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惟觉法师:六祖坛经般若品


   日期:2024/10/25 16:1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六祖坛经般若品
 
 
(一)970224
 
   次日韦使君请益,师升座,告大众曰:「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复云:「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
 
 
  「韦使君请益」是六祖大师这次开示的缘起。韦使君是当时的韶州刺史韦璩,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刺史就是州级的行政主管,韦使君请益,就是韦刺史向六祖大师请法、受教,希望听了六祖大师的法语、开示,自己能够心开意解。
 
   「师升座,告大众曰」,六祖大师上堂登法座,告诉听法的大众:「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总净心念」,「总」就是都、终究的意思。这念心要静下来,不要打妄想、不要打瞌睡,心里不要有任何是非得失,心当中不起无明烦恼,只有听法的这念心存在,这就是净心。不但要净心,还要念。念就是系念、观照、返照,坐在这里恭心敬听,人在哪里,心就在哪里,这些都能做到,就是「总净心念」。要想获得佛法的利益,必须从「闻、思、修」用功,不但要听闻佛法、思惟法义,还要观照自心,做到一念不生。
 
  「摩诃」是大,「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是大智慧到彼岸。彼岸,就是了达一切法都是空性。既然是空性,也就没有此岸、彼岸。契悟空性的智慧就是大智慧,这个大,不是大小的大,不是从小当中见大,不是对待的大。这念本具的心性,是绝对的大,是没有边际的大。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时,就是这样返照思惟。
 
  「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菩提」是指本具的觉性,「般若之智」是指观照的智慧、断烦恼的智慧、清净的智慧。什么是智慧?并不是读了很多书、懂得很多道理、学会很多技能叫作智慧,这些只是知识。菩提般若之智是清净的智慧,是内照自心,了知无一法可得,时时刻刻将这念心安住在正念、安住在觉性上,这念智慧心就是般若之智,这念智慧心就是人人本具的觉性。这念心不但不打妄想,而且还要回光返照。回光返照,就是检讨、反省自己有没有贪、瞋、痴、慢、疑、邪见?不但要检讨、反省,还要照见四大、五蕴皆空,要明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诸法毕竟空寂。依据经教上的道理起观行,观照「缘起性空」、「当体即空」、「五蕴皆空」这些道理,能观之智照见诸法性空,这就是般若之智。
 
  「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菩提智慧每个人本来就有,但是为什么始终还是个众生?「只缘心迷」,因为心迷惑了,因为心始终在攀缘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始终是贪着财、色、名、食、睡,乃至于执有、执空、执断、执常,于是心愈来愈迷惑,烦恼愈来愈多、心里愈来愈感到空虚,因为感觉空虚,就愈增烦恼,始终是在恶性循环。这些都源自于迷失了心眼、迷失了菩提智慧、迷失了清净心、迷失了觉性。因为迷失,所以「不能自悟」,自己没办法契悟本心、契悟觉性、契悟空性。「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必须藉由大善知识的引导,启发自己契悟这念心性。这里所指的不但是善知识,而且还必须是大善知识。善知识告诉我们因缘果报的道理,告诉我们修戒、修定、修慧等「渐修」法门;大善知识则告诉我们明心见性、直了成佛的「顿悟」法门,这更是稀有难得的因缘。所以,必须要大善知识来启发我们的佛性,用般若的大智慧来返照自心,才能见到自己的本心本性。
 
  所谓「见性」,也是一种譬喻,因为有能见、所见,就不是真正的见性,只是一种方便说法。见性,指的是契悟菩提心、涅槃性。菩提心是指这念心了了分明、处处作主,涅槃性是真空,明白这个道理,就称之为见性。「示导见性」,是藉由种种方法启示、指导,使大众返照自心,见到自己的菩提心、涅槃性,最后达到无能、无所,没有能见、所见,只有当下这念心,契悟了当下这念心,就称之为见性。没有契悟,就必须用返照的方法,由事到理,譬如诵念、忏悔、持戒……等,用六波罗蜜破除执着、烦恼。破除了执着,烦恼减轻了,就能契悟本心。
 
