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如本法师:见性成佛 第十天


   日期:2024/12/9 21:1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第十天

诸位观众、诸位菩萨大家好:

现在我们要演讲「见性成佛」这个庄严的课题,这个课题对于我们能不能成佛有相当的关系,佛弟子听很多、也研究很多法,却仍无法掌握入门处,「见性法门」就是一针见血让你入门。所以开悟祖师的法语或是经典的扼要,往往三言两语就让你见性,这就是了义的经典,圆满的经典。

目前台湾虽然佛教兴盛,样样是佛法,又每每都不是佛法,相似的、类似的佛法相当多,若未经明眼人鉴定过,你所看的往往是不了义、不圆满、以偏概全的,是局部性的。以偏概全怎能代表佛法的全部呢?此即不了义或权巧方便的道理,所以我们要听,就要听圆满了义的道理。各宗各派对此见性法门,没有一个人对此有所打折、有所动摇。换句话说,任何一宗一派,如果远离了见性,这宗这派有可能就不了义了,这也是为什么,千经万论,诸佛菩萨来人间度众生,最后看因缘成熟,都教你如何见性成佛。一位祖师他说:

「法性湛然本空寂,无明俄兴圣凡别,

因戒生定启智慧,断除烦恼成正觉。」

「法性湛然本空寂」没错,法身无相,法身本来空寂,每一位学佛的人不可否认这个事实。法身如虚空,但是虚空不是我们的佛性,是如同而已,由这如同当中去意会我们的佛性。

就虚空而言,你用红漆泼它,虚空不会被染红,用青色的泼它,虚空也不会被染青,不住一切颜色。我们的佛性也一样,佛性你无法把它抹黑,无法把它抹红、抹青,都抹不住。如同虚空,这个譬喻很美啊!用刀割虚空,虚空不会缺一角,用手榴弹、原子弹炸虚空,虚空不会粉碎,我们的佛性用炸弹去炸,用枪炮去射,佛性不动一毫、不伤一毛,不伤大雅,佛性如虚空。你对虚空斥责、漫骂,虚空不会生瞋恨心,虚空不会回应你,虚空不伤大雅。

心也一样,一个解脱的人其心境,就如同你向圣人斥骂,骂脏话、毁谤、吃醋,佛性如虚空不伤大雅,不会有一丝丝的亏损。心如虚空之空寂,是一种形容,在形容当中去意会你的佛性,因为佛性有知觉,虚空没有知觉,虽然没有知觉,但在形容当中去意会你佛性的存在如同虚空。所以经典常说,有人想要了解佛陀的心境,以了解虚空之境就比较相近了。简单说「法性湛然本空寂」这百分之百正确。

「无明俄兴圣凡别」只要凡夫众生突然生起一个妄想,突然起瞋恨心、贪欲、怨妒、嫉妒、吃醋的心,就有了凡夫和圣人的差别了,佛性本来清清净净,没事将其瞎搅一番,搅到后来佛性却情绪化,你吃饱没事胡思乱想,想东想西不切实际的妄想一生起,此即凡夫、圣人的差别。其实开悟证果的圣人,他开悟见性后也如同一般人,心境解脱而已。不是成佛以后,佛陀多了一支角,三头六臂长得奇形怪状,那就误会了。成佛以后只是他心里证了涅槃,不生不灭自性解脱,能转境不被境所转,一念不生即如如佛,他的体即是用,用即是体,体用不二。他虽然心不住一切法,但能生一切法,心无住但是能生心,生心当下又能无住,无住生心是不二。开悟人的心境是那么庄严自在解脱,相对地,未开悟证果的人沾不到一点边啊!总之,祖师说你的妄想不动便罢,一旦动起来,你的心和圣人就有差别。所以接下来他教你如何修,他说:「因戒生定启智慧」然后以智慧断除烦恼成就正觉,成就佛道。

