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惟觉法师:达摩二入四行观 B


   日期:2024/10/28 12:1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达摩二入四行观(一)

若受苦时,当自念言:

我往昔无数劫中,弃本从末,流浪诸有,

多起冤憎,违害无限;

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

非天非人所能见与,

甘心甘受,都无冤诉。

佛法是心法。而修行学佛者,要如何契悟佛心?如何从众多道理中,找到扼要、简明又是正法的道理?

禅宗东土初祖达摩祖师开示的「二入四行观」,便是契悟佛心的妙法。若能时时刻刻以其中的道理来反照自心,融会贯通,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则行、住、坐、卧无一不是佛法,这一生定能得解脱。

所谓「四行」,即是:报冤行、随缘行、无所求行、称法行。

「云何报冤行?谓修道行人,若受苦时,当自念言:我往昔无数劫中,弃本从末,流浪诸有,多起冤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见与,甘心甘受,都无冤诉。经云:逢苦不忧。何以故?识达故。此心生时,与理相应,体冤进道,故说言报冤行。」

高兴、欢喜的时候,嘻嘻哈哈地;不如意的时候,哭哭啼啼地,一般人以为这是人之常情,不足为奇。但修行人却不是这样,不祇要逢苦不忧、遇乐不喜,还要做到「逢苦不忧,甘心甘受」。若能如此,当下这念心,就是圣心,就是解脱、净土。

达摩二入四行观(二)

如何才能达到逢苦不忧,遇乐不喜?

我们必须知道,

今生苦恼的原因,是过去所造的恶业,

如今恶业成熟,当然要承受果报;

然而果报受后,业障也就消除了。

如何才能达到逢苦不忧,遇乐不喜?

我们必须知道,今生苦恼的原因,是过去所造的恶业,如今恶业成熟,当然要承受果报;然而果报受后,业障也就消除了。

通达、明了这个道理,自然能心生觉照,不随境转;面对不如意的境界,心当中无苦无忧,没有烦恼、没有取舍,当下这念心就与理相应,就能得到解脱。就如《达摩二入四行观》所云:「逢苦不忧。何以故?识达故。此心生时,与理相应,体冤进道,故说言报冤行。」

日常生活当中能做到逢苦不忧,自然能够消除业障、化解是非。将「冤」转成同参道友、法亲眷属,就能够彼此容忍与和合,这就是转识成智,也是报冤行的道理。

达摩二入四行观(三)

「众生」是众缘和合所生,

是没有自性的。

虽然有形象,却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我」存在。

一切众生本来虚妄,

皆是业感所现。

我们常说要「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缘有逆缘与顺缘两种,这两种缘都必须随顺。遇到逆缘,就要以「报冤行」的道理来面对。

「众生」是众缘和合所生,是没有自性的。虽然有形象,却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我」存在。进一步的说,不但身体是四大假合、众缘所生;心也具生、住、异、灭四相,念念不停的生生灭灭着。不祇身体无我,心也是无我。一切众生本来虚妄,皆是业感所现。众生在过去造作了善业、恶业,形成善恶的因缘,就是缘起;无论是善业的缘起或是恶业的缘起,只要是缘起就是假相。众生是众缘所生,因缘和合即生,因缘离散即灭,并非恒常不变的实体。

故四行观云:「众生无我,并缘业所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

达摩二入四行观(四)

事业有成是一种「得」,

这种「得」是世间上的一切因缘和合所成;

假如社会政治不稳定、治安不安宁,

纵使产品的品质再好、利润再高,

没有人购买,还是无钱可赚。

「若得胜报荣誉等事,是我过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缘尽返无,何喜之有?」

苦与乐是从善缘、恶缘的因缘和合所产生的,明白这个道理之后,当享有善果时,不但不会骄傲,更会珍惜善缘,努力修行,成就道业。

不仅出世间的道业如此,世间的事业也是如此,事业有成是一种「得」,这种「得」是世间上的一切因缘和合所成;假如社会政治不稳定、治安不安宁,纵使产品的品质再好、利润再高,没有人购买,还是无钱可赚。