  「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从表面上看来,有愚痴人和聪明人,前者拙笨,后者聪明,可是聪明人和愚痴人的佛性没有差别,觉性也没有差别,只是这念心被「财、色、名、食、睡」五欲迷惑的程度不同而有差别。因为执着五欲、执着外在的物质,而生起贪、瞋、痴等种种烦恼,迷失了清净心、迷失了菩提性,这念心就成了一潭浑水,成了愚痴的人。虽然成了浑水、虽然被五欲迷惑,可是觉性未曾减少一丝一毫。佛性是「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一旦契悟觉性、契悟空性,当下就入了平等不二法门,因为佛性是没有差别的,所以说「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契悟了这念智慧心,具足正知正见,所作所为必然都是功德;这念心迷了,起心动念、所作所为与正法相违背,就会招感恶报。所以同样是这念心,一个在迷、一个觉悟,两者的果报相去甚远。
 
  虽然佛性没有差别,但是迷与悟有差别,有人先悟,有人后悟,先悟的人当然比后悟的人更早启发智慧。但是不论先开悟或后开悟,只要契悟到这念心,就没有差别。譬如几千年来都是黑洞洞的房子,一旦有灯光照明,不论先照或后照,结果都是一样的光明,不会因为先照或后照而亮度不同。
 
 
 
 
--------------------------------------------------------------------------------
 
 
(二)970302
 
  「吾今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谛听,吾为汝说。」
 
 
  六祖大师说:我现在为诸位解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使大众都能开发自己本有的智慧。诸位要「志心谛听」,要专注地听、详细地听。不但要谛听教理,还要去思惟,时时观照自心、如法实践,也就是透过闻慧、思慧、修慧,最后契悟实相,了知无一法可得。
 
  所以,不要在外面求什么,心当中也不需要得到什么,一切都是本具的。虽然是本具,但由于这念心在迷惑、执着当中,就必须用般若智慧返照,破除心中的烦恼、执着。不执着、不住相,就是智慧,智慧就是觉性。修行就是修掉烦恼、破除执着,烦恼、执着没有了,道就现前,因为道是本具的。
 
  「志心谛听,吾为汝说。」「志心」就是不打妄想、不落昏沉,专注地听法,人在哪里,心就在哪里。如果听法的时候,既不志心,也没有谛听,听了也等于没有听一样。几年前,师父在讲开示的时候,有人在讲堂外做其他的事情,旁人告诉他:「师父在里面说法,你赶快去听。」他说:「没关系,我用录音机录下来了,以后我再慢慢听。」这就不是志心谛听。而且,当面说法和录音机放出来的效果完全不一样。就算录了音,以后就一定会去听录音带吗?可能那时事务繁忙,没有充裕的时间,就会告诉自己下次再听,下次还有下次,甚至连录音带也无影无踪了,最后还是错过因缘,所以听法要在当下。「志心谛听」,专注聆听的这念心没有第二念,要有信心,还要有道心,要深切感受到「人身难得,正法难闻」。正法确实是千载难逢,所以一分一秒也不能错过,一字一句都要专注地谛听,深怕漏听一字一句,有这种心念就是谛听。听法的这念心就像打禅七一样,要念念分明,人在哪里,心就在哪里,所听到的佛法全部都流入耳根,再经过一番思惟,变成自己意念当中的种子,这个种子继续不断地反熏,就能转识成智。
 
  「摩诃般若」就是返照自心的智慧,这是大智慧,这种智慧能断大烦恼、证大菩提。一般人平时是两眼向外看、两耳往外听,现在想要见性就应回光返照、返照自心,时时刻刻安住这念心。无论是诵经、持咒、念佛、持戒,最重要的还是要返照自心,如此,所证的道理与智慧必然广大。证什么道理?证到诸法空相,证到心性本空。心性不仅如虚空一般没有边际,更超越了虚空,因为虚空也在这念心当中。证到菩提、涅槃,明白诸法实相,智慧就是无穷尽的。真正与实相相应了,就是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就能以大智慧从生死的此岸到达涅槃的彼岸。
 
