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洪启嵩居士:生活中的佛法


   日期:2024/12/11 1:1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生活中的佛法 
 
摘自《入佛之门》 洪启嵩 著
 
  人人皆做现世的菩萨
 
  在思索整个生命的时候,因为我们生而为人的因缘,而从人类的角度来观察这世界的发展。首先不妨从自己观察起。
 
  每个生命都是平等的。什么是真正的平等呢?就好象我们晚上进到一个房间,里面有很多盏灯,每个电灯泡都是平等的,但是当我们站在某个位置,就会先看到某个离自己最近的电灯泡,我们会觉得这个电灯泡最圆、最亮、最清楚。
 
  同样的,我们面对千千万万个因缘,但是每个人都会选择与自己有缘的人、事、物来触发;这就是佛经上所讲的「缘起」。本来,我们的存在是有条件性的,但是我们会跟自己亲近的生命体在一起,于是慢慢地发展出一种系链式的生活。而跟我们最亲近、在一起的族群生命体就是人类。从过去有人类开始,到现在、未来,这是时间的轴,而我们生活的空间称为人间。
 
  在这人间里,有人类也有其他的物类,而以人类为中心。如此再扩展出去,一层一层运作,其间每个生命体都是平等的,每个人、每个生命体互为主体,没有优劣高下之分。
 
  在万有的平等中,缘起的现象还是纤毫分明,一点也不混杂。在此,笔者提出「人间」与「法界」的观念。人类追求幸福的生活,必定牵涉到我们本身主观的人与我们生活的外在空间之关系。而今,我们生活的这个空间,已产生了绝大的危机,这个危机看似属于物质的问题,实际上这些外在物质的问题,都是由心的问题所引起的。
 
  从许多年前的「多氯联苯事件」、「馊水油事件」,到现在的「黑心食品」、「黑心电器」,都是从心灵污染到环境污染的最明显例子。就拿「黑心食品」为例,这种东西,做的人自己都不敢吃,为什么做给别人吃?是不是人心变坏了?是人类的贪、瞋、痴;是人类的心灵出了问题,被外在生活所惑、所控制,把思想、心灵给污染了,而做出生产「黑心食品」的决定。
 
  现在我们周遭的环境有很多的污染问题,空气、水资源,到处有污染的现象,大部份是来自工厂大量排除的毒气。工厂为什么不加以处理而任意排除毒气?那是因为厂方没有承担起应有的社会成本计算,只是去盗取社会资源,之后,再把这种社会成本丢还给社会,最后,害他的后世子子孙孙受到痛苦。
 
  再看看整个世界的问题,我们仰望的天空,臭氧层已被穿透了,大地产生了温室效应,地球上的气温、气候都起了变化。或许有人会认为自己年纪大了,臭氧层的问题跟我们无关,但是想想看,以后我们的子子孙孙可能都要戴着墨镜、光着头……。原本我们人类的寿命若有八十岁(甚至有人活到一百岁),届时可能都要缩短了。此时,大家是否发现一个事实:我们的生活竟跟大自然环境,以及其他生命体有这么大的关联!但是,我们人类——以人为中心的贪婪现象,却对我们的这位母亲——地球,造成最大的伤害!
 
  地球要形成这样的生活空间,要经过几十亿年的时间才累积而成,而我们人类却在这两百年之间,轻易地破坏它。试想,这就好象在两百年之间,就把几十亿年累积的家产轻易地花光,多么令人痛心疾首。我们是不是要重新思考——我、人和大自然界,人和人、人和宇宙的关系呢?
 
  现在,我们要把这些纳入人类未来的生活美梦,我们希望,我们的努力能把这个「地球太空船」——目前我们所知唯一能居住、生存的地方变得更美好!二十一世纪是个快速变化的世纪,有更大的机会向下沉沦,也有更大的机会向上升华。我们要使人类产生更强的世代,拥有更健康的身体和更强的心灵,来抗抵外界环境的快速变化,并用以回馈这个社会,我们更要有恻隐之心,用更大的智慧来抉择,这样才能创造出美好的未来。把悲悯心含纳进未来的梦,这样人才能活得有价值、有意义,如此,我们才不再只是地球上的一个消耗者,而是地球上的一个给予者!
 
