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如本法师:见性成佛 第二十五天


   日期:2024/12/15 21:2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第二十五天

诸位观众、诸位菩萨大家好:

这是属于「顿教」的一种教理,顿教的教理不可离开你的自性,也就是「见性」为原则。所以六祖惠能大师有一个口头语这么说:「但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有此道理存在。因为见性以后才知道怎么修行,见性之后才是知道用功的时候,见性之后才知道如何入门、了生脱死的开始。换一句话说,你若还未见性,你所用的功夫都是有为生灭、人天果报,那怕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全都还未进入边缘,也就是没有进入开悟的边缘。所以一定要先见性再说,六祖惠能大师的意思,不是意味了否认禅定,否认解脱的重要性,因为你若未见性,纵然有办法达到「非想非非想处天」八大?那么遥远,但是八大?还有一个数字,总是有完结、有尽的时候。

四禅八定是很可贵,但是他还没出离三界,所以「禅定」是每一位佛的弟子要具备的条件,可是你有禅定没见性的话,也还在三界之内。说「解脱」有谁不要解脱?谁不要证果?谁不要成就佛道呢?解脱非常重要,虽然重要但是你若没有见性,这样胡乱抓一通东撞西撞弄了一辈子,你没有本事成就佛道,没本事出离三界,没本事开悟证果。所以说:「但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道理在此。

诸位,我们修道见性不能离开我们的生活,所以在这个世界里,「火焰化红莲」就是这个道理。「娑婆出法王」离开俗谛,真谛不可得。所以开悟祖师要讲话了:

「佛法真俗圆融,互不为碍;清净性中虽无动摇,而不坏方便应用,及兴慈运悲,如是兴运之处,即是全

清净之性。」

太庄严了,「佛法真俗圆融」百分之百正确!「真」就是由「俗谛」由世间法的净化无染尘,故称呼为「真」。可见「真谛」也就是解脱法没有离开世间法,俗谛如果不清楚的话不能成真。以佛祖而言,要佛祖开飞机他会开,讲一下就会了。要佛祖开船,讲一下就会了。要佛祖打篮球,规则告诉他,他就会了。所以解脱并没有离开现象界,只是在现象界中不染尘、净化、通盘了解,了解它的真相,这样就叫做「真」,你若不了解真,真也变成俗了。所以真俗是一体两面的说法,迷、悟、染、净的差别而已。

所以说「佛法真俗圆融,互不为碍。」解脱不能离开烦恼,离开烦恼无解脱可言。要怎样解脱?烦恼净化,净化就解脱了啊!可见「解脱」这个名词和意境,并未离开「烦恼」这两个字,没离开生活。你每天生活在清凉当中,无忧无愁当中,生活在正觉当中,你就是解脱,圣人只是如此而已。并非开悟证果以后就长一只角,开悟证果以后多一只眼睛,开悟证果以后,双腿就比较粗壮,如果这么说就错了,或是开悟以后体重多了几公斤。成佛后、开悟证果后他还是人,只是生活在正觉、解脱当中,三明六通以后再说了。这样诸位清楚吗?

论佛法说佛法,佛法说不尽,佛法都没有离开「真俗圆融」的状态,展现出佛法的本质互不为碍。我们清净的自性,虽然没有动摇,不动本尊,能摇动三千大千世界。不动道场能说法无尽期。这是说出了一位开悟证果之人的心境。以这面镜子来说,它是寂静的,但是你走过镜子,镜面有普照的作用。来,不会把你阻挡;去,不会留你,是不是呀?不动能照,照之当下它又不动,这才是真正的功夫。「寂而能照,照而能寂,离照无寂,离寂无照,寂照不二。」就是这个道理。「动寂」也是这个道理,它身不动但是能照能作用,它作用的当下,不会讲话:「我能照。」它没这么说但是能照,功夫正是在此。清净的性当中虽然是没有动摇,不刻意动脑筋来作用,但是不坏方便的应用,这镜子的比喻是形容我们清净的自性和这面镜子没什么两样,镜子只是不会讲话而已,但是它普照和寂静。我们的「性」都具备了这种德性,具备了这个条件,所以才说不坏方便的运用,可以兴慈运悲。虽然是解脱,虽然是清净,虽然是不动,虽然是光明解脱,但是他自性起无量的慈悲心。

