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如本法师:见性成佛 第三天


   日期:2024/12/7 13:0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第三天

诸位观众、诸位菩萨大家好:

现在我们开始演讲「见性成佛」,这两天开始演讲见性法门到现在,反应非常热烈,可见在这个时代,听经闻法要见性成佛的大有人在,因为见性是转凡入圣的关键所在。见性是每一个人成就圣人必然要经过的洗礼。我引用一位开悟证果圣僧,他按照佛陀的开示修行把它节要,说了四句他开悟证果的理论。他说:

「对境无心了凡尘,无心犹非真修行,

无住生心修六度,方为如来接棒人。」

好庄严的四句偈,意思是修道者要如何修呢?他告诉你「对境无心了凡尘」就没有错了。对境界不能生心,对境界不能住相,对境界一切尘埃,全部不使其沾粘在你心里。「对境无心」这才有办法了断你凡夫的尘埃,尘埃没有净化,如何成佛作祖呢?他才说「对境无心了凡尘」,但是并非对一切人事物不清楚、不明白。不是,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状况之下,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对境界清楚,但是不会将境界耿耿于怀罣碍在心里,不会留恋境界,如船过水无痕。无心时法身慧命当下复活了。法身之所以复活是对境无心,否则,外面的尘埃占有你的心,染污你的心,你的法身如何复活呢?所以要「对境无心」,这是修行不可否认的事实。

你外出绕一绕,结果把那些尘劳、尘埃都带回家里来,于是一直发牢骚,对境界耿耿于怀,不能忘境,就积一堆病,病在你心里没有净化、没有解脱,这样你当然会得到大头病,什么大头病?执着的病。执着就生病就痛苦,不能自性解脱。所以禅师将他开悟的经过写成偈颂,三言两语就交代得很清楚了。「对境无心」才有可能「了凡尘」,之所以可以了凡尘就是对一切顺境、逆境,好与坏的境界清楚,但不住于心,也惟有心内无境无尘无相无心,才有办法真正达到解脱。

有一位即将开悟证果的出家师父,下山来买一些日用品,无意中走到一条花街柳巷,刚好有一个妓女对一位员外说了一句话,她说:「你今天来找我,你并无心。」这是世俗人的对话,不过这句话划过虚空传到禅师的耳边,变成不是世间话了。她说:「你今天来找我,是无心的。」当然世间人可以解释为:「你来这里没真心对待我,来这里是无情无义的。」世间人会这样解释。但是这位妓女说出来以后,这句话划过虚空传到禅师耳边,禅师不是如此悟的。他把它悟为「对境无心了凡尘」,我之所以生死轮回就是心中积了一切相,积了一堆心,贪、瞋、痴等无明烦恼,嫉妒心积一大牛车比玉山还高,这些心把我害得很凄惨,令我生生世世堕入轮回中不止不休,我今日要顿断心中的一切尘境,要了凡尘。这位禅师听到妓女说「你无心来找我」,当下就见性了。

所以开悟证果要有机缘,因缘成熟,在参到快开悟证果的边缘,临门一踢,当下见到真如本性,法身慧命当下复活。这个公案「对境无心了凡尘」是转凡入圣开悟证果必然要经过的关键。但是无心并不代表究竟,你要做的工作还很多,「对境无心」只是消化你心中的一切相、一切尘埃而已。你的真如本性要起妙用,叫做「无心犹非真修行」无心是对于善恶不要思惟,贪瞋痴不要现前,不起恶毒心,不批评是非,说话要随喜,不生瞋恨、嫉妒、吃醋等心,无心是指这些心不要生起,暂时将你的见思惑伏住,不会随便动善恶的念头,把它伏住而已,最后要顿断三毒,把无明净化,这才是真正的功夫。

