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杨云唐居士:共修的方式与步骤


   日期:2024/12/9 1:1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共修的方式与步骤 
杨云唐 
本文系由麻州普贤讲堂周五晚的禅修讲义摘录而成,提供有兴趣练习者参考。共修分三个阶段,先是经行与跑香,再静坐,而后讨论。目的是让参与者松脱身心的羁绊及意识的牢笼,让自性光明探头出来,呼吸清新的空气,熏陶习性,从而培养解脱性格。是为居士共修而设计,其重点是在动与静中齐修止观。
 
第一阶段:经行与跑香
  经行是禅修重要方法,南传与汉传的经行不大相同,前者动作要求缓慢,后者则由平常进入快步。由于各有优点,故每次一个小时的经行就融合二者,依动中禅内受方法与初禅五支「寻、伺、喜、乐、一心」来用功。兹简述于下:
 
  经行的前提要求是全身放松。放松才能不急,心不受压迫,也无所追求,而让意识与习惯的影响力降低,如此动中所引发的内受才可直接通达由脚步引发的觉知。
 
  一、一开始时放松、放空,让心保持空白。以缓慢脚步移动,在空白中只有“移动”在你的宇宙发生。因移动时同时必有觉知,感受觉与动的俱起,让觉知渐渐明显而强烈。此中可先分为三个觉知,即右脚移,身移,左脚移。移虽不同,感受是一样,有如一彩笔在空白心纸上画过一条条线,如此地敏锐、清晰。这一阶段称为「让感觉自然生起」,亦即是在对禅修所缘方法的「寻」,重点在感受的培养。
 
  下一阶段感受每一动感有如敲门,当那「即动即觉」的内受明显后,就把每一觉受如串珠子般串起,感受每一觉知接续不已,渐渐形成贯穿生命的一种力量,如宇宙的一条无尽银河。如此由点成线地打成一片,称为「从外到内的力量形成」,感受到觉知是生命中本具的力量,不假外求也不需捕捉,此即是进入禅修熟练度的「伺」。此时每一脚的伸出都有从新打通气血之感。
 
  二、渐渐那力量会充满身体宇宙,强度越来越强,下一阶段有如太阳初升,开始感受源源不绝的喜悦,会自然地想「多看一点」地把脚步渐加快。这阶段有如「晨曦初升,天地彩耀」,此时每一脚移动的内受有如水泡在身脉中不断冒出,即是「喜」的进入。
 
  三、此时仍保持放松,脚步自然成为主角,心不必用力去驱动脚。脚有如自发功,人只是「坐」在脚这部车上被载着往前越动越快,感受到一切自然现成,身体不是我的,它有它自己的「神通妙用」。在快步经行中,念头一生起就被下一步脚踩过,那喜乐感取代念头与念头可能带出的后续,只看到一个个念头一生起就被遗弃,整个人被当前来不及反应的快速觉知占据,享受内受的轻安,不用力的奔放。这阶段称为「乐」的充满。此时随着脚步的加快,人常会有要飞起的感觉,这是由于五蕴放松、能量提升的结果。
 
  四、此时的觉知已无暇他用,紧凑享受着每一脚步不断开出的果实;渐渐地,人忘记时间,即使经行已久,也不觉已近一小时,同时也忘了白天的烦恼尘埃。每一步的跨越就像白驹过隙、有如流星闪过黑夜,清楚中带着喜悦,整个人进入流星雨的世界,没有动的人,只有划过天空的流星,大地上的物欲及尘劳不上心头。此阶段称为「一心」。若平时有正见的熏习,此时就会觉察体空之下,只有大用现前。
 
  五、突然间听到「啪」一声,收住脚步反观当下,刚才的「动」已成幻影,刚才的「心」也已不可得,直接体会「一切有为法,如梦幻,如电露」,没有一法留下来,「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身心放下时,你是谁?」刚才只有「妙用」没有「我体」,用完及休,不必论好坏得失,当下无住再回到世间,以此正见生活。
 
第二阶段:观呼吸
  观呼吸是二甘露门之一,是最常听到的方法,但用得上力者却不多,主要原因是它太自然且太习惯了。想要能用上力,当先加上点「非习惯」的作意。所谓「作意」,又有注意与领会之意,在此略述我们用的几项作意,然后依「数随止观还净」(此只用天台方法之名,但所述有别)用功。
 