所以佛祖成佛以后,你不用鼓励他,成佛以后,你不用邀请他,就是「不请之友」兴慈运悲、使众生快乐、拔众生的痛苦,让众生脱离三界二十八层天,可以运用大慈悲心度化无量众生。那么他这种「兴运」的运用、作用,在此处当下就是「全清净之性」。全体即是全用,全用即是全体,体用是不二。譬如说,如本在这里讲经说法,难道可以离开我全体的佛性吗?我的全体佛性在作用当中了,当我没作用时,我全部所有的作用都归到本体,无非是在体用当中去见你的本性,佛法也是一样。所以不动本尊,能摇动三千大千世界,这种深深的意境,唯有见性之人才有办法全方位去了解。开悟圣僧的话再念一遍:

「佛法真俗圆融,互不为碍;清净性中虽无动摇,而不坏方便应用,及兴慈运悲,如是兴运之处,即是全清净之性。」

说到这里,让我联想到一位开悟圣僧,他要讲话了:

「若能从假入空,即成大智。若能从空出假,即成大悲。」

这四句话说明一个修道人,如果按照这个法门来修,就可以成就他的大智慧和大悲心了。大智慧和大慈悲如果圆满就能成佛。第一、你想要自己自性自度自利,不二法门必须经过「从假入空」成就你的大智慧。凡夫众生不明他的烦恼本空,不明山河大地本空,所以他不了解诸法的假相,当下是空无自性。当他了解一切法、一切万有、一切万境、一切万尘乃至你的起心动念,当下就是空性的,在你的大智慧、大般若观照之下,悟空、证空了!悟空、证空、入空的当下,就是大智慧的现象。凡夫众生不能将假入空,所以智慧始终不能生,永远停顿在现象界,被现象界所骗。所以大智慧之人、学佛之人,了解诸法本来空性,也就是从假入空的道理,成就他的大智慧,此是转凡入圣的关键所在。

既然证悟了他的如来藏性,也就是他的佛性是空性的,也了解诸法、山河大地一切现象界,全是空性以后,他不以空为证,不以空为住,证入涅槃以后,要倒驾慈航度无量众生,这样叫做「从空出假」。证到空以后要远离空,不要一直沉浸在偏执的涅槃中,佛陀不允许你这么做。所以你一定要「从空出假」不妨称为「真空妙有」、「无住生心」、「倒驾慈航」,这是「从空出假」的意思。你从空出假,也就是证成开悟证果以后,不以开悟证果为证、为住,又回到现象界中度化无量众生,来成就你的大慈悲心,慈悲喜舍,这就是每一位佛的弟子,必须经过的第二阶段。第一个阶段先开悟证果,第二阶段证果以后,要回归娑婆世间度化无量众生。

那么,凡夫众生的我,如本讲经说法就能够摇动我们全国,每一位朝野上下很多人来学佛修道,能够讲得大家法喜充满、善根大展流露,我是凡夫众生而已。诸佛菩萨来人间,他是乘愿力、神通自在来人间的,他度化众生的话,那不得了了,众生受利益不是用语言能够形容的。你看佛陀住世的时代,度多少人天的人来学佛修道,许多菩萨个个从一地、二地登上三地。有多少阿罗汉从初果阿罗汉登上二果、三果、四果。多少阿罗汉转小乘入大乘。多少人没有善根,因此善根大展流露。多少人不知发菩提心,而发了菩提心,所以佛陀来人间度众生是大不相同,不是凡夫僧所能较量。修道亦同此理,希望诸位修道要发大乘心,也就是发菩提心、修菩萨道。