  任何生活形式,一定要透过精神生活层次,如果只是很单纯的、很粗糙的生存层次,或感官生活层次,这种人就不会去爱他们自己的生命,也不会去爱其他的生命。因此,必须把生活范畴提升到精神层次,而所谓的「精神生活」,必须透过衣、食、住、行、育、乐……等各种方式来表现,并非光靠想象来生活。所以,外在的生活与内在的心灵两者是交织不可分的,互为创造、互为弥补。让我们的精神来导引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重新创造精神!
 
  在生活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到更多,让生活与心灵两者交互影响,交互创造,来做为一个生命更圆满的导引,也希望透过这层更圆满的导引,使人间的每一个人,在精神生活上得到圆满,使智慧与悲悯心得到圆满。让每一个人都像光明一样互相照耀,互为主体,互为客体;就像《易经》所讲的「群龙无首大吉」。每个人需要旁人帮助的时候,每个人都相互帮助,每个人都做个现世的菩萨!
  
  如何度化家人
  对佛法产生信仰,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抉择,也是安心的保障;从信佛而学佛,更是生命中最有智慧的抉择。
  所有的宇宙万相,都是由缘起条件构筑而成;「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集世间」,在人世间我们有家庭的因缘汇集,使我们享受家庭生活的温暖、福报。另一方面,也让我们从家庭生活当中感受到了障碍。人世间一切都是无常的,我们可以依靠自己的愿力,来使家庭中的缺陷逐渐消除,光明幸福渐次增长。
 
  从个人的学佛,逐渐地使家庭中的所有成员向佛,将家庭中每一个成员组合成学佛的小团体,使自己的家成为佛化家庭,是一个很自然的历程;像《维摩诘经》中的维摩诘居士,他就建立了完整的佛化家庭,可以说是我们的典范。他不只使家庭和乐,自己常为大众说法,连他的子女都能说法无碍,他的儿子善思童子被保姆抱着的时候,还能与佛陀及佛陀的诸大弟子问答佛法的妙义。
 
  我们在度化家人为佛法同修的过程中,要注意到:宜用渐进、和缓的方式,使他们自然而然地对佛法产生喜悦,千万不要用强制的方法,为佛法制造一个恶缘;导引家人学佛的一切枢纽,就在我们自己身上。佛法是殊胜圆满的,当我们学佛之后,如果整个人变得比以前更优秀,在心境方面常保喜乐,对父母更孝顺、对妻子更温柔、对子女更慈爱、对兄弟姊妹更友爱、亲友更和乐,我想每一个人都会受到你的感染,而想探索你到底吃了什么灵丹妙药,如果再加上事业成功,智慧明晰,具有更广大的慈悲心,自然而然的会创造更多的佛子。
 
  当我们将家人导引成佛教徒之后,可以逐渐地将家中的每一份子组成学佛的小团体。中国人一向重视家庭,如果家庭幸福美满,将会帮助我们的一生,使我们更充满了修行成就的希望。全家人有了共同的生活、信仰与修行的话题,自然能使生活中的食、衣、住、行、育、乐、事业、学业以及所有的人际关系,都以佛法来思惟运作,使我们的生活符合了八正道──正确的见解、正确的思惟、正确的语言、正确的行为、正确的生命职业、正确的精进、正确的忆念、正确的禅定。那么佛化家庭自然就形成了。
 
  佛化家庭是可以再发展的,我们可以基于佛法的正信,来处理自己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逐渐地学大乘菩萨的伟大悲心,从而修学菩萨的大愿、大行。这时我们必须在生活中再纳入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与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一切的菩萨行。
 
