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如本法师:见性成佛 第三十四天


   日期:2024/12/19 13:2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第三十四天

诸位观众、诸位菩萨大家好:

讲到「见性成佛」顾名思义,可以站在因地来讲也好,果地来讲全都可以。有的已经修到顿教法门,多生累?修到将近因圆果满的时候,当然见性成佛,此为站在果地而言。如果站在因地来讲,「见性」就是见到他不生不灭的「菩提自性」,也就是见到了「涅槃性」,依此性去修行,有一天毕竟成佛。

所以「见性成佛」分成因地和果地的立场而言,两方面就对了。我们禅宗有时讲「心」,有时讲「性」,有时说「道」,有时说「禅」,有时说「妙觉」,有时说「如来藏」名词很多,但都指着你「本来面目」而言,也就是你光明的「本性」。禅宗都是先建立你有一个心,悟明心地解脱以后当然是转凡入圣了。但是要让你认同有一个心不容易喔,是真的不容易。也因为一般人往往「见心」见不到,「会心」会不着,连同自己的心都否认掉,天下间到处是。所以要让你建立有一个心,百岁命终之后,绝对随你的心意识投胎转世,你就无能为力去信你的自心了。

有一位将军渐渐的学佛,经典看了很多,处处都教我们要「明心见性」,他对「明心见性」非常有兴趣,但是充满了许多疑惑。所以来到一位开悟圣僧面前,请教这个问题,他说:「禅师你常说人人皆有佛性,都有一个心,请问心在何处呢?」心在何处?我们听开悟圣僧如何回答他,回答得一针见血非常微妙。他回答:「你的性在生活当中点点滴滴的流露,你都没看见吗?」他这些话就是要让你回光返照,让你反省,让你回头见你的「性」。

开悟圣僧云:「心在何处?汝问我者,即是汝心,我答汝即是我心。我若无心,因何解答汝!汝若无心,因何解问我!问我即汝心,从无始?来,乃至施为动作,一切时处,皆是汝本心,皆是汝本佛。」

不愧是开悟圣僧,用无量的善巧,让将军契会他的本心,结果这位将军当下就悟入了,向老和尚顶礼三拜。他怎么答呢?他说:「你问我心在何处?要在那里契会你的心,能够看到你的心?你问我的,你能问我的,那就是你的心啊!」很直接的回答。我老和尚直接回答你的问题,我能答的就是我的心,如果我老和尚没有心的话,我如何来回答你的问题呢?你若无心的话又如何来问我呢?你能问我的、可以问我的,当下就是你的心。你看三两句话就要让他见到他的心,这位老和尚有善巧方法,不然说半天,三藏十二部经典看完了、研究完了,你还是没办法契会你的心。老和尚再说:「从无始?以来,佛性在你身体里,在施为动作行住坐卧,一切处、一切时全都没有离开你啊!那就是你的心,你的本来面目,你的佛性。」每一句都没有转弯抹角,每一句都点破他的心,他说:

「心在何处?汝问我者,即是汝心,我答汝即是我心。我若无心,因何解答汝!汝若无心,因何解问我!问我即汝心。从无始?来,乃至施为动作,一切时处,皆是汝本心,皆是汝本佛。」

所以说,你我人人都有一个「佛性」,但是「佛性」没有善根、没去探讨、没去注意、没有留意的人,那怕他有一个心,他也不知不觉啊!别说先知先觉了,都不知不觉,可是不知不觉又在生活中行住坐卧。所以见性之人当下就悟入了,不见其本心之人一迷永迷。所以「性」在作用,你要如何运用呢?如果你伤心在哭,这样叫做哭佛。如果你心生欢喜、欢天喜地,哈哈大笑是笑佛。看你如何用这个「性」,你动怒脖子的筋很粗像高速公路,怒发冲冠这样是怒佛。你阿爹阿娘亲戚朋友往生,心情?卒非常悲哀,如此叫做哀佛。你要哀佛、要笑佛、要哭佛呢?你可以自由选择。所以我们常说一句话,你有能力将你一辈子哭、笑、喜、怒、哀、乐情绪不稳定的时候,用录音带录起来,羞愧的事也录下来,你私下放出来听听看,你会羞愧无地自容。所以「性」无好无坏如何用而已,作佛用变佛性,作众生用变众生性,作贼用变贼性,作畜性用变畜牲性,做鬼用变鬼性,性无二样性无差别因人而异。所以性在你的生活中,性就是你的心,看你如何去用,用得好就上升,拿来修行到最后成佛。你用到坏处用到恶处去,做非法的事,杀盗YIN妄、五逆十恶去做的人最后佛不成,反而堕落变魔王了。所以性实在无好无坏,就看你如何运筹、如何用而已。