所以,一切都是缘起,凭仗自己的努力、三宝的光明,以及众生的慈悲等因缘和合才有所成。事业失败的时候,要检讨反省:失败绝非朋友和父母给我的,也不是社会给我的,是我过去福德因缘不足,所以事业会失败。如此思惟,心里就不会生烦恼、起瞋恨了。

日常生活中,见到富贵的人,或是聪明才智的人,不会心生嫉妒;见到贫贱、迟钝,或是身体不健康的人,也不会幸灾乐祸。这样的心就是平等无增减。

心有增减是众生,无增无减就是圣人。故云:「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

达摩二入四行观(五)

美好的事物,得到了,

心生欢喜而有所得,便是「增」;

失去了,

心生后悔,怅然若失,便是「减」。

这念心随得失而增减,

就难以平静,

无法与真心相应。

「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

美好的事物,得到了,心生欢喜而有所得,便是「增」;失去了,心生后悔,怅然若失,便是「减」。这念心随得失而增减,就难以平静,无法与真心相应。

这念心不增不减,不会被赞叹或毁谤的声音所动摇,心无动摇,冥然顺随于于真性、清净法身,即是「冥顺于道」。

我们都知道,起了瞋心必须要忍下来;然而遇到欢喜、美好的事情也要不动心。因为心一动,就失去本心、失去理智,也因此而产生骄慢心。所以,遇喜风而不动,才能保持这念心的清净。

有些人错认「不动」,是一片死寂的境界,只要一做事就会起心动念,所以修行时不能做事,这种观念是非常错误的。随顺世间的因缘来做事、修行,怎么可能不动心呢?动心,是动了善念之后,自己能作主,遇到欢喜的事情,也不执着,就是喜风吹不动,真正的得到解脱、得到正念。这就是「随缘行」的道理。

总之,随着善缘、福报的现前,要能不生我慢心、欢喜心,因为一产生我慢与欢喜,就与道不相应了。

如果能够了达透彻世间法,就能契入佛法。「报冤行」是忍,「随缘行」也是忍,能够做到「忍心不动」,就与报冤行、随缘行的道理相应,就能成就圣道。

达摩二入四行观(六)

世间人求名利、求富贵、求长生不老、求……,

长久以来,

世间人在色声香味触法中迷转,

认为表相的事物才是美好的、究竟的,

于是亟思占有,

占有的心就是贪着,

有了贪着的心,

就会不择手段的想达到目的,

这一连串的心念都是「求」。

「世人长迷,处处贪着,名之为求。智者悟真,理将俗反,安心无为,形随运转,万有斯空,无所愿乐。」

世间人求名利、求富贵、求长生不老、求……,这种有求的心,始终在「迷」。长久以来,世间人在色声香味触法中迷转,被外在的假相诱惑而迷失了本心,认为表相的事物才是美好的、究竟的,于是亟思占有,占有的心就是贪着,有了贪着的心,就会不择手段的想达到目的,这一连串的心念都是「求」。

有智慧的人,了达实相的道理,明白世间人的观念与认识都是一种需求,是与道不相应的,所以不会随顺世间的观念。例如,世间人求「娇妻美妾」,但菩萨却视之如避火坑。佛云,众生贪着男女之欲爱,好比无知的小孩贪着沾在刀口上的蜂蜜一样,为了贪图甜蜜的滋味,无视于舌头会被割掉,遭受极大的生死危险,因此菩萨视YIN欲如火坑而退避三舍。

这念清净心是不假外求的,所谓:「外无所求,内无所得」,指的就是这一念无求的心。世间人追求财色名利,因此在生死苦海中轮转不息;要想得到解脱自在,就必须修习「无所求行」,放下对世间假相的追求,如此才能与道相应。

达摩二入四行观(七)

无为之道、解脱之道,

和世间人所贪爱的,是不同方向的。

世间人贪求名利,

修行人不但不贪求名利,

还要修财布施、法布施、无畏施,

这就是「理将俗反」。

历史上有位名叫陈抟的仙人,皇帝对他百般尊敬,赐予宫殿楼阙,更送美女陪伴。这种待遇对一般人来讲,简直是人间天堂。世间人以为走桃花运,是享受「艳福」;但是有智慧的人却不认为如此,知道「财、色、名、食、睡」是恶报的因,不仅当下会迷失本心,将来也要受害,所谓「福兮,祸所伏」。陈抟明白这些道理,后来便悄悄离开皇宫了。