  一、首先打坐时当先深呼吸三次以放松身体,然后作意整个身体放在坐垫上,彻底把身体交给坐垫。此时别急着数呼吸,而要先让所有思绪沉淀一会儿,觉得身心没什么负担后,才开始注意呼吸。先从肺与腹中觉察空气流入为始,一直至感受到入息的清凉,然后再去感受出息的轻松。这清凉与轻松交替发生,渐渐再作意入息时所有细胞都得到氧气,出息时整个宇宙都含纳无碍(打开心来),于是内外宇宙交融不断。
 
  二、数呼吸便可在此时进行。进而感受呼吸是内外宇宙的事,不必你参与。身体的内宇宙由入息故,风大得以维持,有了风大才有生命的继续;此阶段在感受有呼吸才有生命,生命是呼吸的现象。
 
  三、此时去感受呼吸的不得不的存在,发觉生命本然的一种「苦」,于是放下数息而进入随息中感受「苦」的存在(生命不得不呼吸)。
 
  四、从这里进一步感受生命与气息间的紧密关系,看到当下的生命现象不过就是生灭息的流动,再次地肯定生命是一种现象的继续,完全无视你的存在,有你无你都一样。进入如此「息在命在,息亡命亡」 的单纯事实后,知道「色如水聚沫,受如水上泡」 的真义,放下对身体的抓取,任息自由出入于「非我」的宇宙间,如此对呼吸的觉受就净化为单纯、自然、无为、无我的觉知,一种单纯存在的明觉,此为止。
 
  五、此时心会自然像静水,所有念头像水上映影。在一出一入的呼吸中,扫描念头的生灭,觉知所有念头的内容一开始时是没有条理的,如作梦般不合道理,甚至再发展下去的也是乱剧,如幻不实。才知道平常都把这梦幻念头依思维整理过了,如本来蓬头垢发的人,经化妆穿戴而变成绅士淑女,或如荒野整理成庭园,人就活在「诸识法如幻」而不知其幻的梦想组合,就像现代人是活在编织的文明里一般,此为观。
 
  六、从生命的现象到无我的感受,再进入五蕴如幻的觉察,体会当下的一切贪求都是自我迷惑而增加的负担,感受既然身体也非我所之下,其他也只是「多余」,或说都是属于世间的,于是愿把这些私有,回归于世间共有,愿把此生「拥有」的,与众生分享,从这种下菩提种子,此为还。
 
  七、下坐后,看到刚才所有境界都不再,已如梦幻,趋向「但见于法,不见于我」的正见,这里没有自我得失,更没修行的人,于生活中以调伏自己向于舍,此为净。
 
第三阶段:读经与综合讨论
  在共修结束前,作简短读经与讨论。有时感叹学佛人中想修行的很多,但因长久看不到修行功效,或迷茫、或改变方法、或放弃。特撷录三点分享:
 
  一、感到修行疲累而畏缩:修与闻有别,若闻法至累时是脑子已有装满的感觉,则应止静沉淀;在修行时,却往往是习性的不适而引起疲累,此时其实是妄想意念的疲乏、无力,但也正是摆脱意识惯性,突破瓶颈的良机。当年阿难也是在此关头证入四果。
 
  二、修行好象在空转,看不到成果:修行其实重在培养修行的气质与解脱的个性,是这种质地让我们解脱,不是靠追求结果的企图心。若经过长期共修,有如植物无声地从苗茁长成树,在熏习的作用下,无形中我们会渐渐摆脱粗陋习性,养成解脱的气质与个性。我们不应以得失心来修行,不问能否入第几禅或证果,而是不断以法来熏习,如此才不会落于世间追求的习性,让世间习性压迫出世间的秧苗。世间法总以有无来计较,常导致人只看目的而揠苗助长,所以常会觉修行无用。
 
  三、在佛门已久,仍常有不安的感觉:不安是因我们一直以为自己没有本领,怕经不起境界的迷惑,这也是以得失为修行取向的结果。禅不问功夫,只问见地;若坚信缘起无我,则对待五蕴及其作用,统统看成生命的现象,就像呼吸一般,这里面没有一个我;若有,也只是妄想,也就是这不成熟的念头让我们不安,而我们却信它不信法。所以才说要具备正见,依法安心。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