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单培根居士:论相宗空宗与性宗之十异


   日期:2024/10/20 12:0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论相宗空宗与性宗之十异
单培根
闽南佛学

  太虚大师有大乘三宗之说,一、法性空慧宗,二、法相唯识宗,三、法界圆觉宗。印顺法师亦有大乘三系之论,一、性空唯名论,二、虚妄唯识论,三、真常唯心论。各以自己研究之所得建立其说。读其论著,可知各有其理,而所指实同。法性空慧宗即性空唯名论,法相唯识宗即虚妄唯识论,法界圆觉宗即真常唯心论。这样归纳大乘佛教为三宗,己无可异义。然如此分为三宗,古人亦有见到。佛学辞典中,有性相二宗十异,又有性空二宗十异,此己分为性相空三宗。性宗即法界圆觉宗、真常唯心论,相宗即法相唯识宗、虚妄唯识论,空宗即法性空慧宗、性空唯名论。各以一字立名,尤见精简。盖三宗立论之中心,一在性,一在相,一在空。方便不同,所重不同,因之立说亦各有异,难以调和。是非高下,互相争论。
  性相二宗,性空二宗,各举十异。未言相空二宗之异。即此可见此二种十异之说,出自性宗学者之言。观其以十数明异,又可见是出自贤首宗之手。辞与谓性相二宗十异是华严纲要中辨。华严纲要原为清凉澄观之著。性空二宗十异谓出於宗镜录。宗镜录为宋初永明寿禅师撰。我曾於宗密禅源诸诠集都序见有言性空二宗十异,其文更详於宗镜录,知宗镜依据宗密之说。澄观为贤首宗四祖,宗密为贤首宗五祖,其言当为可信,尤其自言性宗处,可无疑问。
  性相二宗十异:一、一乘三乘异。二、一性五性异。三、唯心真妄异。四、真如凝然随录异。五、三性空有即离异。六、生佛不增不减异。七、二谛空有即离异。八、四相一时前后异。九、能所断证即离异。十、佛身有为无为异。性空二宗十异:一、法义真俗异。二、心性二名异。三、性字二体异。四、真智真知异。五、有我无我异。六、遮诠表诠异。七、认名认体异。八、二谛三谛异。九、三性空有异。十、佛德空有异。相互之异不必十数,十数是华严宗说法之例。然性宗与相宗空宗大要之异,於此可见。
  性相二宗之十异,一、一乘三乘异。法相宗以三乘为真实,一乘为方便。法性宗以三乘为方便,一乘为真实。按:三乘是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各有其果,一乘是佛乘。性宗就性言,性无分别,故一乘为究竟。相宗就相言,相则各别,故三乘为究竟。
  二、一性五性异。法相以五性各别,有不成佛之众生为了义,一性皆成为方便。法性以五性各别为方便,一性皆成为真实。按:同闻佛法,有信不信之异。不信者为无种性,信者为有种性。有种性中,分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其中又有定性不定性之异。定性为三,不定性总为一。合无种性共为五性;相宗就事实现相而言,五性各别。性宗就法性言,一切法实性无异,法性佛性众生性,无二无异,故同一佛性。
  性宗以相是虚妄,性是真实,故依性言,一乘一性。相宗以法性真如无为,常住不变,何可言成佛不成佛。成佛不成佛是有为相事,故依相言,三乘五性。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早在东晋之时,即已是佛教界共同着重讨论之间题。盖此是人类性情中共有的向上愿望。法华经说,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应为人们之所欢喜接受。然环颐人类现实的事相,则自有不信佛的人,学佛人中亦有三乘的不同。故就事相言之,认为佛说一乘为有意趣之言。解深密经有一乘三乘之辨,瑜伽师地论详说有种性无种性之分。玄奘西游归来,传弘其说。无奈中国人的思想中,一性一乘,投其所好,根深蒂固,已莫能挽。玄奘所传,终被贬为权教而已。但是,我们现在有更丰富的资料,而且是文化高度发达的时代,此问题是否应当提出来重作讨论、评价!