在修道过程中,我们要做小乘做大乘或是做自了汉,全在你的心如何用而已。来,我们看一位开悟圣僧怎么说:

「凡夫一向生心名为有,小乘一向灭心名为无,菩萨与佛,未曾生心,未曾灭心,名为非有非无心,非有非无心,名为中道。」

这是站在「心」的立场来说话,前后刚好有三个境界。第一凡夫自古多生累?以来,都一直生心一直生心一直生心,生情、生爱、生心、染境因此一向生心,我们称呼为「有」。三界里面是有,有欲界、色界、无色界有三界六道有轮回有生死,注下生死之因,生心就是有,凡夫就是这样。二乘人也就是小乘阿罗汉之类的,一向灭心名为「无」。因为有妄想他认为很麻烦,阿罗汉认为在那里起心动念,这些是多余的多此一举可以不要,所以一直要灭掉进入偏执的涅槃,这样比较快活。你动念头,他认为如牢狱很痛苦的事。所以一向要灭掉自己的妄想心,进入空寂当中,这样叫做「无」。是为小乘的人一向灭心,称呼为无也就是空的意思,也是进入偏执涅槃的意思。菩萨和佛就不一样了,佛和菩萨未曾生心也未曾灭心,因为心灭也灭不掉,心生也不会因为要生它才生,你不生它本来就生。它不能说无,若无不就无中生有吗?那也不对。他不会在有无当中打转,因为他知道它不生不灭,所以他未曾生心,未曾灭心名为「非有非无心」。你也不能说它有,它的有是因为妙用没有污染,如此才称呼为「非有」,他这个有是妙用,不是凡夫的有。凡夫的有是生尘生境生感情,然后堕落造业所以它非有,也不能说它无叫做「非无心」。连同清净光明的如来藏性都没有的话,那就甭说了呀!修到连心都没有,那就不用修了。也不会因为你没修就无;有修就有,本来是不生不灭。所以修道你没有达到「非有非无心」入此中道不二门,你始终无法见到你的本性。再念一遍:

「凡夫一向生心名为有,小乘一向灭心名为无,菩萨与佛,未曾生心,未曾灭心,名为非有非无心,非有非无心,名为中道。」

这三种境界就是凡夫执着「有」,不知道这现象界的问题、宇宙的问题、人生的问题,它虽然是有,但却是空幻不实的,但是空幻不实他却执着为有,所以才沉沦生死。为何沉沦生死?不了解「有」的当下就是「空幻」,把无常当作常,因此颠倒,颠倒当中就做颠倒的业受颠倒的痛苦,凡夫如此。二乘人执着无、执着空进入偏执的涅槃当中,所以他就不要出来度众生了。阿罗汉开悟证果以后,你要他出来度众生,他就比较为难,不想。因为在现象界是很累的事,连起心动念都不要了,何况进入现象界、花花世界、五浊恶世,他那里会起欢喜心?只是增加烦躁、困扰而已。所以阿罗汉就说了:「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看这生死轮回是痛苦的事,冤家死对头。所以不要来人间度众生。他就不想倒驾慈航了,看生死就像冤家,这就是他一向入于空、入于无、灭掉一切心。而菩萨知道这样不对,虽然生死,生死性也是涅槃性,生灭就是不生不灭,有就是空,所以菩萨证得中道实相的道理,那怕在生死性当中,他也能自在解脱如同涅槃性,所以叫做证入中道实相的道理。但阿罗汉不一样,他两极化,涅槃就是涅槃,生死就是生死,你不要把他混为一谈,因为他没有悟得生死就是涅槃的道理,叫做两极化。凡夫在生死当中,声闻、缘觉也是阿罗汉之类,他在涅槃这岸偏执涅槃,两个两极化都不对,虽然不对,但是阿罗汉比较快活,因为他解脱了。凡夫执有把无常当做常,把现象界牢牢的执着住,看不破、放不下、不解脱、不自在都是两极化。菩萨不一样,他行「空有不二」,行「色心不二」,行「菩提烦恼不二」,行「生死涅槃不二」的道理,因此中道解脱,所以菩萨和佛就胜过阿罗汉十万八千里。总而言之,凡夫执着有,二乘人执着空,佛、菩萨是行「空有不二」的中道法。

