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惟觉法师:悟客尘显真心


   日期:2024/10/27 16:1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悟客尘显真心
出自《楞严经‧卷一》之显见不动
  ──八十四年十二月 上惟下觉大和尚于中台禅寺开示「客尘」
 
 
「时憍陈那,起立白佛:我今长老,于大众中,独得解名,因悟客尘,二字成果。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食宿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又如新霁,清旸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尘质动摇,虚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摇动名尘,以摇动者,名为尘义。佛言,如是!」
  这一篇是出自于《大佛顶首楞严经》中,第一卷十番显见中的显见不动。由于憍陈如尊者所说的道理没有错误,因此,佛以「如是」为他印证。
 
  憍陈如尊者又叫阿耨多,阿耨多是尊者的姓,姓与名连贯起来就叫阿耨多憍陈如。阿耨多翻成中文,称为「火器」,为什么叫做火器呢?原来,憍陈如尊者的祖先祀火,以祭祀火为他们的宗教思想,这是一种民间的信仰,称为拜火教。佛弟子中的迦叶三兄弟未皈依佛之前也是拜火的外道,因为佛陀的度化,才皈依佛法为佛弟子,便是之后的千二百五十常随众。
 
  拜火教的人认为火是一种神,因为火的力量很大。而阿耨多族拜火,可能是从崇拜火神给人们光明与温暖的事上来祭祀、膜拜,是一种拜火的神教。
 
  如果以佛法的事与理来分析「火」,又有更深入的意涵,从事上来讲,野兽见到火会害怕而不敢靠近,同时,火也能供人取暖,给人间温暖与光明;从理上来讲,火譬喻智慧、般若,智慧、般若之火能烧诸烦恼,因此,火是一种光明的象征。一个人如果能修善去恶,时时刻刻保持这念心像火一般的光明,如此因事显理,就称为「火器」。
 
  在佛法中,五比丘称为僧宝,四谛称为法宝,释迦牟尼佛为佛宝,这是最初的三宝。憍陈如尊者就是五比丘之一,也是第一位证到圣果的僧宝,因此称为圣首。有关憍陈如尊者过去的因缘果报,佛经中曾有记载:从前,释迦牟尼佛有一世做忍辱仙人,在山上打坐的时候,当时的歌利王带着一些妃子,来到山上来打猎。妃子们看到山上居然有位道人在打坐,非常地好奇,于是围在道人的身旁向他问道,并且听道人说法。歌利王见到这种情景,心里觉得很不是滋味,妒火中烧、兴师问罪,将忍辱仙人的四肢砍了下来。然而忍辱仙人,心中不为种种境界所动,不但不恨他,而且还发了大愿的说:「我将来成佛,第一个就要度你!」歌利王觉得很奇怪,问他原因。忍辱仙人说:「修行就是要圆成佛的智慧,普度众生,纵然你割截我的肢体,我还是要度你,所以心中当然不会有恨,而且还如饮甘露呢。」歌利王听了这些话当然无法相信,便问道:「你所说的这些愿行,有什么凭证?如何能使我相信?」忍辱仙人说:「如果我所发的愿、所讲的话是真诚的,那么被你砍掉的四肢,现在马上就会自然而然地重生、愈合起来;假若所说的话不真,那么,我得四肢将永远是残缺的。」话一讲完,忍辱仙人被砍掉的四肢竟然重生、愈合,而完好如初,当时的歌利王就是现在的憍陈如尊者。果然,释迦牟尼佛成佛后,第一个所度的就是憍陈如尊者。而这一章所讲的便是尊者在鹿野苑契悟的因缘。
 
 
 
「我今长老,于大众中,独得解名,因悟客尘,二字成果。」
 
  佛法是以法为根本,憍陈如尊者并不是年纪大而被称为长老,而是因为契悟了法性,契悟了法性就是空性,悟到空性,由烦恼当中解脱,成就圣人的果位,所以大众称他为长老。尊者在五比丘中是最早了解与契悟法性,体悟到空性的人;因此,阿耨多除了有「火器」的意思外,又具有「解本具」的意义。憍陈如尊者究竟以什么因缘解本具?就是悟到了客、尘这两个字的道理,证到圣果。所谓的圣果,并不是得到了神通、禅定就是证圣果,很多人能获得禅定,但还是无法证到圣果。这里是说憍陈如尊者因为契悟了空性,悟到了客、尘的道理,因此成了圣果,成就圣人的道业。
 