  三、唯心真妄异。法相谓万法由阿赖耶之一心而生。法性谓真如与无明和合而缘起诸法。按:此为性相二宗主要之异处,争论之焦点。二宗同说唯心,而一真一妄不同。性宗谓有实体乃能现起相用。真如是心之体性,心性本净,以无明故,现起妄识。相宗谓缘起诸法皆无自性,众生之心染污,可转而为净。染心净心,皆是有焉,无非是幻。若是无为实体,如如不变,则非是心了。
  四、真如随缘凝然异。相宗谓真如凝然不作诸法。性宗谓真如具不变随缘之二义,因随缘之故,应染净之缘而作善恶之法。按:此亦二宗争论之根本之所在,相宗主缘起,性宗主性起。相宗以无为法之真如,但是一切法之理性。一切法之理性是空无我,即此空性无我性是真如。与性宗之真如是真实体,可作为大我者不同。
  五、三性空有即离异。法相谓三性中遍计性是空,依他圆成之二性皆为有,有为无为别也。法性谓依他之无性即圆成也。按:此谓依他圆成皆有,依他有为圆成无为是别。性宗依他相有性无,圆成相无性有,故依他之无,性即圆成,所谓离幻即真也。依他三性之说,原由相宗提出。以依他之事为所依,以遍计为染污分,以圆成为清净分。我国性宗亦用之,以圆成为性体,以依他为幻相,以遍计为情执。性宗盛行,说三性者,习用性宗之义,相宗原义反不为人所知了。
  六、生佛不增不灭异。相宗谓五性之中,有无种性之人,不能成佛,故生界不灭,佛界不增。性宗谓一理齐平,皆佛体无二,故生佛二界,不增不灭。按:相宗就事相说,性宗就理性说。
  七、二谛空有即离异。法相谓俗谛为空,真谛为有,空有各别。性宗谓即有之空为真,即空之有为俗,真空妙有,体一名异。按:性宗说三谛,俗谛真谛之外,更有中谛。此说创自天台。贤首说四法界、事法界、理法界、事理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相宗说世俗谛胜义谛各有四重。今此所言之异,殊疏略。其意谓相宗言二谛,一空一有,二者不即。性宗谓二谛空有相即。
  八、四相一进前后异。法相谓生住异灭之四相,前后异时。生住异为现,灭为未来,生灭不能同时。法性谓同时具足,四相刹那。相有名生。实无名灭,正生即正灭,不待后无也。按:一就相言,一就性言,故异如止匕。
  九、能所断证即离异。法相谓能断是智,所断是惑,能证是心,所证是无为之理,体性俱别也。按:此体性俱别一语,符合玄奘译传相宗口吻。然后世性宗学者,不能解此。法性谓照惑之无体即是智,能断之智外,无所断之惑。按:此言惑无体,即是智,能断之智外,无所断之惑。按:此言惑无体,即是智。又,照智无自体,即是如之德,如自体自具光明也。按:此言智亦无体,即是如。唯是真如,更无其他。智如不能是二,故又言:故智之外有如,无智之所入也,如之外有智,无能证如也。
  十、佛身有为无为异。法相谓如来之四智自受用身他受用身。皆依种而生,是有为无漏,与涅粱之无为不同。法性谓有,即於法性之色心,故佛之色心皆无为常住,非四相所迁。按:此为法相与法性学说之大异处,性宗以现前有相诸法皆幻,有真性为其体。性体无异,万法一体。幻现似异,同体故一。相宗谓无为法如如不变,古今无异。有为法依他而起,乃有染净变化之别。有漏无漏虽不同,皆是有为。若非有为,则非是智,亦非受用。
  我国宋元以后,相宗衰落,传者乏人。唐人旧疏,亦多散失。明清之讲说法相者,都为性宗学人,以性宗之知见,观察法相,解释法相,不能窥及相宗之原义。且如八识规矩颂之性境现量通三性句,以性境之性视同性宗之性,於是凡夫五识之境为性境,凡夫五识照见真如实相,这成为不可解了。又如变相观空唯后得,果中犹自不诠真句。成佛之后,五识还是没有根本智,这又成为不可理解了。时经数百年,可谓由来已久,相沿成习,习非成是。近人之谈法相唯识者,犹多沿袭旧误,不知其非。我甚望今后学法相唯识者,多读唐人旧疏,一依奘基之说为准,勿读明清人之法相唯识著作,以免受其混淆。此性相二宗十异,出自华严纲要,是性宗祖师之言,明说性相二宗有异,故勿再同一视之。牵强附会,混而同之,徒令人模糊,於二宗皆无益。
  性宗与空宗,自来我国学者,都莫能辩别。以为性相二宗,即空有二宗。以印度清辨护法中观瑜伽之争,谓即是性相二宗之辨,明之憨山大师亦如此说,何况他人。太虚之三宗说,初以性、心、智三分。意识的唯心论以慈恩宗南山宗属之。真如的唯性论与妙觉的唯智论是性宗两分,以清凉天台开元庐山四宗属唯智,以少室嘉祥二宗属唯性。混嘉祥少室为一,不别开空宗,此时太虚尚沿袭旧误也。又如熊十力谓佛家宗派虽多,不外空有两轮。以为法性宗是空宗之异名。法性者,谓诸法之实体,空宗破一切情见之执以显体故。此皆沿袭性宗之说,不知别有所谓空宗也。亦因此故,学唯识而以唯识为不了义。然熊氏不入於性宗,而遁归於儒,走宋明理学家之道路,亦是势有所必然。