  修行学佛重视的是知见,不是只看外表、看表面,表面上看来很精进、很用功,从早到晚兢兢业业,是属于事相上的精进。如果知见不正,执着福报,计较名利、是非,看到旁人不做事、说闲话,自己就气得不得了,以这种心态修行,再怎么精进也无法受益,因为只知道在「事」上精进,不知道从「理」上精进。知见正确的人,在用功的当下始终是无念、无住,这是大精进,才能契入圣道。理上精进就是「摩诃般若波罗蜜多」,这念心不去不来、不生不灭,这念心安住正念、安住正定,这念心修而无修,修了善法,不执着善法,这就是在理上真正契悟了。所以禅宗讲的是最究竟的法门,如果真正契悟了这念心,就找到了这条菩提大道。知见正确的人,就像是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能将菩提路看得清清楚楚,绝对不会迷路。
 
 
 
 
--------------------------------------------------------------------------------
 
 
(三)970309
 
  「善知识!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
 
 
  「善知识!」这是六祖大师提示听法的大众要注意:世间一般修行人只知道口念,不知道用心念,不知道要归于无念。虽然终日口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念个不停,念念却都成了生灭,因为「不识自性般若」。我们要知道,听经、闻法的目的是在藉教悟宗,藉由教理而契悟这念心。摩诃般若波罗蜜也是一种教法,如果只知道口念,不知道要依照经教来返照这念心,不知道契悟自己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就成了生灭法。所以念了以后还要归于无念,无念不是打瞌睡,而是这念心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这个清楚、明白、如如不动的觉性就是「自性般若」,自性般若没有生灭。不明白这个道理,虽然拼命念,念念之间昏昏沉沉,不知道能念的这念心在哪里?口念般若,心中没有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就好比口说食物有多好吃、多美味,终究不能填饱肚皮,因为说到做不到,就得不到佛法的利益。要能心行、要能做到,心才能安、才能定、才能超凡入圣。有很多人认为念愈多,功德就愈大,要知道如果不知道回光返照,不能放下烦恼、执着,就没办法真正得解脱。所以要透过摩诃般若波罗蜜,返照自性般若,直到实相般若现前,才能真正了生死、到彼岸。
 
  「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劫」是计算时间的单位,因为时间很长,没有办法用年月日时来计算,所以用劫来表达。劫有减劫、增劫。人的寿命从八万四千岁起,每隔一百年减少一岁,减到平均寿命十岁就不再减了,这称之为「减劫」。减代表退步,减劫的时候世界很混乱,人心被物质引诱,变得贪得无厌,稍微不如意就发脾气、起瞋心,污染一天比一天严重,因此称为减。减劫时,众生的福报减少、寿命减少、智慧减少,就像生活在苦海当中。增劫,人的平均寿命每隔一百年增加一岁,增加到人寿八万四千岁,就不再增加。这时的世界很清平,人心愈来愈慈悲、愈来愈平静,善法增长,福报也一天一天地增加,整个世界风和日丽,这称之为「增劫」。一增一减是一小劫,二十个小劫是一个中劫,四个中劫是一个大劫。
 
  为什么万劫都不能见性?因为不知道由教归心,因为光是口说而不知道去做。能说善道不是不好,重要的是还要去做,要即说即做、能说也能做。说,是自利、利他;做,也是自利、利他。说法是布施,布施能增长福报,这是自利。众生因为听到佛法而知道修行,能逢凶化吉、契悟本心,这是利他。所以,说和做都可以自利利他。如果只会说而不会做,不但容易起烦恼,而且离佛法愈来愈遥远,所以不但要会说,还要会做。
 