所以修道初入门的人,一定要发心来守戒,因为不用戒律规范,你的身口意三业容易蠢动,容易动念头容易造业,所以戒是一种方便,等你开悟证果以后,你不用持戒但是不会犯戒。凡夫不一样,你叫他不用持戒,他会犯戒。这是方便法,你若契会以后,就不用死背、食古不化。等你开悟证果以后,就不用持戒也不会犯戒,行住坐卧,施为动作都能拿捏得恰到好处。所以开悟圣僧说,我们修道要持戒,持戒以后心才不会乱,才能产生定力,有定力以后才能启发智慧。一个心乱糟糟、心猿意马的人,没有定力就没有智慧,慧生不出来,情绪化、使性子的人,脾气不好的时候,你叫他定,定不下来,纵使他有智慧也都是狂慧,那是意气用事,世间的聪明而已,不是佛教所称的智慧。所以心一旦乱则智慧不生,你心里一堆杂草、一堆烦恼如何净化?如何断除呢?要如何正觉呢?这完全是戏论,完全无能为力了。

所以祖师告诉你,你的法性本来就是空寂的,法身本来是无相空寂的,但是因为你无明烦恼一搅动,就和圣人有差别了。你要如何成就圣人之境呢?他教你方法,他说要持戒产生定,因为定以后才有办法发出智慧,有智慧才能断烦恼证成无上菩提。再念一遍:

「法性湛然本空寂,无明俄兴圣凡别,

因戒生定启智慧,断除烦恼成正觉。」

「法性湛然本空寂」「法性」这两字就等于「真如」,也就是一真法界,法身的意思,真如亦同如来藏性,也就是自性、本心、妙觉、实相,禅宗叫做本来面目,名词不一样,意思都是指佛性而言,法性如同佛性。另一种说法,法性是属于无情的法性,佛性是指有情的佛性。但是「法性」指的是我们的如来藏性,佛性的意思。因为法身是无相,本性空寂,虽然空寂,但无相无无相。

有人说:「师父,佛性本来清净,既然本来清净怎么还会变成凡夫呢?」佛性本净是佛陀权巧的说法,因为众生懈怠啊!由于他懒散不修行,佛说本来清净,既然本来清净那就不用修行了呀,若本来清净又变成凡夫,那谁要修行呢?所以【成实论】这么说:

【成实论】云:「佛为懈怠众生,若闻心本不净,便谓性不可改,则不发清净心,故说本净。」

佛陀善于用权巧方便来教导众生。意思是我们的性本来清净,他怕你听到心本来不净,那干脆不要修行了,好比土沙如何煮成饭呢?永远不可能啊!其实佛陀只是方便权巧而已。既然性本来不清净,在此情形之下,他以为性无法改,沙永远是沙,土永远是土,如何将沙和土煮成饭呢?因此,他就不发菩提心,就不发修行的心让他的心清净了。因此佛陀说心本清净,这是方便的教法。

其实你若还没有修行,还没达开悟证果以前,不可以说你的心清净或不净,这么说是不对的。换句话说,你的佛性不可以说本来清净,也不可以说本来不净,这是两极化都不对。如果你的心本来是清净的,有一天修到开悟证果,以后是不是还会再变凡夫呢?没错啊!人家会想:本来清净怎么又会变凡夫?有问题,这样修行也没有用了,修到最后成佛又变众生,这样有问题,这样不对。说心本来是不净的,那样也不对,煮沙如何成饭?说你的心本来清净或心本来不清净,两样都不对,没有前后就是了。

所以【楞严经】说,如同一块矿石,里面有金粉,金的成份,还没提炼以前,矿石好比我们的心,还没修行的心,修行就如同将矿石中的杂质去掉、冶炼它,将纯金收集起来,修行同此意思。将无明烦恼顿断、净化,我们的光明佛性就显露出来了。所以说真如和无明是同时存在的,不可落入真如先无明后,或无明前真如后的说法,这样说都不对,没有前后,是同时存在的,只是把其净化就变真如了。真如没有净化,真如当下就是无明,没有前后。诸位了解吗?这点非常重要喔!总而言之,修道过程中佛陀说:「佛性本来清净。」那是针对众生如果听到不净,就懈怠不修行,再怎么修永远都是不净啊!故说本净。

又有人说,既然本净为何会一念无明又变凡夫呢?变成有语病了,其实要了解佛陀深深的用意。我将佛陀深深的用意再念一遍:

【成实论】云:「佛为懈怠众生,若闻心本不净,便谓性不可改,则不发清净心,故说本净。」

佛陀为了懈怠的众生,较劣根性、中下阶层的、智慧不高的人这么说。凡夫众生听说心本来不清净,他就不要修行,以为性永远无法改,就不发清净心来修行了,所以佛陀才说「心本来清净」其实心本来就清净。凡夫众生说:「心本来清净就不用学佛,学佛后怎么又会变众生呢?」这样说就不对了,也矛盾。其实这些都是佛陀的方便法,边说边扫,要你悟入就对了。真如和无明不可有前后,两者是同时存在,只是将无明烦恼净化掉而已,很简单。【楞严经】说,从无明烦恼的净化一直到成佛,这是有次第的,按照次第去修就对了。我运用【楞严经】佛陀的话:

「摄心为戒,因戒生定,由定发慧,是则名三无漏学。」

修道首先要持戒,有戒以后心就定下来了,定下来后智慧就生,智慧生了以后,你心里所有的无明烦恼杂草,在般若大智慧的普照之下,被疏通净化掉最后成就菩提。所以「戒定慧」称三无漏学,道理在此。如果你不持戒,今天做了亏心事,夜晚就无法入眠、睡不着,你杀生、偷盗、邪YIN、抢劫、造口业、毁谤,做了许多坏事,你心不安,晚上睡不安稳,所以我们不要做亏心事。要持戒,戒就是叫你不要做坏事,会受因果制裁,所以持戒就比较有道德观念,保障自己不落因果,百利无一害。在百利无一害的状况下我们应该去做,这么好的权益怎能丧失呢?譬如你今天强暴人家做了坏事,你偷人家的东西做了亏心事,晚上睡觉时有人来敲门,喔!草木皆兵胆战心惊,会是警察要来抓我吗?或是我杀了人,难道是幽魂要来找我?怕死了,所以世间人说:「白天没做亏心事,不怕半夜鬼敲门。」道理在此。

所以佛陀告诉你要保障自己、保障他人,让自己不落入因果。第一要「摄心持戒」,持戒是保护我们,升华自己百利无一害。持戒以后不会去杀人放火、强暴做坏事情,心安理得心就定下来了,一日无事小神仙啊!无事,为何无事?你持戒生活就非常安泰,完全心安理得有定了,无定也得定了。不定就是因为你的心散乱,你的心没有持戒,做了很多坏事坐立不安、惶恐、惊慌,不知何时人家要找我们算帐,当然心不定不安。所以佛陀说持戒能得定、能发慧断烦恼成就菩提,戒定慧为三无漏学,道理在此。

祖师教我们如何修道,告诉我们修道是一步一步来,修道好比爬山,前脚跨出去,后脚要再跨出去较困难,但是只要你向前走,到最后你就有到达这个山顶的一天。他做了一个譬喻,他这么说:

「学佛犹如学登山,后步总比前步艰,

只要继续向前走,终有一日达顶巅。」

学佛好比爬山,爬山大家都知道,前脚跨出去以后,第二只脚要登上去必须付出相当的力量,要攀爬上去腿部要有力,腰部和脚、腿的力量,全身的力量要用出来,「后步总比前步艰,只要继续向前走,终有一日达顶巅。」到最后就会到达山顶。

我们台湾最高的山,就是玉山。很多人有登山的好习惯,我们要称许、赞叹,常常登山的人身体好可以延年益寿,会长寿。因为爬山全身筋骨都运动,汗流浃背,体内的脏东西,随着汗排出体外,所以常爬山的人,你看他的面貌很青春有养颜作用,脏污的汗都排放出来,喝矿泉水有新陈代谢、迎新弃旧的功用,所以身体就健康,因此爬山是好事情。平时我没有什么嗜好,我闲时就是多爬山,你不爬山以后你的腿渐渐会萎缩,你不爬山身体会渐渐无力,爬山是很好的运动,会将你体内的毒素排放出来,一定要达到流汗,流汗后喝矿泉水,把脏汗排出去,清洁的水留在我们体内,新陈代谢,对健康有帮助。

