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惟觉法师:喜施获福


   日期:2024/10/26 20:1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说四十二章经─第十章 喜施获福
 
 
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欢喜,得福甚大。沙门问曰:此福尽乎?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数百千人,各以炬来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佛法于东汉时传到中国。《大唐内典录‧卷一》记载:「言经出起于后汉孝明帝者,……于永平七年,夜梦金人身长丈六,项佩日轮,飞空而至;光明赫奕照于殿庭。旦集群臣,令占所梦。通人傅毅,进奏对曰:『臣闻昔西方有神,其名为佛。陛下所见,将必是乎?』帝以为然,欣感灵瑞。」《续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一》亦载:「……太史苏由对曰:『所记一千年时,声教被及此土。陛下所梦,必当是之。』」
 
  汉明帝晚上梦到金人,从西天飞到东土,进入金銮宝殿。次日遂召集群臣,询问这个梦的意思;通人傅毅答道:「西方有一尊神,名叫作佛。陛下所见到的,想必就是佛吧?」太史苏由答:「根据记载,佛法从西天传到东土、正式弘法的时候到了!」明帝信以为然,即遣中郎蔡愔、中郎将秦景、与博士王遵等十八人至天竺国寻访佛法,遇见迦叶摩腾、竺法兰两位尊者;并将尊者所带的经典、佛像、舍利请回中国。《四十二章经》就是最早从印度传到中国的佛教经典著作。
  
  《四十二章经》广含大乘、小乘、渐修、顿悟的义理。「喜施获福」是《四十二章经》中的第十章。「喜」就是欢喜之意,喜悦地布施,必得福报;欢喜布施,更能得大福报;乃至于帮助大众发菩提心来欢喜布施,所得福报更形殊胜。
 
  「佛」乃释迦牟尼佛,「言」乃宣说喜施获福的道理。「睹」即看见善者行布施之功德。「人」则指发心功德主。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波罗蜜当中,以布施为首。布施、供养、救济三者在意义上有些差别:「供养」系由下对上,对于父母、师长、三宝的供养,「布施」则遍指对于所有一切众生。
 
  「布施」分成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财布施分成内财、外财二种。「外财」是指金银财宝、房屋土地;「内财」是指头目脑髓、心肝脾脏等身体器官组织。释迦牟尼佛过去修菩萨道的时候,割肉喂鹰,舍身喂虎,乃至于将财产、王位都布施出去了。「财」也包含法财;讲经说法劝导他人,使之心开意解,解除忧虑、烦恼、恐怖,就属于「法布施」。「无畏布施」则是指布施身心,令众生心无所畏。例如看见强盗、土匪剥夺他人的生命财产,仗义直言,见义勇为,加以救济即是。
 
  「睹人施道,助之欢喜。」有很多人原本未发起布施之心,由于他人赞叹随喜,乃至于制造种种因缘,来助道、带动,而发心布施。如是助人者、旁观者、受施者皆能产生欢喜,获得的福报也是无量无边的广大。
 
 
--------------------------------------------------------------------------------
 
(二)930613
 
  
  《四十二章经》中,「喜施获福」这一章的主题是修福德。一个人如果没有修善法,不知道施舍,甚至过去未曾种善因、修福报,做起事来不但过程会不顺利,而且无法成就。所以修行当中,除了要有智慧,也必须修福德,广集福慧资粮。
  
  宋朝时有位范仲淹,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后来虽然当了官,仍不断地暗中行善、助人。他曾说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当上宰相之后的范仲淹,依旧宅心仁厚,以宰官身广行菩萨道,实为将佛法义理与儒家思想结合的典范。
 
  范仲淹在镇守鄱阳时,救人救世不遗余力。当时有一位落魄不得志的书生,虽有学问,却无福报,常常是三餐不继,穷愁潦倒;范仲淹一得知此事,即邀书生叙谈以了解实情。果然,这书生很有才能,可惜时运不济,尚未遇到让自己一展长才的时节因缘,范仲淹于是决心帮助对方。
 
  在书生寄宿的荐福寺旁,有一块石碑,是寺院落成时,书法名家欧阳询的亲笔墨宝,当中记载了道场的启建缘起。寺僧同情书生的贫困遭遇,决定拓印碑文,打成法帖,供其作为赴京进考的盘缠。范仲淹得知此事,立即调派人员前去拓印碑文。准备工作才就绪,当天晚上却是一夜风雨交加、雷击电鸣,竟然当场把石碑打得粉碎!《增广贤文》云:「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时来风送滕王阁,运去雷轰荐福碑。」可见做一件事情,具足福德因缘是很重要的!
 