声闻也就是阿罗汉这类的,本身证成果位比较快,菩萨就比较慢了,为什么比较慢?因为他不但要自度自利还要利他,所以发挥出来的时间、空间,多数都是以他人利益着想,所以他修道多少要亏损一些。但是以后他究竟成佛啊!阿罗汉就没有了,只顾自己身心清净解脱,见思惑顿断就好了,快则三世人,慢者六十小?就成就阿罗汉了,什么意思?譬如你现在发心来修行,清净没犯戒达到最后见性的时候,出离三界,自了汉快则三世人,慢者六十小?。但是缘觉不一样,快则四世人,慢者一百小?,他比阿罗汉慢一点,当然他的慈悲心比阿罗汉强烈一点。菩萨又不一样了,要三大阿僧祇?,从初信、二信、三信、四信一直到十信,登上十住十行十回向然后十地,最后等觉进入妙觉成佛。五十二阶位圆满,也是六度波罗密万行成就,最后成就佛道,前后刚好三大阿僧祇?。所以菩萨虽然比较慢成就他的道业成佛,但是相对的,佛祖来人间都鼓励佛的弟子行菩萨道。所以佛祖常常说二乘人声闻、缘觉是为「焦芽败种」。「焦芽败种」就像豆子,放在石头上久了,没有土壤没有水份就干死了、芽干了,芽种坏了,代表他根本就不要度众生。所以我们要感恩佛祖将佛法给我们,感恩这些善知识讲经说法,让我们了解佛法以后,我们才有因缘踏入佛门,了解佛教在讲些什么道理。

所以修道人再怎么说,佛陀也不希望我们投报,叫我们要报恩啦、回馈他啦,佛祖不会这样。他说你只要好好修行,有能力弘法布教度众生,佛祖很高兴,佛祖是不用你投报的,佛祖虽然没有投报的观念,但是我们自己懂得要有感恩的心。所以你发心,要发什么心?菩萨心、发菩提心成佛,发菩提心的人他自然强而有力,他作为「不请之友」自然由心而发,然后无尽讲经说法度化无量有情。所以难怪菩萨智慧无穷尽,因为多生累?以来,都发「法门无量誓愿学」,所以智慧是无穷无尽。阿罗汉永远跟不上菩萨,什么理由?因为阿罗汉只要烦恼断尽出离三界就好了,他不必学东学西学一大堆。但是菩萨「五明」要精通,什么是「五明」?医学要精通,叫做医方明。工巧明,一切建筑界建筑师的道理,他都要通达,房子的结构要学、水泥要几包、钢筋要几吨都要清楚。再来语言学全部要学,不论是德国话、苏联话、美国话、客家语、闽南语什么话都要学,各方语言都要学,不然怎么做菩萨?一问三不知要如何做菩萨、解决人家的问题呢?还有内典要学、出世法要学、解脱法要学,不然要如何出离生死呢?所以五明对菩萨而言要精通学尽,如此一来二乘人阿罗汉,如何来和菩萨比呢?所以【大般若经】说:

「声闻空如毛孔空,菩萨空如太虚空。」

「空」者是大智慧,阿罗汉的智慧太有限了,就像一个毛孔,一个小小的洞,由此看出虚空只有二、三公分而已,代表智慧很渺小。菩萨空,就是菩萨的智慧如太虚空,不必用一个筒子把它固定一个范围,把它拆开以后整个虚空看得清清楚楚,全方位的、立体性的。所以菩萨空和阿罗汉的空千差万别了,毛孔的空如何和太虚空较量呢?换一句话,菩萨的智慧远远胜过声闻的智慧百千万亿倍,不然菩萨要如何度众生?你对世间的真相完全不了解,众生一问之下东倒西歪,一问三不知,如何解开众生的心结?解开众生的迷惑?解决众生的需要呢?所以菩萨的智慧是百千万?来的,要博学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全都要学。菩萨,什么叫做菩萨?不简单啊!有人听到这里就被吓了。哎哟,我那里做得成啊?成佛就是不简单啊!

