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如本法师:见性成佛 第三十七天


   日期:2024/12/20 17:2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第三十七天

诸位观众、诸位菩萨大家好:

今天已经进入第三十七天了,我们讲「见性成佛」这个法门,要记住你若是妄想心重的人,慢慢要净化,如果你没有将妄想心净化、停止,随顺妄想一直滚动下去,会带来很麻烦的事情。第一因妄想的启动而一直造业、一直起妄想,连本带利硬是翻搅下去。第二妄想很强的人,以后会带来精神病,你看街头巷尾,有很多精神病患者在临时交通指挥,在那边喊叫的,这些都是妄想心带来的后遗症。

所以开悟圣僧教我们,在修道过程中心猿意马、妄想纷飞非常严重的人,首先要大死一番。死什么?死你的妄想、贪瞋痴、怨妒、嫉妒,那些没有必要不清净的妄想心,全部顿断就对了。如果妄想顿断以后,当然你的法身就活起来了,你的法身之所以活不起来,就是妄想将你缠住、蒙蔽、占有了,所以法身活不起来。因此,妄想多的人想要见性想要成道,难哪!首先要顿断妄想心净化掉,这样你的法身才有复活的时候。我联想到一位开悟圣僧说话了:

开悟圣僧云:「休去歇去,古庙香炉去,枯木寒灰去,一念万年去,如人死人去,如能如此用,心安有不成道乎?」

单刀直入就说,修道人起先要顿断所有的妄想心,要大死一番就对了。他说「休去歇去」仁者仁者,你想要见性,想要悟道,要将妄想停下来,不要再继续打妄想「休去歇去」停下来就对了。「古庙香炉去」听到古庙香炉去脚底都发凉了,深山里的古庙,古寺,或是古代的香炉放在那里,感觉好几百年,好几千年,让人觉得很古老的年代。代表你的心要死,死得好象古代的古庙,死得像香炉一样冷清清,没有人来上香,也没有人来朝拜。「古庙香炉」代表很遥远很久,妄想要打死像这样就对了。

接下来,像「枯木寒灰去」枯木就是树木已经干死了,被雷击中而烧焦枯掉了,或自然死去变枯木了。枯木连一点朝气都没有,一些活力都没有,让人觉得死气沉沉,意思是你的心要死得像这样,枯木,连一点生机一点活力都没有。寒灰就是树木烧成灰烬,连一点生气都没有了。表示我们的心要死得像古庙香炉,像枯木寒灰一样,如此你的法身慧命,启有不活的道理?百分之百会活。就像你坐禅当下一念万年,代表你可以维持禅定很深妄想不起,一念万年全都不打妄想,也像人死去后,完全无法起来走路、吃饭、说话了,让人觉得死气沉沉一样。你能够修行修到这个地步,用功到这个程度,你的心怎能不成道呢?那能不见性呢?那里无法证成菩提开悟证果呢?绝对有希望,绝对没问题。所以当初我看到开悟圣僧这些话,我的感触非常非常多,想到凡夫众生不打妄想便罢,一打起来都向五欲六尘去,一直想一直想下去,想到快成精神病了,如此还不够,还一直造业下去。所以起先教你「休去歇去,古庙香炉去,枯木寒灰去,一念万年去,如人死人去。」你若如此用功修道那能不成道?不见性可言呢?

所以圣僧是过来人,他知道生死的结在那里,为什么你不能见性,为什么你无法开悟证果?向你说这个死结就对了。死结在那里?你无法将妄想大死一番,妄想为你带来霉运,所以妄想如果打死的时候,你清净光明的法身当下就显露了。要如何用功?看祖师怎么说:

「休去歇去,古庙香炉去,枯木寒灰去,一念万年去,如人死人去,如能如此用,心安有不成道乎?」

看到这里你的心就凉掉了,凡夫众生心已经习惯于起心动念,突然要叫他休去歇去,古庙香炉去,实在是做不到啊!也因为做不到,所以才无见性可言,成道可言。他若能像枯木寒灰去,一念万年去,如人死人去,他早就证成菩提成就佛道,坐在那里自由自在,让人膜拜了。他之所以无法让人膜拜自在坐下,就是因为妄想心没有大死一番。所以他教你古庙香炉去,这是修行的方法,代表你的心要冷下来,要停下来要歇去,如此法身才能有复活的机会。所以这法门很庄严啊!这样要从心来下功夫,加上有很好的环境,你没有很好的环境在市区闹区,繁华的夜都会,你想要休去歇去,古庙香炉去,如人死人去,你根本做不到,因为见景思情,见境被境所转,那能一念万年去?枯木寒灰去呢?你根本做不到。所以一定要自己真正有心用功,要顿断你的妄想心,然后才有可能法身复活,诸位明白吗?所以环境要选择清净一点的很重要。

我们说「见性成佛」,「见性」不可离开我们的身心,不可离开我们的生活,所以有人说要见性,离开他的身体、离开这个心向外追求,乃至离开生活的点点滴滴而想要见性者,这些都是外道,他没有入道,诀窍没有掌握住,要在生活当中悟到你的本性。有人在吃饭时悟到本性,有人在走路时悟到本性,有人笑哈哈笑到后来就见性。有的哭,哭到后来就见性了,有人在发怒的当下悟到了自性。有人在使性子,情绪化时悟到他的本性,有人在坐禅时悟到本性。有人在嫉妒人时突然悟到他的自性,所以见性不可离开生活,不可离开身心。那你如何悟呢?还是有方法,你看一位开悟圣僧,他悟明本性以后,说出庄严解脱的法语,他说:

「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坐起镇相随,语默同居止,纤毫不相离,如身影相似,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

表示日夜当中佛性并未离开你的方寸,「夜夜抱佛眠」你夜晚睡觉时,将佛性抱着睡觉,你有见性了吗?没有,但是佛性没有离开你呀!抱佛性在睡。早上起来时佛性也随你起床,恋床时,佛性也跟着你恋床。「朝朝还共起」晚上睡抱佛性睡,你起床时跟你起床。「坐起镇相随」你坐的时候,佛性跟你一起坐在这里,你起立时,佛性也跟着起立,跟着你来来去去就对了。「语默同居止」当你讲话的时候,佛性也在讲话,当你静下来没有说话时,佛性也停下来归体了,你老人家见到了吗?「纤毫不相离」一分钟都没离开你,一秒钟都没有离开你,十分之一秒钟也没有离开你,你有动作有作用时它就现身,你见到了吗?就如身体和影子一样,有身体就有影子,影子和身体不相分离,跑去北部就跟你到北部,跑到南部跟你到南部,跑去东部、西部就跟你到东、西部去,你老人家会到了、见到了吗?如果你真正想要认识,要了解要明白佛性到底在那里呢?嗯::「只这语声是」当下讲话的这个,就是你的本来面目了。当你和人对答时,这就是你本来面目,你能听到声音的那个东西,就是你本来风光。你能看的那个东西,就是你的诉求,你要见的主人了。

如此说来,你要见性是否都在你的身心当中呢?在你日常生活当中去看到你佛性的作用。那个作用,能会到的人当下就契会了,会不到的人仍然离你八万四千里了。所以开悟圣僧这些语录看过后,感同身受当下就契会了。

开悟圣僧云:「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坐起镇相随,语默同居止,纤毫不相离,如身影相似,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

所以见性那能离开你的身心,那能离开你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呢?在点点滴滴的生活中去契会,如此而已,「性」并无离开你的方寸。诸位,见性之人他绝对不可能心外求佛求法,当下见性,性即是佛,就这么简单而已。但是简单是简单,也是不简单啊!如果那么简单,自古以来多少学佛修道之人,如今都没见性再沉沦生死的何其多啊!怎能说见性简单呢?话又说回来,如果真的那么困难的话,那么自古以来多少高僧大德、在家居士修到见性的也不胜枚举啊!非常多,所以「见性是见你的心」如此而已。你的心就是佛,如果不能见到你的心,那能见到佛呢?所以见到佛的时候,要忘心,如果不忘心,还有一个心可得,又见到佛这样就误会了。因为心和佛是一体的,如果见到佛时没有把心忘掉,这样就等于是两个个别体,那就是两个佛了。但是问题不是这样,心就是佛,佛就是心,你要见性,首先要认同你的心就是佛,所以你要见佛就是见心,当你见到佛时,就要将心忘掉,因为心就是佛,诸位了解吗?好,来看开悟圣僧怎么说?