修行学佛,名利财色都得看破、放下;而想看得破,放得下,就必须修习「无所求行」。无为之道、解脱之道,和世间人所贪爱的,是不同方向的。世间人贪求名利,修行人不但不贪求名利,还要修财布施、法布施、无畏施,这就是「理将俗反」。看破、放下之后,便能安住于无为法上,才能与理相应。

虽然这念心安住于无为法上,身形还是随着外在的环境而运转,随顺因缘修习善法;进一步还要「修一切善法,不执着一切善法」,明白一切诸法缘起性空,皆无自性,无一法可得。如此就能超越苦、乐,获得自在、解脱。

达摩二入四行观(八)

修行学佛,是一种善法、一种出世法,

但假如执着善法、出世法,

就成了世间福德;

世间福德耗尽,黑暗天就现前,便会随业流转。

因此,不仅要远离恶法,也不能执着于善法上;

如此,才能超越相对的世间法,

进一步契悟实相之理。

「功德黑暗,常相随逐。」

世间上的一切都是相对的,有功德天就有黑暗天,功德与黑暗是相互消长、如影随形的;换句话说,有正必有邪、有善就必有恶。

修行学佛,是一种善法、一种出世法,但假如执着善法、出世法,就成了世间福德;世间福德耗尽,黑暗天就现前,便会随业流转。

《金刚经》云:「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是指诵经、持咒、修观行……等,佛所说的八万四千法门都是法,最后还是要舍离;就如同搭船到达目的地后,即要舍船上岸,否则就可能会在原点停滞不前。「非法」指的是贪着世间上的名利、财色,以及是非、怨亲、憎爱……等,这些更要舍离。

因此,不仅要远离恶法,也不能执着于善法上;如此,才能超越相对的世间法,进一步契悟实相之理。

达摩二入四行观(九)

三界不离我们这念心,

心中有瞋恚就是瞋火,

起了男女的欲爱就是欲火,

有了烦恼就是无明火,

种种烦恼火在心中焚烧着,

就使我们始终在三界当中轮回不已。

「三界久居,犹如火宅。」

三界即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众生因贪着财、色、名、食、睡,及执着色、声、香、味、触、法等,而在种种境界里苦恼不安。

无始以来,众生久居三界,在三界六道里轮回不停,时时遭遇刀兵、地震、水火……等灾难,这就如同身处火宅之中,顷刻难安。而三界不离我们这念心。心中有瞋恚就是瞋火,起了男女的欲爱就是欲火,有了烦恼就是无明火,种种烦恼火在心中焚烧着,就使我们始终在三界当中轮回不已。

所以,想出离三界,就要先将这一念心反转,时刻检讨反省,过去所起的贪、瞋、痴、欲爱,色爱等烦恼,从现在起不贪、不爱,舍离一切烦恼、执着,如此方能熄灭心中的无明火。

「万法唯心造」,因心中舍离了三界烦恼,故心外的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也就得以出离。

达摩二入四行观(十)

色身的存在,

就本质上而言,即是一种苦,

是经由现在的父母,以及过去的业缘和合,

所招感而成的幻有。

业果成熟了,即必须承受,

要如何才能转化此种定业?

