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惟觉法师:六祖坛经定慧品


   日期:2024/10/24 20:1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六祖坛经定慧品
 
 
(一)
 
  师示众云:「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大众勿迷,言定慧别。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诸学道人,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各别,作此见者,法有二相。口说善语,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内外一如,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于诤;若诤先后,即同迷人。不断胜负,却增我法,不离四相。善知识!定慧犹如何等?犹如灯光,有灯即光,无灯即暗。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名虽有二,体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复如是。」
 
 
  这一品是讲定慧。修行最重要的就是定、慧,所谓「悲智双运,定慧等持」。「悲智双运」,悲是慈悲,智是智慧。有慈悲没有智慧,会产生爱见大悲,心不得解脱;有智慧而无慈悲,无法圆融地度众生,所以一定要悲智双运。「定慧等持」,有定、有慧,佛法才能在日常生活上落实、生根;如果只有定、没有慧,就没办法广开方便、恒顺众生,没办法断除烦恼,所以要定慧等持,才能真正达到自利与利他。
 
  小乘的教理和大乘顿悟自心的教理有深浅的不同,有层次的差别。小乘的教理,认为戒、定、慧次第相生,所谓戒、定、慧三无漏学,先持戒清净,由于持戒清净产生定,有定才能启发智慧,由智慧起观照,进而断烦恼,才能超凡入圣。《六祖坛经》定慧品所讲的定慧,则是不假次第──即戒、即定、即慧,慧中有定,定中有慧,定慧不二。
 
  禅宗说,悟了这念心,心即是道。「道」是指这念菩提心,「道」具足定、慧,所以定慧不二的这念心本来就具足定、慧,而且包含戒,称之为道共戒。「禅者,佛之心」,禅就是三昧,三昧即是正定,正定就是具足定与慧,如果不是定慧具足,则易落入枯定,乃至邪定。定是指如如不动的这念心体,称为「寂」;慧是这念心在定中时时刻刻都清楚、明白、作主,也称为「照」。禅宗所谓的寂照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照不二,寂照一如。所以寂就是定,是如如不动的这念心,是心之体;照是慧,也是心之用。这念心有体、有用,如果只是寂然不动,没有照、没有慧,这念心就如同木头、石头一般,产生不出作用,还是不完善,所以这念心不但不攀缘、不颠倒,而且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处处作主。清楚、明白、作主,又能寂然不动,这念心就称为无上菩提妙明真心;若从禅定来说,这就是定、就是慧。
 
  定慧本是一体,不是两个;可是在修行的次第上,先要持戒清净,戒行具足才能产生智慧,有智慧才知道返照,才能漏尽自己的烦恼,渐修和顿悟的差别就在这里。虽然都是讲这念心,一个是把定慧分开来讲,一个是合并起来讲。对于下根、中根、上根的人,必须将心性的道理分开来解释,可是对上上根机的人就不需要分开解释,直接讲心性、直接讲禅,禅就是定慧具足。
 
  在唐宣宗时,有一位荐福弘辩禅师。唐宣宗问荐福弘辩禅师:「什么是戒定慧?」禅师答:「防非止恶谓之戒。六根涉境,心不随缘名定。心境俱空,照览无惑名慧。」解释得更为清楚。
 
  什么是戒?大略来说,防非止恶就是戒。「非」就是不如法的事,杀、盗、YIN是「非」,五逆十恶是「非」,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是「非」。防非,就是防止自己不要犯这些过失,停止这些恶业;心不起贪、瞋、痴,口不两舌、恶口、妄言、绮语,身体不做杀、盗、YIN之事,这就是防非止恶,这就是戒。
 
  什么是定?六根涉境,心不随缘就是定。「涉」是接触,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接触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境界,心不攀缘,不被六尘境界所染污、牵连,不随外面的境界产生缘虑、执取。看到好的,心不染着、不贪爱,这就是定;听到别人赞叹自己,不生欢喜心,这就是定;看到坏的,心不烦恼,这就是定。如果看到好的,心生欢喜,心就在动了,哪还有定呢?听到不好的声音,觉得自己很委屈、很烦恼,这是没有定。
 
  《金刚经》讲:「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又讲:「无住生心」。六根对六尘境界不攀缘,不想过去、不想现在、不想未来,这虽然是一种定境,但是不一定有智慧。不想,就是不起念头;如果没有念头,却觉得无聊,甚至打瞌睡,这非但没有智慧,也没有定。「无住生心」,生心就是智慧,这是本具的智慧,不同于世间所学的知识。知识是由经验累积而来,或是从看书、学习所获得;能看、能学的这念心清楚、明白,能分辨书中的知见是正、是邪,知道是正知见而去学习,这就属于智慧。
 
  「心境俱空,照览无惑名慧」,无论是出世间法、世间法,想要有所成就,都必须了解心与境。这念心起的是善念?是恶念?是杂念?是无念?外面的环境是顺境?是逆境?是善境?是恶境?是染污的境界?是出世间的境界?如果不知道自己的念头是什么,也不知道外面的环境是什么,就是迷迷糊糊的众生,迷心又迷境,不但自己的心迷惑颠倒,对于外面的境界也是迷惑颠倒。
 
  修行不但要有戒、有定,更要时时刻刻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要知道外面是什么境界,心与境都能鉴别,都能看得清清楚楚,都能明明白白。譬如,大众在听法的是心,师父现在在说法是境,要知道自己现在这念心在哪里:现在是在听法、还是在打妄想?是起善念或是恶念?「我现在在听经闻法,怎么打这么多的妄想?」既然在听法,就要把过去所有的是是非非、一切放不下的都要放下,再也不打妄想,人在哪里,心就在哪里,现在就是专心听经闻法。
 
  专注在听经闻法的就是自己的心,这念心要时时刻刻作主。师父说法,乃至于说法所在的这个讲堂就是境。一个是听经的心,一个是闻法的境,只有这两个境界,其他的都不要想,再想就是妄想。现在明白了,就老老实实听法,清清楚楚地用耳根听进去,听进去以后再去思惟。
 
  有心、有境,就是相对的境界,即使这时的心与境都是善、是清净的,但是有心、有境还是相对,最后要把能听的这念心与所听的境归一,这就是慧。这些是告诉我们什么是戒、定、慧,这个道理对于修行很有帮助,明白这些道理才能得到佛法的真实受用。
 
 
--------------------------------------------------------------------------------
 
(二)
 
  师示众云:「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大众勿迷,言定慧别。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
 
 
  这一段解释什么是定、什么是慧。如果以渐修来讲,戒是戒、定是定、慧是慧,三者可以独立说明。而这里就不需要分开,定慧归纳成一个,这就是禅宗所讲的「顿悟自心、直了成佛」的定慧。
 
  六祖大师开示大众:「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我现在所讲的这个法门,是心法,是不二法门,是顿悟自心、直了成佛的法门。这个心法、这个不二法门,是以什么为方便呢?以定慧为方便,以定慧为根本。「大众勿迷,言定慧别」,听法的大众!这念心不要迷失、不要迷惑,不要认为定是定、慧是慧,也不要认为是先定而后慧,或是先慧而后定。「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慧是一体,不是两个,是不能分开的,所以禅宗称之为不二法门。为什么是不二法门?因为「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师父说法、诸位听法的这念心不想过去、不想现在、不想未来,一念不生,这就是定。一念不生就是慧之体,不要以为定当中另外还有个体;除了师父说法、诸位听法的这念心以外,什么都找不到。悟了这念心,一切都在这念心当中,不但定慧在这念心,无量功德、神通妙用都在这念心,因为这念心就是本体、就是根本,这念心有体、有用。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可以从体、相、用三方面来说明,在佛经里称为体大、相大、用大。例如现在所使用的灯,灯有光,光从什么地方发出来?是从灯管、灯泡,灯管、灯泡就是相;电源通过灯管里的钨丝而产生光,所以灯的体就是电源;灯光有照明的作用,这就是用。所以电源是体,灯管是相,光是用。人也有体、相、用,心为根本,心性为体。人的身体有女众相、男众相,这个由地大、水大、火大、风大组合成的身体,称之为相,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相。除了相以外,人如果没有体、没有用,就成了物质,所以人有眼、耳、鼻、舌、身、意的作用,这就是用。从这个角度来看,每件事物都有体、相、用。这是藉由体和用来说明定慧这念心。
 
  定是慧之体,定就是不动的这念心,师父说法、诸位听法的这念心不动,这就是体;不想过去、不想现在、不想未来,这就是自己的心体,心体也就是定之体。但是,如果这念心不动,不就成了木头?对于世间法、出世间法都不能产生作用,这个体也就没什么可贵了。所以体当中最宝贵的还有慧,慧是用。这念心不但不动,而且不动的这念心想看就能看、想听就能听;看到好的不生欢喜心,看到坏的不起烦恼心,这就是智慧,这就是用。所以体当中有用,用又不离体。
 
  耳根也是一样,听到有人赞叹自己,不生欢喜心;听到有人毁谤自己,不起烦恼。心不动,这就是体。可是,什么人毁谤、什么人赞叹,自己都知道,知道而不生取舍,这就是清净的作用。舌根也一样,知道所吃的东西是什么味道,这是「知」;能分辨哪个是酸、哪个是甜、哪个是辣、哪个是咸,哪个味美、哪个不好吃,这就是智慧。一般人也有这种智慧,可是没有定。贪着味道,觉得好吃,就拚命吃;认为不好吃,就心生烦恼,这念心没有定,贪着酸甜苦辣,就是染污、不清净的用。所以要再进一步,知道什么好吃,但是不贪吃;知道什么不好吃,但也不起烦恼,这就是慧当中有定,定当中有慧,定慧一体。如果把定慧分开了,定是定、慧是慧,以吃东西来讲,如果不生分别,什么味道都不知道了,今天吃的是什么菜?不知道;味道是酸的、咸的?不知道──因为只有定没有慧。禅宗所说的定慧是一个,明白了这个道理,这念心在日常生活上就是在起作用,所以处处都是道场,时时刻刻都是佛法。
 
