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如本法师:见性成佛 第二十四天


   日期:2024/12/15 13:2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第二十四天

诸位观众、诸位菩萨大家好…

我们处处讲见性、论见性、谈见性,这个见性,再给你两个月、十个月也演说不完。但是一位悟性之人,他不费吹灰之力,浪费那么多光阴当下就让他契会了。所以,我们人的根机有顿教、有渐教。有上根机、中下层根机差别非常大,虽然差别很大,这与他多生累?有密切的关系,多世有修、摸久一点的,这种的就是上根机的,从来不曾听过不曾摸过的人,我们方便讲,就是下根机的。因为他修较少世、修较少?,这就是平等、平等。

诸位,「性」是当下你这一念就对了,你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起心动念,全都是「性」的作用。你不知看到没?碰到了没?所以要在生活当中去参悟,你若无法在生活当中契悟,请问你拥有一个性,无性是谁在运筹呢?所以一位开悟圣僧,在生活、吃饭中,施为动作中,让他悟到自性,我们看他怎么说:

「佛法在日用处,行住坐卧处,喝茶吃饭处,言语相问处,所作所为处,举心动念却又不是。」

这就证明了我们的「性」,在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当中频频流露而出,可是你没有看到。所以第一句告诉你「佛法在日用处」,什么叫做「日用」?日常生活你的作用当中去会它。他告诉你,你行住坐卧当中去会,它在那个地方你有没有看到?走路,谁在走?吃饭的时候,谁在吃饭?当你坐在此处,是谁在这里坐?当你躺在那里时,谁躺在那里?你去契会这个问题。当你口渴时喝茶,是谁在喝茶?如果没有这个动念、没有这个精神、没有佛性的话,你只是一个活死人。你如何来喝茶、吃饭、走路、坐在那里?在行住坐卧当中,日用中与你在吃饭喝茶当中,那个地方就是了,不然要去那里找这个「性」呢?

在「言语相问处」,人家问你,你回答人家,你问人,人答你,一问一答当中去契会你的性,你会到了吗?「性」在那里呀!「所作所为处」你今天做很多工作,没有「性」谁能工作?搬石头、挖土、种树、加工、纺织、做电子种种的动作都是「性」之用。所作所为之处,你契会到了吗?你看到了吗?那一个念就是了,那个动作就是啊。所以这么简单,这说穿了是很简单,若没有说穿,你有时候迷就是迷,不觉就是不觉。甚至在起心动念当中,你看到了吗?一个凡夫众生没悟性的人,他的起心动念又不是了,那叫做妄想、心猿意马,叫做妄想丛生又不是了。所以他边说边扫,边扫边说,这个念头是或不是这很简单,悟的人知道这是性之用,这就是了。没悟的人纵然动那么多念头,施为动作行住坐卧,做了那么多事情,他迷就是迷。如果已经悟了,你老人家为何多生累?以来还沉沦生死呢?就是因为你没有悟性,随这妄想意识沉沦生死、飘渺不定,所以才会多生累?轮回至今,永远周旋不出三界,这就是没有悟性。悟性之人早就出离三界、顿断六道,证成无生法忍与空相应、自性解脱、来去自如自在了,所以悟和迷只有一线之隔。

那么要去何处悟性呢?就在生活中而已。慎重起见如本再念一遍,将这位开悟祖师的法语说清楚:

「佛法在日用处,行住坐卧处,喝茶吃饭处,言语相问处,所作所为处,举心动念却又不是。」

开悟祖师都为你解释得很好,说得明明白白了。你修道再无法入门,他就拿你没办法了。所以我们根机有上中下之根机,道理在此。

「见性成佛」的法门,是针对中上阶层的人说「见性」的道理。下根机的人,他一听之下不能认同他的心就是佛,有些怀疑、怕怕的,信心不足,何以见得呢?来,我们看六祖惠能大师如何评论见性和未见性。

六祖惠能大师云:「迷心外见,修行觅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若开悟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