菩萨的伟大在那里呢?菩萨不但「静」自在解脱,「动」也能自在解脱。阿罗汉没办法,动就动;静就静,这是两回事所以无法入中道,只有在偏执涅槃才能自在解脱。修道不可如此,在现象界当中、动乱不堪的当中,其实它当下也是平静的,这才是真正的功夫。在惊涛骇浪当中,水的本质是平静的,只是构成缘起的激荡而已,其实水的性也是平静的,要体会这个道理,这样才有办法解脱。我们看开悟圣僧怎么说:

「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过患,即是自性不动,虽动亦静也。」

你虽然在动态当中而能转一切境,这才是真正的动。有人动中控制不住转不过来一动永动,这种情况无法体会「动中亦静」之境,如此那有解脱可言呢?因此告诉你,但见一切人时,没有看见人我是非的过患,这才是真正的自性不动。这么说来,就是「善能分别一切境界,而自性不动。」这才是真正的解脱的意境。所以不动并非不动,不动是在动中无染污,不住于心,所以他的「动」也就是「不动」,并非离开动另外有不动,是在动的当中,无有住境、无住相、不生心染境,这个动当下就是不动,离开动并无不动,这样诸位了解了吗?

所以修道人能够做到,观看一切是非善恶当中而不染心,这样当下自性不动,虽动也如同静,这境界不简单啊!所以菩萨在二六时中行住坐卧、日理万机、度化众生的工作中,他虽动而静也。凡夫动就动、静就是静,静不能说动,动不能说静,因凡夫没有悟不二门,心地没有解脱。但是菩萨在生活当中看了一切人,在人我是非当中,他心里能转一切境自性不动,虽然是动也如同静,这是境界的问题。我们修道悟空的道理、悟无我的道理,如此众生当下就是佛。如果佛不能悟此空、悟无我者,佛也是众生,所以迷、悟都是功夫的问题。我运用圣僧的话来说明:

「动而永寂,众生即佛;寂而反动,佛即众生。」

这一段的意思简单讲,「动而永寂,众生就是佛」这是境界的问题,菩萨日理万机,普度无量有情,但是能说、所说、所度的对象他能三轮体空自性解脱。有人不一样,讲经讲得好,他自己私底下很高兴,他认为有多少众生被他所度,我今天讲了微妙大法大家听得法喜充满,让无量众生善根大展流露,让无量众生发菩提心,自己心里生了欢喜心那是喜魔,那就动了。他无法动而永寂,但佛菩萨清楚能说之人、所说之法、所度的对象,当下是空寂的,所以他不会染境住境,一切相不会放在心里,他虽动「动而常寂」这才是真正的菩萨心境了,若说你是凡夫,凡夫也如同佛一样。反过来说,你在寂静当中反而心不能自主,在无止境的打转,叫做「寂而反动」。这种人如果说是佛,不如说这佛也是众生,因为他的心不能自在。

真正会修道的人,他一入定就好几个小时、好几天、好几个月,佛祖一入定百千万亿?,他说停就停、止就止、说禅定就禅定,他不会在禅定中心反动。凡夫没办法啰,叫你五分钟不要起心动念,你做得到吗?我看难喔,一会儿就想:「等一下听如本法师讲完经,就相约到海边看夕阳,看太阳西下,看一些七彩乌云,看完后晚上再去看电影:::」五分钟叫你不要打妄想,难哪!佛祖一入定百千万亿?,要叫他动一个念头,难哪!一样是难,但是这难的角度境界不同。凡夫叫他不要动念头,叫他不要胡乱打妄想,他做不到,难哪!但佛祖百千万亿?叫他动一个念头,不会就是不会,也是难哪!一个是有解脱的难,一个是无解脱的难,这样你要选择那一种?所以问题就出在这里,境界的问题。

