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许士群居士:生活中的修行


   日期:2024/12/1 0:5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生活中的修行

许士群 主讲 
林杏嬬 笔录

  ◎ 前 言

  感谢张慈田老师于民国七十九年起,在学此课程中所给予我的启发及教导,日后一直都觉得很实用。过去自己常陷入矛盾,遇到小事情就容易纷乱,至今能够训练出一种能力,在短时间内重新微笑,重新放松,这是我学佛的经验。平时为公务、家庭、孩子占去了大部份时间,较没有办法以专业立场与别人砌磋,但我认为没有关系,学佛能实用就好,世间有如百货公司,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环境都存在,只要把自己的角色做好,活得没有负担,才是重要。

  ◎ “我”的察觉

  要了解人及社会之前,要先了解自己是活在什么样的世间,及家庭环境、工作,自己是个怎样的人。佛教在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就是“我”,“我”到底又是什么?“世间”是指什么?须先有基本认识,才能确定学佛的目的及调整生活的方向。我们就先来了解人的构造,可做个实验,耳朵塞住就听不到声音,不管别人在骂或赞美、声音大小,音乐好听不好听,都听不见,人以六根(眼、身、鼻、舌、耳躯、思维)来接触外界,当声音进来,我们会有反应,在反应中展现自己的本性,就本性是当时自己的状况,我们无时无刻活在各种情境中,贪、嗔较能察知(喜欢什么东西?排斥什么东西?)但“痴”较难证明,有一种状况能证明就是“后悔”,“后悔”是感觉以前不对,就是以前痴。平常一天当中在贪、嗔、痴中打滚好多次,在滚滚红尘中要如何让自己定下来,就是现在开始无贪、嗔、痴,很清楚自己要做什么,即如何在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内外交融过程中达到心境平稳、喜悦、清楚、财信,这就是今天要跟大家探讨的。

  现在让我先作一分钟的思考,自己问自己为何来这里?想做什么?以前常问朋友说:“你自己知道你有在呼吸吗?但大部份的人都不知道自己在呼吸,大部份不知自己在做什么。有人会说过去是梦,几十年像是昨天才过,其实是一直活在迷迷糊糊中,我建议现在开始养成每一秒钟的清清楚楚,就不会对过去的感觉是梦,尽量培养一种习惯,就是每一秒都清清楚楚。再者认清自己和环境是什么关系?这样才不会有梦的感觉,没梦的感觉就清清楚楚,越来越有自信。如果稍加观察,其实我们有很多的烦恼、害怕是来自于幻想,不知会怎样?举例来说,自己的房子已住了几十年,晚上电灯关掉了,半夜起床还是会怕,其实不是怕看不见,而是怕不知是否有鬼,因我们不知,有猜测的成份,它会引起恐惧,所以平时要清楚自己在猜测什么?人是复复杂杂,很容易本末倒置、前是后非、朝三暮四,今天否认昨天,明天否认今天,早上决定的事下午后悔,下午答应别人晚上说不要,“我”到底怎么?同样的一个人每个时候都不一样,要自己去找答案,没有标准答案。

  ◎ 清楚当下的观

  要具备如何的能力,才会活得有自信、清楚、喜悦、平稳?依个人浅见是要具备“知”,不只是道理或观念上清楚的知,可以说是内观的能力,例如,我们在观念上知要有礼貌,但却没有看到自己是否对别人有礼貌,说“人不可这样”,但说别人时,自己也是这样,这就是知但没看到,有的是看到但做不到,心与行不能配合,知但做不来,所以要有内观能力,观的意思也可比喻探照的意思,例如静坐时,不想什么,只注意呼吸;若有念头,或冲动的感觉就叫“观”,接下来介绍如何来具备这种能力。

  ◎ 内观的目标

  前面所说的是要给自己目标,在内观方面须做到几点:

  一、平时在工作休息时,利用三分钟的静坐。较没有基础的,可安排晚上睡前十分钟的静坐及早上醒来时半卧躺放轻松,观察呼吸三分钟后再观察自己当下的心境,是否还有在呼吸,先由此开始,再慢慢观察下床的动作是先左脚或右脚下床,再来是穿衣服,拿东西的过程,透过较详细的观察,可证明一件事:世间上实际没有一种神秘的东西,没权威的东西,大部份的神秘是加上包装,而权威是因为怕他,所以怕及莫明其妙的烦恼是来自于猜测。

  现在所说的是较高的理想,一开始做不到,可先培养一种想法,我们知就说知,不知就说不知,有人问我是否有上帝,我会回答说不知,因要说有就必须证明它存在,要说没有也是要证明存在,没办法证明就要说不知,说“不知”这一句话是很有自信在说,不怕漏气,确实不知,如说知,再问长的什么样子?迫问下去,会变成互相争辩,争辩就是离开理性了,为了“上帝”两个字,好朋友变仇人是很奇怪的事,所以养成如实知的习惯,清楚就不会有神秘。而对父母、兄弟、朋友、老师不以权威相处,以尊重、关心相处,彼此会更贴切。