必须从无所求做起。

「有身皆苦,谁得而安?了达此处,故舍诸有,止想无求。」

色身的存在,就本质上而言,即是一种苦,是经由现在的父母,以及过去的业缘和合,所招感而成的幻有。「有」就是欲有、业有,也就是有情感、有想、有念;三界诸有是由贪欲、瞋恚、痴爱心所形成的,有这些烦恼,就有了色身,此即是业报身。因是业报所生,于是会冷、会饿,必须要吃、住、穿,也会老、病、死,这就是一种定业。业果成熟了,即必须承受,故云:「有身皆苦,谁得而安!」

要如何才能转化此种定业?就必须从无所求做起;因无所求而心得正念、正定,契证三昧,如此,心即成为金刚三昧心,色身即成为金刚身,便能转定业,离开一切烦恼、苦厄。

无念、无所求的心境,就是「止想无求」。止想即是定,无所求的这一念清净心即是慧;定慧不二这一念心,就能够离苦得乐,就能契入清净法身。

达摩二入四行观(十一)

虽是无所求,

为了建设道场、普度众生,也不妨碍有所求;

虽然有所求,又归于无所求,

这念心始终安详自在,

求而无求、念而无念、行而无行,

方为真正的随顺菩提道行,

才是「无所求行」的真义。

「经云:有求皆苦,无求即乐。判知无求,真为道行,故言无所求行。」

修行人要不做佛求、不做法求、不做僧求、不做众生求。

不做佛求,即是了知当下这念心,且明白人人都有佛性,成佛非从外求。

不做法求,即是明了一切法从心所生,非由外得。

不做僧求,即是时时刻刻检讨反省,当下这念心清净、寂照即是,不从外求。

不做众生求,即是明白众生皆五蕴所成、四大假合,虚幻不实;只有当下这一念心,如如不动、了了常知、寂照一如,才是真实不虚的。度众生,不做度众生想,即是不做众生求。例如,释迦牟尼佛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却说未曾度化任一众生,就是不做众生求的最好的证明。

但虽是无所求,为了建设道场、普度众生,也不妨碍有所求;虽然有所求,又归于无所求,这念心始终安详自在,求而无求、念而无念、行而无行,方为真正的随顺菩提道行,才是「无所求行」的真义。

达摩二入四行观(十二)

性者,空也。

我们的本心本性,

不但要「空」,还要「净」,

净就是清净,

心中没有贪、瞋、痴、邪见,

即称「性净」。

「称法行:性净之理,目之为法。此理众相斯空,无染无着、无此无彼。」

性者,空也。我们的本心本性,不但要「空」,还要「净」,净就是清净,心中没有贪、瞋、痴、邪见,即称「性净」。

修行过程中,从外面的种种加行、戒行……等事相上用功;到最后,持戒无戒相可得,修行无能所可修,修善之后亦不生执着,此即是无为法、性净之理,为佛法中最高的理,也是真正的法。

「此理众相斯空,无染无着、无此无彼。」菩提心、涅槃心、无为法中,无人我、是非、佛魔、凡圣……,无一切名相、形相,无一切染着,无此无彼;此即是实相,也就是佛心。

将此性净之理落实在日常生活中,返观觉照,行住坐卧不离此心,就是「称法行」。

达摩二入四行观(十三)

心法中,

受、想、行、识,是缘起性空、虚幻不实的。

『受』就是感受,

有感受就有苦、乐,

而苦、乐是一种虚妄不实的相对境界;

并非永恒不变的实体。

「经曰: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

众生本来即是空性,无一众生可得;如果执着有众生可度,就落入有为法、生灭法,与性净之理不相应。性净之理是无众生相、一法不立的,如果执着众生相,这念心就有了染污、尘垢。

「法无有我,离我垢故。」

一切法皆是缘起性空。色身是地、水、火、风四大假合而成:毛发、指甲、筋骨,属于地大;血液、便屎、口水,属于水大;出入息属于风大;热量属于火大。如此一经分析归纳,即知色身是虚妄不实的假相,没有一个主宰及主体性的存在。

心法中,受、想、行、识,也是缘起性空、虚幻不实的。『受』就是感受,有感受就有苦、乐,而苦、乐是一种相对的境界;甲认为是苦的,乙却认为是乐;乙认为是乐的,甲却认为是苦。例如,抽烟对甲而言,是件很快乐的事,但乙闻到烟味却头昏眼花。故知苦、乐并非永恒不变的实体,是虚妄不实的相对境界。

「智者若能信解此理,应当称法而行。」

有智慧的人,若能了解这些道理,而且深具信心,就应该在日常生活,行、住、坐、卧中,称量依循此性净之理,观照身心、用功行持。

达摩二入四行观(十四)