  「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这就是菩提妙明真心。明白了这个道理,时时刻刻都在定慧当中,打坐如此,走路也如此,乃至睡觉也是如此,穿衣吃饭、行住坐卧、大小便溺都是如此,这就是禅宗祖师所说的:「穿衣吃饭、行住坐卧、挑柴运水,都是神通妙用。」为什么?因为定慧不二的这念心时时刻刻都现前,这就是顿悟自心、直了成佛的法门,这个法门就称之为顿悟法门、圆顿法门。这要自己去体悟才能通达,师父说法、诸位听法的这念心,时时刻刻都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处处作主。我们在禅七时经常讲中道实相,中道实相就是定慧等持、定慧不二的这念心。
 
 
--------------------------------------------------------------------------------
 
(三)
 
  「诸学道人,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各别。作此见者,法有二相。口说善语,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内外一如,定慧即等。」
 
 
  诸学道人,包括了在家、出家,新学、久学,乃至于贤位菩萨、登地菩萨。「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各别」,如果说是先定而后慧,这也不能说不对,可是就落入阶梯了,属于渐次修行。就像读书一样,先从幼稚园毕业,然后小学、中学、高中、大学,这是一种次第。六祖大师这里所讲的是心地法门,直指这念心,契悟菩提心是没有次第的;如果是修戒、修定、修慧,然后再发菩提心,就属于渐修法门。契悟菩提心不需要经过这些层次,所以称为诸佛的心印。这个法门就是佛经所说的:「不起凡夫染污心,即是无上菩提道。」凡夫心就是无上菩提心,只要从现在开始不起烦恼就是,一切都是现成,一切都具足,这就是顿教法门,否则就属于渐修法门。
 
  「作此见者,法有二相」,如果有「先持好戒才能得定,得定以后才能发慧」这种见解,这是法有二相,这个法就不是无上法门,不是不二法门,也不是佛的心法,不是无上菩提妙明真心。因为法有二相,有能、有所,有心、有境,有定、有慧,成了相对法,成了世间法,属于生灭法,有两个相,有生、有灭。悟到定慧不二这念心是不生不灭法,没有生就没有灭,这个法就没有二相。以下再解释什么是法有二相。
 
  「口说善语,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内外一如,定慧即等。」口在说好话,心却是起恶念,口善心恶,心口不一,心口相违,这就是二法、二相。同样地,只是嘴上说定、说慧,徒托空言,没有身体力行,终究不能与定慧相应,定是定、慧是慧,定慧不能等持。如果是心口一致,心里所想和口所说、身体所做的都是善法,内外一如,这才是定慧均等。譬如,内心知道不恶口、不两舌、不妄言、不绮语,心不应起贪、瞋、痴,身不做杀、盗、YIN之事,行之于日常生活,确确实实都能做到,在言行上都能实践,这就是内外一如,定慧均等。否则,定慧不能均等,讲得头头是道,天花乱坠,却始终做不到,空有慧而没有定,这就是一般人所说的「狂慧」。又如,很多人谈开悟的境界,说得好象是真开悟似的,可是观察他的言行,却还不如一个凡夫,贪、瞋、痴,杀、盗、YIN,人我是非一大堆,这就是心口不相应。真开悟的人是表里如一,定慧等持。
 
 
--------------------------------------------------------------------------------
(四)
 
  「自悟修行,不在于诤。若诤先后,即同迷人。不断胜负,却增我法,不离四相。」
 
 
  自悟修行,要自己去悟,悟什么?悟到定慧不二的这念心。定,不是时时刻刻地想:「佛经里说百千三昧,我将来也要修个三昧。」这么想,是把修行放在未来。现在要自悟修行,悟到诸位听法的这念心,这念心不想过去、不想现在、不想未来就是定,不是另外再去修个定;这念心清楚、明白、作主,这就是慧。自悟,悟到第六意识不动。憨山大师说,修行本来就很简单,就是意根不动。这个法门就是告诉我们不动意根,不动意根就是定,意根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是慧,还是这念心!明白了,烦恼就是菩提。
 
  每个凡夫众生都有意念、都有意识、都有意根,可是凡夫众生在意根上攀缘、取舍,所以就完全不一样了。自悟,就是悟到师父说法、大众听法这念心是本具的,不要再去求。虽然是本具,从现在开始,这念心要能在打坐的时候不想过去、不想现在、不想未来,一念不生才是。所以在打禅七的时候,师父经常告诉大众:「就是这个!」到底是哪一个?听法的这念心、听法的这个、说话的这个、吃饭的这个、喝茶的这个、走路的这个,始终就是这一念,就是这个!悟,就是悟这个,不是另外看到个什么,或是作了一个好梦,那不是悟。
 
  无明慧经禅师有一首偈,讲得很清楚:「无始劫来只这个,今日依然又这个。复将这个了那个,这个那个同安乐。」这就是自悟。师父说到这里,大众确确实实对于这念心已经没有一点怀疑,达到百分之百的信心,这就是悟了;但是,虽然悟了,只是理上悟,事上还没有真正做到,只要六根一触境,这念心又不在了。所以要继续不断地「复将这个了那个」,这念心要觉察,要观照、觉照,这就是修行;要察而无察,照而无照。这念心如果照不住了,就要诵经、念佛、持咒、持戒、忏悔、修六波罗蜜,虽然是诵经、念佛、持咒、持戒、忏悔,但是修而无修;修一切善法,心不执着,这就是修而无修。念佛,没有能念之心,没有所念之佛,能念之心归还原点,达到无修、无证、无言、无说,就是真正悟道的修行人。修而无修,念而无念,行而无行,就是般若。所以,自悟就是悟到当前这念心是本具的;就像五祖大师为六祖讲《金刚经》时,六祖才真正地开悟,悟到「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就是悟到这个道理。
 
  悟了以后才是真修;没有悟道,道是什么、道在哪里都不知道,怎么修?悟了道,才真正进入修道位。但是,不要执着有能修、有所修,虽然是修,要「修无修修」;虽然是行六波罗蜜,要「行无行行」。早晚课诵还是照做,白天还是普度众生、建设道场、弘扬佛法,这都是修行,修了之后不执着有能修、所修。如果执着自己有多大的福报、功德,持戒是多么地严谨,别人都不如自己,这就是法有二相;不但有二相,而且还有四相——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能做到修无修修、念无念念、言无言言、行无行行,这就是法无二相,是真正的大修行人,因为修了之后不执着有能修、所修。例如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却说:「我没有说一句佛法。」这就是没有能修、没有所修;度了无量无边的众生,佛说:「没有度一个众生。」始终是法无二相,不离开当念。当念是什么?定慧一如、内外一如的这念心。
 
  所以悟了以后还要修、还要行、还要保任。如果不保任,所悟的只是理,悟到理但没有透过事上熏修,是站不住、站不长的;表面上好象悟了,可是境界一现前,却又作不了主。这念心要能作主,保持正念,定慧等持,这就是出世间法。《六祖坛经》说:「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差别就在于此。从现在起,时时刻刻保持正见,就是出世,就是自悟修行。
 
  真正明白这个道理,还须在这念心上站得住、站得长。有人认为:悟到这念心,平常心就是道,不需要再修了。可是烦恼一现前,平常心却起不了作用,为什么?因为不是真正明白自悟、自修。悟了理之后,还要将所悟的理落实在日常生活上,「生处转熟,熟处转生」,要站得住、站得长,一切不假外求,这就是修行。生处转熟、熟处转生,总有个方便,但是也可以不假方便,就是一念到底,一念万年,万年一念。什么意思呢?就是师父说法、诸位听法的这念心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如如不动,一天、两天、三天、一百天,乃至于一年、十年、二十年,都是这念心,真正这么用功,就是如来住世。
 
  悟,就是这样悟,这就是顿悟自心、直了成佛的法门,这就是定中有慧、慧中有定,「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定慧不二的这念心不能分开,这就是「自悟修行,不在于诤」。所有一切言说都是方便,还诤什么呢?没有悟到这个道理就难免有所诤,诤人我是非,诤高低上下,与迷惑的众生没有差别。凡事都要断胜负,要大家肯定自己,要分个人我、是非、高低,要争一口气,这都是众生境界。如果真正明白「自悟修行」,虽然在修,不执着修;希望道业有成,但是成功了也不起慢心,即使失败了也不烦恼,为什么?不执着有胜负。虽然没有胜负心,还是希望能成功,没有成功也不烦恼,失败了也不气馁,始终不离开这念心性。什么心性?定慧不二这念心,始终是「法无二相」,这就是「一乘任运,万德庄严是诸佛」。定慧不二这念心就是一乘任运,任运是用,一乘是体,有体、有用,体不妨碍用,用不离开体。
 
 
--------------------------------------------------------------------------------
(五)
 