  二、内观较深的人,会清楚世间是无常的。这不是背书或听人家说的而把它记起来,“无常”这两字必须有气魄地说自己发现,以发现者的立场来站立,别人以为常是别人的事,自己肯定认为无常,感受、想法甚至身体的状况都是无常,本来想听演讲,还是去朋友家?想法反来覆去,早上四点睡觉,六点起床,洗脸、吃饭,下午来图书馆然后回去,只要好好观察,包括内在都是在变化,甚至身体一分一秒都在变化,而这种发现不是别人告诉的,是自己所发现的,如果是看书得来或背来的,都不是自己发现的,必须是从自己本身发现的才是真正知,一直深入观察到最后就会确定,这时就轻松。有很多事情就尽力做,如做不成,就只好这样接受事实,没有任何负担,这叫做很积极但没有业绩压力,会成为快乐轻松的人,因为垃圾已清了。

  透过内观而发现世间无常的人,就慢慢会放掉强求很多事情,“一定要这样,一定不要这样”的心情会慢慢放掉,不要担心变消极,可试试看。

  三、人、事、物的变迁是复杂的互动关系,所以要建立游戏规则。也要了解人的规律及大自然,大环境的规律,因活在大环境中所以和它息息相关,我们不能离群索居。像一个闭关三十年的人,还是要有人拿东西给他吃,不是真的把自己关起来,必须要与环境相处,这点必须认识。

  四、是不杀生。这里说的“不杀生”与一般的不杀生不同,并不是不杀动物的意思,“生”指的是当下展现,存在不杀生指的是不否定当下展现之意。例如,“这朵花为何放在此地,为何都是土,有不能接受的感觉。”但调整心情,第一秒钟,“咦?它存在这地方。”不要否定当下的产生,它就是在这里,先接受它,就不会有预设的立场,而不会认为花放在这里是错误,以较轻松的心情接纳它,才再来了解它为何放在这里,那将会培养以事论事而不会以情绪论事的习惯。

  ◎ 内观的技巧

  现在介绍一些自己想到的技巧,做为参考:

  一、有事办事,没有看呼吸的习惯。看有观察的意思,以自然用平稳的心情看呼吸就是在打坐,一般人平时要做生意、做工,没办法一整天过专心专业的修行,培养随时回来看呼吸的能力,对自己帮助很大,能让自己放松且训练专注的能力,如要变成各位的经验必须各位自己去做。

  二、培养念兹在兹的习惯。还没办法成为一种能力,只要成为习惯就好。例如,拿杯子时就眼到、手到、心到、眼睛看到,心知要拿杯子,手拿起杯子知道,拿什么都清楚,就像机器人动作。

  三、要加强无常观。从开始到现在已坐有四十分钟,没有改变姿势的人举手,(没人举手)都会改变。心里千头万绪都是在变化,要把它看清楚。有时会追求喜爱,排斥不喜爱的。喜欢什么?讨厌什么?要去看清楚,从今天开始培养,对无常的确认,喜欢也是无常,不喜欢也是无常,有段过渡时期就叫中性,能保持在中性,会很平稳,随时让自己在追求喜好与讨厌之间能回到平稳的心情,如何回到平稳的心情?看喜欢、不喜欢,以看舞台剧、电视剧在表演的心情这样来看,用这种心情来看自己的心情,把自己跳出来,客观的看自己,这就可以建立自己在看喜欢与不喜欢的距离,才能清楚心情的变化。

  四、知与行动要一致。在做的当中会有拉锯战产生,例如,要布施,但钱要出来都会舍不得,并且找千百个理由,想要拿出又没拿出,心想要做与做之间的拉锯战会痛苦。

  五、人生乃是一场不断的行脚。生命的每个阶段都在体会无常,我最近在推动修行园之建立,其中强调每天都要换床位,看自己会不会不甘愿,今天睡A床,明天睡B床,试试看,我有试一星期真的感到好烦,在家中选三位床,一星期内转来转去。

  我认为这要学习,晚上从A床转到B床睡须搬棉被、衣服及其它东西,会发现自己负担太多了,对自己太啰嗦,所以会训练自己简单,而它不是观念,要成为实际,从这样会舍掉不必要的垃圾,可先由睡觉地方先训练,慢慢到很深内在的变化心情,因心情、想法整天都在变化,其实它是在行脚。我曾经请教泰国的出家人在森林三个月行脚的训练,一开始有八人共住,后来分成二组,每组有四人去睡坟墓,二组人彼此看不见,然后经过两天再分成两人一组,再经过三天就一人,此时考验来了,晚上一人睡在坟墓都没有朋友,就会知道。还有早上起床就要决定往那个方向走,不能后悔,不管遇到任何状况,有没有托钵到东西,到了黄昏就找地方睡觉,当中不可改变方向,过程中会经过很多心情,经过三月的训练,会养成独立的个性,行脚最重要是培养出中能坦然接受一切不如意的变化。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