学佛非常困难,就像爬山一样,有的很陡峭,有的很好爬,有的很难爬,有的完全是垂直的,要拉绳子、要钉岩钉,那种不好爬,我们衡量自己体力不要勉强,有人山没爬成却跌得满身是伤,所以要量力而为。做得到才做,做不到不要勉强。有的爬山跌得跛脚破相,那样我们是不赞同的,要找适当的山爬达到运动的效果就好了。学佛也像爬山一样,这是暗示。修道,「富贵修道难」真的吗?我真的看到许多富贵的人要修道很困难,他以为修道都是那些歹命人、贫穷人、可怜人、倒楣人在修的,一般人十之七、八都存有这种观念,这叫做「富贵修道难」因为他富贵的业,遮盖了他的善根流露,他富贵的业使得他善良的心、道德心、因果心、照顾别人的心都提不起来,富贵往往富而不仁,也有其道理。

你教他利用富贵来修行,否则人生无常喔!他回答你:「就是那些无常的人才去修行。」你一听简直快昏倒了。富贵的业太大,要他善根流露难哪!他回答你:「我娶好妻子、嫁好丈夫、有好儿女且都很有成就,在社会上有一片天,家庭那么富裕哪里需要修道?」你看富贵的业把他挡住了,富贵的业把他遮盖了,富贵的业如同无形的围墙把他围住了,所以善根无法流露。我说一句较粗俗的,也较实际的话,如果他家里死了一个人或有人断了一只脚,或是无常变化发生车祸,那么这个富贵的人,才会多少体悟世间无常要修道。我们活在这世间只是暂时居住而已,富贵的人修道难,道理在此,遇到了无常才会警觉。

多少有钱人都葬身在这次921大地震中,家财万贯一夜之间全部泡汤,这才感叹国土危脆呀!人命无常,他的善根才稍有流露。当然我们只是站在一个角度而言,然而富贵修道的人有吗?有,非常多。他既富又贵,这是多生累劫修来的,再加上善根流露,听经闻法、布施喜舍做功德来修道,我相信富贵的人,他多生累劫也有修道,所以稍微讲一下,就会像野马一样奔驰来修道了。总之,富贵修道的人大有人在,而富贵不修道的人也是大有人在。我常说你在富贵当中更要好好修行,因为环境好、条件好,没有障碍才好修行。因为世间有为的福报,总是有限的,有结束的时候,就算你有千亿财产,也有用完的一天。你要用福德因缘继续培养你的福报才对,继续再修下去,多生累劫修来的福,这一世来享用是好事,但是用这一世的福报再修行,才是智慧之人的选择。

再强调一句,越贫穷就更加要修行,多生累劫就是没有修,这一世的命运才会不好。在不好当中,听到佛法又不修行,是世间最愚蠢的。越穷就越要听经闻法,开发智慧成就你的菩提。但是,太过于富有善根无法流露;太贫穷,穷到三餐不济的人,善根也无法流露。以前我初出家时,很喜欢讲经说法,我告诉大家,家境若困苦,三餐也有问题,就更要修道!他 回你一句,家庭都很穷了,念佛就有饭吃吗?听到这句话真是哭笑不得,快要昏倒。他说得也是有道理,你念佛就有饭吃吗?真的,没有得吃。但是在念佛当中,会慢慢增长你的福报,日积月累,福报的水一滴一滴,滴在你的水桶里,一天一滴,一个月三十滴,一年三百六十五滴。虽然目前看来,这一桶水没有满,但是滴久了,也有滴满的时候啊!你不能说它滴得很慢,就代表它没作用,这是慢慢累积起来的。要建塔也是聚沙成塔、众志成城、福慧圆满。成就那么大,也是多生累劫修来的呀!

念佛在乍看之下,目前感觉不到有得到任何利益,但是念久一点修行久了之后,福报会慢慢累积,「行」就是这样修来的,「福」就是这样累积来的,「智慧」就是这样得来的,要日日夜夜多生累劫慢慢培养起来的。就是以福培福,不要说三餐都不济了还念什么佛呢?对,你说得有道理,我也不要和你辩,但是你念久了,修行久,智慧若开,福现前「福不唐捐」不是强辩来的。