他又说「无住生心修六度」这是真功夫。什么叫做「无住」?就是不住贪瞋痴,烦恼杂草完全不住在你的心里。那要生出什么心?行持六度波罗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六度要行持,你证得空,得解脱;你证得空,得大智慧,但是你有智慧,你的慈悲心若没有圆满,也是一样成不了佛。「无住生心修六度」要布施广结善缘,为成佛铺路,要持戒、忍辱、精进,要学禅定,最后般若智慧开时,顿断无明烦恼转凡入圣。所以「无住」就是「真空」,「生心」就是「妙有」,要净化贪瞋痴,使其不能在我们的心里停驻,要真空,起慈悲喜舍的妙有,度化穹宇无尽的众生。所以告诉你要「无住生心」生什么心?六度万行的心。如果你如此行持,「方为如来接棒人」,你才是真正继承了十方诸佛的衣钵,方堪称为「接棒人」。

你若没有「无住生心修六度」的话,你虽然出三界却沉空守寂。证空却住空,证涅槃住涅槃,你只是声闻、缘觉、阿罗汉之类,你不能代表佛教的全部,虽然你是佛的弟子,但只是自了汉、自度自利而已,无法达成佛陀出世度众生的本怀,为以偏概全局部性的而已。你应如何呢?「无住生心修六度」这才是菩萨道真正的精神,不但自度又度人,自利且利人,作为众生「不请之友」,如此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才是佛真正出世的本怀!才堪称如来接棒人。不如此如何继承佛的衣钵呢?你想荷担如来的家业,续佛慧命,不要把佛法断送在你的手中。所以二乘人度众生随缘而已,没办法像菩萨那样大公无私作为不请之友,能无尽度化众生离苦得乐,修六度、行持六度,道理在此。这内容真庄严,三藏十二部教典不论怎么讲,都没有离开这四句偈的内容。再念一次:

「对境无心了凡尘,无心犹非真修行,

无住生心修六度,方为如来接棒人。」

我们修道听了很多经,学了很多法,但是却无从入门,学太多却不知要如何修,这是大多数人常碰到的问题,今天我教大家行持这四句偈,你修行就有个入门处。「对境无心了凡尘,无心犹非真修行,无住生心修六度,方为如来接棒人。」听起来真是大快人心,听起来会起欢喜心,有个入门、入道之处,所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与开悟圣僧「无住生心修六度」大同小异。「无住生心」,「无住」是什么意思?就是放下一切万缘,完全净化心里所有尘埃,一切三毒净化,无明三惑全部顿断,无所住,就可见到本体,见到如来藏,见到一真法界,见到大圆镜智,见到法身、见到佛性的时候,就叫做「真空」。应无所住,即见到本体。

再者,「而生其心」生什么心?见到真空不是代表就没事了,见到真空如果没有「生其心」,变成断灭,就成了二乘人,这不是佛陀的本意,要「而生其心」,生慈悲喜舍的心,叫做真空妙有。见到真如本性即转凡入圣,但是不要忘了要「倒驾慈航」发起大慈悲心、大喜大舍的心,无尽的度化众生,这才是完整的佛法。「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涵意就是这样。也就是所谓「无住生心修六度万行,方为如来接棒人。」

我们不能离开五欲六尘,在五欲六尘中净化解脱了凡尘,达到心中无相、无住、无尘、无境,心空境寂,这时候我们的法身当下显露,你日夜的诉求,追求的对象「明心见性」在此时开花结果了。无念、无住、无相、无尘,那是什么呢?「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心行处灭,言语道断」。既然心里无念、无住、无相、无尘,那就是你的本来面目,你的本地风光,就是你诉求要见的佛性,向你老人家恭喜。要达这种境界,你要下很大的功夫,所以人人最后的诉求就是见到我们清净光明的理体,我们的佛性,我们的真如本性,我们的如来藏性。无念、无住、无相、无境,心地万法不立,一尘不染,光明的本性非常自在解脱。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无来无去,不一不异,自性解脱。