所以「佛」,我不必解释为「佛,叫做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见性成佛。」不必这么讲。什么叫做「佛」?「佛」就叫做「不简单」。如果简单,我们早就成佛去了。开悟证果以后佛的意境,成佛不是没事情了,要四无量心,慈、悲、喜、舍度化无量有情,所以证到佛的境界大空,大空大有啊。相对的不空就不有,但是诸佛而言他大智慧,就有大慈悲。我们今天学佛的目的,就是要成就佛道,要成就佛道必然要经过大智和大悲的圆满。所以我们要讲的重点就是历代圣僧说的这句话:

「若能从假入空,即成大智,若能从空出假,即成大悲。」

诸位,我们修道有时候心外求佛,求菩萨求感应,求佛祖会不会为我放光加持、摸摸额头对不对?这种都不一定正确哦。中下阶层根机的人有这种用功。顿根机的、上根机的人不会以音声求佛祖,在一切颜色当中求佛,看有没有什么感应,上根机的人不会这么做,他都怎么做呢?佛祖这么说: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这是我们要讲的话「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说明一位修道人你要「破相显性」,一切现象界都是生灭法,不是我们的诉求,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因为一切法皆是因缘法,因缘法都是生灭法如梦幻泡影,所以要「破相显性」。譬如我的四大五蕴之体是可坏性,但是你何曾知道我四大五蕴里面,有一个清净庄严的法身呢!我们的诉求在此。如何见到我们的法身?见到佛性?这是每一位修道人当今之务。

诸位,他告诉你「修道」,若认为佛祖是红色、黑色、白色,在有色无色中认真。或是说佛祖的声音很好听,用音声来求佛祖或佛祖的音声是八音,这都是看到佛祖的「性」之用,没有看到他的「体」。「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意思是看到佛祖的肉体,听到他的音声,这不是象征佛祖甚深法身的存在,法身是无形无相。有人把佛祖的声音当作「八音演说法」,或是像迦陵频伽的声音那么美妙,当做佛祖。你误会了,那是佛祖法身的妙用之用,他没有看到体,看到他全方位的佛性,把音声当作是佛祖,误会了!所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想要见到如来法身,难啊!「是人行邪道」。

我们要如何「见性」呢?要参悟本性或者用持戒的方式达到身心清净,最后回归本性,这样也是可以。因为你的戒是心戒,心戒是无形无相,看到无形无相的心戒也能见到他的法身。所以在佛陀时代有两个比丘,发一个口愿,佛祖来人间不容易,百千万亿?难遭难遇,在此状况之下,既然佛祖在人间,这两位比丘就是要见佛祖,两人结伴外出。因为印度有沙漠,经过沙漠要见到绿地不容易,要看到一小漥水更不容易。所以走了七天七夜,身上带的水都喝完了,口很渴,在沙漠地区很难得发现一小漥的水,很高兴,两人跑去以后就想要喝水。但是一位比丘看到水中有虫,所谓「佛观一杯水有八万四千虫」,佛祖用佛眼不用显微镜来看就知道水里面有很多细菌、微生虫。比丘看了,想起佛祖说:「宁愿持戒而死,也不愿破戒而活。」所以持戒的精神和戒相应,他就坚持不喝这些水。另外一位比丘就说话了,你若不喝水你走不到佛陀身边,在半途就会因口渴而死,我们要喝水才对,然后再去见佛祖啊!但是这位比丘坚持要把戒持好,另一位比丘就没有持戒,把那些水喝完。当然,你喝水时,虫被你喝到肚子里去也是会死啊,杀生。在此状况下这两位比丘的心境不相同,一个坚持要喝一个不喝。后来两人继续走,因为坚持戒律不喝水的比丘口渴半途支持不住,身体干掉就死了,无法见佛祖,另一人有喝水可支持久一点。结果横过沙漠来到佛陀的精舍,求见佛陀向他顶礼三拜,很高兴的说:「佛陀,我今天可见到释迦牟尼佛,这是我百千万亿?,包含这一世最大的荣幸,我最高兴最快乐的就是见到佛陀你本尊。」佛陀讲话了:「仁者仁者,不是你先见到我,是你的同参道友先见到我。」比丘吓一跳说:「他不是在半途因口渴而死了吗?怎么会先见到佛陀呢?」佛陀说:「持戒,戒不是黑、红、青、白,戒是心戒,清净光明解脱的,戒就是如来法身慧命,他首先见到戒的真谛,见到戒的本来面目,他见到法身他才真正见到如来,因此先你而见我。你因为没持戒、不了解戒的实质,不了解戒的意义,不了解戒的本来面目,戒就是心戒,心戒是无形无相,法身那里是用戒可见呢?若不是对戒有相当认识的人,当然就见不到。你犯戒就是因为不了解法身,因此,你不但犯戒还没见到我,你看到的我,是我的外表四大,地水火风的肉体而已。所以你看到相,没有看到法身,你那个同参道友看到我的法身,同时也看到我的色身了,你要用功才行啊!快马加鞭参你的自性,好好忏悔你的犯戒。」

