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陈兵教授:坐听无弦曲,明通造化机——访宗教文化学者陈兵


   日期:2024/11/14 8:3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坐听无弦曲,明通造化机

——访宗教文化学者陈兵

梧桐影/文

说起宗教,不管信与不信,一种神秘和敬畏总会出现在我们身体的某个部位。哪些充满神灵鬼怪的世界似乎已距我们十分遥远,而从朋友那里偶然听闻的神异故事,也往往成为茶余饭后的“甜点”,让我们得以暂时游离这个物化的世界。身边总不缺乏有宗教情怀甚至信仰的朋友,但每每谈论起宗教,很多人是都说不清、道不明。信仰者自有信仰的理由,而不信的人始终会保持怀疑。或许在宗教面前,人类理性可以达到的位置终究有限,要不为什么佛经中会经常出现“不可思议”这四个字呢?然而,却有人偏僻要去研究宗教,一探宗教的玄虚。四川大学宗教研究所的陈兵教授,正是这样一位宗教文化学者。

最早知道陈兵先生,是通过他那本影响巨大的著作《生与死——佛教轮回说》。很早就曾听闻,很多人正因为看了这本书才开始真正认识佛教,甚至走上了信仰佛教的道路,可谓是一本改变许多人命运的著作。在中国,有勇气在公开出版的著作中讨论轮回问题,并且其中还搜集了古今中外大量关于轮回的事例,由此可见其作者的非同一般。事实上,见到陈兵先生之后,他的言谈很快就印证了这一点。陈先生自称,他是一个直性子的人,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不愿也不会掩饰或隐藏什么。当问及这本书的写作历程时,陈先生感言,对人类来而言,生与死可谓最重要的事情,尤其是对死亡的研究,关系着人类自身的幸福以及人类未来文明的走向。但遗憾的是,目前全世界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和重视都很不够。之所以写这本书,一方面是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佛教有关生死的理论和态度,另一方面,也是在提醒当代大众,对于大量存在的、暂时又无法用科学解释的生命现象,我们不能视而不见,更不能盲目否定。正是这种做人与治学的态度,使得陈先生成为宗教文化圈中一位特立独行的学者,其学术思想自成一家,并且影响巨大。

陈先生的家乡在甘肃武山,1968年从兰州大学中文系毕业后,陈先生被分配到新疆的一个县文化馆工作。那寂寞孤独的茫茫戈壁,那一尘不染的蓝天,成为他反思人生的禅堂。按照陈先生自己的话,就是在不断的思考,什么才是一个真正的“人”。茫茫宇宙,人类的生命实在是过于渺小,并且要受到各种条件的束缚,难得真正的自由。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让人类获得真正的自由与超越?庄子所言的“真人”是不是真的可以做到?带着这些问题,陈先生开始翻阅文化馆中的佛教藏书(当时还属于“禁书”),由此便一发不可收拾。工作十年后,为了能阅读到更多的佛教典籍,他报考了中国社科院的宗教系。出于各种原因,陈先生选择了道教专业,师从我国著名的学者任继愈先生。陈先生笑言,虽然学的是道教,但在北京的十年乃至以后的岁月,他的主要精力其实都放在了佛教上,对道教的研究远远不够。陈先生的话十分自谦,其实陈先生对道教的研究很有其独到之处,尤其长于宋元明清道教史、道教炼养学等领域。他所著的《道教之道》、《道教气功百问》,以及最近重新修改旧稿后集结出版的《问道》,都大受学界和读者好评。

1987年,陈先生被调至四川大学宗教学所,任研究员。从此,他在成都著书立说,教书育人,其思想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逐渐成为国内外兼通佛、道二教并各有大量著作的极少数学者之一。