诸位,这个道理说来容易明白,但你要真正去做,达到无住不容易,要达无相、无住,在生活中多布施、多做功德、多做善事,藉境验心,看你的境界达到什么程度,做不做得到?程度如何?偶而验一下心。所以六度万行第一度为「布施度」,我常鼓励别人多布施、多喜舍、多做功德、铺路造桥,帮忙需要帮忙的人,教化一切人民百姓,这是对的。有一次,自觉只教别人布施,何妨自己也来布施看看。

二十年前我刚出家,都教人要多喜舍多做功德,但只教别人布施,自己不布施也不行。若有机会自己也布施看看。当时我一个人住在山上潜心自修,研究三藏十二部教典,藉以充实自己。初出家经费不够,那时有人来看我时布施一元二元、一角二角,我省吃俭用把它存起来,存了好多年才存到五万元做为生活费。那时有一位同参道友要建寺,心想机会来了,我也来布施看看,就将这五万元布施给我的同参道友建佛寺。糟了,布施完以后,我的心连续五、六天很不舍。原本想藉布施来对治悭贪的心,达到布施波罗蜜。布施五万元却没有解脱,想起来很惭愧。睡觉的时候,躺在床上虚空中就浮现五万元的钞票,到厕所时拿卫生纸,卫生纸变成五万元,吃饭时在我的钵里浮现五万元,走路的时候五万元在半空中闪闪烁烁,相当不自在,如何谈解脱呢?我这才想通,布施要真枪实弹。别人布施十万元、二十万元、几百万元都不会心痛,自己才布施五万元而已,就相当不自在,差一点后悔。我这才知道自己的心里,充满了相,充满了尘埃,五万元占有我的心,将光明本性覆盖住了,使我相当不自在。

那五、六天心里很难过,每每想起那五万元,卫生纸变成五万元,碗里面浮现五万元,睡觉的时候虚空中浮现五万元,简直无法入眠,这才知道自己布施功夫不够。虽有在修行,但是布施五万元后就心痛五、六天,后来心想我都教信徒喜舍,如果信徒人人像我这样,那不就糟了吗?叫人布施,自己却后悔布施。后来用般若智慧来疏通,想想:布施五万元建寺,寺里让人共修,可以修行、参禅、悟道,可以让人听经闻法,可以令人离苦得乐、转凡入圣,令人开悟证果,来听见性成佛的法门,让众生和我们一样,人人共证菩提成就佛道,何乐而不为呢?用般若智慧疏通自己的烦恼,将心里的尘埃,完全置之于度外,拋之于汪洋大海,一剎那间,喔!内心转为清凉,欢喜心一直现前,一切相、一切念、一切尘埃,同一时间尘埃落地,自性自在。前后多久?第八天才释怀。你想想看,布施是好事情,但是却带来烦恼和懊悔,真是没功夫。第八天才恢复正常,不然连走路都失神,差点撞上墙壁,这才知道布施不简单呢!

你看,这样如何谈解脱?如何谈修行呢?实在心生惭愧啊!惭愧是很斯文的话,真的会生羞耻心。所以我们修道要真枪实弹,不要纸上谈兵,布施不是用嘴巴说,要付诸行动,慈悲也不是口号,要付诸行动。所以我们刚开始无法多布施一点,布施太多会痛苦,那就布施少一点,布施到不会心痛时,然后再慢慢增加,最后将财施喜舍完,不会心痛的话,这个人就算入道了,这才是有功夫。

布施是如此,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六度波罗密,亦复如是。应该如何?「无住生心而修六度万行」这样才真正是如来接棒人,问何原因?因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些法也是生生灭灭,既然一切法是如幻如化,不可得,不可住,得也得不住,住也住不得。因为诸法是无我空性、缘生缘灭。所以我们修道就是如此,修行就是修此幻化佛事、水月道场,在空幻的佛事当中去得去住。