因此见性和没有见性,只是这个窍门而已。剖得开、闪得过的向你恭喜了。什么叫做小根机的呢?六祖老人家就替你一语道破了。迷惘本性的人,他往往会心外求佛、心外求法,修行处处在求感应,处处就要见阿弥陀佛,处处就要见药师佛,要见当来下生弥勒菩萨,要见十方佛菩萨,称为「迷心外见,修行觅佛」。没有悟到他的自性,这就是所说的小根的,也就是小根器的人。没见性,但是修福也修慧,铺路造桥、救济别人,他做得比你还多,但是就是没悟性。没有悟自性的人心外求佛求法,这种贪求功德的人,若没见性则名之为小根,也就是小根器的意思。一位开悟出离三界证成果位的人,他不必打诳语,若打诳语,他如何成就无上菩提呢?所以我们要听圣僧的话,不要听一般泛泛之辈的话。没有开悟证果的人说出来的话,如何和一位圣僧较量呢?没办法。

他又说如果你已开悟顿教,也就是你已见性之人,修行修到明心见性了,他绝对不执着修外面一切法,不会心外求佛求法,他绝对不会外修,称为不执外修。此人他自心当中时常起正知正见,他知道对与不对、究竟与不究竟、圆满或不圆满,是非分明善恶清清楚楚,该做不该做,明白不明白,他比谁都清楚,即为自心常起正见。凡夫众生善恶不分,将善当做恶、恶当做善,是当做非、非当做是。例如现在选举期间,有时黑可以讲成白,白的可以说到黑,凡夫众生很健忘,明明一个贪官污吏,结果人家美言几句以后,你就忘了他的过去照常盖给他,这叫做自心无法起正见,是非不分明,这样不对喔!是就是、非就非,修道自心能常起正见者,此人就已进入圣位了。

见性之人自心能起正见的当下,多生累?的烦恼尘劳渐渐会顿断,不会染污他的自性,这就是见性的功能和意义。总之,修道就要回光返照照见本性,千万不可心外求佛求法,心外求佛求法名之为外道。你看很多人,都心外求法求道。结果求来的东西,都是生灭法、有为法,人天的果报而已。所以论功德要从自性去见,见自性才是清净皎洁、光明自在的功德。所以六祖的话我们再念一遍:

六祖惠能大师云:「迷心外见,修行觅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若开悟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

我们修行,佛法在生活当中,你有没有悟到?他告诉你在日用中,在行住坐卧当中,吃饭喝茶当中,在言谈当中,那些作用当下就是「性」。什么叫做「佛法」?「佛」梵语叫做「觉」。觉悟,觉悟之法就是佛法。所以你的生活若没有觉悟,你的生活就是世间事。你的生活一点一滴若觉悟,当下就是佛法。佛法没有离开世间法,世间法觉悟了,世间法就是佛法。如果佛法没有觉悟,佛法当下就是世间法。世间就是有生灭、有为、如梦幻泡影,世间就是有污染、有取舍、有得失叫做世间法。佛法就远离这些尘劳,远离这些污染,所以佛法叫做觉法。

佛法不能离开我们生活的一点一滴施为动作。我们用吃饭来做比喻,比方说我问你:「你会吃饭吗?」「会啊!如果不会吃饭,我现在已三、四十岁,五、六十岁,七、八十岁了呢?我比谁都会吃饭。」但是我问你:「你这餐饭吃得漂亮吗?干脆吗?爽快吗?自在吗?解脱吗?」你说什么才叫做解脱?什么叫做漂亮呢?我的问题很简单,你吃一餐饭,有没有被这餐饭的境界转去?有没有被这些菜色转去?我再说深入点,当这餐饭,菜煮得太咸,你有没有苦恼?这菜你太太没有加盐太淡了,你有没有苦恼?吃一餐饭当中,把太太骂个半死,把你的儿子、媳妇、女儿念得让他没面子,让他起懊恼。所以吃这一餐饭是失败的饭,你吃这一餐饭是不成功的,吃这一餐是苦恼无量无边的饭,所以这一餐饭是失败的。

