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沈家桢居士:实相


   日期:2024/12/17 21:2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实相

   一切诸法,
   皆是虚假,
   随其灭处,
   是名为实,
   是名实相,
   是名法界,
   名毕竟智,
   名第一义谛,
   名第一义空。
   ——《大般涅槃经》

   实相
   各位敬爱的朋友:

   今天从时代广场过来,看到两旁路上挤来挤去的男女老少,都带着匆匆忙忙的形色,不晓得在忙些什么。仔细想一想,世界上有这许多人,自古至今,又何尝不都是这样忙忙碌碌呢!大部份的人可以说是为了生活,或甚至于为求生存而忙碌。可是再深入的观察一下,则争名夺利者有之,钩心斗角者有之,争权霸道者有之,谋财害命者有之,杀人放火者有之,为爱情所缚不能自拔者有之,为钱财所迷不自主者有之,形形色色,确乎是无奇不有。可是再追究下去,这许多行为的背后究竟是什么呢?归根结底,都是执著了这个“我”,有一个很大的“我”悬在顶上,有了“我”,就产生了名、利、权势、争斗、痴情种种的追求。
   可是世界上也有很多舍己为人、疏财仗义、慈悲救世、诲人不倦、侠义心肠、助人为乐的人,这里面出生了不少的思想家、哲学家、豪侠之士、真正为国为民的政治家,及从教理和禅定中得到修养启发的宗教家,这些人大多对“我”的观念比较淡泊,或者看作虚幻,也有的倡说“无我”,可是这许多人,“我”固然小了,却仍旧有一个观念,高高的悬在顶上,有时候可以比“我”还要执著得利害,这个观念大都是上帝、天神、仙、或者与“我”对立的“无我”,也有的观念则较为狭窄,如国家、民族、教派,在这种号召下,也可以将一般人的“我”压制下去,而将一个“变相的我”悬在顶上。
   这一种人和前面那群把“我”看得很大很高的人,似乎是在两极端,可是都一样的牢牢的执著着“我”或“变相的我”。
   近几百年来,似乎介乎上述两者之间,又出现了另一群人物,这群人可以用科学家这个名词来概括之,他们是从研究宇宙间各种现象及运用数学的分析理解,逐渐的对“我”这个观念,发生了疑问。
   究竟什么是“我”?
   依据爱因斯坦的学说,物体运动的速度若超过光的速度时,这个物体的形态,就非我们所能看见,那末如果我们的身体是在这样的高速中运动时,肉体看不见了,“我”是否还存在呢?如果“我”仍存在,“我”在那里?如果说“我”也没有了,那末当速度慢下来时,低过光的速度时,肉体又出现了,是否“我”又回来呢?这期间,“我”又在那里呢?
   一位医生在手术房中为奄奄一息失去了知觉病人开刀时,这位医生会不会想起,当此千钧一发的生死关头,这位病人的“我”究竟在那里呢?
   一位天文学家全神贯注的在数不清的光年宇宙中作观察时,废寝忘食,他可曾想到他这个“我”在这个大宇宙中是微小得比微尘还不如呢?还是大到和他所观察的宇宙相等呢?
   就如我这个对科学只是一知半解的人,当年我讲“五眼”的时候,引用了电磁光谱图(附图)及在不同的光波下显现出来的人体(附图),我就发生了一个很大的疑问:当我这个肉体变到在红内线下的形态时、变到在X光下的形态时、变到在显微镜下形态时,乃至变到为肉眼所不能看见的“无形之形”的形态时,这个“我”是不是也跟着在变呢?如果是跟着在变,当我照X光时,却并不觉得“我”在变,如果是并不跟着在变,是不变的,那末,当这个肉体看不见时,“我”又在那里呢?还有,通常我们总将这个肉体看作“我”,这究竟对不对?
