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圣严法师:四如意足讲记


   日期:2024/12/24 17:3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四如意足讲记 
 
圣严法师著
 
四如意足是四种定境 
修证次第中的四如意足 
四如意足的内容 
四如意足即是四种三摩地 
四如意足即是四神足 
四如意足为何称为四神足
四神足不是神足通 
 
 
 
  四如意足是四种定境
  
  四如意足是基本的佛法,是四种定境,又名四神足或四如意分,是三十七道品的第三科。三十七道品是修道的重要资粮,共有七科,也可称为七个阶段或七个层次,依次为: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加起来一共是三十七项,因此称为三十七道品。在此之前,已经分别讲过第一科「四念处」及第二科「四正勤」。
  
  四如意足的梵文叫作catv?ra ṛddhi-p?d?ḥ,是得神胜如意的四种定,名为神足,又可称作为神妙的、神奇的力量,但其真正的意思是有四种神妙的脚,是以定为足。如意足,是神用自在、自由自主。可以根据自己的心愿、意志,不受外境的影响;可以约制内心的烦恼,不会表现成为不善的动作及语言。
  
  一般人修行禅定,目的是在希望入定,在定中,自然不造恶不善业,暂时不起烦恼、痛苦,然而并未能从潜在的烦恼随眠,永得解脱,出定之后,瞋怒骄慢等心还是存在。若依佛法道品的次第修行,由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继续修习增上,便能以观慧及禅定之力,将烦恼由粗而细,逐层伏断。
  
  以中国禅宗的修行来说,虽然是重视开悟的,但开悟并不一定要入次第禅定,只要能够见到自性或空性,便算开了小悟。开了小悟,并非完全没有烦恼,而是清楚知道自己的烦恼并没有断,也清楚知道自己的心有时候没有办法控制自己。因此,有一些所谓已经见性了的修行人,他们还是有许多的烦恼习气,不论是在语言中或是在动作中,会表现出不清净的情绪以及不清净的行为。因此,见性之后的人还是要多闻熏习、打坐、修定。禅宗是先用观慧入门,若无基础的禅定工夫,想要一悟彻底是很难的,故在一悟再悟之后,仍得继续修行。
 
 
   修证次第中的四如意足
  
  四如意足在五个修证次第中,属于第二个次第,名为加行位。所谓五个修证次第,是声闻法的从初修习而至解脱涅槃,兹介绍如下:
  
  一、资粮位:资粮也叫作道粮。就像过去的人在出门的时候,先要随身准备着路上吃喝的干粮及饮水等。是指三贤位:五停心、别相念处、总相念处。此位初伏三界见思二惑。见惑是指知见、观念的迷惑,包括身见等,思惑是指心理迷乱的烦恼,包括贪瞋等。
  
  二、加行位:准备了路粮之后就要上路了,往什么地方走呢?是往解脱的路上,努力前进。此位乃四善根位,是指:暖法、顶法、忍法、世第一法。此位续伏三界见思二惑。
  
  三、见道位:始发无漏正智,始见未曾见过的真谛;小乘初果位,大乘初地。《俱舍论》云:至四善根的第四,于世第一法的无间道发无漏正智,即以十六行相,次第观欲、色、无色三界四谛之中,通过十五行相,至见道。此位断三界八十八使见惑,见到圣道,进入圣者的阶段,即是声闻的初果位。
  
  四、修道位:是声闻的第二果及第三果位,继续修诸道品次第,继续渐断八十一品思惑及色等有漏法。
  
  五、无学位:初二三果,虽入声闻圣位,仍称有学,到了第四阿罗汉果,断尽思惑,称为非所断,入此位者不再到三界受报,故称无学。
  
  四念处及四正勤,是在资粮位修,四如意足则是在加行位修。在修行禅定的过程之中,能够发起暖、顶、忍、世第一的四种善根,因此,加行位又称作四善根位。依据《俱舍论》卷二十三有云:「暖必至涅槃,顶终不断善,忍不堕恶趣,第一入离生。」兹再分述如下:
  
  一、暖法:是总相念住之后念所生的善根,有下中上三品,皆具观苦、集、灭、道四谛,修苦、空等十六行相。暖是譬喻圣火,是见道位无漏智的前相。若入此位,虽或退堕、或断善根、造无间业,堕于恶道,然流转不久,必得涅槃。
  