 
  众生只知道「用」而不了解「体」。师父告诉大众要一念不生,起心、动念都是妄念,执着这个道理,无为法又成了有为法。为什么?因为不知道体当中还有作用。每个人悟的层次不同,有人悟到体,有人悟到用。过去的祖师大德眼一眨、手一举、脚一蹬,都能开悟。悟到什么?悟到心之用——原来这念心能有这个作用,就依据这个作用来返照能作用的心体。不了解的人就执着:祖师一眨眼、一挤眉就是道;我一眨眼、一挤眉,也是道。其实,这只是悟到用,并没有悟到体;这个用属于生灭法,只是祖师告诉我们的一个入处,目的是藉由用来返照能作用的体。什么是悟到体?例如,惠明当初想要夺取祖衣,六祖大师见惠明追上来,就把祖衣放在石头上,自己隐蔽在树林里。惠明看到祖衣时很高兴,上前去拿却拿不动,这时才知道祖衣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取得的,没有契悟佛心,拿到祖衣也没有用;祖衣是有德、有道的人才可以得,没有德、没有道的人,不能得祖衣。惠明悟了这个理以后,马上就说:「行者!我是来求法的,不是来夺衣的。」于是六祖大师从林中出来,盘坐在石头上。惠明请求六祖为他说法,六祖大师问:「你求什么法?」惠明说:「我在五祖座下很久了,还不知道自己这念心在哪里,不知道自己的本来面目,请大善知识为我指点。」六祖大师就告诉他:「这念心不思善、不思恶,这个时候就是你的本来面目。」不思善、不思恶就是心之体。也就是说,师父说法、诸位听法的这念心,在平时只起善念,不起恶念;可是现在不但不起恶念,善念也不能起,不想过去、不想现在、不想未来,不起善念、不起恶念,当下不动的这念心就是自己的本来面目,本来面目就是自己。所以六祖大师指示惠明从体上去认识自己,从一念不生这个地方来认识自己。
 
  但是,根机不够成熟的人,可能又在这个地方产生执着,以为什么善法都不用修了,取空、落入断见。所以看佛经或听佛法,要明白有些道理是告诉我们从「体」来认识自己,有些是从「用」来认识自己。我们的眼睛能看,是谁在看?耳朵能听,是谁在听?都是这念心在「体」上所起的作用,这是从「用」来认识自己。已经认识了自己,知道是谁在起心动念,最后还要归到没有起心动念的这个地方,就是心之「体」,所以体不碍用。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这就是用;用了以后,世尊说他没有讲一句佛法,无人、无我、无众生,是把起作用的这念心归还原点、回归心体。所以,六祖大师告诉我们,内外一如就是定慧等持,这就是体。
 
  起善念、修善行,这是从体所起的作用。起了作用之后,如果执着修善法的功德,起善念的这个心又成了生灭,就离开了体。但是,如果只执着体,什么善法都不修,甚至于嫉妒、排斥别人起善念、修善法,说他们所修的属于生灭法,说他们不知道究竟修行的法门。所以,没有悟到这念心的人,说空他就执着空,成了断见;说有他就执着有,成了生灭。真正开悟的人,悟到定慧不二这念心,说空也对、说有也对,一切都是圆融无碍,一切都是自在,就如祖师大德所说:「挑柴运水都是神通妙用。」既然挑柴运水都是神通妙用,那么诵经、持咒、修善当然也是神通妙用。
 
 
--------------------------------------------------------------------------------
(六)
 
 
  有的人因为不了解而产生偏见,认为只有打坐才能一念不生,做其他事都是障碍,这种想法就落一边了。打坐,是要回归到心体,在体上用功;平日诵经、持咒、修善、断恶、做种种法事,这是在用上实践,用了以后不执着这个用,这念心又归回原点。用不能离开体,离开体就成了生灭。从这个道理来契悟,于俗谛、真谛、中道第一义谛都能圆融无碍,是实实在在、活活泼泼的佛法,否则就落入一边,始终是法执。所以,如果认为打坐才是在修禅,除了打坐,其他都不是修禅、不是修定,这个观念要修改。为什么?这只是从打坐上认识禅;认为体不动、口和心也不动就是禅。虽然是不动,可是却迷失了师父说法、诸位听法这念心,这念心要清楚、明白,要有定也要有慧,要在这念心上契悟定慧不二之理。打坐是这念心,走路也是这念心,穿衣吃饭、疴屎拉尿还是这念心,这念心哪里有二相呢?无二之相即是实相。实相当中没有行住坐卧、穿衣吃饭,可是也不离开行住坐卧、穿衣吃饭,这才是真正的契悟,否则就执着一个静境,认为打坐才是定,走路、听经、修善都不是定,产生了法执。
 
  明白了定慧不二这念心,打坐是如此,走路也是如此,穿衣吃饭、行住坐卧还是如此,时时刻刻都是道,就不妨碍打坐,也不妨碍修善,动静闲忙都是修行。日常作务是在动中磨炼自心,打坐是在静中养成,是最好的助缘,使这念心在静中有定慧,在动中也有定慧,称之为「一行三昧」。
 
  有一次舍利弗尊者在树林里打坐,正巧维摩诘居士路过,就问:「舍利弗尊者,你在这里做什么?」「我在静坐。」「静坐,修什么功夫?」「我在修定。」这属于小乘行者所修的戒、定、慧。维摩诘就趁这个机会讲演大乘法门,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定慧法门。维摩诘对舍利弗说:「你认为打坐就是定,难道不打坐就不是定了吗?」舍利弗问:「如何才是真正的修定呢?」维摩诘回答:「在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当中,真正不动身口意,是名宴坐。」
 
  在三界中,什么才是真正最高的定?行住坐卧不动身口意就是最高的定,不动身口意就是一念不生。一念不生,这念心就是定、就是慧,所以定慧是一个,不是两个,没有先后。定慧不是修出来的,是本具的;只要不打妄想就是定,这念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了分明、处处作主就是慧,定慧不二这念心就是无上菩提妙明真心。这念心行住坐卧都存在,不是修来的,如果是修才能得到定慧,定慧就成了生灭,因为有得必有失。
 
 
「自悟修行,不在于诤;若诤先后,即同迷人。」
 
  「自悟修行,不在于诤;若诤先后,即同迷人」,检讨自己在日常生活上是不是总要争个胜负?总是在言语上争个高下?如果有争强好胜的心,就表示有我、法二执,有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四相存在,就是迷惑的众生,没办法超凡入圣。
 
  想要了生脱死、超凡入圣,必须在心性上契悟,悟到不生不灭的心就入了圣位。悟到定慧不二的这念心就是圣,不是另外去找个圣。虽然悟到定慧不二这念心是圣,还要能时时刻刻保养这念心,要站得住、站得长。从这个角度来看,悟到这念心是见到初一的月亮,有了一线曙光;继续保养这念心,使这念心时时刻刻存在,就属于修道位,是真修行;一直保养到这念心行住坐卧、顺境逆境、动静闲忙都现前,十天、半月、一年、两年、十年,这念心都存在,就真正是如来住世了。所以,从开始悟到这念心,到最后成无上正等正觉,功夫完全现前了,还是这念心,没有两个心,古人说:「万里途程,不离初步。」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真正悟到这念心,时时刻刻寂照一如、定慧等持,哪还会有争胜负、争先后的念头。凡事总要争人我是非,总要讲个清楚明白,讲不清楚、不明白,就耿耿于怀,这是众生境界──「却增我法,不离四相」,始终是人、我、众生、寿者四相存在,我执和法执存在,就是凡夫众生。想要超凡入圣,第一步要先破我执,然后破法执。如果不了解这些道理,不但不能破我法二执,甚至徒增我法二执,继续增长执着,不离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始终是颠倒众生、六道凡夫。
 
 
--------------------------------------------------------------------------------
(七)
 
  「善知识!定慧犹如何等?犹如灯光,有灯即光,无灯即暗。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名虽有二,体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复如是。」
 
 
  六祖大师为了使大众进一步了解定和慧的道理,再举最常见的灯光来譬喻定和慧;「犹如灯光」,定慧就像灯光。过去用的是油灯,油灯包含灯盏、灯罩,里面还要有油、灯草,才能构成灯,用火柴点燃灯心就能产生光,所以说有灯即有光。「无灯即暗」,如果没有灯盏、没有油、没有灯草,就无法产生光,是一团黑暗。「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灯和光是一个,没有灯,光从何来?不能凭空生出光来,所以没有灯就没有光,光离不开灯,灯也离不开光。光能照破黑暗,就像智慧之光能照破贪、瞋、痴的作用一样。虽然光能照破黑暗,但是必须要依据灯才能产生光亮;虽然慧光可以照破愚痴、黑暗、无明,也必须要有定,所以灯譬喻定,有定才有慧,有慧才有定。
 
  同样地,师父说法、诸位听法的这念心不动,这就好比是灯,只有灯、没有光,也不能照破黑暗;如果这念心只是不动、只保持一念不生,就像一盏没有光的灯,不能照破黑暗,不能产生全体大用。所以,必须定慧等持,这念心如如不动就是定,除了如如不动还能清楚、明白,知道心的种种作用,这就是慧。有定无慧不能照破无明,不是诸佛心印;定慧不二这念心才是诸佛的心印。
 
  悟到这个道理,就是在理上开悟。理上开悟了,还要在事上磨炼,看看自己这念心是不是真正的不动。打坐的时候可以不动,六根对外面六尘时可能就会动了,所以古人说:「要得真不动,动中亦不动。」为了使这念心达到不动的境界,所以藉打坐磨炼自己,知道心念不动是怎么一回事,是很清楚、很明白、很安定的境界。要达到真正的不动,在日常生活上遇到任何境界这念心都不攀缘,意都不颠倒,看到好的不欢喜,看到坏的也不烦恼,心里知道是好、是坏,这就是智慧,所以佛经上说:「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善能分别诸法相是心之用,于第一义而不动是心之体。
 