  如果只知道说「空」,心不能契悟空性,空就只是空,与自己毫无关系?知道一切法是空性,还要契悟这念空性,才是见性。光是口说缘起、说性空、说我空、法空、空空,说一切法毕竟空,说来说去都在空上打转,这就成了法执。虽然很努力在修行学佛,但是只会说空、只是执着空,经过一万劫这么长的时间,也没有办法见到自己的本性,徒然浪费时间,始终得不到佛法的利益。
 
  以修福德为例,如果没有见性,乃至于知见错误、增长邪见,福报享尽了,还是会堕入恶道,得不到解脱。所以不但要修福报、行善法,还要见性。见性是见到本性,见性就是见道、就是见佛、就是见法,所谓「性海无边」,本心本性有无穷尽的智慧,修行就是要见到师父说法、诸位听法的这念心,不迷就是见性,迷了就不是见性,见性才能成道。
 
 
 
--------------------------------------------------------------------------------
(四)970316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
 
 
  「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起源于印度。中文译经,有的是译意不译音,有的是译音不译意,「摩诃般若波罗蜜」是译音。「摩诃」是「大」,「般若」是「智慧」,「波罗蜜」是「到彼岸」,整句的意义是「以大智慧到达彼岸」。
 
  智慧与知识有什么不同?知识是学来的,譬如诸位从小学一直读到大学,在这段期间学到很多知识,或是在工作上学到很多技能,经过十年、二十年,累积了丰富的经验、学理,正如古人所说的「学富五车」,天上、地下、过去、现在,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这些是知识。智慧就不同了,智慧是本具的觉照力,能够依教观心,观照自己有没有妄想、有没有恶念?有妄想就马上停止,有恶念要马上改正,发惭愧心、忏悔心,告诉自己不要再起恶念。这个本具的智慧心、觉照力不但能起观行,又能看到这些念头是从什么地方生出来的,进而照见自己这念心性本空、了无实际。再观察,既然这念心性是本空,可是空当中又能起作用,空不妨碍有,空当中具足无量无边的智慧。这念心就像虚空一样广大,大无边际,大无内外,这是真正的大。这念心没有岸,有岸就成了相对,就不是彼岸。因为这念心没有大、小,没有此、彼,没有内、外,十方虚空都在这念心当中。说大,大而无外;说小,小而无内,这是绝对的心境。儒家也契悟到这个道理,儒家说:「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六合是东、西、南、北、上、下,把这念心放开来,是充满天地、遍一切处;这念心收回来,谁也看不见、找不到。契悟这个道理就是大智慧到彼岸。
 
  「此须心行,不在口念」,要想到达彼岸,必须要心口相应,只是口念,而不知道在心上用功,那是很难成就的。所谓:「口念弥陀心散乱,喉咙喊破也徒然。」不但口要念,心也要念兹在兹。不但心要念,而且要身体力行,也就是要藉教理观照自己这念心,使身口意三业与空、假、中三观相应。与假观善相应,能成就世间的功德;与真空善相应,能得解脱;与中道实相善相应,可以成佛种智。所以「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讲得头头是道,还必须说到做到,这才是真正的功夫。如果只是能说却行不得,身口意相违背,即使说得天花乱坠却做不到,自己也不会有丝毫的利益。
 
  佛法的道理必须要自己实践、去观照、去用功。如果只是口念,心口不相应,虽然本具般若智慧,也是「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就像早上的露水,太阳一照就消失于无形;就像电光石火一样,一剎那就消失了。因为自己只是口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心不去行,「摩诃般若波罗蜜」也就如幻、如化、如露、如电,自己始终得不到利益。修行要靠自己发心,脚踏实地用功才能得到真实的利益。所以一定要口念心行,身口意三业相应才是真实的,否则就只是空谈。什么是心口相应?口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也靠在「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上,念念清楚明白,念念不空过,契悟到空性,知空不住空,始终是了了分明,念而无念,无念也不妨碍有念。明白这个道理就是与道相应。
 