有一次弘一大师让人家请吃饭,有一位居士陪大师吃饭,吃了太咸了,有一盘菜咸了一点。他说:「喔,这盘菜可能最近盐降价了太咸了。」意思是加了太多盐,很咸就是了。弘一大师在旁边笑咪咪的说:「咸有咸的滋味。」这位居士在旁边再夹菜,夹到一盘很清淡,他说现在盐又涨价了,涨价了就不敢加盐,加盐下去本钱高。所以他说:「喔,这盘菜太淡了。」弘一大师笑咪咪的告诉他:「淡有淡的滋味。」两句话一说出口,居士就领悟了。弘一大师吃这一餐饭没有被这些饭、这些菜转走,心能转境不为境转,即同如来。所以菜,淡有淡的滋味,咸有咸的滋味,吃这一顿饭并没被境转走,能转境,自性自在解脱光明。这位居士,大师尚未告诉他以前,吃这餐饭的时候,被饭菜给转走了,所以这餐饭是失败的一餐饭。弘一大师吃这一餐饭能转境,是很爽快豪迈、自在解脱的一餐饭,因为他没有染味尘,他没有在这餐饭菜好吃的当中取舍得失被它转走,功夫就看这窍门而已。

你说会吃饭,从小你阿爹、阿娘、太太或是你的媳妇,煮多少饭菜给你吃?问你自己就好不必问佛祖,也不用问如本法师,也不必问开悟圣僧。你被饭菜转走,那么你这餐饭是失败的,这餐饭被境转走了。佛法就是在这个地方得到啊!但是并非咸和淡被它转走以后,意味你不能讲,可以,但是对太太好好的说,不要因此生瞋恨心、起懊恼心,心耿耿于怀顿断不了,这样被境转走了。严重者还打太太耳光、侮辱她,那是不行的,可以好好的讲,切不可因这餐饭而生瞋恨心,记恨啦、忘不了啦,动不动就旧事重提,那就是你的心种下瞋恨心的种子,这顿饭永远失败。用这吃饭为例,就是说佛法在吃饭当中,去体会去悟它而已。所以佛法在生活中,离开生活并无佛法,能转境就是佛法,吃一顿饭很清凉很快活,就是成功的一餐饭,也就是佛法在此处运筹起来刚刚好,自在解脱。

佛法在言语交谈当中自性解脱,为人处事与人谈话说得刚刚好,不多也不少很中肯,不会染到你言谈的一切,中道解脱。譬如说,讲话的时候,你很会赞叹别人,那么你就是口业供养人家。有人讲话,对别人讽刺、挖苦、揶揄,让人在你身边很没安全感,不知何时会被挖苦,不知何时会被作弄让他难堪,就像一颗不定时炸弹,人家在你身边怕死了,你看他造了多少口业?所以如果口业能够多称赞人家适当的赞叹,针对事实称赞两句、美言几句,对你而言不伤大雅。所以适当的称赞和赞叹,人家对你有好感、对你印象很好,和你相处当中很有安全感,你平易近人不会棱棱角角的,嗯,你的口业供养人家了,佛法在这个地方得到成就了。

平常我们要面带笑容,频频流露出笑容来,别人看到了会起欢喜心,别人的内心就无比的温暖,有无比的信心,你的面容展露出微笑,适当的供养,别人就会很高兴了。你看有一种人长得很酷,从来都不曾笑,突然笑起来,会让你吓一跳,觉得很离谱,那不是「奸」的感觉,只是会让人觉得奇怪,有些恐怖、阴森森就对了,一辈子没笑过几次啊!所以让人一见就怪怪的。因此,面带适当的笑容,会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是一种供养呀!所以不曾笑过的人,你拿镜子来锻炼,要笑得好,若笑得太离谱就纠正一下,笑得合适、角度要抓准,不要笑得太离谱,给人家一看之下觉得阴森森的不如别笑,笑到供养不得让人起懊恼、吓一大跳,不知从那一道来的。

总而言之,我们的佛法在生活当中,你用得出来吗?如果用不出来你就休谈修行,生活就是佛法,佛法就是生活,道理在此。修道是你的心境处理起来有污染、没污染,有悟性、没悟性如此而已。所以贪瞋痴无明烦恼净化,当下就是净土。你的自性里面就有净土了,你的心、自性就是佛了,你的身体运筹起来一切没有染污,这副身体和佛没有什么两样。所以净土在我们的诚心里面,修行此处解脱,此处就是净土。不必愿东愿西,一下子要去西方净土,一下子要去东方琉璃世界,愿东愿西,此人并未悟性。所以六祖惠能大师,他举了一个例子很美喔,美在那里?

