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如本法师:见性成佛 第二十六天


   日期:2024/12/16 9:2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第二十六天

诸位观众、诸位菩萨大家好:

教内任何一宗一派不能远离「见性」这个法门,如果法门远离见性,那么这个法门是不了义、不究竟的法门,因为你这一派这一宗未见性的话,修到最后焉能出离三界、顿断六道?根本不可能,因此非见性不可。我们这个演讲,每一天都要教诸位如何见性,因为惟有见性,才是我们了脱生死唯一的关键所在,这么说见性重不重要呢?非常非常重要。

当今的佛教,目前修道的人非常多,但是开悟证果的人很稀有,这是令人担忧的现象。尤其很多人听了很多经,却忘了自身修证的也非常多,引起了开悟圣僧要说出他的心声。他说:

「学者恒沙无一悟,过在寻他舌头路;欲得忘形泯踪迹,见性剎那无大千。」

一语道破,他说「学者恒沙无一悟」。「学者」指的是学佛的同仁,学佛的人非常多,在非常多的当中,很罕有的一个、两个来开悟证果,什么是开悟证果?见性。没有见性焉能称为开悟?所以有开悟没开悟,就问他有没有见性。【涅槃经】里佛祖这么说,他说:

「见性者不名为众生,不见性者是名为众生。」

他是不是众生?就问他到底有没有见性,所以见性就是开悟的本意。你之所以不见性、不开悟,理由在那里呢?他告诉你「过在寻他舌头路」,你的过失在那里?就是你自己听太多经却没修,或是咬文作意、食古不化、默守成规,在此情形之下障碍你无法开悟证果。你看,你未开口就看到你的喉头去了。道理在那里?你听很多,实际上却没有用功修证,只是听人家怎么说,你就怎么说,这种情形下你怎么可能开悟证果呢?譬如说,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乱,明心见性也是要念到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在念佛的人而言,有分为「事一心」和「理一心」,你事一心没有,理一心也没有如何来念佛三昧?没办法,没有实际上去修证,念「阿弥陀佛啊!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你实际上念看看,没有修证一心不乱如何得呢?念佛三昧一切都免谈了。只是听人家那么说而已,自己没有去做,就像口渴了自己不喝茶,饿了不吃饭,没吃饭肚子如何饱?茶不喝如何止渴呢?所以一定要修证,道理在此。

你有信、有解以后,接下来要修证、行证,不行、不证如何达到开悟证果呢?念佛是如此,见性也无二法门,同样要去修证,见性要参「性」是如何?性的本质是如何?性是什么东西?性如何契会?如何悟?如何见?嗯,性在那里?要参参看、要去行、要去证,否则你信心够,悟性也够,信解都具足了惟欠东风,就是要「行证」而已。所以你不去行证,永远在信解当中打转,要如何开悟呢?所以他告诉你,你的过失在「寻他舌头路」,听很多人讲,可以做为佛学的博士,也可以做学者了,但是都没有行证,你的过失就在这里。他又说「欲得忘形泯?迹」也就是你想达到能所双亡,达到心内无相无境无尘,你唯一的条件要泯除掉、净化掉,心里如果有境有尘有法,你当下仍被境绑住。所以「我」净化以后,「法」也要净化掉,你要忘形要泯?迹。泯就是灭掉的意思,灭到你心里没有任何一点法尘,没有任何尘埃。所谓「万法不立,一尘不染。」要泯?迹,你没有泯?迹,没有忘形的话,你想要见性、想要开悟,根本就不可能。所以,首先说明你的过失在那里,你的过失在「寻他舌头路」,过失在听很多法都不用功修行,变成佛教的博士、佛教的学者,佛教的博士、佛教的学者与你的生死有何相干呢?和你的涅槃了无痛痒呀!所以不可只要听只要学而已。