开悟圣僧云:「不觉不知自心是佛,若知自心是佛,不应心外觅佛,佛不度佛,将心觅佛不识佛,亦不得将佛礼佛,不得将心念佛,若欲觅佛须是见性,见性即是佛。」

这完全是要建立你的心就是佛,所以不可心外求佛,求法,不要心外念佛拜佛,这都是佛门中的外道,和你见性都没沾上一点边。所以他说凡夫众生,不知不觉不知道他的心当下就是佛,如果知道他的心当下就是佛的时候,你实在不应该心外去找佛,佛不度佛,将心觅佛,你就是不认识佛的人。这句话怎么说?你的心就是佛了,要如何在自性当中心外求佛?外面的佛和你有什么相干?佛祖是佛祖,佛祖要如何度你?说「度」,不如说「方便为你说法」。至于你要见性,自己要不要自度,就看你老人家的本事了。所以佛不度佛道理在此,佛如果能够度我们,过去无量诸佛,一尊佛度一个众生,怎么会没法度尽?有啊!佛有他心通,有宿命通,漏尽通,天眼通,天耳通怎会没能力度你呢?但是你要了解,佛教你见性,你不见性,佛也度不了你,佛不度佛是百分之百正确。佛祖就像老师一样,教你见性,至于你自己没办法见性,如何度你呢?无法度。所以众生自性自度佛不能度,道理在此。你将心向外找一切诸佛的话,此人可见是不认识佛。也不可将心来以佛礼佛,这句话很正确,你自己是佛了,你拜什么佛?所以禅宗说你若拜佛一拜,地板要拖三天,拖到这地板下陷一块。意思是勉励我们,你的心就是佛要肯定这一点,也不是意味要我们贡高我慢不可拜佛,不是这个意思。他是教你「你的心就是佛」。你拜佛除了可降服我慢贡高以外,同时又增长你对自信的肯定,一切自性之妙用,你的心就是佛,不要再去拜佛、礼佛,拜佛礼佛就是妄想,他的重点在此。

「不得将心念佛」礼佛是妄想,念佛也是妄想,因为你的自性就是佛了,那能离开你的自性佛,却向外念佛拜佛?这分明是妄上加妄。所以你如果真的要找佛,须要见性,如果你见性的时候,当下就是佛了。禅宗强调这一点,念佛的话,要刷口三天,礼佛一拜地上要拖三天,地板被你弄脏了,你生妄想心了。念佛一句刷口三天,你嘴不清净了。当下在想佛,你的心就不清净了,妄想啊!因为禅宗教你,心中无念,无住,无相,无尘,万法不立,一尘不染。结果你生一切万法,染一切境,染一切尘,念佛也是生尘,拜佛也是生妄想,所以生尘生妄想,都构成污染你的自性,你并未见性。见性之人他知道本体离一切相,离一切相的当下光明涅槃现前了,所以要真正肯定你自心就是佛。再念一次:

开悟圣僧云:「不觉不知自心是佛,若知自心是佛,不应心外觅佛,佛不度佛,将心觅佛不识佛,亦不得将佛礼佛,不得将心念佛,若欲觅佛,须是见性,见性即是佛。」

如本常说一句话,要听就要听这些话,要看就要看这些话,要学就要学这些话,这些是圆满的话,了义的话,要让你见性成佛的话。再来,因为快要结束了,所以越来越精华,越来越浓缩,处处要点破你有一个自性,让你见性,让你早一日成就菩提。如果你真正要见性的话,站在果地来讲,佛性是无形无色光明不染一切万法,何以见得呢?来,诸位听好:

