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洪启嵩居士:《中论》修证讲授-语言的自身与超越


   日期:2024/12/21 1:2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中论》修证讲授-语言的自身与超越 

洪启嵩

记录整理:睿业‧宇峯

上期《中论》修证讲授,主要是从整个大方向告诉大家,中论是怎么发生的。这种讲法和传统讲说中论的方式,可能有很大的差别,因为我们要扣紧的一件事情是:中论是在什么样的因缘中发生的?

我们永远要记得,中论所表达的实相义,绝对是扣准佛陀在菩提树下开悟的内容,而不只是语言文字的辩证。我们可以从中论来观察语言文字的自身与超越。

当人类开始产生语言文字之后,其实已经失去了用更广泛、更客观的立场,来评述真正实相内容的力量。在中论里面讲这样的话是很有趣的,因为大概没有人在讲中论时谈到这个问题,很多人会把中论当作一种强力思辩的论典,或是把佛法当作一种强力思辩下,所建构出来的一门学问。但是我从来不认为佛法只是一门学问,也不认为佛法只有依附语言文字才能开展,我认为语言文字只是开展佛法的一种方便。

只是当人类有了语言文字之后,这种方便会让我们过度依赖,就如同当人类开始大量运用交通工具之后,行动能力就减弱了。请大家要听清楚这句话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没有贬抑任何交通工具的意思,也没有贬抑任何语言文字的意思。我不会主张大家回到风车时代,或是回到更早的时代之前。

很多人会因为看到现代的发展里面丧失了某种功能,而为了回复那种功能,主张要回到完全未发展之前的时代。其实,当人类走出桃花源之后,那个桃花源就已经过去了,生命永远在建构新的桃花源,而不是回顾以前那个桃花源。

我们来看一个很有趣的例子:

当时佛陀在印度,他走路时,应该是没有穿鞋子的,所以说《金刚经》才会说他:「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这种赤足走路的传统好不好呢?其实,这个没有什么好坏,而是那时候的因缘,现在有些地方还保有这种传统。但是,当马路表面不再是自然的泥土,而是铺上柏油,尤其是像在印度这么炎热的地方,柏油上可能是摄氏四、五十度的高温,那时如果赤足踩在柏油路上,就不是一种自然的状况了,而是比较近于「特技表演」的状况。

此外,在佛陀的时代,路上比较不会有铁钉、玻璃屑之类会扎伤脚的东西,但是现在就很难说了。大家想想看:在现代社会,佛陀会主张大家走路时要赤脚,还是穿鞋子?

这样思考的时侯,大家应该都有基本的判断。但是,有的人就会坚持:佛陀是赤足踏在泥路上的,所以我们要学习佛陀,一定要坚持赤脚。

会不会有人这样主张呢?

其实,人生中的因缘难知,现代人所面对的状况,和二千五百年前佛陀当时的环境大不相同,我们如何抉择呢?

◎如果是佛陀会怎么做?

许多朋友问我日常生活中如何修行?基本上我会建议大家,可以先依止一个宗派来修行,或是宗派的某一个传承来修行,也可依止一部有缘的经典,或是个人相应的本尊、佛菩萨来修行。

无论如何,当我们依止于某一种方法或佛菩萨来修行时,代表我们自身尚未圆满,所以要依止于佛菩萨来修行。当我们碰到生命中许许多多的困难,经常是难以抉择的,不管是好事或坏事。

举个例子来说,如果有一天,你在路上捡到一个袋子。如果里头是几十万或是几百万,你可能会拾金不昧。但如果里头是几千万呢?这会不会成为问题呢?

我提出的问题会不会很奇特?大家有没有想过,你们的「拾金不昧」的价值是多少?

很多人说:「不会啊!我一定是拾金不昧的,几千万也不会心动。」其实,这种事情是很困难的,为什么呢?譬如说,几万元、几十万元,你捡到了会拾金不昧,但如果当你捡到几千万的时候,会不会有一个念头生起:「如果这个钱我拿去捐给慈善机关,帮助贫苦,这样也算『拾金不昧』啊!而且能帮助需要的人。」

各位会不会有这样的念头起来呢?大家不必回答「有」或「没有」,因为没有碰到这种情况。但是这很有趣的,生命中碰到很多事情是很有趣的。

或是说,就算你拾金不昧好了,当你把捡到的几千万元,交给警方处理的时候,心里面会不会感觉到后悔?你真的不想拿,但是你拿出去时还是会很不舒服,会不会呢?于是这个世间总是会有一套方法来处理这种事情,因为这世间是很务实的,如果你拾金不昧,法律上有规定一定的百分比是属于拾到者的,这也算是一种补偿。所以,想想看,人类某些制度的运作里面,总是还有一分贴紧人心的舒服感在运作的,所以说这种舒服感的运作有时候也还蛮有趣的。这是我提出的一些状况。