  佛言:「睹人施道」,即是见人修布施之道。又言:「助之欢喜,得福甚大。」赞叹他人修布施之道,不但布施者有功德,随喜赞叹者也有功德,所以其中福德「甚大」。
 
  例如,甲发心修布施,供养佛、供养大众,乙知道布施是件福报、功德,看见别人布施供养,而自己却没有资源,苦无机会;此时,甲将供品或钱财分送给乙,一同布施供养,成就乙来作布施的功德。自己的供养和帮助人家成就善法的布施供养,那一个功德较大?帮助他人的甲功德最大!
 
  这里所讲的布施修福,是个最大的功德,我们能赞叹别人发心,自己也会有无量的功德。
 
 
--------------------------------------------------------------------------------
 
(三)930620
 
  
  在普贤十大愿当中,有一项是「随喜功德」,「随喜」就是随喜赞叹,帮助人家成就善法、成就功德,所以不论是自己布施,或帮助他人布施,所得到的福报都很大。
 
  除了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以外,更重要的还要明白「三轮体空」。三轮当中包括:布施的法财或钱财、布施的对象、布施的人,有了这三轮的因缘,才能成就布施的功德。所谓「法不孤起,仗境方生」,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所生,少了任何一样条件,都无法成就布施的功德。行布施之后,接着要修观行,亦即思惟这个布施是因缘和合,三轮体空,当中所布施的钱财、布施的对象、布施的功德主——当体即空,这就是般若的布施。懂得用这个道理来修布施,就能得到「无上菩提」的果报。
 
  除了知道事相上的布施,了解缘起性空之理,更进一步还要明白:不着空、有二边,坚住正念──当下即是中道实相,如此才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如《金刚经》所说:「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所说的法门有粗细、有深浅,不管是粗、细,或是深、浅,只要依法修行,都能得到无量的福报。就好比我们吃一碗蜜汤,无论在碗中间或边缘的蜜都有甜味,中边皆甜。所以布施得福,不管是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乃至于达到三轮体空、空有不着,皆能得无量无边的福报。
 
  「沙门问曰:此福尽乎?」,「沙门」是指佛的弟子。过去,修行的人皆称为「沙门」,不只是出家众称作沙门,其他的修行者也称为沙门。「沙门」即是断一切恶、修一切善的修行人。「此福尽乎」,这福报究竟有多大?能达到什么程度?沙门问佛陀:「这福报究竟大到什么样的程度?是不是用得尽?」就人的一生来讲,拥有数千万、数千亿的财产,福报也算是很大,但是在一定的时间内,这些钱财还是可能用完的。  
 
  释迦牟尼佛以譬喻来解答沙门的疑问。「譬如一炬之火」,一炬是指一个火炬,好比在运动会时点圣火所拿的火把。「数百千人,各以炬来分取」,数百千人都到这里来点引这个火炬。「熟食除冥」,就事相上而言,「熟食」即是将火用来煮饭、烤食物;「除冥」,是利用火的光明去除黑暗。就理上而言,成就圣道称为「熟」,在凡夫之位称为「生」;「火」则是代表智慧,智慧能除去内心当中的烦恼黑暗。心中有了烦恼就是一片黑暗;没有烦恼、保持宁静,内心就会充满光明,光明即是净土。有了光明智慧之火,便能「除冥」。由于我们修福的关系,所以心生光明。
 
  「此炬如故,福亦如之」,不管是将这个火炬用来熟食或是除冥,都不会因为很多人来分取,而失去了火炬原本的光明;修福报也是如此,所谓「灯灯相传、光光相照」,福报为我们带来了光明,化除了愚痴和黑暗。这段经文是个譬喻,以此譬喻来总结前面布施、助道之理。这些道理的启示,对于我们修行有很大的一种作用。
 