为了使性净之理时时刻刻现前,

须磨练自己,行财布施、法布施、无畏施,

甚至为了众生,生命也可以布施。

如此,

悭贪的习气舍离,

性净之理自然现前。

「法体无悭,身命财行檀舍施。」

『法体』即是性净之理。法体无悭贪,为了弘扬佛法、普度众生,生命、财产都应当行檀舍施。

『檀舍施』,即是六波罗密中的布施波罗密。释迦牟尼佛曾说:三千大千世界,没有一个地方不是其舍身命的地方。世尊心无悭贪,不仅是外在的财产,既使是自己的生命,只要是为了众生,一切都可以布施,这就是法体无悭的最好证明。佛法云:「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具足布施的心,才能修福慧,没有布施的心,福德不容易增长。

布施即是舍除悭贪,如果有悭贪的心,就要修布施行。布施有财施、法施、无畏施,能将心中的悭贪舍除。

其实,我们的色身、财产,皆非永恒不变的,然而,人们就是放不下,贪爱色身因而产生执着、悭贪,与性净之理无法相应。

所以,为了使性净之理时时刻刻现前,便须磨练自己,行财布施、法布施、无畏施,甚至为了众生,生命也可以布施。如此,悭贪的习气舍离,性净之理自然现前。

达摩二入四行观(十五)

释迦牟尼佛为了普度众生,

三千大千世界无处不是佛陀舍身施命之处,

真正做到『身、命、财行檀舍施,心无吝惜。』

实为布施波罗蜜圆满成就的示现。

「法体无悭,身、命、财行檀舍施,心无吝惜。」

佛陀的弟子舍利弗,过去世中因明了「众生欢喜,诸佛欢喜」的道理,曾发愿修菩萨行、普度众生。舍利弗发菩萨心的同时,震动了天上的魔宫;魔王有意考验舍利弗是不是真正的发心,就化身成一位小孩,在舍利弗必经的路旁哭泣。

舍利弗见到哭泣的小孩,慈悲的问他为什么哭泣?

小孩说:「我的问题不是你能解决的,只有真正发菩萨心的人,才能解决我的痛苦!」

舍利弗心想,这正是修菩萨行的机会,就很高兴的对小孩说:「你尽管说,我就是发菩萨心,要代众生受苦、为众生解除苦恼的人!」

小孩幽幽地说:「我的母亲两只眼睛都瞎了,医生开一个处方,需要真正发菩萨心的人的眼睛,才能治好她的眼睛。我四处寻找,未曾找到真正发菩萨心的人。唉!看来母亲的眼睛是无药可救了。」

舍利弗说:「我是真正发了菩萨心的人,我的眼睛可以送给你的母亲治病。」

说毕,就将眼睛挖出,送给小孩。小孩接过眼睛,看过之后,说道:「哎呀,真糟糕,你挖的是右眼,母亲的病要左眼才能治好!」

舍利弗听了,又将左眼挖下来交给小孩。没想到,小孩接过左眼,凑近鼻子闻一闻后,大声叫道:「这眼睛是臭的,一定是你发的菩萨心不够真诚!」

舍利弗一听楞住了,心想,一双眼睛都布施了,却还被批评眼睛是臭的,众生真是太难度化,菩萨行太难修持了,干脆证阿罗汉果就好了。舍利弗便因「心有吝惜」而退失菩提心。

释迦牟尼佛为了普度众生,三千大千世界无处不是佛陀舍身施命之处,真正做到『身、命、财行檀舍施,心无吝惜。』实为布施波罗蜜圆满成就的示现。

达摩二入四行观(十六)

将生命、财产完全布施,

心中充满了恭敬、慈悲、真诚,

且别无所求、三轮体空,

即是最清净的布施、最殊胜的功德。

「脱解三空,不倚不着,但为去垢,称化众生而不取相。」

布施中,还要了解「三空」的道理;三空就是「三轮体空」,「三轮」,即布施者、布施的财物、所布施的对象。三轮都是缘起性空,《金刚经》云:「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真正的菩萨不祇了解三空及性净之理,更要修一切善法,除了布施外,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都是菩萨行门,行持之后,还要不执着这些法门,方是真正的般若、真正的菩萨。