  此时,我们也可以选择自己家庭中的本尊典范,如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或大悲观世音菩萨、大智文殊菩萨、大愿地藏王菩萨、大行普贤菩萨、大慈弥勒菩萨、大力大势至菩萨等诸佛菩萨中的一尊或数尊,做为自己家庭的学习典范,那将会使修行的道路更加光明。
 
  从佛化家庭,我们逐渐的升华,最后将成为像维摩诘菩萨一般的「菩萨世家」。家中的每一个成员,生生世世,都互为眷属,相互导引,成就了不坏的金刚法缘,共同步向成佛的生涯。「菩萨世家」是佛化家庭所期望发展的目标,依着菩萨的大愿,结合菩萨行人,将是推动人间净土的最佳组合。
  
  佛法对婚姻的观点
  佛法对婚姻的观点如何呢?佛法是从因缘中来观察的。
 
  现今社会中,一夫一妻是一种很正常的婚姻方式,若从历史观点来看,可以发现亘古以来,婚姻的型态一直在转变,在母系社会时期,可能是一妻多夫,而在近二、三百年前,却是盛行一夫多妻。
 
  在人类学会了互相尊重以后,形成了现在的一夫一妻制。由此可见,婚姻制度的演变,常随着时空因缘而有变化。这让我们想到佛经所说的:「有缘则合,无缘则离。」夫妻关系的产生,是一种因缘的组合,而且是所有因缘当中最深、最久的一种组合。
 
  一般人对这一点有所了知之后,可能会有两种不同的感觉,一种是:婚姻是那么的脆弱,因为对未来不敢保证,因此对婚姻充满了恐惧,另一种感觉则截然不同:因为婚姻是无常的,我们不敢说未来一定能怎么样,所以更要随时努力,保有现有的一切。这种感觉,不论对婚姻生活的保持或修行,都会有很大的助力。在一个婚姻关系产生之时,我们必须把握每一个当下,努力维系彼此的关系,这样我们的未来,就可以在一连串的无常,一连串不断的创造,和一连串不断地向上而增长,如此,修行和婚姻便可以真正结合在一起。
 
  同样一种现象,透过不同的人来看它,可以像前面所说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或者说透过不同的导演,它可以产生不同的戏码。
 
  有人说:「不要问宇宙是什么,而问:我们要什么样的宇宙。」或许我们可以把它改成:「不要问婚姻是什么,而问:我们要什么样的婚姻。」
 
  在佛经中,我们可以发现;佛陀提供弟子们很多有关婚姻方面的解释和帮助,但是在佛教界,尤其是现在中国的佛教界,几乎每个人都避谈这个问题,当然有谈「佛化家庭」的书和文章,但能掌握佛法核心精神,并契合现代人需要的,这方面的文献却很少。笔者找了很久,只找到一篇能作为参考──《如何保持婚后之爱》,陈健民老居士着。这样对婚姻避而不谈,是会让人对佛法感到恐惧的,因为这样一来,佛法好象变成不是一般人所能亲近的了。这也不是佛陀的态度。
 
  佛陀的态度是很开明的。在原始佛教里,出家或在家,是一种生活型式的抉择,不论选择了在家或出家的生活型式,大家都是教团的一份子。选择「出家」的人,可能认为这样自己比较能专心修行,对众生有更大的帮助;选择「在家」的人,他是社会的生产份子,也同时可以修行,只是他可能有其他因缘条件。换言之,不论选择了出家或在家,都同样可以修行。
 
  其实,佛陀对「僧」的解释,是相当广义的,指的是一种「教团」,这教团包括出家众,也包括在家众,出家众他们称为「比丘僧」,在家众他们称为「菩萨僧」(也可含出家、在家二众)。我们在佛教上常看到如下的句子:「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这「众」便是「僧」,便是一个团体的意思,并非单指出家人。
  近几年来,我们发现到一个问题,好象在家众不好修行,甚至,有时似乎感到:在家修行好象是一种罪恶。这里面显然是出了问题,而问题的根源即是婚姻。因此我们必须把盖住婚姻的这层纱揭掉。尤其是选择了在家修行这条路的人,更必须面对婚姻与修行的问题,深刻去探讨它,因为它牵涉到我们生命实质的成长,也牵涉到我们成佛的问题。
 
