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惟觉法师:如何获得真正的成功


   日期:2024/10/22 12:1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自在步红尘 第五十一集
[ 89.04.21华视播出 ]
佛法讲:「没有天然的弥勒,自然的释迦」,
意思是任何事情,都要经过一番勤苦的耕耘,才会有所收获。
 
 
 
【 惟觉谈禅 】:如何获得真正的成功
 
问题一
成功的定义是什么?
 
老和尚开示:
  佛法讲:「没有天然的弥勒,自然的释迦」,意思是任何事情,都要经过一番勤苦的耕耘,才会有所收获。佛经里讲:「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就是说,做事情必须脚踏实地,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只问因不问果,否则,好高骛远是不容易成就的。有些人在自己事业挫败时,就认为是社会制度不好,或是朋友不帮忙,其实是不知道自己应该脚踏实地去努力。
 
  《百喻经》上记载,有一个富翁,他的朋友建了一栋三层楼房。这位朋友请富翁去参观,富翁一看,果真是美仑美奂,尤其第三楼更是富丽堂皇。富翁心想,我有这么多钱财,应该也来修建这么一栋楼。但是又想,要建这一栋楼所花的时间、金钱太多,干脆只建最上面一层就好了,可以省下其余的时间和金钱。主意打定了,富翁就请来一位木工,并且要他依照那位朋友的第三层楼为标准去做,但木工说:「一定得先打地基,再盖第一层、第二层,这样子才能建第三层楼啊!」富翁却坚持说:「我只要第三层楼就好了,其他什么都不要。」木工见富翁这么坚持,为了赚钱,就依富翁的意思,地基也不打、一楼、二楼也不建,只用几根大木头当架子撑起来,直接建第三层楼,当然很快就建好了。落成的时候,富翁请了亲戚朋友来参观,亲戚朋友们一看,都觉得这栋房子非常危险,谁也不敢进去,于是只有富翁自己进去,自己赞叹、自己欣赏。没过多久,这栋楼经不起考验,很快就倒塌了。
 
  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做任何一件事情,不但是要一层、二层按部就班的做,而且还要打地基。儒家也说:「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作人也是一样,要先打好地基,就是健全我们的人格。依佛经所说,第一、要受三皈依,第二、要受五戒,三皈五戒就是地基。打了地基之后,还要一步一脚印的努力,例如,释迦牟尼佛修了六年的苦行;禅宗的祖师赵州老人,八十岁还要行脚;百丈禅师一日不做一日不食,这些都是告诉我们,成功必须靠点点滴滴努力而来。又如,在我们山上打禅七,一共七天,开始的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实在很辛苦,但是,必须经得起前面的考验,后面才能坐到一枝好香,得到三昧。所以佛经里讲,打禅七、修禅定都是「先苦后甜」,禅宗也有一句名言:「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所以打禅七时,要求每个人一定要坐七天,因为这样才能得到功效。虽然开始的这几天坐得腿又酸、又麻、又痛,乃至于头昏脑胀,可是,如果这段时间能够努力调身、调心,忍耐过去,到最后第五天、第六天,乃至第七天时,因为身心调好了,就可以入定了。一坐下来觉得身体不存在、时间也不存在、空间也不存在,坐得很舒服、很自在,一个钟头一剎那就过去了,这就是三昧现前,就是最大的快乐,也就是佛经里所谓「禅悦为食」、「法喜充满」。
 
  有一些居士经常听到师父这么说,就告诉师父:「既然打禅七前一天、两天、三天、四天,这么辛苦,干脆我以后只参加第五、六、七天就好了。」这种说法,好象是很有道理,但其实就和这个富翁一样,只要建第三层楼,下面一、二楼都不要,可不可能呢?当然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必须有前面的辛苦,才会有后面的结果。
 
  再举个例来讲:现在一般青年朋友,喜欢看刺激的拳击比赛,拳王打架看起来很精彩,但却没有去想拳王是挨了多少拳头后,才能得到这个拳王的宝座。同样的,一位歌星,我们看到他唱歌很优雅,得到很多的掌声,可是一般人却看不到他拉嗓子时的辛苦。如果我们了解这些道理,就应该脚踏实地,不要好高骛远,一步一脚印,种因必得果,从因上去努力,一定会成功。
 
 
 
 
问题二
如何修持,才能获得圆满的成功?
 