  宗密既有空宗性宗十异之辨,则是唐时知空宗性宗有异。后世之混淆不分,大概由於三论宗衰落无传,而性宗则大盛,以为空宗破相,亦是为了显体,故亦摄归性宗。然宗密云:破相与显性相对,讲者禅者同迷。皆谓同是一宗一教,皆以破相便为真性。观宗密此言,空宗与性宗,唐时已混淆,罕有能辨其异者。三论宗嘉祥以后,无有继承,摄归於天台,岂不由於此。盖所谓异,要有明显之矛盾,难以融通,方可不并为一。若破相与显性,则可以合二为一者,唐之时,虽已无空宗著名之大德,性空二宗争论之异点,尚未湮没。宗密故能列此十异。千载而后,今之学者,索隐钩沉,此为希有难得大可珍贵之资料矣。
  初、法义真俗异。空宗未显真性,仅以一切差别之相为法,法是俗谛也。此诸法以无为无相无生无灭为义,义是真谛也。性宗以一真之性为法,以空有等种种之差别为义。按:性宗视空宗,谓空宗未显真性。如是则空宗与性宗仅一浅一深之差,非有矛盾之异。故如此为异,还是无异。应知空宗以一切法为法,此诸法以无为无相无生无灭等为义,不许有一真之性为其体,非未显真性也。五阴皆空,无有可为真性体者为空宗。五阴皆空,有一真性不空为其体者是性宗。
  二、心性二名异。空宗目诸法之本原为性。性宗多目诸法之本原为心。按:性宗是真性论,是唯心论。空宗非唯心论,是性空论。
  三、性字二体异。空宗以诸法无性为性。性宗以灵明常住不空之体为性。按:空宗以诸法无性,不许有任何为其性,故亦不许有灵明常住不空之体为性。性宗以有实体为性故,言心为性,此为性之心,非幻心,是真心。
  四、真智真知异。空宗以分别为知,以无分别为知,知浅而智深。性宗以能证圣理之妙慧为智,以兼有理智而通凡圣之真性者为知,知通而智局。按:此所谓兼有理智而通凡圣之真性者之知,知通而智局。按:此所谓兼有理智而通凡圣之真性者之知,即真心之知。证圣理之妙慧者,即无分别智。知之一字,二宗异解。空宗以知为缘生无性。性宗以知之真实体性为真心。
  五、有我无我异。空宗以有我无为妄,以无我为真。性宗以无我为妄,以有我为真。按:此为空性二宗之大矛盾处。空宗不仅无彼此别别之小我,更不许有统一无别之大我。性宗则破小我,证大我。破妄我,证真我。
  六、遮诠表诠异。遮谓遣其所非,表者显其所觉。又,遮为拣却诸余,表乃直示当体。空宗之言,但是遮诠。性宗之言,有遮有表。按:性宗拣却诸余,世俗皆空,直指当体,显示一真,故有遮有表,空宗一切皆空,不许有一真体,故只破不立。
  七、认名认体异。空宗对于初学及浅机之人,只示以名。性宗对于久学及上根之人,忘言而认体。按:空宗谓诸法但是假名,无实性体,亦无统一之真实者作为假法之本体。
  八、二谛三谛异。空宗法有真俗二谛。性宗总有三谛,以缘起之诸法为俗谛,以缘起无自性诸法即空为真谛,以一真心体,非空非色,能空能色,为中道第一义谛。按:空宗以缘起之法,无有自性,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二即是中道第一义谛。非二谛之外,有一真实心体,非空非色,能空能色者,为第三中谛。    ,
  九、三性空有异。空宗之有,即遍计依他之二性,说空即圆成实性,三性皆无性。性宗三性皆具空有二义,遍计即情有理无,依他即相有性无,圆成即情无理有,相无性有。按:矛盾点仍在圆成实之为性空性有。
  十、佛德空有异。空宗谓佛以空为德,以无少法者为菩提。性宗谓一切诸佛之自体皆有常乐我净十身智相好无尽,不待机缘。按:空宗谓诸佛身智相好等无不皆缘生性空,非有实体。
  总性空二宗十异,唯是二异。何以言之?曰:一切法缘生,无各各自性,此二宗无争。所争者,空宗以为缘生者性空,性空故缘生,不需有一真实心性为之体。性宗则以为有一真实心性为一切法之体。此为矛盾之所在。宗密以为空宗破相而未显性,於是空宗与性宗,只是浅深之差异,非有矛盾之别异。既无矛盾之异,则空宗与性宗可合而为一。宗密判大乘为三教,一日大乘法相教,二日大乘破相教,三日一乘显性教。亦即相、空、性三宗。然空宗之教、缘生无性,不坏假名,其所破者是体性,非假名相。故谓其破相而不破性,此非空宗之所认可。千余年来,空宗即性宗,性宗即空宗。空宗已融入性空之中,非如性相二宗,一性一相,性宗虽力图摄化融合之,而终有显然相异之处,难以调和。
  以相宗与性宗有异,空宗与性宗有异,每为性宗人所不许,今此十异,出自性宗祖师之言,应为性宗学人之所许,要知一味融通,牵强附会,不如各存其异,切磋啄磨,可以愈益窥见真理,铲除错误之成见,而渐进於大觉。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