除了这种情况,有时甚至会碰到天外飞来的横祸,像最近的新闻报导,有一个人跟娘家几十年没有联系了,结果忽然之间,娘家某某人的债务却跑到她头上来,让她必须要卖掉房子来偿债。或是有的孩子莫名其妙就继承了一大笔债务。这种事情不是常有吗?现在已经着手修订法律解决这种问题。

所以,人世间因缘难知,大家碰到这种状况怎么办?我常会建议大家,面对无法解决的问题,如果是想学习观世音菩萨的人,可以想想看:如果是观世音菩萨碰到这种状况时,他会怎么办?

很多人常会随身携带佛菩萨的相片,不管是释迦牟尼佛或是观世音菩萨,我会建议大家在佛卡背面再写几个字,依照不同本尊写上不同的字:

观世音菩萨碰到这种状况时会怎么办?

阿弥陀佛碰到这种状况时会怎么办?

释迦牟尼佛碰到这种状况时会怎么办?

或是:《金刚经》会如何处理这个问题?

《心经》会如何处理这个问题?

接着我们再来思考一个很有趣的问题: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在碰到同样的问题的时候,他们处理的方式会一样吗?

如果是一样的话,就不会有「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了,佛菩萨的名号本身就是他特别的德行。

但是我请问大家,他们处理任何事情,都是用什么态度来处理呢?

他们都是从一个空性的立场出发,不管是讲「三法印」、「空」或「实相」,都是相同的。但是由于他们证得空性的缘起不同,或是本愿不同,们他们的每一个方便都是空的。但是,现象一不一样呢?不一样。

所以大家要注意,不同的佛菩萨面对事情,同样是依止空性的原则,但是依每一个生命特性的不同、趣入解脱的方向不同,或是证悟的不同而有所差别。而这些都是空性的立场,也就是中观的立场。

所以,像佛陀在现代这个社会里面,他如果走在路上,我想他应该是会穿鞋子的。佛陀是一个中道者,他「不苦不乐」。「不苦不乐」是甚么意思?难道是右脚放在冰块上,左脚放在火炉上,这样子刚好平衡吗?不是的。

不苦不乐的人,碰到天气严寒或酷暑的时候,他是要控制天气,还是他自己不苦不乐,行于中道呢?

所以,「中道」就是对缘起实相的清楚观照,然后在现象上作恰当的显现,这是中道的生活。我的想法不一定对,但是如果以中观的立场来看,我认为佛陀在现代走在路上会穿鞋子,而会穿什么鞋子我不确定,但肯定不是超级昂贵的名牌鞋,而是一双恰当合宜的鞋子。

为什么讲这些呢?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件很有趣的事情:生活中何处不是中观呢?

龙树菩萨的中论,是依于佛陀在菩提树下所证悟的内容,所以上次和大家讨论的是:「那一夜发生了甚么事情?」,释迦牟尼佛在那一场大觉之夜,他做了什么?悟了什么?他成佛了,而「佛」是什么?

这个事情对佛法而言是一个最核心的一个议题。

◎语言文字的多样性

在《杂阿含经》卷十二,佛陀当时住在王舍城迦南陀竹园,也就是竹林精舍,

是佛陀经常说法的地方。当时佛陀说了一个属于十二因缘的法,佛陀说:「云何缘生法?」什么是缘生之法?

一般讲「缘起」,缘起其实包括了「理」和「事」两个部份,在现象上的显现的就是「缘生法」,有时候也说「缘已生法」,而构成的「理」的就是「缘起法」。

但是有时候经典中讲「缘起」的时候,其实是指「缘生」,这要看前后文而定,中文的佛典比较容易会有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从这里来看出不同语言文字的特性。

例如,梵文就是很精确的文字,他的整个结构很精确,连字义本身也很精确,所以他是很块状的结构。每个字的时态、存在性、所属性别,每一个字都很强烈的赋予他精确的意义,所以在这样的状况下,梵文的整个文字和文法结构,就会变得很复杂、很难学,但是结构上会很清楚,如果学会了感觉就很清楚,很容易。

中文则不同。如果我们形容印度文字是方块状的,那么中文字就像是圆珠。有一一位西方的哲学家认为,中文缺乏多义性,不像英文那么优美,具多义性。其实这是完全不了解中文的人所说的话,因为他不懂中文,所以以为只有用英文才可以表现多义性。事实上,中文的多义性,绝对比英文多N倍。