  二、顶法:是暖法上品后念所生之善根,有下中上三品,皆具观四谛十六行相。顶是譬喻山顶,在进退两者之际,或有进而上登忍位,或退而下降至暖位,有造无间业而堕地狱者。然此位之人,纵然退堕,终不断善根。四如意足,即在此位修习。
  
  三、忍法:是顶法上品后念所生之善根,有下中上三品。下忍具观四谛,修十六行相,毕竟不堕恶趣。中忍渐灭所缘之四谛,灭能缘之十六行相,最后仅余一个属于欲界苦谛下之苦行相,谓之减缘减行。上忍仅为一剎那间。至此,毕竟不再退堕忍法,亦无堕于恶趣者。
  
  四、世第一法:是生于上忍后念之善根,仅为一剎那间,故无下中上的三品。此位同于上品忍位,仅观苦谛苦之一个行相。「世」是世间有漏法,此位是于有漏法中,无有超出此一观智的程度者,是世间有漏法中最高最胜之法,故名世第一法。此位极速无间,必生无漏智,入见道位,证悟胜谛,为初果圣者。
 
 
 
   四如意足的内容
  
  根据《大智度论》卷十九云:「行者如是得四念处实智慧,四正勤中正精进,精进故智慧增多;定力小弱,得四种定,摄心故,智、定力等,所愿皆得故,名如意足。」
  
  这也是说在三十七道品次第之中,四念处、四正勤的修习,重点在于智慧增多,定力则不足,故须再以修习四如意足的禅定,方能使得行者的智力与定力相等,所以称之为如意,所愿皆得故。
  
  又云:「问曰:四念处、四正勤中已有定,何以故不名如意足?答曰:彼虽有定,智慧、精进力多,定力弱故,行者不得如意愿。」
  
  这也是说,在修习四念处、四正勤中,虽也有定,但以智慧精进之力为多,定力较弱,所以不得如意愿故。
  
  很多人有种误解,认为修行只要发悟见性,似乎什么问题都可以解决了,这是「未得谓得」的错误观念。单靠禅定,不会见性,单凭观慧,不得如意愿。必须智慧与禅定同等生起,才入顶位,但这还未见道,何况得大解脱。
  
  四如意足是指欲如意足、精进如意足、心如意足、思惟如意足,分别介绍如下:
  
  欲如意足
  
  欲如意足(chanda-ṛddhi-p?da):是以希望求得胜定,以欲为主得定。欲有三种性质:
  
  一、欲心所:欲有多层意思,通善、恶、无记的三性;发愿乐修道品是善,沉醉于五欲的享受及贪得无厌的追求占有是不善,这里所讲的欲如意足,当然是善心所。
  
  二、希望:欲是一种希望、企盼。是对所爱乐的事物,想做、想得之欲求、愿望。此处的欲如意足,是希望得到殊胜、神妙的禅定。
  
  三、意欲(意乐):在修习禅定的过程之中,有昏沉、掉举、放逸、懈怠、失念、不正知等六种缺陷,会阻碍禅定的修行,而「欲」的「意乐」就能帮助我们在习定时,排除其中的「懈怠」。例如《药师经》有云:「正见、精进善调意乐。」《摄大乘论》则指出有六种意乐。《三藏法数》卷二十七则云:「菩萨修习一切法门,皆须作意欣乐也。」
  
  精进如意足
  
  精进如意足(v?rya-ṛddhi-p?da):是以精进策励得胜定,是以精进之力得禅定。有了欲这样的意愿、意欲之后,必然要下定决心,开始精进地用方法,这就要回到四正勤了;用四正勤的态度,既已精进努力地修习四念处观,亦以精进力来修四如意足。
  
  心如意足
  
  心如意足(citta-ṛddhi-p?da):是以守心摄心得胜定。以习定因缘生起道分,以有漏无漏心得禅定。用精进心来修习禅定,在任何一个时空里,都是维持在当下这一念的方法上。这个心,本来是散乱的妄想心,若将此心放在方法上时,就能够生起菩提道分了。这是将执着心、烦恼心,转为心如意足,作为习定的能缘所缘心。
  