你看我们教内懂很多道理的人很多,甚至能教佛法。但是他并无开悟证果,过在那里?过在「寻他舌头路」。再者,他的心地并无功夫,什么叫做无功夫?「欲得忘形泯?迹」,你若要成功必须忘掉你心中的境、尘、法,唯一的途径就是「泯?迹」,要「忘形」我们佛教的术语,就是心里所有尘埃、烦恼、无明三毒要顿断的意思,不然的话一切都免谈了。接下来告诉你「见性剎那无大千」最后的成就,能够达到没有那些过失,还要心里有功夫,见性以后一剎那之间,「无大千」就是能所双亡,心里所有的烦恼无明,这些业识全部净化掉。「无大千」见到你的大圆镜智,见到你的如来藏性,见到你清净光明的佛性了。所以开悟祖师这些法语,给我们的感触是无量无边啊!说出了时下修道人的通病。再念一遍:

「学者恒沙无一悟,过在寻他舌头路;欲得忘形泯?迹,见性剎那无大千。」

目前在台湾广学的修道人确实很多,学得非常好,可说是佛法的泰斗,可惜学了那么多,做一位学者你应该要开悟证果,你的「信解」已经具足了,欠缺的就是所说的「行证」。所以信、解、行、证,是每一位修道人必然要经过的事实。也是我们修道人要掌握生死的根本,生死门若入门以后开悟证果才有份喔,否则永远遥远无期啊!所谓:

「修行无别修,只要识路途,路途一旦明,生死一齐休。」

修道不是修高兴的,修情绪化的,实际上要知道生死的门路,门路如果摸清楚知道入门了,生死一齐就休掉、就停止了,涅槃现前、自性现前、开悟证果了。修道当然以心为根本,修道没有掌握你的心,只是在枝末认真舍本逐末忘本的话,你累?修行都成不了佛证不了果。所以修行是以心为根本,这是任何一尊诸佛、菩萨、开悟圣僧乃至修道人不能否认的事实。修行以心为根本,永远将它记住。一位开悟圣僧说如本啊!让我讲一下好不好啊?来,我们看开悟圣僧怎么说:

开悟圣僧云:「诸圣所修,唯只推心,即心是众善之源,即心为万德之主,涅槃由息心生,三界轮回亦从心起,心是三世之门户,心是解脱之关津,魔由心生,佛由心成。」

好庄严呀!诸圣是所谓四圣:声闻、缘觉、菩萨和佛,尤其圣中圣是指佛而言。所有三世诸佛全都是修心,共同指心、修心、证心而已。心是众善之源,你做一切善事铺路造桥、讲经说法、慈悲喜舍、大雄大力、大慈大悲都没有离开你这颗心,心是众善之源啊。你的心是万德之本,你做那么多功德有离开心吗?没离开。心是万德之主,涅槃是由你的贪瞋痴息灭以后而所生出来的。所以没有把心息灭,没有把它停止,妄想没有把它顿断,三毒没有净化,涅槃如何得呢?所以涅槃也没有离开心啊!三界轮回也是从你的心所起,你为何会轮回?没有离开你这颗心,你为何有生死?并未离开你这颗心。欲从心起,心是过去延续到现在,之所以延续到现在是心所延续,再由现在延续到未来世也是由心所延续,没有心怎么有未来世?所以说「心是三世之门户」喔,一语道破了。「心是解脱的关津」「心」是否能解脱、会不会生死?「心」是关键所在,无心不论解脱,不错。「魔由心生,佛由心成」你要成魔没有离开心,要做佛也没有离开心,心是一切万法之本。所以如本才说「修行是以心为根本」。诸位,笔记起来这些以后都是你的:

开悟圣僧云:「诸圣所修,唯指推心,即心是众善之源,即心为万德之主,涅槃由息心生,三界轮回亦从心起,心是三世之门户,心是解脱之关津,魔由心生,佛由心成。」

既然修道是以「心」为根本,那么我们的自性要如何解脱呢?心要能解脱,你要抓好门路,找清楚后再躜进去这样就对了。到底心解脱以后心境如何呢?我们看开悟圣僧如何形容心解脱后的意境:

开悟圣僧云:「光明自性,浩浩荡荡,纤毫不立,扫踪绝迹,一丝不挂,无拘无累,清清如如,当下即是。」

开悟祖师不愧是开悟祖师,他告诉你,我们的自性光明,光明的自性浩浩荡荡,纤毫不立,扫踪绝迹,光明的本性浩浩荡荡,什么是「浩浩荡荡」?叫做清洁溜溜一丝不挂,「一丝不挂」是古时候形容一个人开悟证果,他的心里没有一点点尘埃的意思。后来因为佛法较普遍民间化了,变成女人未穿衣服,连一条丝都没有挂着,表示赤裸裸没有穿衣服。这么说不对,古时候这一句话是佛教很庄严解脱的话,「一丝不挂」代表修道修到心里没有尘埃了,万法不立、一尘不染的境界了。「自性光明,浩浩荡荡,纤毫不立。」这是真正的功夫。

「扫踪绝迹」所有心里的无明烦恼杂草,完全在大般若大智慧之下,扫得干干净净。「扫踪绝迹,一丝不挂,无拘无累」完全不会让三毒拖累了,没有尘埃将你拘束了,一丝不挂的时候了。「清清如如,当下即是。」「清清如如」是指你光明的如来藏性,完全回复到自性光明、本来面目的时候,那个时候当下就是了。开悟自性的意境知道了吗?再念一遍:

「光明自性,浩浩荡荡,纤毫不立,扫踪绝迹,一丝不挂,无拘无累,清清如如,当下即是。」

这就是自性解脱的意境,否则常常说「自性解脱」、讲「见性」,意境如何呢?刚才说的就是了。

我们常说,我的善根流露自己冷暖自知,一个人想要出家修行,出家的定义如何?出家的实质如何?你为何有出家的动机呢?自己要弄清楚,那么出家的意义在那里呢?来,我们听正科班的怎么说:

「出家人心不附物,是真修行,劳生惜死,哀悲何益!」

一语道破出家人的心里要「不附物」,附物就是挂住、背住、有包袱。心里并无尘埃、心里并无罣碍、心里并无执着、心中并无一物,这才是真正的出家人,也才是真正的修行,不然不能堪称为出家修道修行。如果出家人有心要修道,还在「劳生惜死,哀悲何益?」出家人若还会贪生怕死,想要活久一点,做多一点事情,把自己忙得死去活来,这和三宝没关系,和修道、涅槃、证果没关系,劳劳碌碌一辈子,叫做「劳生」。「惜死」就是很怕死,爱惜他的生死,慢一点死多活几年,看一些世间的风景。在此情形之下贪生怕死,做的事又和生死没关系,和三宝没关系和见性没关系,这种劳生惜死,不如别出家修行了。因为,他并没有与出家的本质、实质相应,这样的出家太可惜了,在家就好了。

所以开悟圣僧这些话,全都是针对时下有许多出家人,当初出家的动机和实质远离佛道的本意。真正出家是如何?「出家人心不附物,是真修行,劳生惜死,哀悲何益?」所以我们修道当中,要为生死来努力,登上涅槃山。出家人心中还有一尘、一物、一境的话,不能将心中所有的无明烦恼净化,还背了一堆包袱,这样不名为修行,不能堪称为出家。所以,第一句话就告诉你「出家人心不附物」不要背包袱,背得死死的,拿得紧紧的、扛得牢牢的,这些都是生死的根本。所以心中要如何?心中无一物,才是真正的修道。所以有人出家以后,心中仍非常罣碍世情,不论是世间的名或利,看不破。世间的感情看不破。世间种种权威,看不破。过去一段沧桑史,放不下。过去轰轰烈烈在台湾社会有一片天,欢天喜地的心境还放不下。这些心中都有背东西,心中有附物,心里如果没有附物,渐渐就入道了,真正开始修行了。出家真正的定义,佛祖在【四十二章经】里讲得很详细:

「割爱辞亲,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为沙门。」

出家先决的条件要「割爱辞亲」,经过父母的同意,加上自己的善根流露,亲戚朋友将他们割一割、辞一辞,说一句再见沙哟娜啦,要割爱辞亲,否则出家以后还为亲情罣碍,那要如何了道?为了感情还耿耿于怀,如何证入涅槃呢?所以第一步要「割爱辞亲」。我们教内有很多半途出家的,也就是娶妻后才出家的,对他的妻子放不下、对他的子女放不下,耿耿于怀放在心里,背着这个包袱的非常多。他放不下而罣碍、烦恼、执着,这要如何见性呢?应该要割爱辞亲才对,割爱辞亲是出家第一件要做的工作。

接下来要「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为沙门。」「识心」明心见性就是要开始做这个工作。「解无为法」就是与空相应、与涅槃相应、与无生法忍相应、与不二法门相应、与实相中道相应,要解无为法,这样才称为「沙门」,「释迦沙门」!「沙门」是梵语,翻成台湾话就是「断绝贪瞋痴,成就戒定慧」才能够成就沙门。成就戒定慧唯一的条件,要「割爱辞亲,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如此就是了。

再来,出家的实质意义在那里呢?这是每一个人所关心的,我相信我们台湾济济朝野上下,虽然目前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总是有一个心愿:以后我有因缘,以后我有机会,以后我若善根成熟,这条路我必定要走的。也很有心想出家,那么出家的实质、它的意义、它的动机在那里呢?来听如本说两句:

出家的实质意义:「出三界家,出烦恼家,出六道家,出轮回家,出生死家,是名真出家。」

论出家说出家,出家实在说不尽。「出家」首先告诉你「出三界家」,你看很多修道人无法出离三界,原因就是仍然在欲界里周旋不出,欲界、色界、无色界叫做三界。要远离要出去,若在三界里仍然有生死,要出三界家。第二「出烦恼家」你有贪欲的烦恼、瞋恨心的烦恼、怨妒心的烦恼、忧心的烦恼、还有吃醋、嫉妒心的烦恼,有扯人后腿、批评是非的烦恼,反正烦恼说不尽,烦恼是宗亲广说不尽。

出家以后要顿断烦恼,所以四弘誓愿里面,佛祖教我们发一个愿「烦恼无尽誓愿断」,重重无尽的烦恼,多生累?的烦恼,今世的烦恼。出家以后要有勇气、精进,要顿断所有的烦恼,因此出家要出烦恼家。接下来「出六道家」天、人、阿修罗、地狱、畜牲、饿鬼名之为六道,这六道如果没有出离,还常常在做人、做鬼、天神、做阿修罗,还在三恶道里面起起浮浮,你永远要做凡夫啊!所以六道又称为六凡,我们修道要顿断六道出离三界,然后成就你的自性解脱,才是「做圣人」。「做圣人」就是我们根本的动机,当然做圣人以后还要倒驾慈航度化无量众生,只是还未达到这个境界以前,首先你要出六道家,净化你的六道出离轮回,才有可能达成做圣人的条件,要出六道家,再出轮回家。

说到轮回,我们做佛的弟子大家很熟悉,看很多听很多了,轮回是譬喻,像车轮那样转、旋转,再怎么旋转,都没有离开这轮子三百六十度范围,周旋不出变不出去。你要脱离这轮子就对了,不要被轮子绑住。譬如在六道轮回一下子做人,一下子做阿修罗、一下子做鬼、一下子做人、做地狱、天神、天女,轮回永远转不出去,六道轮回就是这么一回事。这轮回家要顿断,要跳出去就对了,开悟证果就没有六道轮回了。再者,要「出生死家」生死家简单说就是有生就有死,死是由生来的,无生就无死,死是对生而言,你达到不再死了、不再生,那里有六道轮回、三界之有呢?已经证入大光明藏、证入如来藏性里,证入一真法界里了,那里还有六道轮回呢?远离生死了,以上所讲才是「出家」真正的意思。再念一遍:

出家者:「出三界家,出烦恼家,出六道家,出轮回家,出生死家,是名真出家。」

我们出家修行的过程当中,离开你的家庭可能容易,你真正要开悟证果就没有那么容易了。主要是因为感情恩爱束缚很厉害与生俱来的,不用爹娘教我们。如果你进入青春期,开始发育以后,那种男欢女爱、谈情说爱不必爹娘教我们,不用老师来教,我们自然就会了,这是与生俱来的习性,与生俱来的无明烦恼。所以顿断与生俱来的感情,你要拿出很大很大的勇气和魄力,否则要顿断非常困难。所以一位开悟圣僧要说话了:

开悟圣僧云:「出尘离俗非易,拋弃恩爱甚难,如无冲天大志,焉能入圣超凡。」

他告诉你,要出尘离俗没那么容易,就是出家修行的意思,出离六尘、离开家庭种种束缚不是那么简单哪!有人看得破但是他放不下,你放不下如何超越、自在呢?头一件,他说得到但不一定做得到。他看得破向他恭喜,看破叫做大般若大智慧。不错,他多少有智慧看得破、了解通彻,了解世间的真相原来是如幻如化、世间无常、生灭不已,他真的看得破。但是他放不下,那要如何得大自在、大解脱呢?那就不必谈了。所以才说「出尘、出离六道,出离五欲六尘之境。」要离开世间的家属不是那么简单,拋弃你所有的恩恩爱爱更加困难。你看,当他要出家的时候,向他太太、丈夫、向他家人辞别离开以前,眼泪??而流,感情很深像口香糖一样粘答答的。过去我大约十五、六岁时到电影院,那时还没出家,十五、六岁去看电影,不知何人很没有道德,吃的口香糖就放在电影院里椅子上,我坐下去要起来时,屁股却和椅子粘在一起,在那边弄很久,这口香糖很难洗,要用松香水、汽油才洗得起来。所以口香糖黏答答呀!感情像口香糖一样,要如何拋弃恩爱?没办法。要拋弃恩爱唯一方法要半勉强。我常说修行要百分之百的自在,这是已经开悟证果的圣人了,修行一定要半勉强,要有六成七成就不错了,二成三成靠你后天的功夫来将它顿断,半勉强。不然我告诉你一句话,鸡肉、鸭肉、香肠谁不要吃?一个比一个喜欢,人人都爱吃啊!在此情况下修行就要半勉强了,勉强不要吃,勉强要顿断,不然说等我有因缘吧!因缘要等到何时?等到哮喘啊?等到打吨了?等到你命休捞起来?不错,捞起来什么意思?就是已经死了,所以修行要半勉强,道理在此。你若不半勉强说等我自然善根成熟再来,这样等不到啦!这是最漂亮的最顺口的借口。还有人半开玩笑说,要等我老母鸡肉啃不动了才来吃素食,我说这样免谈了。

所以拋弃恩爱实在很困难,尤其感情那么重,你叫他修行,他对你说一句「要做五百世的恩爱夫妻。」让你无法接下去,有吗?有,所以拋弃恩爱甚难,出尘离俗不是那么容易啊!如果没有冲天之志,要如何超凡入圣呢?什么是冲天之志?你看飞弹或是火箭、炸弹,它要冲到大气层时,如果没有冲天大志,如何来出离大气层呢?冲到半空中,有石头丢到也不行,有东西动到也不行,马上会出问题爆炸,不能有任何阻碍。同样的修道若要出离生死,还被感情绑住恩爱把它束缚住,还有什么事在罣碍、执着、留恋,这都是构成你无法入圣超凡根本的问题。所以开悟祖师出家以后观看这世间人的通病,他重点的讲出这四句话来,他说:

「出尘离俗非易,拋弃恩爱甚难,如无冲天大志,焉能入圣超凡。」

庄严吗?每一句话都说中我们的心声,说出我们心中的迷惑,说到我们心中的结、我们的需要。总之,我们修道出家这件袈裟,不是简单就能得到的,若非多生累?在三宝中、在佛门中深深结下善缘,多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没有一些智慧,焉能了解人生宇宙的真理,然后发大心来出家修行呢?要多生累?种福田喔!