老和尚开示:
  我们作人、做事,必须要有正确的观念、良好的态度。「观念」就是指我们的思想,如果思想正确,就如一条光明的道路;若思想不正,就会南辕北辙,方向错误做任何事都不容易达到目的,即使达到了目的,最后也会非常危险。所以我们一定要建立正知正见,在佛法里讲的就是「八正道」。
 
  首先以态度来说,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的态度要有原则,例如表现在脸上的喜、怒、哀、乐等,就是态度。儒家说:「富而不骄,贫而不谄。」就是在富贵的时候,不要骄纵、傲慢,也不可气势凌人、目空一切;贫困的时候,更不要谄媚,这是很没有格调、没有气节的。这就是我们作人的根本态度,也是一种修养。如果都能做到,人格就会健全。
 
  第二,不可以喜怒哀乐、反复无常,要控制我们的情绪,要有慈悲和智慧,在佛法中称为「悲智双运」。一般而言,慈悲属于感情,智慧属于理智,如果一个人的感情太重,就会被感情左右,做任何事情都不容易成就;相反的,如果只有智慧,而没有感情,在日常生活上,对人一定是冷冷冰冰,像是冷血动物一样,这就是缺乏慈悲心。所以,我们若能兼具慈悲和智慧,朝这个两个方向去做,就是「悲智双运」、真正的菩萨行,做什么事情都容易成就。
 
  其次,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事业,也有原则。以佛法来讲,就是正业和净业,正业就是正正当当的事业,净业就是清净的事业,例如:「赌博」在很多国家是合法的,之前台湾也计画开辟一个地方,成立赌城。表面上看来,这好象是合法的正业,但其实它是不净业,不净业会污染人心、破坏道德,为社会带来祸患、诈欺,甚至瘫痪。所以,我们作人做事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从事正业,而且是净业。
 
  佛经里有一个公案:有一次释迦牟尼佛,手拿一个摩尼宝珠,这个摩尼宝珠非常的精莹剔透、光芒耀眼,而且价值连城,释迦牟尼佛把这个摩尼宝珠给四大天王看,并问:「天王!你看看我这个摩尼宝珠光芒四射,里面有什么颜色?」四大天王一看,回答说:「世尊!这个摩尼宝珠是世间上最名贵的,里面有黄色、绿色、青色……,共有七宝颜色,实在是非常的珍贵。」释迦牟尼佛马上把这摩尼宝珠放进口袋里,然后举起一只空手,再问四大天王:「你看到我手上的这个摩尼宝珠吗?」四大天王一看,世尊的手上并没有摩尼宝珠,只是一只空手,就说:「世尊,我只看您的一只空手,手里面没有摩尼宝珠啊?」佛就开示说:「其实人人都有这个摩尼宝珠,前面的那个摩尼宝珠,虽然是价值连城、非常宝贵,却是有生有灭,将来还是会坏掉。而现在我手上的『摩尼宝珠』,可是用不完的。我们能看的这念心,能反观自照的这念心,经常地检讨反省、保持平静、宁静,安住正念,站得住,站得长,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如不动,就是『摩尼宝珠』。这个人人本有的摩尼宝珠,具足了无量的智慧、功德,无量的神通和妙用,这个才是我们真正的财富。」
 
  每一个人都有这一念心,从小一直到老,学了很多智慧、很多技能。问一问自己:「这个智慧、经验和技能,放在什么地方呢?」大多数的人可能会说:「放在脑子里面」,甚至于「在脑神经细胞里」这个答案只对了一部份。因为我们人除了有色身和物质生活外,还有精神生活。佛法里记载,只要得到禅定,得到神通,就能够知道过去无量无边的事情,所指的就是我们这一念心。在儒家历史上也记载着,白居易生下来就认识「之无」二字。这就证明我们每一个人,除了物质、除了身体外,确确实实还有一个「摩尼宝珠」,如果人人都朝这个方向去努力、去返照,我们的生命将是无穷尽的,这就是真正的财富。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惟觉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惟觉法师)  

 惟觉法师:惟觉老和尚佛法禅法问答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结劝流通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八觉知 普济众生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七觉悟 五欲过患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六觉知 布施平等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五觉悟 多闻智慧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四觉知 常行精进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三觉知 心无厌足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二觉知 多欲为苦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一觉悟 无常无我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释人名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释经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