  六祖大师说:「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本性是指这念心性,心才是佛、心才是法,契悟了这念心,进而定心、净心,这念心就是佛、就是法。所谓「是心是佛」,心性本自具足,明白这个道理、契悟这个道理,心就是佛,不要另外再去找了。离开这念心性,不但没有佛,什么都没有用了。人活在世界上,就是心意识在活动,所以要使这念心作主,不能迷糊。
 
  《金刚经》讲:「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师父在这里说法,诸位听法的这念心,有没有形相?能不能找得出来?是找不到的。这念心没有形相,虽然没有形相,却能起作用,起了作用之后,又回到不作用的状态。不起作用的时候就是真空,起了作用,就是妙有。能找到妙有吗?找不到,了不可得,这又是真空。所以说「真空不碍妙有,妙有当中又具足真空」。这个心一念不生,不住空、也不住有,这念心性是平等无二,就是佛性、就是正觉、就是正念,正念就是佛,正念就是解脱。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真理,要自己去契悟。
 
 
--------------------------------------------------------------------------------
(五)970323
 
  「何名摩诃?摩诃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瞋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诸佛剎土,尽同虚空。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
 
 
  这一段是显「体」,显心性之体,说明摩诃般若波罗蜜多,说明心的体性是什么形相。「何名摩诃?」什么是摩诃?这是六祖大师就凡夫所能理解的范围再次解释,怕讲一次听不懂,所以第二次再重申其义。
 
  「摩诃是大」,这里的大不是以小显大,不是相对的大,不是大小的大。大小的大是因小才说大,这里的大是绝对的大,是本具的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虚空是广大无边的,不管是太空船、卫星,乃至于星际当中无数的世界,都是在虚空当中,离不开虚空。孙悟空一个筋斗翻十万八千里,为什么还是翻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因为佛的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所以不管怎么翻,还是出不去。这个空性不是外面的空,而是本心本空。「犹如虚空」是形容词,是指本心像虚空一样广大,没有涯畔、没有边际、没有岸。此岸、彼岸也都是形容词,譬如烦恼是此岸、涅槃是彼岸,心没有烦恼就是到彼岸。
 
  「无有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这念心不是方的,也不是圆的、大的、小的,因为心没有形相,怎么会有方、圆、大、小?如果有方、圆、大、小,就属于有为法、世间法。世间上因为有方,所以才有圆,如果世间没有「方」这个名相,也就不会有「圆」这个名相,因为这是相对的概念。如果世上没有一个「小」的东西,「大」这个形容词也就不存在,因为方圆大小都是相对境界。但是这念心的心体不是相对境界,所以心没有方圆大小、没有颜色,既不是青色,也不是黄色、红色、白色。这念心是空性,怎么会有青、黄、赤、白?其实青、黄、赤、白也是虚妄不实,也是相对法。这些颜色属于缘起法,缘起性空,还是虚妄不实。
 
  「亦无上下长短,亦无瞋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这念心没有上、下、长、短,也没有瞋、没有喜,没有是、没有非,没有善、没有恶,没有开始、没有结尾,因为这些都是相对法,有开始就有结束。这念心无始无终、没有边际,因为本心本性真正是不住两边,所以没有善、没有恶,没有是、没有非,是非、善恶都是生灭法。打坐的时候一念不生,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寂照不动,看看当下有没有善恶?有没有是非?有没有头尾?其实什么都没有。因为这念心什么都没有,所以什么都有。什么都有是心的作用,这念心能生万法,心体具足一切功德,心体不去不来。这个法门是顿超法门,《六祖坛经》处处都指归本性、指归觉性、指归第一义谛,等到自己契悟了觉性,契悟了心体以后,自然而然就知道「用」,也就不会迷惑。
 