此时,这位比丘就非常忏悔说:「哎呀,我这同参道友可贵,是我很好的同参道友,是我的善知识,我不能了解他对戒深深的认知。」此时这位道友有忏悔之心,让佛陀一点化之后,也证成初果阿罗汉。所以佛陀才说:「若佛子不能持戒,离我八万四千里,如果能持戒,在我左右。」这话说明一位修道人,如果了解「戒」没有黑红青白,就是「心戒」,不论是戒内戒外,戒总是心地之戒,他每天能持戒如同在我身边左右,每天见到我,见我的法身。没有持戒不了解持戒的人,虽然在我的左右,在我四周围却如同离我八万四千里远。

同样的道理,【金刚经】所讲的这四句偈,就说出了我们要「破相显性」不可看到外面的表相而已,要看到如来无形无相的法身才对喔!因为如来的法身不是用色可见的,用音声可以求的,要见那见不到的,听那听不到的,那个无形无相而又存在的法身才对。他才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其实我们的法身是「无相无不相」,也可以说是「无相无无相」。因为无相的法身虽然看不见、摸不到、抓不着,不能说它几两重,也不能说它黑红青白、或是四方形、椭圆的,全都无法让你摸得到、看得到,但是又能存在。所以佛的法身是无相,无相无无相,能显无量相度众生。所以证到初地以上的菩萨自然能百界现身,就是已证成初地菩萨,达到无生法忍见到法身了,你可以将一个身体变现成一百个身体,到一百个世界,同时成佛,这叫做「权巧佛」。法身大士就可以示现成佛的模样,叫做权巧的佛,不是实教的佛,变现一百个身体去一百个世界同时成佛,度化一百个世界不相同的人民百姓,能让那些众生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来修行成佛,初地就有这样的能力了,叫做「百界现身」。那么二地呢?叫做「千界化身」,也就是你证成二地菩萨以后,能将一个身体变现一千个身体,去一千个世界同时成佛,为那些人民百姓,讲不同的语言,因为那里风俗不同对治那里的风俗,让那些人善根流露来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修行成佛。

如果是三地菩萨呢?叫做「万界化身」,将一个身体变现一万个身体,到一万个世界同时示现成佛,度化那些人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修行成佛。以此类推到佛的时候,叫做「无量百千万亿化身」,要加上「无量」,无量百千万亿化身喔!看到无量就数不尽了,化现到十方世界去度化无量众生,现在人说我分身乏术,我一个身体没有办法应付那么多单位、那么多地方去度众生,我觉得有此遗憾。你成就佛道以后就没有这个遗憾了,叫做「无量百千万亿化身」去无量世界,度化无量众生,让那些无量众生来成佛。所以成佛的好处无量无边啊!广说不尽。