的确,例如如本法师在此讲经,已将近三十分钟,这也是水月道场,幻化佛事。如幻如化、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你说它是假,如果是假的话,有那么多人听闻佛法后,冷暖自知智慧开启,明白道理,所以不可说它是假的。你也不可以说它是真的,若是真的,那么刚才讲了三十分钟,请问这三十分钟如幻如化,如今又何在呢?不存在了。它如幻如化不可得、是假相,但是在假相当中,在言谈当中,真理在宣流变化中启发你多少善根,成熟你多少慈悲喜舍,让你见性成佛啊!所以佛陀说得对:

「转大幻化*轮,做幻化的佛事,在幻化的佛事,幻化的*轮中,令众生明心见性,开悟证果。」

如此说来,讲经说法重要吗?非常重要。因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皆以弘法布教度化无量众生,成就他无量辩才,无量的福报,成就他无量的大智慧,无量的大慈大悲,为自己铺路,广结无量法缘。所以佛陀讲经说法时来支持他、赞助他、庄严道场的、共襄盛举的有几万人几亿人,无量无边啊!所以有一句话说:「未成佛道先结人缘」有道理。佛陀讲经的时候,听众是人山人海好几亿人,天上的天神、陆海空所有的孤魂野鬼、天龙八部、诸佛菩萨全都驾临听佛陀讲经说法。人民百姓也都扶老携幼在道场内听佛陀讲经说法,这是佛陀多生累劫和所有的人广结善缘所致,因此佛陀说「未成佛道先结人缘」道理在此。

若不结善缘,人缘、人脉就狭隘,做起事来障碍一堆。人面广阔的人,面面俱到的人,做事情能得心应手,扭转乾坤无所障碍,这是多生累劫与人结善缘,广结法缘所致。所以佛陀主张我们要多讲经说法,对自己而言能增长大慈悲、大智慧,别人听闻我们讲经说法,也能悟明见性成佛的道理,对方得大法益可开悟证果,可见「转大幻化*轮,做幻化的佛事。」重要吗?非常重要。因为非常重要,如本法师发了一个愿:「生生世世不来人间便罢,若来人间要无尽讲经说法,度化无量有情,让每一个人和我们一样,步向无上佛道,最后成就佛道。」开悟圣僧的四句偈再念一遍:

「对境无心了凡尘,无心犹非真修行,

无住生心修六度,方为如来接棒人。」

这四句偈不但庄严,且让人知道修行的门路。接下来要说佛法谈修行,要在生活中去体悟、去正觉,佛法不能离开生活,离开生活没有佛法。过去无量诸佛、现在诸佛、未来诸佛若脱离这种观念而说佛法的话,皆为魔说。事实上,十方三世所有诸佛,之所以讲经说法,无非是为了启示我们,佛法要在生活中去觉悟。所以有一位开悟证果的圣僧,他在生活当中悟明佛法见性以后,说出四句偈,我们来看他悟的理论:

「搬柴运水非别物,穿衣吃饭亦是他,

来来去去不着相,法王出世更无差。」

这四句偈非常庄严。他说「搬柴运水非别物,穿衣吃饭亦是他,来来去去不着相,法王出世更无差。」这位禅师有一天在搬柴、砍柴时心中反问:是谁在砍柴?谁在搬柴?谁在运水?谁在扛水?之后他就悟入了「非别物」。原来没有佛性,谁有办法搬柴、砍柴呢?没有佛性,谁有能力搬水、运水呢?「非别物」不是别人,是佛性支持住,你才能够搬水、运水、砍柴、搬柴,所以说非别物,这就是暗中启示我们,无佛性在搬柴运水,你只是行尸走肉、一具尸体而已。一具尸体没有精神支持,有能力去搬柴运水吗?百分之百没办法。也因为没办法,所以唯有佛性在作用,你才能搬柴运水呀!所以在担柴运水当中回光返照、明心见性。他又说不但搬柴运水是佛性的作用,乃至穿衣吃饭亦是他,谁在穿衣服?谁有能力穿衣服?之所以有能力穿衣服,就是佛性有分别、有知觉、有作用,因此才会穿衣服。没有佛性,躺在那里如同行尸走肉,如同活死人躺在那边不会动啊!怎么还能吃饭呢?参这个公案。