  悟道,要从因心来悟,何谓因心?就是要从苦、集、灭、道四谛来体悟,其中的「集」就是因,把这个因找到了,自然就能契悟果海,所以说因即是果。如果不从因上来契悟;修行,只想在果上来求,便是一种颠倒,以这样的观念来修行,始终是南辕北辙无法契悟圣果。憍陈如尊者就是从苦谛、集谛中开始体悟真理,乃至契悟道果。
 
  「客尘」是一种譬喻,比喻妄想就好象空中的灰尘一样,始终是来来往往、上上下下。然而,能知道妄想的这念心性,就如同虚空一般,妄想来也好、去也好,始终是寂然不动。虚空中的灰尘会飘散,妄想也一样会生灭,因为它本来就是虚妄不实的,而虚空却始终存在,不曾改变。我们这念心性也是一样,只要不理会妄想,任妄想来去,这念心始终作主、不动,妄想自然止息。这念心就是空性,一切妄想都是有生有灭,而空性是不生不灭、寂然不动;修行就是要体悟空性,安住在空性中。
 
  憍陈如尊者悟到客尘的道理,证到阿罗汉果。因此,将客尘的意义与所悟到的道理,在大众中说出来,让有因缘的人能因客尘之理,契入无为而得解脱。
 
 
 
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往。
 
 
  例如:我们离开家乡到外地,在行程当中,因为肚子饿了、累了,而去找了间旅馆,想要休息或是住宿。在旅馆里,用餐或住宿完毕后,整理好衣服或行李,又得奔往前途,继续下一个行程,并不会在旅馆永久地居住下来。
 
  但是,如果我们是旅馆的主人,情况又不同了。虽然每天都有不同的客人来来往往、进进出出,而旅馆的主人,始终都安住在旅馆中,不会随着客人离开,因为经营旅馆就是安排住宿,要照顾旅馆维持营运,所以住在旅馆中不会离开。
 
 
 
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
 
 
  依着这个比喻可以来思惟,这些住在旅馆中来来往往、进进出出的人属于客人,客人如同妄想,总是生灭、来去,所以,「客」的意思就是来来往往,因为不住的关系。而始终不离开旅馆,住在旅馆的就是主人,如同我们的自性,本不动摇。
 
  平常在禅七当中,提示大众要处处作主,也就是要做旅馆的主人,这念心始终不动。在我们的心中有主、有客,「主」便是这念不动的心性,「客」便是我们的妄想。倘若作不了主人,就会变成了客人,随着妄想迁流,流转三界、轮回生死。反之,不管在动中、静中、顺境、逆境、白天、晚上都能清楚明白,念念分明,如如不动,这样才能算是真正作主,如同旅馆的主人,不论客人来去始终不会离开。
 
  从前,赵州和尚还是一位沙弥时,悟了道,去参访南泉祖师。这时南泉和尚刚好正在养息,就问赵州禅师:「你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赵州禅师答道:「我从瑞相来」,意指他是从瑞相院来的。南泉和尚接着又问道:「既然你从瑞相院来,你见到瑞相没有?」这句话就是在说:你开悟了吗?你见到本心没有?以瑞相来喻指我们自己的本心本性。一般人都是从事上回答问题,只有开悟的人知道问在答处,答在问处。这时,赵州便回答道:「我不见瑞相,只见卧如来。」赵州为什么不说见到一个老和尚或者一个睡觉的人,而说见到卧如来?这便是从事来显理,就证明这个小沙弥悟到这念心性,如来的境界。
 
  于是南泉和尚又马上问道:「你是有主沙弥?还是无主沙弥?」开悟的人就知道有主。悟到师父说法,诸位听法这念心,契悟了这念心,就是有主。
 
  妄想就像客尘般来来去去,而能知道妄想的这念心如如不动、了了常知,就是主人。如果真正契悟了这念心,始终安住在这念心上,不论遇到何种境界,就算地震、原子弹也不理它;见到了鬼神也不理它,乃至于亲或冤也都无需挂碍,始终就是不理,因为,这念心始终不动,了达一切都是虚妄不实的,所谓「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这一念心能够安然自在的,就是真正的作主。
 