  思惟如意足
  
  思惟如意足(v?ṃa-ṃs?-ṛddhi-p?da):是以智慧、思惟观察得胜定。以思惟为主得定,以定因缘生起道分。虽然已经能够用心修定,但是凡夫的心不可能一下子就变为修道的心,在用方法时,还是会有六种缺陷隐现出没,因此,就要用思惟、用智慧来省视观察了。省察自己在修定之时的心,如理不如理?正确不正确?如理正确,就持续下去;不如理不正确,就马上改过。渐渐地、渐渐地,到最后,只有如理正确的状况,这种状况称作「顶法」。在加行位中的「顶法」,就是在升堕进退之际,只允许有如理正确的心念出现,不断地思惟省察,使得不正确不如理的烦恼心(总名为十缠:无惭、无愧、嫉、悭、悔、眠、掉举、昏沉、忿、覆)没有现行的机会。
  
  由于修习禅定有六种障碍,只要有其中一种障碍出现,心就是有问题的,是不如理的。因此,要以如理、思惟、观察来对治六种缺陷,对治十缠烦恼。如果能够到四加行位的最后一个「世第一」位时,那就超出凡界而进入初果见道的圣者位了。此时,心中不再有恶不善法的现行,可是见惑虽断,思惑未断,一直到成佛为止,才会永断最后一分微细无明。能到「世第一」位已经伏三界见思二惑,剎那无间,离凡夫位,入「见道位」时,断三界见惑;思惑已伏而尚未断,不名为缠,而称随眠。
 
 
 
   四如意足即是四种三摩地
  
  大乘唯识学系所说四如意足,亦名四种三摩地,例如《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九云:「欲三摩地、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观三摩地。」以欲、勤、心、观,四增上力,所得三摩地。三摩地即是定、等、持、一境性,下面即依《瑜伽师地论》来介绍四种三摩地:
  
  欲三摩地
  
  欲增上力所得三摩地:「若于是时,纯生乐欲,生乐欲已,于诸所有恶不善法,自性因缘,过患对治,正审思察,起一境念;于诸善法自性因缘,功德出离,正审思察,住一境念。即由如是多修习故,触一境性,于诸所有恶不善法,现行诸缠,能令远离,而未永害,烦恼随眠。」
  
  欲增上力,就是有个意愿、期待、希望,想要如何才能得定。首先,就要对治种种不善的烦恼心,看看这个烦恼是真的有吗?它的本性又是什么?如果知道它只是一种虚妄的妄念,不是实在的,那为什么还要有烦恼呢?执着自己的烦恼心,反而变成了麻烦,只有不断、不断地观察自己的心,知道所有一切的妄念,无非烦恼。也就是观察恶法及善法的自性因缘,使得妄念越来越少,到最后就是心念的统一,称为「起一境念」、「住一境念」,而得远离「恶不善法」及「现行诸缠」,不过尚未永除「烦恼随眠」。
  
  勤三摩地
  
  勤增上力所得三摩地:「若于过去未来现在,所缘境界,能顺所有恶不善法,能顺所有下中上品烦恼缠中,其未生者为令不生,其已生者为令断灭,自策自励,发勤精进,行彼所缘,于彼境界自性因缘,过患对治,正审思察,住一境念。即由如是多安住故,能正生起心一境性,于诸所有恶不善法,现行诸缠,能令远离,而未永害,烦恼随眠。」
  
  勤增上力,又叫精进增上力。对于心中所想的念头,不论是过去的、未来的、现在的,全部都是妄念。过去的已经过去,不要再去管它;未来的还没有来,让它不要产生;现在有的妄念,不执着它,赶快停止。这个名为「能」调「顺所有恶不善法」,也是「能」随「顺所有」「烦恼缠」缚。这个时候的心,只有清净的一念境,必须不断地观察现在这一念,停在现在这一念上。这就是《金刚经》所说的:「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能够这样不断地练习,即使还没有达到《金刚经》过现未三心不可得程度,但是方向相同。从有间歇的一念,成为持续的一念,便是「心一境性」的三摩地,住此「心一境性」,便能远离「所有恶不善法」及「现行诸缠」,不过尚未永除「烦恼随眠」。
  
  心三摩地
  
  心增上力所得三摩地:「若复策发诸下劣心,或复制持诸掉举心,又时时间修增上舍,由是因缘,于诸所有恶不善法,若能随顺恶不善法及诸善法,若能随顺所有善法自性因缘,过患功德,对治出离,正审思察,住一境念,即由如是多安住故,能正生起心一境性。」
  