他说「穿衣吃饭亦是他」也是这佛性就对了。所以搬柴也好、运水也好、吃饭也好、穿衣也好,都是佛性在支使,在来来去去运筹。有人说:搬水我也会、运柴我也会、吃饭我也会、穿衣我也会啊!但是因为你没有见性,有染污,你本身既然没有见性又染污,当然就无法开悟证果,祖师也是如此告诉你,离开搬柴运水,离开吃饭、穿衣、行住坐卧等,没有办法见性,无法契会佛法,也没有佛法。意思是将佛法落实在生活当中去体会、去觉悟而已,这就是中道法、实相法、不二法门。所以他后面又加一句「来来去去不着相」这才是我们真正的诉求。像前面所说「对境无心了凡尘」与这「来来去去不着相」有异曲同工之妙,是相辅相成的,只是名词不一样,但是方向、归属和目标都一样。「来来去去不着相」、「对境无心了凡尘」搬柴运水、吃饭穿衣、行住坐卧,当下了凡尘,不着一切相,这就是真正的功夫了。你做得到这样的话「法王出世更无差」,十方三世诸佛,来人间也只是如此,差别是他做得到。

「对境无心了凡尘」诸佛示现人间,在顺境逆境当中,他不会着相,能自性解脱,他在操作电脑的时候,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他心里解脱。在日常生活中所做一点一滴的工作不会着相,了凡尘。要净化一切相,你不把它净化却耿耿于怀挥之不去,那种阴影永远笼罩在你心里,你永远要做三界的苦命儿,在六道中团团转,道理在此。如果你做到了凡尘、来来去去不着相,你和十方诸佛来人间没有两样,你就是佛,佛就是你,你和佛没有差别,道理在此。

所以今天讲这些偈颂,每一字每一句每一段,都太庄严了,全都是要令你见性的话,全都是让你入门、入道的话,让你开悟的话。所以看完后,真想把这些字吞下去。再念一遍:

「搬柴运水非别物,穿衣吃饭亦是他,

来来去去不着相,法王出世更无差。」

总之,如果你在行住坐卧、来来去去当中,你一会儿去南部,一会儿去北部,一会儿去台北、桃园、新竹、苗栗乃至到宜兰、台东、花莲,到丰原、台中、彰化、云林、嘉义、台南、高雄、屏东、南投、金门、马祖、澎湖,全部跑一遍若你没有着相,对境无心了凡尘,那就恭喜你了,你那解脱的意境、自在的意境,是光明无束缚的意境,你老人家就是圣人。相反的,来来去去着了一大堆的相在心里,耿耿于怀,你没有自性解脱,你与凡夫没有两样。

以前有一个人很有布施心,应该夸奖和赞美他,唯一的缺点就是他住相住得太严重,太执着了。他有一次告诉我:「师父啊!我看到一个人非常贫穷很可怜,我布施一具棺材:::。」他「棺材」还没说完我便接下去说:「这具棺材是你布施的,你已经讲十次了呀!」他一时间很不好意思,他常常挂在嘴上,可见就是耿耿于怀,心中有相、有住、有念,挥之不去,这具棺材的相在心里,永远拿不掉,变成有病,常常挂在嘴上讲也有病啊!那一具棺材在心里压很久了,他却无法将它净化。布施是好事,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我们要恭喜、赞叹、嘉许。但是常常说,棺材把他的心压住,压了十几年,压得牢牢的,已向我说第十次了自己都不能自觉,我说:菩萨呀!你已说第十次了。所以一件事常常说是一种病。