  憍陈如尊者便是从主与客;虚空与尘埃,体悟不动的心性,在这个真理上重虑缘真,不断思惟,一遍、二遍、三遍、四遍……。如此专注地想念,这念心慢慢清净了,一旦定下来,一念相应,就契悟空性,了达一切都是虚妄不实,只有这一念清净的觉性、能知的觉性,始终存在。
 
  明白这一念心也是空性,能思惟的这念心就是能知的这念心,就是我们的觉性,悟到了主与客,也就能知道佛法中所讲的能所、宾主的道理了。所谓「烦恼即菩提」,真正能做到到有思、有念是方便,无思、无念是作主。
 
 
 
又如新霁,清旸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尘质动摇,虚空寂然。
 
  憍陈如尊者希望大众能进一步了解,于是又举了一个例子,来解释客尘的关联:就好比雨过天晴时,太阳显露出来,此时晴空万里一尘不染,虚空当中没有一点点的云朵,非常地清净、清新。此时,阳光从房子墙壁的缝隙照射进来,透过阳光,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很多灰尘,在房间中上下、左右、前后地飘扬;然而,尽管灰尘不停地飘荡,房间里的这个虚空,始终是不动的。
 
  就此而论,阳光就好比智慧,透过阳光就可以清楚地见到房间当中种种景像、包括灰尘。相对的,只要这一念心专注,透过智慧,就能照见心中种种妄想。参禅静坐也是这个道理,当心念收摄专注,一念不生时,就可以看到心中的念头起伏、来去,尽是一些患得患失、贪心、痴心、财色名食睡,乃至于过去、现在、未来,一切是非善恶……等。这些妄想潜伏在八识田中,众生在迷,没有反观自心觉察心念,往往对于自己的心念无法了知清楚,透过智慧的审察,如同阳光普照万物,都能清楚显现,了然明白。
 
  虽然心当中有那么多的妄想,也不用惊慌害怕;既然是妄想,本来虚妄不实,本自生灭。只要这念心安住在觉性、空性上,寂然不动,妄想来、妄想去,始终不理会,不为所动。如此,心就能静下来,慢慢地这些妄想,就如同灰尘会自然销损沉殿,自能回复不动寂然的自性。
 
 
 
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摇动名尘。
 
  只要不起妄想、不理会、不攀缘,也不分别妄想是善?是恶?。这念心在二六时中,时时清楚明白,对境不生分别,不加了知、不去对治。如此,我们的心渐渐就会获得寂静、平定。憍陈如尊者说「澄寂名空,摇动名尘」,就是如此思惟,如此观心返照。
 
  当我们的心充满了妄想,就像一潭浊水、浑水,里面有着很多的渣滓,修行就仿佛是在澄淀浊水。澄清浊水必须经由一些步骤:第一就是要先离开风浪。离开外面的名利财色,离开称、讥、毁、誉、利、衰、苦、乐这八种风浪。心中明白这些心念不好,不去执着它,将它看破,这样就是离开。
 
  离开了外在的风浪,心虽然感觉平静了,但是在我们心当中,还有着是非、人我、执着……,这些妄想都属于渣滓。有了这些渣滓,我们的心便会迷惑颠倒,自性本自清净如同一潭清水,因为这些妄想使得清水变成浑水。在八识田中起伏的烦恼、执着……等的渣滓,透过禅定的修习,就能慢慢地沉淀下去。待渣滓沉淀以后,我们也就能明白看到,这个心是一片清净、空寂。然而,渣滓沉淀下去后,还必须把这些沉下去的渣滓化掉,否则还是不究竟。
 
  澄清浊水的过程,首先避开大风;等大风没有了,波浪便会慢慢止息至风平浪静。水面平静了,便会发现这一潭浑水,有着很多的泥沙,因此,更进一步地要让泥沙沉淀。如同修行透过禅定、智慧、返照、愿行等行门的落实,心便会慢慢定下来,混水便会由混浊慢慢澄清,显现原本的清彻。最后泥沙完全沉到底部,上面全是清水,而沉在底下的泥沙,便如同是「无始无明」,待无始无明转化,这一潭水才能称得上是真正清净的水,也就是所谓的究竟了义、毕竟解脱。
 