  曾有一对夫妻,学佛之后,有一天很苦恼地问我说:「我们家才二十多坪,很难再多隔出一间房来,怎么办?」他们认为至少要隔床而居,才能修行,否则有罪恶感。这真是一种错误的想法,可是这种想法却十分普遍。
  其实,佛陀从没说过男女或夫妻的亲密行为是错误的,他只是告诉我们:「选择出家或在家,只是你透过对自己的省察与要求,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形式而已。」因此,不管选了在家或出家,都是对的。
 
  在原始佛教的观念中,出家和在家是平等的,只是生活型态不同。而在现在,我们经常把出家人的生活规律,反射到家人身上。这种作法实在有待省察。其实,佛陀并没要求我们这样做,当弟子向佛陀请教,佛陀也是很真诚的教导他们,怎样来过一种正常的婚姻生活,如何透过互相的协助来发展生命,携手走向圆满成佛的道路。
  
  佛法对爱欲的观察
  在《圆觉经》中有「YIN欲为生死之根本」。这句话简单地说,是指人因为有性欲才产生生死轮回。其实,更正确的说法是:「爱」为生死之根本,此处所指的「爱」,是说人对生命不可知的一种自我保护力量,就好象一个人快要淹死了,他一定是看到什么,就紧抓住什么,也许这样可能害死他。这种求生意志的莽撞,佛家称为「无明」。
 
  无明造成意志力量不断延续,造成我们整个生命记忆的不断轮转,结果在投胎的时候,精神和物质结合在一起,发展出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我们藉由这六种感官接受外界的讯息,继而产生判断,而判断本身,就是生死根本。
 
  这个判断包括了:我喜欢这个,我不喜欢那个,由「喜欢」进一步发展到「要拥有」,得不到便生气,便变成被这个东西所制约,这个制约现象,我们称为「生死根本」。而「YIN欲」是「爱」这个心念所翻转下来的,所以它只是爱念所表现的一种形式,不能就此下结论说,YIN欲便是一切生死之根本。
 
  出家人是禁YIN欲的,但并不是一开始就如此。当年,佛陀率领僧众修行时,并没戒YIN这一条戒律,而是有一天有一个弟子出家之后,回到俗家托钵,在母亲游说下,和妻子同宿,很快的他的太太就有了身孕。
 
  这件事传开了,许多人都讥讽地说,其他宗教的修行者都持守梵行,怎么佛陀的弟子却有这种不净的行为呢?其他佛弟子就向佛陀报告此事,并说这样的行为会妨害出家人修道,惹人讥嫌。佛陀听了觉得有道理,因此为出家僧团制定了不YIN的戒律,不同于在家居士的「不邪YIN戒」,即允许和妻子间的性行为,但不应和此以外的对象行YIN。
 
  很多戒律都是这样发展出来的,基本上,在佛陀那个时代,面对YIN欲的态度都是很健康、开明的,而婚姻中主要的主体是性生活,也就是为了延续种族而产生婚姻嫁娶的制度。在古老的宗教里,性是神圣的,因为他们怕种族被消灭,因此必须藉由性来延续种族,此时,性的存在不是为了性。而人类后来把「性」从延续种族中抽离出来,在万物中,能够享受性的,大概只有人类。
 
  婚姻一直在进化当中,它不是善,也不是恶,它只是人类生命关系发展史的一环。到人类精神文明更发达的时候,人类发现不同生命个体相处之间,并不只是为了性,也不只是为了延续生命而已,这时人类开始有内在精神的需求,婚姻才涵盖到精神这个层面,有些人没有办法了知这一精神层面,但是他接受到一些讯息,就把它变成一种外在的道德行为。
 