「佛性非色非心,非有非无,非因果法,纤尘不染,一法不立,至性中人,本性空寂,莫取诸相,即合圣意;离一切相,即名诸佛。」

第一句就将你剖开了。「佛性非色非心」如果你以色见如来,以音声求如来,全都是外道,行邪道。佛性岂可说它黑的、红的、青的、白的全都不是,它非色,如果有颜色你早就见到了,说佛性红的,那好办啊!佛性是黑的,好办啊!佛性是白色的这样好办,佛性是粉红的、茄色的、黄色的,这都好办好见。佛性非色啊,也就是因为无色让你看不见,就像虚空那样难会难见,所以你才不容易见性成佛。但是并非因为它非色无颜色,他就没有。也因为他看不见摸不到而又存在,这才是可贵之处。我们要见那见不到的,看那看不到的,那才是真正的功夫。和你的善根和你的慧根有关系,有人说不到两句就立刻契会到他的本性了。佛性非色亦非心,如果你的佛性是心的话,那么你每天在用善心、用恶心、用嫉妒心、用欢喜心、用忿怒之心,如今为何还没见性成佛呢?所以说「明心」接下来还要「见性」,如果只是明心见到他的「用」,没有见到他的「体」,这还是凡情之测并无见性。所以非心者,是说不是凡夫之心,凡夫之心是起起伏伏不稳定,充满了杀盗YIN妄五欲六尘之心,这种凡尘之心,不是佛教所说的见性之性,这样诸位了解吗?

所以见性之人包含见到他的心,见到心的人未必就有见到他的本性。所以我们禅宗说,要明心兼见性这样才是我们的诉求。总之,「佛性非色非心」是百分之百正确。「非有非无」佛性不可说它有,有,你拿出来看一看。你说它无,也不可这么说,如果没有的话,如本法师演讲以来,已经三十分钟了,那能说它无呢?如果无的话谁能讲话?现在在座的都在电视前听我演讲,既然没有佛性的话,有谁能听呢?既然不能听,和行尸走肉有何两样?和死人有什么两样呢?没什么两样。所以说「佛性非有非无」是要破除我们执常,破除我们的执着断灭,道理这么简单。「佛性非因果法」,因果怎么可以代表佛性呢?所以佛性不可用因果法来安立的,在一切人事物的造作当中,这一连串的因果是性之用,你见到它的相用而已,并没有看到它的体,所以说不是因果法。「纤尘不染,一法不立,至性中人。」真潇洒的话,你的本性纤尘不染,你做得到吗?万法不立,你做得到吗?至性中人,你办得到吗?代表他到了这个地步完全非常帅性、清净、直心光明的时候了。「纤尘不染,一法不立,至性中人。」至性,什么叫做至性?完全到尽头的时候了,心里无相无尘无念无境的时候了「至性中人」。此时你的本性空寂莫取诸相,当下就合了圣人之意。所以禅宗讲到最后要离相,心里还有相、还有境,本性焉能显露呢?显不出来。「离一切相,即名诸佛。」你的心如果离一切相,你和佛没什么两样,因为佛的心如虚空,虚空一切尘埃不能住,既然万法不能安立于虚空当中,但不是意味了虚空不存在。不错,你说虚空它有或无,那都是多余的。我们佛性也一样,如同虚空,越空越有,不空就不有。所以你用东西塞住虚空就不见虚空,看到相而已,如果把相拿掉,虚空就会恢复它本来一片透明。

我们的本性也一样,壅塞一堆的妄想意识,你只看到相没有看到性,性是本来空寂的,但是并非因为空寂,它就无,它仍然存在,你看,心越空越有啊!我没有妄想意识,我能起慈悲喜舍。我的心没有慈悲喜舍,我的心能起弘法之心。没有起弘法之心,我能利益众生弘法布教。空才能生有,有由空而诞生,所以说越空越有,不空就不有,道理在此。「本性空寂」你应当不要取相,有一切相将你塞住的时候,本性无法显露,如何能合圣人之意呢?总而言之,离一切相的当下,你就是诸佛了,佛也是这样成就的。再念一次:

「佛性非色非心,非有非无,非因果法,纤尘不染,一法不立,至性中人。本性空寂,莫取诸相,即合圣意;离一切相,即名诸佛。」

所以十方三世所有诸佛,佛佛都共同传此心而已,说这个心当下就是佛心。所以你我大家学佛的过程中,千万不要听信一切谣言而心外求法,心外求佛,这都是佛门中的外道,全都没办法见性。所以十方三世诸佛都共同传这个心,教你见你的性如此而已。千万不要听信谣言,学一些五行五术,学一些外道法,命相学,江湖郎中的话学到最后学了一堆相,结果无法净化那里能见性成佛呢?何况学来的这些江湖术士,五行五术这些外道法,这是生灭有为,生灭有为的东西是剎那生剎那灭,有生有灭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这样要如何达到永恒不变呢?没办法。所以有为生灭的东西,总是在三界内的人天法而已,并没有出离三界。所以千万要记住,有为生灭的一切万法,不可贪着,贪着就中圈套了,贪着就跳入坑洞中无法自拔了。所以我们修道离一切相,见本性那就对了,因此十方三世诸佛都共同教我们要见性。来听开悟圣僧怎么说,要听要看,要学要证道这些话要仔细听:

开悟圣僧云:「众生应知,佛性本自有之,迦叶尊者只是悟得本性,本性即是心,心即是性,性即同诸佛心,前佛后佛只传此心,除此心外,无佛可得。清净觉性,应机接物,扬眉瞬目,运手动足,皆是自己灵觉之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道,道即是禅,禅之一字,非凡圣所测;见本性为禅,不见本性非禅也。」

好一句「见本性为禅,若不见本性非禅也。」这样诸位了解了吗?所以圣僧之所以圣僧不是叫高兴的,圣僧之所以圣僧不是说来欢喜的,他是过来人,彻底悟性之人。所以他三言两语,处处指明你的心就是佛,离开你的心并无佛,不啰嗦很干脆。他告诉你说:「众生啊众生,六道众生啊~.就像在叫魂一样。你看开悟祖师是何等苦口婆心的说:「众生啊众生,你应该要知道,佛性是你我大家人人具足,全都有的。自从摩诃大迦叶尊者,在释迦佛祖那边得到他的心法,在那边接到他的心,传到他的心,只是悟得他的本性如此而已。他的本性就是心,当下就是性,性就是道,这个性和所有诸佛的心,没什么两样。过去诸佛,现在诸佛,未来所有诸佛,只是传这个心如此而已,除了这心以外实在无佛可得了。」清净的觉性在你日常生活当中应机接物、扬眉瞬目、眼睛贬动、嘴吧讲话、待人接物这当下运手动足,你见到了吗?那些都是你自性灵觉的作用,灵灵觉觉的自性,为你二六时中来来去去,施为动作,那就是你的性啊!喔,那么悲心告诉你,说灵觉之性,性即是心,心即是性就是你的佛,佛就是道,道当下就是禅,但是禅这一个字不是凡夫或圣人所能测得到的,难测。除非悟过的人,过来人才能知道。当你见到本性的时候才来说禅,你若没有见到本性,嗯,无禅可言。

所以禅宗将心、性、禅、道、佛融为一体,不相同的名称而已,但是都共同指出你的本性而言。「非凡圣所测」如果那么容易就测得到,你今天还在这里挣扎,还在红尘中打转,转不出去,挤不出去,周旋不出,是不是?你想要周旋而出,要打破这万重重围,不被这红尘滚滚束缚,唯一的途径不二法门,你要好好的「见性」就对了。所以开悟圣僧讲这些话让我们感同身受,如履胜境、如沐法乳,你有没有感想?若有感想,你稍有一点善根。若没有,你就还有得轮回了,还有得生死造业沉沦六道了,还有戏可看,还有苦得吃啊!