中文的一个词汇,有时前后两个字对调,可能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意思,像「性别」、「别性」,意思就不一样了。所以说中文很有意思的,我形容中文字像圆珠一样会滚动,甚至不只有滚动,还有泛射性的效果,有晕染的效果。单独一个字,有自己的意义,碰到了其他的字,有时会产生新的意义,有时则有相互增辉的效果,这个是很有意思的。而英文则是介于中文与梵文这两者中间的样态。

当然这只是一种约略的说法,只是在提醒大家,读中文经典时,有些字在中文里面要注意,他确切的义理,有时候不能从几个字来判断,而是要看前后文的对照而定。这也让我们看到不同语言差异性。

◎语言文字的「邪见」

《大智度论》里面,龙树所讲的的一个核心的议题—世界语言有三根本,第一个「邪见」,第二个「慢」,第三个「名字」。

这句话其实已经破除了种种语言相。各位,我们现在讲的一切世间语言,只是文字相而已吗?语言其实是表达一切现象的面貌,它不只是文字而已,语言根基于对现象的了知,当然背后也有抽象的思惟。

语言也包括我们大脑运作的一个层次。举例而言,比如说像我们对雪的理解,我们可能会认为:「雪就是雪嘛!」但是你对一个爱斯基摩人讲「雪」,他可能无法了解你在讲什么,因为在他们的认知里,雪的种类有好几十种,你到底是指那一种雪呢?

就像我们到印度的餐馆,指定要吃「咖哩」,印度人也搞不清楚你在讲什么。我们可能会认为:「咖哩就是咖哩啊!」但是对印度人而言,他们的料理无处不是咖哩,印度咖哩的种类有上百种之多,甚至每一家所做的咖哩都有独特的秘方,都不一样的。

举这两个例子,大家就会发现,很多事情我们太习以为常,常被整个惯性的思维覆盖了,也就是被这样的邪见盖住了。

◎最深刻的语言

我们看经典时可以发现,佛陀在说法当中最常使用、最深刻的一种语言是什么?是「默然」。「默然」是佛陀最漂亮的语言。还有另外一种方法是「搁置」,这「搁置」当然不是一般的「搁置」,也不是英文所谓的「No comment」,而是说这个问题是错误的,那么,错误的问题有没有答案呢?错误的问题你能说「是」或「不是」吗?错误的问题本身就是错,本身就是邪见,在错误的问题里,怎么回答「对」或「错」呢?

佛陀以「搁置」的方式来处理问题,并不是逃避问题,由于佛陀的生命展现,他的身教能展现出这种力量,当他直接将对方的语言搁置的时候,对方会因此而得到教诲。但是现在不容易了,后代很多佛法的语言和发展出来的内容,有些并不需要,但缘起上需要。

举例而言,佛陀从来不回答「人死后到底是有或是没有?」这类的问题,没有这个问题,何必讲到中阴身呢?这个问题是搁置的。但是发展到后来,不得不去处理这类的问题。那中阴身到底是不是你呢?佛陀说中阴身不能说「是你」或「不是你」。

很多的现象,如果不这样深刻的理解,是很容易错解的。为什么跟大家讲这些呢?因为我担心大家一进入《中论》,就被《中论》绑住了,被文献学绑住,被中论里面很多的文字绑住,被历代的诸家各宗所传绑住了。怎么被绑住呢?就是被困在语言文字里面。但事实上《中论》不是这样的,这也不是龙树菩萨的本意。

大家好好欣赏佛陀的默然,佛陀的默然本身,展现了对语言更广阔的面貌,打破我们大脑思维的名相。中国的禅宗受到这个影响,又发展出用各种方式—喝、棒、默然、动作、图像的方式,让学人跳出惯性的思惟。

我们再回头来看,世间语言的第一个特性--「邪见」。我请问大家:没有文字的时候,我们对现象能不能了解?而看到现象的时候,我们心中有没有邪见?所以,我们可以知道,这个世界的语言,不只是在人类语言文字发展之后的事。

上次我曾问大家一个问题:「没有语言文字的时候,人能不能开悟?没有语言文字的时候,佛陀能不能说法?」

大家要这样来看《中论》,否则就会被绑住了。龙树菩萨造《中论》的原意,是要打破中论的这个文字相,但是大部份的人读了《中论》之后,都掉到中论的文字相里去了。

任何一个对中论理解的人,或是说一个证入实相的人,他本身一定是破自相的。这是修证过程里面一个必然的过程。只有扣紧佛陀在菩提树下所证悟的内容,才能回归龙树菩萨《中论》的本怀。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