  心增上力,即是持心不昏、不散、不掉举,名为奢摩他。要时时省察自己的心,念念不断观察自己的心,是否有掉举等的现象,发现了马上要舍。此即是随顺一切恶法及善法,如理审察其自性因缘,或为过患、或为功德,或对治、或出离,便能得三摩地而住于「一境念」,而发起「一境性」。此三摩地,虽能远离所有恶不善法及现行诸缠,亦尚未能永除「烦恼随眠」。
  
  观三摩地
  
  观增上力所得三摩地:「若于能顺恶不善法,作意思惟,为不如理;复于能顺所有善法,作意思惟,以为如理。如是远离彼诸缠故,及能生起诸缠对治,定为上首,诸善法故,能令所有恶不善法,皆不现行。便自思惟:我今为有现有恶不善法,不觉知耶?为无现无恶不善法,不觉知耶?我今应当遍审观察。彼由观察作意增上力故,自正观察,断与未断,正审思察,住一境念。即由如是多安住故,能正触证,心一境性。由是因缘,离增上慢,如实自知:我唯于缠心得解脱,未于一切一切随眠心得解脱;我唯获得及已修习,诸缠对治,定为上首,所有善法;而未获得及未修习,随眠对治。」
  
  观增上力,观是观察审思的意思。观察自己是否正在用功,随顺一切恶法,为不如理,随顺一切善法,为如理。远离诸缠,对治诸缠,皆由如理思惟,如是反复遍审观察,便能得三摩地,便是能「住一境念」,而「触证心一境性」,「离」未得谓得、未证谓证的「增上慢」心。故其自知,唯于现行诸缠,心得解脱,未于一切「随眠」,心得解脱,尚须修习,对治一切随眠之法。
  
  《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九又云:「彼由如是四三摩地增上力故,已远诸缠,复为永害一切一切恶不善法,诸随眠故,及为修集能对治彼诸善法故,便更生起乐欲策励,广说如前修四正断,加行道理。」
  
  可知,四如意足,是在加行位中修习四种三摩地,虽能以之远离恶不善法的现行诸缠,尚未永除一切恶不善法的诸种随眠,必须更生乐欲策励,修集对治此等随眠的诸种道品。
 
 
  四如意足即是四神足
  
  由于四念处是修观慧,四正勤是以精进心来修四念处,但定的力量不强。因此,修过四念处的观慧之后,再修四如意足的禅定。
  
  在禅宗修行的方法,譬如说用参话头见性时,就叫作破参,也就是破了禅宗修行的第一关,但这并不等于解脱,也不等于已经修行完了。见性,只是清楚地知道自己应该走的路是什么,此时,便奠定了对于修学佛法的信心。
  
  见性的经验,有点像一个人走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什么也看不到,突然间有一串雷电之光,一闪即灭,让你看到道路,发现了道路的去向,瞬间的闪电过后,又回复黑暗,道路也随即隐没,可是这时候你已经知道有一条道路可走,便有继续往前的信心。但这绝对不等于已经走完了路,因此,从此以后必须要好好地次第修行一切道品,好好地走完这条解脱之道与成佛之道。
  
  禅宗的见性,也不能与声闻初果的见道位相混。大乘法贵在菩提心的菩萨行,不为自求速成。迷人渐修,悟时顿悟;悟后起修,发大悲心,历劫润生。声闻法侧重出离心的解脱行,厌三界苦趣,求速脱五蕴;虽离我执,未离法执,不算究竟。
  
  四神足与四加行位的关系,则如《俱舍论记》卷二十五云:「此(四神足)据加行立名」。又云:「欲谓希求,勤谓勤策,心谓所依,观谓观察。」
  
  欲神足:欲者欲起此定,谓加行位,由欲力故,引发定起。
  
  勤神足:勤者勤修此定,谓加行位,由勤力故,引发定起。
  
  心神足:心者心所所依,谓加行位,由心力故,引发定起。
  
  观神足:观者慧观察境,谓加行位,由观力故,引发定起。
  
  这里将四如意足,名为四神足,只是用作比喻,与六种神通的神足通,实在不相同,它是在加行位中修习的四种禅定。凡夫修行四禅八定,以享受定中的安乐,或是希望得到神通;修习道品次第的四如意足,目的不在享受定乐,不在获得神通,而是为了解脱。因此,《俱舍论记》卷二十五也说:「一三摩地,由四因生」,将四如意足称作四种三摩地或四种三昧,就与六种神通中的神足通,有明显的区隔了。
 