我们在世间不是作佛就是作魔,作佛就是能转一切境界,作魔就是境界转不过来,反被境界转得惨兮兮,被境界所转是很痛苦的事。所以说忍顺境不好忍,忍逆境比较好忍。逆境我们有防范心有注意,所以别人要毁谤、侮辱我们,我们有防范心比较有耐性,你若没有防范心没有注意,称赞你一下,生活在娇生惯养里面,生活在掌声中的人,这种人你称赞他,他不知不觉。生活在顺境中不知不觉,一直沉溺下去。所以逆境要忍、顺境也要忍,不然自己的心都腐化了,在醉生梦死之中,心完全懈怠下去,因为他生活在顺境中。所以逆境要忍顺境也要忍,你不忍因顺境而倒栽?越迷越深,吃好、穿好、睡好一切都如意不知不觉就纵欲下去、沉浸下去,你的法身慧命就腐化掉。有如铁锈敲掉以后,铁质本来十寸后来剩不到一分,都锈蚀掉了,变成锈铁了,这样我们称为完蛋了。有人说境界的风越大,心随着它动就越大。凡夫就是这样,境界的风如果小一点,被转的心就小,不论境界大小,如果能转境才是真正的自在解脱可言。

所以我们在生活当中,随时随刻要像穿著战甲上战场一样,战赢则生,战败则死。修道如同打仗,对一切境,转得过来就是佛,转不过来就是魔。在三界内作凡夫,每天考验,女色来时你转得过来吗?金钱摆在眼前时你转得过来吗?名利在前面的时候转得过来吗?人家对你称许、赞美时你转得过来吗?毁谤你、侮辱你、糟蹋你、抹黑你时你转得过来吗?全都是考验啊!假设这样好了:如本法师我供养你十元,你会心动吗?考考看,我如如不动。我供养你一千元,嗯,我如如不动。供养你五万元,我如本如如不动。供养你一千万元,嗯,如如不动。干脆供养如本法师两亿元,嗯::这要考虑哦,两亿得来不容易,这一辈子要做度众生的工作,要来运筹慈悲喜舍,可以让我有很大的方便喔!哇!诸位,心动了,不但动了还大动特动,像刮台风那样连树根都拔起了,这叫做小小的考验你的心不动;境界若大,别说树顶刮台风连同树干、树根都拔起来了,像十八级飓风一样。所以考验是小的,考你不倒,境界大的考验就要看人了。真正开悟证果之人,甭说是两亿、二十亿、一百亿供养如本法师好不好?如如不动,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动,不动是不动,是永不动。凡夫的不动都是剎那生、剎那灭,一会儿就泡沫化了,小是不动大就难讲了,现在不动并不代表永远不动,也许现在你防范有注意,有一天贫穷后没志气,过得不好逼到了,到那时,诸位啊,这会不会被考倒呢?因人的造化而定。

所以修道中境界的风很大,有时候顺境来考,有时候逆境来考,有时候家庭、夫妻的考验,公公婆婆的考验,儿子女儿的考验,他要来那一招,有时候你无法防范,或是来一场无常的考验,或是来一场生死的考验。真正修行是面面观、立体性的、全方位的,不是仅仅忍财产、忍女色而已,修行都是面面观、立体性的、全方位的,而且也不是今天考,考过了就赢,要尽未来际一直到成就佛道,才有办法达到全方位、立体性的解脱。否则说不定某一个角度你能转境,另外一个角度你并不一定能转得过喔!女色可以不被考倒,钱财或许就被考倒了。钱财或许考不倒却被女色考倒了,或被名位考倒。每一个人都有弱和强的地方,但是真正解脱之人就没有片面的、局部性,全都是全方位的胜利,这样才是真正的胜利啊!财色名食睡五欲六尘之境,全部你都可以转得了,这才是如同如来了。【楞严经】释迦牟尼佛说:「心能转境即同如来」,你能转一切境界的话,你和如来没什么两样了。