  由于人类在婚姻上已经发展到精神及道德层面,所以婚姻不必然为了性而存在,它可能是为了情,为了爱而存在。这种爱,一开始可能是一种占有,若再往上一层,能破除我执,便可能发觉:爱本身不一定是要拥有的,也不一定要完美的,在当下的爱里面就已经完美了。在这里,我们把「想拥有而不可得」的这种后续干扰切除了,这时,爱便升华为慈悲。
 
  人类的婚姻进展到涵盖了精神层面时,对于部份没办法了知这一层面的人而言,他会把它形式化,这种形式化对婚姻本身是最大的伤害。譬如,有些人一学佛,马上和配偶分居,这是荒谬的。一男一女睡在一起时,可能什么事也不会发生,若是可能发生什么事,隔得再远也会发生,这里面并没什么保证的。性生活在现阶段仍旧是人类婚姻的基础,但是这中间,性的比重已逐渐在减低。
 
  我们在佛经中看生命界的整个结构,可以知道,在到达欲界天时,虽然还有男女之间的欲望,但其性行为已不像人间那么粗糙,有的只需互相拥抱,双方就满足了,就已经是性生活了,更上层的天界则是握手,甚至两人相互注视,他们就满足,形成性行为,意念相对而交便成孕了。
 
  如果到达欲界天之上的色界天,就更妙了,他们不须穿衣服,因为他们都是同性,都是单性,衣服变得没什么必要了。那么他们是怎样生育呢?他们是由意念而繁衍后代,一个意念便可以产生化身。
 
  到无色界时,根本没有生命的问题,因为无色界的生命只是一种波动的存在,根本没有任何形式存在。因此,人类的婚姻在现阶段可能把性看得很重要,但是当我们经过修行,身心不断升华时,性就不见得那么重要了。在人类未来继续发展的过程中,如果我们的精神文明有更大的发展的话,性生活在人类婚姻关系中会变得不是那么重要。
 
  了解了性与婚姻在人类生命中发展的轨迹,才能揭去这层隐晦的面纱,用健康明朗的态度,真实面对生命自身,找到升华的契机。
  
  亲子关系
  我们对子女,天生就有着深刻的爱,这种深刻的爱内化到我们的生命深层,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命。如果我们对子女的爱,仅是一种生命的自然本能;是由我执而深爱自己,并投射而爱护延续自己生命的化身—子女时,这种爱的本身,还是有无明的染习;不管有多伟大,依然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目标。
 
  此外,有些佛教徒,学佛之后就视婚姻、子女为业障,不了解因缘甚深的道理,结果把家庭弄成战场,夫妻子女成了冤家,其实这也是另一种造恶业的方法。
 
  有人说子女是来报恩的,也有人说是来讨债的。有的子女乖巧可爱、孝顺依从,让父母极为欢喜;有些则百般忤逆、败家散财,这些都是过去的因缘果报。但是千万不要只从表象来判断,换一个观点想,因为如果子女孝顺,让你依依难舍,无法修行,这样到底是恩还是业?如果子女忤逆,让你彻悟无常,修行解脱,或许正是你的善知识呢!所以,子女是恩是业,除了过去的因缘之外,其实最重要的是你如何看待与处理亲子关系。
 
  我们如何看待亲子关系呢?
  一、我们要了解,能为父母、子女都是有着不可思议的甚深因缘。子女虽然是我们生下来的,但千万不要将他们视为所有物,要平等尊重他选择我们为父母的缘起,希望这个缘起能成为良善的因缘,使彼此皆能在成佛的路上相互扶持。
 
