,唯因凡夫执实与执我之故,断然将宇宙与人分成两半。二元性是轮回之根,只有入不二法门,才能超越轮回。外境情有理无,破除情见,明知唯识之理,就是转识成智,就是宇宙与人圆融为一。


  七  佛学面对的是价值世界
  价值世界就是道德世界。佛陀立教就是以导众生离苦得乐、转迷为悟为旨,这是关系人生价值意义的建立。佛法把价值的建立与道德实践联系起来,以道德实践为根据,以价值为目的。佛法的价值是终极价值,是生命的大圆满,是无上的幸福与智慧。“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就是佛法价值目的与道德行为的纲目。
  常、乐、我、净是价值的内涵。我们有成佛(常、乐、我、净)的可能性,把可能性转化为现实就是终极价值的实现。常就是永恒永真的存在,乐就是极美极幸福的心境,我是真实之我、无我之我,净是离一切垢的本性之净。这是生命的终极寻求,也是价值的内涵。
  道德实践是价值实现的因由,而道德才是最为重要的。何谓道德?道者,万法之本体,宇宙之大道。一切法以道(理)而成,道是一切行为之轨,成佛之道是无上正道,依道而成行为之德。德者,大道之用。穗以礼为相,德礼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保证,失其德礼,即失人格。太虚大师有云;“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人格的道德完善也就是成佛之基,因为人佛是一体的。


  八  宇宙的所以然成智方晓
  佛学是讲实证的,一切言思都是方便,唯悟证是究竟。宇宙的所以然就是宇宙万法的实相,万法的实相就是心性本然,而明心见性就是悟证宇宙所以然的实相。万法唯心,心生万法,万法的本体就是真如实相之心。心性本然而不可思议,唯成智方晓。大乘佛教都讲废诠谈旨,把体认与认知辩证地统一了起来,并以活生生的体认之智作感悟宇宙的所以然之能相,这是涅槃之智的表现。
  在法住智中,只要明了真俗二谛之理,就算理成就了,但这仅仅是依言真如。依言可以悟理,离言可以成事,理事不一不异,超越一切差别,离一切戏论,至究竟平等。学佛修道实在是在于亲证,以明理为正因,以行德性之事为正行,以实证宇宙所以然(天地法尔之大道)为正果,故佛学之智有知行二义。


  九  佛法只是方法
  佛者,妙觉也,法者,轨持也。故佛学就是妙觉的方法。方法有二义:一,理之用;二,能契理。所谓理之用,就是方法与法性本体是体用关系。方法是本体之理则的表现,也只有本体理法才能相应于本体之实。所谓能契理,就是从佛陀性海流出的大悲教法是行持圣道的轨范,依此法理,可以实证佛性本然。《金刚经》之“佛法如筏”说,就是说教相之法是实践悟证的方法。
  于法不执就是破法执。佛陀说法一生,最后断言,实无说一字,就是讲教法是依言真如,但有言说,全无实义。依言真如是能契理体的方法,若证理体,方法当舍。《金刚经》云:“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言说与教相都是假立,非实有性,唯证离言真如是悟归于体。
  佛法是就三藏经教而言,是理体的悟证方法。由于理体真如是心行处灭、言语道断的,所以教相无法显现出真如的本然,真如唯证乃知。佛教之区别于外道,就在于其不在言思上执实。佛法是超言思的,所以佛法只能理解为向觉的方法,而不可理解为世间定言思想逻辑体系。佛陀是生命自我革命家而不是满足于理性的哲学家,他的终极目的就是要否定世间,从心性中唤醒本有的性智,而佛陀的教相不过是唤醒性智的方法而已,方法与本体是相关的。


  十  佛学是人生哲学
  佛教是人生的佛教,现实的佛教,理智的佛教,实用的佛教。佛是觉悟的人,人是未觉悟的佛,佛与人之本性一体。我信仰的佛是人格完美的佛,我信仰的佛教是无神论、无灵魂论的宗教。我认为,佛学既是宗教,又是哲学,既超越宗教,又超越哲学。佛学比科学伟大,科学只能研究形下有形之物相,而无法研究形上无形的心性,佛学则是专门体认人之心性。
  佛学反对迷信,佛学最讲道理。佛学理论的核心是缘起论,缘起论是最彻底的辩证法,它反对实体主义。世间哲学中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都是遍计所执性,佛法是超越物与心的,是无自性主义,是中道主义。
  佛法讲平等,以理服人,反对权威。佛陀讲法有四依,所谓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识、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佛法面对的是人生,争取的是人生的终极价值。人伦世界最完美的人格塑造就是成佛之道,故人格主义就是佛教主义,佛学就是人学,人生的道德实践就是法尔道理的最高境界的呈现。
  人性对人而言是直接性,也就是自我的现实性,人性的本质就是佛性。不过,人性只是自在性,而佛性则是自为性,是升华了的人性。成佛在于自为,改造人生就是修行。佛教是独特的人本主义、人道主义、人格主义,它以人为中心,人的本性、人的原则、人的品格都含藏着圆满的法身本体之性德。孔学之为人也可为成佛之基,孔学多讲用,佛学多讲体,佛孔有会通的必要,这对佛法的弘化颇有益处。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其它)(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其它)  

 其它:何等是首楞严三昧? 

 其它:谈罗汉名称及意义(郑有为) 

 其它法师:天天天蓝(圣印法师) 

 其它法师:六道轮回的问题(南亭法师) 

 其它法师:佛说盂兰盆经解(纯果法师) 

 其它法师:从佛法观点谈感情问题(惠空法师) 

 其它法师:修行者的消息(恒实、恒朝法师) 

 其它法师:一华一叶一世界(如本法师) 

 其它:至尊·法幢吉祥贤着《宗义建立》之译注研究(廖本圣) 

 其它:缘起与空性(刘宇光译) 

 其它:从「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看中、印佛教区别 

 其它:大乘起信论新释(日本 汤次了荣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