 
   四如意足为何称为四神足
  
  以神足为如意足命名的用意,可举典据如下:
  
  《俱舍论记》卷二十五云:「谓诸神灵,胜妙功德,故名为神;定是彼神所依止,故名之为足,神之足故名为神足。」
  
  四如意足的四种三摩地,能发起许多神胜灵妙功德,故以此定,名为神足。
  
  《大毗婆沙论》卷一百四十一云:「诸所思求,诸所欲愿,一切如意,故名为神;引发于神,故名神足。然此神用,略有二种:一世俗所欣,二圣者所乐。若分一为多,合多成一,此等名为世俗所欣。若于世间诸可意事,不住顺想;于诸世间,不可意事,不住违想;于诸可意不可意事,安住于舍,正念正知,此等名为贤圣所乐。」
  
  所求如意,故名为神,此定有发神之能,故名为足。世间俗人所乐者神变发现;贤者及圣者所乐者,是舍却可意及不可意的两端执着,安住于正念正知。
  
  《大毗婆沙论》又云:「复有三种神用:一运身,二胜解,三意势。运身神用者:谓举身凌虚,犹若飞鸟,亦如壁上所画飞仙。胜解神用者:谓于远作近解,由此力故,或住此洲,手扪日月,或屈伸臂,顷至色究竟天。意势神用者:谓眼识至色顶,或上至色究竟天,或傍越无边世界。」
  
  此段是说明「世俗所欣」的神足通之妙用,分别有三类神用,唯其非关四如意足的功德。
  
  又云:「三摩地名神,欲等(勤、心、观)四名足。由四法所摄受,令三摩地转故。」
  
  以修习欲、勤、心、观的四种道品,发起四种三摩地的神用,故名四神足。
  
  又云:「三摩地,是神亦足,欲等四,唯足非神。」
  
  三摩地既是果位的功德,也含因位的运作;欲、勤、心、观的四者,唯是因位的方法,未必已有三摩地的果德。
 
 
   四神足不是神足通
  
  四如意足又叫作四神足,「神足」之名,也是六神通的一种。所谓六种神通,便是:宿命通、天眼通、他心通、天耳通、神足通、漏尽通。神足通就是神运变化,不论变大变小,变远变近,变多变少,变有变无等,所有一切的神变都属于神足通。
  
  称为神足通的原因,就是能够以超自然的力量来运作,完成各种三度空间现象变化的目的,从这样变成那样,从这儿到那儿的种种过程,就如用脚走路一样。神是一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足是运作过程的现象。在佛经,常常看到罗汉、菩萨以及佛,都有神通的记载。所谓十八神变,放光动地等,就是神足通。
  
  修学佛法的人未必有神通,亦非一定要修学佛法的人才会有神通,没有学佛而仅修禅定也可能修出前五神通。甚至有些众生,不修禅定,也可能有报得的神通。一般人的异常经验,属于感应而不是神通,所谓感应,就是偶而会碰到、听到、看到、闻到种种奇异现象。六神通中,除了属于四果圣人所具的漏尽通外,其他五种神通,凡夫外道乃至异类众生,也可能有。
  
  神通和感应是不一样的,神通可以自主发通,感应不能自主自发,感应不一定是修行的人才有,神经质的人也常会有感应。神通所现如幻似真,感应所现拟真非真,实则都应视为幻觉、幻境。有些大魔术师大催眠师,也能表现神通般的特异工夫。
  
  凡夫对于神通都有兴趣,但是神通不是绝对有用,也不一定是正面的,它的本身并不可靠。譬如说,过去世的重现,未来世的预见,能听到、看到远处发生的事情,能看到一些隐藏不露的物件,能知道他人心中在想些什么等等。这些神通虽然会让人感到很惊奇,似乎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但是,从因果的原理来看神通,完全是没有用的,因为它违背了如是业因、得如是业果的自然定律。应该发生的事,迟早会发生;不应该发生的事,纵然发生了也不会真的管用,主观的神通是不可能改变客观事实的,纵然暂时改变,必然要于未来作更多的补偿。
  