作人不快活,诸佛是乘愿再来,凡夫众生随业力来人间的,我不要来偏偏来很无奈。诸佛不一样,要来就来,要去就去,不来就不来,生死能自在。凡夫众生随业来,业是不自在的啊!说要来不能不来,说要回去又不能不回去,凡夫就是这么一回事啊!所以开悟圣僧千言万语告诉你要「见性」啊!说得苦口婆心,说到快得哮喘了,你还信不来,被业障住也没「业」︵台语,同夹住的意思︶得那么严重的。有人说:「师父啊!真的很业呢?被家庭的业,业的喘兮兮,又有事业的业,又有社会的业,又有政治的业,又有团体的业,又有妻儿的业,又有儿女之业,哎哟!好象粽子般一大串,一提起二十几个。」一大串就对了,所以世间的业是无量无边啊!不把它们净化掉,你再怎么说,还是要做三界的苦命儿、六道流浪汉。十方三世诸佛共同传这个心,心当下就是佛,千万不可听信谣言,而去心外求法,要记住,你的心就是佛如此而已。来看开悟圣僧怎么说:

「众生应知,佛性本自有之,迦叶尊者只是悟得本性,本性即是心,心即是性,性即同诸佛心,前佛后佛只传此心,除此心外,无佛可得。清净觉性,应机接物,扬眉瞬目,运手动足,皆是自己灵觉之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道,道即是禅,禅之一字,非凡圣所测;见本性为禅,不见本性非禅也。」

如本终其一生当中,不论讲因果,讲业力,乃至说净土,说三藏十二部教典,最后都导归于要「见性成佛」。这样有思想、有体系、有组织一直导归到让你见性,不然你三藏十二部教典研究透彻,背得非常熟,人家还没讲话你就看到人家的喉咙,这种佛学博士,若没有见性还是凡夫众生一条。所以见性非常重要,见性其实冷暖自知,你有见性没见性,瞒不了别人。所以我们见性之人真的冷暖自知,诸位听好:

「圣体本来清净,佛性无有杂秽,所有言说,皆是圣人从心起用,用体本来空,言名犹不及,十二部经凭何得及!道本圆成,不用修证,道非声色,微妙难见,见性之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圣体本来清净」也就是你不生不灭的涅槃自性,圣体本来就清清净净的,这是指见性之人而言。站在果地立场来说话,圣体本来清净,佛性没有什么杂秽,五味杂陈、妄想纷飞、污秽叫做杂乱不清净。但是以果地来说,佛性都没有杂秽。所有的言说,所有的语言文字,都是圣人从他清净的本性所起的妙用,由这清净言说妙用当中令你见性,如此而已。你不要将这语言文字当作目的,它是一个方便的工具,透过语言让你悟明本性,透过文字让你悟得本性,如此而已。你的本体乃至你的作用,本来就空寂啊!语言和名相那能说到你的本性呢?用无量的善巧,在无量的善巧比喻里面,去契会你的本性。甚至十二部经典那里能触到、摸得到呢?没办法。但是你没有三藏十二部教典,没有这些言说者,众生有几个可自发性的来见他的本性呢?虽然是权巧方便的三藏十二部教典,但是也有可取之处。它的可取之处在那里?令你契会进去,挤进去来见性,如此而已。怎么说,因为道,本来就圆满成就的,那里还要修证呢?若还有修有证还不圆满,这样还在因地,还没达到圆满果地的时候。所以「道」不是用声音可以契会的,「道」不是用颜色可以接触到的,微妙难见。

但是一个真正见性之人,知道圣体本来清净的人,见到不生不灭涅槃自性之人,也就是见性之人,他的心里冷暖自知啊!如人饮水。如本讲经说法以来,本国有多少人听此见性成佛的法门,见性的人非常多,悟到本性的人也非常多,这是构成你菩提开花的因,向你恭喜了。就像【楞严经】所讲,「修道」要以不生不灭的自性为修道因,一连串所修的才不会歪七扭八旁门左道去,才不会用你的妄想心去修。最后开悟的人,也是你,最后成就佛道的人,也非你莫属。我们再念一次:

开悟圣僧云:「圣体本来清净,佛性无有杂秽,所有言说,皆是圣人从心起用,用体本来空,言名犹不及,十二部经凭何得及,道本圆成,不用修证,道非声色,微妙难见,见性之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好一句「冷暖自知」这茶是冷、是热、是冰的,你不喝,告诉你总是一种常识知识而已,你没有经历过、尝试过你不知道。希望老人家你们个个自己喝喝看,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见性之人也同样是这样的境界。所以诸位若见性之人,如本在此再度向你恭喜,祝福你老人家早证菩提完成你的佛道。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