诸位,两年前有一位菩萨生起欢喜心,要布施供我们讲经说法。结果布施后回去,让一些没学佛的人三言两语讲讲之后,后悔又来要回去,这种人对如来正法无法深入了解,被旁边的人洗脑说几句以后,因此起懊恼又拿回去了,他对布施之道实在不了解。诸位,我们在修道中,知道「三轮体空」的道理,能布施的我,布施之物,布施的对象要三轮体空,何况布施在讲经说法当中,能造化多少人心灵得到净化?我们这一席佛法在全国讲完后,你看多少人得到佛法的正觉?解开多少人心中的结?多少人心中的迷惑得大利益?所以喜舍是有意义的呀!还有,多喜舍的人不但能间接度众生,同时也是为你自己成就佛道,庄严你的福德因缘。说明白一点,其实你布施喜舍等于为自己铺路一样。

有人问成佛要具备什么条件?两个条件:修福和修慧。在课诵本上已经说得很详细了,说「皈依佛两足尊」什么叫做「两足」?不是说两只脚很尊贵,那就误会了,叫做「福具足、慧具足,福慧具足是为两足尊。」佛就是修福修慧来圆满成佛的。因此以后的人见性,同样走修福和修慧,叫做「福慧力庄严」庄严你的福慧。所以布施做功德也等于成就你福报因缘而具足。多布施喜舍的人,可以和你的冤亲债主、你的亲戚朋友或对方,化消彼此多生累?的恩怨。多布施的人能令其悭贪之心因此净化解脱。多布施喜舍的人久了,本身相?会庄严,具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所以佛祖说一个人若成佛以后,要一百?修「相好光明」。「相好光明」简单讲就是要修慈悲的忍辱行,加上多布施多喜舍和众生结下无尽的善缘,才能得「相好光明」之报。所以为什么阿罗汉相?坎坎坷坷呢?他的相?为何较不庄严呢?十八罗汉十八张脸,有的圆、有的扁、有的?圆形,三角六棱凹凹凸凸,因他的福报因缘不具足。所以成佛后要修一百?的相好光明,道理在此。相好光明最好的方法就是修忍辱行,和众生无尽的结善缘乃至多布施喜舍,做善事做功德都是菩萨的资粮,成就佛道必然经过的喜舍心。

如果布施能够了解这一层深深的意义的话,那有布施之人又将布施的钱再拿回去的呢?本来要种福田,然后又抽走自己断送自己的善根,断送自己以后的福报因缘,以后会进入贫穷的果报。所以佛门说「布施得富贵」实在有道理,就像豆种子撒到田里面,只有一把,一把有多少豆种子?以后丰收收割起来,有四、五担还担不完。所以【三世因果经】才说:「一文喜舍万文收,要君寄在坚牢库,不如喜舍三宝宫。」为自己的福报来铺路,绝对正确的。一个人大富大贵有他的前因后果,绝对是他多生累?,多喜舍多帮忙一切众生,懂得布施三宝,自然在今生当中所求如愿,一切随心所欲。对啊!所以如本常讲一句话,富有的人要布施喜舍,因为你的福报是有限有尽的,就算你有两亿,总是会花完吧!为何不用此福报再培养福报令来世更有福报呢?所以富贵的人知道布施喜舍是聪明有智慧的人。贫穷的人更加需要布施,越布施才能在来世得到富贵之报。这一世人贫穷,就是上一世人多生累?没种善根没有种福田,所以没办法感召福报因缘,再怎么赚都赚不满,赚这边补那边,永远都是失财赔财,保留不住就对了。所以有人会埋怨,我不是懒惰我很会赚钱,也很勤劳,为什么钱都留不住、赚不了钱呢?你不得不相信这个事实,多生累?要种福田啊!

记得我小的时候,家里是非常非常贫穷,我是乡下小孩农家子弟、贫穷的子弟。我嫂子每天拿五元给我吃午餐,我一定买一元的馒头、一元的豆浆,三元拿到佛寺去布施给三宝,让三宝去运筹作弘法布教的事情,做三宝事。我一定买一元的馒头、一元的豆浆,三元做功德喜舍。因为我清楚我明白这一世人,穷怕了。穷和我们多生累?的因果有关系,我们为了来世不要再穷下去,因而现在布施喜舍才是合时机的,因为我们已经了解道理了,人说心动不如行动,就是这个道理。你只是嘴巴讲讲没有解脱,只用嘴说说是道理的通达,和事相还有一段距离。