有人认为布施之后,最好不要留下名字,否则功德就会减少,执着「不留名字,不让人知道」的功德才殊胜,方称无相布施。此种观念是不正确的,执着「这样的功德才最殊胜」,即是产生了我执、法执。布施的功德在于不仅可利益他人,又能舍去自己的悭贪,且带动更多人一齐发心,为自利又能利他的菩萨行。

将生命、财产完全布施,心中充满了恭敬、慈悲、真诚,且别无所求、三轮体空,即是最清净的布施、最殊胜的功德。

达摩二入四行观(十七)

大舍即是生命、财产皆能施舍,

心里的贪、瞋、痴完全净化,

我执、法执亦完都舍除,

不执着能施之人、所施的对象、以及布施之物,

与三轮体空之理相应。

布施是一种「舍」,有大舍、中舍、小舍三种分别:

「大舍如火烛在前」:大舍即是生命、财产皆能施舍,心里的贪、瞋、痴完全净化,我执、法执亦完都舍除,不执着能施之人、所施的对象、以及布施之物,与三轮体空之理相应。这就好比火烛在前,能将路途照得清清楚楚、无有障蔽,引导行人于菩提大道上安稳前进。

「中舍如火烛在旁」:中舍就是施恩布德、广结善缘,目的是为了普度众生、增长福德智慧。虽是广修善法中,然而仍是有所求、有所得,未能了达诸法缘起性空之理,未与无为法相应。此即如火烛在旁,虽能照亮前方,却不如大舍之火烛在前般洞澈十方、通达无碍。

「小舍如火烛在后」:有些人因为时运不济,或是健康状况欠佳,为了改善种种的不如意而行布施,希望藉此得到诸佛菩萨的庇佑。这种布施就如同与佛菩萨做生意,心量狭小,故称为小舍。小舍还是可以增长一些福德,但因为不是清净的供养,缺少慈悲、智慧,所以属于有缺漏的福德。这就好象火烛在后,只有些许光亮,前方仍是黑暗不明的,行进中踬碍难行,不易达到目的地。

故知「大舍」是最清净、殊胜的布施,能、所俱空,与无为法相应,真谛、俗谛、中道第一义谛,皆得圆满。若能行此大布施,定可速成菩提、究竟安乐。

达摩二入四行观(十八)

修行需要智慧,

没有智慧,很难脱离我及我所的执着;

我及我所的执着都是尘垢,

由于这些尘垢,

使得我们这念清净心无法现前。

「脱解三空,不倚不着,但为去垢,称化众生而不取相。」

有些人刚开始修布施时,是为了去除悭贪,希望得到福报。一旦熏习的时间愈久,愈深入了解佛法后,便明白布施者、布施物及所布施的对象,都是缘起性空,不再执着布施的功德。如此,即是智慧增长,对修行的方针更加清楚明了。

所以修行需要智慧,没有智慧,很难脱离我及我所的执着;我及我所的执着都是尘垢,由于这些尘垢,使得我们这念清净心无法现前。

度化众生也需要智慧,先要观察众生的根基,众生属于什么根基,就用什么法门度化。度化后,如果存有:「我度化了多少众生!」、「这种功德非常大!」的心理,那就是「取相」,只要一取相,无相的功德,就成为有漏的福德。

真正的功德是无相的性净之理,不论是此生、来世,生生世世都本自具足,而且广大无有边际。修行,度众,能够不取相,证悟性净无为之理,才是有福德又有功德,也才是真功德!