  不论在大乘和小乘的圣典中,都可以看到有关神通的记载。但是,释迦牟尼佛在世时,要吃饭他不会坐在那里等着,指挥一些天神送饭来吃,所以每天到了一定的时间,他会去村中托钵。成佛之后的释尊,在世间行化,不管走到哪里,也都像我们一样,是用两条腿在走路。他也不曾用神通变了一座又一座的寺院,让所有的弟子们都不需找工人建屋就有得住,释迦牟尼佛还是需要居士们供养土地,布施金钱来盖房子;甚至佛陀自己披的袈裟,也是他自己用手裁制。人间的佛陀,是很少现神通的,他是一位平易近人的智者。
  
  佛虽然有神通,却不轻易用神通。佛的圣弟子中,有一男一女两位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及莲花色,已是罗汉,最后却由于宿世业报而被人打死。照理说他们可以用神通逃往他方世界,可是他们却没有,因为这是因果业力使然,纵然想逃,也逃不掉。
  
  到现在为止,上座部的佛教界,仍是不准出家人表演神通,例如在今天的泰国,比丘表演神通是被禁止的。中国的大乘佛法,不论是哪个宗派,也都不准许展现神通。藏传佛教,非常重视神通,可是也不轻易表演,当我遇到那些大成就者,问他们究竟是否有神通时,他们也不直说有或没有。
  
  有一次《西藏生死书》(The Tibetan Book of Living and Dying)的作者索甲仁波切(Sogyal Rinpoche),到农禅寺访问我。在他来的前一刻钟,我正在卧室,忽然有一只鸽子以非常快的速度飞撞到我卧室窗台下方的墙壁,当场死亡,那时寺内正在举行念佛法会,有一千多位莲友。我首先为这只死去的鸽子念阿弥陀佛,也愿以全体莲友们念佛的功德,回向这只鸽子往生极乐世界佛国净土。索甲仁波切到了以后,我吩咐我的侍者,用一只盘子托着这只鸽子,请索甲仁波切为它超度。
  
  我说:「这只鸽子真有善根,仁波切来了,我们正在念佛,所以也请求上师超度。」索甲仁波切大概花了五分钟的时间,用一种也是弥陀法门的破瓦法(phowa),为这只鸽子念诵超度。
  
  在他修法之后,我问:「仁波切,请问这只鸽子现在到哪里去了呢?」
  
  他答得很爽快:「我没有这种神通力,我不知道!」
  
  我不知道他是否有神通,至少他自己没有说他有神通,请问诸位,索甲仁波切究竟是否知道鸽子到哪里去了?其实从我的观点来看,它是往生了,但我不是靠神通而是因为信心,如果没有这个信心,我就不会自己为它念佛,也不会请仁波切为它超度了。
  
  另外,最近有一位中年女士要来见我之前,我已得到讯息,因为在我的会客室中,忽然有了一股很浓的檀香味,我心里在想:「嗯,有什么神灵要来了!」
  
  这一位女士来了之后,问我是否知道她是谁?我说我不知道,她说我应该知道她是谁,我说:「你应该知道,我不知道你是谁呀!」
  
  由于那股檀香味,是从这位女士身上散发出来的,于是我说:「你身上有一样不是属于你的东西,是在借用你的身体,准备做些什么。」此时的她,似乎已不能分辨,那股檀香味和她自己之间是一是二了。
  
  接着我又说:「我能够帮助你的,就是从今以后,劝你口中常称弥陀圣号,不要再听这样东西的命令,心中常念五蕴皆空,渐渐地就会离开你了。否则,你会变成灵媒,对你的家庭、工作、生活,都会有负面的影响,你会变得很不正常。学佛的人,一定要在正常之中,开发平等的慈悲与无我的智慧。妳今天来这里,附在你身上的灵,也未想到我会讲这番话,听了之后,对你们都好。」
  
  像类似的现象,既非四神足,亦非神通,乃是灵体附身的功能,跟禅定无关,跟智慧不相应,和道品的修证无涉。最好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不用排斥它,也不必去注意它。(西元二○○○年十月二十二日、十一月五日讲于纽约东初禅寺,姚世庄整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