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其它:仪式、宗教与佛法(张大卿)


   日期:2024/12/6 9:0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仪式、宗教与佛法
 
张大卿
 
    世间很多事,原来有其精神层面的内涵,后来的人有样学样,逐渐忘失其精神内涵,却又于碍于不敢放弃传统,宁可徒具形式,也要保存下来,这可能是仪式空洞化的由来。
 
    古早人知道,人来自自然,称色身为四大:地、水、火、风;地指土、土壤,包括各种矿物质、动植物尸粪化成的有机肥料,水指河湖、海洋、山泉、地下井水等,火指太阳、火山、森林火、闪电火,包括气温、体温,风指空气、呼吸、气候变化(台风、和风等)。古早人也知道,人死又回到自然,化为尘土(植物的肥料)。
 
    人来自自然,罗马人称「人」为homo,homo这个字就是从humus来,humus汉文译做腐植土,指肥沃的表层土,希伯莱文里的亚当(ha'adam),原意也是土壤,旧约创世纪说上帝用泥土造人,与此有关。人当然远不止是土做的,土只是简约的说法,土代表整个大自然、大环境,土与水、火、风分不开,彼此互动,如风能造山(土),也能移山(土)。
 
    古人说不要忤逆天意,指的是人来自自然,要顺应、随顺自然,如农作要随顺节气。古人知道自然只能体会,不能完全了解与控制,所以发明各种仪式,目的是要节制人类行为,促使「人类行为」(伦理)与「自然法则」(天理)不相违悖,这就是仪式的由来。
 
    仪式这个字的英文是ritual, rites,这两个英文单字最早可溯源到古印度语R'te,原指宇宙的自然秩序。人类社会需要秩序,需要人际互动、团体互动的游戏规则,甚至需要人类与其它众生互动的规则。没有良好的规则,不但人类社会容易失序,大自然也会失去平衡,可是人类智慧初开,并不清楚什么是良好的规则,只能凭直觉和有限的经验,去揣摩天意,人类就在一己私欲与揣摩天意的互相激荡下,发明各种仪式,约束彼此行为,同时也加强团队精神与彼此连系。
 
    因为智慧初启,人类并不很清楚「天意」(天意即是自然法则),仪式也因此带点神秘、敬畏的味道。前面提到,仪式常是一己私欲与揣摩天意的激荡品,当私欲膨胀时,仪式可能被少数人利用来控制别人,甚至「自大」得要控制自然,呼风唤雨;原来要「法天」、「顺天」后来变成「人定胜天」、「征服自然」,于是有仪式,也不一定救得了人类。
 
    人类向来自以为智慧高于其它众生,两脚能站,懂得用火,能制造不断改良的工具,以为这样就可顶天立地、旋乾转坤,却很缺乏和平的智慧,很不懂人与人、人与自然平等相处之道,于是履遭「天谴」(水土保持破坏造成洪水,政治私欲膨胀造成战争、凌虐恐怖),古人反省的结果,把病因归于「内自恃我」的「我慢」,希腊人把「我慢」叫做hubris比,英文译做extreme arrogance,汉文译做极端的傲慢,基督徒称为「原罪」,伊甸园的亚当与夏娃自以为了解自然,强不知以为知,才沦落成子孙的「共业」。圣经的故事不是历史,不能依文解义,历史尚有微言大义,圣经做为故事,实在有其很特别启示。
 
    宗教产生,本是要截长补短,挽救仪式之不足,宗教强调「去我慢」为根本,很可能是针对仪式给人滥用来呼风唤雨、搬神弄鬼。宗教的英文字religion,原意有再连接(relink)的涵意,指既连接又超越,不但连接人与人之间,还要跨越部落、种族,使人类成为一家、不分彼此。一切宗教喜欢讲「不二」,理由或许在此。
 
    既连接又超越,不但连接人与人,还连接人与天,有些宗教把天解释为人格化、父母化的上帝,如果依文解义,难免感觉荒谬,如果理解为这样讲比较亲切,好像画树画成有头有脚一般,就不会觉得荒谬,也许还别有味道。
 
    与仪式一样,宗教的原意也是要符应天意(自然),但因为都揉染一己私欲,加上智慧初开,对天意只能凭直觉与有限经验反省揣摩,理想上是要既连接又超越,实际上却难免本位主义,自以为是,不但没有把人与人连接起来,而且还制造对立仇恨。
 
    这要从教派(宗派)说起。一般宗教都分苦行与乐行两种,前者如天主教修道院与佛教声闻法,后者如基督教与佛教菩萨法,前都厌(人)世,后者欣彼(追求另一个美好的世界),前者只重视精神解脱,后者则同时讲究世间物质充裕。因为人缘、习气不同,这两种人很可能由意气不同变为意见不同,进而又变为戒律、教条不同而互不相容。
 