  禅宗最重视的是契悟定慧不二这念心,这念心就是如来的境界,就是菩提心。其他的宗教也讲定,在修法上也有感应,也有神通妙用,因为修定到达相当的境界就会产生神通妙用,可是这当中并没有真正的智慧,与大乘佛法所说定慧不二这念心相去甚远。大乘经典中,佛常诃斥声闻、缘觉二乘圣者是焦芽败种,因为二乘行者只悟到偏空,没有悟到菩提心。悟到偏空只是一种定境,不了解这念清清楚楚、了了分明的智慧心。由于小乘圣者没有悟到这个道理,认为生死轮回是实有,所以还要入涅槃。如果悟到这念心,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定慧不二、内外一如,这就是「无上大涅槃,圆明常寂照」。
 
  大众要了解,《六祖坛经》所讲的是无上乘的法门。明白了佛祖的心要,就知道佛所说的法是为了对应各种根性的众生,应病予药,所以开演出各种不同的法门。明白这个道理,就不会执一非他;悟到了定慧不二的这念心,就不会执着自己的法门而排斥其他的宗派。定慧不二的这念心是十方诸佛的心印,真正契悟了就能圆成佛道,所以称之为不二法门。「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这念心就是元,是心源,如同水的源头;这念心是宇宙的根源,悟到这念心就是悟到诸法实相,就称之为法王。
 
  六祖大师用灯和光来譬喻这念心有定、有慧,使大众更进一步认识自己的心性,不但要有灯,而且还要有光。光从哪里来?从灯产生。我们的灯在哪里?六根、六尘、六识、十二入、十八界,这都是灯,所以不入四大、不离四大,不入五蕴、不离五蕴,不即不离、不出不入。离开自己的四大另外去找光,是找不到的;离开了五蕴色身,要另外觅得法身是不可能的;离开烦恼心而求菩提心,是求不到的。所以,烦恼即菩提,过去起贪、瞋、痴的这念心现在不起贪、瞋、痴,贪、瞋、痴就转变成光。贪、瞋、痴是从地、水、火、风、受、想、行、识产生的,这四大五蕴之身就是灯。明白了灯和光是一个,不是两个,就明白众生心、众生身是很可贵的,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是很有价值、很有意义,因为每一位都有不生不灭的这念心存在。
 
  「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灯是光之体表示定,光是灯之用表示慧。每个人都有一盏灯,都有智慧光,但是自己不了解这盏灯和光,因此整个心都是黑暗的。明白了本自具足的心灯和心光,能产生什么作用?「千年暗室,一灯即破」,这就是寂照的这念心。
 
  「名虽有二,体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复如是」,它的名称虽然不同,一个称为灯,一个称为光;一个是定,一个是慧;虽说是定、慧,寂、照,其实是一个,没办法分开的。就像灯和光能分开吗?分不开。所以定和慧也是分不开,本来就是一个,体和用就是一个,没有差别。定慧不是在外,而是在这念心当中。时时刻刻作主,站得住、站得长,在这个道理上去契悟、去用功,这一生就能成就如来的知见,乃至于继续不断地用功,就能成就如来的功德,成就自己的法身慧命。
 
 
--------------------------------------------------------------------------------
(八)
 
  师示众云:「善知识!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净名云: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莫心行谄曲,口但说直。口说一行三昧,不行直心。但行直心,于一切法勿有执着。迷人着法相,执一行三昧,直言常坐不动,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善知识!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若言常坐不动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却被维摩诘诃。善知识!又有人教坐,看心观静,不动不起,从此置功。迷人不会,便执成颠。如此者众。如是相教,故知大错。」
 
 
  佛法对于戒定慧的解释,分为大乘和小乘,两种解释有深浅的不同。小乘强调先持戒,做到戒行清净再修定,修定而后发慧,慧成就后即断除一切烦恼,这属于渐次修证。《六祖坛经》则是讲这念心即戒、即定、即慧,戒定慧就是这念心。如天台宗所讲的「三止三观」和「一心三观」,三止三观属于渐次修法,一心三观即是当下这念心具足空、假、中三观的道理。依次第说明戒、定、慧,是为了令大众更容易了解其中的道理,明白以后再综合起来讲,两者殊途同归。「定慧品」即是综合起来讲,戒中有定、定中有戒,定中有慧、慧中有定,所讲的就是顿悟自心之理,这念心当中具足戒定慧,具足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功德,没有先后、渐次之别。悟到定慧不二的这念心,即是无上菩提妙明真心。
 
 
师示众云:「善知识!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
 
  这一段是解释「一行三昧」,三昧就是正定。《楞严经》里提到二十五圆通,其中二十五位圣者分别以不同的法门入道,最后都达到三昧。但是,由于因不同,结果也就不同,所呈现的定慧也不一样,端视自己以何心念起修。如果是以生灭心起修,所得的三昧必然有差别,必非究竟;如果依不生灭的心性起修,就是一行三昧。所以,一行三昧是依不生不灭的这念心性起修,当然是具足定与慧。
 
  六祖大师对大众开示:「善知识!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善知识」是相对邪知识、恶知识而言,知见不正者称为邪知识,知见中毒者是恶知识。「知识」是一种通称。知,每个人都有灵知灵觉;识,每个人都有意识。当时在座闻法的大众过去已经听了很多佛法、看了许多佛经,当然不是邪知识,也不是恶知识,所以称在座的大众为「善知识」。
 
  「于一切处」是指在一切处所,无论是善、恶、动、静、明、暗、美、丑、大、小,任何空间都一样。动是如此,静也是如此;在都市如此,在山林也是如此;在道场是如此,在灯红酒绿的地方还是如此;在逆境如此,在顺境也是如此。我们无论在任何地方都离不开空间,所以「一切处」包括所有一切空间在内,包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地方、任何一个角落,无论是不是道场,凡是能到的地方就是「一切处」。不论在什么地方,穿衣吃饭、行住坐卧、上殿共修,在一切处都要常行一直心。
 
  「一直心」,是没有第二念,就是专注;不但专注,还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就是慧。人在哪里,心就在哪里,听经的时候就专注听经,没有第二念,这就是一直心。悟了这念心,任何地方都可以修,不是只有在讲堂、在禅堂、在道场里才可以修行,日常的行住坐卧当中,处处皆是修行的机会与处所。每个人都离不开行住坐卧,所以做任何事、在任何地方都要常行一直心。
 
  一般人都知道「直心是道场」,但是不一定了解「直心」的意义。心直,还要清楚、明白、作主,如《金刚经》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才是真正的一直心。永嘉大师〈证道歌〉讲:「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走路、打坐、吃饭、睡觉……这念心都要存在、都能作主,这就是一直心,作不了主就不是。穿衣、吃饭都能作主,穿衣、吃饭的当下就是神通妙用。不要小看一直心,一直心就是如来心。打坐时一念不生,达到中道实相,就是一直心。
 
  修行学佛,无论出家、在家都是在这念心上用功,从初初开始一直到最后,还是不离这念心。首先这念心要觉悟,「觉」很重要,修行最重要的就是灵知灵觉。每个人都有灵知灵觉,但是一般人的心都是想东想西、患得患失,如此就是失去觉悟心。现代社会上的人常讲要「活在当下」,什么是当下?当下就是一直心。一直心,不但是无念——无妄念、无杂念,而且还要清楚、明白、作主。如果这念心不能作主、不能清楚明白,一直心就成了木头。明白这个道理,在日常生活上任何场所都可以修行,就是保持一直心,人在哪里,心在哪里,这是最实在的心境。
 
  常行一直心,要常而不间断,经常都是如此,过去、现在、未来都要保持这念直心。禅七时告诉大众「任心自在,坚住正念」,就是这个道理。心要自在,「自在」是自己这念心要存在,如果不自在,这念心就像个石头、木头,就不是道。任心自在是这念心不假丝毫造作,换句话说,是第六意识不起心、不动念、不颠倒,这念心不但不动,而且还要清楚、明白、作主,这就是「常行一直心」。大众或许都悟到这个道理,可是要达到行住坐卧都是一直心就不简单了,因此古人说:「悟道容易修道难」。一直心是自己的世界,常行一直心是自己的本份、是自己的事,所以《六祖坛经》是起死回生的灵丹妙药。
 
  《华严经》讲:「不起凡夫染污心,必成寂静菩提果。」这句话讲的就是「常行一直心」。众生的心有人我是非、财色名食睡,处处和人计较,念念迁流,根本没有直心。即便是善人、好人,那还不是直心。要达到直心,就要觉察、觉照,这仍属于方便,等到完全没有妄想、昏沉,一直心现前,就达到《华严经》所说的「一真法界」。
 
  常行一直心就是一行三昧。行,一个是心行,一个是口行,一个是身行。心,就是师父说法、诸位听法的这念心,能做到心行,身与口也就能做到;心做不到,身与口当然也做不到。常行一直心就是道,道是本具的,不是修来的。譬如,修观行时观想一个境界,修日轮观就是观想太阳,观想成就了,就属于修来的。因为这是心想所生,所以是生灭法、生灭心。观佛像、观日轮、水想观、火想观、空想观,这都是观行,观行是假观。想了以后还要归于无想,当体即空,如如不动,了了常知,这才是一直心。
 