达摩二入四行观(十九)

发菩萨心、修菩萨行,是件很长远的事情。

从现在开始用功,

到三觉圆满、成就佛的智慧,就必须要有福德,

如果福德不具足,

修习的法门便无法成就。

「脱解三空,不倚不着,但为去垢,称化众生而不取相。此为自行,复能利他,亦能庄严菩提之道。」

修习布施能够去除自己悭贪、瞋恚的习气,并可蠲除业障;他人得到佛法及财物的布施,生活上有了助益,心理上又能去除烦恼。如此既能自利,又能利他的菩萨行,就是大乘法门,可庄严无上菩提之道。

发菩萨心、修菩萨行,是件很长远的事情。从现在开始用功,到三觉圆满、成就佛的智慧,就必须要有福德,如果福德不具足,修习的法门便无法成就。

有人一打坐就昏沉,或听闻佛法时,无法理解经教的道理,想礼佛却又感到疲倦、提不起精神,事、理皆不相应;这些现象都是因为过去福德不足所感召。假使希望累积福德资粮,就要将众人之事、道场之事摆在第一,在众生中修福、修慧,就能累积福德资粮,进而在修行上,理事相应、圆融无碍。但是若于修福德中产生执着,就着相了,有人相、我相,就无法庄严无上菩提之道。

「众生欢喜,诸佛欢喜。」福德是由众生身上修得,所以要关心、照顾众生,修一切善法。此外,还要知道三轮体空的道理,了达诸法毕竟空寂,如此即为自利、利他之行,方能庄严无上菩提之道。

达摩二入四行观(二十)

修习六度,

必须明白三轮体空及般若的道理,

并落实于行住坐卧及一切举止言行中。

若能如此,

般若观照、性净之理便能自然现前,

这样才是真正的般若--实相般若。

「檀施既尔,余五亦然。」

六度之前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属于福德、禅定,而般若波罗密为解脱、智慧之门。六度中的每一度皆须具备般若波罗密,方能圆修福德、禅定、智慧,契悟无上菩提。反之,若无般若智慧,则与道未全相应。

有些受持五戒者,见到没有受持的人,即瞧不起他,只看到其缺点,因而产生贡高我慢心,如此就是起了我执、法执。持戒的目的是在自我约束、反省及自我提升,去除自己的习气、我慢及无明;藉由戒法,时时刻刻反照自心,令心清净。若无般若智慧,而以戒去衡量、称量他人,那就违反戒法的意义了。

又如有人修布施时,看到别人不布施,就会认为别人悭贪,如此亦是一种我执。或修禅定时,感觉身心愉快、平静,看到别人没有禅坐、没有好的境界,就认为别人不如自己;这样一起我慢心,就有了我执、法执。

修习六度,必须明白三轮体空及般若的道理,并落实于行住坐卧及一切举止言行中。若能如此,般若观照、性净之理便能自然现前,这样才是真正的般若--实相般若。

达摩二入四行观(二十一)

修行就是要时时刻刻警惕、磨练自己。

人生旅程中,

假若身处顺逆诸境而不能保持心中的平静,

这就表示未与性净之理相应,

得不到解脱。

「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无所行,是为称法行。」

众生的妄想很多,离不开人我、是非,时常患得患失。为了对治烦恼、去除妄想,所以必须修习六度。修习之后,还要不生执着,假如产生「我现在修习六度,别人都不如我!」的想法,那就是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现前,此四相一现前,在日常生活中,即会处处形成障碍。

《六祖坛经》云:「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修行就是要时时刻刻警惕、磨练自己。人生旅程中,有顺境、逆境,有同参道友的赞叹,也有师长的鼓励;但也会有人批评、毁谤。假若身处顺逆诸境而不能保持心中的平静,这就表示未与性净之理相应,得不到解脱。

古德云:「道吾好者,是吾贼;道吾恶者,是吾师。」责备我、毁谤我的人,都是我的老师,因为他们指正我的缺点,使我能够改过,所以不但不气恼,反而要心生感恩。如此思惟,就能使心量广大,与道相当。所以,顺境能助道,逆境亦能助道。

以此种观行来检讨、反省、观照这一念心,不断地观照身、口、意三业,一直达到性净之理现前,如此即是解脱之道。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惟觉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惟觉法师)  

 惟觉法师:惟觉老和尚佛法禅法问答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结劝流通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八觉知 普济众生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七觉悟 五欲过患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六觉知 布施平等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五觉悟 多闻智慧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四觉知 常行精进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三觉知 心无厌足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二觉知 多欲为苦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一觉悟 无常无我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释人名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释经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