    以佛教言,声闻法认为世间(现实)就是苦,解脱只是苦灭;菩萨法认为苦乐是一体两面,看你从那个角度看。声闻法鲜少讲世间法,菩萨法则两者并重,有时干脆讲世间法就是解脱法(出世法)。世间法包括人伦、经济、政治、生态(环保)。声闻法给人感觉比较不关心众生福利(特别是人类的物质生活,菩萨法给人感觉比较关心众生福利,行为表现比较喜欢做救济(主要是救急))。以上都是讲倾向,请注意不要截然分类。说声闻法、说菩萨法都是为了对一些行为做对照。
 
    过度强调众生福利,可能给人感觉泥菩萨过江或治标不治本;过度强调解脱涅槃,可能给人感觉三餐不继、世间责任(做家庭成员、做社会公民)未了,奢谈出世解脱。世间法与出世间法似乎有必要连接起来,才能真正超越,回归宗教创始者的本怀。
 
    菩萨法的「欣彼」,如果解释为西方极乐世界,则保留了很多声闻法求解脱的意涵,所不同只在西方极乐世界的说法,有求助阿弥陀接引的味道。「欣彼」如果解释为打出拚出一个人间净土,可能比较能结合世间法与出世间法。
 
    佛法是佛教(宗教的一种)的内容,不是佛教徒的人也可以学习佛法,不相信三世因果(或轮回)、不相信天眼通、宿命通的人也可学习佛法的四谛八正道。宗教不是要把人隔开,不要把人分成回教徒、基督徒、佛教徒;宗教不要有所谓 「正统」(orthodoxy)的经典解释,「正统」的解释很容易使某种教派宣称「只此一家,别无分号」,造成教派隔离。请注意,宗教是要连接,又要超越。
 
    要连接就要交流。要交流,首先要允许不同的意见,不要有所谓「正统」,要欢迎「异端」,免得今天的异端变成明天的「正统」,又「君临天下」不容许昨天的「正」统,这是宗教战争乃至教派斗争的根源。
 
    要超越,首先也要容许不同的意见,容许对方不同意我的意见。不但容许不同的意见,还要容许不同的行为伦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需要好好的深入讨论,传统伦理不一定就是自然法则,传统戒律不一定符合因缘法。所有的宗教(不只是佛教)都同意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怎样才算自净其意,每个宗教、每个教派的解释(包括对根本戒律的解释)不尽相同,甚至有的还大不相同。基督徒喜欢说,只有上帝能审判人,言外之意就是人很容易轻易论断别人的意见与行为。毁谤、中伤、破坏他人名誉,常系假藉自以为是的行为伦理去论断别人的行为伦理,有时候为了打击对方的行为伦理「替天行道」,还不惜扭曲事实,制造历史,一方面可泄一己瞋恨,另方面还可「护教」、申张自认符合因缘法、自然法的人伦。
 
    世间需要明辨善恶,行善弃恶,使人伦符合因缘、符合佛法。要连接人与人之间(人伦),连接人与众生之间(生态环保),佛法的三种增上,可以参考。三种增上分别是我增上、世间增上、法增上。我增上指凭良心,将心比心的忠恕之道,世间增上指在乎自己的名誉(名誉常是世人的意见褒贬)、在乎自己变成别人的坏榜样,法增上指的是超越世间善恶、超越毁誉称讥,身、口、意俱向三毒(贪瞋痴)降代的践履修行。只靠我增上、世间增上,社会仍可能搞得互不包容、天翻地覆、日月无光。每一个人的「我的良心」与「世间」观念很不相同,只以为自己的认定才对,忘了自己无明未断,毫不给别人留个余地,这也许可以说明世间乱纷纷的缘起。
 
    仪式原系谦逊地面对人类所不了解、也不能控制的自然(自然指一切因缘),好的仪式可以使人常冥思因缘,不好的仪式则弄巧成拙,想呼风唤雨,控制众生,主宰别人。宗教原系要连接与超越彼此的差异,却跑出正统与异端,不能进行平等的意见交流与行为观摩。佛法不能截然两分世间法、出世间法,要解脱,也要关心众生福利,要修行也要考虑政治经济的善与恶,对人伦要尽量包容彼此见解、行为的差异。好好的实践法增上,也许仪式与宗教回归「缘起法」的本意才能复苏。(本文原系1993年6月19日在美国洛杉矶菩提寺的演讲,该演讲系应洛杉矶佛教联合会会长照初法师的邀请,在此附志并致以谢意)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