总之,我们在修道的过程当中,佛祖的身体是「无相无无相」的。譬如观世音菩萨好了,他可以一个身体变现无量百千万化身,要度国王就示现国王身来度国王,他是宰相、文武百官,他就示现这种身分去度他,他是行政院长、立法院长、司法院长、立法委员,他就示现这种身分去度化他们,让他们善根大展流露,发菩提心成就无上菩提,这才是佛陀伟大的一面。所以在修道当中,好好用功修道,以后要成就如来果位度众生,这就是轻而易举的事了。所以说不定佛祖在你身边或是菩萨在你身边,有时示现逆境给你,有时示现顺境给你,佛示现在你身边,他也不会告诉你说他是佛或是菩萨,如果会告诉你,他是佛或菩萨者,那是魔的示现。所以说不定在你身边那一尊,就是观世音菩萨示现的,或是佛菩萨来示现的。因为你没有五眼没有佛眼、法眼、慧眼、天眼,不知他的身分来历,有时候擦身而过,岂不是太遗憾了呢?所以佛祖也常讲一句话:「你不要轻视一个初发心的人,你应该将初发心的人当作一切智人。」道理在此。

因为初发心的人有时候他是示现的,不一定他就是初发心的人,可能是过来人或多生累?有修行的人来的。因为你起了贡高我慢之心轻视他,因而丧失了你亲近他的机会了,论遗憾嘛!没有比这样更遗憾的了。如果你是低声下气的、不耻下问的人,你是谦虚的人,这种人比较容易得到贵人。譬如说,你会又好象不会,半桶水,世间人叫做半桶醋,不会;假装会,很会?动。这种人要遇到善知识很困难,到目前为止,我不会的一定请教诸山长老,请教比我能力好的。当然诸山长老很多,年纪比较大一点,不一定就都很行啦,但是我们也是低声下气来请教,我们会也要谦虚一点,大智若愚,稻穗越饱满越低头啊!不耻下问这种人比较容易遇到善知识,比较容易遇到贵人、明师、佛菩萨。

所以有时因为你的我慢、半瓶醋、半桶师仔(台语),很爱?动的人藐视一切,在不会谦虚的情形之下,使得他无法亲近善知识。所以释迦佛祖才说了那些话「我们要尊重初发心的人,如同一切智人。」一切智人就是「佛」的意思。释迦佛祖说【法华经】、讲【楞严经】时,也有很多菩萨来捧场,现在的人叫做「捧场」,佛教称为「庄严道场」,也有很多佛祖来为他随喜做影响众,所以佛祖成佛以后他不会我慢、不会贡高,他替你随喜很低声下气,很了解你的心情,知道你讲经说法没有听众,他来做影响众,帮忙你捧你的场。你看人家成佛越高境界的人那么低声下气,回想自己半瓶醋的人,在那里没有定性不住晃动的人,我们反省之下,感觉很惭愧,惭愧是比较斯文好听,应是羞愧才对。若不知羞愧半瓶醋、半桶水硬撑的人,世间人说「缺角了、缺角了」没救了,北京语称为「完蛋了」。

所以修道过程中,低声下气点比较能遇到善知识,也受人欢迎。越成就的人越有德行的人,他绝对是平易近人、很尊重他人、很了解人性,在你身边不会给你压力,在你身边绝对让你有安全感,他不会因为自己已经会了就气势凌人,不会让人觉得一股气势的压力,让你觉得很难过。如此,即使有善知识,你也无法尊敬得来。所以修道学谦虚一点,绝对对自己有好处,才会增长德行。所以有一句话说「道高龙虎服、德重鬼神钦」越有道的人连老虎都服你,有德行的人连鬼神都钦佩你。有道德的人走在暗路上时,连鬼神都敬佩你,都要喊「立正」向你行注目礼、向你敬礼、尊敬你、向你?躬。若是没有德行之人,一些学术界的人自以为读了几本书就贡高我慢,他就是没有德行,走过暗路时不被鬼神捉弄就万幸了。

所以「有道」还要兼「有德」,有道无德不行,你道理全部通达了,但没有德行,心无慈悲心,你这种人看在别人眼里是贡高我慢。所以有道要兼有德,有德要兼有道。有些人很有德对人很好,但是没有道,那也不行。所以,道、德要两面兼,这样才是圆满的圣人。所以在修道过程中要记得谦虚一点,六祖惠能大师也说:「见性就是功、对人谦虚就是德。」所以见性之人,开悟证果之人,他绝对相当有德行。所以期望大家要有道兼有德,有德兼有道,这样才是完美的圣者,也是修道人的诉求。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