 
--------------------------------------------------------------------------------
(九)
 
 
  虎溪大师云:「境为妙假观为空,境观双忘即是中。忘照何尝有先后,一心融绝了无踪。」观空是空想观,观有是假有,不论观什么,不外乎是「空」或「有」,空、有都是境界。修行,最重要的是要知道「心」与「境」,也就是禅宗所讲的「宾」与「主」。「主」是能观之「心」,「宾」是所观之「境」。「境为妙假观为空,境观双忘即是中」,不要执着能观之心与所观之境,这念心要能时时刻刻作主、时时刻刻注意。「忘照何尝有先后,一心融绝了无踪」,进入了实相,完全达到纯一直心,这个境界即为如来境界、不生不灭的境界。
 
  憨山大师也讲:「以有入空,四大俱融;以空入有,有则不朽。空有两忘,适同金刚。」适同金刚就是一直心。在修行当中,空、有都是方便,修这些方便法的目的是在对治烦恼,使自己摄心、收心。「以有入空」,观想佛像、观想香炉都是假想观,这是「有」;先观假有,然后再将所观的境界观空,契悟到空的境界,这是第一步。如果不知道第二步、第三步,就会误以为「空」是究竟。有些研究般若思想的人,认为佛法所讲的就是一切毕竟空,而不了解毕竟空是不执着、是无住。「般若」分为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实相般若不是空,而是一直心,一直心就是一实相,是如来涅槃妙心,要通达这些道理才不会走错路、走远路。
 
  修空观的目的是破执着,契悟了空,入了空定,还要不住于空当中。如果是契悟了我空、破了我执,但却执着空,这就好比是走路只走了三分之一,还有三分之二的路程未走完。所以「以空入有」就更进一步,空观修成就,再进一步行假有,「有则不朽」,这个「有」不是一般人所执着的「有」,而是「妙有」,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二」,所以说「有则不朽」。再进一步,不住空、不住有,当下归于中道实相,就入了金刚喻定。这些道理是修禅定、修观行的一种层次,最后则是契悟到纯一直心。
 
 
「净名云: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
 
  《净名经》就是《维摩诘经》。这里引用《维摩诘经》,证明纯一直心的功用。「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不论身处何处,时时安住直心就时时在道场中,不要另外找净土,当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如不动、了了常知的这念心就是道场、就是净土,所以古人说:「宴坐水月道场,大作梦中佛事。」
 
  既然直心是道场,为什么还要建外面的道场?外面的道场是一种方便,如果没有外面的道场,就没有空间研究佛法,没有这个方便也很难契入究竟。所以藉外面的道场彰显自心的道场,外面的道场庄严,自心也能庄严;外面的道场清净,自心也能清净。这是藉境练心、藉境印心,这都是一种方便。六祖大师所讲的是直截了当的法门,明白地告诉我们当下这个真道场、真净土。要想契入无生道场、无为道场、寂灭道场、菩提道场,必须直心;要想生净土,不用东求西找,就是时时刻刻返照自心,反省检讨自己这念心是不是直心?能化除一切邪见烦恼,即归于直心。
 
 
--------------------------------------------------------------------------------
(十)
 
  「莫心行谄曲,口但说直。口说一行三昧,不行直心。但行直心,于一切法勿有执着。」
 
 
  六祖大师惟恐大众产生误会,所以再进一步解释什么是「一直心」。「莫心行谄曲,口但说直」,谄就是献媚,对人趋炎附势称为谄;掩盖真实情况称为曲,蒙上欺下也是曲。在日常生活中,这念心要正直、要公正、要平等,这念心不要谄曲、不要掩饰。检讨自己这念心,不谄、不曲就是直心;化掉烦恼、去除邪见,这念心就是清净心,清净心就是净土,不须另外去找净土、找直心。
 
  「口说一行三昧,不行直心」,口所说的,心也要做到,如果心做不到仍是毫无用处。古人说:「说到做不到,是名不到道。」说戒、说定、说慧、说渐、说顿,说得天花乱坠,心却不相应,不修戒定慧,没有契悟到菩提心,对修行没有帮助。虽然自己尚未做到,也可以告诉大众这个法门的益处,深切地发惭愧心,真正从这个方向去努力,就能有无量的福报、无量的功德。如果是嘴上说,心里却想:「我是薄地凡夫,要做得到是很不容易的事,……我讲一讲就好,等以后再慢慢去做。」这么想就迷失了自己的菩提心。所以,一方面要说法普度众生,二方面要藉说法的因缘自己返照,在度众生当中完成自利,从有言再归于无言。说而不行,只知道理而不去实践,根本毫无意义。所以,弘扬佛法,一方面是弘扬,另一方面自己也要从这个方向去努力,做一分得一分。
 
  「但行直心,于一切法勿有执着」,何谓「一切法」?杯子是法,凳子也是法,一部经、一本书也是法,一粒饭、一盘菜也是法,日常的行住坐卧、生活言行,乃至山河大地、森罗万象都是法,所以称为一切法。起心动念也是法,起一个善念是一法,起一个恶念也是一法。念头不断地生灭、生灭,这属于生灭法;外面一切现象界有生、有灭,也称为生灭法;人有生、有死,也是生灭法。这里所说的「法」,不是讲空、不是名相,而是包含生活言行的点点滴滴,一个念头、一句话、一个动作都是一法,念一句佛号是一法,念一百句、一千句、一万句也是法,精进用功是法,懈怠也是法。佛法中有法性与法相之说,这里所讲的一切法是指法相。
 
  儒家说「不居功,不诿过」、「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这就是不执着。无论在任何时间、空间,面对一切有为法、无为法,这念心始终是一直心,即做即了,这就是「但行直心,于一切法勿有执着」。能够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情,做了以后不执着自己付出多少,顺境、逆境都不执着,这才是真正的菩萨行。众生与佛、菩萨的境界差别就在于执着与不执着,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自言没有讲一句佛法,度了无量无边的众生,却说自己没有度一个众生,这就是不执着。不执着就是不居功,做任何事都提得起、放得下,心始终是平静、光明,如《金刚经》所说:「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修一切善法,修了以后不执着,才能与般若相应,通达佛的智慧。
 
  有些人以为不执着就表示什么都不用做了,为何还要诵经、启建法会?诵经、启建法会是善法,能使福德增胜、长养慈悲心,然而,行一切善法以后不可产生执着。所以,「于一切法勿有执着」,行一切善法以后就像未做时的心念一般,心还是平平静静、安安稳稳,还是一直心。
 
 
--------------------------------------------------------------------------------
(十一)
 
  「迷人着法相,执一行三昧,直言常坐不动,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
 
 
  迷而未觉的人,执着自己所学的法门、执着人我、执着法相为实有,只研究名相,却没有心行。名相可以研究,但是研究之后要不执著名相,才能契入一行三昧。如果执着坐在这里不动、不倒单、什么都不想就是一行三昧,反而会障道,因为心有所执,道就不现前。六祖大师更进一步解释:如果说常坐不动、无思无想就是一行三昧,那不就和无情识的木头、石头、草木没什么差别,木头、石头能成道吗?有这种见解,不但与道不相应,而且还是障道因缘。因为产生邪见、产生执着、产生法执和我执。所以,除了不起心动念以外,还要清楚、明白、作主。不但打坐如此,走路也是如此,行住坐卧都是如此。
 
  认为打坐时不起心、不动念是直心,这只讲对了一部分,因为除了不起心、不动念,还要清楚、明白、作主,这才是一行三昧的境界。明白了这个道理,打坐也是道,走路也是道,穿衣吃饭皆是道,因为打坐是清清楚楚、如如不动、处处作主,走路也是清清楚楚、如如不动、处处作主,乃至于功夫养成了,睡觉的时候也是如如不动、清清楚楚,也是了了分明、处处作主,如此才是真正的直心,打坐是直心,走路也是直心,穿衣吃饭、行住坐卧都是直心。
 
 
「善知识!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
 
  「道须通流」,道就是指这念心,这念心要像流水一样畅流、畅通,这念心不要住在任何定点、任何法上。心水没有染着、无所住,才能通达无碍,否则就成了死水。什么是死水?对境、对物、对事、对于一切情境,一旦这念心有了任何执着,心水就成了死水,古人说「死水不藏龙」,死水起不了大作用。所以打坐时虽然一念不生,但也不妨碍日常生活上起心动念,每一个起心动念都是善念、都不执着,心水就流通、自在。
 
  在日常生活上,时时刻刻起善念,时时刻刻宣扬佛法,时时刻刻建道场、普度众生,这就是道在通流。这念心就是道,这念心不住任何一处,静也静得、动也动得,就能如流水一般通畅无碍。凡夫众生是动得静不得,执着静境的修行人则是静得动不得,这都是障碍,无法与道相应。真正的道要通流,这念心不住法、不住于任何境界才能通流,否则就成了滞流。想过去,就住在过去的心境;想现在,就住在现在的心境;想未来,就住在未来的心境,这些都是有所住。乃至于想到好事就生欢喜,想到坏事情就起无明、生烦恼,这也是因为心住于法的缘故。如果能做到知道是善也不会欢喜,知道是恶也不起烦恼,这念心始终无挂碍,悠闲自在、寂然不动,始终保持这个心境,才能真正达到通流的境界。
 