   根据我有限的知识,科学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对究竟什么是“我”有一个答案,只对“我”提出了疑问:也因此有的科学家对“我”并不如一般人的执著。
   上面只是很肤浅地分析了一下世界上人类的形形色色。我还要特别请各位注意,世界上的人一生都属于某一类的终究不多,大都是各种观念行为参杂在一起。所以几千年的人类历史中,没有几位真真无我的宗教家或政治家,强盗也有发善心的,而英雄每每多情,政治家又难免总是钩心斗角,满口以他人的利益为前题的,一进赌场还不是只想自己赢钱。
   所以整个人类,自古至今,好像很少有人跳出过这顶“我”或“变相的我”的大帽子,就在这顶帽子下面拥来挤去,生生死死。十人中至少有七八人是痛苦多而欢乐少,可是极大多数的人,就在这痛苦中追求一些欢乐,好像都很甘心在这顶大帽子下混过一生。
   讲到此处,我想到在一本金庸先生所著的武侠小说中看到过一段有趣的叙述,就借用来做一个穿插。
   有几位都是第一流的武功高手,在中国华山顶峰,谈起当世应该是那几位可尊得上武术上的顶绝。当时大家都同意推了黄药师,号之为东邪;杨过称为西狂;一灯大师尊称南僧,而郭靖名为北侠。还有一位居中的顶峰儿没有选定。这里面有一位叫周伯通的,武艺极高,其实黄药师、一灯大师还逊他三分,但个性像个小孩子,天真烂漫,了无心机。九十多岁了,大家都叫他作老顽童,黄药师他们有意不提周伯通,想使他心痒难搔,逗得他发起急来,引为一乐。于是先提了一位年轻的小龙女,后来又提了黄药师的女儿黄蓉。
   那晓得周伯通听到提名黄蓉,鼓掌笑道:“妙极,妙极!你什么黄老邪、郭大侠,老实说我都不心服,只有黄蓉这女娃娃精灵古怪,老顽头见了她便缚手缚脚,动弹不得,将她列为五绝之一,那是再好也没有了。”各人听了,都是一怔。
   黄药师叹道:“老顽童啊老顽童,你当真了不起,我黄老邪对‘名'淡泊,一灯大师视‘名'为虚幻,只有你,却是心中空空荡荡,本来便不存‘名'之一念,可又比咱们高出一筹了。东邪西狂、南僧北侠、中顽童,五绝之中,以你为首!”
   众人听了,“东邪西狂、南僧北侠、中顽童”这十一个字,一齐喝采,却又忍不住好笑。
   各位,那本小说中描写黄药师是一位绝顶聪明,自傲不可一世的人物,而对老顽童如此折服。因为他是极顶聪明,他了解到淡泊、虚幻,都还是先有了‘名'的观念,现在虽然看得淡泊了,观为虚幻了,可是心中隐隐约约地还是有个“名”存在。有“名”就会引出争斗、嫉妒、虚伪、阴诈等等苦痛因缘,和那心中空空荡荡,本来便没有“名”的一念的老顽童相比,自然只好甘拜下风了。
   现在我们来做进一步的讨论,世界上心中空空荡荡本来就没有“名”的一念的人,也许还不在少数;可是世界上心中空空荡荡,本来就没有“我”的一念的人,即使不是完全没有,恐怕就很少了。如果说心中空空荡荡本来就没有“名”的一念的老顽童,是已跳出了“名”的小帽子,那末心中空空荡荡本来就没有“我”的一念的人,是不是跳出了这顶执著“我”或“变相的我”的大帽子呢?如果说是跳出了,那末请各位想一想,跳出了这顶大帽子后,又是怎么一种境界呢?