所以修道一定要记住一句话,学佛之人要令他思想、观念改变,要令他行为改变不是那么简单,不谈别的,说改变观念就好。譬如佛教说超度,超度的意义有三层,但是一般人在三层中,抓到的那一层刚好是不了义的,我慢慢分析让你了解。超度有三种,让你知见观念正确。三种超度:第一知见超度。第二现生超度。第三死亡后的超度。「超度,超度」我们常常听到,但是未必能完全了解它的全部面貌。第一是「知见超度」就是思想观念要能转变过来,扭转得过来。若无法改变,你的思想不正确如何超度呢?超是超越,度是度脱生死。思想观念、先入为主的观念钉住了无法动摇,这种人就没有希望了。知见没有超度过来,改变不过来,所以:

六祖惠能大师云:「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

邪知邪见的人、观念转不过来的人,这种人都永远停顿在世间。思想若正知正见,就能出世解脱。他才说「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道理在此,所以修道第一步,就是要先超度你的思想,你的观念要正知正见。你的观念若未扭转过来,你永远邪知邪见,那么你和佛法只是结一个缘,想要升华自己、解脱自己,免谈啊!所以:

【梵网经】佛陀云:「转一切见入佛见,佛见入一切见。」

「转一切见入佛见」是说凡夫众生的知见不正确,要将这些观念全部净化,拋在旁边、暂搁一边,听佛陀怎么说,不要用自己邪知邪见的观念,像无形的面纱遮住、障碍对佛陀知见的认知,那就可怜了。所以一张白纸让你画,不要自己先画满了,没有空间让别人画,别人如何帮你画?没办法。这一瓶水杂质一大堆,你要把清净的水倒进去前,是不是要先将原来的水倒掉,洗干净再弄干,清净的矿泉水才装得进去呀,不然那些杂质还存在,如何装入清净的水呢?再久也不容易成就。

同样的理由「转一切见入佛见」凡夫、天人、阿修罗、地狱、畜牲、饿鬼,这六道众生,转思想观念让他正知正见入佛陀知见,叫做「转一切见入佛知见」太庄严了!「佛见入一切见」有一天你成佛以后,你的知见,六道众生的知见,你一目了然清清楚楚,要度他才能轻而易举,也因此佛陀要度六道众生,就像吃冰棒一样的清凉、轻轻松松的。因为佛陀也是从六道众生中挣脱出来的,从那边解脱出来的,众生的思想何处有问题他清楚,众生的观念哪里有冲突,是否邪知邪见?他都清清楚楚。

所以度众生要按照众生的心结、无明、不了解的地方帮他一一解开。因为佛陀的知见入一切众生知见,众生的行为哪里出了错,有问题、不如法,佛陀都清清楚楚会为他纠正,因为佛陀也是从里面跳出来的。佛陀多生累劫还未开悟证果以前,做凡夫的时候,也是邪知邪见、观念不正确。自从他熏习佛法后,才净化他的思想、观念,才自己超脱过来叫做知见超度。如此知见超度重要吗?非常重要。

接下来说「现生的超度」就是今生要修道超度,你不用再六道轮回,顿断生死入涅槃境界,是为「现生超度」。佛陀时代那些阿罗汉都是现生就超度了,不用等死后别人来超度。第三叫做「死亡后超度」意思是说,在生没有修行,命终后才叫出家众来超度。诸位注意,佛教是重生的宗教,不是重死的宗教,如本的口头语常说:在生时不修行,死后才叫出家人超度者,这是无可奈何的补救方法。所以佛教是重生的宗教,不是重死的宗教。我不希望各位死后拿一点钱,甚至一百万、两百万去请人做梁皇宝忏、水陆法会,这你就错了,你不知佛教在说什么,给那些赶经忏的出家众将你洗脑了。

佛教是重生的宗教,不是重死的宗教,何况在生时邪知邪见,临命终时才叫人诵一部经、几句佛号就能超度,这样叫做特权。你在生时做那么多恶业,思想邪知邪见没有纠正转变过来,如何有办法超度呢?所以在三种超度当中,知见的超度排行第一。第二叫做现生的超度。第三才是不得已的命终超度。如果命终后,能够轻而易举得到超度,那我就不用出家修行了,就不用讲经说法,深入教典了。我不如在家娶个妻子,生个儿子,建立一个家庭,等我命终再叫人帮我超度就好了。一百万二百万一千万来帮我超度呀!可惜那样无法解决事情,金钱如果能够超度我们的生死,那叫做特权啊!不是佛法的本质,是变相的佛法。