  「心若住法,名为自缚」,心如果住在任何一个点,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如同作茧自缚。有些人会想:「诵经是住在经上,持咒是住在咒上,持戒是住在戒上,难道诵经、修善都不对吗?」其实不然,只要了解「心无所住」的道理,就不会有挂碍。因为众生达不到这个境界,所以佛就开方便法,教大众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就是将心安住在道理上,这是方便法。等到心没有杂念、没有妄念,能够时时作主,就不需要再念,如《四十二章经》所说的「念无念念」,从有念归于无念,这就真正得自在,所以「住」在善法或理上,只是一种前方便。
 
  《六祖坛经》是顿悟自心的法门,如果不了解顿悟与渐修的差别,就易曲解其中的道理,甚至产生疑惑:「先前佛告诉我们要住于善法,现在为什么又说无住?连善法都不能住,岂不是前后矛盾吗?」要知道,佛陀所讲的「住于善法」是为了度化下根、中根、上根的人,这里讲「无住」是为度上上根机者所开示的顿悟之法。由于下根、中根、上根的人经过先前很久的熏习,现在听到这个法门才能像上上根的人一样契悟这个道理。了解这层意义,修任何法门就没有障碍,这念心才能真正通流。
 
  「佛说一切法,为治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因为每个人心的染污有轻、有重,执着有深、有浅,所以佛讲种种法门,目的都是为了使众生去除执着、解脱滞缚,也就是先破我执,再破法执。如果不了解这个道理,只知道不动,身体不动、口不动、心不动,坐在这里就像个木头一样,与道毫不相干。
 
  打坐时,除了调身,更重要的还要调心。古德说:「智者调心不调身,愚者调身不调心。」禅宗祖师说:「要得真不动,动中亦不动。」如果要使这念心达到一尘不染的境界,不但打坐时要做到不动,走路时也要能做到;不但在走路时能做到,睡觉时也要能做到;不但行住坐卧都能做到无所住,在十字街头、灯红酒绿的场所也要能做到,这就是真正达到不动的境界,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
(十二)
 
  「若言常坐不动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却被维摩诘诃。」
 
 
  这里以舍利弗尊者在林中静坐遭维摩诘居士诃斥的公案,说明常坐不动并非一行三昧。有一天,舍利弗尊者在树林里打坐,维摩诘居士从林中路过,就问:「舍利弗!你在这里做什么?」舍利弗尊者答:「我在打坐。」那时舍利弗尊者修的是小乘法,心住在所修的法门上。维摩诘问:「你怎么打坐?」舍利弗知道维摩诘是金粟如来转世,怕自己回答之后遭维摩诘诃斥,所以不回答。于是维摩诘居士说:「我告诉你一个真正打坐的方法,不于三界现身意,是为宴坐。」这与<定慧品>所讲的「直心是道场」是同样的道理。
 
  三界是指欲界、色界、无色界。我们这个世界是欲界,欲就是希求、欲望,世间人除了有睡眠、饮食等欲求,还有男女之欲、名利财色之欲,因此这念心不容易定下来。如果自己有这些欲念,当下就是欲界众生。出家众为了脱生死,出离红尘家,宴坐清净道场,这是一种方便。世间人六根对六尘,所接触的多是名利财色,常被尘劳所缚;修行人虽已离开染污的尘境,若执着清净的环境,也是一种欲执,「执」就是贪爱。所以,即使身在清净的环境中,也不可产生贪爱之心。
 
  色界众生没有欲染,但有色质之碍。外在一切有形有相之物都属于「色」法,庄严的佛像、清净的道场都是色法,如果对这些境界产生贪爱,有执着色相的心,就是色界众生。对于喜好的境界有所执着,贪爱种种色相,就是色界的众生。
 
  无色界众生虽已远离欲界及色界众生的贪着,但是执着空的境界,将心识住于空定中。即使生到无色界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处天,还是在三界当中,等到八万大劫的寿命结束,仍要受轮回之苦。如果能进一步修四谛,体证苦、空、无常、无我之理,就能出离三界。
 
  想要离开三界,现在这念心就可以离,离不是逃避,不是逃到任何一个地方,真正的离是要从这念心出离。所以维摩诘居士告诉舍利弗尊者脱离三界的方法,并不是打坐修定,而是顿悟自心、直了成佛。什么是顿悟自心?于三界内不动身口意就是真正的宴坐。所以打坐时不要怕吵闹,对任何事都不要有取舍之心,不动身口意、一念不生,欲界、色界、无色界都不染着,这就是真正的宴坐,与永嘉大师所说「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的道理相同。真正明白了,就知道维摩诘居士所讲的不动是真正的不动,不但是打坐不动,动中这念心也能自在、也是不动,这就是一行三昧,也就是禅宗祖师所说的:「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在日常生活上依然是修一切善、断一切恶,继续不断地精进用功,但是不执着自己对道场有多大的贡献、做了多少功德。所以,同样是精进用功,只是不执着而已。大家要了解,不执着不是不做事,而是做了以后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这念心始终宴然不动,虽然不动,心还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了常知、处处作主。讲来讲去都是这念心,横说竖说始终是不离当念。
 
 
--------------------------------------------------------------------------------
(十三)
 
  「善知识!又有人教坐,看心观静,不动不起,从此置功。迷人不会,便执成颠。如此者众。如是相教,故知大错。」
 
 
  六祖大师提示大众,有些人教授打坐的方式是看心观静,教人身体不动、心念不起,从这里下功夫。很多愚迷众生不了解真正的禅定,执着这个观念,反而愈修愈颠倒。如此教导别人,便会产生极大的错误。所以不要执着看心观静,不要以为心念不起不动就能契悟无上菩提。
 
  看心,心在哪里?心没有形相,怎么看呢?看心就是觉照,就是注意自己的心念,看看自己这念心是生、是灭?是动、是静?是善念、是恶念?看心、观心、反照,这都是方便,注意让自己的心只起善念、不起恶念,这还是一种方便。因为一看就有能看、所看,心就成了相对。所以看心的目的是在注意自己、提醒自己不要打妄想,一打妄想立刻知道,赶紧剎车。如果于修习的过程中产生执着,就会出问题。例如,以前有一位居士修观音菩萨修行法门,认为「观音」就是要听自己身体内的声音,甚至一盲引众盲,另一位居士听了他的说法,也跟着这么听,久而久之就经常听到身体里面有声音,脑子里一直有声音跟着自己跑,睡也睡不着,走路、做事都成了障碍。后来师父告诉他,不要继续听那些声音,要坚住正念、任心自在,因为有能听、所听,都是执着,这念能听的心存在就好。
 
  看心,看就是观,不是用眼睛去看,而是注意,注意自己不要打妄想,妄想来了不理它,自己要能作主,觉性要存在,心只起善念、不起恶念,人在哪里、心就在哪里,这就是看心。有些人在打坐时感觉心很清净、很安定,就自以为入定了,希望一直把心念住在这个境界当中。这种想法是对于静境产生贪着,一旦听到外面有一点声音就会起烦恼,乃至于觉得别人都不用功、都在妨碍自己修道。这是执着静境的副作用,心已经执着静的境界,落入静尘当中。
 
  社会上多数的人几乎从早到晚都在动的境界中,没有种种五光十色的刺激时,就觉得很空虚、无聊,这就是动得静不得。修行人如果知见偏差,对静境产生执着,则是静得动不得,当静境散了,烦恼还是存在,仍然是迷失本心。凡夫众生不是住在动的尘劳境界中找刺激,就是住在静境,动境、静境都是尘劳境界,执着动静二尘,心永远得不到解脱。
 
  打坐时观心又观静,不起心动念,这样用功就能悟道吗?六祖大师破斥这与无上菩提心相违背,无上菩提心是绝对的心境,这念心了了分明,也就是无住生心。所以从无住生心、从了了分明来看,这个方法当然是不对,这只是修行的一种方便法。《六祖坛经》所讲的法门是直截了当,是顿悟自心、直了成佛之法。《楞严经》中「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所阐述的也是这个道理。
 
  古人说:「要得真不动,动中亦不动。」真正的不动不起,不但是打坐的时候不动,顺境、逆境也不动,面对外面种种境界,心中没有任何取舍,这才是不动。不起,就是不起心,不起贪心、瞋心、痴心、慢心、疑心,不起杀、盗、YIN之心。不动不起就是安住在不动、安住在定当中,但是若想要用这种方法契悟无上菩提,就会走远路。因为有法执,执着不动、执着不起、执着观静,这还有能观、所观。真正的不动,不但打坐时一念不生,在任何时间、任何空间,这念心都能自在,只起善念、不起恶念,看到好的不起贪念,遭人毁谤也不生烦恼,真正达到八风吹不动,这才是定中有慧、慧中有定,定慧不二这念心就是一行三昧。不了解这些道理,要想达到一行三昧的境界是不容易的。观心看静尚有能观、所观,不动不起只是一个定境,这当中没有慧、没有觉照的功夫,如此用功无法契入无上道,不能达到一行三昧的境界。
 
  「迷人不会,便执成颠。如此者众。」在迷的众生、愚昧的人无法契悟这个道理,不知道如何达到一行三昧、如何契悟直心,却执着方便法门为实有,因此走了远路,乃至于执着一些光影境界,这就成了颠倒。现在从看心观静、不动不起这个方向去用功的人很多,也有人执着身体要打坐,而不知道心要安住于何处,这就如禅宗祖师所说的「磨砖不能成镜」,执着身体打坐却不在心地上用功,根本不可能契悟无上菩提。但是,如果因此认为修行不需要打坐,这也是错误。打坐是方便法,因为走路容易疲劳、心容易散乱,睡眠时觉性又容易沉下去、入到梦境中,所以藉打坐来契悟无上菩提心。佛经及祖师大德法语中不乏赞叹静坐之文,如:「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六祖坛经》也提示大众,契悟这念心需要助道因缘,而打坐就是方便入道的法门。
 