作为一名宗教文化学者,陈先生又是如何理解宗教呢?虽然研读过半数以上的佛藏、三分之一以上的道藏,但他认为,研究宗教不能只看文字的东西,而应该“解行相应”,即将宗教的实践和教义研究结合起来。和普通人的生活方式不同,陈先生至今仍坚持着每日的打坐静修。他承认,自己写的很多东西,都是将个人的修行体验和原典结合后形成的成果,实质是用心灵在写作。尤其是在佛教的研究上,陈先生强调只有以自心参透佛心,读懂佛言祖语,才有资格评判议论,否则很可能不仅误解了佛语,更误导了读者,带来负面的作用。而如果能够真实体悟到宗教更为本质的东西,就会发现不论道教也好、佛教也好,它们的很多思想其实并不神秘,也并非完全的虚幻荒谬。例如现代物理学对物质世界的研究,实际上很多地方同道教的理论已经十分接近,因而现代的很多西方科学家都十分关注道教的思想。道教所追求的长生,也并非是子虚乌有。他还举例说,当代的基因技术就曾宣称,假以时日,可以利用基因技术极大地延长人的寿命。相比之下,道教的修行方法难度就很大,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做到的。不论道教也好,佛教也好,通过特殊的禅定修行,也不是不能做到改变基因,只是难度很大而已。而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则将这种梦想逐渐在变成现实,并且其技术手段要更为适用于大众。

陈先生认为,当代科学的发展与宗教之间实际上并不是完全的矛盾。科学的发展必然会改变我们对宗教的理解,但这种新的理解,未必不是一种沟通。我们现有的宗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但宗教所揭示的一些宇宙人生的奥秘,则是超越具体宗教形态的。以道教为例,道教的很多法术现在人们都已不再使用,一方面是因为很多东西失传了,另一方面也稀缺相应的人才。不论道教、佛教,其修行方面的内容是需要传承的。按照道教的说法,一些法术可以找老师学,但是法术的力量不仅在于“术”的本身,还在于实施法术的人,有的人是不能或不配施法的。再比如,道教认为人人都可以修炼成仙,但是事实上并不是每个人按照书上写的东西去修就会有作用。

陈先生认为,随着当代心理学、生命科学、物理学等学科的发展,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必然会不断深入,东方传统宗教中的很多神秘主义的东西,也自然会有其真相大白的一天。事实上,所谓的神秘,只不过是超出了一般人的经验范围,因此才让人觉得不可理解。然而,这些超越一般的经验,确也是弥足珍贵的,真因为它稀缺、特殊,才更具研究价值。人类的文明进程,不正是把少数精英的梦想变成了大众的现实?

陈先生自言,他自己的理想,是将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精粹介绍给当代人。不管是佛教也好、道教也好,其中都有很多优秀的东西是值得当代文明借鉴。随着时代的发展,宗教文化中的很多东西都已经逐渐消失,人们对宗教的需求也逐渐改变。过去用很多用宗教来解决的问题,现在都不再需要宗教出面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宗教就失去了它的价值。况且,就中国传统的佛道二教来说,也和西方的宗教有很大的不同。佛道二教的本质并不在于信仰某一个神,而在于通过个体的修行实践,获得对宇宙人生真相的认识。这种注重个体灵修的生命实践和智慧,本质上已超越了刻板的宗教形式。事实上,在道教出现之前,古代记载中就已经有许多修道有成的仙人了。而像老子、庄子这些对宇宙人生有深刻体悟的人,实际也并没有创立什么宗教。不过,传统宗教中的这些最值得当代人学习、研究的东西,仅仅通过读书和哲学式的思考是很难全部弄清楚的。况且,对于当代的普通大众,乃至其他学科的学者来说,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深入宗教的典籍中,挖掘这些宝贵的遗产出来,也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因此,陈先生希望能有更多的专业学者出现,成为沟通传统宗教与现代文明的文化人,为民族的文化重建,乃至人类的文明发展贡献一点绵薄之力。正是秉承着这种信念,陈兵先生在佛学领域出版了一系列震撼人心的著作,其《佛教禅学与东方文明》、《生与死》、《新编佛教辞典》、《佛陀的智慧》等书不仅多次再版,并且还影响到香港、台湾等地区,他也被台湾学界称为“大陆最重要的宗教学者之一”。2007年10月,其80万字的《佛教心理学》一书正式出版发行,这部花费十一年的精力和心血所凝结的成果,可谓是陈先生最具代表性和最有分量的一部著作。但陈先生却谦虚地自称,这部书最开始的创作动机,是为了给希望学习佛法的人一个入门的阶梯,因此算是一部介绍佛教义理的“初级”读物。