所以三种的超度,我希望全国的人民百姓,要有正知正见勇敢接受这个事实。第一要知见超度,你的思想要转变过来,过去要你皈依,总是歪理十八条,条条有理,最后却障碍自己皈依,知见尚未扭转过来,知见还没超度。要他受五戒、菩萨戒,观念一大堆,又是歪理十八条,条条有理,这要如何受五戒?菩萨戒呢?所以,第一你要先改变知见,先知见超度。我常劝人学佛修道,有人说:「修什么道,学什么佛?学佛是消极的,是歹命人才学佛的喔!心好就好了,一定要学佛吗?」他所谓的心好是以什么为标准呢?造口业,也叫做心好?杀人、放火、强奸,说人是非,扯人后腿,吃醋、嫉妒人、怨妒人,叫做心好吗?真不知是以什么为标准。心好即是佛,你的心已经好了吗?你的心好,是没有标准的,只能这样告诉你而已。

在这三种超度里,第一和第二是标准的,但一般的出家人都说最后那个,叫做死亡后的超度,偏重这里,了义的不讲,说这个权巧方便的,这完全丧失佛法的本质。所以在此再三呼吁,只要国人有福报,相信你听到如本法师如此说,你的思想观念会更上一层楼升华起来,向我们国人恭喜再恭喜。其实,学佛犹如学登山,的确如此。一步比一步难,境界是要日日上升的,不要永远停在原地踏步。

首先,你踏入佛门的第一步就非常困难,你思想要改变、观念要改变,因为你多生累劫以来的思想观念没有正知正见,无法入佛陀的知见,所以第一步就很困难了。进入佛门以后,要开悟不容易喔!要明心见性难喔!一步比一步难。见性以后有两种,有大乘、小乘的心境,你有办法进入大乘佛法,想要成佛更加困难喔!所以许多南洋国家的比丘,乃至学小乘佛法的人要他来成佛,难呀!叫他发菩提心,难呀!所以学佛是一步一步难,希望诸位在学佛过程中,要有勇猛心,像野马一样向前奔驰,不要原地踏步,我常说:要更上一层楼。

接下来修道又有一个问题,道理要通达比较快,但是要和境界、事相相应较为困难,叫做「理通容易,事证困难。」但是到最后,还是可以到达顶端。记得有一位开悟圣僧这么说:「我们修道过程中,难免有习气和烦恼,这是多生累劫带来的,你慢慢修总有证果的一天,你不要烦恼。道理贯通比较快,事慢慢修、慢慢进步,到最后会达山顶,习气慢慢改就好了。」我明明知道这个道理就是做不到,不要紧,不要灰心,要沉住气有耐性,总有一天,成佛的果报终有现前的时候。一位开悟祖师这么说:

「顿悟虽同佛,多生习气深,风停波尚涌,理现念犹侵。」

今天你听到见性的法门,已经悟入很深了,好象已有成佛的感觉。「顿悟虽同佛」道理已经通达了,恭喜你,祝福你,恭喜你老人家「顿悟虽同佛」。接下来告诉你「多生习气深」多生累劫以来,我习气很重很深,令人很头痛。「风停波尚涌」是说我已经想将这个习气改掉,就如同海水虽然没有风吹动,但是一时之间海浪也停不下来,要慢慢让它平息。风已经停了,但波浪仍然涌过来涌过去「风停波尚涌」。「理现念犹侵」我虽然很理性,但是理性仍然奈何不了我多生累劫的习气来搅动、骚扰、干扰,甚至起无明烦恼心,起邪见之心、恶毒心、瞋恨心、怨妒心,虽然我是理性之人,也会浮起这些念头,这是多生累劫的业习来搅动、浮现、带动、扰乱而起念,所以要慢慢净化。

道理通达以后,事相要慢慢的修,修到事相解脱打成一片,境界如何都考不倒了,这才叫做道理和事相打成一片,达到不二的境界,就是你开悟证果的时候了。所以,开悟祖师这些话太庄严了!说出我们人性的道理,说出了一个修道人,他的心境常发生的问题。他感同身受说出那么贴切的话。我们再来看一遍:

祖师云:「顿悟虽同佛,多生习气深,

风停波尚涌,理现念犹侵。」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