【六祖坛经】云:「使君东方人,但心净则无罪;虽西方人,心不净亦有愆。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凡愚不了自性,不识心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故佛言: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这是一个很好的启示,六祖老人家是悟道之人,是过来人倒驾慈航,佛菩萨再来的,所以他讲话句句都有他的角度、意义和启发性,能够让我们回归到本来的定位,也就是「修行在一念间」而已。他说:「假如你是东方的人,我们一般都说念佛求生西方净土,西方的对面就是东方,东方就是指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假如我们这些东方人,他的心如果没有罪,心若清净当下就无罪了,对不对?对。若是西方的人,心若不清净也有过失也有罪过。」说心地的问题。他又说:「如果东方的人,也就是我们这一方的人,他造了无量无边的罪,杀、盗、YIN、妄犯科累累,心中起心动念都是非法的,这东方人造罪,要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那么问题出来了,「如果西方人来造罪,他要求生到那个国家呢?那一个世界呢?」他当下就是暗示你说「你呀!你修行在当下一念而已,你的心地清净解脱就对了,不然你东方人造了罪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那么西方人造罪要求生到那个国土呢?」这是启示的喔!当然西方极乐世界那些人是不会造罪,但这是比喻的话。如果西方极乐世界的人造罪要求生到那里呢?极乐世界已经很清净了,还照常在极乐世界造罪的话,喔,那就没话说了,到底要求生到那里去呢?他的意思是,你的心地是东方人,我们这些人心地清净没有造罪,那就不用愿东愿西了,不然我们这些人造罪要求生西方净土,那么西方的人造罪要求生到那一国呢?有人就说啦,西方怎么会再造罪呢?那是假设的话,绝对不会造罪了。意思是说,我们不必愿东、愿西,愿意去南方、北方啦,叫我们破除这种封锁,不要离开这一念修行,他的重点在这里。

凡夫众生愚痴不了解他的自性,也就是没有明心见性,也没有觉悟这顿教的道理,不了解他的内心,心就是佛。不了解他的身体就是净土,在此状况之下愿东愿西愿南愿北,如果是一个悟了的人,当下在此处悟了,此处就是净土,见到自己的自性佛了。所以佛祖说:「随其心净即佛土净」你的心清净了,当下你所在之处就是净土了;心若不清净,这个地方就变成秽土了。所谓「随所住处恒安乐」这句话很重要。「随所住处恒安乐」你住的地方永远是快乐的,你的心要清净,要达到究竟无烦恼,能转一切境,当下悟明你的心地,这样叫做「随所住处恒安乐」。我们不能转境又没有见性,当然你所生活的一点一滴、一秒一分全都热烘烘不快乐,浑身不自在。所以六祖老人家这些话,是要启发我们,当下要见性,自性要净化,如此你的周遭,四周围全都是极乐世界。我们将六祖惠能大师的话再念一遍:

【六祖坛经】云:「使君东方人,但心净则无罪;虽西方人,心不净亦有愆。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凡愚不了自性,不识心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故佛言: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好庄严的启发性的话,这个角度很美,所以我们多念几次、多听几次,放在你心里,有一天就会悟到心地了。

诸位,释迦牟尼佛时常教我们要「破相见性」,「破相见性」或是「破相显性」,我们都执着外在一切相,但是却从来不曾去认识心中的自性。所以你未悟性的人,永远处于外在生灭法、有为法,追求劳碌一辈子,你实在有够歹命啊!劳心劳力做得像一只憨牛一样,真正有够可怜。所以能够回归自性,见到见性的人,你渐渐自性解脱、烦恼顿断,就能出离三界了。现在我们引用一位开悟圣僧的话:

「扪空追响,劳汝心神,梦觉觉非,竟有何事!」

「扪空追响」是说执着空性,执着现象界,执空执有,这是劳汝心神弄得半死,和见性都没关系,这完全和外道没什么两样。佛道之所以和外道不相同,就是因为佛的弟子有悟性、有见性,外道没见性,永远是生死凡夫一条。「扪空追响」简单说,搜索空性,搜索空性是好事还是歹事?那怕是摸到空、住在空、认识空,但是你没办法空自在者,就算证到了空,佛陀也不允许。因为证到空,没有「将空出假」倒驾慈航度众生。住空、证空,这都不是佛陀的本怀。所以你证空之人要倒驾慈航,否则变顽空永远做二乘人,佛陀也不许可。「追响」简单讲,「响」者有为生灭法。有为生灭法你摸一辈子、探讨一辈子、用一辈子,枉费光阴、浪费青春。「劳汝心神」劳碌你的心神,很枉费就对了。

「梦觉觉非,竟有何事?」今天已经梦了,已经觉了,知道这个觉也是不可得,叫做「觉非」。我们还未觉悟自性以前,都像在做梦一样,有一天你见性了,就如同梦已经觉了,已经醒了,三界没你的份了。「竟有何事」还有什么事呢?已经没事了嘛!为何没事了?你已悟性之人,自然不会随妄想意识在那边起起伏伏沉沦不息。所以佛法告诉你,修道首先要「证悟诸法空性」,证悟诸法空性,不是说有空可住,真的有空可证,这样就误会了。「空」是诸法本来的面目而已,本来的面目那里有空可证呢?那里有空可住呢?没办法再住,如果有空可住的话,是妄语,绝对错的。佛在【大般若经】说:「诸法空性,是诸法本来的面目而已,不是有个空可住,空可住的话,皆为魔说。」所以空可住、不可住,这是方便说而已。

十方三世诸佛不来人间便罢,若来人间,必说诸法空性的道理,让你知道诸法空性,是诸法本来面目。二来,既然诸法本来面目是空性、无常、无自性,如此顿断你的执着性。我们人在世间就是把无常当做常,把这空性的东西当作不空。所以佛陀来人间,只是说出诸法本来的面目是空性无自性,如此而已。是发觉者,不是佛祖还没来人间以前诸法是不空,来人间以后,佛陀用神通愿力将它变成空性,那就误会了。佛祖有来人间、没来人间,诸法的空性是诸法本来的面目,把它讲出来如此而已。他先觉悟然后再来觉悟这些后觉的人,这样诸位明白吗?来,我们看【大般若经】佛祖怎么说?

【大般若经】云:「诸佛出世,皆说本性空义,化导有情;要闻佛说本性空义,乃入圣道得圣道果,离本性空,无别方便。」

所以十方三世诸佛来人间,个个都说出诸法本性空的道理,来化导一切有情出离生死。你如果听十方诸佛说诸法本性空义的道理,这才是要让你入圣道、证圣道果根本的关键所在。

换一句话说,诸佛见性,见性当然了解诸法空性,如果不能了解诸法空性,他也成不了佛啊!所以离本性空寂而说法者没什么方便法了。法者因缘法,因缘法者个个空性。不错,所以我们修道过程中,听佛祖的话绝对没错,不要三不五时自作聪明,聪明反被聪明误,你按照佛祖的方法去修就对了。再念一遍:

「诸佛出世,皆说本性空义,化导有情;要闻佛说本性空义,乃入圣道得圣道果;离本性空,无别方便。」

接下来我们继续解释「扪空追响,劳汝心神」凡夫众生执着一切万法为实有,叫做「追响」。「响」就是有为生灭的一面。凡夫执着有,你修行如果又执着世间实有者,那就是修道的通病,不能认识法门。你听佛陀说诸法空性,你以为有空可证可住的话,这样又是你修道的障碍,修道之病又跑出来了「劳汝心神」啊!因而住在空、执着一切万法都是修道的弊病,你要了解诸法空性是转凡入圣、开悟证果的关键之一。但是你证悟空以后不能住于空,更严重的是把空当作顽空,绝对有的空和绝对无的空,这种说法就不对了。总之,空性是建立在万有的身上说诸法空性,你把它当做顽空,就和佛法的本质脱节了。所以住在空的人,我们方便说,二乘人叫做「偏执的涅槃」。住在空能自在,落到现象界中的话,比杀了他还惨,所以很多阿罗汉感觉在现象界很累。他说叫我出来度众生,不如我展露一些神通给众生看,有信心善根流露就好了。展现一下神通,又跑到山上去修行,躲起来较快活啊!在现象界,喔,劳心劳力啦。在现象界,喔,红尘滚滚,所以比较不喜欢在现象界,住在空比较解脱自在啊。不错,在涅槃中、无生法忍当中比较自由自在,是一个无事道人,同时是世间最幸福的人了。可是你自身住在涅槃当中,不出来度众生,佛陀是不许可这样喔!他不要让你这么做,因为你在空能自在,你也要锻炼在有中能自在,也就是现象界要能自在,在生死当中能自在,在红尘滚滚当中能自在才对啊!他的重点在此。

菩萨就不一样了,菩萨不但在涅槃能自在,在空性能自在,在无生法忍能自在,在大圆镜智能自在,在如来藏性能自在,那怕在妙有当中,现象界当中,他也能自在呀!他度众生就轻轻松松的有如吃冰棒,凉凉的,说法时辩才无碍。他为众生服务心不会埋怨,无怨无悔,什么「劳汝心神」?对菩萨而言完全不存在。怎么说?因为菩萨不但在空能自在,在有也能自在,叫做「真空能妙有,妙有又能真空,动静不二。」的境界,所以阿罗汉差一截很大截。

我们今天非常赞叹菩萨的伟大,能达到空有不二、能动静不二、能真空妙有、无住生心、生心又不住,在此情况下渐渐步入实相中道的不二法门,所以佛陀才赞叹菩萨伟大啊。所以,我们千万不要落入二乘人阿罗汉的境界,因为他在空能自在,在现象界则不能自在,差在这个窍门。虽然同样是圣人是开悟圣者,但是境界有高低,高低是高低,我们对阿罗汉也很尊敬,最起码他是出三界的圣人了,只是美中不足,希望他能更上一层楼,能真空起妙有在现象界能自在,这是我们很大的期待就是了。

诸位,直到有一天你真的和空性相应,知道空的道理以后,你这个人渐渐自性解脱了。凡夫众生就是不能见性,了解诸法的无我空性,永远沉沦三界当中。所以【大般若经】佛祖又讲话了:

【大般若经】云:「一切法都无实有,离我我所,皆以无性而为自性,本性空寂,自相空寂;唯有一切愚夫异生,迷谬颠倒。」

这就是释迦牟尼佛单刀直入告诉你,一切法那里是实有?既然一切法是缘生,缘生诸法那里有实有呢?都是空性的。所以说「离我我所」不错,我认为有一个我,有一个被我所看,被我所用构成「能所」,「能」也好「所」也好,全都是无自性,无自性是「能所」的本来面目,因为本性空寂啊!自相空寂那里还有一个我,被我所说被我所看,被我所用的山河大地呢?「能所」当下都是无自性空啊!但是凡夫众生愚痴没智慧,因此迷惘颠倒,一切空性的东西把它当作不空,无我的东西把它当成我,叫做颠颠倒倒。

佛祖来人间是要粉碎我们错误的思想,将无常的东西说它就是无常,不要把无常当作常,把我们打醒,把诸法空性的东西,说它是诸法空性,不要众生把世间的无常当作常,继续再沉沦下去。他是觉者啊,说诸法空性,诸法无常,诸法无我,千万不要迷惘颠倒。你看佛陀多么慈悲,也因为十方三世诸佛,悟这个空的道理,他已经成就无上菩提,见性成佛了。

所以希望我们大家,在修道的过程中,你我人人都能见到清净的自性,要回光返照,你若见性以后,你和世间人就不相同了。之所以不相同,你的窍门在那里?你有见性,一般人没有见性,还不知道要沉沦生死多久。一觉一切觉,一悟一切悟,一迷一切迷,沉沦何时休啊!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