  「诸佛剎土,尽同虚空」,剎土是果报土,净土、秽土都是虚妄,都是幻化不实,都不离生、住、异、灭。一般人都希望生净土,认为这里是秽土,所以要求生净土、求生诸佛剎土。诸佛剎土也是尽同虚空,也是虚幻不实。为什么?因为这是果报土。果报土最后还是空,还是会灭掉。阿弥陀佛不管寿命有多长,最后还是要入灭;极乐世界也有灭尽的一天,只有菩提自性才是不灭。「菩提自性」,净土宗称之为「常寂光净土」,教下称之为「法身」,禅宗称之为「本来面目」,密宗称之为「大手印、大圆满」。为什么称之为大手印、大圆满?因为这念心无量无边地广大,里面什么都有,一切圆满,十方虚空都在这念心上。从这个角度来看,禅、净、显、密,完全都是一样,没有差别。
 
  「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世间人本具妙性,妙性是妙真如性、神妙莫测的这念心性,这念心性是非有、非空,即有、即空,广大不可思议。这念心,你说没有却又是有,你说有却又是了不可得,这是不是很神妙、很奇妙?譬如镜子,「相来则现,相去则无」,镜前来什么相,镜子就现什么相,从镜子上看得清清楚楚,可是相过去了,方才所现的一切又是了不可得。这念心从白天到晚上,在念念分明的当下,每件事情都清清楚楚,但是事后,这念心当体即空,没有一法可得,因为妙性本空。由于妙性本空,心量像虚空一样广大,所以又能生万法、能容纳一切,这是妙有。譬如山河大地、日月星辰都在虚空当中,森罗万象也存在于虚空当中,虚空从来不怨叹;万象都在虚空当中生生灭灭,虚空也不觉得厌烦,也没有喜怒哀乐,虚空永远还是虚空,因为虚空是空性。
 
  修行要契悟到妙性,契入空性。妙性就是空性,妙性、空性不是求来的,这念心无有一法可得,心当中能舍得干干净净,空性就会现前,觉性就会现前,妙性就会现前。所以打禅七的时候都会告诉大众要通身放下,什么都要放下,菩提心才会现前。因为过去是一层一层地染污上去,现在要回归自性,必须一层一层地剥落下来,也就是要回光返照,体悟「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禅宗祖师说:「有一些些,还有一些些。」这念心不能有一点点执着,心中有所执着,将来就要受果报。自心放得下一切,心当中干干净净、一尘不染,自然而然全体现前──十二入、十八界都在这念心当中,这就是自性真空,修行先要契悟这个道理。既然是自性真空,为什么还要修行、还要度众生?因为众生的根性不够成熟,没办法一下契悟到空性,反而会恶取空,反而排斥一切法,那是不正确的。所以要透过方便法,修一切善而不执着善,心不住在善法上,慢慢从这当中去契悟当体即空。
 
  「自性真空亦复如是」,这念心性本来就是真空,真空不是顽空,空当中不碍万有,这念心能静也能动,能有种种作用,因为真空当中具足妙有,本心本性就是如此。如果不知道这个道理,说空,就执着空;讲有,又执着有;说这念心什么都没有,又想个什么都没有,始终在执着、攀缘,就始终见不到本空,见不到本有。
 
  古德云:「有形皆归坏,不灭为真空」,就是告诉我们真空的道理。但是又怕世人执着真空,所以又说:「但见曹溪水,门前坐春风。」曹溪的法水就是甘露水,曹溪的法门是讲非空、非有。契悟了圣道,这念心时时刻刻充满禅悦法喜,就如同在春风当中一样。所以契悟了自性,才是最大的福报,明白这念心里面什么都有,这才是真正的富贵。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惟觉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惟觉法师)  

 惟觉法师:惟觉老和尚佛法禅法问答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结劝流通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八觉知 普济众生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七觉悟 五欲过患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六觉知 布施平等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五觉悟 多闻智慧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四觉知 常行精进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三觉知 心无厌足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二觉知 多欲为苦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一觉悟 无常无我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释人名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释经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