  如何在这念心上用功?师父说法、诸位听法的这念心没有妄想、没有昏沉,这念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直到清净心现前,一念相应即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这念清净心求也求不到、想也想不出来,化掉烦恼、破掉执着即是,就这么简单。同样都在修道,却有很多人不知道从这念心上去修,而是对所修的法产生执着,不但执着法,甚至误解法,所以六祖大师说「如此者众」。
 
  「如是相教,故知大错。」将错误的方法传授他人,不但自己犯错,受教的人也被误导,错上加错,是为大错。现在我们明白了,修行应该怎么修?「不于三界现身意,是为宴坐」,所谓「静则一念不生,动则万善圆彰」,这才是真正在打坐、真正在心地上用功。
 
  修观行要依次第而修,「境为妙假观为空」,为了安住自心,必须先观想一个清净的境界,由于想出来的境界是假有,还须将假有的境界回归原点,所以要观空;但是观空以后,执着空、住在空当中也不对。「境观双忘便是中」,能观的这念心、所观的假有以及空都要忘掉,不要执着,到了虚空粉碎,最后只有觉照存在。「忘照何尝有先后,一心融绝了无踪」,有能照、所照,就有前、后、内、外等种种分别,现在达到一念不生、纯一直心,就是一行三昧,所以到最后还是归于中道实相。
 
  憨山大师所说「以有入空,四大俱融」也是同样的道理,先由方便法门入手,从有而后入空,领悟地水火风四大相融。进一步还要不执空、不执有,所谓「以空入有,有则不朽。空有两忘,适同金刚」,始终不离当念,这一念心了了分明、如如不动、处处作主,直至「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这就是一行三昧的境界。
 
  修行,一种是顿悟,一种是渐修。真正悟到这个道理,安住在这个道理上用功,这就是禅宗祖师所说的「保养圣胎」。如果是从教理上用功,就要修戒、修定、修慧,修种种方便法门。可视自己的根基,配合外在的环境因缘,选择渐修或顿悟法门。如果对于一念不生的境界有所契悟,打坐时就用一念不生的法门。如果做不到一念不生,打坐时还有瞌睡、妄想、无明、烦恼,心始终静不下来、定不下来,就必须修加行,修四正勤等方便法门,例如诵经、持咒、早晚课诵,使自己善念时时现前,所以渐修和顿悟二者不相妨碍。
 
 
 
--------------------------------------------------------------------------------
(十四)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
 
 
  这一段是讲顿悟法门,「我此法门」是指「顿悟自心,直了成佛」的法门。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其中有渐修法门、有顿悟法门。渐修法门,是藉由诵经、背经、持咒、修六波罗蜜……从闻慧、思慧、修慧上用功。这里是讲顿悟法门,强调不思、无念。心达到无念的境界,没有男相、女相、在家相、出家相……没有任何形相。这念心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始终存在。这就是心之体。顿悟法门是佛法最上乘的法门,所谈的都是心性,是顿悟自心的法门,也就是禅宗所说的不二法门,又称为「教外别传」。
 
  阅读佛经或听闻佛法,都要先了解这部经是大乘或小乘?是渐修法门或是顿悟法门?否则就无法会通。例如:佛法有八念法──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念出入息、念死,都提到「念」,但这里为什么却「立无念为宗」?因为这是大乘法门,直显无为法。由于一般人不容易契悟到无念、无相、无住的心体,心没有依靠,假使强调无念,就容易偏执一边,所以佛陀慈悲开「有念」的方便法——诵经、持咒、念佛、念法、念僧……,目的是让这念心先靠在善法上,到最后善法也不执着,就能达到「无念」。
 
  《金刚经》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要达到无为法,先要确立体、宗、本三个方向,以什么为体?以什么为宗?以什么为本?「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从上以来」,指从过去到现在。从过去到现在,六祖大师无论是从哪一个角度说法,第一就是「先立无念为宗」,这个法门是以无念为宗趣、宗旨,就是大众听法的这念心要达到无念境界。所谓「无念」,不但是无恶念,连善念也不起。起善念属于「假观善」,契悟缘起性空属于「真空善」,不执着假有,也不执着真空,归于心体是「中道实相善」。中道实相是最高的善法,所以,无念才是根本。无念,就是佛经所说「不可思、不可议」的境界;可思、可议,皆属有念。
 
  禅宗法门是佛的心法,佛的心是无念境界。要契入佛的心要,第一步先要了解一切思维、推测,都属于有念;有念,就无法契入佛的境界。众生心猿意马,念念都在攀缘,这就是有念。如果不起心动念,就会迷迷糊糊,就会打瞌睡、觉得无聊,这并不是无念。无念也不是像木头、石头一样,不但不起心动念,而且觉性要存在,这念心无妄念、无杂念,了了分明。所以,这念心不想过去、不想现在、不想未来,也就是所谓「起心即错,动念即乖」。
 
  顿悟自心的法门先要明白什么是无念,先要契入无念。有念是众生,无念即是如来。大众听法的这念心不想过去、不想现在、不想未来,没有恶念、没有善念,看看当下这念心在哪里,这才是最重要的。
 
 
 
--------------------------------------------------------------------------------
(十五)
 
 
  这念心有「体」、有「用」。「体」就像水的源头,找到源头就「用」无穷尽。所以,悟到心体──心之本体、心之体性,是最重要的。心体,就是心的源头。
 
  哲学的领域也讲到体、相、用,佛法也是藉由体、相、用来说明心性。心体是无相、是空性,虽然是无相、空性,但在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作用。起恶念,是染污的作用;起善念,是清净的作用。当这念心完全不起作用,而且清楚、明白、不动、作主,就是心之体。
 
  「体」是体性、本体,「体」是空性。世间上的一切境界、一切事物,无论是有情、无情,到最后都归于空性。虚空是空,所有物质世界的体性也是空性。心体也是空,空性是相同的。空性之体相同,但是作用不同。有「体」才有「用」,心的作用是无远弗届的,不受高山、海洋……种种有形物质的阻碍。例如,与亲友身处两地,当你朝思暮想地关心他的生活、健康、安危,思念到极点,对方就能感应到,这就是心之用。
 
  禅宗法门讲「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是直趋宝所,开宗明义、开门见山地告诉大众:「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是什么境界?无念的这个心,就是无相的心之体。
 
  人有种种相貌、四肢五官、男相、女相、美相、丑相、高矮、胖瘦……这些都是相。心性是无相。要契悟心体,就必须离相;有任何执着,都无法契悟心体。小乘藉由修「析空观」悟到空性,大乘更进一步,空也不执着。不住于空,就契悟到菩提心体。要想见到空性、见到菩提心体,都要离相,所以说要破除我执;除了破除我执之外,还要破除法执,空也不执着,虚空粉碎,就能悟到心性之体,才能明心见性。
 
  不论修小乘或大乘,都要破相。破相,不是烧掉身体,而是用智慧来返照、观照。思惟是有念,由有念归于无念、归于心体,就开悟了。悟有深有浅,有时是悟到心的作用,有时是悟到心之体,有时是悟到心的作用与心体同时存在,有时是悟到心作用以后又归还心体。
 
  当初惠明上座对六祖大师说:「我不是为了求祖衣而来,我是为了求法。我在五祖座下学了很久,但始终不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六祖大师说:「你想要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现在听我说,不思善、不思恶的当下,就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本来面目就是这念清楚明白、了了分明的心,这就是自己,也就是每个人的本心本性,又称为菩提心、心性之体。惠明上座听到这个道理,当下就契悟到心体、见到佛心。无念、无相、无住的这念心,就是心体、就是佛心。
 
  王阳明也悟到心体,他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曰格物。」王阳明所说的「无善无恶心之体」与六祖大师开示惠明上座「不思善、不思恶」的道理,是一样的。有很多人误解了「无善无恶心之体」的意义,认为这念心无善、无恶,岂不是天下大乱?事实上,「无善无恶」是告诉我们心性的本来面目是绝对的,不是相对的两边。善恶、是非、好坏……都是相对法,因此,要从「不思善、不思恶」这里去认识真实的自己。
 
 
 
--------------------------------------------------------------------------------
(十六)
 
 
  社会上有些人误解了禅宗顿悟法门,不了解无论是善念、恶念都是有念,有念就是生灭,有念就是众生。因为心里有众多的念头生灭,所以称之为「众生」。想坏的事是生灭,想好的事也是生灭;想坏的事是作恶梦,想好的事是作好梦。无论是恶梦、好梦,到头来终归于无、终归于空,都是生灭的。所以,禅宗顿悟自心的法门告诉我们要不作梦,佛就是不作梦的人。这念心能到达无念、无相,当下就能契入如来境界。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每个人的心都有作用,检讨自己的心是起好的念头,还是坏的念头?起好的念头是好的作用,是福报、功德;起坏的念头,这念心就是黑暗,将来就感地狱、畜生、饿鬼的果报。所以,一切都取决于自己这念心。不起贪心、瞋心、痴心、无明,就不会堕入三涂恶道。这念心起善念,皈依三宝、受持五戒、修十善,乃至修种种善法,将来就是人间、天上的果报。更进一步,念佛、念法、念僧、修六波罗蜜,修一切善法而不执着一切善,到达无念、无相,就真正契入心体,当下就是解脱,当下就是净土。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心体与心的作用是每个人都有的。起善念、起恶念都是生灭,但是,一般人不思善、不思恶的时候,却是懵懵懂懂、浑浑噩噩的境界,为什么呢?因为心没有觉照、不能作主。所以第三步很重要,「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曰格物」,这念心时时刻刻要起觉照,只起善念,不起恶念,也就是佛法三十七助道品中的四正勤──「已生善念令增长,未生善念令速生;已生恶念令灭除,未生恶念令不生」。王阳明所说的「致良知」也是这个道理,良知良能时时刻刻现前,革除心中的物欲,改革自己的习气,也就是「心灵改革」。儒家认为「格物致知」,只起善念,不起恶念,是最高的境界;在佛法来讲,这只是修行、修道的过程。良知良能是一种觉照、觉察,更重要的是最后必须要归于心体。儒家只知道「无善无恶心之体」,却不知道这念心究竟在哪里。
 