  了解这些道理,还必须透过想念、思惟,把所有一切妄想烦恼,看破放下,这个心就能如如不动、了了常知、念念分明,如此就是澄、就是寂,本自澄寂的心性,就是空性,透过「闻思修」,便能由思惟理进一步契悟心性。
 
  在空性当中起伏的妄想、烦恼,是尘劳境界。我们的六根对到外界的色、声、香、味、触、法等尘境,念念攀缘、执着、取舍,时间久了,就会因尘而发劳,便产生了劳顿的现像。比如:当我们的眼根看着外境,时间一久,就会感到疲劳;耳根听闻声音,听久了也会感到疲劳、生厌,乃至到最后,六根都劳顿了,也就成为现代人所说的痲痹、中毒了,六根便会呈现种种病态。
 
  反之,如果我们将六根收摄回来,对于一切的外境不去攀缘、执着,就不会引发种种尘劳,使身心劳顿,明白此理,修行才能够落实。如果人们都能明白客尘的道理,不管妄想、烦恼如何地起伏,只要自己能作主,心始终安住在空性、安住觉性上,妄想来任它来、妄想去也任它去,不去理会、攀缘它,也不刻意去压抑阻止它;慢慢便能达到寂然无为,感而遂通。就如同尘埃自浮沉,而虚空始终是不动的。
 
  有些人在修行过程中,功夫用不上,生起种种妄想、烦恼,马上就想要去对治,心中愈急着想去对治妄想、烦恼,愈是难以遏抑。于是,就觉得自己的根性不够,是下根机的人,时间一久,便退失了信心与菩提,这样就是被尘劳境界转掉了。因为不明白在客尘当中,还有一个主人,假如我们悟到了「主」,那么,一切「尘」又何须挂碍?只要不理它,安住在能作主的这念心,一切尘终会回归自性。
 
  古时候有一个譬喻,说明修行就像小孩玩皮球一样,皮球愈打就会跳得愈高,如果不去打它,反而不会跳。妄想,就如同拍皮球一样,这念心如果念念想要对治妄想,妄想就会愈繁多,只要坚住不去理它,妄想、尘境自然也就不动了,剎那才会发现,一切妄想是如此虚妄不实,原来根本就没事;如同古人云:「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这念清明的菩提自性,原来就没有东、西、南、北的差别,只是因为执着分别而生东、西、南、北,执着要到东方去求佛,或是西方去求佛,如此就是头上安头,日中找影,不知道一切都是现成的,只要这念心归于寂然不动就是佛。
 
  曾有古人开悟之后说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就是悟到妄想本是虚妄,一切善恶、是非、美丑,都是由于心生分别所起的妄念。因此,回归到不思善、不思恶、不执善、不执恶,这一念心寂静无为,始终是寂然不动。这里所谓的「不动」,并不是睡觉、无聊,而是在不生想念、分别的同时,更要清明在躬,处处作主。
 
  无论是黑暗也好、光明也好,天堂也好、地狱也好,不须要去多做理会,始终就是寂然不动,对于一切自能看得清楚、明白、透彻。因为,本心本性,就是空性、寂然。这念本心本性就是主,一旦「主人」现前了,所有的「客」也就通通销归自性,此即「一法界现,九法界隐」的道理。
 
 
 
以摇动者,名为尘义。佛言:如是。
 
  悟到妄想就像投宿暂住的旅客,生灭来去,只要不去理会它,这一念心始终寂然无为就是主。当憍陈如尊者讲出了这些道理之后,佛陀就以「如是」为他印证。
 
  明白了客尘、主人的道理,时时刻刻将这念心安住在作主、空性、觉性中,就能契悟圣果。所谓的圣果,并不是从外而得,而是由这念心所显发出来,《金刚经》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本具自性即是无上功德,就是「无为法」,本自具足,非从外来,不须另求,当下即是。
 