当我们谈论这些话题时,陈先生身上展现出的,是一种孩子般的纯真和自然。他瘦高的身材,双眼炯炯有神,说起话来总是双眼微微垂视着下方,有时轻描淡写,有时又兴致昂扬,甚至还如同小孩子一般手舞足蹈。虽然下巴上的胡须已有点点泛白,但他依然看着比实际年龄年轻很多。当我们闲谈起身材的问题时,他半开玩笑似的说:“世上无肥胖的仙人,仙人肯定都是要瘦一点的,否则怎么能飞的起来。要学仙,可不能太胖了。”在他身上,我们似乎找不到那种大多数学者固有的书卷气,而更多发现的是一颗略带羞涩、腼腆而又毫无掩饰的童心。甚至,在那么一刹那间,陈先生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隐遁在红尘中的仙人,如此的质朴,又如此的超然

陈先生的思想无疑是十分独立的。他虽然著书立说,致力于阐释宗教文化的精华,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就是一个唯“宗教至上”的崇拜信徒。他并不认为宗教内的东西都是合理的、真实客观的。例如,他认为如果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道教的养生术有些是合理的,有些也不太合理。例如,从道教养生的角度看,一般不主张过于读书思考,但是现代医学发现很多知识分子同样可以高寿,并且因为勤于用脑,还可以防止老年痴呆,这就是锻炼大脑的功用。相比之下,印度瑜伽中有很多同道教养生相近之处,但它十分重视对大脑的锻炼,规定修行者一天要思考至少五个哲学问题。他还认为,道经中很多是通过扶鸾写出来的,这种方式很可能掺杂个人的主观因素,因此并不是十分可靠。他还谈起了对宗教现状的一些意见和感怀,其尺度之大胆深入,令人咂舌。假如不是提前读过陈先生的著作,还真会误解他是一位后现代式的文化批判者。作为传统文化的弘扬者和推广者,陈先生却拥有更多的独立精神和现代气息,那种不拘一格的自由和开放,深邃的智慧,确实是难得一见。

在陈先生的家中,我们发现了好几把形状不一的、类似琵琶的乐器。一问才知道,原来是他亲手制作的琴,有冬不拉、琵琶、阮、弦,还有一把他根据古书记载制作的,现实中早已失传了的曼陀铃。陈先生说,他并没有专门学过音乐,纯粹是因为个人爱好才制作这些乐器的。说到兴处,他随手拿起那把自己制作的曼陀铃,弹奏了一首颇具新疆风情的民歌。作为一位宗教文化的学者,陈先生还有收藏佛像的爱好。他说,只要出门在外看到带有佛像的物品,总有购买的欲望,他笑称这是一种“购物癖”。在陈先生的家中,书架上摆有很多质地不同的佛像。地面上还立着一块很大的石头,上面浮现有淡淡的色泽和花纹,经陈先生介绍才发现,竟然恰似一尊水月观音。

严格意义上讲,陈先生算不得一位收藏家,但是他确实是一位收藏的爱好者。在他那小小的书房,藏有他三十多年积累的各种书籍和佛像、弦乐器,但这些对他而言,也并不是真正最重要的东西。在陈先生身上的那种特殊的气质,似仙似佛,又非仙非佛,在我们这个时代几乎已难以找到。或许,这才是传统文化一种最佳的烙印。有什么收藏品,能比得上人类精神世界的沉淀之美呢?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