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其它:心得解脱(吕芳民)


   日期:2024/11/30 8:5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心得解脱
 
吕芳民
 
    人之所以忧悲苦恼,在于欲贪及不明苦之因缘,欲贪愈强,苦亦将随之增强。透过分析、观照,我们可以了解每一个「苦」的背后,都存在着黏着的支撑与系缚。若欲贪灭尽,则一切挂随顺因缘,心无束缚,不论于顺境(可意境),或逆境(不可意境)中,皆能合乎中道的取舍,心得解脱。
 
    欲贪的形成在于根、境、识相应后产生乐的感受,进一步地产生渴爱的执着,而紧抓不放,紧黏不离,且生主宰欲,主宰欲一生,不如意,求不得苦便生。若不知苦的正确疏导或处理方法,则容易产生压抑与排斥,于是「求不得(排斥不得苦)」再生,心理挣扎煎熬更盛,如同「苦上加苦」。苦越盛,趋乐的心念也会愈强,趋乐则用攀缘乐境来转移苦境,由于刺激心灵及感官,于是又助长了欲贪,心更不易满足,如此循环不已,轮回不息。所以欲贪不除,心便不得自在,不得清净解脱,当然,更不能说「欲境即涅槃」了!
 
    由行为的表象,不能认定其有无欲贪,因为同果不一定同因。主要在于其背后推动的心念是否考虑因缘需要性,或是业力的使然。考虑需要性,就是理性判断当下的状况,做出当下最佳选择。若是欲贪业力的推动,则身心将不自主地受习惯力的牵制,不得自在取舍,欲贪的对象也将如磁铁般的将我们牢牢的吸住,于是理性在业力的侵袭下,逐渐减低,痴性也因欲贪的强化,而相对地渐渐加重。欲贪的动机,无论仅是心念,或已形成行为,皆是「恶业」,皆应用观照来消灭它。反之,心念于一切时、一切地丝毫都无贪念、瞋念、痴念,一切因缘分明,则处于任何境界,皆为「涅槃」。也就是六根再度历缘对境时,不起一丝染着之心,一切如实,才算是从欲境中获得解脱,身心才能安祥。而经由四念处观照、分析的学习,渴爱与欲贪将逐渐止息,心灵的解脱,也将指日可待。
 
    对付欲贪最好的方法是「正念」,正念就是观照,观察念头的生灭,执着的变化,观察因黏着而起的排斥、瞋恨、冷漠,观察苦恼的形成与消失,并且仔细的思维、分析其中因果关系,在每一次贪的业力展现时,都能清楚当下的变化情形,如此,不断的以观照力与业力相抗,在时胜时败的过程中,欲贪将逐渐减弱,对人事物的黏着性会慢慢的松弛,也因此而使依靠欲贪存在的瞋恨、苦恼转淡,于是内心清净自在,无所忧虑。进一步地,在人际关系的互动中,冲突渐减,关怀渐增,对世事的慈悲心亦逐渐增长。
 
    观照的要点在于面对、仔细和专注。要能勇敢面对,才能观察清楚。也就是面对着苦受,不压抑、不排斥、不逃避,本着「欢迎光临」的心态接受它。心念逃避苦时,告诉自己「逃避」。排斥时,告诉自己「排斥」,并注意苦受的当下变化情况,如同看心电图一样,起伏变化处处分明。这样对包身四大变化如实知,对情绪生灭如实知,对六根一切触受如实知,即有利于培养如实智慧,愈如实,欲贪愈低,解脱的可能也就愈大了。因此,灭尽欲贪,才能心得解脱,去除渴爱,才有涅槃可言。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