  师父说法,大众听法的这念心──就是主人,这念心无形无相,只要能作主、不动、了了分明,始终安住在这一念心上,即入圣位。理上契悟了,时时刻刻就要与理相应,如同禅宗所言:「站得住、站得长」;不论在动静闲忙、顺境、逆境,这个主人时时存在、安住,不再随着客尘攀缘。悟到这个道理,就是入理圣人,属于圣位。
  憍陈如尊者了达客尘、主人的道理,契悟空性,证到阿罗汉的果位,由三界中解脱,完全得力于闻、思、修三慧的契悟与修证,可见闻、思、修的重要性。所谓的修证,就是在听闻佛法后有所契悟,透过重虑缘真,不断的思惟,在思惟时就是修,经由闻思修达到思而无思,与实相之理相应,即是证。
 
  修行学佛、参禅、念佛,就是为了要相应、契悟、证道。古德:「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所谓相应,即是与觉性、空性、实相相应,能够相应处处都是佛心,行住坐卧、东西南北都是佛,没有一处不是本自具足「无所从来,亦无所去」的自性如来。所谓「实际理地,不受一尘。」本具的心性当中什么都不能有,有了就成渣滓,修行便是要体悟这念心,一切本自具足,既不能增添一分一毫,也不能舍去一分一毫;安住在不取不舍、不偏不倚的实相上,于行住坐卧中,恒常保持这个境界,就是修道位。等到保任成就,执着破除,烦恼转过来了,这念心当中没有波浪,浑水自澄、泥沙自化,修行就能够成就。所以,佛法是实实在在的,没有任何虚假,修行也是如此,骗得了别人却骗不了自己。
 
  透过闻思修能够启发智慧;菩萨广建道场、安僧度众、弘扬佛法更是慈悲的显现,修行有了智慧、慈悲,就能成就「一乘任运,万德庄严」的佛果。明白这些道理,能够行于「有为」、不住「有为」,即是契入「无为」,在「无为」当中又不碍「有为」,就是真正的圆融无碍。
 
 
 
结语──信为道源功德母
 
  《大佛顶首楞严经》经文当中有契悟、有修证,例如憍陈如尊者所说的道理实在很好,把这些道理了解,对于修行有很大的助益。大慈世尊所说的八万四千法门,都是随顺众生而安立的,不论大乘、小乘,最后皆无一法可得,如此才是真实的道理。「无一法可得」,并不是像虚空、顽空一般,空空洞洞,什么都没有,一般人不了解,只要听到般若上所讲的的「空」,就一概认定什么都没有,所以认为造恶业、生是非、起邪见也没有关系。其实「般若」有文字般若、观照般若与实相般若,实相般若就是作主,就是要实实在在、了了分明、寂照一如,动也作得了主,静也作得了主,乃至于作主亦不著作主想,这些道理去要靠自己去落实、去契悟。
 
  憍陈如尊者把他悟道的因缘讲出来,是大慈悲心的显现。大众若能随顺根性、因缘来修行,一定可以体会《大佛顶首楞严经》二十五圆通中的法门、契入圆通。这些法门理中有事,事中显理,只要事相上做到了,其中的理必定会现前;理上了解,必能成就事上的发心。人人都有佛性,都能有所契悟,师父说法,诸位听法的这念心,就是佛性。能够作主,照见诸法毕竟空寂,佛性就契入了法性;所谓法性空寂,若能不住空寂始终就是圆融无碍,如此才是最真实的心境。每个人都做得到,对于佛性要有信心,人人都能成就无上菩提。菩提就是了了分明,涅槃就是毕竟空寂,这当中的意理有深、有浅,在这上面用功、修行、契悟,必能有所成就。还没成就之前,也不能离开文字,假文字为方便契入无为,了解客尘的道理后,更能对这一念心产生信心,所谓「信为道源功德母」,修行如果缺乏了信心,什么法门都修不成功,反之,如果信心达到了百分之百,就能成就无上菩提。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惟觉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惟觉法师)  

 惟觉法师:惟觉老和尚佛法禅法问答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结劝流通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八觉知 普济众生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七觉悟 五欲过患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六觉知 布施平等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五觉悟 多闻智慧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四觉知 常行精进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三觉知 心无厌足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二觉知 多欲为苦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一觉悟 无常无我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释人名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释经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