所以我们修道当中,不可永远停顿在知、明白、了解理通的阶段而已,这样还不够,理通以后要事证,你要做做看。佛祖教我们要多布施多喜舍,能消除我们的悭贪之心,带来来生的大富大贵。你布施看看,喔,布施要有功夫的,布施没功夫自己会因布施一点点,而想好几天睡不着。我们不要说别人,我初出家没多久,信徒一元、五元、十元、百元不等,我就一天一月一年节约下来,节约了三、四年,难得积了五万元,要做我日常生活的花费。换一句话说,我的总财产就这五万元,我住在山上自己在那边看书用功,自己一人住在一间草房。听说我一位同参道友要建佛寺,我听了很欢喜,因为我平常鼓励大家多喜舍作功德,劝别人那么做自己也来做做看。所以我们看许多出家的人,不会喜舍的也很多,只有进没有出,像牛蜱︵虱子︶一样非常多。我们教别人喜舍,自己也来做做看。

机会来了,同参道友出家师父要建佛寺很缺经费,我试自己的功夫,将五万元丝毫不考虑的,给那同参道友建佛寺。惨了,没布施不打紧,一布施下去我吃不下睡不着,白天烦恼、夜晚睡不着,在睡时眼睛张得大大的,看半空中五万元在那里飞呀飞的,吃饭的时候我的钵就浮出五万元来,跑到厕所时卫生纸上也浮现五万元,要冲马桶时马桶里又浮现五万元,实在很惭愧,我布施没有解脱。佛祖说布施要度悭贪,悭贪就是小气、吝啬、铁公鸡就对了,一个钱打二十四个结,叫做悭贪。我很羞愧,布施五万元也没多少,竟然心里痛了差不多一个礼拜,全都无法消去,第八天才慢慢舒服一点。原因很简单,我小时候就贫穷得像鬼一样,难得积蓄了五万元,这五万元又把它丢出去,你说心不痛吗?如果真的不痛,那如本解脱了成佛了,可以坐在那边给人膜拜了。但是问题出在我是穷鬼出身的,所以突然布施五万元,对一个贫穷小孩来说,他怎会不执着呢?绝对会!第八天才慢慢恢愎,喔,快活一点了。前六、七天有身没灵魂,所看的经典都忘光了,只想那五万元我节俭了那么久,如果好好用可以用十几年啊,一下子就送出去了,后悔舍不得。不过我有一个人格,我不会去要回来,不像那位菩萨又去要回来。

所以我们修道也是相同道理,我们多喜舍,到现在多少布施一点,我的心就不会痛了。所以佛祖说的对,多布施能度悭贪和众生结善缘,以后可以相好光明啊!真的,我初出家时年轻小孩,我二十六岁出家时相?非常英俊,英俊当中带了杀气,很酷。出家修行以后,多喜舍修慈悲,受佛法的熏陶,人说「有吃药有行气,有烧香有保佑︵台语︶。」有修行三十二相就大放光明,现在你看如本法师的脸,英俊的气氛较没有了,较有慈悲相了。我三不五时︵偶尔︶照一下镜子看一看,嗯,人家这么说确是真的,稍微有慈悲相了,有修有差。总而言之,我们修道一定要向自性用功夫就对了。结束以前要念一位圣僧的话:

「返本还源便到家,亦无玄妙可称夸,湛然一片真如性,迷失皆因一念差。」

「返本还源便到家」我们能够回光返照照见本性,便到家。便到家就是见到你的自性,到了自性这岸来了,到彼岸了。见性之人也没什么可谈玄说妙的,也没人在夸张,也不会我慢贡高,如果这样就没有见性。见性之人也是平常的人,反而越平昜近人,反而能降服他的妄想,降服他的我慢贡高。所以一位开悟证果见性的人,若仍我慢贡高盛气凌人的话,那么此人并未见性,你不要被他骗了。所以说「亦无玄妙可称夸,湛然一片真如性。」生活在光明的如来藏性里面,生活在解脱里面,在法身里面,在涅槃里面一片真如性,在大觉海里面。凡夫迷失就是因为这一念,无法见到他本性的差别,大家清楚了吗?所以希望诸位,人人都能够见性,早一日见性来成佛。如本的录影带「见性成佛」的法门,也已经将近四十块了,我们如果听完以后稍微有悟境,将这些CD、VCD多听几遍多看几遍,没有大彻大悟也有理悟,这些都是构成你以后证成无上菩提的根本宝筏。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