  佛法有契悟心体的层次和方法,用什么方法才能达到最高境界?如何返照才能契悟无念、无相、无住的心体?无念不妨碍有念,有知才知道有念,不知怎么会知道有念?所以,王阳明是从「知」字下手,最后悟到心体。知是「有念」,是心的作用。起好作用、除去坏作用,都是心之用。有念而不执着,当下就是无念,就归于「无善无恶」的心体。无念的这个心是清楚、明白、不动,这就是体。认识了心体,心就能不住在任何境界上。
 
 
 
--------------------------------------------------------------------------------
(十七)
 
 
  「无住为本」,一般人认为的「住」,是身体住在旅馆、山洞、高楼大厦或茅蓬……。这里所说的「无住」,是指心不执着任何一个境界。想到过去,心就住在过去的境界。想到过去的成功、过去一帆风顺,现在是一无所有,觉得很悲哀,这就是心住在过去和现在。想到未来,心就住在未来,希望未来做一番大事业、发大财,有大名声、大权势……想来想去,未来也只是一个希望,也是一场梦。或是想到现在一切都不顺利,哪里有未来?愈想愈伤心,愈想愈悲哀,这些都属于众生境界。
 
  不想过去、不想未来、不想现在,三际不住,离开了过去、现在、未来,就超越了时间。不住在时间,不住在空间,也就是不住在色声香味触的境界,任何善恶、是非、美丑、得失……一切境界都放下,就超越了时空。超越了时间、空间,就契悟了实相。
 
  佛法是绝对的智慧,开悟了,就能了解什么是「无念」,什么是「无相为体,无住为本」。现在虽然没有开悟,如果根据「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这三个方向来考验自心、安住自心,也就等同开悟。因此,六祖大师接下来就解释「无相、无住、无念」的道理。
 
  「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住者,人之本性。」什么是「无相」?人有眼耳鼻舌身意,眼所见、耳所闻,衣食住行、行住坐卧,都没办法离开「相」。眼睛所见到的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事事物物,都是相。一个境界就是一个相,是心与境相互作用的显现。要如何离开这些相?要「于相而离相」,在有相当中,将人与人之间的事、人与物之间的事处理好,处理好之后不执着,这就是「离相」。离相,并不是离开世间,而是不执着一切相。无念就离相,无念就是无相。
 
  与「离相」相对的就是「着相」。例如:认为自己从早忙到晚,日以继夜地弘扬佛法、普度众生,别人都不如我精进、不如我有道心、功德不如我大……有这种想法就是「着相」。要知道,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藉由大众的善因、善缘,才能成就一切善法、功德;如果没有大众的发心,事情也无法圆满。《梵网经》云:「恶事向自己,好事与他人。」很多事并不是自己一个人所能成就的,功德成就了,要有「功德归三宝,好事给大众」的观念,这就是离相的方法。离相,就是不执着,并不是不要善法、功德。勤修善法而不执着善法,有了过失不推给他人,不居功、不诿过,大乘佛法最重要的就是要从这里去体悟。
 
 
 
--------------------------------------------------------------------------------
(十八)
 
 
  不了解「于相离相」的道理,就容易起烦恼,容易看什么都不顺眼。祖师常说,不要逃境安心。在日常生活中要面对现实,在假名、假相、假有当中「宴坐水月道场」,修一切善、断一切恶,然后,于一切法、一切境界都不执着,修一切善法又不执着善法,当下就离相了。
 
  悟到缘起性空的道理,也是离相的方法。一切法都是缘起、都是性空,功德也是缘起、也是性空。虽然是缘起性空,但是离开缘起法就没有佛法。因缘和合才能修建道场、才有讲堂,因缘和合才能打禅七,因缘和合才能出家,从这个角度来看,一切都是大众的功德。既然是因缘和合,就是缘起、性空;既然是缘起性空,还执着什么呢?这样思惟就能离相。
 
  不仅是外在的事物,自己的身体也是地、水、火、风四大假合,也是因缘和合,不要执着。执着四大假合为实有,就有我相、人相、众生相。真正明白四大是缘起、是性空,当下就离相了,不必等到死了以后才离相,不必等物质毁坏以后才离相。等到假合之相坏灭才离相,是属于众生境界;菩萨离相是「于相」当中「离相」,虽然有相,但是菩萨不认为「相」是烦恼、障碍。菩萨不执着于相,当下就离相。
 
  离相,就能见到「无念」的心体,就能认识心体。如果执着相,时时刻刻都在攀缘,就见不到心体。社会上很多人执着相貌的美丑,认为自己相貌不好,就去找外科医生整形、美容,产生很多副作用,花了很多钱却给自己增加烦恼;或是看到别人相貌好,想尽办法去追求、占有。但是,再美的相还是会衰老,所以佛法讲「无相」,教导众生不要执着相,实在有很深的道理。
 
  离相,也不是指远离不好的地方。例如,有些人认为台湾不好,就到大陆去;认为大陆也不好,就到加拿大去……跑遍了世界,没有一个地方好,因为始终离不开相。世间上的相都是假相,是众生的共业,称为五浊恶世。业没有消,不论走到任何地方,都离不开五浊恶世。只有从这念心离相,才能得到解脱。破除对假名、假相、假有的执着,并非离开假名、假相、假有,只是不执着,不执着就是离相。离了相,就能认识自己无念、无住的心性。所以,「无相者,于相而离相」,从早到晚,还是食衣住行、行一切善,只是不执着这一切,时时刻刻保持正念,人在哪里心就在哪里,就能契悟心体,悟到心体才是最高的境界。
 
  古人开悟之后说:「迷时人逐法,解时法逐人。」过去没有离相,没有见到自己无念、无住、无为的心性,这念心始终有内外、美丑、取舍、得失……种种相对的境界,心随着外面的境界流转,是「人逐法」,心始终定不下来;现在开悟了,悟到无念、无住、无相、无为的这念心,超越了时间、空间,这念心归于实相了,对于心内、心外的境界,自己都能作主、都能掌控,是「法逐人」。所以,无念、无相、无住的心,是自己的根本,是自己的真生命,是法身慧命。
 
 
--------------------------------------------------------------------------------
(十九)
 
 
  「无念者,于念而无念。」在日常生活当中,一般人不可能不起心、不动念,在有念当中不执着就是「无念」。《四十二章经》云:「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念佛,不执着这句佛号,当下归于无念;诵经,不执着所诵的经,就能见到自己的无字真经,就能得解脱。所以,「无念」是究竟、是根本。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最后却说自己没有说一句佛法,因为最后都归于无念、无住、无相的心体。
 
  「无住者,人之本性。」儒家对于人之本性有各种解释──孟子主张「性善」,认为人性本善,由于受到外境的引诱,心就被染污了;荀子主张「性恶」,认为人的本性是恶,心里充满贪、瞋、痴。一般人所说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就是依据荀子的「性恶」之说。人的本性是善、是恶,都讲得通。「人性本善」的主张是告诉我们要时时刻刻保持善良的本性,有了过失,就要检讨、反省、改进,才不违背自己的本性;荀子讲「性恶」,是了解人心容易有恶念,因此,自己要去除恶念,改过迁善,最后归于善的境界。
 
  佛法更进一步,主张人的本性是「无住」,不住善、不住恶,过去、现在、未来都不住,这是心之体,是我们的真生命,这才是人的本性。这念心到达「无住」的境界,就是如来。《金刚经》云:「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如来,就是指这念心如如不动、了了常知。成佛不难,顿悟自心,直了成佛,不需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这是指顿悟法门;修行经过三大阿僧祇劫,则是渐修。所以,讲经说法要看对方的根机,对方是渐修的根机,就讲渐修法门;如果对方的渐修功夫很高了,就告诉他无住、无念、无相的顿悟法门,使他更上一层楼,达到最高的善法──中道实相善。
 
  「无住者,人之本性」,就是指人人都有佛性,人人本具空性、觉性,佛法称之为「菩提妙明真心」。在因地当中依本心起修,最后契入心体。这念心达到不生不灭,不住过去、不住现在、不住未来,始终了了分明,时间、空间、秽土、净土……乃至十方世界,都在这念心当中。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惟觉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惟觉法师)  

 惟觉法师:惟觉老和尚佛法禅法问答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结劝流通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八觉知 普济众生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七觉悟 五欲过患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六觉知 布施平等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五觉悟 多闻智慧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四觉知 常行精进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三觉知 心无厌足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二觉知 多欲为苦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一觉悟 无常无我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释人名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释经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