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陈兵教授:陈兵教授谈佛法与科学 何谓真实


   日期:2024/11/21 0:4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陈兵教授谈佛法与科学 何谓真实

■ 如果你没有超越人类知识的话,你根本不可能看到真实,你只能看到一个符号世界。现在科学家也承认这个。

■ 科学成果还是人类用自己的感知方式、研究方式建构的一个体系。它不一定就是客观世界的体现。当然,这个体系它有用,你只能说它有用。科学与佛教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佛教讲究“如实知见”。

■ 唯识学主要通过依他起相、遍计所执相、圆成实相来对人的认识过程进行解析。

■ 人的认知是怎么形成的呢?心与外境相接,这是第一步,叫做触。比如我们现在,看见外面一片绿色,这个是前五识的眼识看见的。如果是一个小孩的话,他并不知道那是什么,他眼睛里只有一片绿色,只有经过学习,掌握词汇,他才能知道那是树,是树的绿色。这就是说,首先通过感官看见一片绿色,这叫做“相”。在相的基础上形成一个知觉符号,这是人为制造的一个符号,它在外语里面又叫别的一个词,这个完全是经过人的认识,给它附加上的一个认识符号。它并不是原来的那个物体,只是一个认识符号,在认识符号这件事情上,人的认识就出问题了。“相”可以说像镜子一样的,你在心里面呈现出一片绿色,还没有分别的时候,这个在佛教唯识学里面把它叫作“依他所起相”。它是因缘所生的。因缘所生是眼根接触色尘,经过眼识的作用形成一片绿色的感觉,这个时候是一种直觉。唯识学认为它是相对的真实。如果是“依他起相”,你看到一片绿色,你只是看到这个,你还没有认识到它是什么,是不会生起烦恼的。必须要形成一个明确的概念,经过“思”心所的作用,形成一个明确的概念,然后再进行价值判断,是我所需要的还是不需要的,可爱的、不可爱的……然后才能生起烦恼。如果你整天住在这种看见什么也都不动心、不形成概念,就像《坛经》所说的那种“无念”,不分别它是有用的没用的,美的还是丑的,那就接近于“依他起相”,那就接近于认识事物的实相吧。当然,那也还不是真正的实相。

■ 在“依他起相”上面起了名言概念的分别以后,加上了很多主观的、不符合事物原貌的东西以后,就叫作“遍计所执相”。人类的认识,整个是以语言为工具进行思维,语言学上就这样讲,思维用的工具是“词”,完全是人造的一个符号,已经不是原来具体的一个事物了。尤其在认识与我们人相关的一些东西的时候,比如说当官的,他当了某某处长,别人不叫他处长,叫他名字就不高兴了,但是处长并不是他自己,处长只是他生命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他所担任的社会角色,他对真正的他自己并不认识。我们通常认识的都是我们自己形成的一个概念,事物的实相是什么呢?这一点,拿我们这样的认识方式,根本就不可能认识。比如说,我们用眼睛看见的任何物质现象,现代物理学发现,它就是不同波段的光,反射到我们的眼里。而我们进一步再考察光,光的实体就是电磁震荡,电磁震荡说不上有什么颜色,它为什么反射到我们眼睛里,就变得有颜色了呢?这个颜色是不是正确的呢?不见得是正确的。比如有色盲的人,他看红色就会看成黑色,或者看成褐色。有些人看起来是红色的东西,有些动物看起来就不一定是红色。这个在佛经里面,是用“一水四见”的典故来进行解说的。同样是一条河里的水,人的肉眼看起来就是水,是可以拿来喝的;但是在鱼看起来,是它的房子,是它游乐的宫殿、园林。饿鬼看到的是脓血,也可能是红色的,也可能是很脏的、污浊的颜色。诸天、天神看起来,这条河是宝石,非常漂亮。所以我们要拿这双肉眼直接看事物,看见的只是因缘所生法,是根据我们的“业”所造成的。但是,在别的动物眼里就很不一样了。庄子说:毛蔷与西施是古代的美人,男人见了都是垂涎三尺,但是鱼和燕子看见她就要赶快逃跑。比如说粪便,人闻起来很臭,但是屎壳郎就把它当做美餐,在它的感官里面可能是很美的。那这个大粪究竟是臭还是不臭呢?只能说在我们人的鼻子闻起来是臭的,如果要描述它的性质的话,很不好描述。那只能说是不香不臭了。它的实体是不香不臭。至于它最终极的实体是什么呢?要描述这件事情是极为难的。如果要比较客观的描述,只能这样描述:它是法界,它是依据法界在人的意识里面,阿赖耶识所造的,在我们人的眼里看起来,呈现出这样的。但是我们人往往把它理解为:它本来就是这样,它绝对就是这个东西,这就叫做“遍计所执相”。