   我得承认,我还没有跳出这顶“我”的大帽子,因此很惭愧,今天无法对这个问题作正面明确的解答,只能将我所体会到的,提出来和各位讨论。我所了解的:
   第一,这里的所谓跳出,并不是如同从这间房间,跳到另一间房间,并不是跳进另一个世界。也不是说这个世界消失了,这个世界还是存在。在一般人的眼光中,这个人还是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山还是山,水还是水,皓月依然当空。可是因为他根本就没有这顶执著着“我”或“变相的我”的大帽子,世界上我们所感受到的一切诱惑、得失、束缚、限制,对他讲完全不起作用,有如明镜,尽管照出来各种美丑喜怒的脸像,可是对明镜讲,一无影响。
   第二、因为他心如明镜,所以在他心中的世界,就是空空荡荡,什么都像镜中的影,不留形迹。这正好像一位科学家,当他在细心观察分析这个世界时,他会理解到这世界上的一切,本体上都是Energy能。如果他用这种理解头脑,来观察这个大会堂时,他会透视这会堂及其中的形形色色,原本都是能——这里的灯光是能,热气也是能。你们听到的声音是能,你们的动作也是能,你们所接触到的各种物质,也一样是能,男是能,女也是能,我是能,你也是能,一切的一切,其本体都是能,而能又是空空荡荡,不可捉摸。这位心如明镜的人,他也会这样观察宇宙,所不同的,他不用像科学家的经过分析透视,他本来就是空空荡荡,心经里说:照见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是这个境界,既然物质与空,了无分别,“我”的观念,又从何生起?
   第三、在这种境界中,不仅是“我”的观念,无从生起,而且观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平等平等,没有区别,引用佛经里的一句成语,叫做“平等不二”,所以在这种境界中,我和你平等不二,我和无我也平等不二,生死和涅槃(即不生)平等不二,烦恼和菩提(即智慧)也平等不二,空和有平等不二,得和失平等不二,怨和亲平等不二。我可以一直这样讲下去,恐怕等到各位都走散了,我还在这里平等不二。
   “不二之相,是名实相”。这就是说:这种境界,我们给它一个名字,叫做实相,是宇宙真实之相,其实这个实相的名字,也是多余,实相与非实相,也是平等不二,一有名字,就如浮云遮太阳,已不是碧天皓日的境界了。
   讲到此处,很可能有许多人会提出问题:如果将此世界看成一切平等不二,那就是非不明,善恶不分,还成什么世界?这种理论,于国于民,恐怕没有益处吧。
   那真太好了,照佛法来讲,想到这个问题的人,就具有大菩萨心肠,念念不忘怎样可以对众生有利益。
   其实,如果世界上真都是证入实相没有“我”的一念的人了,还有什么是非呢?还分什么善恶?老顽童周伯通仅仅是没有“名”的一念,他已经不被黄药师逗得心痒难搔,倘若他是一个“名”的观念很重的人,恐怕早就拔刀相向,要和黄东邪打个明白了。
   所以问题在怎样能够证入实相?我用这“证入”两个字,就是说仅仅理论上的了解实相,或者将“我”看得淡泊,或者视“我”如虚幻,都还不够;一定要现量证入,而后才是空空荡荡,本来便没有“我”的一念,也没有“无我”的一念的境界。
   因为我们都是一生下来就形成了“我”的观念,年纪愈大,这个“我”的观念也就愈深。要证入实相,大是不易!这几十年来,我已曾花了很多的时间,思索这个问题,我觉得人类的束缚限制实在太多了,要证实相,恐怕很难!
   我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人类的智慧实在太微薄了!且看我们所受的种种限制:
   我们的眼睛只能看见这所谓有色光带(附图),那是整个宇宙中微乎其微的一小段光谱,其余的都看不见。我们的耳朵能够听得到的声音,不及普通的狗,更远不如海豚(附图),所以宇宙间有很多的声音,人类根本就听不到。人类所能达到的速度不可能超光速或电速。所能测量的温度也没有一种低

过绝对零度。
   还有,我们人类的习气,真是不容易更改,往往自己不知不觉的跟着习气走。
   让我讲一个简单的故事,有一位禅师,在禅七开始的时候,对三个徒弟说:“从此刻开始,你们不再讲话。”第一个徒弟立即说:“是,师父,我不讲话。”第二个徒弟跟着说:“你看,师父叫我们不讲话,你还是在讲!”第三个徒弟望着那位禅师:“师父,只有我顶听话,不再讲话。”三位徒弟也许都太傻些,可是这正说明我们人类要更改习气是如何的不易。
   因为我们人类有上面所说的各种限制及习气的不易更改,人类的知识及想法,就难免不够正确,而且往往十分固执。佛经上常常拿盲人摸象来作譬喻。因此我觉得人类要证入实相,可就大不容易。若非有朝一日我们能打破这许多束缚及习气,恐怕这顶执著着“我”或“变相的我”的大帽子,还会永远罩在人类的头上!