  二、自己的子女都是未来佛,我们爱他、重他、敬他,更要好好教育他。千万不要强制胁迫他学佛,以免揠苗助长,伤害他本然的佛性。应当谆谆导引,使他走向修行的道路。
 
  三、人身难得、因缘殊胜,我们能与子女以人身相遇,都是累劫以来大善福德的果报。因此,应当珍惜相处的每一剎那,依着缘起的殊胜法则,父慈子孝,相互依止,内则齐家和乐,外则共创人间净土,共同圆满成佛。
  古代,有些禅宗行者,年纪大即将往生时,往往指着同修中年轻有家室者,告诉他将投胎做为他的子女,希望他能好好照顾,使他的修行法缘不致中断。虽然,我们或许尚未具备这种自在投胎的能力;但是我们如能将自己与子女之间的关系,视为金刚法缘,则不只一切往昔的恶业能够消除,未来或许能互为父母子女,相互照顾对方的生身、慧命,早日成道呢!
 
  在《长阿含经》中曾谈到父子之道。经中说,为人子的人应当以五事来孝顺父母:「一者、供奉能使无乞。二者、凡有所为,先自父母。三者、父母所为,恭顺不逆。四者、父母正令,不敢违背。五者、不断父母所为正业。」而为人父母的,也应当用五事来敬亲其子,这五事是:「一者、制子不听为恶。二者、指授示其善处。三者、慈爱入骨彻髓。四者、为子求善婚娶。五者、随时供给所需。」我们从佛陀所谈的父子之道中发觉,佛陀要求父母子女都要依止于正道,相互珍惜这个甚深的因缘,共创未来的光明。
 
  我们将子女视为业障来讨债或是来报恩的看法,都是还未能正确的了解佛法的观念,都还陷于过去心当中,轮回不能脱离。不管过去如何,我们应该以当下的心来结下金刚法缘,与孩子们成为菩萨眷属,共同走向成佛的道路,才是理想的亲子关系。
  
  慎终追远
  清明对中国人而言,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日子。在清明节当天,大家拈香祭祖,清扫墓地,故清明亦俗称「扫墓节」。清明节表现了中国人对祖先的追念。做一个有根的人,便不会随波逐流,其对自我的要求,也将促使社会风气归于清纯。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正是此等写照。中华民族能源远流长,五千年不绝,凭借的也是这一份对根源的重视,不忘本来的精神。
 
  中国人对孝有极深入的看法,并将之实践于生活之上。曾子以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以身源于父母,而力保其全,依此心意,必然也对生活中的一切戒慎恐惧,善意保全。这样的性格,影响到整个民族的延续与发展,使中华民族虽然历经劫难,但根苗不失。每一个家庭都可形成存活的主体,历劫再生。
 
  中国祭祖起源甚早,自汉以后,墓祭与庙祭并重。而佛教传来亦为东汉时期,思量起这段长远的历史,作为一个佛子,我们也不禁追怀历代的高僧大德。血有血源,法有法脉,从释迦牟尼佛以来,历经二千五百年,佛法传灯不绝,历代高僧大德实有深厚的功德。尤其佛教初传,西天东土,海天相隔,多少高僧大德为求真法,千辛万苦,甚至命如悬丝丧身异域,实在令人感佩。我们今日,能够听闻深妙法音,不得不赞叹、顶礼这群伟大的菩萨。
 
  人生无常,但是佛法的传承,却需要相续不断。在清明节的今日,回忆起历代的高僧大德,我们应当思索,是否将佛法完整的相承与弘扬。几年来,许多高僧大德相继的走了—广钦老和尚、道源老和尚、灵源老和尚、李炳南老居士、陈健民老居士,都走了,现在连白圣长老、印顺导师也走了。我们在悲恸之余,应当努力再执起法幢,承继他们的遗志。
 
  对血源的追寻,可以使生命得到安定,得到发展;对法脉的忆念,可以得到智慧,得到悲心。我们重视清明的慎终追远,更要重视心灵的智慧悲心,这两者都能够济助当前世界的肤浅、浮夸、不定与迷惘。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