还有一位菩萨到台北木栅动物园参观以后说:「这台湾猕猴很漂亮,屁股红红的,很会吵架打架,很会争吵。」心里一堆猴相,见人就讲,讲了很多次,说去木栅看那些猴子。诸位,心中有相,有境,有尘,要如何论修道呢?所以「来来去去不着相」这是解脱的话,意思不是叫你不要说,说一次二次人家知道就好了,不要常常挂在嘴上,说久了以后,就是没有解脱,法还在心中,境在心中,你就无法自性解脱。更严重的是晚上还会做梦,那都是住相的后遗症。以前有一位菩萨布施以后结果后悔,要把钱拿回去,我也是还给他。欠三宝是不好的,这种布施没有解脱,布施后想想后悔了,我们要还钱给他,不还他不行,否则到处毁谤就糟了,所以他收据拿来以后把钱还给他。布施也是一种修行,布施如果没有解脱,后悔了把钱要回去,真的有这种人。所以,你不要说布施人人做得到,时常布施有喜舍心的人不会觉得心痛,他知道人家需要帮忙,我们就来喜舍,帮助对方渡过难关,他正在落魄,正感凄凉的时候,我们要去帮忙他支持他,我们并不希望他一定要回馈或报恩,都不用,他要不要回馈是他的事,和我无关。多帮忙人家是好事情,广结善缘呀!所谓「未成佛道,先结人缘」在多生累劫的未来和人家多结法缘总是好事呀!世间人说为自己铺路,你不会赔本,佛门叫做「福不唐捐」。

总之,我们在修道的过程中,心里有相,就是没有解脱,心里若罣碍就没有解脱,心里如果还念念执着某一件事情,就是没有解脱,还有生死,这是凡夫的心境。圣人他事情发生后冷暖自知,事过就净化掉了,随用随净化这样才叫做解脱。如果用了说了做了仍然一堆相住在心里,挥之不去,无法驱除净化掉,这当然要做个「衰尾道人」(台语)了。

号称修道,却不能净化他心里的法尘,这也是一种修道的病,所以来来去去都着了一堆相,这样和凡夫没什么两样。真正有功夫的人,他遇到逆境到来,就逆来观破;顺来,他能接受,在顺、逆境当中以智慧观照,他有办法疏通,四两拨千斤,全都不会障碍他的自性,他的心不会罣碍,自性解脱,有智慧就有这种好处。所以说智慧胜过金银财宝,你看有钱人自杀的很多,有钱人痛苦不快乐的也很多,有钱人也有生死轮回呀!见性有智慧的人,有钱快乐,无钱也快乐,自性解脱啊!在来来去去当中没有执着,这就是真正的功夫了。

有一位律航法师,是一位中将退伍,做过防空司令,出家之后很用功,参禅、悟道乃至念佛,到后来自性解脱,在临命终时穿上海青,将随他出家的徒众集合在大殿说:「你们看,我律航老来能出家,我四周没有眷属在这里哭哭啼啼,不会影响到我,这是何等自在啊!我的身体没有病苦,心不贪恋,意不颠倒,我现在一入禅定,就要坐化了,我平常有见性念佛,今天才有这种功夫。」话一说完就坐下来,大家围绕在他旁边助念「阿弥陀佛」的圣号,「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在大众念佛的声浪中,渐渐西逝了。「来来去去不着相」一生南征北讨,抗日剿匪,一切阴影在念佛的声浪中,一一净化,最后就坐化了,承蒙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的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来来去去不着相」「对境无心了凡尘」对律航这位圣僧而言,是最好不过的写照了。

所以修行就是修这个窍门而已。「净」,就净这个窍门而已,因此按照祖师的法语去用功修行,你我大家若不开悟证果,难矣!换句话说,大家依教奉行,听开悟圣僧这些开悟见性成佛的法门,你我大家要步上菩提,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是难事,就在眼前啊!结束之前,如本再念一遍,以后这带子流传几百年以后,那时候的人说中华民国台湾宝岛有一位如本法师,说「见性成佛」这个法门,我就变成他们的偶像了,好,来看圣僧法语:

「搬柴运水非别物,穿衣吃饭亦是他,

来来去去不着相,法王出世更无差。」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