   前几天有一位朋友向我提出一个问题,倒是顶切实际,不比“实相”那么玄妙遥远,我把它介绍出来,作为今天讨论的结束。
   这位朋友的问题是:“我很想学佛法,我的目的是第一想延长寿命,第二想增进智慧。你可不可以教我一些简单的法门?”
   当时我对他说:“印度有一种说法,说人一出世,他一生心跳的数目及呼吸的次数,都已确定;如果这个说法是对的话,那末延长你每一呼吸的时间,岂不是即可延长你的寿命。”他听了很感兴趣。我又说:“你一定也有过这种经验,当一个人与他人争吵时,光火发怒或情绪冲动时,心跳加速,呼吸也会急促;反之,如果呼吸深缓细长,心神就容易安定,深呼吸每每能助人入眠,而心定神安,头脑清爽,智慧自然增长。”他亦颇为同意。于是我们讨论了一些深吸缓吐的方法。
   现在想想,这种办法,也未始不可以帮我们走上证悟实相的途径。能够寿命延长,智慧增进,至少增加了证入实相的机会,因此我想将我学到的深吸缓吐的方法,在此简单的介绍一些,以供各位参考。
   深吸缓吐,一般讲叫做调息,佛教大小乘的禅定修法,西藏的密宗,道教的练气,印度的瑜伽,都以调息为基本,调息是训练呼吸使之深缓细长,这四个字,每个字有其意义,但又彼此关联。
   深是指鼻孔吸气时,意识中要导气入腹部,所谓丹田,即在脐下四个指宽处,我们平常吸气,往往只吸入肺的上半部,吸入肺尖端的已经不多,其缺点显而易见,意识中将气深吸入腹,在初期时多半是充实肺尖,这已经很不错,逐渐的会自然而然吸气深入小腹丹田,年轻的人在那时候就会产生小腹温暖的感觉。
   缓是叫你不要猛吸,要慢慢的所谓绵绵不断的用鼻吸气,如果你逐渐的训练到一次吸气在半分种以上,但切勿勉强,已经很不错了。这缓不仅指吸气,更重要的是吐气要缓。初学时并不容易,有的教法是吐气可用口,而发出一种尖锐的声音可以助缓吐气,一般的教法,吐气还是用鼻不用口。
   细是粗的反面,一个人冲动时,暴躁时、气喘时、呼吸就粗,粗即短促;反之若心平气和,甜睡静坐时,呼吸往往轻细。可是此处的细,还有一个重要的意义,即是指不断,特别在禅定中,有时好像呼吸已停,而其实仍有微细的一息。这细是要经过一个相当久的训练,方能达到。
   长不仅是指一次呼吸的时间长,其中还包含着一个极重要的意义,即是切忌勉强。往往有人硬练,一次持久很长,可是接不下去,形成气急,容易出毛病,必须避免,所以要逐渐的、任其自然的延长呼吸才对。而且这所谓长,不仅是二次三次,不仅是今天明天,要自此以后呼吸尽可能缓细深长。
   今天我花费了各位许多很宝贵的时间,十分惭愧。但愿各位都寿命延长,智慧增进,从空的体会中生起同体大悲,将来总有一天证入实相,和一切众生共同过着自由自在的安乐生活。
   谢谢各位。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