 
--------------------------------------------------------------------------------
 
(四)930704
 
  
  修布施就好比种福田,福田可分为三种:敬田、恩田、悲田。
  对于三宝、父母、师长,心生恭敬来供养,这就属于「敬田」。以知恩、感恩、报恩之心,报答父母恩、国家恩、众生恩、三宝恩,这是属于「恩田」。看到某人生病、生活有困难,我们起大慈悲心去救济、照顾,这就属于「悲田」。能够耕耘这三种福田,就可以得到大福报。
 
  既然是福田,那和普通的田有什么有差别?这必须透过智慧去观察、辨别。假使是土壤不肥沃,甚至里面充满石头、瓦块,又缺少水份、阳光,这个田就不是福田了;把种子播到这样的田里,一定很难发芽、成长,更不会开花、结果。相反地,如果我们把种子种在土壤深厚,而且水份、阳光都充分的田里,将来必定会开花、结果,结「福慧之果、菩提之果」。
 
  所以修福报、种福田,要找对良田;假使没有分辨清楚,不但劳民伤财,也会给自己带来烦恼、罪过。举例来讲,有一种民间信仰,是拜「大圣爷」,这大圣爷就是孙悟空。不了解的人,认为孙悟空翻一个筋斗可飞到十万八千里外,神通广大,所以给大圣爷修庙;认为去膜拜、祈求他,就能得到好运。
 
  事实上,孙悟空只是《西游记》小说里的人物。所谓「心猿意马」,孙悟空代表我们的第六意识。例如,我们坐在这里,心忽然想到家里的事情,这个「孙悟空」就一个筋斗飞到家里去了;心再想到美国的亲朋好友,「孙悟空」一个筋斗又飞到美国去了;忽然又想到,我现在正在这里听经闻法,怎么想到这些事情去了?这时「孙悟空」就马上回到我们现在坐的这个地方了。在《西游记》当中,唐僧一念起金箍咒,就能降伏孙悟空,这就譬如我们打妄想时,马上念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借着咒语将第六意识固定下来,这就是降服「孙悟空」的最好的方法。
 
  布施,必须透过智慧的观察。有人认为,做善事、修福报不管在什么地方都一样。其实,没有智慧的判断,种错了田地,还可能给自己带来烦恼。有些人对于自己的信仰不了解,只知道跟着别人去进香、膜拜,这就是迷信了。所谓「迷」,就是不明白事实的真相。所以,不了解「孙悟空」的含义,而把钱财拿去修大圣爷庙,乃至于杀生祭祀,如此不但没有功德,还造了杀业。修这样的布施,根本就不可能得到任何福报。
 
  一般人常说:「救人只能救急,不能救贫。」面对一个重病、有急难的人,我们适时的给予帮助,这是一种慈悲;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福报、业缘,往后的日子,还是得靠个人去努力、修福,才能转化逆境。了解布施的真义,并透过智慧的判断,进而让对方明白因缘果报之理,才能成就自利利他的功德。
 
  敬田、悲田、恩田,这三大福田,都是我们可以去播种的良田。我们知道了这个道理以后,也可以去随喜播种,即使自己修布施的因缘没有成熟,也可以劝人家去发心,就如同经文所言:「睹人施道,助之欢喜,得福甚大。」明白了这些道理,依理实践,就是福报。
 
  「喜施获福」所说的道理,是一条光明的大路。我们布施之后,进一步透过思惟,修了善法又能够不执着善法,能、所俱空,最后坚住实相,空也不执着,就契入了佛的智慧。有了这智慧之火,能够「灯灯相传、光光相照」,就会获得无穷尽的福报。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惟觉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惟觉法师)  

 惟觉法师:惟觉老和尚佛法禅法问答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结劝流通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八觉知 普济众生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七觉悟 五欲过患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六觉知 布施平等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五觉悟 多闻智慧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四觉知 常行精进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三觉知 心无厌足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二觉知 多欲为苦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一觉悟 无常无我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释人名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释经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