■ 真实的本来面目,叫做“圆成实相”,其解释是:“诸法二无我性所显真如。”那么怎么能够探讨到 “圆成实性”呢?因为我们用名与相这两种符号,所能认识到的,只是“依他起相”和“遍计所执相”,大部分时间都是“遍计所执相”。“遍计所执相”是加入了我们自己虚妄的、虚假的分别,所以它不能如实地反映本来面目,也就是不能反映“圆成实性”。所以我们拿一般我们天生的,还有在社会当中所形成的认识,是不能认识“圆成实性”的。要认识“圆成实性”,那就主要是从“依他起相”着手。这个在《密严经》里面有一个偈子,它就讲:“名为遍计执,相是依他起;名相二俱遣,是为第一义。”在感官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名言概念,是“遍计所执”,是虚假的。感官认识所认识到的相是 “依他起相”,是因缘所生的,不能说它虚假,只能说它是因缘所生的。因缘所生是不是真实呢?下句就讲了,还不是真实,比起“遍计所执”要真实,但比起“圆成实性”还不是真实。那就要把名与相,两者都遣除、都除掉,那就是第一义。玄奘一系的“护法系”唯识学认为,就在“依他起相”上,不起“遍计所执”的种种分别,这个时候就是“圆成实相”。

事事无碍与全息理论

■ 都是我们自己把自己执著了,认为什么东西必须这样,实际上这完全是一种人为的分别,如果认识法界的本来面目的话,心灵是可以随意地变造的。时间没有它的自性,所以一念等于很长的时间。佛就可以随意地把长时间作为一念。空间没有自性,所以你可以把整个宇宙看做一个微观粒子,想变成什么就变成什么。这是法界提供给人类的一种最终的前途,你的心灵就具有这样的功能,只不过没有开发而已。如果要去如实地开发的话,最终就可以开发出事事无碍这种功用。但是你没有开发出来的时候,那你就在事法界,你任何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受你所在的这个法界的自然现象、因果律的制约,只要你没有超出这个,就要受这些的制约。

■ 现代最尖端的科学,都在逐渐证明这一点。一流的物理学家也认为,整个宇宙就是心,认为把它说成心比说成物质更好一些。科学的发展,在最深、最前沿的那个层次,是不断地向佛法的事事无碍法界靠近的。你看一个硅片里面可以包含好多个信息。现在发现人的每一个细胞里面,都包含有全部的生命信息,将来体检,在一张纸上,你手这么擦一下,你的基因就留在那里,你全身所有的信息都可以留在上面。这叫生物全息论。

■ 在宇宙万法里面,任何现象它都是极无自性,一点自性都没有的,它同时又是一个心气的变化、游戏。汉传佛教,像华严宗,更喜欢把它整个看作是心,叫做法界心。整体上大家都是一个,它的性质完全一样,功用也完全一样,同时又是互相具摄的,它就包含所有的一切。一个微尘里面也包含整个的世界,人的一念心里面,也可以包含十法界,整个的宇宙都可以包括。因为它没有界限,整体是一个。所以天台宗就讲一念三千,你当下一念实际上就已经具备了从众生的法界到佛法界所有的一切,包括你的身体、心灵和世界,这些全都包括,本来就具足的。所以时间、空间、大小、一多,这些最重要的关系实际上都是人在认识世界的时候,一种人为的划分。它既然是一体,既然是极无自性,它里面就既没有时间,又没有空间,没有一跟多的差别,没有自己跟他人的差别,没有佛跟众生的差别,它整体就是一个。既然整体就是一个,就具足其他所有一切功能。那么,那就是任何现象之间,实际上就包含整个宇宙,我们可以把它叫做宇宙全息吧。一切都包括了,而且这一切都可以随我们的心产生一定的变动。因为整个世界的本质就是心变造的。

<摘自慧恩期刊第十期精华本 2010年01月 >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