开悟圣僧云:「莫谓袈裟容易得,只因累?种福田。」

说得很清楚,你不要认为这件袈裟容易穿上身,容易得到喔,他之所以能那么简单容易得到,穿在身上又那么自在解脱很认真修道,出家后每天欢天喜地,每天满面春风,每天很自在,就是因为他多生累?有种福田,说不定过去生中也是修道人、出家人,说不定多生累?种很多善根福德因缘,所以这一世人出家以后每天都欢天喜地。

说到欢天喜地的反面就是愁眉不展啊,有许多出家人出家以后,无法入道容易被境界转,道心东倒西歪,每天在那边愁眉不展的人,有没有?大有人在。所以出家以后首先要如何解开心结、烦恼净化、三毒净化,无明烦恼统统推到太平洋,这是他目前的首要之务。因此我们多生累?要多种些善根,道理在此。有些不太有善根的人就是多生累?没有种福田,太少听经闻法。你看教外很多社会人士,都说布施什么?不可布施。出什么家?不可出家。讲这种话的人都不肯布施,一毛钱也没有,那种人就是断善根、没善根。布施喜舍作功德是什么滋味呢?他心里都没有感受没有心情。所以简单讲,批评的人都不会布施一毛钱,原因在那里?心里都是恶法啊,没有善法,八识田中多生累?没有和善法相应。所以他根本不会为人家随喜,不但不随喜,毁谤的声音乃至批评人家是非的声浪一直造业,越会批评的人,他一毛钱都布施不出来,你若问他有没有布施?没有。别人在布施,做功德、做好事我们不替人家随喜就罢了。接下来扯人家后腿,说人家是非,全都是颠倒的因,都是构成以后堕落之因,有如是因必有如是果,因果是平等的。人家是上升,但他是颠倒啊!你看就是一百八十度的差别,怎么算都不划算。

出家以后要达到解脱、清净,你的自性烦恼要净化就对了。我来运用一位开悟圣僧的几句话:

「海阔天空渺无涯,三衣一钵饭千家,自性自在尘不染,菩提种子自开花。」

「海阔天空渺无涯」指五湖四海,天空是非常广阔的没有边涯,代表出家人出家以后,无家处处为家,你身穿五衣、七衣和大衣称为九衣,那三衣一钵还有一个锡杖,天下任你遨游。问题在你的自性自在无纤尘,一尘不染,你若不会罣碍世情,依依不舍世间的话,所谓拋弃所有的恩爱拋弃世俗,今天你才有这种意境的存在,否则,什么达到「海阔天空渺无涯」这没有你的份。「三衣一钵饭千家」也没有你的份,你要有这种份,必须拋弃恩爱,你的自性自在一尘不染若达到这种境界,到最后向你恭喜了。「菩提种子自开花」是说到最后你自性解脱、涅槃现前、无生法忍在你眼前显现,所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佛道才有你老人家的份喔!才有开花结果的时候。所以开悟圣僧的话再念一遍:

「海阔天空渺无涯,三衣一钵饭千家,自性自在尘不染,菩提种子自开花。」

我们向全国人民、出家众说一句恭喜,为你们祝福,可以说,你我人人步上「菩提种子自开花」,要能「菩提种子自开花」也就是开悟证果入圣超凡,唯一的途径、唯一的条件,要「自性自在尘不染」。出家众如此,所有在家菩萨要达到所称的「菩提种子自开花」,也不离于自性自在一尘不染喔!这也是一位真正的修道人,要履行的事实也是当今之务。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